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上 篇第一章 行政法概述 第一节 行政法的界定第二节 行政法的渊源第三节 行政法的地位与作用第四节 行政法的历史发展第五节 行政法学按“Esc”键返回到总章目录第一节 行政法的界定 一、公共行政 (一)排除说该观点认为行政是指国家立法、司法以外的一类职能。 (二)目的说该观点认为行政是指在法律规制之下,为实现国家目的而为的积极、连续、整体、统一的管理活动。 (三)内容说该说认为行政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对国家公共事务的决策、组织、管理和调控。我们认为,公共行政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和其他公共机构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这一概念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1.公共行政是对公共事务的管理。2.公共行政的主体,即行政主
2、体,是国家行政机关和其他公共机构。3.公共行政的手段方式多样。对公共行政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1国家行政与社会行政。以实施公共行政的主体为标准,可将公共行政分为国家行政和社会行政。国家行政是指国家设立行政机关,直接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又称为直接行政。社会行政是指社会公共机构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又称为间接行政。2规制行政与给付行政。以公共行政的目的为标准,可将公共行政分为规制行政和给付行政。规制行政是指以规范限制公民等一方的自由来实现某种公共秩序的行政活动,如交通规制、经济规制等。给付行政是指通过给公民等一方直接提供帮助或服务以实现某种公共目标的行政活动,如义务教育、社会保障等。
3、3授益行政与负担行政。以公共行政对公民等一方产生的不同影响为标准,可将公共行政划分为授益行政和负担行政。授益行政是指给予公民等一方某种权利和利益的行为,如行政许可、减免税收。负担行政是指给公民等一方设定义务、增加负担的行为,如行政罚款、行政收费等。4消极行政与积极行政。以实施公共行政的主动与否为标准,可将公共行政划分为消极行政和积极行政。消极行政主张无为而治,将公共行政限定在极小的范围内,只有在危及个人安全自由和公共秩序时才被动采取相关措施。积极行政指主动采取各种手段管理公共事务以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二、行政法的概念行政法是指调整在公共行政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以配置、规范行政权和确认、
4、保障公民等一方权益为核心来规定各方主体之间权利义务的法律规范之总称。对这一概念可从以下方面予以分析:1行政法是有关公共行政的法。2行政法是有关公共行政的法律规范之总称。3行政法的核心内容主要有两方面:配置、规范行政主体的行政权。确认、保障公民等行政相对人一方在公共行政中的权益。4行政法的目的是要将公共行政纳入法治的轨道,实现公共行政的民主、公正、理性和高效的价值追求。三、行政法的特点 (一)形式上的特点1行政法没有统一完整的实体法典。2行政法由效力层次不同的法律规范构成。 (二)内容上的特点1行政法调整领域宽泛、内容丰富。2行政法中融实体规范与程序规范于一体。3行政法富有变动性。四、行政法的分
5、类根据不同标准,可对行政法进行不同的划分:(一)行政组织法、行政活动法与行政救济法(二)行政实体法与行政程序法(三)一般行政法与部门行政法返回第二节 行政法的渊源行政法的渊源,是指行政法的表现形式。行政法的渊源包括基本渊源和其他渊源两部分。其中,基本渊源的适用范围最广。一、行政法的基本渊源在我国,行政法的基本渊源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以及规章等。1.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所有部门法的渊源。宪法中的行政法规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有关行政活动基本原则的规范。有关行政区划和行政机关的设置及职权的规范。有关国家管理的行政事务的规范。有关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的规范。
6、2.法律。法律是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法律作为行政法的渊源有两种表现形式:法律在整体上具有行政法性质。法律中的部分规范具有行政法性质。3.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指国务院根据宪法、法律和权力机关的特别授权,按照法定程序制定和发布的规范性文件。4.地方性法规。地方性法规是指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情况下制定的规范性文件。5.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是指民族自治地方#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三级:即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6.规章。规章分为部委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二、行政法的其他渊源行政法的其他渊源包括国际
7、条约与协定、法律解释以及国家行政机关与执政党联合发布的规范性文件。1.国际条约与协定。2.法律解释。3.国家行政机关与执政党等联合发布的规范性文件。返回第三节 行政法的地位与作用一、行政法的地位行政法的地位可从其在依法治国中的地位以及在法律部门中的地位两方面予以分析。(一)行政法在依法治国中的地位在依法治国这一方略的推进过程中,行政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1行政法是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手段。2行政法的建设是依法治国的重心所在。3行政法的发展将推动依法治国的进程。(二)行政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在现代国家的法律体系中,行政法具有重要地位。行政法与宪法的关系十分密切。行政法是重要的公法部门之一。在所
