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区域地质学试题参考答案(占试卷内容的85%左右)一、填空(略)二、名词解释:大地构造学:研究地球特别是岩石圈的组成、结构构造、运动规律、演化历史、动力成因的科学。蛇绿岩套:由基性一超基性岩、枕状玄武熔岩和海相含放射虫硅质岩组成的一套岩石系列。克拉通:陆壳达到稳定状态,再无广泛构造-热事件发生的地区。地盾:克拉通内大面积出露结晶基底的地区,长期上隆,缺失沉积盖层,仅局部边缘很薄。地轴:位于地台边缘,呈狭长带状,是地台内部相对活动性较大的正向二级构造单元。基底构造 层出露较广,沉积盖层缺失或发育不全,断裂、岩浆活动较强烈。绿岩带:具有明显的地层旋回,原岩主要由基性火山岩到中酸性火山岩与沉积岩组成。
2、表壳岩:由沉积岩和火山岩经区域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的统称。原岩在地表条件下形成。TTG岩套: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一般是以长英质片麻状为主的高级变质侵入 岩。主要分布在太古宙花岗岩一绿岩区、麻粒岩一片麻岩区。地台:地壳上相对稳定的地区,具有明显的双层结构。下构造层是巨厚的、强烈褶皱的变质岩和 岩浆岩组成的结晶基底;上构造层是未变质的、产状平缓和厚度较小的沉积岩组成的沉积盖层。构造旋回:地壳发展有规律地出现的周期性构造活动过程。构造层:地壳在一个构造旋回或一定发展阶段中,在一定空间范围内所形成的地质综合体。转换断层:是一种水平错动在两端突然终止并改变为另外一种方向和构造类型的断层。
3、威尔逊旋回:是指大洋从张开到闭合的整个过程,分为胚胎期、幼年期、成年期、衰退期、终了 期和遗痕。板块:岩石圈被构造活动带分割成的球面块体。一般指块体较大的稳定构造单元,其底部是软流 圈的低速高导层并存在岩石的部分熔融。混杂堆积:在板块俯冲作用下,不同地点、不同成因、不同时代、不同性质的岩石或沉积物,经 过破碎作用和混杂作用所形成的复杂混合体。岩石圈:包括整个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刚性顶盖。复理石建造:由海相砂质与泥质岩相间形成,常为巨厚层,可达百米千米,而单个韵律层很小, 以厘米计。滑脱构造:岩石圈中近水平的大型界面,在应力作用下,这些界面上的岩石产生褶皱、断裂构造 而不延伸到下盘,造成上下岩块脱
4、节的现象。变质核杂岩:位于地形高处的变质岩和上覆的未变质沉积盖层之间为低角度的拆离断层,这种变 质岩被称为变质核杂岩。大陆裂谷:在古老地盾或地台基底之上,地幔上涌岩石圈拱曲隆起、地壳拉张形成,主要发育在 地盾或地台基底之上。前陆盆地:大陆碰撞过程中,原被动大陆边缘在仰冲板块的推挤下,向下挠曲而形成。裂陷槽:由断裂大陆边缘的内角部位向大陆地台上延伸的、长期或某些时期显著活动的、沉降较 深的线性拗陷。热剩余磁性:岩浆冷却成岩过程中,当温度降至居里点时,岩石被地磁场磁化并保留下来。双变质带:高压低温变质带位于俯冲带上部或海沟的陆侧。高温低压变质带通常相当于岛弧和陆缘火山岩带。B型俯冲:是指大洋岩石圈
