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2021 教学资料(精品教案+课件) 语文:人教版必修一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1知识与能力(1)了解本文与一般新闻相比独特的叙述角度。(2)能够抓住看似平静的叙述语言体会的强烈感情和本文的写作意图。2过程与方法(1)使学生课前通过图书馆或电脑等搜集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图片等资料,并准备小组交流发言。(2)揣摩关键语句,小组合作学习,探讨交流。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德国纳粹分子的残酷统治,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1鉴于学生在初中已学过新闻作品,具有一定的阅读和欣赏能力,具有一定的合作、探究能力,所以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通过学生自
2、己的思考,体会本篇新闻的价值所在。2难点:体会新闻中所灌注的的个人感情。1课前自主查找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背景材料,以辅助阅读。2播放获多项奥斯卡大奖的影片辛德勒名单中的片段,迅速将学生引入影片所创设的情境,激起了学生对纳粹分子所犯下的滔天罪行的愤恨,以加深学生对感情的体会。3点拨法、情境创设法、小组讨论法课时安排:一课时一、新课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闻,题目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大家知道奥斯威辛是什么地方吗?(一学生依据课前查阅资料概述。)有一部曾获得多项奥斯卡奖的电影叫辛得勒的名单,真实地再现了纳粹屠杀犹太人的恐怖罪行,我们共同看其中一段。(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同时教师解说:成批的战俘和无辜
3、的百姓每天从世界各地运送到这里。失去劳动力和没有劳动力的人一下军用火车后,立即被送到集中营里的毒气室成批地杀害。德国兵从屋顶倒下紫蓝色的毒药,倒完后立即把气孔封上。不一会儿,里面的人身上发青,血迹斑斑,直到痛苦地死去。二三十分钟后,抽气机把毒气抽掉,大门打开了。尸体被运往焚尸炉烧焚。)电影是以直观的形式反映奥斯维辛集中营最恶的,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闻奥则是通过记述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访问奥斯威辛的主观感受来解释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最恶的,今天就让我们随着美国著名记者罗森塔尔一起走进奥斯威辛纪念馆,通过访问死难者生前倍受折磨的场所,唤起人们对灾难的记忆。二、问题设置1课前已经布置了同学搜集本篇课文相关
4、资料并在课下交流,下面就分别请小组代表,根据罗森塔尔参观顺序,到讲台前面来向全班出示最让你们小组震撼的一张图片,并阐述理由。2请一名同学做解说员,找出与幻灯片相对应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落。3对于阅读中的疑问,同学们也可以提出来,我们共同探讨。三、深入探讨教师总结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并把问题抛给学生,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1纳粹的集中营令人恐怖,为什么在开头偏偏要描述布热津卡“太阳和煦、明亮,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长势喜人,在门前不远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嬉笑、打闹”这样祥和的景象?又为什么说这种景象“最令人毛骨惊然”?学生讨论后明确:用的是反语。因为景象固然美好,
5、却与布热金卡的历史不相配。布热金卡曾经是一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这里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是它最相配的景象。然而一踏进集中营,却吃惊地看到两种不相配的东西叠合在一起,因此感到“可怕”。正是这种反差极大的景物描写,却强烈表达出自己的愤懑,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的心,让读者感到一种莫名的压抑。2本文是一篇新闻,而标题却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否矛盾?学生讨论后明确:标题吸引人。一方面,奥斯维辛太出名,人们已经了解了很多东西,的确没有新闻可以报道了;另一方面,每个参观者都看到同样的东西,也都有同样的感受,那就是震惊,甚至窒息。看到遗留的东西,就有这样的感觉,如
6、果看到真实的场景,又会有怎样的感觉呢?这样,虽然话语貌似平静,却表现出对纳粹罪恶的深刻揭露。“没有什么新闻”,其实是讲,这里的臭名昭著的纳粹行径,早已世人皆知,言外之意是这里从来没有什么值得张扬的好事;但是,“没有什么新闻”,“我”还是要写,要继续对纳粹的历史罪行再次予以揭露,以让世人永远不忘!3学生可能会认为本文不是一篇新闻,因为与常见的新闻不同?学生讨论后明确:是新闻。此文与我们平时看到的新闻报道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记者在文章中的参与程度不同。记者对于所报道的事件有三种参与情况: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只是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记者自己的情感和判断,只是用事实本身说话;另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
7、出现,但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渗透自己的感情;还有一种记者作为事件的参与者,文章直接描写他的所见所感。我们平时读报纸所看到的消息,大都是第一种或第二种情况,主要还是一种纯客观叙述为主的写法;而本文不同,把自己参观集中营的感受当成了主要内容来写,是一种纯主观性的报道,无一句正面控诉,却强烈的表达出自己的愤懑,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的心,更能感染读者。4报道奥斯维辛集中营,为什么用更多的笔墨写参观者的表现?这样写什么好处?写参观者的表现是侧面描写,它对写奥斯威辛的状况有衬托作用。毫无疑问,奥斯威辛集中营,在许多经历了那段历史的人的心中,就是“恐怖”的代名词了。无需具体介绍集中营中那些粘满无
