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重点法条总则_第1页
刑法重点法条总则_第2页
刑法重点法条总则_第3页
刑法重点法条总则_第4页
刑法重点法条总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刑法重点法条总则(1) HYPERLINK 日期:2006-3-11【字号 大中小】第一部分刑法总则第一章刑法的任务、基本原则和适用范围【重点法条】第六条 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本法。 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或者航空器内犯罪的,也适用本法。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就认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 域内犯罪。【相关法条】 本法第11、90条。【意思分解】1关于刑法适用的空间效力,我国刑法规定有属地原则、属人原则、保护原则与普遍管辖 原则,分别由刑法第6、7、8与第9条所规定。复习时应注意各原则适用的条件。本条所规定的内容即“属地原则

2、”,这是我国刑法空间效力的基础。本法第7、8、9条 所规定的三个管辖原则是对其的补充。“法律有特别规定”的含义,注意本法第11条关于“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 在我国境内犯罪以及第90条“民族自治地方”制定的变通或补充规定是本条原则的例外。本条第2款是我国领土的自然延伸,船舶与航空器既包括民用的,也包括军用的。但本 款并未规定“国际列车”也在范围之内,具体解决方法应参照最高人民法院刑诉解释 第10条之规定。5本条第3款所规定的“犯罪的行为”不仅包括犯罪的实施行为,还包括犯罪的预备行为。【重点法条】第七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但是 按本法规定

3、的最高刑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 法。【意思分解】本条规定是刑法效力适用的“属人原则”。对于本知识点的掌握,应注意:1凡属于中国公民,不管其在国外何地,基于国家主权原则,其犯罪行为都应适用我国刑 法。掌握本条的关键技巧在于明确“一般”与“一律”的问题,即普通公民在国外犯罪的, 一般或原则上都要适用我国刑法追究刑事责任,而对于国家工作人员与军人的则是一律适用 我国刑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即前者有例外性的规定,这一例外性的条件是当其行为是轻罪时 (法定的最高刑3年以下)。注意对两者进行对比记忆。【重点法条】第八条

4、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或者公民犯罪,而按本法规 定的最低刑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适用本法,但是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处罚的除外。【意思分解】本条所规定的为刑法效力适用的“保护原则”,这一原则的适用必须同时满足以下几个条件:1行为主体必须是外国人,包括无国籍的人;否则适用本法第7条的“属人原则”。行为地必须是我国领域外,否则适用本法第6条的“属地原则”。行为针对的对象必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或者公民”,即侵犯的是我国国家或者公 民的合法利益。行为性质比较严重,严重的程度或标准是按本法规定,该犯罪行为的最低法定刑为3年 以上有期徒刑,即属于“重罪”。5行为符合“双重犯

5、罪”,即行为地的法律与我国刑法都将该行为规定为犯罪。否则, 不适用本原则。【重点法条】第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本法施行以前的行为,如果当时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 的,适用当时的法律;如果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的,依照本法总则第四章第八节的规定应 当追诉的,按照当时的法律追究刑事责任,但是如果本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处刑较轻的,适 用本法。本法施行以前,依照当时的法律已经作出的生效判决,继续有效。【相关法条】 本法第87条;最高人民法院1997年9月25日关于适用刑法时间效力规 定若干问题的解释。【意思分解】1本条规定的是刑法适用溯及力问题一一“从旧兼从轻”原则,首先要考虑的是适用旧法 即行为时的法

6、律规定。2刑法溯及力适用的对象只能是未决犯,对于已决犯则不适用(第2款之规定)。新旧法规定不同时,适用新法的基本条件是其处刑较轻或不认为是犯罪。处刑轻重应当 以法定刑的轻重为依据。第二章犯罪 【重点法条】第十四条 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 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相关法条】第15、2224条。【意思分解】1本条规定的是犯罪故意的内容。犯罪故意的内容或者说构造应当从两个方面来把握:一 是认识因素方面一一行为人对自己的危害行为及其结果有无认识和认识的程度如何,二是意 志因素方面一一行为人对危害社会结果的态度怎样。犯罪故意区分

7、为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其中,直接故意是第22条第24条规定的犯罪 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存在的前提条件,其他罪过形式(包括间接故意)都不存在这 些未完成犯罪形态问题。间接故意的问题主要在于其与过于自信过失的区别。3明确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区别是掌握本条的关键。二者的区别在于:一者在认识因素 方面,对行为导致危害结果发生虽然都有认识,但认识的程度不同:直接故意一般是行为人 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发生危害结果,但也可以是明知其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间 接故意只能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二者在意志因素方面,即二者对危 害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显然不同:直接故意是希望即积极追求危害结