5、板块在岛弧或山弧外侧的海沟处向大陆岩石圈板块或另一个大洋岩石 圈板块之下的俯冲消减作用。A型俯冲是指一个大陆岩石圈板块向另一个大陆岩石圈板块之下的俯冲作用。C型俯冲是指内陆盆地边缘坳陷向古老造山带之下的俯冲作用。造山作用:指在地球深部构造动力学背景下,岩石圈发生剧烈构造变动、物质成分重组、结构重 建等复杂而漫长的地质作用过程。增生楔:分布在海沟内侧,大洋板块俯冲时被上盘板块刮削下来的沉积盖层和洋壳碎片,连同原 地深海沉积物堆积而成。欧拉定律:一个刚体沿半径不变的球面的运动,必定是环绕通过球心的轴的旋转运动。在球体表 面,任何一点的移动都不是沿着直线,而是弧线。三、简述题:1、大地构造学的主要特
6、点区域性强研究范围从大陆延伸至大洋底,对各地区发育的岩石-构造组合进行整体研究,力求揭示全球的构造格局、发展规律和演化历史。历史性强Ar-Pt-Z-Pz-Mz-Kz-今,各个时期的地层岩石逐渐累积、构造事件相互叠加,在研究区集中出露,地质现象复杂,研究难度大。理论探索性强作为地质研究的前沿学科,大地构造学自有它的发展性、探索性和不确定性,研究地区不同、认识角度不同会使各家观点产生分歧。但随着地质研究方法、技术的不断创新, 人们的认识最终会趋于一致趋于真实综合性强运用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同位素地质、实验地质和深部地质等学科的发展成果,综合研究全球构造2、地台的基本特征:形态特征:地台呈
7、近卵形或等轴形。地貌特征:地势平坦,起伏不大。地质特征:各时期沉积盖层呈面形分布,岩性较简单,主要为成分成熟的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厚 度不大,只有地槽的1/10。岩相、厚度变化不大,发育石英砂岩、碳酸盐岩、含煤、铝土、铁质岩建 造,红色岩和陆相火山-碎屑岩建造。构造简单。岩层产状近水平,褶皱宽缓。深断裂主要发育在地台边缘和与地槽的分界处。岩浆活动微弱,仅局部有基性-超基性、碱性侵入体和玄武岩类的喷发。岩层无区域变质现象。外生矿产丰富。地球物理特征:地壳厚度接近平均值,无异常上地幔,低速带埋藏深。重力布格异常为低负值。磁异常幅度变化小。热流值低。3、中国地台的发展早期:差异升降较明显,内部构造有一
8、定程度分异。地台边缘差异升降强烈,形成狭长带状的隆起 和凹陷,凹陷中沉积厚度大,岩相、厚度变化也较大,局部有断裂、褶皱、火山活动。地台内部差异 升降微弱,形成开阔的大型隆起和凹陷,沉积不厚,岩相、厚度较稳定。中期: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地台整体缓慢升降或差异升降,内部差异微弱,沉积厚度小,岩相、 厚度较稳定,大区域范围内,以滨-浅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和海陆交互相含煤沉积为主,是重要的外 生矿产时期。构造变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均十分微弱。晚期:较强烈活动时期。地台全区上隆,脱离海侵,内部可以出现较明显的断块差异升降,形成大 小不一的内陆凹陷或断陷盆地,发育较厚的陆相含煤、生油与含膏盐沉积,是中国
9、重要的油气能源形 成时期。地台边缘和隆起区断裂、岩浆活动较强烈,有多次中酸性火山喷发和中酸性至酸性岩浆的侵 入活动,末期有玄武岩喷发,是中国地台区重要的内生成矿时期。4、海底扩张的主要依据:1、海底地形。不平坦,大致分为大陆边缘、大洋盆地和洋脊三个区域。洋脊轴部最高,向两侧逐 渐变低,海沟及大陆坡底部最低。原因是新洋壳从洋脊向两侧扩张变冷,岩石圈密度变大下沉的结果。2、海底沉积物的侧向变化和海底年龄深海沉积物由洋脊向两侧从无到有,从薄到厚沉积层序由少到多,最低部沉积物的年龄愈来愈老, 似向洋脊渐进超覆。沉积物的层序变化在洋脊两侧是对称的。洋脊沉积物年龄和火成岩的年龄最新,愈向外愈老,最老不老于