8、有的法律规范中,行政法规范所占的比例最大,行政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也日益宽泛。二、行政法的作用行政法的作用是指行政法所产生的实际功效。关于行政法的作用,学术界有不同认识,比较典型的观点有四种:1.认为行政法的主要作用在于保障行政权,即赋予行政机关行政权和有效的管理手段,确保行政相对人履行行政法上的义务。2.认为行政法的主要作用在于控权,即规范和控制行政权,并通过控权来保障公民等一方的合法权益。3.认为行政法具有平衡作用。行政法既能保障行政管理的有效实施,又能保护公民等一方的合法权益。4.认为行政法的主要作用是为个人提供服务。除上述第一种观点视相对人为客体,视行政法为工具,需要彻底批判外,其他三种
9、观点都有相当的合理性,但都不够全面。我们认为行政法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具体表现在:(一)支持和保障公共行政的有效开展(二)规范和控制行政权(三)保障个人自由和权利(四)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返回第四节 行政法的历史发展一、行政法产生的基础行政法产生的基础有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一)理论基础行政法产生的理论基础是自然权利、三权分立和法治原理。早在法国大革命前,启蒙思想家卢梭就提出了“自然权利”的主张,他认为人都有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并认为这种权利是“天赋”的,不可让与。(二)实践基础行政法的存在固然有其深刻的思想根源,但直接导致行政法产生的原因则根植于现代国家的宪政体制上。现代西方国家的政权都建立在
10、“三权分立”的基础之上,“三权分立”孕育着行政法产生的最基本的条件,即行政相对独立,没有行政的相对独立,也就没有行政法。二、外国行政法的历史发展简述现代意义的行政法最早产生于西方国家,而且在大陆法系国家和英美法系国家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轨迹,并影响到亚洲国家行政法的发展。(一)大陆法系国家行政法的历史发展(二)英美法系行政法的历史发展三、中国行政法的历史发展返回第五节 行政法学一、行政法学的研究对象就其内容来看,行政法学对行政法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行政法基础理论(二)行政法律制度这是行政法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行政法律制度可分为两大部分:一般法律制度,如行政组织法律制度、行政立法制度、行政
11、许可制度、行政处罚制度和行政诉讼制度等。专门行政法律制度,如经济行政法律制度、教育行政法律制度等。(三)行政法规范及适用行政法规范数量众多,并且效力等级不同,因而,研究行政法规范有相当难度。行政法学对行政法规范的研究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在理论上要探讨隐藏在行政法规范背后的基本精神和价值取向,在实践方面要研究行政法规范的界定、适用条件和适用中的问题等。二、行政法学的研究概况三、本书的体系安排返回 第二章 行政法律关系第一节 行政法律关系概述第二节 行政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第三节 行政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与消灭 按“Esc”键返回到总章目录第一节 行政法律关系概述一、行政法律关系的概念与特征(一
12、)行政法律关系的概念行政法律关系是指行政法对在实现公共行政职能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加以调整后,所形成的行政主体之间以及行政主体与其他各方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对这一概念需要进一步说明如下:1行政法律关系是行政法规范对一定社会关系调整后所形成的特定法律关系的总称。2行政主体在实现公共行政职能范围内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即行政权力配置关系、行政管理关系和监督行政关系,并不等于行政法律关系。3行政法律关系的双方可以都是行政主体,也可以是以行政主体为一方而以其他各种当事人为另一方,双方形成由行政法所确定的权利义务关系。 (二)行政法律关系的特征行政法律关系与其他法律关系比较,具有下列几项特征:1在行政法
13、律关系双方主体中,行政主体一方具有恒定性。2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双方互有权利义务,但具有不对等性。3行政法律关系中的国家权力具有不可处分性。4行政法律关系中个体权利行使的有限性。5行政法律关系设定的灵活性与及时性。二、行政法律关系的分类对行政法律关系作出不同的种类划分,有助于我们了解行政法律关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并从不同角度全面认识它们。行政法律关系种类的划分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行政权配置过程中的法律关系、行政活动过程中的法律关系与监督行政过程中的法律关系 (二)实体法律关系与程序法律关系 (三)内部行政法律关系和外部行政法律关系 (四)积极的行政法律关系和消极的行政法律关系 (五)行政主体相
14、互之间的法律关系、行政主体与其公务人员的法律关系、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的法律关系、行政主体与监督主体的法律关系 (六)原初性法律关系、保障性法律关系和补救性法律关系返回第二节 行政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行政法律关系由主体、内容和客体三要素构成。一、行政法律关系主体行政法律关系主体亦称行政法主体,或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它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组织或个人。 二、行政法律关系的内容行政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相互之间的权利义务。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较为广泛,行政主体与不同的另一方主体相对应形成多种行政法律关系,而不同类型的行政法律关系,其权利、义务也各有区别。(一)行政主体相互之