8、果的发生,而间接故意 则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持放任即无所谓、听之任之的心理态度。特定结果的发生与否,对这两种故意支配下的危害行为定罪是不同的:对于直接故意而 言,法定的特定结果发生与否是其既遂的标志,而对间接故意而言,则是成立何种罪行或构 成犯罪与否的标志。如同样是开枪射击他人的行为:如果是出于直接故意,则不论是否导致 他人死亡或受伤,都构成故意杀人罪(只不过在未死亡的情形下属于故意杀人未遂而已); 如果是出于放任的间接故意,则定性问题应具体分析:若击中他人并导致死亡的,成立故意 杀人罪;若击中但未导致死亡而仅是受伤的,则可能成立故意伤害罪,若未击中则不构成犯 罪。【重点法条】第十五条 应当预见自

9、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 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相关法条】 第14、16条。【意思分解】1过失行为构成犯罪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该行为必须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结果;二 是法律明确规定了该行为应构成犯罪。犯罪过失有两个基本类型,一是过于自信的过失,一 是疏忽大意的过失。二者的区别关键在于认识因素方面:对危害结果的可能发生:过于自信 的过失已经有所预见(认识),而疏忽大意的过失根本没有预见(认识)。2掌握过于自信的过失关键在于其与间接故意的区别:在认识因素方面,二者虽然都预见 到行为发生危害

10、结果的可能性,但对这种可能性是否会转化为现实性,即实际上发生危害结 果的主观估计有所不同:过于自信的过失者主观上认为由于其自身能力、技术、经验或某些 外界条件等,实施行为时,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不会转化为现实性,即对可能转化为现实 的客观事实发生了错误认识,而间接故意则不存在这种错误认识。在意志因素方面,二者对 危害结果的态度是不同的:间接故意者对结果的发生虽然不是积极追求,但也不反对、不排 斥结果的发生,而是听之任之、有意放任,而过于自信的过失者不仅不追求结果的发生,而 且希望避免结果的发生,即反对、排斥危害结果的发生,其之所以实施该危害行为,必然是 凭借了一定的自认为能够避免危害结果发生的

11、因素和条件(如其自身能力、技术、经验、自 然力方面的有利因素或他人预防措施等)。掌握疏忽大意的过失关键在于明确其与第16条规定的意外事件的区别。二者虽然都 是 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没有预见,并因此而发生了这种结果。但二者尚存在着原则性的区 别:根据行为人的实际认识能力和行为时的具体情况,意外事件是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 不可能预见、也不应当预见(没有注意能力与注意义务),而疏忽大意的过失中行为人对危 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能够预见、应当预见(具有注意能力与注意义务),仅仅是由于其疏忽 大意的心理而导致了未能实际预见。【重点法条】第十七条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

12、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 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 以由政府收容教养。【相关法条】 最高人民法院2000年2月13日关于审理强奸案件有关问题的解释;最 高人民法院与最高人民检察院2002年3月15日关于执行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意思分解】本条之规定及内涵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历年考试或多或少涉及此方面的知识点,注意 的问题主要包括: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范围:8种犯

13、罪10种情况(或说8种 严重故意犯罪),其中故意伤害罪与强奸罪都包含了两种情况,前者包括故意致人重伤与故 意伤害而致人死亡两种情形,而不包括轻伤害。后者包括强奸妇女与奸淫幼女两种情形。(注 意,根据最高人民法院与最高人民检察院2002年3月15日所作的关于执行刑法确定罪名 的补充规定,奸淫幼女的行为应当确定的罪名是强奸罪,而非奸淫幼女罪,即取消了奸淫 幼女罪这一罪名,而统一确定为强奸罪。)注意抢劫罪不仅包括刑法第263条所规定的典型的抢劫罪,还包括其他类型的“准 抢劫罪”,如第269条、第267条第2款等规定的抢劫罪。注意毒品犯罪中,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仅对贩卖毒品的行为负刑事责任,对

14、基 本性质相同、危害程度相等的走私、制造、运输毒品的行为(刑法第347条)则不负刑 事责任。与这一特征极为类似的还有刑法第114条所规定的几种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 全的犯罪行为中,仅对放火、爆炸、投毒负刑事责任,而对决水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 共安全的行为则不负刑事责任。4周岁的计算原则,应当以实足年龄为准,自过生日的第2天起才为已满14周岁或16周 岁。5本条所列年龄均指实施犯罪行为时(而非犯罪结果出现时),犯罪人的实足年龄。所有的过失犯罪不论危害程度如何,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都不负刑事责任。对于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适用刑罚时应当遵循的两个原则:一是应当从 轻或减轻处

15、罚;二是不适用死刑(包括死缓)。对于因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如何处理,首先考虑责令其家长或者监护人严加 管教,其次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重点法条】第二十条 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 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 刑事责任。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 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意思分解】注意正当防卫的基本条件如

16、防卫意图(主观条件)、防卫起因、防卫客体(打击对象)、防 卫时间(时间条件)、防卫限度(限度条件)等。防卫过当与正当防卫,防卫行为之间的关系。正当防卫一定是防卫行为,但防卫行为不 一定是正当防卫,二者的差异点在于是否符合防卫限度条件,超过防卫限度的防卫行为即为 防卫过当,反之则为正当防卫。3本条第3款关于“特殊防卫权”之规定,注意其实质为没有防卫限度之要求的正当防卫, 适用条件在于:(1)起因条件必须是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2)防卫行为保护的利益仅限人身安全而不包括其他合法权益如财产权利;(3)“行凶”应理解为故意重伤害以上的伤害行为,而不包括轻伤害。注意“防卫过当”本身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罪

