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节 国际法的概念第二节 国际法的渊源第三节 国际法的编纂第四节 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第五节 国际法的基本原则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国际法的概念三、 国际法的性质二、国际法的定义一、国际法名称的由来四、国际法的效力的根据一、国际法名称的由来(一) 国际法早就存在(二)名称的演变(三)名称在中国的确定 公元前1296年,埃及国王拉美西斯二世与赫梯国皇帝哈图苏尔三世缔结的条约,是现完整和最早的国际条约。(一) 国际法早就存在 1、 自然法: 2、 万民法: 格老秀斯(荷兰) 3、 国家间法:维多利亚(西) 4、 万国公法: 苏契(英) 5、 国际法: 边沁(英)(二)名称的演变 中国古代就存在零
2、散的国际法规范,但由于不成体系。近代国际法是西方传入中国的。当国际法介绍到中国来的时候,使用的名称便是“万国公法”或“公法”。 在日本明治维新初期,日本学习中国,称国际法为万国公法,后改称国际法。清末,日本的这一名称回传中国,国际法便成为沿用至今的名称。 (三)名称在中国的确定二、国际法的定义 国际法主要是国家在其相互交往中形成的,主要调整国家间关系的有法律约束力的原则、规则和规章制度的总体。1、双边关系、多边关系 普遍性关系 普遍国际法(通常所谓国际法) 区域性关系 区域性国际法 特殊关系 特殊国际法 2、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法律等关系 (一)国际关系 国际法主要调整国家之间的关系。
3、 国家是国际关系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参与者。过去,国家是国际关系的唯一参与者。现在,国际关系的参与者增加了其他实体:争取独立的民族和政府间国家组织。(二)调整对象(三)有法律约束力 由于国际法在制定和强制实施方面的特殊性使得有人怀疑国际法的法律性,认为国际法是没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道德。而事实上,国际法历来都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各国必须遵守。 三、 国际法的性质(一)国际法的法律性(二)国际法的强制性(三)国际法的特点(一)国际法的法律性 1、否定意见 2、肯定意见3、法律依据4、实践 霍布斯 (英) 1617世纪 普芬道夫 (德) 1617世纪 奥斯汀 (英) 19世纪 1、否定意见 2、肯定意见奥
4、本海 (英)阿库斯特(英)国内法:各国宪法皆确认国际法的 拘束力;国际法:联合国宪章前言:我联合国人民决 心,尊重由条约及国际法其他渊源之义 务,久而弗懈。 3、法律依据 当有国家违反国际法时,众多的国家予以谴责和制裁;违法国家则通常会极力辩解,而罕有公开承认自己行为的非法性。这些都说明,无论是守法国家还是违法国家,都不否认国际法法律性。4、实践(二)国际法的强制性1、道德和舆论制裁2、外交制裁3、经济制裁4、军事制裁 当有国家违反国际法,国际社会对其进行谴责和声讨,指出其违法性。这种道德和舆论的制裁对于很多违法国家来说可能奏效。国家为了自己的国际形象,慑于国际舆论而停止违法行为的事例并不罕见
5、。因此,尽管这种制裁手段最为温和,但也不可低估了它的效力。1、道德和舆论制裁 通常包括外交抗议、驱逐外交官、降格外交关系级别、断绝外交关系等。这种手段的强度甚于道德和舆论制裁,通常会获得较好的效果。 2、外交制裁3、经济制裁措施特点 (1)停止提供贷款,限制或停止外汇的兑换,搅扰其金融市场; (2)限制其国外财产。扣押或冻结甚至没收受其国有或私有财产; (3)停止经济合作和援助。中止通商航海条约及其他经济关系的条约,停止最惠国 待遇,停止进出口贸易,封锁贸易港口。 经济制裁的措施(1)参加国多多益善;(2)措施应适当;(3)制裁力强大又不动干戈 。经济制裁的特点4、军事制裁(1)国际法依据 国
6、际法并不完全排除武力手段的使用。根据联合国宪章第41、第42、第52条,国家受到武力攻击时,在联合国安理会采取必要办法前,各国可以实施单独或集体自卫的权利。同时,安理会在必要时可采取武力行动,以维持和恢复国际和平与安全。 (2)军事制裁限制 除非国家受到别国实际的武装进攻,否则不得使用武力。任何违反国际法发动战争的国家都应受到严厉的制裁,发动战争的罪魁祸首则会以破坏和平罪受到刑事追究。(三)国际法的特点国际法国内法主体主要是国家自然人、法人立法国家自己立法机构实施国家自己国家机器四、国际法的效力的根据(一)含义(二)派别(三)正统观点 国际法为何对国家有拘束力?国际法的效力从何而来?(一)含义
7、(二)派别1、自然法学派2、实在法学派3、折衷法学派4、社会连带法学派5、规范法学派 认为国际法是自然法的一部分,效力源于自然法,即人类的理性、良知、法律意识等。 代表:普芬道夫(德) 维多利亚 (西) 苏亚利兹 (西)1、自然法学派 认为国际法效力的根据乃各国的同意(共同意志)之表明于国际条约或习惯,而非人类的理性。 代表:宾刻舒克(荷) 边沁 (英) 奥斯汀 (英) 奥本海 (英) 2、实在法学派 认为国际法效力根据乃自然法和国家的一般同意。国际法之所以对国家有拘束力大部分 由于理性,小部分出于各国的公认。 代表:格老秀斯 (荷) 沃尔夫 (德) 瓦特尔 (瑞士)3、折衷法学派(格老秀斯派
8、) 认为一切法律的根据在于社会连带关系。 通过人类的法律良知,社会规则实现为法律规则 而对个人有强制性。国际法也不例外,其效 力根据是“各民族的法律良知”。 代表:狄骥(法) 庞德(美) 4、社会连带法学派 认为一切法律规则的效力皆出自上一级法 律,全部法律同属一个体系。 代表:凯尔逊 (奥) 菲德罗斯(奥)5、规范法学派 各国的协调意志协议。即经过斗争与妥协 后趋于一致的意志因国际法由国家自己制定,使 其更具法律效力. (三)正统观点第二节 国际法的渊源一、概念二、种类一、概念国际法的规范第一次出现的地方。(一)与起源的区别: 起源:最早出现然非国际法规范,尚无拘束力 ; 渊源:最早作为国际
