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中的工业革命理论综述_第1页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中的工业革命理论综述_第2页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中的工业革命理论综述_第3页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中的工业革命理论综述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马克思资本论第 1 卷中的工业革命理论综述摘要:自 18 世纪 60 年代起以英国为首相继在其他西方国家爆发的工业革命,促进了当时各国经济的增长。工业革命的爆发是以机器的发明和使用为开端的,它使工业生产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与此同时,也加大了资本家对工人阶级的剥削力度,它使工人的工作强度急剧加强,夜以继日的围绕机器一同旋转,生活及健康状况因而严重恶化。本文认真梳理了马克思的有关工业革命的理论,并做作了系统的归纳总结,而且在此过程中进行了简要分析,以图再现大工业生产繁华背景下劳苦大众的悲惨生活。关键词:工业革命;大工业;机器;生产方式变革马克思在资本论第 1 卷第十三章中系统全面介绍了资本主义

2、工业革命,从工业革命的起点,即工具机的出现,到机器生产机器,再到其对工人阶级的影响,然后是马克思的新国际分工理论等等,都给与了细致严谨的论述。下面我们将从这几个方面对马克思有关工业革命的理论进行综述。一、马克思关于工业革命理论之工业革命起点论马克思的关于工业革命理论是从机器的发展开始论述的。工业革命的爆发是以机器的发明和使用为开端的,“机器的一部分工具机 ,是 18 世纪工业革命的起点。在今天,每当手工业或工场手工业生产过渡到机器生产时,工具机也还是起点”就已经发展为机器,但并没有引起生产方式革命。”期发明的、一直存在到 18 世纪 80 年代初的那种蒸汽机本身,并没有引起工业革命。相反地,正

3、是工具机的创造才使蒸汽机的革命成为必要。” 所以从以上可以“这些工具部分地在工场手工业时期,个别地甚至在更早以前,“17 世纪末工场手工业时看出,马克思认为正是由于工具机的发明和使用才真正触发了机器的革命。尽管在此之前动力机如蒸汽机已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并没有引起生产方式的变革。工具机的发明和使用使工业生产效率相较过去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工业革命因而由此发端。而资本主义社会一般以瓦特改良蒸汽机的使用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起点,这显然是一种错误的做法。二、马克思关于工业革命理论之机器生产理论“一个部门生产方式的变革,会引起其他部门生产方式的变革。有了机器纺纱,就必须有机器织布,而这二者又使漂白业、印花

4、业和染色业必须进行力工具机:它是这样一种机构,在取得适当的运动后,用自己的工具来完成工人用类似的工具所完成的那些操作(资本论第 1 卷,人民出版社,2004 年第 2 版,第 430 页)。或作为工业革命起点的机器,是用这样一个机构代替只使用一个工具的工人,这个机构用许多同样的或同种的工具一起作业,有一个单一的动力来推动,而不管这个动力具有什么形式(资本论第 1 卷,人民出版社,2004 年第 2 版,第 432 页)。资本论第 1 卷,人民出版社,2004 年第 2 版,第 429 页。资本论第 1 卷,人民出版社,2004 年第 2 版,第 431 页。资本论第 1 卷,人民出版社,200

5、4 年第 2 版,第 432 页。 学和化学革命。” 正是以这种方式,只要一个部门生产方式发生了变革,就必然会逐渐波及到其他部门生产方式的变革,也只有这样,各个部门才有可能按照目前所需要的巨大规模进行协同生产。然而,随着大规模的铁路建设和远洋航运事业的发展,自然又需要庞大的机器,而制造这样的机器是工场手工业的机器制造业所不能胜任的,因而马克思认为“大工业必须掌握它特有的生产资料,即机器本身,必须用机器来生产机器。这样,大工业才建立起与自己相适应的技术基础,才得以自立。” 而用机器制造机器的重要的生产条件就是“要有能供给各种强度的力量同时有完全受人控制的发动机。蒸汽机已经是这样的机器。”关于机器

