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论周敦颐的教育伦理思想_第1页
浅析论周敦颐的教育伦理思想_第2页
浅析论周敦颐的教育伦理思想_第3页
浅析论周敦颐的教育伦理思想_第4页
浅析论周敦颐的教育伦理思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浅析论周敦颐的教育伦理思想论文关键词:周软颐;教育思想;伦理思想论文摘要:我国古代教育家大多数人是以伦理为根底周教颐(1017-1073)字茂叔,原名敦实,避英宗讳,改名敦颐。他于宋真宗天喜元年生于道州(今湖南道县)的营乐里波溪保,又名波溪。周敦颐长期仕事主簿、县令、参军,州通判、提点刑狱等工作,每到一地都力主建学校,“个人亦收授生徒,讲论学术,培养人才,是一个官吏兼教育家。周敦颐一生著述颇丰,留存至今的有?太极图?、?太极图说?、?通书?以及少量的文、诗、赋、书集、题名等,皆收入?周敦颐集?中。周敦颐改道教?无极图?为论证宇宙本体及其开展的?太极图?,建立了一个以孔孟正统思想为主的哲学理论体

2、系,创始了理学的先声。周敦颐的教育伦理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哲学理论体系中。笔者认为,周敦颐的教育伦理思想主要包括老师职业伦理、教育目的伦理、德育伦理和教学伦理等方面。一、老师职业伦理思想周敦颐非常重视老师在培养人方面的作用。他指出,天下最尊贵的是道德,最难得的是人才。人最难的是道德有于身。使道德有于身,没有师友是得不到的。他说:“天地间,至尊者道,至贵者德而已矣。至难得者人,人而至难得者,道德有于身而已矣。求人至难得者有于身,非师友,那么不可得也己至尊至贵者,无过道德,有道有德,全靠师友。可见,强调老师职业道德是周敦颐教育伦理学的根本内容。周教颐的老师兀处业道德思想主要有:1、老师的职贵是教人为

3、善的,首先必须树立老师道德形象。周敦颐指出,老师的职责是教天下人为善的,老师必须首先树立自己的道德形象。“先觉觉后觉,简者求于明。老师树立起了道德形象,培养出来的贤德人才多,天下就大治。他说:“或问曰:易为天下善?曰:师。故先觉觉后觉,阴者求于明,而师立矣。师立,“那么善人多:善人多,那么朝廷正,而天下治矣。“圣人立教,稗人自易其恶。2、老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在道德修养上要有高度的自觉性周敦颐要求老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要以正确的道理教育学生.使他们坚持正确的方向。他说:“童蒙求我,我正果行。同时,周敦颐主张老师在道德修养上要有高度的自觉性。个人在优良环境条件下,就要主动先受教育,向善学习。假如

4、所处环境不尽如人意,就要洁身自好,挣化环境,养成如落那样的“出淤泥而不染,潘清涟而不妖的纯洁品格。他在?爱莲说?中指出:“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攫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袭玩焉。莲,花之君子者也。3、老师要擅长用历史名人的品德故事启发学生的道德思维,进步学生的道德认识程度.?论语述而?载:孔子说:“饭疏食饮水,曲肪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雍也?载:孑公子说:“贤哉,回也卫一草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优,回也不解其乐。贤哉,回也!周敦颐在南安教授程颤程颐兄弟时,率先示范,曾令二程:“寻仲尼、颜子乐处,所乐何事?启发了二程

5、考虑讨论这一问题的积极性。宋仁宗嘉裕元年,程颐在国子监读书时,国子监直讲胡瑷(胡瑷(993-1059),字翼之,泰州海陵(今江苏如皋)人。自幼学习刻苦,以“圣贤相期许,十三岁通?五经?,青年时代曾隐居泰山攻读多年,于儒家经典及百家之说无不悉心穷究,打下了深沉的学问基础.学成归来,从教四十余年,1935年,范仲淹聘请他为苏州君学首当师席。至此,开场他的富于改革精神的教育理论.)以?颜子所好何学论?试诸生,程颐在试卷中发挥了周敦颐?太极图说?和?通书?中的理论精神,阐述了颜子所好之学为“学以致圣人之道。“胡缓见程之论文“大惊,即延见,处以学职。周程颐的论文之所以写得如此成功,这是在十年前周敦颐对他