9、法规范出现,有拘束力。 (二)探索的意义:为确定法律。二、种类(一)国际条约 (二)国际习惯 (三)其他(一)国际条约1、概念2、特点3、种类 条约是国际法主体之间缔结的并受国际法支配的国际协议。 1、概念2、特点(1)条约是国际法主体之间缔结的协议;(2)条约是受国际法支配的协议;(3)条约的内容是规定缔约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或者确立某方面的国际法规范;(4)条约通常是书面形式的协议。3、种类依缔约方数目双边条约有限性多边条约一般性多边条约依条约性质契约性条约造法性条约 对特殊国际法来说,所有的条约都是国际法渊源,但对普遍国际法来说显然不都是。只有那些对国际法有创新或变更作用的造法性条约或造
10、法性条款才可能是国际法的渊源。 但造法性条约对于非缔约国来说依然不是法律,必须通过非缔约国在实践上表示的默示同意才对其有法律效力。因此,即使是造法性条约也常常需要借助国际习惯的方式才能真正成为国际法的普遍性渊源。3、种类 (二)国际习惯 1、含义2、形成的要素3、国际习惯的证据 在国际交往中产生的,被各国长期反复和前后一致的实践并被普遍接受而具有法律拘束力的行为规范。1、含义 (1)惯例的产生(物质因素) 长期反复实践 各国 前后一致 (2) 被各国接受为法律(心理因素) 又称“法律确信”,若不被接受,则仅为惯例。 2、形成的要素 国际习惯不成文,须经查实下列国际实践: 国家间外交关系; 国际
11、机构的实践; 国家内部行为。3、国际习惯的证据(三)其他 一些学者认为,除了条约和习惯,国际法渊源还应包括: 1、一般法律原则; 2、 判例和学说; 3、 “公允及善良”原则; 4、国际组织的决议。 我们认为,上述各项,除了一般法律原则外,都不是国际法渊源,而仅仅是确立国际法规则的辅助资料 。 同时,作为国际法渊源的一般法律原则为数不多,其作用是填补国际法院审理案件时可能出现的由于没有相关的条约和习惯可以适用而产生的法律空白。它在国际司法实践中处于补充和辅助地位,很少被单独适用。(三)其他第三节 国际法的编纂一、概念和意义二、机构三、成果 (一)概念 将现有国际法规范(特别是习惯法规则)系统化
12、、法典化、条约化。 (二)意义 1、 加速习惯法形成过程; 2、明确习惯法内容; 3、便于引证习惯法内容。一、概念和意义 (一)民间编纂:个人、学术团体; (二)外交会议:维也纳会议、巴黎和会、海牙和平会议; (三)国际组织:国际联盟、联合国。 二、机构三、成果1958年日内瓦海洋法4公约;1961年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1963年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1969年别使团公约1969年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等。第四节 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一、国际法与国内法的体系归属 二、国际法在国内的效力(一)一元论 一、国际法与国内法的体系归属(二)二元论 (三)中国主流观点(一)一元论 认为国际法与国内法属同一法律体
13、系 1、国内法优先说 2、国际法优先说 (二)二元论 认为国际法与国内法分属两种不同法律体系,相互对立、不相隶属。 代表人物: 奥本海(英)、安茨洛蒂(意)、费茨摩里斯(英)、卢梭(法)。(三)中国主流观点 认为国际法与国内法分属两种不同的法律体(二元论),但非相互对立而是互相紧密联系,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国家不得援引其国内法作为其违反国际法的借口;、国际法不得干预国内法;、国际法与国内法可相互借鉴 。(三)中国主流观点(一)国际习惯法在国内的实施(二)条约在国内的实施二、国际法在国内的效力 1、直接作为国内法的组成部分。 多数国家宪法规定,若国际习惯不与国内法抵触,可作为国内法的一部分来适
14、用,而无须纳入程序。如英、法、德、日、美; 2、须立法纳入。如卢森堡等少数国家。(一)国际习惯法在国内的实施1、转化2、采纳3、转化兼采纳原则(二)条约在国内的实施1、转化 要求所有的条约都必须逐个经过相应的国内立法程序转化成为国内法之后,才能在国内适用。 英:条约一经缔结便对英国有拘束力,但是否能适用于国内法院,则取决于议会的立法2、采纳 所有条约都可以在国内直接适用,不需要国内的立法转化。 多数国家采取此法,如中、日、奥等; 3、转化兼采纳美国将条约或条款分为:(1) “自动执行条约或条款” ,适用采纳,可作为国内法无条件适用于国内;(2)非“自动执行条约或条款”,适用转化,须立法后才可适
15、用。 条约分为两种,一种须转化,另一种直接采纳。 总之,国家加入了一个条约,即受条约义务的约束,如果国内法院拒绝适用,国家应对此行为承担违反条约义务的责任。原则二、国家主权平等原则四、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五、不干涉内政原则一、概念六、国际合作原则 七、民族自决原则 八、善意履行国际义务原则第五节 国际法的基本原则三、不得使用威胁或武力侵害任何国家原则一、概念(二)要件(一)定义(三)内容 那些被各国公认的、具有普遍意义的、 适用于国际法一切效力范围的、构成国际 法基础的法律原则。 (一)定义 1、各国公认 2、具有普遍约束力 3、构成国际法的基础 (二)要件1、国家主权平等原则2、 不使用武力