15、间以及行政主体与其公务人员之间的权利义务1行政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2行政主体与公务人员之间的权利义务。 (二)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权利义务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可从以下两个角度来看:1行政主体对行政相对人的权力及行政相对人对行政主体的义务。2行政相对人对行政主体的权利和行政主体对行政相对人的义务。(三)监督主体与行政主体的权利义务监督主体是在监督行政法律关系中依法对行政主体享有国家监督权力或其他监督权利的各种主体,包括国家权力机关、国家司法机关、国家行政机关自身、行政相对人、其他各社会组织、团体及个人。行政主体与不同监督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不能完全相同。1权力性监督主体与行政主
16、体之间的权力义务。2权利性监督主体与行政主体的监督权利义务。三、行政法律关系的客体行政法律关系客体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或标的。行政法律关系的客体包括物、人身、行为、智力成果和行政权力。(一)物物是现实存在的、能够为人们控制和支配的物质财富,包括实物和货币。(二)智力成果智力成果是人们从事智力活动所取得的非物质财富。(三)人身人身是法律关系的主体在人格关系、身份关系上所体现的、与其自身不可分离并受法律保护的利益。(四)行为行为成为行政法律关系客体的情况主要有:作为行政管理法律关系客体的行为,这主要是行政相对人的行为;作为行政服务法律关系客体的行为,这主要是行政主体的服
17、务行为;作为监督法律关系客体的行为,这主要是指行政主体接受监督时应作出的行为等等。(五)行政权力行政权力是指行政主体依宪法和法律而享有的执行法律、管理行政事务实现行政职能的权力。返回第三节 行政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与消灭一、行政法律关系的产生行政法律关系的产生,是指因法定事由出现后,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之间按行政法规定的权利义务规则形成的必然的权利义务联系。行政法律关系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行政法已设定了权利义务的规则,即规定权利义务的行政法规范是行政法律关系产生的根据。2适用该权利义务规定的法律事实出现。二、行政法律关系的变更行政法律关系的变更,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产生后,因一定的原因而发生局
18、部的变化。行政法律关系的变化只有主体与客体的一定变化。(一)主体的变化主体的变化指主体发生了不影响原权利义务的某种变化。主体发生不影响原权利义务的变化主要是指以下两种情况:1主体在数量上的变化。2主体在接替上的变化。(二)客体的变化客体的变化是指客体发生了不影响原权利义务的某种变化,通常只能是具有可替代性的变化,即以一种客体取代另一种客体。能发生改变的客体主要是:与特定人的人身没有联系的财物。与特定人的人身没有联系的作为。三、行政法律关系的消灭行政法律关系的消灭是指原行政法律关系不再存在,包括主体、客体和内容即权利义务的消灭。但其核心应是主体双方原有权利义务的消灭。行政法律关系消灭的原因通常是
19、:主体双方之间因已产生的行政法律关系存在没有意义或没有必要而终止。原产生的行政法律关系已完成而使其消灭。原适用的行政法律关系模式已取消使行政法律关系消灭。行政相对人放弃权利使行政法律关系消灭。以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客体以及内容等要素的消灭为标准,可以将行政法律关系的消灭分为以下类型:1行政法律关系内容即权利义务的消灭。2因主体消灭使权利义务归于消灭。主体的消灭可以形成行政法律关系的变更和消灭两种情况:原主体消灭后,有新的主体承接原主体的权利义务,即权利义务并没有消灭,则行政法律关系只是变更而不是消灭。原主体消灭后,没有主体承接或不能有承接主体,则权利义务要随之消灭。3因客体的消灭使原权利义务归于
20、消灭。返回第三章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第一节 行政法基本原则概述第二节 保障公民权利与自由原则第三节 依法行政原则第四节 比例原则第五节 行政效益原则按“Esc”键返回到总章目录第一节 行政法基本原则概述一、行政法基本原则的概念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是指贯穿于行政法始终、指导行政法的制定和实施的基本准则或原理。行政法基本原则是行政法精神实质的体现,是行政法律规范或规则存在的基础。二、行政法基本原则的功能行政法基本原则的功能,是指行政法基本原则所具有的实际作用。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引导行政法的发展。2.指导行政法的制定。3.指导行政法的实施。此外,行政法基本原则还有助于对行政法规范的解释。三、
21、行政法基本原则的确立标准行政法基本原则的确立标准有以下四项:1.行政法基本原则应当融入现代宪政精神。2.行政法基本原则应当体现法律的基本价值。3.行政法基本原则应当反映行政法的目的。4.行政法基本原则必须具有普遍性、统率性。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可提炼为四项:保障公民自由与权利原则、依法行政原则、比例原则和行政效益原则。返回第二节 保障公民权利与自由原则一、保障公民权利与自由原则的含义保障公民权利与自由原则,是指行政法规范及行政法律制度应以保障公民等一方即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利和自由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确认并保证公民等一方合法权益得以实现。二、保障公民权利与自由原则的内容保障公民权利与自由原则
