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初中语文 第23课 马说 教案(教学设计)_第1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初中语文 第23课 马说 教案(教学设计)_第2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初中语文 第23课 马说 教案(教学设计)_第3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初中语文 第23课 马说 教案(教学设计)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品文档 精心整理精品文档 可编辑的精品文档23 马 说1.掌握文章中的一些重点词语的含义,积累一些文言知识。2.结合课后注释,疏通文章意思,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疏通能力。1.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2.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语言的精妙。注重对学生的情感熏陶,让学生认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引导学生认识到在今天的优越条件下,要努力使自己成为有用之才 一、导入新课伯乐相马的故事古已有之,本文作者韩愈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发出不平之音,激起了古今许多有才之士的共鸣。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作者是怎样“说马”的吧。二、教学新课【朗读课文,翻

2、译重点句子】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3.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4.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5.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参考译文:1.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2.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3.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手中,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会因为它能日行千里而著称。4.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5.鞭打它,不能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充分施展出它的才能;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通读课文,整体感知】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

3、伯乐,然后有千里马。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再读课文,理解内容】课文第一段主要写什么? 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着决定作用。文章首句是发人深省的警句,是感慨万千的名言。那么,你们说说到底是先有伯乐,还是先有千里马?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 应该是先有千里马,后有伯乐。因为存在决定意识,伯乐善相马的知识和经验,必须从社会上(或自然界)存在着的大量的千里

4、马身上取得,然后逐渐总结出来。但是因为世上有伯乐这种知识和本领的人实在太少了,所以作者要这样说。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课文第二段说明了什么? 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为千里马被埋没鸣不平。为千里马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感到同情和惋惜。第三段中连用三个“不”字,将“食马者”的平庸刻画得入木三分,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句中三个“之”字的用法是否一致? 排比的修辞手法,刻画“食马者”的浅薄愚妄。三个“之”字用法不同。【默读课文,探究主题】1.总结全文:本文通篇不离马,难道仅仅只是写千里马吗? 马说通篇用的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

5、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全文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什么? “伯乐”指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指封建社会那些被埋没、遭摧残的怀才不遇的贤能志士。“食马者”是指愚昧无知的统治者。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韩愈怎样的思想? 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诵读课文,品析语言】体会本文

6、简练、含蓄的特点。托物寓意的写法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寓深刻的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言在此而意在彼,有咫尺论万里之势。文章语言简练,三个“也”字举足轻重。七个“不”字别有韵味。“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七个“不”字如江河直下,将“食马者”的平庸浅薄写得淋漓尽致。【课堂讨论,拓展延伸】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在今天的社会中你会把“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名言作为自甘沉沦,一味埋怨环境的挡箭牌吗?如果未被发现怎么办?(作者看来,伯乐更重要,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不会,尽管人才需要别人赏识,需要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本领,但

7、作为千里马的人才应该主动创造环境,要给点阳光就灿烂,没有阳光也要自己发光。相信只要是金子,总会闪光的。毛遂自荐的方式。把自己的才华积极主动地呈现出来。可以暂当卧龙,等待机遇一举成名;“树挪死,人挪活”,换个环境,打造新局面吧。【深入研读,探究方法】1.托物寓意,中心明确。 文章借助伯乐和千里马,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抨击了统治者摧残和埋没人才的现象。2.结构精巧,脉络清晰。 文章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先从正面提出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接下来,自然就写到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及其原因,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强烈的谴责,进行了辛辣的嘲讽。最后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这一课,我觉得重在调动学生的内心情感,体会作者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