6、是否创造价值的问题上学术界的意见一直无法统一。马克思认为:“像不变资本的其他组成部分一样,机器不创造价值,但它把自身的价值转移到由它的服务所生产的产品上。就机器具有价值,从而把价值转给产品来说,它是产品价值的一个组成部分。” 也就是说,机器作为一种生产资料,其自身并没有创造价值,而只是在转移自身的价值,即是每生产一个产品,都会把其因磨损而丧失的价值(可否称之为“折旧”)转移到产品价值里面。在机器的整个使用寿命期限里,使用的时间越长,每次转移的价值越少,反之则越多,但是其转移的全部价值却是一定的。然而,那些为资本主义辩护的人则认为:“机器提供的服务创造那个构成利润部分”,或者直接说“全部价值都是

7、由机器创造的”,这些都明显否定了人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作用,在他们看来人则是机器的附庸,巧妙掩盖了邪恶资本对工人阶级的剥削。那么,机器使用的界限又是什么呢?马克思认为:“对资本说来,只有在机器的价值和它代表的劳动力价值之间存在差额的情况下,机器才会被使用”, 即需要使生产机器所费的劳动少于使用机器所代替的劳动。否则对资本家来说,机器反而会使生产变的昂贵。“在英国,直到现在还有时不用马而用妇女在运河上拉纤等等,因为生产马和机器所需要的劳动是一个数学上的已知量,而维持过剩人口中的妇女所需要的劳动,却是微不足道的。因此,恰恰是英国这个机器国家,比任何地方都更无耻地为了卑鄙的目的而浪费人力。”三、马克思

8、关于工业革命理论之机器对工人的影响机器的发明和使用在极大提高工业生产能力的同时,也使得资本家加剧了对工人的剥削,不仅加大了工人的工作强度,而且使得工人家庭的全体成员不分男女老少都参与到了工业生产之中,接受资本的直接统治。正如“资本主义使用机器的第一个口号是妇女劳动和儿童劳动!”所体现的一样,因而马克思说:“就机器使肌肉力成为多余的东西来说,机器成了一种使用没有肌肉力或身体发育不成熟而四肢比较灵活的工人的手段。”“像其他一切发展劳动生产力的方法一样,机器是要使商品便宜,是要缩短工人为自己花费的工作日部分,以便延长他无偿地给与资本家的工作日的部分。”机器作为资本的承担者,首先在它直接占领的工业中,

9、成了把工作日延长到超过一切自然力的最有力的手段。在一昼夜 24 小时内都占有劳动才是资本主义生资本论第 1 卷,人民出版社,2004 年第 2 版,第 440 页。资本论第 1 卷,人民出版社,2004 年第 2 版,第 441 页。资本论第 1 卷,人民出版社,2004 年第 2 版,第 442 页。资本论第 1 卷,人民出版社,2004 年第 2 版,第 444 页。资本论第 1 卷,人民出版社,2004 年第 2 版,第 451 页。资本论第 1 卷,人民出版社,2004 年第 2 版,第 453 页。资本论第 1 卷,人民出版社,2004 年第 2 版,第 453 页。资本论第 1 卷

10、,人民出版社,2004 年第 2 版,第 427 页。 产的内在要求。但是日夜不停地榨取同一劳动力,从身体上说是不可能的,于是资本家就想出了白天被吸尽的劳动力和夜间被吸尽的劳动力的换班工作。马克思以面包房工人为例,他说“伦敦西头烤制全价面包的工人通常是在夜里 11 点开始干活,一直忙到第二天早晨 8 点,中间只稍微休息一两次。然后他们就运送面包,或有时在烤炉房烤面包干,一直干到下午 4 点、5 点、6 点甚至 7 点卖低价面包的面包房工人从星期四起,晚上 10 点就开始干活,一直干到星期六深夜,中间只有很少的休息。 从上可以看出,机器不仅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而且也使资本增强了对他人劳动的贪欲。

11、“请想一想吧!把一笔值 10 万磅的资本变成了即使在一瞬间无用的东西!我们的人有一个竟然随便在什么时候离开工厂,这真是骇人听闻的事!”, 在他们看来,不断地延长工作日才合乎他们的愿望。随着机器生产的发展,工人也随之受到了排斥和吸引。马克思认为:“工业到了一定的发展程度上,在工业部门极度扩张的同时,所使用的工人人数不仅可能相对的减少,而且可能绝对地减少。”尽管工业部门极度扩大,使用了大量的机器,工人就业人数不增反减,从而造成大量失业以及劳动力价值的大幅下降。“而那些工厂工人就业人数的增加往往也只是表面的,也就是说,这种增加并不是由于已经建立在机器生产基础上的工厂扩大了,而是由于附属部门逐渐和它合

