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精品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_第1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精品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_第2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精品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_第3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精品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_第4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精品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精品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理解“格物致知”精神。 2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论证方法。 3培养从实践中探求真知的科学实验精神。 重点: 1理解格物致知精神。 2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论证方法。 难点: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论证方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影音资源】纪录片大家:丁肇中片段,导入新课。 1974年,丁肇中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不顾阻挠,坚持用自己的母语汉语发言。从中,我们能体会到他对祖国的拳拳之心。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他的另一篇演讲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走近他。 二、整体感

2、知 1文体知识 讲演词又叫演说词、讲话稿,是一种供口头向群众宣传的、带有鼓动性的文章。 讲演词有以下特点:第一,考虑听众对象,要有针对性。第二,观点集中、鲜明。第三,思路清晰,内容充实。第四,语言通俗生动,感情深厚充沛。 讲演词的结构灵活多样,不管采用什么形式,但大体都有三部分内容:开头提出问题,或亮出讲话要点,以引起听众的兴趣和关注;重点是中间部分对讲演主旨的阐述;结尾回应开头,总结全文,或提出希望和祝愿,使听众受到激励和鼓舞。 可参考【微教案】讲演词的特点如何写作讲演稿 2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1956年到美国

3、密歇根大学学习,1959年获得数学和物理学学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3了解背景 1991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这位最具实验力,最善于观察现象的实验物理学家以朴实而诚挚的语言发表了精彩的演讲,他以一个科学家的身份,对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行了反思,诚恳地呼吁我们应该具有“格物致知精神”,要通过不断实践和体验去探求知识与真理。 4字词积累 (1)给加点的字注音。 丁肇中(zho)朱熹

4、(x)彷徨(pnghung)中庸(yng) 论语(ln)袖手旁观(xi) (2)解释下面词语。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格,推究。 致知:获得知识。致,获得。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不加过问的冷淡态度。本文指不作任何探究实验的消极观察。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5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重要语段可再次播放音频,认真读、听,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参考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问题。由获奖感言,引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212段),分析问题。分析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病和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

5、第13段),解决问题。强调培养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并提出希望。 三、局部探究 (一)把握文章的内容 研读课文,重点段落可播放【影视课文】。学生自主思考,探究回答下面问题。不能解决的问题再合作探究。 1文章论述的话题是什么? 参考: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2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 参考: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3实验精神(“格物致知”精神)为什么很重要?应该怎样进行实验? 参考:(1)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2)实验方法:“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

6、 4既然实验精神如此重要,当今的中国学生是否很重视它了呢?为什么? 参考:不够重视。“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误以为埋头读书可以应付一切,结果对实际毫无帮助。 5格物致知精神仅仅应用于自然科学研究吗? 参考: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都不可缺少。 6那么怎样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参考:“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二)质疑问难。 学生就本节课中产生的疑问及未能解答的问题,向全班提出,师生回答,或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四、总结拓展 1总结所学。

7、 (1)复习字词。 注音:丁肇中()朱熹()彷徨()中庸()论语()袖手旁观() 解释:格物致知彷徨袖手旁观不知所措 (2)总结全文。 参考:作者以学生学习自然科学为话题,从解释大学“格物致知”入手,剖析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大力提倡实验精神。原因是:(1)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2)中国学生学习上的弱点所决定的;应付今天世界环境的需要。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两个意义并寄予了希望。 2拓展交流。 文章说:“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着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

8、了。”讨论一下,这是不是符合实际?要举例论证。如果是,应该怎样改进(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 学生各抒己见。 五、作业设计 1搜集丁肇中的资料,做一期“向科学家丁肇中学习”的手抄报。 2完成【试题中心】“基础检测”部分。 可参考【影音资源】【试题中心】 六、板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提出问题: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端 分析问题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解决问题必须重视格物致知精神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学生交流对丁肇中的了解和认识,导入新课。 二、局部探究 【精品课件 研读课文,重点段落可播放【影视课文】,学习论证方法。 (一)学生自主思考,回答。 1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

9、的是什么?这个目的与作者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一样吗? 2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的意图是什么? 3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4第12段举自己的经验证明了什么? 答案预设 1(1)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2)不一样。作者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 2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已”,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以此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 3举研究竹子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学的观察。 4举自己的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是毫无帮助的。 (二)小组

10、合作探究,交流。 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结合具体例子进行分析。 参考 1道理论证。如,开篇对“格物致知”的解释说明,给读者一个明确的概念,从理论上阐述了“格物致知”的含义。又如,对实验精神的重要性的论述,从科学进展的历史角度,阐述精辟见解,从正面论述实验对于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 2举例论证。 举例子阐述道理作用论述角度 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子,头痛失败论证传统教育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使论证更具体、形象、生动,更具有说服力反面 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实验的过程有机会的探测使论证更具体、形象、生动,更具有说服力正面 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面临研究工作,束手无策中国学

11、生偏向而不愿动手使论证更具体、形象、生动,更具有说服力反面 作者在美国的学习经历以埋头读书应付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反面 可参考【微课堂】议论文的论证方法 活动三质疑问难 学生就本节课中产生的疑问及未能解答的问题,向全班提出,师生回答,或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三、总结拓展 1深入思考内容,体会讲演词的特点。 2学生复习总结本课知识点、文章内容、论证方法等。 3讨论:你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吗?请结合自己的经历给大家讲一讲。 参考 生1:下雪了,我伸出双手,接过翩翩飞来的小雪花,在手指温柔的一握中,小雪花不见了,只见手心里泪珠点点,于是我知道雪融化后是水。 生2:我怀着好奇心,想知道钟表的工作原理,怎么办呢?我大胆卸下了钟表的零部件,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