16、相威胁或使用武力 侵害任何国家原则3、 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4、 不干涉他国内政原则5、 国际合作原则6、 民族自决原则7、 善意履行国际义务原则(三)内容二、国家主权平等原则(一)主权和平等的概念(二)国家主权平等原则(三)限制 国家固有的在国内的最高权力和在国际上的独立权。即国家独立自主地处理内部事务、管理自己国家的权力。1、主权(一)主权和平等的概念(1) 对内的最高权 (2) 对外的独立权 (3) 自卫权 国家的平等主要是法律上的平等而不是政治上的平等。如根据“平等者之间无管辖权”古训,国家之间相互享有司法豁免权;各国在国际会议和组织的平等投票权;签订国际条约的平等签约权等。 2、平等
17、(一)主权和平等的概念 (1)尊重国家的政治独立,不允许别国损害其独立性。 政治独立: 国家在国际法范围内有对内对外的行动自由。 (2)尊重国家的领土完整,不允许侵犯他国领土 (3)尊重国家的经济独立,不允许侵害其经济利益, 强占其经济资源的行为。2、国家主权平等原则3、限制 这一原则不可绝对化,不能滥用。各国对外关系上因各国都是独立的和平等的,因此,任何单方面强调自己的主权而无视别国主权的行为都会导致对别国主权的侵犯。三、不得使用威胁或武力侵害任何国家原则 指各国在其相互关系中不得以任何借口进行侵略,不得以违反国际法的任何其他方法,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侵犯另一国的主权、独立或领土完整,不得以
18、战争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四、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一)定义(二) 解决方法 国家在国际交往中发生争执和纠纷时,不诉诸武力,应以和平方法加以解决的国际行为准则。 (一)定义 政治争端: 涉及国家和平与安全、利益的的纠纷,一 般通过外交(或曰政治)途径解决。 法律争端 涉及国家权利和义务的争执。如边境纠纷、 条约的解释、经济权益的争端、债务纠纷等, 一般通过鉴定仲裁、司法程序解决。 1、直接谈判协商解决 2、斡旋和调停: 3、国际调查与和解: 4、仲裁和司法解决: 5、通过国际组织解决: 6、区域组织和区域办法(二) 解决方法五、不干涉内政原则(一)概念(二)干涉的形式 国家在国际交流中,不得
19、以任何借口或任何方式,干涉他国内部事务,强迫其接受自己的意志、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国际法准则。 (一)概念 1、直接的公开的干涉 武装干涉 外交干涉 2、间接的隐蔽的干涉 经济干涉 制造颠覆、插手内乱 在他国收买代理人 纵容侵略: 弗朗哥 (二)干涉的形式六、国际合作原则 指各国不问在政治、经济及社会制度上有何差异,均有义务在国际关系的各方面彼此合作。七、民族自决原则 按照我国目前理论界通说,指在帝国主义殖民统治和奴役下的被压迫民族有权决定自己的命运,摆脱殖民统治,建立民族独立国家的权利。 联合国宪章规定,所有民族都有平等的权利,自由表达自己的意志,决定自己的命运,参与和从事政治、经济、文化等
20、各项事务,各国均有义务尊重和促进这种平等权利的实现。 八、善意履行国际义务原则 指国家对于由公认的国际法原则和规则产生的义务,应真诚善意全面地履行。同时国家对于其作为缔约国参加的条约而产生的义务,也同样应善意履行。 对于联合国的成员国,宪章中的义务优先于其参加的其他国际条约中的义务。第一节 国际法主体概述第三节 国际法上的承认第四节 国际法上的继承第二节 国际法主体的种类第二章 国际法主体第一节 国际法主体概述一、 概念二、主体范围 又叫国际人格,指具有独立参加国际关系并直接承担国际法上权利和义务的能力的集合体。一、 概念(一)定义 1、 独立参加国际关系的能力; 2、 直接承担国际法上的权利
21、和义务; 3、 集合体。 一、 概念(二)条件 国家 争取独立的民族 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二、主体范围第二节 国际法主体的种类一、国家二、争取独立的民族三、国际组织一、国家(一)国家的要素(二)国家的种类(三)国家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四)国家的司法豁免权 1、定居的居民 2、确定的领土 3、政权 4、主权 (一)国家的要素(二)国家的种类1、 单一国与复合国2、 独立国与附属国3、 永久中立国(1)单一国 由若干行政区域构成的单一主权国家。国家只有一部宪法,一个最高立法、司法和行政机关,地方政府隶属于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全国国民具有统一的一个国籍;在对外关系上由中央政府代表国家。在国际关系中是一个
22、单一的国际法主体。 两个(以上)国家的联合体。 联邦、邦联。 (2) 复合国 指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成员邦(州、加盟共和国)组成的联合国家,是复合国中最主要、最典型的形式。 与单一国相比,对内,联邦的成员邦自治权力更大;对外,与单一国无大区别,联邦是国际法的主体,而各邦不是。 联邦 (2) 复合国 两个(以上)主权国家为某特定目的,依国际条约组成的国家联合。 对外:本身并非国家,不是国际法的主体, 对内:其主要机关是一个总会,由各成员国派遣外交特使代表出席,它对各成员国行使一定的权力,而不对各成员国人民行使权力。 它不过是依条约成立的松散的国家联合体。邦联(2) 复合国 指完全行使主权的国家,