17、名,应明确如何对“防卫过当”进行定性与 处罚:定性上应根据行为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时的主观罪过与客观后果,适用 相应的刑法分则条文,如故意伤害罪、过失致人死亡罪等;处罚原则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 处罚。”【重点法条】第二十一条 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 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第一款中关于避免本人危险的规定,不适用于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意思分解】1同正当防卫一样,紧急避险不仅仅是为保护行为人本人的利益,也可以是为了

18、保护他人 的乃至国家、社会的利益,所保护的合法权益不仅仅是人身权利,还包括财产权利以及其他 权利。2本条第3款之规定为紧急避险制度适用的例外,是对于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 人如消防队员等而言的,其前提在于当“避免本人危险”的时候。【不要混淆】本条的紧急避险不要与第20条正当防卫的内容相混淆,二者区别的关键点在于:1起因条件。正当防卫的起因条件是他人的不法侵害,而紧急避险的起因条件是一种危险, 包括自然灾害等非人为的损害。2限度条件。正当防卫所造成的损害可以大于或等于所要保护的利益,而紧急避险所造成 的损害不能等于更不能大于所要保护的利益。限制条件。紧急避险要求必须是不得已的,没有其他更好

19、的办法而采取的。而正当防卫 则无此要求。4对象条件。正当防卫要求打击的对象只能是不法侵害者本人,而紧急避险则可以是无辜 的第三者,二者损害的对象是有原则区别的。5正当防卫没有类似第21条第3款的限制(即主体条件的限制)。【重点法条】第二十三条 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相关法条】第22、24条。【意思分解】1本条规定的是犯罪未遂的特征与处罚原则。犯罪未遂所具有的三个构成要件或特征也是 与故意犯罪的其他停止形态相区分的标志:第一,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这与犯罪预备 相区别;第二,犯罪未完成(未得逞)而停止下

20、来,这与犯罪既遂相区别;第三,犯罪停止 在未完成形态是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所导致的,这与犯罪中止相区别。2 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都是意志以外的因素导致的犯罪未能得逞,是否已经着手实行犯 罪,是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区分的关键点。所谓已经着手实行犯罪,是指行为人已经开始 实施刑法分则具体犯罪构成要件中的犯罪行为,如刑法第236条强奸罪的着手实施行为 就是对被害妇女实施暴力、威胁等手段,以达到强行奸淫的目的。可以这样认为,犯罪预备 行为是为分则具体犯罪构成行为的实行和犯罪的完成创造便利条件,为其实现创造可能性; 而犯罪实施行为则是要直接完成犯罪,变预备阶段实行和完成犯罪的现实可能性为直接的现实性。3从

21、时空阶段上看,犯罪预备只存在于预备阶段,犯罪未遂只存在于实行阶段,而犯罪中 止则既可以存在于预备阶段,也可以存在于实行阶段。犯罪未遂的类型有两对:一是实行终了的未遂与未实行终了的未遂;二是能犯未遂与不 能犯未遂(其中,不能犯未遂又可分为工具不能犯未遂与对象不能犯未遂)。前者以犯罪实 施行为是否实行终了为标准,后者以行为的实行能否实际构成犯罪既遂为标准。即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对于未遂犯的处罚原则问题,应当注意两个方面:一是以既遂犯的处罚为参照,二是适 当从宽处罚,【重点法条】第二十四条 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 止。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

22、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相关法条】 第2223条。【意思分解】本条规定的是犯罪中止的特征以及处罚原则。犯罪中止的一个最基本特征就是“自动 性”,即行为人出于自己的意志而放弃自认为当时本可以继续实施和完成的犯罪,这是犯罪 中止与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相区别的关键所在。犯罪中止有两种形式:一是自动放弃犯罪的犯罪中止;二是自动有效地防止结果发生的 犯罪中止(仅仅以不作为的方式消极地停止犯罪的继续实施还不够,还要求必须采取积极的 作为形式来预防和阻止既遂的犯罪结果发生且这种防止行为必须奏效)。前者即为所谓的消 极中止,后者即为积极中止。值得注意的是,故意犯罪的几种形态一一预备、中止、

23、未遂与既遂都是犯罪的停止形态, 他们之间是一种彼此独立存在的关系,而不可能发生相互转化,如一旦达到犯罪既遂形态就 不可能再转化为犯罪未遂、中止形态(如盗窃犯把盗得的财物又主动送回原处,由于其犯罪 已经完成即达既遂,不存在中止犯罪的时空条件,因而不属于中止)。4中止犯的处罚原则也较为特殊,首先明确是“应当”从宽处罚而非如同预备犯、未遂犯 那样“可以”从宽处罚;其次,注意对中止犯的处罚也不同于预备犯、未遂犯那样比照既遂 犯进行处罚;其三,明确对中止犯的处罚关键看是否造成损害结果,对于造成损害结果的, 应当减轻处罚,未造成损害结果的,应当免除处罚。【重点法条】第二十六条 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