22、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行政法律制度的建立以保障公民一方合法权利和自由为主导。2.行政法不得随意限制和剥夺公民一方的合法权利和自由。3.对因行政活动而受到侵害的公民等应提供有效的法律救济。三、保障公民权利与自由原则的意义在行政法中,保障公民权利与自由原则具有重要地位。其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有利于公民一方在行政法上主体地位的确立。2.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返回第三节 依法行政原则一、依法行政原则的含义依法行政原则,是指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力、管理行政事务,必须依法进行。强调法律是行政机关权力活动的依据和标准。依法行政原则不同于保障公民自由与权利原则。依法行政原则主要是针对行政
23、机关等行政主体而言的,强调对行政主体的规范;而保障公民自由与权利原则则对国家的立法机关、行政机关等行政主体以及司法机关都有指导意义。依法行政原则主要是制度层面的原则,尤其在法律适用方面发挥作用,而保障公民自由与权利原则则不仅是制度层面的原则,而且是价值层面的原则。二、依法行政原则的内容依法行政原则在许多国家都得到承认,只是在各国有不同的理解。在英国,行政法治原则有四层含义:政府的一切活动必须遵守法律。法治原则不局限于合法性原则,还要求法律必须符合一定标准,具备一定内容。法治原则表示法律的保护平等。法治原则表示法律在政府和公民之间无所偏袒。在法国,行政法治包含三层内容。行政行为必须根据法律(在法
24、定权限内)。行政行为必须符合法律(符合法律授权的目的、程序和条件)。行政机关必须采取行动保证法律规范的实施。在日本,行政法治原则被概括为法律保留、法律优先和司法审查三项内容。依法行政的内容应当涵盖行政管理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具体应为:(一)行政组织法定这里指行政组织的权限、中央和地方行政权的划分、行政机关的设置、职能以及行政编制等都要由法律设定,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无权规定。通常,法律设定行政组织的形式有两种:通过制定行政组织法对行政组织的权限、结构、规模以及行政机关的设置、职权等进行规定。如国务院组织法、地方组织法。在单行的法律、法规中规定行政组织的有关问题。如行政处罚法对行政处罚权的设定
25、以及行政处罚的实施机关作了明确规定。(二)法律保留与法律优位法律保留强调的是,在立法上,对于重要的事项如涉及公民的基本自由和权利的事项、国家的基本制度或重要制度的设定等,都只能由法律来规定。其他规范不得越位规定,法律也不得将应由自己规定的事项授权其他机关规定。法律优位强调的是在宪法之下,法律具有最重要的地位。在法律规范的效力层级方面,除宪法外,法律的效力高于其他法律规范。在已有法律规定的情况下,其他法律规范都不得与法律相抵触,凡有抵触,以法律为准。在没有法律规定的情况下,其他法律规范可在法定权限或授权的范围内就某事项作出规定,而一旦法律就同一事项作出规定时,以法律规定为准。(三)符合法律规定这
26、里是指行政机关等行政主体行使行政权、实施管理活动要以法律为依据。符合法律规定,主要包括三层含义:1.形式合法。即行政主体的管理活动应当符合法律的规定。行政主体进行管理时不得超越法定职权。行政主体的管理活动不仅要遵守实体法的规定,还要遵守程序法的规定。行政授权和行政委托都必须具有法律依据,具备法定条件。2.实质合法。即行政主体的管理活动应当符合法律规定的内在精神和要求。具体包括:行政活动要符合法律的目的。任何法律的制定都有特定的目的,行政活动不能与法律的目的相背离。行政主体在作出具体决定时要考虑相关因素。凡是法律要求考虑的因素必须考虑,不相干的因素不得考虑。符合公正法则。这是实质合法最一般的要求
27、。所谓公正,是指合乎理性。3.违法的行为无效,行政主体要对此承担法律责任。违法的行为不仅应被确认为无效,予以撤销,给公民造成实际损失的还应依法给予赔偿。(四)法律面前平等这里包括两层内容:法律必须平等地对待行政主体和公民。法律必须平等地对待每个公民。三、依法行政原则的意义依法行政原则在行政法中的确立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有利于对行政活动的规范和控制。2.有利于保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3.有利于推进行政法治。返回第四节 比例原则一、比例原则的沿革与含义比例原则来自德国行政法,最早主要适用于警察行政领域。比例原则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在德国法中,广义的比例原则包含适当性原则、必要性原
28、则和狭义比例原则。适当性原则,又称适合性原则、妥当性原则。要求行政机关执行职务时,面对多种选择,仅得择取可达到所欲求之行政目的之方法而为之。必要性原则,又称最温和方式原则,要求行政机关执行职务时,面对多数可选方法,应尽可能选择最少不良作用者。狭义比例原则要求行政机关执行职务时,面对多数可能选择之处置,应就方法与目的关系权衡更有利者而为之。二、比例原则的内容总体来说,比例原则要求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行为应平衡和兼顾行政目标的实现和保护相对人的权益,如果行政目标的实现可能对相对人的权益造成不利影响,则这种不利影响应被限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和限度之内,二者应有适当的比例。一般认为,比例原则包括以下三个具体
29、原则:1适当性原则。这一原则又称适应性原则、适合性原则、妥当性原则,是指行政主体所采取的手段必须能够实现行政目的或至少应有助于达成其所追求的目的。2必要性原则。该原则又称最小损害原则、不可替代原则、最温和之手段原则等,要求在对众多能同样达成行政目的的手段进行选择时,行政主体应选择对相对人权利限制或侵害最小的手段,即该手段对行政目的的达成是必要的。3狭义比例原则。该原则又称均衡性原则或法益相称性原则等,是指行政主体所采取的为达到行政目的所必要的手段给相对人造成的侵害,应与行政主体欲实现之行政目的合比例或相称,即行政主体追求之公益与相对人被侵害之私益之间符合比例。三、在我国确立比例原则的意义在我国
30、,引进比例原则并将其作为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具有以下重要意义:1推动我国法治的发展。2控制行政自由裁量权。3促使政府行为理性、经济和效益。返回第五节 行政效益原则一、行政效益原则的含义行政法的效益原则,又称效率原则,是指行政法律制度要以较小的经济耗费获取最大的社会效果。国家对行政活动、行政立法活动以及行政救济活动的资源投入是有限的,如果不贯彻效益原则,很难达到行政法治的预期目标。行政管理复杂多变,行政法要能及时适应这种变化,必须考虑效益的要求。二、行政效益原则的内容行政效益原则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项:(一)行政法律制度应符合效益要求行政法律制度的建立、健全和完善都要融入效益的要求,以最小的资源消耗
