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PAGE PAGE 39中国精细化工产品“十五”发展战略全国精细化工原料及中间体行业协作组秘书长徐京生 副秘书长杜淑敏一、概述按照中国的概念,精细化工分为传统精细化工和专用化学品(或称新领域精细化工)两大部分。前者包括农药、医药、染料(颜料)、涂料、三大合成材料助剂和催化剂等;后者包括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胶粘剂、表面活性剂、水处理化学品、皮革化学品、油田化学品、电子化学品、造纸化学品、生物化工、香精香料、试剂、信息记录化学品(含感光材料)、天然提取物、酶制剂、汽车用化学品、水泥外加剂等,这部分化学品在国外也称为特种化学品。当然精细化工的发展均离不开原料及中间体(在国外成为定制化学品)。目前
2、,中国已成为精细与专用化学品的生产大国,品种门类比较齐全,总体生产规模较大,企业大致有约2万家,可生产2万多个品种,年产值1200亿元人民币以上,目前精细化工产值率已接近40%,但离2000年的原定目标45%还有一定的距离,也比世界发达国家的55%65%有明显差距。由于精细化工门类多、品种繁杂、技术难度大、科研经费投入高,而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在科研开发和应用研究方面还有很大差距,很多产品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同时在新产品的研制开发和市场开拓方面差距更明显。因此,目前中国生产的精细与专用化工产品尚不能充分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每年都需进口市场急需的产品。近几年中国精细化工产品进口呈快速增长态势,
3、1999、2000、2001、2002年涂料、染料、颜料、香精、香料、助剂、表面活性剂、生物化学品、农药、医药等主要精细化工产品进口量分别为55.42万、112.96万、125.62万、144.44万吨,年均增长率27.06%;进口金额分别为12.23亿、26.13亿、30.87亿、36.17亿美元,年均增长率31.14%。精细化工产品出口量也呈明显的增长趋势,1999、2000、2001、2002年涂料、染料、颜料、香精、香料、助剂、表面活性剂、生物化学品、农药、医药等主要精细化工产品出口量分别为46.30万、112.46万、128.27万、149.74万吨,年均增长率34.10%;出口金额
4、分别为18.53亿、30.90亿、34.46亿、40.32亿美元,年均增长率21.45%。二、产业现状与预测(一)传统精细化工领域1.农药工业(1)生产的基本情况据统计,中国现有农药生产企业2000多家,其中原药生产厂家约400家,加工企业1600多家,拥有固定资产362亿元人民币。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2000年中国农药产量60.77万吨,居世界第二位,可生产原药250多个品种,常年生产原药210多个品种,加工制剂1000多种。2000年中国农药行业实现销售收入260.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2%;利润总额9.04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5.92%。2000年进口农药4.11万吨,金额1.9
5、2亿美元;出口16.15万吨,金额4.63亿美元(详见表1)。表1 2000年中国农药产量及进出口量、金额统计表单位:万t,万美元产量进口出口数量金额数量金额总量60.774.111.9216.154.63杀虫剂38.720.810.435.431.46杀菌剂6.40.950.502.280.83除草剂11.22.280.966.822.01其它4.450.070.531.620.33注:进出口均为实物量,下同。(2)生产企业的地区分布情况中国2000多家农药生产企业中有50%以上集中在江苏、河南、山东、广西、河北、四川和浙江等7个省和自治区,这些省、自治区的农药生产企业均超过100家,合计约
6、占总数的一半以上。(3)存在的问题与差距1)存在的问题产业结构不合理中国农药生产企业过多,厂点分散,大宗产品不能形成大规模生产。据统计,中国原药生产企业约400家,加工和分装企业1600余家,原药企业平均生产能力很低。有的同一个产品有十几家、甚至是几十家企业生产。产品结构不合理,制剂品种少中国目前可生产250多种原药,常年生产的有210多种,而且是以杀虫剂为主,近年来除草剂的产量虽然逐年上升,但仍然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每年需要进口约100种农药,其中除草剂的数量和金额都达到和超过了50%。目前,中国可生产农药剂型近千种,平均每种原药只能加工45种剂型,农药剂型仍以乳剂、可湿性粉剂、粉剂昨颗
7、粒剂为主,其中乳剂占农药总产量的50%。原料、中间体和原药质量低中国大宗品种的中间体纯度比国外低,如三聚氯氰、五硫化二磷、邻甲酚、邻苯二胺等。由于中间体纯度较低,使大部分原药的含量比国外同样的产品纯度低10%以上,直接影响了加工制剂的质量,有些制剂的物化指标与WHO和FAO标准存在一定的差距。科研力量薄弱,创制能力低中国的两个农药科研开发基地经过几年的建设已初具规模,为国家农药科研开发由仿制向创制转变打下了基础。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还没有完全符合GLP标准的从事生测和安全评价研究的实验室。2)与国外的差距企业实力薄弱。中国最大的农药生产企业湖北沙隆达集团公司的农药生产能力为3.5
8、万吨/年,美国孟山都公司草甘膦的生产能力就在10万吨以上。世界前七位公司的销售额占世界总销售额的90%以上,中国前十位的企业总销售额只占中国总销售额的22.5%,2000年中国农药销售额只相当于国外一个大公司的销售额。生产技术水平低。目前国外普遍采用计算机程序控制,实现了高度自动化,产品收率和质量均比中国高,单条生产线的能力也高于中国。中国只有少数几家企业在个别产品生产中实现了自动化控制,大多数企业虽然采用了工艺参数集中显示,但操作控制主要还是采用手动或手动遥控。上述差距最终反应在产品收率和原药含量上,中国农药原药收率平均比国外低10%左右,含量低10%25%。生产成本没有优势。目前,国外新品