24、动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三人以上为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是犯罪集团。对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对于第三款规定以外的主犯,应当按照其所参与的或者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处罚。【相关法条】 本法第97条。【意思分解】1注意犯罪集团的特征(人数3人以上;目的与行为一一共同实施犯罪;组织一一较为 固定)。主犯的几种形式:(1)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2)在聚众犯罪中起组织、策划、指挥作用的犯罪分子(即聚众犯罪中的首要分子);(3)其他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主要的实行犯)。主犯的刑事责任本条第3款与第4款对此作了专门规

25、定,根据这一规定,主犯的刑事责任可分两种情形:一 是对于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二是对于其他主 犯,应按照其所参与或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处罚。4特别应注意的是“主犯”不是法定加重量刑情节,如无特殊规定,应直接依照具体罪行 所对应的法定刑处罚即可。【重点法条】第二十九条 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教唆不满十八周 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相关法条】 本法第295、353条。【意思分解】教唆犯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与地位。教唆犯既可能是主犯,也有可能是从犯,但不可 能是胁

26、从犯。2教唆犯的罪名认定。要重点明确没有独立的教唆罪,而应根据所教唆的具体犯罪内容定 性,如教唆他人盗窃的应定盗窃罪,教唆他人强奸的应定强奸罪。3 教唆犯的刑事责任的确定。首先,确定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主犯还是从犯);其 次,考虑从重或从宽处罚的因素。如果教唆的对象是不满18周岁的人,应当从重处罚;如 果被教唆者没有犯被教唆之罪(即教唆未遂)的,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不要混淆】1刑法第295条的传授犯罪方法罪与教唆犯罪的区别。教唆犯仅仅是起意犯,而传授 犯罪方法行为则是将具体的实施某种犯罪的方法、技巧传授给他人,至于是否有唆使他人 去实施犯罪的目的在所不问。再者,传授犯罪方法的行为有其独

27、立的罪名与法定刑。不要把法律明确规定的以教唆的方法实行的犯罪当作教唆犯。如刑法第353条规定: “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的”因刑法已将其规定为独立的犯罪即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毒罪并规定了相应的法定刑,因而这种教唆行为不同于教唆犯。【重点法条】 第三十一条 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 员判处刑罚。本法分则和其他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相关法条】 第30条;最高人民法院2000年9月28日关于审理单位犯罪案件对其直 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是否区分主犯、从犯问题的批复;最高人民法院 1999年6月18日关于审理单位犯罪案件具体应

28、用法律有关问题的解释;2002年7月4 日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涉嫌犯罪单位被撤销、注销、吊销营业执照或者宣告破产的应如 何进行追诉问题的批复。【意思分解】1关于单位犯罪,首先应明确必须具有法定性,即只要法律明文规定单位可以成为犯罪主 体的犯罪行为,才存在单位犯罪及单位承担刑事责任问题,而并非一切犯罪都可以由单位构 成。构成单位犯罪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既包括国有性质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 也包括依法设立的合资经营、合作经营企业和具有法人资格的独资、私营等公司、企业、事 业单位。根据最高人民法院1999年6月18日关于审理单位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有关问 题的解释,应注意以下两种不得以单位犯

29、罪论的情形:一是个人为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而设 立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实施犯罪的,或者公司、企业、事业单位设立后,以实施犯罪为 主要活动的,不得以单位犯罪论处;二是盗用单位名义实施犯罪,违法所得由实施犯罪的个 人私分的,直接以自然人犯罪定罪处罚而不以单位犯罪论。对单位犯罪的处罚方式以双罚制为原则、以单罚制为例外,双罚制的原则,即对单位判 处罚金,同时对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而单罚制是刑法分 则中少数几种单位犯罪采取的,即仅处罚直接责任人员(如第137条的工程重大安全责任事 故罪、第161条提供虚假财会报告罪、第244条强迫职工劳动罪)。值得注意的是,单位承 担刑事责任

30、的方式只能是罚金的形式。4当单位犯罪时,对该犯罪行为承担刑事责任的有关直接责任人员为多人时,是否应作主 犯、从犯的区分问题,根据最高人民法院2000年9月28日关于审理单位犯罪案件对其直 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是否区分主犯、从犯问题的批复的规定,对单位犯 罪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不区分主犯、从犯,按照其在单位犯罪中所 起的作用判处刑罚。5在处理单位涉嫌犯罪的刑事案件时,有这么一个实际问题即单位因涉嫌违法犯罪活动而被 有关主管部门撤销、注销、吊销营业执照或宣告破产如何处理,根据2002年7月4日最高 人民检察院关于涉嫌犯罪单位被撤销、注销、吊销营业执照或者宣告破产的