6、在这方面的启发提问分不开的。二、教育目的伦理思想教育目的伦理是教育伦理学主要内容。周敦颐非常注重教育目的伦理。他认为,教育目的是要培养圣人、贤人。他在?通书志学?中说:“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周敦颐竭力主张圣人在位,由圣人作一国的指导人。圣人的标准是什么呢?他说:“以仁育万物,以义正万民,凡一国的指导人都要修圣德,纯其心。周敦颐指出:“天道行而万物顺,圣德修而万民化。“仁、义、礼、智四者,动静、言貌、视听无违之谓纯。心纯那么贤才辅,贤才辅那么天下治。纯心要矣,用贤急焉。在周敦颐看来,心纯能得到贤才的辅佐,有了贤才的轴佐就能平天下,因此,要特别重视纯心和用贤。他还把孔子视为标准圣人。他说:“道

7、德高厚,教化无穷,实与天地参而四时同,其惟孔子乎。那么,贤人的标准又是什么呢?周敦颐指出,贤人的标准是能发圣人之蕴,明圣人之道,可以致君为尧舜,使万民得其所安,教万世无穷。他说:“伊尹,颜渊大贤也。伊尹耻其君不为尧舜,一夫不得其所,假设挞于市。颜渊不迁怒,不二过,三月不违仁。“圣人(即孔子)之蕴,微颜子殆不可见。发圣人之蕴,教万世无穷者,颜子也。圣同天,不亦深乎周敦颐要求学者“志伊尹之所志,学颜子之所学。可以做到了就是大贤,超过了就是圣人,不能完全做到的也不失为“令名的士。他说:“志伊尹之所志,学颜子之所学。过那么圣,及那么贤,不及那么补不失于令名。“由此可见,周敦颐所主张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

8、圣人、贤人和立志作贤人之士的。三、德育伦理思想德育伦理是教育伦理学的核心内容。周敦颐非常重视道德教育伦理,认为道德是天地间至尊至贵的。他的德育伦理思想非常丰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道义者,身有之,那么贵且尊。周敦顾要求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特别强调要树立以具有道为富贵的人生观。他认为人们有了这样的人生观,才会“锋视轩冕,尘视金玉。他说:“君子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故常泰无缺乏。而锋视轩冕,尘视金玉,其重无加焉尔周敦颐视孔子的弟子颜渊就是这样的模范。因为颜子乐于道,所以能安贫。颜子志学圣道,休道成德,其乐无穷。心闻广阔,对于社会地位和生活的贫贱那么泰然处之,不以为忧。他说:“颜子一革食,

9、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不改其乐,夫富贵,人所爱也,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于贫者,独何心哉?天地间有至贵至富可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见其大那么心泰,心泰那么无缺乏,无缺乏那么富贵贫贱处之一也。处之一那么能化而齐,故颜子亚圣。2.强调要以“仁、义、中、正、礼、智、信、诚、公等作为德育内容。周敦颐提出德育的内容包括仁、义、中、正、礼、智、信、诚、公、孝、锑等。周敦颐认为,做到仁、义、中、正这是到达圣人的途径。仁是周敦颐道德思想的核心,仁和义是其思葱的中心,中,正是真正做到仁义。周敦颐认为,信守它们就尊贵,实行它们就有利,扩展它们就可以配天地。圣人把中、正、仁、义确定为做人的最

10、高准那么。他说:“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圣人之逍,仁、义、中、正而已矣守之贵,行之利,廓之配大地。(1)仁。周敦颐继承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并加以开展,把仁的范围扩宽到万物。他说:“爱日仁。“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成,义也。故圣人在上,以仁育万物,以义正万民。他把自然生长万物看作仁,他要求人以仁爱之心对待民众和万物。后来,张载把周敦颐的仁爱思想进一步加以发挥,把一切人看作是我的同胞?,把一切物看作我的同伴。他说:“民吾同胞,物善与也。(2)义。周敦颐认为,地长成万物就是义,义就是适宜、适当、合理。他说:“宜日义。这同?中庸?把义解释为“义者宜也是一致的。周敦颐要

11、求以“义端“正万民,使万民的行为表现出生生不息之意,符合补会的正确标准。仁以律内,义以律外。二者缺一不可,所以仁义构成周敦颐德育内容的中心。(3)中。周敦颐认为,中就是和,中节。圣人立教就是使人自易其恶,到达中的境界,即发而皆中节,无过或不及。这与?尚书?中所说的“允执厥中相一致。周敦颐说:“推中也者,和也,中节也,天下之达道也,圣人之事也。故圣人立教,稗人自易其恶,自至其中而至矣:朱熹注讲解:“中,即礼。就是说,思虑言行都符合礼便是“中节。(4)正。周敦颐认为,正是端正、不偏、中正无邪。他说:“动而正,曰道。用而和,日德。匪仁、匪义、韭礼、匪智、匪信,悉邪矣。朱熹注讲解:“所谓道者,五常而己