23、包括单一国、复合国。现代国际法意义上的国家都属此类。 (1) 独立国2、 独立国与附属国 主权的行使受一定的限制,其政府仅行使一部分主权,另一部分则赋予它国政府行使,因此对他国居从属地位,但在本质上仍不失为主权国家。(2)附属国(附庸国、被保护国)2、 独立国与附属国 附庸国和被保护国概念 已被现代国际法所抛弃 3、 永久中立国(1)永久中立国的概念(2)永久中立国的义务(3)永久中立国地位的确立 通过国际承认或国际条约承担义务永久保持中立,除非自卫,不得对任何国家作战,不参加任何可以使自己卷入战争的国际条约或行动,而其他国家则承认其中立并保障其独立和领土不可侵犯。 (1)永久中立国的概念(2
24、)永久中立国的义务战争权的限制。不得对他国战争,也不得参加他国的战争。但如遇外国的入侵,则有自卫的权利;缔约权的限制。不得缔结与中立地位不相容的条约,如军事同盟条约、共同防御条约等; 其他限制。永久中立国不得采取可能使自己卷入战争的行动,如,不允许外军过境;不允许外国在其境内建立军事基地或组织军队;不得为他国提供准备、发动、进行战争的任何条件;不得参加对他国的经济抵制和经济封锁;不得接受附有任何政治条件以至损害其中立地位的援助等。(3)永久中立国地位的确立 宣告 自愿中立化的国家明白地宣布永久奉行中立,承诺平时不参加任何国家集团,战时不参战,也不从事任何卷入战争的行为; 获得国际承认 通常是由
25、若干强国缔结条约保证某国的中立不受侵犯。(三)国家的基本权利和义务1、独立权2、平等权3、自卫权4、管辖权独立权是指国家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本国对内对外事务而不受他国的控制和干涉的权利。 独立权是国家主权的重要标志。一个国家如果丧失了独立,也就失去了主权,所以国家主权和独立这两个概念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国际实践中往往被交互使用。1、独立权平等权是指国家在国际法上的地位平等的权利,平等权意味着,国家在法律上的地位平等和享受权利的平等。国家平等和国家主权是密切相关的,由于国家是主权的,因而是平等的,一切国家,不问其大小强弱,不问其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的性质,也不问其发展水平高低,其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26、;由于国家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因此享受权利也是平等的。2、平等权自卫权是指国家保卫自己的生存和独立的权利。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国家有权使用自己的一切力量,进行国防建设,防备可能来自外国的侵犯;二是指当国家遭到外国的武力攻击时,有权行使单独或集体的自卫。按照联合国宪章的规定,国家行使自卫权应以遭到外国武力攻击为条件,不得对他国造成威胁,更不得以自卫之名,行侵略之实。3、自卫权管辖权是指国家对其领域内的一切人(除享受豁免权者外)、物和所发生的事件,以及对在其领域外的本国人行使管辖的权利。 3、管辖权国家行为和国家财产享有司法豁免权,根据这项规则,凡是国家主权行为和国家财产,是不能在外国法院
27、对其起诉的,这称之为“绝对豁免原则”。(四)国家的司法豁免权20世纪以后,由于国家普遍从事商业活动,一些国家的法院在处理涉及国家主权豁免问题的案件时,把国家行为分为“商业性行为”和“行政性行为”,后者可以享受豁免,而前者不能享受豁免,这就是所谓“有限豁免原则”或“相对豁免原则”。目前,发达国家多数采取有限豁免原则,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仍然采取绝对豁免原则。(四)国家的司法豁免权二、 争取独立的民族(一)条件(二)享有的权利(三)实例1、被压迫民族;2、正在进行有组织的反对民族压迫的斗争;3、已明确表明建立独立的民族国家的愿望;4、争取独立的斗争已发展到较高阶段,建立 了领导并代表本民族进行活动的政
28、治组织。 (一)条件1、进行国际交流和联系,派遣或接受代表参加外交谈判、缔结国际协定、出席国际会议或国际组织;2、根据民族意愿决定政治社会和建立国家政权组织;按国际法争取民族独立、保卫领土主 权和对自然资源的永久主权;3、在民族斗争中享受战争法规的保护和接受其他国家或国际组织的援助等。 (二)享有的权利1、巴解组织 2、阿尔及利亚临时政府3、纳米比亚理事会 (三)实例 传统国际法并不承认国际组织是国际法主体。二战以后,国际组织的大量出现和其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的不可替代作用,使其被逐渐被接受为国际法的主体。 作为国际法主体的国际组织主要是政府间的国际组织。其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由成员国通过作为国际组
29、织章程的国际协定赋予和限定,因此,它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能力都很有限。 三国际组织 一、承认的概念二、国家承认三、政府承认四、交战团体或叛乱团体的承认五、承认的方式六、承认的效果第三节 国际法上的承认 既存国家对新国家、新政府或其他事态的出现,以一定的方式表示接受或同时表明愿意与其发展正常关系的单方面行为。 一、承认的概念 1、承认是承认者对被承认者出现这一事实作出的单方面行为。它表明对事实的接受而不改变被承认者的性质; 2、承认既是一种政治行为:承认是承认者的自主行为,而不是一项法律义务;同时,承认也是一种法律行为:承认一经作出,将产生一定的法律效果,直接影响承认者和被承认者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30、。(一)承认的特征(1)构成说:只有承认才使国家成为国际法主体。(2)宣告说:国家成立和取得国际法主体资格, 并不依赖任何国家的承认。承认只是对新国 家出现的既存事实予以宣告或登记。 (二)承认的性质 我们认为,国家承认不过是既存国家对新国家的这一事实的确认,表明愿意与之建立正常的关系,而非对新国家存在的事实有构成、确立或否认等法律意义。同时,既存国家并无承认新国家 的义务,新国家也无要求他国予以承认的权利。 (二)承认的性质二、国家承认(一)概念(二)新国家产生的情况 既存国家对新产生的国家以一定 的方式进行承认,承认其产生和存在, 并并表示愿意与它建立正常的外交关 系,这种行为叫国家承认。
