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胶发源地传承人张传柱_第1页
阿胶发源地传承人张传柱_第2页
阿胶发源地传承人张传柱_第3页
阿胶发源地传承人张传柱_第4页
阿胶发源地传承人张传柱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不畏岁月,只为传承记阿胶发源地传承人张传柱“小黑驴白肚皮,粉鼻子粉眼粉蹄子”这是张传柱幼时学会的第一首童 谣,这也是一首关于阿胶制作的民谣。今年 66岁的张传柱出生于山东省阳谷县 阿城镇岳庄村,这是一个一辈子执着于阿胶制作技艺的老工匠, 这是一个将一门 技艺传承千年的古老村庄。览前世千年积淀初到岳庄村,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耸立的牌坊, 顶部篆刻着“岳家庄一一阿 胶发源地”,两侧对联则是“阿邑有千年古井,岳庄存百口胶锅”。这说的便是 岳家庄(解放后改称为岳庄村)和阿胶的渊源。阿胶与人参、鹿茸被称为“滋补三宝”,上溯神农本草,下至民国医案,都 有诸多关于阿胶的记载,为历代医学家所推崇,正所谓“九土所

2、钟惟上品,千年 制贡岂凡才”。春秋时期,古东阿县城叫柯,在北卫和鲁的交界处,也就是今阳谷县的阿城 镇,到战国时期,柯称阿或阿邑,秦灭六国后,改阿邑为东阿,乃立东阿县。至 公元1375年(明洪武八年)东阿县城迁于平阴东阿镇,阿城镇归属阳谷至今。 1536年(明嘉靖十五年),阳谷县志物产部分药属栏目中有“阿胶、大枣、 蝉蜕、香附、半夏”等七种,阿胶为地方特产。阿城镇创造加工阿胶的方法始于战国至秦之间, 在两汉时期已有了成熟的阿 胶加工方法,最早的制胶技艺便起源于岳家庄。据岳庄村党支部书记徐立志介绍,岳庄村已有两千多年熬制阿胶的历史了, 祖祖辈辈都会熬胶,世世代代都在传承。阿城镇是原古东阿县城,当时

3、岳庄村位 于县城城墙内,后因地势低洼,每逢大雨便会被淹,所以举村搬迁到约三里地外 的现住址。如今,岳庄村村内尚存东阿古城遗址残垣,被当地人称为北城岭。“全国各地的胶厂都有岳庄村的人。”徐立志说,全村 1200人,村里十八 岁以上的男人都会熬胶,即使因为在外求学、工作没有从事这一行业,理论上也 能懂个三四分。每年九、十月份村里的熬胶师傅都陆续前往全国各地的胶厂工作, 冬至是熬胶最好的时间,等到来年六月份,天气热了,熬胶师傅就结束工作返回 村里。“这时,大家就会集中在一起,把工作时遇到的各种情况、问题进行梳理, 探讨技术,总结经验,进一步促进制胶工艺的发展。”岳庄村向来有对外传授熬胶技艺的传统,据

4、阳谷县医药志记载, 1951 年至1988年,仅岳庄村即有225人次先后到济南、天津、东阿、平阴及河南、 湖北、黑龙江、甘肃等省22家制药厂担任熬胶技术员。近些年,阿胶市场发展迅猛,从业人员需求量激增,前来岳庄村学习熬胶技 艺的人更是多不胜数。张传柱作为岳庄村现有的从事制胶技艺时间最长、技术最好、经验最丰富的老师傅,被行业内的人尊称为“大师”,已传授指导过上百人 熬胶技术,为行业发展培养了人才力量。阅今生世代传承岳庄村村口立有一块石碑,上面详细记载了岳家庄阿胶产业的发展。 过去阿 胶制作祖祖辈辈都是以户为主,技术“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通过口传心 授学习,让家人做助手。明朝时期,官府在京杭

5、运河的阿城上闸段,即小城村、河坡村设立漕运码头 (位于岳家庄东一里),后由于交通运输便利,阿胶需求量日增,岳家庄开始出 现阿胶生产作坊,把阿胶制成方块出售,其中较大的有张姓、岳姓、白姓、雷姓 几家作坊。浙江、福州等地前来岳家庄购胶者甚多,有的带现洋购买,有的用驴 皮换购。据山东通志记载:“每岁络绎不绝,南北省行销数十万元。”清朝道光年间,因运河交通便利,阿胶销售渠道宽松,岳家庄的阿胶生意十 分红火,至新中国成立初期,村里曾发展到三十多个堂号,其中就包括张传柱的 祖辈张继才创立的“同德堂”。直到现在,岳家村一带仍流传着“金小城,银河 坡,比不过岳家庄的破胶锅”的说法。张传柱的祖上依靠阿胶生意发家