12、。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周敦颐强调正,便是要求人们的思想言行真正符合仁义礼智信。(5)礼。周敦颐认为,礼就是理,是社会礼制及其与之相合的礼貌。他说:“礼曰理。他把礼说成是自然条理,人们必须遵守。这为当时封建制度和礼教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周敦颐要求人们抑制己私,诚心诚意依礼而行,一旦做到这样,便是一个有仁德的人。他说:“故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6)智。周敦颐认为,智就是通。他说:“通曰智,“通是人们对于“天之道(阴与阳)、“地之道(柔与刚)、“人之道(仁与义),都能透彻理解,故到融会贯穿。亦即能“明与达便是扫。(7信。周敦颐说:“守曰信。“守是对中、正、仁、义的信守。也指人们对于自己诺言的

13、信守。周敦颐对先儒“五常说予以新的系统解释。他认为,德是仁、义、礼、智、信,即为爱、宜、理、通、守。他说:“德:爱曰仁,宜曰义,理日礼,通曰智,守曰信。周敦颐还把“道的内容定为仁义中正。他说:“圣人之道。仁义中正而已矣。信是遵守仁义礼智。朱熹解释说,“中,即礼。正,即智。“道之得于心者,谓之德。由此可见,周敦颐所主张的德育内容可概括为仁义中正,即仁义礼智,或仁义礼智信,其核心是仁、其中心是信守仁义礼智。诚。周敦颐认为,诚是真实无妄。诚来自在天逆变化中人察受了性命之正,是做圣人的根本,是“五常(仁义礼智信)的根底,百行(孝梯忠信)的根源。人诚,静时便至正,动时便明达,便能沉着中道。人不诚,便无法

14、做到“五常,和“百行.他说:“圣,诚而巳矣。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静无而动有,至正而明达也。五常百行,非诚,非也,邪暗,塞也。故诚那么无事矣。诚是一种美德,是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周敦颐认为.能自然保持诚的人是圣,要通过思虑来符合诚的人是贤。他说:“性焉、安焉之谓圣。复焉、执焉之谓贤。学圣贤的“圣功在于“心诚,端正自身,不使有不善之动,从而养成“至诚。他说:“端本,诚心而巴矣。身端,心诚之谓也。诚心,复其不善之动而巳矣。不善不动,妄也;妄复,那么无妄矣,无妄,那么诚矣。人们的思想修养到达“至诚的境界,便要动,按道而动,动而为善,便可促进万物和人的“顺化。他说:“动而正,曰道。用而和曰德。“至

15、诚那么动,动那么变,变那么化,故日: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人类可以通过有目的有方案的行动促进万物和人类的顺化。公。公即公正。周敦颐认为,天地是最公正的,圣人之道是最公正的,因圣人能与天地合其德。他要求人们对待人和事要做到“公。他说:“圣人之道,圣公而已矣。或曰:何谓也?曰:天地至公而已矣。公与私是对立的,只有不自私,以公对己的人才能以公对人对事,从而做到真正的公。他说:“公于己者在于人,未有不在于己而公于人也。周敦颐非常重视儒家的五伦之教,教人孝梯忠信,这是到达天下和理想社会所必须的。他说:“阴阳理而后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夫夫、妇妇、万物各得其理,然后和。上述德

16、育内容,在周敦颐看来,不仅适用于青少年,也适用于成年和老年,不仅适用于学校教育,也适用于校外教育。按照“知、情、意、行到这一现代教育的德育四要素,上述德育内容通过一定途径,从而进步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识,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和习惯。周敦颐说:“圣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蕴之为德行.行之为事业。彼此文辞而巳者,陋矣这就是说,要把圣人之道(仁义中正等使叉教育者“入乎耳,类似现代教育所说的进步道德认识;“存乎心,类似现代教育所说的培养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蕴之为德行,类似现代教育所说的养成道德行为和习惯。周敦颐说的“行之为事业,是指把圣人之道实行于治国平天下的各项事业中去建功立业