10、中生代或侏罗纪。岩石年龄以洋脊为轴两边对称。这是由于老的岩石和沉积物随着海底扩张被带走,在深海沟处下 沉到地幔中去消失了或被焊接到大陆边缘上了。3、转换断层:转换断层是一种水平错动在两端突然中止并改变为另外一种方向和构造类型的断层。转换断层分布于洋脊-洋脊间,沟弧-沟弧间和沟弧-洋脊间。洋脊-洋脊型转换断层是海底扩张山 的主要运动型式。4、海底磁异常:三大洋海底磁异常具有明显的共同特征。正负磁异常条带与洋脊平行相间排列, 并以洋脊为轴两边对称。两个相邻磁异常条带的地磁场正、反向时间之比与正、反向条带宽度之比与 正、反向沉积物厚度之比都是一致的。上述现象均属海底扩张形成。5、地槽的基本特征:形态
11、特征:一般呈狭长带状,延伸具方向性。地貌特征:常为宏伟的长条形山脉,地形切割较强。地质特征:各时期地层沿地槽走向呈狭长带状分布、岩性复杂、富含有机质、常夹火山岩。以 海相为主,厚度巨大,岩相厚度变化大,有硬砂岩建造,细碧-角斑岩建造,复理石建造和磨拉石建造。 在优地槽地向斜中常发育蛇绿岩套。构造复杂。岩层挤压褶皱强烈,断裂发育,多为走向逆断层和逆掩断层,深断裂众多,尤以走向 深断裂最发育,常构成地槽边界或内部构造单元之间的界线,对地槽的形成和发展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岩浆活动强烈。早期以基性一超基性岩浆的海底喷发与小型侵入为主;中期以中酸性-酸性岩浆的 大型侵入为主;晚期为碱性系列的喷发活动和小型
12、浅成侵入活动。遭受一定程度的区域变质作用。矿产丰富,以内生矿产为主。地球物理特征:地槽褶皱带多为地震活动带。莫霍面深,具异常上地幔。重力异常呈带状。磁异常呈一定规模的线状或链状分布。热流值高。6、地壳的岩石学垂直分层:在未变质的表壳岩石下面的上地壳由绿片岩相岩石组成;中地壳主要为经过富铝的、伴随局部混合岩化及花岗岩化的角闪岩相岩石;下地壳为含有长英质片麻岩和多种侵入体的麻粒岩相岩石。按照一般地温梯度(30C/km)推算,上述分层界面的大致深度为5 km、15 km和25 km左右。地壳物质结构的基本特点,是石英含量向下减少,长石含量向下增多。7、软流圈的特征20世纪80年代初期,认为软流圈具有
13、以下一些特点:深度一般为60400 km,各地厚薄不一;软流圈的顶、底不是一个平整的面,而是逐渐过渡的层带,一般在大约60 km深处地幔开始由脆性向塑性过渡,在大于250 km深处物质又变为较坚硬的状态;岩石处于熔融或塑性状态,很小的应力作用就能引起物质的流动,并会带动岩石圈的运动;洋壳下的软流圈比陆壳下的软流圈厚,洋壳下面的软流圈底板深度为400 km,厚度约350 km;陆壳下面的软流圈顶板深度为100 km,底板为200250 km,厚度约100150 km;软流圈物质的密度比周围地幔的密度小,在岩石圈薄弱处软流圈轻物质上涌,引起岩石圈的各种岩浆活动和构造运动。8、造山作用存在的标志1)
14、角度不整合代表地壳经历过一次下降一抬升一再下降的过程。强烈的构造作用使地层普遍褶皱、断裂,并使造山过程中形成的火山-沉积岩系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2)磨拉石沉积组合以陆相为主,巨厚,砾岩和砂岩占优势,岩石分选很差,层理不规则,常见交错层理和波痕,相变急剧,产于山间坳陷和边缘坳陷。3)沉积组合的性质截然不同 造山作用之前多为稳定型的沉积组合,造山作用期间以火山-沉积组合和磨拉石沉积组合为代表的非稳定型沉积组合类型为主。4)构造变形是造山作用的直接标志造山作用使地壳物质强烈褶皱和大规模逆冲推覆等,地壳大幅度缩短。明显不同于造山作用前后的较微弱变形。5)动力变质作用在造山过程中,构造挤压作用使