9、种的生产成本一般高于中国同一产品的成本,主要原因是国外新品种的开发费用、生产装置和三废处理装置建设投资较高。中国目前生产的新品种全部是仿制产品,前期开发费用较低,生产装置和三废处理装置建设投资也较低,因此生产成本也较低。但在上述三项费用回收之后,国外产品质量高、生产规模大以及劳动生产率高的优势就得以充分体现,其生产成本就具有很强的竞争能力。营销手段落后。国外农药生产公司十分重视市场的变化,在主要市场均有派驻机构,及时收集反馈信息,进行农药剂型、使用方法甚至施药器械的改进,而中国农药生产企业,特别是比较大的企业,过去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市场观念淡薄。改革开发以来,大部分企业开始转变观念,逐
10、步加强了市场开拓工作,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尚未完全适应经济体制的变化,生产、销售和使用相互脱节的现象还很严重。管理体制制约行业发展。国外农药的科研、生产和销售均由一个公司进行运作,销售网络遍布全球,随时反馈各种信息,根据农药发展趋势、市场变化等信息进行新品种、新制剂的研究与开发。中国农药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分别由化工、商业和农业三个主管部门进行管理,造成相互脱节,各种信息不能及时反馈,严重影响中国农药行业的发展。(4)中国市场需求预测1)中国市场消费现状据统计,2000年中国农药表观消费量为48.73万吨,其中杀虫剂33.1万吨,占总消费量的67.9%;杀菌剂5.07万吨,占10.4%;除草剂
11、6.66万吨,占13.7%,详见表2。表2 中国2000年农药市场表观消费情况单位:万t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其它合计产量37.726.411.25.4560.77进口0.810.952.280.074.11出口5.432.286.821.6216.15表观消费量33.15.076.663.948.73注:进出口数量中未包括蚊香和消毒剂。从表2中可以看出,杀虫剂是中国农药消费的主体,近年来虽然逐年有所下降,但仍占很大比重。2)需求预测据初步统计,1999年全国病虫草鼠害发生面积约3.53亿公顷次,防治面积约3.47亿公顷次,农药消费量为32.65万吨(表观消费量)。随着播种面积的增加,病虫草鼠的发
12、生面积也会增加,由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防治技术的提高,防治面积的增加速度也将超过发生面积的增加,而随着高效和超高效农药品种的增多,单位面积的施药量将比目前降低,虽然防治面积有所增加,而农药的总需求量仍在42万吨左右,但其结构将发生较大的变化,杀虫剂、除草剂和杀菌剂的比例预计将为65:25:10。5)发展方向目标到2005年,农药生产企业将从2000多家减少到600家左右,重点农药生产企业将缩减到40个,其中大型农药生产企业有15个左右。中国农药原药生产将更加集中,重点农药生产企业的原药产量将占总产量的60%以上。2005年农药年产量将达45万50万吨,可生产原药270种,产品结构将更趋合理,高毒
13、品种所占比例将由目前的20%下降到5%以下,杀虫剂、除草剂(包括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杀菌剂的比例调整为65:25:10。全国农药销售额将超过300亿元人民币,年出口量虽然仍维持现有水平,但品种档次将有较大提高,创汇额将达到6亿美元以上。采取的措施A. 调整产品结构“十五”期间,中国农药产品结构调整的重点仍将是杀虫、杀菌和除草剂的比例,使其更趋合理,提高对农业生产的满足程度,提高出口农药的档次。杀虫剂在“十五”期间调整的重点为削减高毒有机磷杀虫剂,重点发展一批低毒杀虫剂品种,使高毒农药所占比例降低到5%以下。除草剂发展的重点是旱田除草剂,调整水田除草剂的品种结构。旱田除草剂中用于玉米的新型除草剂以
14、及用于大豆、棉花、油菜和蔬菜的除草剂新品种要首先予以考虑。杀菌剂主要发展水果蔬菜用新型杀菌剂、杀线虫剂和病毒抑制剂,其中用于温室大棚、绿化植物、花卉和庭院作物用杀菌剂以及种子处理剂的品种和数量应重点发展,适当发展保鲜剂。降低粉剂、乳油、可湿性粉剂所占比例,开发和推广新剂型的生产和应用技术,如:悬浮剂、水乳剂、微乳剂、水分散粒剂和微胶囊剂等。B. 调整产业结构中国将继续完善和加强南北两个农药创制开发中心的装备和力量,使之具备创制新农药及相应的高效制剂的能力,成为中国农药行业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技术支柱。按照资本结构多元化原则,组建按现代企业机制运作的大型农药生产集团,形成各具特色的大规模
15、、多品种、高技术的农药生产基地,成为中国农药工业发展的主体。产业化的重点是:生物酶拆分、转位技术,酶反应器技术、定向合成技术,推广先进的化工单元操作技术,连续化反应和DCS自动控制技术。C.限制发展的品种及剂型根据中国农药产品结构调整的要求,对药效差、毒性高、生产能力过剩的品种继续予以限制,这些品种包括:滴滴涕、林丹、敌百虫、敌敌畏、乐果、氧乐果、甲胺碗、久效磷、水胺硫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甲基异硫磷、辛硫磷、甲拌磷、三唑磷、马拉硫磷、杀暝硫磷、杀暝腈、三氯杀虫酯、速灭威、混灭威、克百威、灭多威、抗蚜威、噻嗪酮、氰戊菊酯、甲氰菊酯、氯氰菊酯、三氯杀螨醇、达螨灵、双甲脒、单甲脒、杀虫双、杀虫单
16、、苏云金杆菌、磷化铝、磷化锌、敌鼠钠盐、氯敌鼠、杀鼠灵、毒鼠磷、溴代毒鼠磷、杀鼠迷、溴敌隆、氯化苦、溴甲烷、稻瘟净、异稻瘟净、亚唑烷酮、甲基硫菌灵、烯唑醇、三环唑、多菌灵、三唑酮、叶青双、代森类和福美类杀菌剂、甲基砷酸锌、甲基砷酸铁铵、乙磷铝、五氯酚、井冈霉素、2,4-滴类、2甲4氯、五氯酚钠、丁草胺、乙草胺、莠去津西玛津、西草净、现有磺酰脲类除草剂、二氯喹啉酸、助壮素、乙烯利、赤霉素、多效唑以及国家明令禁止或严格限制生产和使用的品种。限制发展一些污染环境、浪费资源、使用不方便的制剂,如:乳剂、粉剂等,严格控制混配制剂。D.建议发展的品种针对甲胺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和久效磷等高毒农药的取代问