31、,换取最大的社会效益。1.行政组织法律制度要体现效益精神。2.行政程序法要考虑效率要求。3.具体行政法律制度要考虑成本效益。4.行政救济法律制度也要符合效益精神。(二)行政立法要重视成本效益这里的行政立法是指所有制定行政法律、法规以及规章的活动。为确保行政立法的高效,要合理划分行政立法权,即在享有行政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中确定各自的立法权限,以避免行政立法的交叉和冲突,同时保证重大事项由法律规定。明确行政立法的程序和行政立法的技术要求,以保证行政立法的质量。劣质的行政法律规范会导致执行的困难以及管理秩序的混乱,是对资源的浪费。行政立法要考虑时效性,不能久拖不决。(三)行政管理及服务活动要体现效益行
32、政机关适用法律、实施管理和服务活动时,都要分析成本效益,避免资源的浪费,高效地为民服务。当然,也不能因考虑效益的要求而牺牲自由、权利和公正等价值。三、行政效益原则的意义行政效益原则在行政法中具有重要意义。该原则是市场经济下行政法发展的需要。行政管理的高效对公民来说本身就意味着一种利益,为公民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与行政法的目的相一致,能促进行政法价值的实现。返回第四章 行政组织与行政主体 第一节 行政组织 第二节 行政主体 第三节 行政公务人员按“Esc”键返回到总章目录第一节 行政组织一、行政组织概述(一)行政组织的界定在学术界,对行政组织的内涵有不同理解,归纳起来有三种观点:行政组织是行政机
33、关的综合体。行政组织是行政主体#这里的行政主体指在法国、日本由法律创设的主体。行政组织是由国家设定、依法从事国家、社会行政事务管理的国家组织,是行政机关和行政机构的合成。行政组织是指承担行政事务、享有行政权的各级人民政府及其设置的行政机关的综合体。这一概念包含以下几层内容:1.行政组织是行政机关的综合体,是行政机关组成的有机系统。2.行政组织是各级人民政府的组织,由各级人民政府及其设置的行政机关组成。3.行政组织是承担行政事务、行使行政权的组织。(二)行政组织与相关概念的区别为了准确把握行政组织的内涵,需要将行政组织与相关概念加以区分。1.行政组织与行政机关。行政组织与行政机关是一种包容关系,
34、行政组织由行政机关组成。虽然两者都担当行政事务、享有行政权力,但有明显区别。具体表现在:行政组织是一集合概念,偏重“学理性”;而行政机关是一实际用语,具有“实用性”。行政组织指一级人民政府的组织,由人民政府及其下设的各类行政机关组成;而行政机关是行政组织中的基础单位,不能再行分解。行政组织担当的行政事务具有整体性,享有的行政权也是全方位的;而行政机关担当的行政事务大多限于某一方面,享有部分行政权。2.行政组织与行政机构。行政组织与行政机构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行政组织是行政机关的集合体,而行政机构只是行政机关的组成部分。行政机构作为行政机关的一部分而存在,可以代表所在的行政机关对外管理,但不能独立
35、行使职权。3.行政组织与公务员。公务员是在政府部门任职的工作人员。公务员是行政组织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但公务员不是行政组织。在法律上,公务员代表行政组织进行管理,其管理行为的后果归属于国家。二、行政组织的设置我国的行政组织分为中央行政组织和地方行政组织两部分。(一)中央行政组织中央行政组织由国务院、国务院的组成部门、国务院直属机构和国务院办事机构构成。1.国务院。具体在行政法上,国务院享有以下四类职权:制定行政法规权。领导全国各项行政工作权。领导各级国家行政机关权。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授予的其他职权。2.国务院组成部门。国务院组成部门包括办公厅、各部、各委员会、人民银行和审计署。按其职能,国务院组
36、成部门可分为宏观调控部门、专业经济管理部门、教育科技文化、社会保障和资源管理部门、国家政务部门四类。国务院组成部门的职权可概括为三个方面:制定规章权。本部门所辖事务的管理权。机构、人事管理权。3.国务院直属机构。国务院直属机构是指国务院设立的主办各项专门业务的行政管理部门。国务院现设有19个直属机构(包括1个直属特设机构)。和国务院组成部门相比,直属机构有以下特点:直属机构的级别低于国务院组成部门,其负责人不是国务院的组成人员。直属机构由国务院自行设置,无需国家权力机关批准。直属机构的主管业务单一,不具综合性。直属机构没有规章制定权,但在国务院以及法律、行政法规授权时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具有规章的
37、效力。4.国务院办事机构。国务院办事机构是指国务院设立的协助总理办理专门事项的辅助性机构。国务院现设有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等4个办事机构。和国务院的组成部门以及直属机构不同,办理机构的主要职能是协助总理办理具体事务,一般不享有独立对外管理的权限。5.国务院部、委管理的国家局。部、委管理的国家局是指国务院设置的主管专门业务,由部、委归口管理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行政机关。国务院现设有10个部、委管理的国家局。国家局与管理其的部、委之间的关系尚无法律规定。根据国务院有关文件的精神,国家局的业务受所在部、委领导。此外,国务院还设有14个直属事业单位、一定数量的议事协调机构和临时机构。(二)地方行政组织我国
38、是单一制国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地方行政分权,因而地方行政组织具有国家属性,由国家所设,是国家在地方的代表。地方行政组织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组成。此外,由于管理的需要,地方行政组织还设有大量的派出机关和派出机构。1.地方各级人民政府。2.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工作部门。3.派出机关和派出机构。三、行政组织法行政组织法是建立在行政组织法定的理论之上。 (一)行政组织法定原则行政组织法定原则是指行政组织的设置、权限、规模,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划分、行政机关的设置、职能、行政编制以及公务员管理等都要依法进行。(二)行政组织法的概念与特征行政组织法是规定行政组织的结构、规模,行政权的范围及划分,行政