15、断裂带附近或整个地壳岩石发生动力变质作用,常常出现动力变质带,甚至高压变质岩。6)岩浆活动是造山作用的直接产物 在造山作用期间,大规模逆掩断层导致地壳岩石发生部分熔融,岩浆随强烈的构造作用侵入或喷出。9、大陆-大陆碰撞带的基本特征1)地表构成宏伟的褶皱山系,地壳厚度增大,重力异常为高的负值-400-500毫伽。2)山根极深,有利于地壳硅铝质重熔形成花岗岩基。碰撞带还可出现中酸性、中基性岩浆喷发。3)沿大陆碰撞带,由于板片逆冲、剪切生热,以及花岗岩浆的形成,可导致中、低压变质作用。 在碰撞带大规模基底推覆体下,偶见高压蓝片岩岩相的变质作用。4)大陆碰撞阶段,典型的沉积作用主要发生在前陆盆地和山间
16、盆地中,随着褶皱山系的强烈抬生, 剥蚀作用盛行,年轻山系被磨拉石沉积所环绕。10、试述现行全球板块的划分(依据、板块名称及代表人物)全球板块划分的依据是构造活动带;14分法为欧亚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菲律宾板块,太平洋板块,胡安德富卡板块,可可板块, 纳兹卡板块,北美洲板块,加勒比板块,南美洲板块,斯科特板块,非洲板块,阿拉伯板块,南极洲 板块;板块划分的代表人物有摩根、勒比雄、麦肯齐、迪茨、霍布斯等。11、板块构造理论的要点固体地球的上层在垂向上可划分为物理性质截然不同的两个圈层:上部的刚性岩石圈和下垫的 塑性软流圈。岩石圈并非浑然一体,而是由刚性板块组成,彼此镶嵌排列,并以每年若干厘米
17、的速度相对移 动;其边界有拉张、挤压和剪切3种类型。地壳变形是板块运动的结果,变形性质与板块的边界 类型有关。板块沿地球表面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符合欧拉几何学原理,可以用一选定轴的简单旋转运动来描 述;在全球范围内,新板块的增生和旧板块的消亡总体上应是相互补偿的。岩石圈板块运动的机制来自地球内部,最可能的一种是地幔对流。12、大陆边缘的类型及主要特征大西洋型大陆边缘分布在大西洋两侧和 印度洋西侧太平洋型大陆边缘分布在太平洋周围和印度洋东侧宽阔的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隆巨厚沉积无深海沟、安第斯山式海岸山脉或岛弧、边缘海大陆边缘是张性的地震较少、活动性较小靠近大陆比较稳定大陆架很窄或不存在发育深断裂带(
18、贝尼奥夫带)有深海沟、安第斯山式海岸山脉或岛弧、边缘海压性、压剪性的强烈地震带和火山带,临近大陆活动性较强大陆边缘或岛弧外侧有楔形沉积柱边缘海盆有较厚的火山-碎屑沉积组合13、海底扩张说的要点大洋中脊是地幔物质上升、不断形成新洋壳的地带,洋壳在中脊连续产生而把大陆向两侧推开。在地球体积基本不变的假定条件下,新洋壳的产生必然导致另一部分洋壳在地表等速消亡,洋 壳就在贝尼奥夫带重新插入地幔。海底的扩张速度为2cm/a,即大洋壳是在2亿年内形成的。大陆尽管永远存在,但是被拉开、 合拢或彼此滑移,各个大陆仿佛坐在传送带上,在对流层上慢慢移动。海底扩张最主要的动力来源于地幔物质的对流。14、双变质带的组