17、题,建议发展低毒有机磷类,如:乙酰甲胺磷、毒死蜱、甲基毒死蜱、丙溴磷、喹硫磷、嘧啶磷、甲基嘧啶磷、吡唑硫磷和苯并吡唑类及其它类型杀虫杀螨剂、如杀螨隆、吡嗪酮等。此外,对于特殊用途的品种如防治美洲斑潜蝇、稻象甲等害虫用药也应适当发展。除草剂重点发展旱田、水田中的直播和抛秧田用除草剂,如恶唑类、新磺酰脲类、咪唑啉酮类、磺酰胺类、芳氧丙酸酯类,以及草除灵乙酯、稀禾啶、恶草酮、水杨酸双嘧啶、苯砜唑等和氟节胺等植物生长调节剂。杀菌剂主要发展用于蔬菜水果及一些难治病害(疫霉病、黑腥病和病毒病等)方面的品种,如丙烯酸类、吡咯类和吡啶类如氟吗啉、磷氮霉素和宁南霉素等。E.技术创新和科研开发a.新品种和新剂型的
18、开发与研制选择一些中国适用、国外专利即将过期的好品种,进行合成工艺及工程化开发,专利期过后立即投入工业化生产。增加除草剂新品种的开发,特别是直播水田和抛秧田除草剂以及玉米、大豆、油菜和蔬菜等旱田除草剂。在开发大田和水果、蔬菜用药的同时,注重用于烟草、茶叶、花卉、绿化植物、畜牧业、林业及庭院等作物的品种和剂型的研究。开发高毒农药的替代品种和剂型的生产技术。开发新型高效制剂和专用助剂的研究。运用组合化学和高通量筛选等先进技术进行新品种的开发。使用化学和生物工程相结合的手段进行生物酶的制取、纯化及在化学合成方面的应用研究,为高活性体的开发打下基础。按照GLP体系的要求,建立高标准的农药生物活性评价系
19、统,完善卫生、毒理等相关工作,作到与发达国家的卫生毒理评价的相互认证,为中国农药真正进入国际市场创造条件。加强氟代技术、定向合成技术和旋光活性体合成技术的研究及相关新品种的开发。加大对生物源农药研究和开发的力度。b.加强引进品种及其关键中间体的研制针对合资企业生产的新品种的关键中间体进行研究,开发其生产工艺并争取在合资企业投产后立即与之配套。对于将有较大发展前景的品种而中国又不能生产的关键中间体要尽快开发或引进生产技术,建设大规模的生产装置。c.三废处理技术的开发新的污染物随着农药新品种开发而不断增加,因此要求科研和生产企业在开发新品种生产工艺的同时要配套开发新污染物的治理技术,作到新增品种不
20、新增污染。F.修订产品质量标准以国际标准或中国最高水平为基准,加速修改老品种质量标准和制定新品种国家或行业质量标准,促进行业技术进步,使其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手段之一。2.染料工业(1)生产的基本情况目前中国共有染料、有机颜料及重点中间体生产企业约1000家,其中染料及有机颜料生产企业有800家左右,包括国营、合资、股份制、乡镇及民营五种经济类型,其中民营企业在行业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十一大类染料中,分散、直接、酸性、阳离子及碱性染料的市场基本由民营企业控制,并逐步向活性、还原等高档染料渗透;有机颜料主要在合资、独资、股份制企业中生产,年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5%以上。目前全国有十五个省市有染
21、料生产,包括浙江、江苏、上海、天津、北京、山东、山西、河北、河南、吉林、辽宁、湖北、湖南、安徽、重庆等省市。纺织染整助剂全国有1500多家,主要分布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其中江苏省600多家,浙江省有300余家,山东省近200家,广东省有100多家,上海市及天津市各有几十家。2000年中国染料生产量大约39万吨,占世界染料总产量的40%以上,居世界各国产量之首。十一大类染料中,分散染料产量最大,大约在20万吨,约占国产染料的50%;其次是硫化染料,约占染料产量的18%;居第三位的是活性染料,约占染料产量的8.5%。表3是中国染料生产量的大致构成。表3 中国染料生产量的大致构成单位:%序号染料类别
22、产量构成1硫化染料18.52活性染料9.03还原染料4.04直接染料3.05冰染染料1.56酸性染料6.07中性染料1.08分散染料519碱性染料2.510阳离子染料2.011其它染料1.5合计1002000年,中国出口染料共计约17.96万吨,约占产量的46%。其中分散染料出口量最大,接近染料出口总量的50%;其次是硫化染料(93%是双倍硫化黑),约占总出口量的14.1%;酸性染料(包括中性和媒介染料),约占总出口量的12.7%,位居第三;还原染料(82%是还原靛蓝)占出口量的7.2%,位居第四。2000年进口各类染料共计4.58万吨,约占中国市场需求量的25%。进口量最大的是活性染料,约占
23、进口染料总量的38%;其次是直接染料,约占进口染料量的18.5%;酸性染料的进口量接近5800吨,约占总进口量的12.5%。从各类染料的进出口数据分析,中国活性染料、直接染料及酸性染料的品种结构及产品质量应重点进行改进。据中国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对全国329家染料生产的企业的不完全统计,1999年固定资产约138亿元人民币,年实现销售收入112.16亿元人民币,完成利税7.69亿元人民币,实现利润2.93亿元人民币。纺织染整助剂可生产29大门类1000余品种,常年生产800多种,产量34万吨左右,90%品种是表面活性剂,10%为功能性助剂。有机颜料生产品种有100多个,产量7万吨以上,约占世界
24、有机颜料总产量的30%,出口量大约占50%左右。染颜料中间体包括苯系、萘系、蒽醌系及杂环系生产品种共计近500个,产量约近50万吨,出口量占产量的30%以上,出口品种数约占生产数的40%。(2)存在的问题与差距1)创新能力弱中国现生产的染料、有机颜料基本是仿制国外非专利期的品种,创制品种很少。品种少,商品牌号更少,不能形成系列化。工业发达国家常年生产的品种有1200多种,并配有相应的助剂;中国长年生产的染料品种仅600种左右,仅能满足印染行业需求的55%左右,每年花费1亿多美元从国外进口400多个高档染料品种;此外相关的印染助剂不成系列、不配套。工艺技术落后。染料的合成基本采用国外4050年代
25、的专利资料,只注重合成的主反应,忽视对副反应的研究;染料及中间体合成普遍采用传统的恒温硝化、铁粉或硫化碱还原、浓硫酸或发烟硫酸磺化等落后的单元反应技术,而相转移催化、三氧化硫磺化、加氢还原等先进的单元反应技术以及高效膜分离技术目前基本处于中试阶段。科研开发人员少,科研经费不足。2)生产装备水平比较落后大部分企业的生产设备比较简陋,生产中间控制手段落后,自动化水平普遍较低,国外已普遍采用的自动化连续偶合设备、用高效液相色谱监控反应过程等在中国基本还是空白。生产装备的落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产品纯度和产品质量的一致性。3)组织结构不合理企业生产规模小,集中度低,缺乏市场竞争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4