8、辜者鲜血的刑具怎样令人望而战栗,单是参观者所不由自主地显现出的表情、举止以及惊叹,就足以使读者的精神震撼了!好处是:为读者勾勒出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使新闻具有准确的客观性和清晰的可视性,令人回味无穷。四、疑难探究1文章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内部的记叙描写中,大都是毒气室、焚尸炉、装人的盒子等残酷、丑陋、令人窒息的事物,可为什么文章的结尾却写到了“一排照片中间有一张美丽姑娘的照片特别引人注目。”学生讨论后明确:我们看到照片中的人物是一个二十多岁、可爱而美丽的姑娘。对于其他受害者,几乎没有任何正面描写,只有这位姑娘被惜墨如金的新闻记者用了整整一个段落来加以描述,“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
9、。她在温和地微笑着”用细致入微的笔触讲述了一个关于年轻、美丽、生命力和梦想的故事,这些全都是人类社会中最美好事物的代表,将这些美好因子集于一身的姑娘却被纳粹一手毁灭了,它对人们心灵所造成的巨大冲击力将是极具震撼效果的。就如同在纪念刘和珍君中,鲁迅在众多死难烈士中选取了生前“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的刘和珍作为主要人物;在小狗包弟中,巴金选取了聪明、可爱、对人忠诚的小狗作为控诉文革、忏悔自责的主要载体和对象照片上的姑娘、刘和珍、小狗等等都是人世间一切美好的象征和代表,他们的被毁灭、受折磨才能产生动人心魄的“怜悯与恐惧的效果”,而这正是美学理论中悲剧的最典型涵义。也只有这样的悲剧,才能提醒人们:这
10、样惨无人道、灭绝人寰的事情再也不能在人类的历史中重演了!2“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学生讨论后明确: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这样的景象的确让人难忘。也许是讽刺,任纳粹刑罚多么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也许是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3为什么说“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学生讨论后明确: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中,向上帝祈祷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含义:祈求上帝保佑和向上帝忏悔以求得宽恕。显然,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德军一手遮天,他们迫害犹太
11、人和战俘的残忍和灭绝人寰已经到了疯狂的地步,甚至连上帝也无法保护那些祈求保佑的无辜受害的人们免遭涂炭;另一方面,如果德军企图为自己的罪行向上帝忏悔的话,因为他们罄竹难书的滔天罪恶,对无辜而宝贵生命的肆意践踏,使得上帝也不会宽恕、原谅他们的,因此在奥斯维辛,无论是祈求保护还是企盼得到宽恕都是没有用的,这里没有可以祈祷的地方。而这也正是本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个体现。五、课堂小结学生谈收获和感受:着重引导学生从内容情感和写法两方面谈谈自己学了这则新闻的收获,进一步把握课文,并训练学生概括总结的能力。教师教学总结: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纯客观报道的原则,着眼于感人的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
12、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让我们牢记历史教训,珍爱这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六、作业“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这不仅是的疑问,也是给读者提出的问题。请你写一段文字,描述一下她的内心活动。1945年1月27日,席卷波兰的苏联红军在波兰南部克拉科夫的奥斯维辛小镇发现了一座用铁丝网围起的集中营,当时有7000多人,他们大部分是犹太人。所有人
13、都表情呆滞,瘦弱不堪,奥斯维辛集中营就此为外人所知。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修建的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它在1939年修建。到苏联红军解放时为止,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个民族的400万人死于集中营,其中犹太人最多,达250万。它又被称为“死亡工厂”。德国法西斯在集中营内设立了用活人进行“医学试验”的专门“病房”和实验室,还建有个大规模杀人的毒气“浴室”及储尸窖和焚尸炉。1944年,这里每天要焚烧约具尸体。残暴的法西斯分子甚至在焚尸前敲掉受害者的金牙,剥下纹身人的皮肤做灯罩,并剪下女人的长发编织成地毯这里成为了犹太人永远的“噩梦”。今天就让我们随着美国著名记者罗森塔尔一起走进
14、这让人触目惊心的奥斯维辛纪念馆吧。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一、整体感知 请听课文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1、本新闻的主要事件是什么?2、从的语言中感受残酷与震撼:文章哪些描述是让人触目惊心的?在奥斯维辛曾经发生过怎样让人惨不忍睹的惨无人道的事实?让你最受震撼的是什么?1、本新闻的主要事件是:参观者沿毒气室焚尸室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参观。作为一名新闻记者,罗森塔尔的眼光敏锐地追寻着参观者的行动与神态,通过他们的一系列行动神态来反映惨绝人寰的历史事实以及他们内心的感受。如:“惊惧万分”、“张大嘴巴”、“不由自主停下脚步”、“浑身发抖”、“用恳求的目光”等描写,开启了想象所带来的一份无尽的恐