31、应如何进行追 诉问题的批复之规定,应对实施犯罪行为的该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 员追究刑事责任,而对该单位不再追诉。刑法重点法条总则(2) HYPERLINK 日期:2006-3-11【字号 大中小】第三章刑罚【重点法条】第三十六条由于犯罪行为而使被害人遭受经济损失的,对犯罪分子除依法给予刑事处罚 外,并应根据情况判处赔偿经济损失。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犯罪分子,同时被判处罚金,其财产不足以全部支付的,或者被判处没 收财产的,应当先承担对被害人的民事赔偿责任。【意思分解】1民事责任与刑事责任发生竞合时的先后顺序,“先民后刑”,目的在于保障被害人的合法 权益。2注意本条适用的范围,不仅

32、仅在民事责任与刑事责任的竞合,关键在于犯罪分子的刑事 责任包括了财产刑责任,而其财产不足以全部支付罚金刑数额或直接被判处没收财产之时。【重点法条】第三十九条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应当遵守下列规定:(一)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二)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行使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三)按照执行机关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四)遵守执行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五)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执行机关批准。对于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在劳动中应当同工同酬。【相关法条】 本法第75、84、43条。【意思分解】管制犯在刑罚执行期间,应当遵守的几项法定义务以

33、及与其他服刑罪犯不同的权利(即 在劳动中应当同工同酬)。2管制犯的刑罚执行机关为公安机关,而非基层组织等单位。【不要混淆】1管制犯所遵守的几项法定义务与第75条规定的缓刑犯、第84条规定的假释犯应遵守的 法定义务不要弄混,因为管制犯、缓刑犯、假释犯都属有一定人身自由的不在监执行刑罚 的罪犯,其在行刑期间所应遵守的法定义务具有极大的相似性:本条款的第(一)、(三)、(四)、 (五)项内容与第75条、第84条基本一致,而最大的不同在于本条款的第(二)项是后二条所 没有的,也就是说,言论等“六大自由权”是否被剥夺是管制犯与缓刑犯、假释犯义务相区 别的地方。2注意管制犯与拘役犯在参加劳动时劳动报酬上的

34、权利有所不同:前者是“同工同酬”,而 后者是“可以酌量发给报酬” (43条)。【重点法条】第四十八条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 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二年执行。死刑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的以外,都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死刑缓期执行的, 可以由高级人民法院判决或者核准。【相关法条】人民法院组织法第13条;1983年最高人民法院授权高级人民法院核准部分死刑案件的通知。【意思分解】1死刑与死刑缓期2年执行的关系问题。死刑缓期2年执行不是一种独立的刑种,而是一 种运用死刑的刑罚制度,即在罪犯被判处死刑的情况下,才有适用的可能性,也就

35、是说判 处死刑是适用死缓的前提条件。死刑核准权问题。死刑除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的外,原则上都应当报最高人民法院核 准。这里“死刑”特指的是“死刑立即执行”的情况,因为被判死刑缓期2年执行的核准 权属于各高级人民法院,无须再上报。死刑核准权下放的问题。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刑法虽然都原则上规定死刑应 当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但在此之前最高人民法院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有关规定以及人 民法院组织法而授权高级人民法院核准部分死刑案件的规定在司法实践中仍然有效:即对 杀人、强奸、抢劫、爆炸以及其他严重危害公共安全,而依法被判死刑立即执行的案件,可 以由各地高级人民法院核准。但对于危害国家安全、经济犯罪、贪污贿

36、赂犯罪、军人违反职 责罪而被判死刑立即执行的案件仍然上报最高人民法院,由其核准。此外,90年代后,针 对毒品犯罪严重的情况,最高人民法院又先后授权云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甘肃的 高级人民法院对部分毒品案件的死刑有权核准(实为刑法第347条规定的走私、制造、 贩卖、运输毒品罪案件)。【重点法条】第四十九条 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相关法条】1998年8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怀孕的妇女在羁押期间自然流产审 判时是否适用死刑问题的批复。【意思分解】本条规定的是对适用死刑的对象的限制:1未成年人不适用死刑。首先,未成年人是指不满18周岁的人;其次,不满1

37、8周岁是以 犯罪时为准的,而不是以审判时为准,因此,行为人被审判即使已成年,但只要其犯罪行 为是在18周岁生日之前(包括生日当天)实施的,就不得适用死刑;第三,对未成年人不适 用死刑,包括死刑立即执行,也包括死刑缓期2年执行,这表明,对未成年人犯罪,无论如 何,最高刑只能是无期徒刑。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首先,“怀孕的妇女”是以审判的时候为准的,而不是犯罪的 时候,这不同于上述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情形(一个以犯罪时为准,一个以审判时为准);其 次,这里“审判的时候”具体是指从羁押到执行的整个刑事诉讼过程,而不仅仅是指法院审 理阶段;第三,在审判期间,即使“怀孕的妇女”实施人工流产的,也不能适用死刑