26、)三废治理水平低,环境污染严重中国行业内仅有为数不多的大中型企业有较完善的三废处理设施,废水治理率低;三废治理技术水平低,达标企业不多。(3)消费市场现状与预测 染料工业主要服务于纺织及轻工业,其生产历来与其发展休戚相关,特别是纺织化学纤维的发展及印染加工工艺技术的不断进步与革新极大地推动着染料工业的技术进步与生产的发展。估计2002年中国纤维消耗量为1138万吨,染料消耗约14.3万吨。按照中国纺织部门发展预测,2005年纤维加工总量达到1425万吨,染料需求量约为17万吨,加上其他领域的应用,中国市场总需求量约20万吨。中国有机颜料主要消费于油墨、涂料、塑料三个行业,一般占总消费量的60%
27、65%。目前中国有机颜料消费量大约为3.5万4.0万吨,预计2005年有望达到5.0万吨左右。目前中国助剂与纤维消耗比为4%,随着助剂行业的技术进步和新产品的推出,助剂消耗水平应逐步提高。以目前水平进行测算,2005年中国助剂需求量将达到58万吨。(4)发展设想1)控制总量2005年产量将控制在40万吨以内。2005年染料可生产品种数达到1250种,经常生产的品种数达到700种以上,满足中国需求的70%以上。2005年有机颜料产量控制在8.0万吨以内,生产品种数达到200个。2005年全国印染助剂产量应由现在的34万吨增至50万吨以上,品种数应由目前的1500种增至2000种。2)改善产品结构
28、,提高产品质量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种档次是染料发展的主要内容,重点是研制开发符合“Eco-TexStandard100”要求的分散染料、活性染料、酸性染料、直接染料等,禁止致癌染料的生产,逐步淘汰含有害芳香胺染料的生产,优化品种结构,提高中高档品种的生产比例。“十五”期间全面禁止118种禁用染料的生产,现时高档染料的生产比例达到40%。有机颜料高中档品种产量由目前的35%提高到50%左右。产品质量逐步采用ISO9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主要品种的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3)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加快开发先进的单元反应技术及清洁生产工艺,逐步淘汰污染严重及原料路线不合理的工艺技术,以达到提
29、高产品质量和逐步从环境“末端治理”转为“污染预防”的双重目的。大吨位中间体的生产中普遍采用加氢还原、三氧化硫磺化、相转移催化等先进的单元反应技术。2005年使染料工业整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90年代水平。4)注重环保通过加强对三废特别是废水的治理及采用先进的单元反应技术,减少废水排放量及废水中有机物的含量,大大降低对环境的污染程度。2005年染料工业废水排放量降低20%30%,废水治理率达90%以上,治理达标率平均达到85%以上,做到行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并进。5)发展和调整的重点调整技术和产品结构重点加强对染料及其中间体合成与提纯中的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及推广应用,如绝热硝化及气相硝化等新型硝化技
30、术、三氧化硫磺化技术、液相加氢还原技术、相转移催化技术、膜分离提纯技术等,逐步取代恒温硝化,铁粉或硫化碱还原、发烟硫酸磺化等传统的单元反应技术以及原料路线不合理、三废量大的落后工艺,实施清洁化生产,实现提高产品质量和逐步从“环境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的重大转变。通过实施淘汰落后和高新技术的运用,实现行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的升级。产品结构的调整要紧紧围绕“绿色、环保”的主体,重点研制及开发符合“Eco-TexStandard100”要求的绿色纺织品用染料品种,适应纺织印染新技术、新工艺和新型纺织面料用染料品种及印染助剂。如23种致癌芳香胺及可分解产生致癌芳香胺的118种禁用偶氮染料的代用
31、品种;不含金属的高溶解度的酸性染料;低盐染色、高固色率的活性染料;无粉尘污染的颗粒状和液状染料;新型喷墨印花用染料等。严禁制止联苯胺及联苯胺类染料的生产,淘汰有致癌可能性的23种芳香胺及118种禁用偶氮染料的生产。调整产业结构为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带来的挑战和市场环境的变化,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组织结构调整,促进企业按经济规模生产,提高生产集中度,增加产品竞争力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通过调整,形成若干个拥有知名品牌、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改善几百家企业为争夺同一市场相互压价竞争销售的混乱局面。企业科学化管理和行业信息化管理抓好中间体的发展中间体特别是苯、萘、蒽醌系的大吨位
32、中间体采取相对集中生产的原则;专用型的小批量、多品种的中间体,应按化工单元反应和化工单元操作的模式,建设多品种、多功能生产车间,提高生产的灵活性。加快环保产业发展开发适用有效的环保技术和环保设备,重点加强对高浓度有机废水的综合利用和治理。搞好国际化经营3.涂料工业(1)生产现状中国现有涂料生产企业8000多家,比1995年工业普查的4500多家翻了一番。这些企业分属各行各业,形成了国有、三资、乡镇、民营等各种经济形式并存的生产组织结构。外资、独资、合资企业和中国较大规模的生产厂,市场定位为高档产品;民营、乡镇等小企业一般以生产低档产品为主。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对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涂料企业的