19、成及其主要特征在挤压型板块边界往往出现两个平行的高压低温型和高温低压型变质带。高压低温变质带:即兰片岩带,以具兰闪石、硬玉、硬柱石、黑硬绿泥石等矿物为特征。位于俯 冲带上部或海沟的陆侧,宽度较窄,通常与混杂堆积、蛇绿岩套共生。高温低压变质带:以具有红柱石、夕线石、蓝晶石等矿物为特征。通常伴随大量中一酸性深成侵 入岩和喷出岩,相当于岛弧和陆缘火山岩带。两带之间通常被一条完全未变质的岩带分开,相当于沟弧间隙,也可以直接接触。15、中国大地构造演化主要构造事件吕梁旋回,华北克拉通形成(1分)。晋宁旋回,扬子、塔里木克拉通形成(1分)。祁连(加里东)旋回,祁连山碰撞带趋于稳定,华南克拉通形成(2分)。
20、天山(海西)旋回,天山兴蒙活动构造域趋于稳定(1分)。印支旋回,秦岭碰撞带趋于稳定,统一的中国大陆出现,华北、扬子等稳定区重新活动(2分)。燕山旋回,滇藏活动构造域自北向南发育(1分)。喜山旋回,印度一欧亚大陆碰撞,青藏高原形成;太平洋沟一弧一盆构造体系出现(2分)。16、陆内造山带的特征分布特征:在空间上,横切板块边缘。可起源于沿古老陆块薄弱地带发育的古裂陷槽,也可发 生在由陆缘、陆间经主造山期转化而成的较新大陆内部地壳一岩石圈特征:陆内造山带形成时的地壳-岩石圈类型是大陆型地壳,包括克拉通范围内早已出现的古老陆壳,也包括以前为洋壳或过渡壳转化而成的较新陆壳时间演化特征:陆内造山带具有分期演
21、化的特征,逆冲系统分期形成,伴随构造-热事件和磨 拉石沉积组合也分期形成构造变形特征:多条主干逆掩断层组成的大规模逆冲推覆构造系统,在几何形态上表现为后端 厚前端薄的构造楔形体,前缘后缘有大面积的基底岩系被卷入形成大型的厚皮构造变质特征:无区域变质作用,出现高压变质岩,以带状形式分布于主逆冲断层附近,多以似层 状或透镜状赋存于围岩之中,分布于造山带的各个构造单元岩浆岩特征:没有蛇绿岩和远洋沉积,没有安山质火山岩及相应的侵入岩,多为中上地壳部分 熔融的产物,在造山过程中具有分期演化的特征。在构造活动最强烈的时期岩浆岩更偏酸性,花 岗岩以S型和A型为主,兼有少量I型,稀土元素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强
22、烈亏损磨拉石沉积组合特征:分布于造山带的各个构造单元。造山过程中,每次强烈活动均有磨拉石 组合记录,表现出分期演化的特征17、中国板内构造变形的影响因素中国大陆是由许多小陆块所组成的,构造稳定性差;中国大陆是由多个古板块或微古板块拼合而成,小块体之间是受到强烈挤压、褶皱、断裂,岩石叶理化明显,成为构造弱化带沉积盖层厚度大、且不均一,陆块上部岩石强度较低;全国中元古代或新元古代以来的沉积盖层厚度,平均2万多米。相对稳定的陆块上,平均厚度近1.7万米。在构造活动性较强的褶 皱带或板块碰撞带内,平均厚度为4万多米陆块经受了多期碰撞、拼合,基底断裂与弱化带的构造具有继承性,基底构造影响盖层构造;中国及
23、其邻区的始板块或微始陆块,主要经历了6次碰撞、聚合作用,形成多期次的构造变 形。元古宙以来,尤其是三叠纪以来,周边板块构造作用较强,中国大陆发生了56期不同方向的应力场和运移,在许多陆块分界线附近、古断裂带两侧、弱化面旁边和沉积盖层厚度大的地 区都重新发生过构造活动。四、论述题1、华北克拉通的发展演化历史华北克拉通是中国最古老的稳定区,以太古代和早元古代的变质岩系为基底,广泛出露于边缘和 中部;以中元古代以来的沉积岩系为盖层。基底构造复杂、变形强烈,三期构造旋回形成三套变质岩 系。(1分)始太古代(36亿年前)出现原始的小块硅铝壳。古太古代(3632Ma),原始硅铝壳逐渐增大, 形成具有原始陆