38、;第四, 在审判期如果是自然流产的,则要具体分析,区别对待,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怀孕的 妇女在羁押期间自然流产审判时是否适用死刑问题的批复的规定:怀孕的妇女因涉嫌犯罪 在羁押期间自然流产后,又因同一事实被起诉、交付审判的,应当视为“审判时候怀孕的妇 女”,依法不适用死刑。即以起诉、审判的犯罪事实,与被依法羁押的犯罪事实是否为“同 一事实”为标准来判断自然流产的妇女是否视为“审判时怀孕的妇女”;第五,对“怀孕的 妇女”不适用死刑,也包括不适用缓期2年执行。【不要混淆】不要把“不满18周岁的人”与“怀孕的妇女”的时间前提弄混淆,前者的时间标准是“犯 罪的时候”,后者的标准则是“审判的时候”。【重

39、点法条】第五十条 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果没有故意犯罪,二年期满以后, 减为无期徒刑;如果确有重大立功表现,二年期满以后,减为十五年以上二十年以下有期徒 刑;如果故意犯罪,查证属实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执行死刑。【相关法条】刑法第78条。【意思分解】死刑缓期执行的法律后果(或者期满后的处理)有三种可能:一是执行死刑,二是减为无 期徒刑,三是减为有期徒刑(15年以上20年以下)。2三种后果各自必须具备的相应条件:首先,执行死刑的条件是在2年执行期间故意犯罪, 查证属实,并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注意这里的要求是故意犯罪而非仅仅是犯新罪,也就是 说虽然在2年考验期内又犯了新罪,但

40、为过失犯罪的,仍不能执行死刑;其次,减为无期徒 刑的条件是2年考验期内没有故意犯罪,即使有一般的违法行为甚至是过失犯罪行为的, 也应当减为无期徒刑;再次,减为有期徒刑的条件是在2年考验期内不但没有故意犯罪反而 有重大立功的。需要注意的是减为有期徒刑是在15年以上20年以下的幅度之内,“重大立 功”可以参照刑法第78条规定的几种法定情形。3因故意犯罪而核准死刑立即执行的不需要必须等到2年考验期满,原则上发现故意犯罪 并经查证属实的即可报请核准执行。而减为无期徒刑与有期徒刑则不然,需要等到2年考验 期满之后才可以依法减刑。【重点法条】第五十一条死刑缓期执行的期间,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死刑缓期执行

41、减为有期徒刑的 刑期,从死刑缓期执行期满之日起计算。【相关法条】刑法第41、44、47条;2002年11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死刑缓期执行的期间如何确定的批复。【意思分解】死刑缓期执行的2年期间应当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判决确定之日”也就是死刑缓 期执行判决的生效之日,根据上述批复,即为死缓判决或裁定的法律文书宣告或送达之日 起计算。判决之前的羁押期限不计算在内。2死刑缓期执行减为有期徒刑的刑期起算问题。如果是减为无期徒刑,因为无期徒刑是“无 期,的、“终身”的,故不存在刑期起算问题;如果是减为有期徒刑的,则存在一个刑期起 算问题,应当从死刑缓期执行期满之日计算,也就是2年期满后的第2日开始

42、计算有期徒刑 的刑期。即使2年期满后,未能立即作出减刑裁定而是在以后若干日甚至几个月之后才作出 的,也应当从缓期2年期满之次日起计算,而不应从减刑裁定生效之日起计算。【不要混淆】死刑缓期执行的期间从判决确定之日起算而不要混淆为“执行之日”,死刑缓期执行减 为有期徒刑的刑期不要混淆为从减刑裁定之日起计算。本条的刑期计算不要与刑法第41条规定的管制、第44条规定的拘役、第47条规 定的有期徒刑的刑期起算点相混淆,后三者的刑期起算点是一样,都是判决执行之日起计 算,且判决执行前先行羁押的期限可以折抵刑期。【重点法条】第五十三条 罚金在判决指定的期限内一次或者分期缴纳。期满不缴纳的,强制缴纳。对于 不

43、能全部缴纳罚金的,人民法院在任何时候发现被执行人有可以执行的财产,应当随时追缴。 如果由于遭遇不能抗拒的灾祸缴纳确实有困难的,可以酌情减少或者免除。【相关法条】2000年11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财产刑若干 问题的规定。【意思分解】1罚金刑执行的几种法定方式:限期一次缴纳;限期分期缴纳;强制缴纳;随时追缴。根据上述司法解释的规定,罚金的最低数额原则上不能少于1000元,当未成年人犯罪 时罚金的最低数额不少于500元。减免缴纳罚金的条件是客观方面的原因而非主观方面的原因:即行为人遭遇了不能抗拒 的灾祸,缴纳确实有困难的情形。根据上述司法解释,此种情况由犯罪分子及其家属向人民

44、 法院提出书面申请,由法院裁定是否减免以及减免的数额。可见这不同于刑法第78条 规定的减刑条件。随时追缴没有时间限制,即法院在任何时候只要发现被执行人有可以执行的财产就应随 时追缴(强制缴纳)。【重点法条】第五十四条剥夺政治权利是剥夺下列权利:(一)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二)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三)担任国家机关职务的权利;(四)担任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领导职务的权利。【相关法条】 本法第58条第2款。【意思分解】剥夺政治权利刑的内容或者说被剥夺政治权利的犯罪分子在服刑期间所应依法遵守的 义务,除本条规定的4种义务外,还有第58条的义务即遵守法律、行政法规