33、统计,2000年中国涂料总产量为183.94万吨,已跻身世界四强。中国涂料生产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迅速的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两地,其中华东地区涂料产量最大,占全国总产量的41.6%;中南地区占30.8%;华北地区占16.5%;东北、西南、西北三个地区所占比例仅为11.1%。涂料产量排在前三位的省市依次是广东(40.26万吨)、上海(25.56万吨)和江苏(22.51万吨)。可见中国涂料工业的发展与各地区经济的发展基本是同步的。中国涂料工业是按涂料的主要成膜物质来进行品种划分的,共有十八大类,其中前四类包括油脂漆类、天然树脂漆类、酚醛树脂漆类、沥青漆类,都是以植物油脂作为主要原料的,称为低档漆;
34、另外的十三类如醇酸树脂漆、氨基树脂漆、硝基树脂漆、纤维素漆、过氯乙烯树脂漆、乙烯树脂漆、丙烯酸树脂漆、聚酯树脂漆、环氧树脂漆、聚氨酯漆、有机硅漆、橡胶漆和其他漆类,都是以合成树脂为主要成膜物质,称为合成树脂漆,为中高档漆;最后一类是辅助材料。十七类涂料中以醇酸树脂漆产量最大,约占油漆产量的23%;酚醛树脂漆产量第二,约占油漆产量的10%;其它产量较大、增长较快的合成树脂漆有聚氨酯漆、氨基树脂漆、丙烯酸树脂漆、环氧树脂漆及聚酯树脂漆等。前四类低档漆比重近年逐渐下降,目前所占比例在20%以下;合成树脂漆比例约为80%。而在1980年合成树脂漆比例仅为52%,1990年为60.13%。2000年中国
35、涂料进出口量分别为22.9万吨(4.97亿美元)和8.4万吨(1.40亿美元),涂料进出口均以溶剂型产品为主,溶剂型涂料占涂料进出口总量的比例分别是61.6%和78.5%,而水性涂料占涂料进出口总量的比例分别是38.4%和21.5%。进口产品中水性涂料的比例高于出口的比例。进口涂料的平均单价为2172美元/吨,出口涂料的平均单价为1672美元/吨,进口价格比出口价格高30%。这是因为进口涂料主要为汽车涂料、汽车修补漆、建筑涂料、特种涂料和家具涂料等高档产品,而出口则以中低档产品为主。前者主要以品质优势进入中国市场,而后者则主要以低价政策走出国门。2000年中国涂料进出口分类统计见表4。表420
36、00年中国涂料进出口海关分类统计单位:t,1000美元涂料类型产品名称出口进口数量金额数量金额溶剂型涂料聚酯油漆及清漆33 330.358 43360 689.3139 448丙烯酸聚合物油漆及清漆1 346.46 2566 033.926 625乙烯聚合物油漆及清漆710.51 4972 229.06 546聚氨酯化合物油漆及清漆3 982.87 22512 067.729 072未列名溶于非水介质的聚合物漆26215.24268960023.4116379小计65585.2116100141043.3318070水性涂料丙烯酸或乙烯聚合物油漆及清漆1300.0161620695.33436
37、8其他聚合物油漆及清漆10512.51303517960.836700其他油漆及清漆;皮革加工用的水性颜料6157.5899649316.2108258小计179702364787972.3179326涂料合计83555.2139747229015.6497396中国涂料工业已有80多年的历史。在这8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涂料行业陆续引进了建筑涂料、汽车涂料、船舶涂料、防腐涂料、卷钢涂料、粉末涂料、包装桶生产线、电脑配色、金红石型钛白粉等的生产技术和关键设备,形成了各类专用涂料的主要生产基地,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应该说在总量上是能够满足需要的,但在某些高档品种及产品质量方面有较大
38、不足,特别是涂料用原材料,如金红石型钛白粉、汽车涂料用珠光颜料、铝银浆、高档涂料助剂等,基本全部依靠进口。(2)存在的主要问题1)涂料生产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发展较快,各地中小型涂料厂蜂拥而上,全国涂料生产企业已达8000多家。大部分企业盲目追求大而全、小而全,没有形成自己的拳头产品,导致企业经济效益差,行业整体技术水平低。企业无法进行扩大再生产和技术改造,很难与相关工业同步发展,更谈不上引导用户的消费需求。2)涂料生产涉及溶剂、树脂、有机原料、颜填料、助剂等数百种原料,其中涂料生产所用的一些大宗原料如金红石型钛白、甲醚化氨基树脂、叔碳酸乙烯酯、高档颜料及各种专用助剂
39、等长期短缺。一些涂料专用原料规格少,质量差,严重影响引进装置的正常生产,也影响了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3)改革开放在为涂料工业提供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无序发展、重复引进、重复建设的弊端。4)工业基础研究力量弱,科研开发投入少。国外对涂料用树脂的研究非常重视,而中国往往局限于配方的研究,对科研开发投入也较少,多数企业不足产品销售额的1%(国外一般为5%)。并且,中国涂料行业还存在着只重视生产环节而忽视施工应用研究的不良倾向,使得好产品收不到好的应用效果。产品售后技术服务也比较薄弱。5)涂料产品标准的制订滞后于品种的迅速发展。中国涂料产品标准缺乏统一有效的监督管理手段,使假、冒、伪、劣产品一哄而
40、起,扰乱了中国涂料市场,损害了国有涂料企业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民族工业形象。6)三废治理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涂料行业三废主要来自涂料原料的生产、涂料的生产及涂料涂装过程中。在涂料用树脂的生产过程中,有少量的挥发性有机物逃逸到大气中。如在生产氨基树脂时,有一定量的甲醛(3%左右)挥发;在生产酚醛、环氧等树脂时,要产生一定量的废水。涂料生产过程中,由于目前中国涂料产品结构中含有大量有机溶剂的产品还很多,因此必然会有溶剂挥发到大气中。传统防锈涂料含有铅、铬、锌等重金属盐,如使用不当,也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并且重金属颜料的废渣也无法解决。废副排放量最大的硫酸法钛白粉,其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废酸、废水、废渣和