31、 (一)概念(二)新国家产生的情况1、分离3、联合4、新建2、分立(二)新国家产生的情况三. 政府承认(一)概念(二)条件(三)理论与实践 既存国家正式认定某国新政府为国家的正式代表,并愿意与它建立或继续保持正常关系。(一)概念有效统治原则: 新政府必须在本国领土上建立起实际上的控制,并能有效的行使权力,才有可能代表国家独立地进行交往,并承受国际法的权利和义务。其他国家则根据该新政府是否已具有“有效统治”的条件决定是否承认它。而无须考虑新政府上台的合法性。 (二)条件(三)理论与实践托巴主义威尔逊主义艾斯特拉达主义四. 交战团体或叛乱团体的承认(一) 交战团体的承认(二) 叛乱团体的承认1、概
32、念 在一个国家发生内战的情况下,其 他国家必要时,可把内战中的非政府一方承认为交战团体。(一) 交战团体的承认2、法律效果:(1)交战团体享受战争法的待遇,具有战争法上的权利和义务;对中立国来说,应对内战的交战双方保持中立,承担中立义务。 (一) 交战团体的承认2、法律效果: (2)交战团体对其控制地区内发生的事件负一切责任,而其所反对的本国政府则解除责任;非政府一方并不因此而享有与战争法无关的特权。 (一) 交战团体的承认3、条件: (1)叛乱已经发展为内战,并在一定的政治组织 或军事组织领导下进行; (2)叛乱者的战斗行动遵守战争规则; (3) 叛乱者已控制该国部分地区,实行有效管理; (
33、4)叛乱具有明确的政治目的。(一) 交战团体的承认4、承认的方式: 明示:正式发表声明; 默示:公然执行某种属于中立国 和交战团体间特有的行为。 (一) 交战团体的承认5、承认的撤销: (一) 交战团体的承认 1、概念: 叛乱规模尚未达到内战的程度,且又因具有政治目的而有别于匪盗,而只能承认为叛乱团体。(二) 叛乱团体的承认 2、效果: 承认叛乱团体并不使其享有交战者的权利,而只是表示承认国在一定范围内对叛乱者的武装斗争保持中立,不加干涉,以便保护本国的侨民及经济利益。(二) 叛乱团体的承认五承认的方式明示承认默示承认六、承认的效果(一)法律上的承认和事实上的承认(二)效果(三)承认的溯及力(
34、四)承认的相对效果 1、法律上的承认(正式的承认) 是完全的承认,意味着承认国准备与被承认国(政府)全面交往,因而构成两国间发展正常关系的基础。 性质:永久性的、不可撤销的。 (一)法律上的承认和事实上的承认 2、事实上的承认: 承认国不愿即时与之建立全面的正常关系,又有与其进行一定的交往的必要,于是暂时地小范围地发生关系,因而给予事实上的承认。 性质:暂时、可撤销的。(一)法律上的承认和事实上的承认(二)承认的效果1、 法律上的承认之效果2、 事实上的承认之效果(1)两国关系正常化(可建交、建立领事关系)(2)可全面缔约(政治、经济、文化等);(3) 彼此承认对方的法律(令)的效力和司法行
35、政管辖权;(4)彼此承认对方国家财产的司法豁免权,并处 理在外国的财产的权力。(5)一旦承认了被承认国的新政府就撤销了对被承认国前政府的承认; (6)承认具有溯及的效果。 1、 法律上的承认之效果将产生全面的法律效果E 、一旦承认了被承认国的新政府就撤销了对被承认国前政府的承认; F、承认具有溯及的效果。 (1)可建经贸关系、互派领事和商务代表; (2)可缔约通商协定及其他非政治性协定; (3)彼此承认对方的法律(令)的效力和司法 行政管辖权; (4)彼此承认对方国家财产的司法豁免权,并 处理在外国的财产的全力。2、 事实上的承认产生的效果稍窄 承认有溯及既往的效果,对新国家(政府)的承认可以
36、追溯到其成立之始:新国家(政府)在承认之前完成的法律行为,承认国应当追认。(三) 溯及力 承认的效果只及于承认国和被承认国之间,而不涉及被承认国与其他国家。 (四)承认的相对效果第四节 国际法上的继承一、继承的概念二、国家继承三、政府继承 国际法上的权利和义务由一个承受者(前国家、政府、国际组织)转移给另一个承受者(新国家、政府、国际组织)所发生的法律关系。一、继承的概念二、国家继承(一)概念(二)领土变更的情况(三)继承的规则 当一个国家的情况发生变更时,其他国家代替这个国家的地位而继承他的权利和义务,就是继承。(一)国家继承的概念 1、合并 2、分立 3、联合 4、分离 5、独立 6、割让
37、(二)领土变更的情况 国家继承的对象: 一般只是国际法上的权利和义务,而非国家固有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因为国家的基本权利和义务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也随国家的消亡而消亡,不能为别国所继承。(三)继承的规则 继承的权利和义务: A、必须是合法的(合法性),与国际法相抵触的权利和义务不在继承范围; B、必须与所涉及的领土有关(领土性)。与所涉及的领土无关的权利和义务不属于继承范围。(三)继承的规则1、条约2、财产3、债务4、档案(三)继承的规则1、条约的继承(1)含义(2)渊源(3)原则(4)具体规则被继承国参加的条约对继承国是否有效。(1)条约继承的含义关于国家在条约方面继承的维也那公约1978.8
38、.23联合国通过(2)条约继承的渊源(3)条约继承的原则非人身条约-继承或待定人身条约-不继承 与国际法主体资格相关联的条约。 人身条约personal treaties 参加某一国际组织的条约 政治性的条约与国际法主体资格无关联的条约。非人身条约non-personal treaties处分性条约dispositive treaties 与领土相关的条约 有关中立化和非军事区的条约 经贸、司法协助、引渡等类似条约继承 继承 待定 2、财产(1)含义(2)渊源(3)原则(4)具体规则(1)国家财产继承的含义 指被继承的国家财产转属继承国。 国家财产:国家继承发生时,按照被继承国国内法为该国所拥