24、壳特征的古陆核。在迁安曹庄岩系中发育中国已知最早的残存表壳岩,其原岩为石英 砂岩、泥质岩及碳酸盐岩,华北地区有海盆区接受沉积,也有剥蚀区提供碎屑物质。(2分)中太古代(阜平期3228亿年),大陆增生形成较大的古陆核,地壳分异出稳定的花岗片麻岩穹 隆和活动的具绿岩性质的盆地或岛弧带,古陆核与较大的洋壳并存。晚期构造环境为压剪性,一方面, 古陆核间的活动带发生褶皱,古陆核拼合,大陆地壳侧向增生面积迅速扩大,形成华北陆核,完成了 陆壳的第一次克拉通化。另一方面,不同构造层次发生近水平的韧性剪切层状叠置和底侵作用,导致 大陆地壳的垂直增生。华北陆核为片麻岩-麻粒岩组合,主要岩石为石英长石片麻状混合岩(
25、80%), 有麻粒岩相岩石,表壳岩、层状侵入体和镁铁质岩等,变质程度达角闪岩相至麻粒岩相,火山岩和沉 积岩的原始结构很少保存。(3分)新太古代(五台期28-25亿年)地壳厚度、陆核刚性均增加,地壳热流值较中太古代显著下降, 大面积深成活动基本消失,始板块与活动带之间的分异更加明显,大面积的稳定陆核与陆核边缘、陆 核内部的“线形”活动带并存,断裂构造对始板块演化的控制作用逐渐明显。早期岩石组合具有绿岩 带的性质,晚期花岗质岩浆侵入强烈,形成片麻杂岩、大型席状岩基和小型深成侵入体三类花岗质岩 石,它们常与火山-沉积岩系组成花岗岩-绿岩组合。片麻杂岩约占花岗岩-绿岩组合的50-70%,主要由 云英闪
26、长岩-奥长花岗岩组成,有镁铁质包裹体与其共生,缺乏中间成分,属双峰式组合;末期构造事 件使海槽闭合,陆核型始板块之间的花岗岩-绿岩组合发生褶皱、变质变形,形成花岗岩-绿岩带,形 成华北古陆块型始板块,完成陆壳第二次克拉通化。(3分)古元古代(吕梁期25-18亿年)早期,较刚性的华北古陆块型始板块又发生裂解,形成与裂陷带 共存的格局,并在裂陷带中发育活动型的火山-沉积岩系;晚期的构造事件,导致裂陷带中火山-沉积 岩系、活动带中花岗岩-绿岩组合的变质,华北陆块形成,完成第三次克拉通化。发育三类典型的岩石 组合:长石石英砂岩-页岩-含叠层石的镁质碳酸盐岩,为成熟度较低的复理式建造,夹有大陆拉斑 玄武
27、岩,厚度近万米,分布在晋冀裂陷带、华北北缘增生带西段以及胶辽活动带内,在辽东形成罕见 的超大型菱镁矿矿床。钙碱性火山-浊积岩系列,局部含硅铁沉积组合,厚度近5000 m,分布在华北 北缘增生带东段;双峰式火山-浊积岩组合,由基性和酸性火山岩所组成,泥砂质岩和碳酸盐岩构成 的浊积岩,分布在华北南缘增生带、胶辽活动带(形成世界上少有的大型硼矿床)。(3分)中晚元古代,刚性的华北陆块型始板块裂解,形成一系列板内和板缘裂陷带,并在裂陷带内形成 第一个盖层沉积,它与下伏基底岩系呈显著的角度不整合接触。中元古界分布广泛,上元古界下段分 布少,震旦系仅分布南缘和东缘,浅海陆源碎屑和镁质碳酸盐岩为主,富含叠层
28、石。晚期,华北古板 块的裂解逐步结束,板内升降差异明显,伴有断裂活动。中部升降差异小,大型隆起,边缘出现狭长 带状隆起和坳陷,部分地区还有岩浆侵入活动。(3分)祁连期华北古板块从南纬20.2。移动到南纬12.9。天山期,华北古板块移动到北纬15C附近, 并分别于早石炭世、早二叠世晚期与西伯利亚古板块发生碰撞、拼合,形成天山一兴安碰撞造山带, 成为亚洲古板块的一部分。整个古生界是第二个盖层,板内相对稳定,构造活动差异性弱,以整体升 降为主。早期(e-02)浅海碳酸盐建造,分布广泛,岩相、厚度稳定。中期O3-C1)除西缘贺兰山、 六盘山外,普遍缺失。晚期(C2-T2)由滨海相及陆相含煤建造逐渐过渡