41、废气,对污染的环境更为严重。涂料施工中,特别是涂料烘烤固化过程中,有数十万吨有机溶剂(VOC)挥发到大气中,严重污染环境。另外,市场上销售的聚氨酯涂料,有些产品游离单体异氰酸酯含量严重超标,施工时散发到大气中,污染环境,危害人类健康。(3)市场情况及需求预测2000年中国涂料消费量约为200万吨,其中建筑涂料消费量最大,约为100万吨,占涂料总消费量的50%;其余为工业涂料和特种涂料。建筑涂料中的高档乳胶漆用于大城市居民内装修已成为时尚,功能性防火涂料和工业地坪涂料成为后起之秀。影响市场的因素有:产品质量因素优质、高指标、功能性产品受欢迎。价格因素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价格不是影响涂料消费的最
42、主要因素,消费者更注重产品质量及其使用性能。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价格还是起决定作用的。环保因素环保意识普遍加强,民用(主要是室内用)环保型产品更受欢迎。广告、媒体的宣传因素广告对生活水平较高的消费群体有较大的引导作用。立邦漆就是最好的印证。企业信誉和名牌效应因素人们普遍认同信誉较好的大企业及其名牌产品。目前中国涂料产销量已跃居世界第四,但涂料的人均年消费量却大大低于工业发达国家。涂料产量居世界前三位的美国、德国、日本其涂料的人均年消费量分别为22千克、27千克和17千克,国外经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为15千克,世界平均水平为4千克,亚太地区平均水平为2.18千克。而中国涂料的人均消费水平仅1.6
43、千克,与中国涂料生产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的涂料工业都将处于发展阶段,其需求量总的趋势是逐年增加的。预计到2005年,中国对涂料的需求量将达到270万吨,其年均消费增长率为6.2%,保持目前的水平。中国涂料消费构成及需求预测见表5。表5涂料市场消费构成及需求预测单位:万t,%涂料应用领域2000年2005年年均增长率消费量比例消费量比例建筑涂料10050140527汽车涂料17.7927108船舶涂料63836集装箱涂料1051142重防腐537310粉末涂料10.351668木器涂料1682075其它351741153合计2001002701006(4)发展方向“十五”
44、期间,中国涂料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淘汰落后工艺和能耗高、性能差、污染环境的产品;逐步改造现有生产装置,提高自动化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发展高装饰、高性能和低污染的涂料品种;加强科研开发,提高各类专用涂料的生产技术水平;解决涂料用大宗原材料、关键助剂的国产化问题;加强环境保护。1)对总量进行控制2)提高质量产品质量将逐步采用ISO-9000系列质量认证,2005年30%的企业取得认证证书。3)提高技术水平对现有生产装置进行逐步改造,提高自动化水平和劳动生产率,降低劳动强度,改善操作环境。对于大宗产品实现设备大型化,高温树脂全面采用热媒加热系统。汽车涂料、船舶涂料、集装箱涂料、建筑涂料、防腐涂料等方
45、面的生产技术水平达到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水平,基本上能够满足相关行业的发展要求。降低VOC,发展节能低污染涂料,使其比例由现在的约30%提高到近50%。通过自主开发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实现通用树脂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基础无机颜料、关键助剂实现国产化;重点突破对国民经济有较大影响的专用涂料的研究开发。4)提高效益提高产品档次,发展高附加值及环保型产品,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注重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的提高。5)提高环保意识针对目前中国涂料工业的污染状况,必须采取以下治理措施:制定VOC限量法规,在民用涂料中,VOC含量不得超过250mg/l。大力开发应用无重金属的防锈颜料,如三聚磷酸
46、铝、磷酸锌、云母氧化铁等防锈颜料,替代传统有毒的红丹、铬黄等铅铬系防锈颜料,并逐步制定和实施重金属颜料的限定法规。高度重视聚氨酯涂料中游离异氰酸酯单体严重超标问题,加紧研究开发降低游离单体含量的技术。加强硫酸法钛白粉的三废治理,鼓励、引导企业采用品位较高的钛渣代替品位较低的钛铁矿作原料,以减少三废。同时创造条件发展中国已开发成功的硫酸亚铁制氧化铁红技术,使硫酸亚铁得到合理利用,减轻钛白生产的后顾之忧。6)调整产品结构 将逐渐淘汰落后工艺、落后设备和品质低劣的产品,如低档建筑涂料聚乙烯醇水玻璃内墙涂料(106)、聚乙烯醇缩甲醛涂料(107)、淀粉涂料、纤维素改性淀粉涂料等产品。发展合成树脂涂料,
47、2005年时高档合成树脂涂料的比例由目前的80%提高到90%。大力发展节能低污染的水性涂料、高固体份涂料、粉末涂料、无溶剂涂料和辐射固化涂料。在建筑涂料中,提高乳胶涂料比例,到2005年使其达到60%70%。在工业制品涂料中,扩大水性涂料、高固体份涂料和粉末涂料的应用,到2005年水性涂料的比例达到15%,粉末涂料所占比例为10%。实现这一目标后2005年节能低污染涂料占涂料总产量的比例从目前的近30%提高到的50%。研究开发航空、集装箱、重防腐、高档家具等各类专用涂料和功能性涂料,使之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基本满足市场需要。对于已引进的技术设备(如汽车涂料、粉末涂料、金红石型钛白粉等),主要是
48、实现达标达产,搞好市场推广和技术服务,同时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有所改造、有所创新,使引进技术能够适应相关行业的发展需要。中国钛白工业锐钛型产品占80%以上,其中化纤、造纸等专用钛白又微乎其微,金红石型产品不足20%。这与国外恰恰相反,这种严重失衡的产品结构极不合理,更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从长远着眼,必须投入一定的力量,加快调整步伐,近期达到较为合理且可行的调整目标,即金红石型30%,化纤和造纸钛白各5%,其它锐钛型产品59%,二氧化钛衍生产品及超精细二氧化钛产品1%,包括云母珠光颜料、超细二氧化钛、化妆品级二氧化钛、食品级二氧化钛、电子级二氧化钛及医用二氧化钛等。其它无机颜料重在调整产品结构