45、和国家公安部 门有关监督管理的规定,服从监督。不要混淆本法条第3项与第4项的内容。被剥夺政治权利者不能担任国家机关的职务(既 包括领导职务,也包括一般职务),而不能担任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的职 务则仅仅限于领导职务而不包括一般职务。【重点法条】第五十五条 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除本法第五十七条规定外,为一年以上五年以下。判处管制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与管制的期限相等,同时执行。【相关法条】 本法第57条。【意思分解】剥夺政治权利的刑期,依法有四种:1单独适用,或者当主刑为拘役、有期徒刑时,剥夺政治权利的刑期是1年以上5年以下, 这是一般形态。2当主刑为管制时,其刑期

46、为3个月以上2年以下;当管制是在数罪并罚的情况下,最长 刑期可达3年。3当主刑为无期徒刑或死刑时,其刑期为终身。当作为主刑的无期徒刑或死刑(死刑缓期执行)被依法减为有期徒刑时,附加剥夺政治权 利的刑期也从终身减为3年以上10年以下。【重点法条】第五十八条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刑期,从徒刑、拘役执行完毕之日或者从假释之日起计 算;剥夺政治权利的效力当然施用于主刑执行期间。被剥夺政治权利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公安部门有关 监督管理的规定,服从监督;不得行使本法第五十四条规定的各项权利。【相关法条】 本法第55条。【意思分解】剥夺政治权利刑期的起算方式:1附加于死刑、无期

47、徒刑时,不存在刑期起算问题;2 附加于有期徒刑(包括原判为死缓或无期徒刑依法被改为有期徒刑的)时,其刑期从有期 徒刑或拘役被执行完毕之日起算,如果在执行期间被假释的,剥夺政治权利的刑期应从假释 之日起算;3附加于管制刑的,与管制刑同时执行并同时计算刑期,也就是说,此时的剥夺政治权利 的刑期应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刑法41条);独立适用剥夺政治权利的,应当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5当有期徒刑、拘役刑在监执行时,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刑期虽然是从有期徒刑、拘役执 行完毕之日起算,但在有期徒刑、拘役执行期间,政治权利依然被剥夺;6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在有期徒刑、拘役期间被假释的,附加于徒刑、拘役的剥夺政治权

48、 利刑,应从“假释之日”起算刑期而非“假释期满之日”。【重点法条】第五十九条没收财产是没收犯罪分子个人所有财产的一部或者全部。没收全部财产的,应当对犯罪分子个人及其扶养的家属保留必需的生活费用。在判处没收财产的时候,不得没收属于犯罪分子家属所有或者应有的财产。【意思分解】没收财产的范围仅限于犯罪分子个人现有的财产,这不同于罚金,后者对此并没有限 制;2没收财产的范围而且仅限于犯罪分子的合法财产,如果是犯罪所得,则属于依法追缴的问 题而非没收财产刑的范围;3没收全部财产时,应当注意的是遵循人道主义原则,必须要为犯罪分子个人及其扶养的 家属保留必需的生活费用;4在没收财产时,注意分清财产的性质与范

49、围,对于属于犯罪分子家属所有的财产不在没 收的范围之内。【重点法条】第六十条 没收财产以前犯罪分子所负的正当债务,需要以没收的财产偿还的,经债权人请 求,应当偿还。【相关法条】2000年11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财产刑若干问题的规定第7 条。【意思分解】1用没收的财产偿还罪犯债务三个基本前提条件:一是该债务是在没收财产执行以前犯罪 分子所负的正当债务;二是需要以没收的财产偿还的(表明一般是没收全部财产或者虽然没 收的是部分财产但犯罪分子所剩余的财产不足以清偿正当债务的);三是必须经债权人本人 的请求。用没收的财产偿还罪犯债务的制度体现了民主、人道原则,保护了其他公民的合法权 益。适用的条

50、件法律有明确规定,凡是同时符合上述三项基本条件的,司法机关都应当准 许偿还,而非“可以”偿还,即法律并未赋予司法机关批准是否偿还的权利。3应当注意,本条规定的“没收财产以前犯罪分子所负的正当债务”时间要求,根据上述 司法解释的规定,应当指犯罪分子在判决生效前所负他人的合法债务。第四章刑罚的具体运用第二节累犯【重点法条】第六十五条 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 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应当从重处罚,但是过失犯罪除外。前款规定的期限,对于被假释的犯罪分子,从假释期满之日起计算。【相关法条】 本法第66条、第74条、第81条第2款;最高人

51、民法院1997年9月25日 关于适用刑法时间效力规定若干问题的解释。【意思分解】一般累犯的构成条件:一是主观条件,前后两罪都是故意犯罪;二是刑度条件,前后两 罪都是或者应当是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三是时间条件,后罪发在前罪的刑罚执行完毕 或赦免以后5年之内。本法66条的特别累犯与本条规定的一般累犯区别在于:特别累犯没有刑度条件与时间 条件的限制,但犯罪性质是特定的、一致的,即仅限于前后两罪均为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 行为。对此考点不应混淆。3关于累犯成立的时间条件,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如果前罪因适用假释而执行完毕的,5年的期间应当从假释期满之日起计算而非假释之日,可见,这一点显然不同于被假释后附