29、为陆相红色建造。(3分)晚三叠世的印支运动后,由于太平洋板块向古亚洲东缘之下俯冲,盖层遭受频繁多次的褶皱、断 裂、岩浆活动。西部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小型断陷盆地。燕山运动使盖层发生多次强烈褶皱和断裂, 伴有多期广泛的火山喷发与大规模的岩浆侵入,东强西弱。新生代以断块差异升降运动为主,伴有玄 武岩浆喷溢。形成汾渭地堑式和华北一渤海陆缘盆地等。(2分)2、山东地区地质演化历史陆核形成阶段(2分)迁西期,原始地壳拉张,后期形成古岛弧;迁西运动造成弧间碰撞形成古老基底。胶辽陆块的雏形基 本形成。阜平期,地壳分异成稳定的花岗岩穹窿和活动的绿岩带,格架逐渐清晰。鲁西地区地质演化明 显,鲁东地区相对较弱。华北
30、陆核固结,第一次克拉通化完成。陆块发生形成阶段(2分)五台期一吕梁期,地壳向刚性发展,华北陆核硅铝壳3次张开、闭合裂谷作用,第二次克拉通化完成。 鲁西挤压,形成大量造山花岗岩;鲁东拉张,形成海槽。第二次克拉通化完成。秦昆洋形成演化阶段(2分)原始秦昆洋形成、演化、关闭,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对接碰撞,晋宁运动形成统一的原始中国古陆, 主要表现在鲁东地区。第三次克拉通化完成。陆块发展阶段(7分)鲁西地区明显,形成广泛的海相及海陆交互相沉积。震旦期,鲁西地区造山隆升阶段,遭受剥蚀。地 壳拉开形成沂沐海峡。中期海侵范围扩大,晚期海侵稍退。晚震旦世沂沐海峡上升为陆。缺少岩浆活动, 褶皱、断裂不发育,表现了
31、稳定陆块的演化特点。加里东期,地壳逐渐沉降海水SE-NW入侵,鲁西地 区整体成为陆表海。形成了一套碳酸盐岩、粉砂岩、页岩等为主。华力西期,华北陆块整体下沉。地 壳振荡频繁,海水反复进退,因此形成了滨海沼泽、潮坪等的海陆交互相沉积。重要铝土矿、煤层形成。 海西运动晚期山东全境上升为陆,早期为湖泊沼泽相,有利于煤的形成;中期以河流相为主,局部夹煤线; 晚期为红色碎屑岩河湖相沉积。鲁东地区,晋宁期强烈碰撞造山后,地壳破裂,岩浆侵入的时间为622783Ma。在主造山带的南侧 及北侧则形成海盆,沉积了复理石组合。加里东期,陆内挤压造山作用控制下,海盆闭合,地层褶皱。强 烈的陆内挤压产生高压绿片岩相变质作
32、用。华力西期,陆壳出现短暂拉张作用,可能形成陆间裂谷,出 现海相或海陆交互相沉积。滨太平洋发展阶段(7分)断块构造发育,形成盆岭构造格局。印支期,地壳以整体抬升为主,局部呈现拉张状态。鲁东沿海附近的地壳活动性比鲁西强烈:胶南造 山带内产生深断裂,由碰撞造山带转化为断裂造山带,同时产生一些韧性再造事件。印支运动后期,沂沐 断裂带开始活动,构造体系由古亚洲构造域完全转化为滨太平洋构造域。燕山期,地壳活动强烈。由于太平洋板块对欧亚板块由SE-NW俯冲,形成郯庐断裂带,两侧伴生次 级断裂,鲁东NE向,鲁西NW向,形成鱼骨状格架形态。同时产生大量断(拗)陷盆地,盆地的展布方向与 主要断裂方向一致,盆地中
33、沉积了河湖相磨拉石建造。燕山期鲁东地区岩浆活动强烈,具有活动带的某些特征,而鲁西地区则具有稳定陆块的特点。喜马拉雅期,进入新的统一的裂解与沉陷阶段。沂沐断裂带继续活动,挤压褶皱。胶莱盆地已基本 消亡,但因构造掀斜作用,局部残留小湖盆,形成陆相碎屑沉积。鲁西地块差异升降逐步形成潜凸与潜陷 相间的构造格局。3、扬子克拉通的发展演化历史扬子始板块经历了五台构造阶段、吕梁构造阶段和晋宁构造阶段的三次克拉通化才形成统一的基 底。扬子地区具有五台构造阶段年龄值的地区在川西、鄂西、南秦岭和大别山等地。在康定-西昌-攀 枝花地区出露最老的地层称为康定岩群,由深变质岩、混合岩和深熔岩浆杂岩组成;在鄂西的东冲河