39、机关的设置、地位、权限以及公务员管理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目的是通过设定和控制行政权及其承担者,来保障公民行政权益的实现。行政组织法的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把握:1.行政组织法是规范行政组织的法律规范的总称。2.行政组织法在内容上包括对行政权的设定和对其承担者行政组织的规范。3.行政组织法的目的是通过对行政权及其承担者的规范和控制来确保相对人行政权益的实现,促进社会发展。与其他的行政法规范相比,行政组织法具有以下特征:1.行政组织法主要是静态的法。2.行政组织法原则上只能由国家权力机关制定。3.行政组织法只规定行政权及行政权的承担者,不直接规定相对人的权利义务。(三)行政组织法的基本内容从
40、现行有效的法律、法规的规定来看,行政组织法的规范主要涉及行政机关的组成、设置、性质、职责权限以及公务员的管理。从应然状态看,行政组织法应包括行政机关组织法、行政机关编制法和国家公务员法三部分。1.行政机关组织法。行政机关组织法应对如下事项作出规定: (1)行政机关组织法涉及的基本法律概念。 (2)行政权的设定及标准。 (3)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4)行政机关的设置。 (5)行政主体的资格。 (6)行政机关管理中的其他问题。2.行政机关编制法。行政机关编制法是规定行政机关内部机构的设置及比例,包括各级人民政府在内的各行政机关的定员及结构比例的法律规范的总称。通常,行政机关编制法应对以下几个方面的
41、问题作出规定:(1)行政机关编制自身。这里包括两部分:各行政机关的机构定额及比例。人员定额及比例。(2)行政机关编制管理。包括编制管理机关、编制管理体制以及编制管理程序等。后者又包括编制审批程序和编制监督程序。(3)违反行政机关编制法的法律责任。返回第二节 行政主体一、行政主体概述(一)行政主体的概念行政主体是指依法享有国家行政职权、能代表国家独立进行行政管理并独立参加行政诉讼的组织。这一概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1.行政主体是一种组织,而不是个人。2.行政主体是依法拥有国家行政职权的组织。3.行政主体有权代表国家独立行使行政权力。4.行政主体能够独立参加行政诉讼。(二)行政主体与相关概念的区
42、别1.行政主体与行政法律关系主体。2.行政主体与行政组织。3.行政主体与行政机关。 (三)行政主体的地位行政主体的法律地位可以表现在许多方面。在行政法上,行政主体的地位包括两部分:1.行政主体在国家行政组织中的地位。2.行政主体在对外管理中的法律地位。行政主体在对外管理中的法律地位是其权利义务的综合体现。二、行政主体的范围和种类(一)行政主体的范围在实践中,行政主体的范围十分广泛。具体地说,行政主体包含以下十类:国务院。国务院组成部门。国务院直属机构。经国务院授权的办事机构。国务院部、委管理的国家局。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职能部门。经法律、法规授权的派出机关和派出机构。经法律、法
43、规授权的行政机关内部机构、议事协调机构和临时机构。法律、法规授权的其他组织。行政机关的内部机构成为行政主体的情形有如下两种:1.法律、法规设立的专门性内部机构。2.法律、法规授权的内部机构。在行政管理中,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很多,具体有以下几类:(1)行政性公司。(2)经授权的事业单位。(3)经授权的企业单位。(4)经授权的社会团体、群众性组织及其他社会组织。(二)行政主体的种类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行政主体作不同的分类。1.职权行政主体与授权行政主体。2.中央行政主体和地方行政主体。3.地域性行政主体和公务性行政主体。三、行政主体的资格及确认(一)行政主体的资格行政主体的资格要件包括组织要件
44、和法律要件两类:1.组织要件。行政机关的组织要件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行政机关的设立有法律依据,属于国务院行政组织序列。行政机关的成立经有权机关批准。行政机关已被正式对外公告其成立。行政机关已有法定编制和人员。行政机关已有独立的行政经费预算。行政机关已具备必要的办公条件。法律、法规授权组织作为行政主体应具备两个组织要件:该组织应具有法人资格。该组织一般是不以赢利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群众组织。2.法律要件。从目前的行政主体理论看,行政主体的法律要件只有一项,即必须具有法律、法规的明确授权。这里既包括宪法和行政组织法对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授权,也包括法律、法规对其他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以外
45、的组织的授权。(二)行政主体资格的确认在行政法上,对行政主体资格的确认具有直接、重要的意义:对行政主体资格的确认,有助于明确一个组织的法律地位。一个具有行政主体资格的组织才能对外管理。对行政主体资格的确认,有助于确定行政行为的效力。对行政主体资格的确认,有助于确认行政诉讼的被告。在大多数情况下,行政主体为依法享有行政职权的行政机关,比较容易确认。但在以下几种特殊情况下,行政主体的确认较为复杂,有待明确。1.行政授权中的行政主体。在实践中,行政授权不够规范。有法律、法规授权,也有规章授权。按照行政主体理论,行政机关外的组织经法律、法规和规章授权后成为行政主体。2.委托行政中的行政主体。行政委托是
46、指一个行政主体因工作需要等原因委托其他组织或个人以其名义进行管理活动,其行为后果归属于委托行政主体的法律制度。在行政委托关系中,委托人是行政主体,受委托的组织或个人是行政主体的代理人,但其不因委托而享有行政主体资格。3.行政派出关系中的行政主体。我国的派出组织有两种:派出机关和派出机构。在行政派出关系中,设立派出组织的行政机关是行政主体,派出组织本身不是行政主体,其行为后果归属于设立它的行政机关。但当法律、法规直接授权派出组织进行管理时,该派出组织获得行政主体资格。4.非常设性机构是否为行政主体。非常设性机构又称临时机构,在国务院部门机构设置编制条例中称为议事协调机构,是行政机关为完成一定的任