15、怖。2、让人触目惊心的奥斯维辛:“ 十四年前,最后一批囚徒被剥光衣服,在军犬和武装土兵的押送下走进毒气室。”“这里进行集体屠杀”“用人体做各种试验”“波兰人说,共有400万人死在那里。”“牢房、毒气室、地下室和鞭刑柱”“玻璃窗内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关押被判处绞刑的死囚的牢房”“在女牢房,他看到了一些盒子。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6英尺宽,3英尺高,在这样大一块地方,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在妇女身上搞不育试验的地方。”“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他们都死了这些面对着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们。”以上的描述足以说明奥斯维辛集中营充斥着杀戮,惨无人道,是名副其实的
16、“死亡工厂”。让人最受震撼的是:孩子们追逐游戏、雏菊花怒放 、温和的微笑无论纳粹多么冷血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原来生命是如此的脆弱,又是如此的顽强!下面,请看在奥斯维辛集中营拍摄的照片奥斯维辛集中营大门,门上的格言非常著名: “劳动意味着自由”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囚房焚尸炉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被用来做医学实验的犹太儿童1945年5月,美军进入了战败的德国,所见到的不禁令人触目惊心大批的犹太人尸体。这个囚犯还保持着被烧死时的姿势。纳粹警察正在对大规模“解决”后还活着的犹太妇女射杀集中营里堆积如山的尸骨集中营里的万人坑被处死的囚犯的尸体.照片上显示的仅为死难者的一半不到,他们大多数是饿死或被枪杀的
17、。这是集中营1945年5月12日解放后被搬运埋葬的尸体。苏联摄影师尤金1945年在奥斯维辛集中营拍摄的照片 二、精读品析 “细节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魔术。”高尔基细读课文,品析细节,把握本文的精神核心。合作、探究、讨论:1、文章开头写到阳光明媚、绿树成荫,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美好的景象,然而却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个噩梦”,为什么?点拨、明确:“最可怕”等词,用反语,因为景象固然美好,却与布热金卡的历史不相配。布热金卡曾经是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只有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能与之相称。然而一踏进集中营,却吃惊地看到两种不相配的东西叠合在一起,因此感到“可怕”。无一句正面的控诉,却强烈
18、表达出自己的愤懑。 2、整篇文章是否都是压抑沉重的,在这种灰暗色调之中,有没有一些亮色让我们看到一丝光明? 品读细节 品味精彩之一:“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身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毒气室和焚尸炉 纳粹灭绝生命的地方雏菊花 生命不息 顽强抗争 怒放 讽刺纳粹永远无法阻碍生命之花的绽放品读细节 品味精彩之二:“但是,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思。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温和的微笑 对生死的超脱,生命的坚韧为梦想而微笑 绝
19、境之中不泯灭内心对美好 希望的向往美好而又隐秘的 深藏内心的一份信念和信仰 三、感悟提升 再速读课文,理解“奥斯维辛没 有什么新闻”的深刻内涵。合作、交流,讨论以下问题:1、文中为什么要多次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2、既如此,为什么还要写下这样的新闻呢?3、1958年这篇最先刊登在纽约时报上的文章,在美国新闻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一时各媒体争相转载,并于年末获得了美国新闻界最高荣誉普利策奖。为什么在文中反复声明的“没有什么可供报道的新闻”能最终获此殊荣,并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它和你平时看到的新闻报道有什么不一样?请谈谈你的看法。1、明确: 一批批的参观者在奥斯维辛都会看到同样
20、的东西,得到同样的感受,那样震惊,那样窒息,那样愤怒。2、明确:“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出于一种使用命感,对死难者的悼念,对纳粹的愤恨。回答第3小题,请先看下面两则时事新闻:11月18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会见正在中国进行国事访问的美国总统奥巴马。新华社记者 刘建生 摄暴雪致湖北逾百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过亿元中新社武汉十一月十七日电 (记者 艾启平)受冷空气南下影响,十一月十五日以来,湖北省大部分地区遭受了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目前,灾害已造成湖北省二十一个县(市、区)一百一十六点八二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一点四四七亿元人民币。3、明
21、确:我们平时所见的新闻大部分是相对客观的报道;本文记者罗森塔尔则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作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传达出每一个良知者的共同心声,本文是主观性很强的报道。课堂小结:十四年的岁月长河,流走了数不完的鲜花和果实,流走了想不完的梦幻和希望,但流不走的是人们对法西斯鲜血淋淋的记忆,流不走的是作为目击者和见证人的奥斯维辛对未来的昭示。这里不该再有什么新闻了,新闻也不过是过眼烟云,能让历史昭示未来,这难道不是新闻的价值所在吗!四、拓展迁移阅读下面的选文 ,并就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选一个角度写一则阅读感受,不少于300字。(课外完成) 二战时期,在一座纳粹集中营里,关押着很多犹太人,他们大多是妇女和儿童。他们遭受着纳粹无情的折磨和杀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