39、有的财产、权利和利益。 (2)渊源关于国家财产、档案、和债务继承的公约目前尚未生效。 (3)原则一个标准原则1原则2一个标准原则1原则2(3)原则一个标准被转属的国家财产与领土之间有关联 原则1国家财产一般随领土的转移而被继承国转属继承国 凡位于所涉领土内的被继承国的国家不动产,应转属继承国。原则2所涉领土的实际生存原则 国家动产的继承,不是单纯以该动产的地理位置为依据,而是从该动产是否与所涉领土活动有关为根据,与所涉领土的活动有关的国家动产,应转属继承国。 3、债务(1)含义(2)原则(3)具体规则(1)含义 一国对另一国、某一国际组织或任何其他国际法主体所负之任何财政义务 国家债务 国债
40、地方化债务 地方债务 国家债务(1)含义(2)原则地方化债务国债两个继承 地方债务恶意债务(恶债)两个不继承 恶意债务(2)原则(三)具体规则 国家债务继承的规则,因国家领土变更的类型不同而异。 协议解决 无 按公平的比例转属继承国1、一国部分领土割让、独立2、被继承国分裂为数国 协议解决 无 按公平的比例转属继承国 根据“债务随财产一并转移”的规则,被继承国的国家债务应转属继承国。3、国家合并 被继承国家(源宗主国或殖民国)的债务,原则上不应转属新国家。 但并不排除有关双方依协议来合理解决债务的转属问题,但这种协议不应违反各国人民对其财富和自然资源享有永久权利的原则,不应损害新独立国家的经济
41、平衡发展。4、新独立国家(殖民地) 一般情况下:协议解决,无,则将与领土有关的档案转属继承国。 新独立国家:归还原沦失为被继承国的国家档案的部分;被继承国国家档案中与所涉领土有关部分,应协议解决。 4、档案三、政府继承(一)概念(二)实例 由于革命或政变引起政府更迭,旧政府的权利和义务为新政府所取代。 原因: 正常的政府更迭、政变后声明尊重前政府国际义务的,不发生继承的情况。革命引起的政府更迭常造成继承。(一)政府继承的概念(二)实例法国革命(1789)十月革命(1917)中国革命(1949)(1)条约: 和平法令 废:沙皇、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缔结的条约 认:善邻的、平等的。(2)财产:继承(3
42、)债务:全赖十月革命(1917)(1)条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审查后决定:废除、修改、重订。(2)财产:全继承 案1:两航公司案; 案2:光华寥案(3)债务:分别对待。 恶债 湖广铁路债券 合法之债 协商解决。中国革命第一节 国籍第二节 外国人的法律地位第三节 引渡和庇护第四节难民的法律地位第三章 居民第一节 居民一、 国籍和国籍法二、国籍的取得三、国籍的丧失和恢复四、国籍的抵触五、中国国籍法一、 国籍和国籍法(一)国籍(二)国籍法 一个人属于某个国家的国民或公民的法律资格。是一个人同某一特定国家的固定的法律联系,也是国家实行外交保护权利的法律依据。(一)国籍(1)确定公民(国民)
43、资格的根据(2)确定个人法律地位的依据(3)国家行使管辖权的依据国籍对个人和国家的意义 关于国籍的取得、丧失、变更的法律1、属国内法 2、具有国际性 (二)国籍法二、国籍的取得(一)出生取得(二)传来取得(一)出生取得1、血统原则 2、出生地原则 3、混合原则1、归化(入籍)2、婚姻 3、入赘 4、收养 5、认知 6、领土变更 (二)传来取得三、国籍的丧失和恢复 (一)丧失 :自愿、非自愿 (二)恢复 四、国籍的抵触(一)积极冲突(二)消极冲突(一)国籍的积极冲突 指一个人同时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国籍,成为双国籍或多国籍人。1、原因2、后果3、解决方法(一)国籍的积极冲突1、原因 各国国籍
44、法的不同规定:(1)由于出生:而各国对因出生而赋予国籍所采取的原则不同就产生双重国籍;(2)入新籍而不退旧籍:个人由于婚姻、被外国人收养、被认领、加入外国籍等原因而获得新国籍,但没有退出原国籍,便具有了双国籍。 (一)国籍的积极冲突2、后果(1)可能使个人陷入困境;(2)可能引起国家间的纠纷;(3)可能给第三国对外国人的管理带来不便。(一)国籍的积极冲突3、解决方法(1)国内立法 (2)双边条约 (3)国际公约(二)国籍的消极冲突 指一个人不具有任何国家的国籍,又称无国籍。1、原因2、后果3、解决方法(二)国籍的消极冲突1、原因各国国籍法的不同规定(1)由于出生; (2)由于婚姻;(3)由于收
45、养;(4)由于剥夺。(二)国籍的消极冲突2、后果(1)对个人不利 无外交保护;权利低于居住国国民、外国侨民。(2)对居住国不利 无法将无国籍人驱逐回其祖国。(二)国籍的消极冲突3、解决方法(1)国内立法 (2)国际公约(五)国籍的加入、退出和恢复采取自愿申 请和审批相结合的原则。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 (一)各族人民平等地具有中国国籍原则(二)不承认中国公民具有双重国籍原则(三)血统主义和出生地主义相结合原则(四)男女国籍平等原则第二节 外国人的法律地位一、概念二、对外国人入境、居留和出境的管理三、外国人待遇的方式四、外交保护五、外国人在中国的法律地位一、概念 外国人的法律地位是通过在一国法
46、律中对外国人的权利和义务规定来体现的,包括外国人在入境、居留、出境等各个方面的权利义务。 一国规定给予外国人何种法律地位,这是一国的主权范围之事,别国无权干涉。但须顾及: 1、关于外国人法律地位的国内法不能与本国承担的国际义务及一般国际法相违背。 2、应顾及外国人本国的属人管辖权。 二、对外国人入境、居留和出境的管理(一)入境(二)居留(三)出境 根据国家主权原则,国家准许外国人入境与否,以及在何条件下准许外国人入境,各国可以自主决定,除非受条约规定的约束。(一)入境 是否允许外国人居留,是接受国自行决定的事,任何外国人没有主张接受国必须准予居留的权利,任何国家也不能主张它的国民有在外国领土内