47、务或为协调各部门的工作而临时设置的组织。原则上,非常设性机构是代表设立它的行政机关行使职权,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但当法律、法规明确授权非常设性机构进行管理时,该机构成为行政主体。返回第三节 行政公务人员一、行政公务人员的概念和范围(一)行政公务人员的概念行政公务人员是指依法享有职权或受行政主体委托,能以行政主体的名义进行管理,其行为后果归属于行政主体的个人。这一概念可从以下几方面理解:1行政公务人员是个人而不是组织。2行政公务人员代表行政主体,以行政主体的名义进行管理。3行政公务人员所实施行为的后果由其所代表的行政主体承担。(二)行政公务人员的范围行政公务人员包括国家行政机关公务员和其他行政公
48、务人员两部分。1国家行政机关公务员。国家行政机关公务员是行政公务人员中最重要也是主要的组成部分。其特征如下:(1)国家行政机关公务员任职于国家行政机关,属于国家行政机关行政编制之内。(2)国家行政机关公务员是在国家行政机关中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执行国家公务的人员。(3)国家行政机关公务员是经过法定的方式和程序任用的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国家行政机关公务员按照任期和任用方式的不同分为:各级人民政府的组成人员,其产生的方式由同级国家权力机关选举或决定,有一定的任期限制,依照宪法和组织法进行管理。各级人民政府组成人员以外的公务员,这是国家行政机关公务员中的主要部分,其产生的方式有委任、考任和聘任等。
49、 2.其他行政公务人员。其他行政公务人员,指除国家行政机关公务员之外,其他执行国家行政公务的人员。具体包括:行政机关非固定性借用的执行公务的人员。在紧急情况下,经行政机关认可而协助执行公务的人员。在法律、法规及规章授权的组织中不属于国家行政编制的执行公务的人员。在受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中行使行政职权的人员,等等。二、行政公务人员的法律地位 (一)普通公民行政公务人员是公民中的一部分。 (二)国家行政机关公务员当一个普通公民依照法定的方式和程序进入到国家行政机关工作,成为国家行政机关公务员后,便享有国家公务员法所规定的各项权利,并承担国家公务员法所规定的各项义务。 (三)行政主体代表行政公务人员作
50、为行政主体的代表,主要出现在对外管理中。三、国家公务员制度国家公务员制度是指国家公务员的分类、录用、培训、考核、奖惩、职务升降、职务任免、辞退、辞职、退休、工资福利保险以及申诉控告等具体制度的总称。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公务员的义务与权利。公务员应当履行下列义务: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认真履行职责,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接受人民监督;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忠于职守,勤勉尽责,服从和执行上级依法作出的决定和命令;保守国家秘密和工作秘密;遵守纪律,恪守职业道德,模范遵守社会公德;清正廉洁,公道正派;法律规定的其他义务。公务员的权利,是
51、指法律所肯定和确认的公务员的利益。公务员享有下列权利:获得履行职责应当具有的工作条件;非因法定事由、非经法定程序,不被免职、降职、辞退或者处分;获得工资报酬,享受福利、保险待遇;参加培训;对机关工作和领导人员提出批评和建议;提出申诉和控告;申请辞职;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2.职位分类。职位分类是相对于品位分类品位分类是指以公务员的个人资格条件(如学历、资历)为标准所进行的分类。目前,职位分类和品位分类呈现合流和互补的发展趋势。公务员法按照公务员职位的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将公务员的职位划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并规定根据不同的职位类别设置其职务序列。3.公务员的素质保障机制。按照
52、公务员法的规定,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4.公务员的激励机制。公务员的激励机制主要包括考核、奖励、晋升、工资福利保险等制度。对公务员的考核内容,包括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重点考核工作实绩。考核分为平时考核和定期考核,定期考核以平时考核为基础。定期考核的结果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和不称职四个等次。定期考核的结果作为调整公务员职务、级别、工资以及公务员奖励、培训、辞退的依据。对公务员的奖励是指对工作表现突出,有显著成绩和贡献,或者有其他突出事迹的公务员给予精神和物质的鼓励。奖励分为:嘉奖、记三等功、记二等功
53、、记一等功、授予荣誉称号。对受奖励的公务员予以表彰,并给予一次性奖金或者其他待遇。5.公务员的监控机制。按照公务员法的规定,行政处分分为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和开除六种。处分公务员,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按照管理权限和规定的程序作出处分决定。处分决定应当以书面形式通知公务员本人。公务员对行政处分不服的,有权依法申请复核或者申诉。返回第五章 行政相对人第一节 行政相对人概述第二节 行政相对人的权利义务第三节 行政相对人行为按“Esc”键返回到总章目录第一节 行政相对人概述一、行政相对人的概念所谓行政相对人,是指参与行政法律关系,对行政主体享有权利或承担义务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二、行政相
54、对人的特征行政相对人作为与行政主体相对应的一方主体,其基本特征主要有:1相对于在行政活动中具有并行使国家行政权力的行政主体而言,行政相对人是不具有也不能行使国家行政权力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一方。2行政相对人是与行政主体具有行政法上权利义务关系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而不是一般意义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3行政相对人形成与行政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具有多种形式。三、行政相对人的基本类型行政相对人以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几个不同的基本类型。1个体的相对人与组织的相对人。2权利相对人与义务相对人。3特定相对人与不特定相对人。4行政行为明指的相对人和受行政行为结果影响的相对人。5外部相对人和内部相对人