6、,他的父亲在年幼时就曾因为家境富裕而被 人绑架过,后来他的爷爷如数交纳赎金,才把人赎了回来。阿胶作为滋补名品,有着“益寿延年身体壮,疏风补血又去寒”的功效。1939 年冬,时任鲁西区党委民运部长的徐运北,代表鲁西区赴延安参加党的第七次全 国代表大会,为表达对党中央、毛主席的敬意,精心准备了五斤阿胶,冒着生命 危险冲破重重封锁线,历经一年长途跋涉,终于不负鲁西区党委和人民的重托将 阿胶送到延安。而此次献礼的阿胶便是采购的岳家庄张氏阿胶。所谓“金锅银铲,七七四十九天”,张传柱提及以前熬制阿胶需要使用土法, 耗时四十九天,十分考验体力,“煮皮子的时候,怕皮子糊锅,需要一直用铲子 去抢锅,磨得手上都是

7、泡。”起初“熬胶必用桑柴木”,后来发展到运用煤炭、 蒸汽。“小时候,家里人用桑柴木熬胶的时候,冬天天冷,为了取暖,我不小心 趴到了火堆上,烫了两个大疤。”张传柱指着脖颈处的疤痕说道。21岁时,张传柱才正式跟着爷爷学习熬胶技术,“当时村里熬胶的老人都 去外面的制胶厂上班了,村子得有年轻人接班,”再加上也到了成家立业的年纪, 所以,他就选择了继承家传技艺,而这一干就是一辈子。“爷爷要求很严格,干不好,不让吃饭,冬天天冷,干不好就在屋外面罚站。 不过老人寄托了希望,那我再苦再累也得干,把技术传承下去。”在张传柱的印 象里,爷爷非常重视他的技术能力,他 24岁进入到东阿阿胶厂工作,初期负责 化皮工作,

8、第二年就被调到了负责挂旗的主要岗位上。 四年后,张传柱的爷爷让 他离开了阿胶厂,继续跟在自己身边学习技术,“怕我学不好,去全国各个厂家工作时都带着我。”爷爷的严苛教育,自己的不断学习,再加上祖辈世代传承技艺的底蕴,正是 由于这三者交融才形成了张传柱对自己阿胶制作技艺的自信与底气。谈及往事, 他笑言年轻时也曾“说错”过一句话。当时还在东阿阿胶工作的张传柱,在和工 友闲聊时说道:“我们那儿的阿胶才是正宗的,以前都是向皇帝进贡的。”后来 这话传到了厂长耳朵里,开员工大会的时候,这位厂长没有点名,但是意有所指 地说道:“不管正宗不正宗的,反正咱们厂子里的人都不会失业。”从那之后,张传柱就不再与人争论这

9、些问题, 转而更加投入地学习、研究制 胶技术,用技艺的能力说话。尽管已经干了四十多年,尽管已经被人称为大师, 但是张传柱却说:“我一直在不断地学习,要跟上阿胶行业的发展步伐。”观现时华彩篇章现在每天早上五点半,张传柱开始在阿胶厂各个车间、各个环节进行巡查, 直到夜间十二点才休息,每天在厂间竟走上两三万步。这是因为熬制阿胶的每 道工序之间都讲究起承转合,不容出错。传统熬制阿胶需要经过七七四十九道工序,随着现代阿胶加工工艺的发展, 虽然极大缩短了制胶的时间、人力、物力等,但是原料炮制、提取胶汁、澄清过 滤、浓缩出胶、凝胶切胶、晾胶等工序都需要严格把控。今年是张传柱退休后被返聘回来的第六个年头。 一

10、个好的熬胶师傅需要具备 技术能力和经验阅历,更需要不断从实践中吸取经验,完善自身技术。年龄越来 越大,他却越来越忙,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阿胶厂都会找他做技术顾问,从建厂的设备选型、原料选择,到工艺配比等都请他去指导。“退休之后,很多人都知道他技术好,就上门来找他。他就很高兴,把工作 当成一种乐趣,觉得自己有用武之地,别人过来找,他就要帮。”张兰香是张传 柱的二女儿,以前她只是觉得熬胶是个普通工作, 等到父亲退休之后,她见到越 来越多人上门找他,才意识到父亲的名气很大,“当儿女当然不愿意看他全国各 地到处跑,毕竟年纪大了,所以就和他商量,如果想干,得就近工作,身体是第 一位的。”在张兰香眼中,她的

11、父亲是“对自我要求严格、很有原则的一个人”, “以 前我见过他有一个黑色的笔记本, 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熬胶的全套工艺, 包括 原料、辅料的各种配比,他也是一直在不断地摸索学习,总结制胶经验。”据张兰香回忆,在她小时候家里生活条件不太好, 父亲在阿胶厂上班,同时 还要忙活家里的田地。那时候,个体经济还没有放开,有人私下请她父亲去帮忙 熬胶,“但是他觉得自己已经在阿胶厂工作,拿着公家的工资,就不愿意再去做 这些违反规定的事情。”“好儿子不如好女婿。”这是张传柱爱说的一句话。他有四个子女,儿子常 年在外经商,家里的晚辈又不放心他一个人在全国各地奔波, 所以二女婿张国军 就经常陪着他出去。作为旁观者