49、,提高产品档次,发展无毒防锈颜料、超耐候性颜料、超耐久性颜料以及珠光颜料等。继续保持和扩大无机颜料的出口,开拓国际市场,多创汇。重视解决高档涂料用原料的供应问题,提高原材料自给率,为改善涂料行业的产品结构创造条件。全方位,多渠道,提高中国钛白生产技术水平。积极引进国外(美国Meral公司、德国Merck公司等)先进的珠光颜料生产技术,以满足中国高档汽车涂料的需要。积极与外商合作建立起中国高档涂料助剂的生产基地。7)产业化的重点叔碳酸酯生产技术;氟碳树脂和氟碳涂料生产技术;新型水性涂料、粉末涂料和气干性高固体份涂料生产技术等。8)引进和开发的重点甲醚化氨基树脂系列产品生产技术;HDI聚氨酯固化剂
50、生产技术;低毒长效防污剂生产技术及其在涂料中的应用技术;金属闪光漆用铝颜料和珠光颜料生产技术;高档汽车专用涂料生产技术;高档金红石型钛白粉、造纸用钛白粉及化纤用钛白粉生产技术等。(二)新领域精细化工行业1.新领域精细化工基本状况(1)产业结构经过近几个“五年计划”的发展,中国新领域精细化工已初具规模,产品品种数量和质量可在相当大程度上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新领域精细化工各行业的基本情况见表6。表6 中国新领域精细化工各行业的基本情况单位:个,万t,个,亿元行业企业数产量产品数产值饲料添加剂100010011070食品添加剂10001801446200工业表面活性剂30080160055胶
51、粘剂15002503500170水处理剂1001010010造纸化学品1002522020皮革化学品20015162501516油田化学子化学品60原料及中间体4000由于起步较晚,国家和社会各方面的投入有限,一些技术难度较大的产品仍依赖进口,如高档的皮革化学品、电子化学品,及一些关键的饲料添加剂等。但同时也应看到,中国的某些新领域精细化学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如柠檬酸每年的出口量在20万吨以上,占全球贸易量的50%,产品行销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2)布局新领域精细化工产品多为规模小、技术含量高和资金密集型产品,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关系比较密切,因
52、此经济比较发达的浙江、江苏、山东、广东和上海、天津等省市的新领域精细化工比较发达,在全国新领域精细化工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在“七五”和“八五”计划期间,原中国化工部先后在北京、济南、上海、无锡、杭州等地建设了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电子化学品、表面活性剂、水处理化学品、油田化学品、造纸化学品等研究开发中心,对中国市场需求量较大的新领域精细化工产品进行生产和应用方面的研究开发,对中国新领域精细化工的快速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九五”计划期间,原化工部根据各个省市不同的化工基础和特点,在全国建立了南通、苏州、无锡、中山、抚顺、湘潭、台州、湖州、泸州、德阳、芜湖、滨州、开封、辛集、沙市等十五个精细化学品生
53、产基地。每个基地分工不同,从事不同领域的化学品生产,发挥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后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上述基地中有的发展速度快,有的发展速度较慢。另外,上述地区之外的一些其他地区利用自己的优势加速发展,取得了令人叹服的成绩,如常州、南京等地。最近几年,又有一些各具特色的精细化工园区开发建设。这些举措,有效地促进和推动了中国精细化工行业的发展。(3)所有制结构目前民营企业、股份制企业在该领域中占绝大多数,机制灵活,业绩颇佳。许多国外公司也在已形成的网络基础上,利用其专用技术和配方,纷纷开办合资或独资的新领域精细化工生产企业,产品涉及新领域化工的各个行业。2.存在问题及差距(1)起点低、技术开发
54、投入少、低水平重复建设,技术来源有限。新领域精细化工产品尽管属投资密集型,但相对于大型石油化工生产装置投资规模小,易于建设,特别是中国自行开发生产技术的产品,因此造成一些低档次、生产技术难度较低的产品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另外,一些技术的持有单位只考虑其技术转让的经济利益,而没能很好地从合理的供求平衡关系上为企业考虑投资的效果,因而造成一些低水平的产品重复建设。由于开发能力不强、起点低、发展时间短等多方面的原因,许多技术难度大、产品附加值高的精细化工产品中国尚不能生产。尽管有关部门和生产单位都希望引进生产技术,但国外技术持有商要价过高,引进单位难以承受。因此,生产技术来源有限将是制约中国新领域精细
55、化工的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新领域精细化工产品的市场潜力较大,因此国外许多公司通过合资或独资的方式在中国建设新领域精细化学品的生产装置,如造纸化学品、皮革化学品、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等行业都已建立了多家合资企业,如中日合资的赖氨酸、中德合资的山梨酸、中瑞合资的烟酸酰氨等,这些合资企业的建设一方面对中国新领域精细化工的技术水平的提高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也加剧了中国市场的竞争。科技投入不足影响中国新领域化工水平的提高。新领域精细化工产品具有极强的周期性,随着相关领域产品的更新换代,相应配套化学品要不断提高产品的档次。如电子工业需要的高纯试剂,随着集成电路尺寸不断向微小化