55、。6积极的行政相对人与消极的行政相对人。四、行政相对人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行政相对人的权利能力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照行政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行政相对人的行为能力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能以自己的行为依行政法行使权利和承担义务,从而使行政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资格。返回第二节 行政相对人的权利义务一、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的概念及特征行政相对人的权利义务是指由行政法所规定或确认的、在行政法律关系中由行政相对人享有和履行,并与行政主体的权利义务相对应的权利义务。行政相对人的权利义务具有以下特征:1行政相对人的权利义务必须是行政法所设定或确认的权利义务。2行政相对人的权利义务是在行政活
56、动过程中予以行使或履行的权利义务。3行政相对人的权利义务是与行政主体的权利义务相对应的权利义务,即仅仅是行政相对人与行政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二、行政相对人的权利行政相对人的权利是行政相对人所具有的专对行政主体主张的权利,行政主体对行政相对人的这种权利则具有相对应的义务。根据法律规定和权利的不同属性,行政相对人的权利可以概括为参政权利;受益权利;自由权利;受平等对待的权利;程序权利等五大类。每类权利还可作一些具体的划分,并可派生出其他权利。1参政权利。2受益权利。3自由权利。行政相对人的自由权利主要包括:各种合法权益和自由的自主享有。企业、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利。抵制行政主体非法侵害的权利
57、。合法权益受侵害后获得赔偿的权利。4受平等对待的权利。5程序权利。 行政主体对行政相对人上述权利所具有的主要义务是:1保障行政相对人各种合法权益状态及其正常行使的义务,即有不得非法妨碍、阻挠、剥夺行政相对人各种合法权益的义务。2保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的义务。3对行政相对人的指导义务。4行政主体对行政相对人的补救和赔偿义务。5增进行政相对人利益的义务。三、行政相对人的义务行政相对人的义务是行政相对人所具有的专对代表国家的行政主体所履行的义务,行政主体对行政相对人的这种义务则具有相对应的权力。在行政法律关系中,行政相对人对行政主体的义务主要有:1维护行政主体各种行政权力正常行使的义务,即有
58、不得妨碍、阻挠各种行政权力依法正常行使的义务。2配合行政主体正常行使有关权力的义务,如对行政主体行使调查取证权具有配合的义务。3服从行政主体具有法律效力的决定的义务。4遵守法定程序的义务。返回第三节 行政相对人行为一、行政相对人行为的含义和特点行政相对人行为是指在行政活动中,行政相对人作出的能产生行政法效果的各种行为之总称。行政相对人行为有如下特征:1行政相对人行为是一种法律行为,这是它的本质属性。2行政相对人行为是由行政法规定的行为,即由行政法规定了该类行为的模式及后果。3行政相对人行为是能产生行政法法律效果的行为,这是该类行为在法律后果上的特征。4行政相对人行为是行政法律关系结构中由公民个
59、体一方作出的行为。5行政相对人行为具有形式多样化和目的多重性的特点。6行政相对人行为对行政主体没有直接的强制执行力。二、行政相对人行为的种类行政相对人行为可分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一)合法行为与违法行为(二)权益性行为与义务性行为(三)实体行为与程序行为(四)强制性行为与任意性行为(五)主动行为与被动行为(六)行政法禁止、奖励、授权和命令的行为三、行政相对人行为的内容行政相对人行为的内容即该行为所内含的意思和目的。按照人们对法律行为的一般分类,行政相对人行为也可以分为实体性行为与程序性行为。实体性行为是行政相对人实现其实体权利或履行其实体义务的行为,程序性行为是行政相对人行使程序权利和履行程序
60、义务的行为。(一)实体行为的内容行政相对人实体行为所含的内容,就是其自身的法定实体权利和实体义务,但根据行政相对人行为的目的,又可分为不同情况:1获取权益。2行使权利。3放弃权利。4履行义务。(二)程序行为的内容行政相对人程序行为是针对程序性权利和程序性义务而言的,在内容上与实体行为的内容基本相同,主要包括行使程序权利、放弃程序权利和履行程序义务。1请求实体性权利义务。行政相对人的程序性请求行为的内容主要包括:(1)请求获得特定权利或资格。(2)请求恢复权利或减免义务。(3)请求确认权利义务关系或法律事实。(4)请求保护合法权益。2证明法律事实和法律地位。(1)证明法律事实。是行政相对人主动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版老年人自愿离婚合同范本3篇
- 2025版环保型栏杆研发与生产合同3篇
- 2024年食堂档口租赁合同范本(含节假日食品安全)3篇
- 2024年甲乙双方关于人工智能语音助手开发与推广的合同
- 2024年股权转让合同:个人权益变更范本
- 2024年汽车刹车系统检测仪器租赁与安全性能测试合同3篇
- 护理实践案例评审制度
- 二零二五年大型商场停车设施管理与收费服务合同3篇
- 2024年度知识产权质押担保合同与担保函规范文本3篇
- 2024年综合工种员工聘用合同模板版
- 餐厅饭店顾客意见反馈表格模板(可修改)
- 颂钵培训课件
- 石油形成过程科普知识讲座
- 辅警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 《枣树常见病虫害》课件
- 刑法试题库大全
- 燃气安装人员管理制度
- 省份简称课件
- 公民科学素质调查问卷
- 小学健康教育试题-及答案
- 钢构件应力超声检测技术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