12、,张国军亲眼见证了阿胶厂家对岳父的 “追捧”, “很多人来找他,他也乐在其中,热情帮助别人,从原料到产品,全程把关。”曾经发生在酒桌上的一件事情让张国军印象深刻, 当时张传柱去范泽一家阿 胶厂进行技术指导,席问阿胶厂老板开玩笑地问道:“张大师,你熬的胶光泽度这么好,这么透亮,是不是添加了什么东西? ”张传柱非常认真地说道:“我不会添加东西的,到了这个年纪了,我不会去坑人、骗人。”通过企业之间的口口 相传,张传柱的名气更大了,在张国军看来,“老爷子和阿胶这个行业是互相成就的。”以人为本,以质量求生存,这是张传柱做人和制胶的原则,“要干就干好, 要不就别干,实实在在地干,兢兢业业地干。”随着阿胶产

13、业的发展,作为阿胶原料的驴皮,其价格自然也水涨船高,因此, 前些年很多厂家都会让熬胶师傅签订关于出胶率的合同,以便保障企业的利益。“我制胶产品的合格率虽然达不到 100%,但最起码在90%以上,”张传柱介绍 到,原料问题最容易导致产品不合格,比如驴皮有腐烂的、有带化学品的、有添 加剂的等等,都会使阿胶产品达不到国家药检标准。 只要原料把握好,凭借多年 的技术和经验,出胶基本没有问题。“只能我不干,绝不会是别人不让我干。”从事阿胶行业四十多年,张传柱 也曾因技术能力出众而被人嫉妒诋毁过, 但他都用实力将质疑压下,和诸多厂商 的良好合作,也为他赢得了良好的口碑。望未来初心勿忘1841年,岳家庄各堂

14、号重刊了阿胶说明书,由枣木制作而成的木刻版,其 中详细介绍了阿胶的药品名称、成分、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等。现在村子里还 遗留有说明书的模板,张传柱仍能隐约记起上面的一些文字,“阿胶之真者,色如琥珀,黑如莹漆,质重味甘咸而气清香。”相传在东阿古井旁,有一条长虫(蛇)精和一头驴精打斗,长虫精把驴精打 死了,驴肉被村民抢完了。附近住着一个快要分娩的孕妇,她的丈夫告诉她附近 死了头驴,让她去看看还有没有驴肉。孕妇过去一看,驴肉被抢完了,就把驴皮 拿回家了。她的丈夫就把驴皮去毛之后用井水煮了,熬成了一盆浓浓的驴皮汤, 汤冷后竟凝固成粘糊糊的胶块。之后,孕妇生完孩子吃了驴皮胶,身体气血回升, 大为好转。张

15、传柱讲完这个关于阿胶的传说时, 话语问流露出一丝遗憾,因为现在的年 轻人几乎都不太知道这些故事了,这也让他意识到阿胶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我亏欠家里人,常年在外,不能照顾家人和孩子。”张传柱谈及到自己的 家庭时,非常坦诚地说道。家里一共四个孩子,全靠妻子一人照料,他觉得自己 没有尽到做丈夫和父亲的责任。小时候家里没有什么零食,张兰香姐弟四人最常吃的零食就是阿胶,“拿起一块就吃,鼻子都吃得流鼻血了。”因为长期在外面工作,每次张传柱回家,最 重视的就是孩子们的学习情况,经常教育他们“要树立人生目标,想好将来要干 什么,然后好好学习去实现。”张传柱唯一的儿子并没有从事制胶行业,而是选择了从商,对于孩子

16、的选择, 他说:“我曾经也想过让他回来学习熬胶,但是经过和孩子的沟通,最后尊重了 他的选择。”在采访的间隙,张传柱拿着一块自己熬制的阿胶,打开手机灯光,讲解道:“真胶在光线透过的地方是红润通透的” 张兰香说,小时候父亲在家里也会 教他们辨别阿胶,”比如说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很透很红这种是好的, 色泽很暗这种就不行。”今年31岁的张猛是张传柱的侄子,也是他的亲传弟子。“我是受家庭影响, 从十八岁开始就跟着大爷学习熬胶, 边学边干。”虽然现在张猛已经熟练掌握熬 胶的各个工序,但是在张传柱看来,”十年能中个状元,十年学不会一门手艺,” 他还得跟在自己身边继续学习,精益求精。“大爷平时挺好相处的,但是学习熬胶时要求很严格,学得不好时,就会挨 训。”张猛说,“上班的时候玩手机、不认真干活被发现了,也会挨训。”但是, 不管生活还是工作,遇到了问题,大爷都会帮着他解决。到现在为止,张传柱手底下已经带出来上百个徒弟了, 平时也会介绍他们去 企业工作,输送到制胶的不同工序岗位上。“如果他们熬胶遇到什么问题了,我也会帮着去解决。基本上,我打眼一看,就能知道是哪道工序不行,比如这个火 候,该用大火的用了小火,该用小火的用了大火。”虽然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进步,传统制胶工艺逐步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