47、居住的权利,除非受条约规定的约束。 (二)居留 国家不能禁止外国人出境,只要他符合有关法定的出境条件。 但在特定情况下,国家可以限令外国人离境,或将他驱逐出境,但必须有正当理由。(三)出境三、外国人待遇的方式(一)国民待遇(二)最惠国待遇(三)互惠待遇(四)差别待遇四、外交保护 一国对其本国国民在外国受到不法侵害,且依该外国法律程序得不到救济时,即可实行外交保护。国家行使外交保护权的条件 (一)受害人持续具有保护国的实际国籍; (二)受害人的权益遭到所在国非法侵害; (三)用尽当地救济。 五、外国人在中国的法律地位(一)外国人入境、出境和居留(二)外国人在中国的待遇1、外国人入境、过境和在中国
48、境内居留,必须经中国政府主管机关许可;2、外国人入境、出境、过境,必须从对外国人开放的或者指定的口岸通行,接受边防检查。(一)外国人入境、出境和居留1、国民待遇2、最惠国待遇3、优惠待遇 (二)外国人在中国的待遇第三节 引渡和庇护一、引渡二、庇护一、引渡(一)概念(二)规则 一国将在该国境内而被他国追捕、通缉或判刑的人,依据他国的请求移交给他国审判或处罚。 一般以条约为条件 战争犯必须引渡 (一)概念(二)引渡规则 1、有权请求引渡的国家2、引渡的对象3、构成引渡的罪行5、引渡的效果4、引渡的程序(1) 罪犯本人所属国(2) 犯罪行为发生地国(3) 受害国 1、有权请求引渡的国家 被他国指控为
49、罪犯的人(1)请求国人 (2)被请求国人(大多拒绝)(3)第三国人2、引渡的对象本国公民不引渡 一般都列举和规定在引渡条约中,有些国家的国内引渡法也有规定。 “双重犯罪原则”和“政治犯罪不引渡”是被一般接受的原则。 3、构成引渡的罪行()提出引渡请求。一般通过外交途径向被请求国提出请求书。在紧急情况下,在正式提出引渡请求之前,可通过外交途径或国际刑警组织提出采取临时强制措施的请求;()被请求国审查。由被请求国主管机关(外交部和法院)进行审查,并可要求请求国补充材料,经审查后作出是否引渡的决定。如果拒绝引渡则应说明理由;()引渡的执行。一旦决定引渡,双方便应不延迟地安排人犯的移交,请求国应派员前
50、来接受接受人犯。4、引渡的程序(1)审判:对被引渡回国的罪犯,请求国只能就其请求引渡时所指控的特定罪名予以审判和处罚不得以不同于引渡罪名的其他罪名进行审判或惩处。(2)转送: 能否将罪犯转交第三国?实践和理论皆有分歧。但一般至少可以肯定,请求国无片面地决定转移罪犯给第三国的权利。5、引渡的效果罪名特定原则 (一)概念(二)庇护的对象(三)受庇护人的地位(四)庇护场所(五)有关庇护的公约二、庇护(一)概念 国家对于遭受追诉或迫害而来避难的外国人,准其入境和居住,给以保护,并拒绝将其引渡给另一国的行为。 又称“政治避难”。 给予庇护是国家的一项权利 国家在国际法上有给予个人以庇护的权利,个人受到庇
51、护是国家庇护权的产物,个人可以申请庇护 , 但是否给予庇护 , 由被申请国家决定。 1、以前:仅限于政治犯2、现在:范围已扩大至一切致力于自由、和平、进步 等正义事业而遭迫害的人。3、不受庇护的对象:犯有国际罪行的人,公认的普通 刑事罪犯,均不在庇护之列。 (二)庇护的对象 1、原则上与一般外国侨民相同。处于所在国管辖之下,应服从所在国法律。在所在国保护下,不被引渡,不被驱逐而安居。 2、所在国义务:监视、限制其(从事政治)活动,以免其领土被利用从事反对他国的活动。(三)受庇护人的地位 指在驻外使领事馆、处于域外的军舰和商船等交通工具内庇护别国庇难者。 普遍国际法不承认外交庇护,限于南美洲一些
52、国家认可。(四)庇护场所 仅限于本国领土。外交庇护(五)有关庇护的公约庇护的法律依据主要是国内法 国际公约 美洲国家间关于庇护的公约 美洲国家间关于政治庇护的公约 国际文件:领土庇护宣言联大1967 (1)行使庇护权是各国主权之事,各国应与尊重;(2)对象:仅限于政治犯, 刑事犯、战争犯、犯有危害人类罪和破坏和 平罪的人不能被庇护;(3)是否予以庇护由各国自行决定。 领土庇护宣言一、难民的定义和范围二、难民身份的确定三、难民的法律地位第四节 难民的法律地位一、难民的定义和范围(一)广义上的难民(二)狭义上的难民国际法上的难民:狭义上的难民(一)广义上的难民 因政治迫害、战争或自然灾害而被迫离开
53、其本国或其经常居住国而前往别国避难的人。 政治难民 战争难民 经济难民 仅指政治难民:因正当理由畏惧由于种族、宗教、国籍、属于某一社会团体或具有某种政治见解的原因遭受迫害而留在其本国之外,并且由于此项畏惧而不能或不愿受该国保护的人,或者不具有国籍并由于上述事情留在他以前经常居住的国家以外而现在不能或由于上述畏惧不愿返回该国的人。(二)狭义上的难民 二、难民身份的确定同时具备以下条件的人可确定为难民(一)迁移或滞留于境外;(二)受到某种迫害或有正当理由畏惧受到此种迫害;(三)不能或不愿接受国籍国保护;(四)未从事某些犯罪行为。三、难民的法律地位 根据1951年7月联合国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和196
54、7年难民地位议定书的规定,难民的法律地位主要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难民的入境、居留和出境(二)难民的待遇(一)难民的入境、居留和出境 缔约国并不负有主动接受难民入境并准其在本国居留的积极义务,但在拒绝难民入境、居留以及将之驱逐出境等方面则受到了以下限制: 1、对于未经许可进入或逗留于缔约国领土但毫不迟延地自动向有关当局说明了正当理由的难民,该国不得因该难民非法入境或逗留的事实本身而对之加以惩罚;该国如决定不予接纳,应给此类难民以获得另一国入境许可的合理期间和必要的便利;在此类难民在该国取得正常地位或者获得另一国入境许可之前,该国不得对之加以不必要的限制; (一)难民的入境、居留和出境 2、