17、。他的德育思想与前人相比,有独到之处。3.强调务实的德育原那么和方法。周敦颐的德育根本原那么是务实。在德业与名声的关系上,他主张实胜于名,实胜是善,名胜是耻。他主张人们要有孜孜不倦的进德修业精种,始终保持实胜于名。他说:“实胜,善也;名胜,耻也。故君子进德修业,孽孽不息,务实胜也。德业有未著,那么恐恐然畏人知、远耻也。小人那么伪而己!故君子日休,小人日忧。在道德修养方法上,周敦颐特别强调“惩忿窒欲和“迁喜改正。他说:“君子乾乾,不息于诚,然必惩忿窒欲,迁喜改正而后至。乾之用其善是,损益之大莫是过,圣人之旨深哉!惩忿窒欲。惩忿是把自身修养成心平气和,窒息是杜塞私欲直至无。周敦颐认为,人是可以经过

18、学习而成为圣人的,而学习的要领就是“无欲,无欲是入圣之门。他说:“圣可学乎?曰:可。有要乎曰:有。宁请闻焉?曰:一为要。一者无欲也,无欲那么静虚、动直。静虚那么明,明那么通;动直那么公,出那么博。明通公溥,庶矣乎!,孟子提出“养心莫愁寡欲。周敦颐提出养心之善要无欲,无欲“那么诚立、明通,而成为圣贤。程朱那么进一步上张“存天理,灭人欲气。迁善改正。周敦颐认为,你假如发现别人有善的地方而自己没有就要学习别人的善;假如发现别人有不善的地方,就要指出其不善,奉劝其改正;假如发现别人有一处善,二处不善,就要学习他善的一处,奉劝其改正不善的二处。要充分相信别人可以迁善改正。保持这样一种态度,善无不学,便会

19、悉有众善,恶无不劝,尊敬和保护也就无所不施于人。他说:“有善不及?日:不及.那么学焉。问日:有不善?曰:不善,那么告之不善。且劝曰:庶几有改乎,斯为君子。有善一,不善二,那么学其一,而劝其二。有语曰:斯人有是之不善,非大悲也。那么日:孰无过,焉知其不能改?改,那么为君子矣。不改为恶,恶那么天恶之.彼岂无畏耶?乌知其不能改生故君子悉有众善,无弗爱民敬焉。知过必改。周敦颐认为,一个人有了过错,自己没发现,别人给指出来,这是幸事。人要知过必改,要以知过必改为荣,以知过不改为耻。能闻过而改,有可能成为贤人。他说:“人之生,不幸,不闻过:大不幸,无址。故有耻,那么可教;阿过,那么可贤。他赞扬孔子的弟子颜

20、渊“不重犯同样的错误,仲由阅过那么喜。周敦颐斥责那些自己有了过错又不喜欢别人奉劝的人,就如同护疾忌医一样,是自己消灭自己。他说,“仲由喜闻过,令名无穷焉。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护疾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由此可见,周敦颐非常注重德育的务实原那么。这种务实原那么是值得重视的。四、教学伦理思想教学伦理是教育伦理学的重要内容。周敦颐于所到之处,兴学校,教授生徒,官学的教学内容是孺家?六经?和孔孟学说,在其私学中还讲授他自己的学术观点,在教授生徒中反映出他的教学伦理思想。?礼?视为“理。他主张圣王治国首先要制定“礼法,并进展礼法教育,使人们遵守它,以求社会秩序稳定,社会各项消费顺利进展.然后作乐,以陶

21、冶人们的情感。形成人们优美的品性,百姓和乐。他说:“礼,理也;乐。和也。阴阳理而后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万物各得其理,然后和。故礼先而乐后。“古者圣王制礼法,修教化,三胡正,九畴叙,百姓大和,万物咸假设。乃作乐以宜八风之气,以平天下之情。周敦颐植长音律。他主张乐声要“谈而“和,并且“淡而不伤。和而不淫。听这样的音乐。可陶冶人心淡且和,到达私欲消退。心平气和。他说:“故乐声淡而不伤,和而不淫。入其耳,感其心。莫不淡且和焉。淡那么欲心平,和那么躁心释。侧周敦颐反对“妖淫愁怨的乐声。因为这种声乐“导欲增悲,有诱惑人“贼君弃父,轻生败伦的坏作用。周敦颐主张乐声和乐辞要严密结合,乐声要谈,乐辞要善。这样的音乐可以使人的情感和品德同时得到陶冶,从而起到移风易俗的良好作用。反之。假如让妖声艳辞的音乐泛滥,就会腐蚀人的感情和品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