12、并。”而“工厂工人人数的增加以投入工厂的总资本在比例上更迅速得多的增加为条件。但是这个过程只是在工业循环的退潮期和涨潮期内实现。他还经常被技术进步所打断,这种进步有时潜在地代替工人,有时实际地排挤工人。机器生产中这种质的变化,不断地把工人逐出工厂,或者把新的补充人员的队伍拒之门外,而工厂的单纯的量的扩大在把被逐出的工人吸引进来的同时,还把新的人员吸收进来。”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工人的命运处于被吸进和排出不断变化的的境地,因而生活状况也随之高低起伏。四、马克思关于工业革命理论之国际分工理论另外,机器的发明和使用也促使了国际分工理论的发展,马克思也在这方面做了细致的论述。他写道:“一旦与大工业

13、相适应的一般生产条件形成起来,这种生产方式就获得了一种弹性,一种突然地跳跃式地扩展能力,只有原料和销售市场才是它的限制。一方面,机器直接引起原料的增加;另一方面,机器产品的便宜和交通运输业的变革是夺取国外市场的武器。” 这大大促进了工业国家向国国外移民和外国的殖民地化,而这些殖民地也逐渐演变成了宗主国的原料供应地,逐渐成为了这些工业国家的附属国。因此用一句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一种与机器生产相适应的新的国际分工产生了,它使地球的一部分转变为主要从事农业的生产地区,以服务于另一部分主要从事工业的生产地区。” 这是当时乃至至当今国际分工的一种主要形式,也是主要的政治格局,它使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亚非

14、拉美国家,服务于欧美的工业化生产的国家,并对这些农业国家进行残酷的殖民统治,魔鬼一样贪婪残忍地吞吸着它们的人民的血液。五、马克思关于工业革命理论之经济危机论“工厂制度的巨大跳跃式的扩展能力和它对世界市场的依赖,必然造成热病资本论第 1 卷,人民出版社,2004 年第 2 版,第 290 页。资本论第 1 卷,人民出版社,2004 年第 2 版,第 467 页。资本论第 1 卷,人民出版社,2004 年第 2 版,第 516 页。资本论第 1 卷,人民出版社,2004 年第 2 版,第 523 页。资本论第 1 卷,人民出版社,2004 年第 2 版,第 519 页。资本论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5、,2004 年第 2 版,第 520 页。 似的生产,并随之造成市场商品充斥,而当市场收缩时,就出现瘫痪状态。工业的生命按照中常活跃、繁荣、生产过剩、危机、停滞这几个时期的顺序而不断地转换。” 这是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的理论叙述。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社会工业化大生产出现衰退和繁荣交替变换的必然宿命,以至于直到今天仍然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爆发世界性的经济危机,造成社会经济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大衰退,而且历次爆发的经济危机也一次比一次更加的强烈,危害也一次比一次严重。六、马克思关于工业革命理论之大工业对农业的影响“大工业在农业以及农业生产当事人的社会关系上引起了革命。”“如果说机器在农业中的使用大多避免了机器使

16、工人遭到的那种使身体上的损害,那么机器在农业中的使用在造成工人过剩方面却发生了更为强烈的作用,而且没有遇到什么抵抗。” 机器在农业中的使用,代替了工人的劳动,使得原先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人口出现大量的剩余。大工业逐渐驱赶着人民并使之背井离乡,从而消灭了旧社会的堡垒“农民”,并代之以“雇佣工人”的称呼。“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同时为一种新的更高级综合,即农业和工业在它们对立发展的形态的基础上的联合,创造了物质前提。资本主义生产是他汇集在各大城市的城市人口越来越占优势,这样一来,它一方面聚集着社会的历史动力,另一方面又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交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归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自然条件。”因此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破坏了一切财富的源泉土地和工人。资本主义经济的大发展是以工业革命开始的,而工业革命则是以工具器的发明和使用为开端。机器作为一种先进的生产力,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提高、扩大了世界市场,使得世界各个国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重新进行国际分工,使地球的一部分转变为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