55、对于合法在缔约国境内的难民,该国除非基于国家安全或公共秩序的理由且根据法定程序作出的判决,不得将之驱逐出境;对于决定予以驱逐的难民,该国应给他们一个合理的期间,以便其取得合法进入另一国家的许可; (一)难民的入境、居留和出境(一)难民的入境、居留和出境 3、除非有正当理由认为难民足以危害其所在的缔约国的安全,或难民已被确定的判决认为犯过特别严重罪行从而构成对该国社会的危险,该国不得以任何方式将难民驱逐或送回(推回)至其生命或自由因为他的种族、宗教、国籍、参加某一社会团体或具有某种政治见解而受到威胁的领土边界。此即不推回原则。 经申请获准取得难民地位后,难民本人及其家庭成员便可以根据1951年公
56、约和1967年议定书,在缔约国境内享受所在国赋予的权利和待遇,同时负有相应的义务: 1、一切难民均负有遵守所在国的法律和规章以及该国为维持公共秩序所采取的措施的基本义务; 2、缔约国应对其境内的难民在不分种族、宗教或国籍的基础上区分其不同的权益分别给予下列不同待遇:(1)国民待遇。(2)不歧视待遇。(二)难民的待遇第四章 领土第一节 领土和领土主权概述第二节 领土的取得和变更第三节 边界和边境第四节 南北极第一节 领土和领土主权概述一、概念和构成二、 领土主权一、概念和构成(一)概念(二)构成(三)领陆内水域(一)概念 国家领土是处于国家主权支配下的地球的表面的特定部分,是国家行使主权的范围。
57、由领陆、领水、领空及其地下层部分组成。(二)构成1、领陆2、领水3、领空4、地下层1、领陆 领陆是国家边界以内的陆地领土,包括所属岛屿,是国家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领土的其他部分都是附着领陆而存在。2、领水 领水是一国边界以内的全部水域,包括内水、领海。 (1)内水:江河、湖泊、内海; (2)领海:领海基线以外、领海的外部界限以内 的海域。 群岛国的领水除了上述水域外,还包括群岛水域。 3、领空 领空是领陆和领水上空的空气空间。 其上限至今未定,但多数国家认同以100公里为限。领空之外的空气空间是公空,包括公海、专属经济区、南极大陆及北极地区的上空。 4、地下层 地下层是领陆和领水的向下直至
58、地心的底土部分。 (一)领陆内水域1、河流2、运河3、湖和内海(淡、咸水)1、河流(1)内河(2)界河(3)多国河流(4)国际河流1、内河(1)概念:完全流经一国领土的河流 。 (2)法律地位:内河完全处于国家主权管辖 之下,外国船舶不得入内。2、界河(1)概念:两国分界之河。(2)法律地位:界线两岸分属沿岸国。 (3)法律制度:界河即使可通公海,也不对他 国船舶开放。捕鱼、航行由协议解决。 (4)分界:可航性界河,以主航道中心为界; 不可航性界河,以河面中心线为界。3、多国河流(1)概念:流经两国(或两国以上)的河流。(2)法律地位:分属沿岸各国,为其内河。 (3)法律制度: a、航行:原则
59、上不对外非沿岸国船舶开放,除非 受国际条约的约束。 b、使用:沿岸各国不得滥用多国河流。4、国际河流(1)概念:经国际条约确定对各国开放的多国河流。(2)法律地位:分属各国所有,但对各国船舶开放。 (3)法律制度: a、沿岸国对本国的各段行管辖权,维护并管理; b、沿岸国专属经营沿岸航运贸易由; c、非沿岸国军舰无航行自由; d、由特设的国际委员会制定规章以保证航行自由。2、运河(1)科林思运河(2)基尔运河(3)苏伊士运河(4)巴那马运河希腊内河,对各国船舶开放。(1)科林思运河(2)基尔运河a、原属德国内河,对各国开放 ;b、一战德国战败,1919凡尔塞和约定为国 际性的通航运河,对所有国
60、家舰船平等开放, 德国失去控制权; 温伯尔登案c、1936希特勒片面废约,恢复对运河的控制;d、二战后,德国仍保持控制,但对各国平等开放。(3)苏伊士运河a、简史 法国开凿:1869年竣工; 英国控制:1882年英国进占埃及并控制运河; 制定制度:1888年欧洲9国君士坦丁堡公约; 埃及收回:1956年埃及击败英法以联军,收回运 河,并保证遵守君士坦丁堡公约。(3)苏伊士运河b、制度 根据君士坦丁堡公约规定,苏伊士运河中立化,对一切国家所有船舶开放(无论战时平时);战时,即使土耳其是交战国,也不得在运河或距离港口3英里内的海面上有战斗行为,运河不得建设要塞。 (4)巴那马运河a、简史 法国开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微生物肥料对林地土壤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洞察分析
- ALN-BN复合陶瓷项目综合评估报告
- 2024年磁共振设备项目综合评估报告
- 西瓜的种植方法和管理技术
- 体育产业融合创新研究-洞察分析
- 无线隐藏延时-洞察分析
- 装修单位安全员培训
- 项目管理知识点总结
- 原子广播性能评估-洞察分析
- 小行星资源勘探技术-洞察分析
- 清华大学实验室安全教育考试题库(全)
- 山东省青岛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数学试题(学生版)
- 火龙罐疗法经典课件
- 全国各省县市名称
- 双方版《国内明保理合同》范本
-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持续改进
- 仪表验收标准
- 退耕还林工程
-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 2023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中西医结合诊治中国专家共识(最全版)
- 内容一军事运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