56、发展,对试剂的洁净度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国外已达到0.150.2级,而中国目前仅能生产0.50.8级。再如饲料工业所需要的抗生素和驱虫保健用药,由于抗药性的产生,需要在一定时期内进行更新,但由于科技投入没能得到足够的重视,致使一些国外已淘汰的产品在中国长久使用,影响相关工业产品水平的提高。(2)环保问题重视不够随着中国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许多新领域精细化工企业遇到严峻的环境问题。根据对大量生产企业的统计分析,精细化学品的环境因子(产生的废弃物的量/千克产品)为520,属高污染企业,因此随着环保法规的加强,多数企业的生产必定受到限制,以致将被迫停产。(3)企业规模小中国现有上万家工厂可以
57、生产精细化学品,但与国外相比,规模偏小,如有近百家饲料磷酸氢钙生产企业,多数为500010000吨/年年规模,而国外多为10万吨/年以上。这些企业所生产的产品不仅难以达到质量标准,而且生产成本也比较高,同时造成资源的浪费。(4)应用研究和售后服务落后新领域精细化学品的重要特点在于科学正确地使用,只有这样才能使其功效充分发挥。中国虽可生产多数产品,但由于应用研究基本处于架空的状态,即不被生产单位重视,使用单位也无力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因此显得产品不能满足市场需要。也正是由于应用研究落后,售后服务也就未被生产单位重视,用户在使用过程出现的问题得不到解决,造成国产产品质量差的印象。(5)资金不足资金
58、不足影响生产和科研的发展:尽管国家和有关部门都比较重视新领域精细化工的发展,但与化肥、乙烯等相比,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并不十分突出。因此长期以来投资不足,特别是科研投资严重缺乏,创制能力弱,造成许多产品在竞争中处于被动局面。3.各主要领域基本情况(1)饲料添加剂1)生产现状全世界已生产使用的饲料添加剂有300多种,美国已批准使用的品种为280余个,欧共体为250余个,日本为128个。这些国家和地区的饲料添加剂在配合饲料中的配合比为4.4%5.4%。中国现已批准使用的各类饲料添加剂有110余种,分为营养型添加剂(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微量元素)、生长促进剂(抗生素、激素、酶制剂、生菌剂)、驱虫
59、保健剂(抗球虫剂和抗蠕虫剂)、饲料保存剂(抗氧化剂和防霉剂)、非蛋白氮饲料添加剂和其它类添加剂(食欲增进剂、着色剂、粘结剂和中草药添加剂)等六大类,产品门类基本齐全。现有饲料添加剂生产单位1000余家,各种饲料添加剂的生产总量已达100万吨以上,其中饲料磷酸盐等无机盐添加剂占近80%,基本可以满足市场需要。但氨基酸、维生素以及动物保健品等的产量还不能满足需要,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中国饲料工业的发展和饲养水平的提高。由于中国饲料添加剂的生产起步比较晚,生产技术水平相对落后,不仅在数量上不能满足市场需要,有些产品的质量也难以满足饲料生产的要求,如一些矿物质微量元素的重金属含量达不到国家有关质量标准
60、的要求。此外,由于开发能力有限,一些抗生素、抗球虫药等产品老化,如喹乙醇国外在80年代末由于抗药性和残留问题已被其它产品所取代,而中国仍在生产使用。目前中国饲料添加剂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营养性添加剂供应不足,特别是氨基酸类,如蛋氨酸基本全部依赖进口;虽然已具备了一定的赖氨酸生产能力,但产品缺乏竞争力,而且即使满负荷运转,也满足不了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此外,新型的促生长剂等产品的发展十分缓慢,滞后于饲料工业发展的需要。中国的饲料添加剂工业是伴随着饲料工业的发展而相应发展起来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为一个独立的产业。从大的分类看,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抗生素、酶制剂、抗氧化剂、防霉剂等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北京市物业服务合同示范文本填写指南》
- 注册会计师《第八章 企业破产法律制度》备考题库
- 2025年华硕电脑与YY微软公司软件采购合同签字仪式上的书面致辞
- 2025美好家园链家房屋租赁合同
- 宠物营养护理秘籍分享试题及答案
- 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考试题库参考题库(含答案)
- 滁州学院《跨境电商》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代理买卖合同
- 浙江省四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联考政治试卷(PDF版含答案)
- 郑州商学院《现当代西方哲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3月省质检)福建省2025届高三毕业班适应性练习卷英语试卷(含答案)
- 专业网格员测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上半年贵州黔东南州各县(市)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1691人笔试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英语试卷含答案
- 2025年广东深圳高三一模英语试题及词汇解析
- 钕铁硼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模板参考范文)
- 甘肃开放大学2024年《信息技术与信息管理》形考作业1-4答案
- 仓库主管每周工作总结范文
- 《阻燃材料与技术》课件 第7讲 阻燃橡胶材料
- DB13-T 5996-2024 公路基层病害聚合物注浆处治技术规程
- 食品安全规章制度目录清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