34、岩群为黑云母斜长变粒岩和斜长角闪岩;在大别桐柏一带的黄土岭岩群,为麻粒岩、混合岩;大别山 和胶南的一些变质岩石,与扬子陆核的变质岩石接近。这些变质岩系所代表的古陆核在五台构造阶段 晚期的五台构造事件中拼合为扬子陆核,并完成了陆壳的第一次克拉通化。扬子陆核在吕梁构造阶段早期也发生了裂解,形成了以云南新平大红山岩群细碧角斑岩系为代表 的裂解事件。吕梁构造阶段晚期吕梁构造事件,使吕梁构造阶段的岩层全面褶皱、区域变质和混合岩 化,并形成了川南-滇东边缘增生带和扬子东南缘增生带,导致扬子古陆块的形成和第二次克拉通化的 完成。较刚性的扬子古陆块型始板块解形成上扬子古陆块、下扬子微古陆块和它们之间的活动带。
35、晋宁构造阶段,扬子古陆块古地理格局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西部形成了一个菱形古陆块和围绕其北 面、南面、东面的四个面积大小不等的古岛,形成了四列海沟-岛弧-弧后盆地系统,古陆块和古岛构 成了当时的古陆,其余广大地区有规律地分布着不同性质的海垛边缘海、弧间海和岛海,接受了中元 古代的沉积。晋宁构造阶段晚期的晋宁构造事件,使上扬子古陆块与下扬子微古陆块发生俯冲、碰撞, 形成江南俯冲、碰撞带和扬子陆块型始板块,并使中元古代岩层变质和形成强烈的同斜褶皱,完成第 三次克拉通化,形成统一的基底。古生代相对稳定,祁连构造阶段(513386Ma),扬子古板块从南纬11.7。运移到北纬2.8 ;祁 连期和天山期均表现为升降运动,造成间断,形成大型隆起和坳陷。仅边缘差异升降明显。局部基性、 超基性岩浆侵入。震旦系-志留系是第一套盖层,下段:砂岩、冰碛层、地台西缘和东南缘伴随深断裂 有剧烈的中酸性为主的火山喷发和花岗岩浆的侵入。中段:震旦系上统一中奥陶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版户外用品销售代理及品牌合作合同2篇
- 临时场地租赁协议2024版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农家乐餐饮承包合作协议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年薪制员工聘用合同书:行业特定版
- 二零二五年度居民供水用水节能减排合同范本3篇
- 2025年度生物制药研发人员聘用劳动合同范本3篇
- 2025年度个人小户型房产买卖合同附带房产过户手续指导3篇
- 2025年食品生产HACCP体系审核与认证协议2篇
- 二零二五年度工业废水处理设施运营管理协议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建筑石材加工及供应合同范本3篇
- 人力资源 -人效评估指导手册
- 大疆80分钟在线测评题
- 2023年成都市青白江区村(社区)“两委”后备人才考试真题
- 2024中考复习必背初中英语单词词汇表(苏教译林版)
- 海员的营养-1315医学营养霍建颖等讲解
- 《现代根管治疗术》课件
- 肩袖损伤的护理查房课件
- 2023届北京市顺义区高三二模数学试卷
- 公司差旅费报销单
- 2021年上海市杨浦区初三一模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精校word打印版)
- 八年级上册英语完形填空、阅读理解100题含参考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