52、 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刑期计算,后者从假释之日起而非假释期满之日起计算(刑法58条);二 是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刑法时间效力规定若干问题的解释第3条之规定:在新刑 法实施之前犯前罪,前罪判处的刑罚已经执行完毕或者赦免,在1997年10月1日之后又犯 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否构成累犯,适用刑法65条的规定。这表明,前后 两罪跨越1997年10月1日新刑法实施之际的,是否构成累犯的时间条件是5年而非3年。累犯的法律后果:一是应当从重处罚;二是不能适用缓刑;三是不能适用假释。第三节自首和立功【重点法条】第六十七条 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 可以

53、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 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论。【相关法条】刑法第68条第2款;最高人民法院1984年4月6日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意思分解】1自首包括一般自首与特别自首。本条第1款规定的是一般自首,第2款规定的是特别自 首(又称之为准自首)。二者的构成要件有所不同。一般自首成立的条件:一是“自动投案”;二是“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在一些特定情 况下如何认定“自动投案”与“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应参照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 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条的规定,如

54、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后 又翻供的,不能认定为自首,但在一审判决前又能如实供述的,则仍视为自首。3特别自首的“特别”之处在于主体必须是依法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以 及已被宣判的罪犯,因其人身自由已经处于司法机关的控制之下,故不存在“自动投案”问 题。特别自首者向司法机关“如实供述”的罪行必须是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即自 己实施的而司法机关尚未掌握或者不知道、不了解的罪行,以及其所供述的罪行在犯罪性质 或罪名上与司法机关已经掌握的罪行不同的。如果其供述的罪行与已被掌握的罪行属同种性 质的,则不属于自首。但此时可以酌情处罚,如果如实供述的同种罪行较重的,一般应

55、当从 轻处罚。这是上述司法解释的特别规定。4自首者的处罚标准,依法具有层次性:第一层次即一般情况下,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第二层次是在前者的条件下,又具备“犯罪较轻的”情形,可以免除处罚;第三层次是犯罪 后自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一定要注意的是何种情形下是“可以”, 何种情形下是“应当”)。【重点法条】第六十八条 犯罪分子有揭发他人犯罪行为,查证属实的,或者提供重要线索,从而得以侦 破其他案件等立功表现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 处罚。犯罪后自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相关法条】 刑法第78条;最高人民法院1998年4

56、月6日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 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意思分解】1立功的形式要件,刑法第68条规定了两个条件,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 若干问题的解释又增补了三个,共计5个条件:一是检举、揭发他人犯罪行为;二是提供 得以侦破其他案件的重要线索;三是阻止他人犯罪活动;四是协助司法机关抓捕其他逃犯; 五是具有其他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突出表现。立功的实质要件或者说效果要件应当是内容真实、有效,必须经查证属实。重大立功的标准,应当根据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7 条 之规定,以因行为人立功表现而被惩罚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能被判处无期徒刑以上 刑罚或该案件在本省、自治区、直辖

57、市或者全国范围内有较大影响。立功者的处罚原则具有层次性:第一层次是一般立功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第二 层次是重大立功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第三层次是犯罪后自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现的, 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不要混淆】本条的立功属于量刑制度方面的立功,不要与刑法第78条的立功相混淆,后者属于行 刑制度方面的立功。前者的法律后果是在刑罚裁量时可以从宽处罚(从轻、减轻、免除处罚), 后者的法律后果是在刑罚执行期间可以获得减刑、甚至假释的奖励。第四节数罪并罚【重点法条】第六十九条 判决宣告以前一人犯数罪的,除判处死刑和无期徒刑的以外,应当在总和刑期 以下、数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决定执行的刑期,

58、但是管制最高不能超过三年,拘役最高 不能超过一年,有期徒刑最高不能超过二十年。如果数罪中有判处附加刑的,附加刑仍须执行。【相关法条】刑法第7071条。【意思分解】本条所体现的数罪并罚原则(方法)有并科原则、限制加重原则和吸收原则。吸收原则适 用于其中一罪以上(包括一罪)被判处死刑或无期徒刑时;限制加重原则适用于数罪的刑罚 为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时;并科原则适用于判有附加刑时。2本条规定的是数罪并罚的一般情形与基本方法是判决宣告前一人犯数罪的并罚。对于判 决宣告后刑罚执行期间的并罚方法,刑法第70条、71条作了规定,分别适用“先并(加) 后减”与“先减后并(加)”的方法,这两种方法区别点在于所发

59、现的犯罪是漏罪还是新罪, 如果是漏罪(即在判决宣告以前实施而未被判决的犯罪),应适用“先并后减”的并罚方法; 如果是新罪(即在判决宣告以后刑罚执行期间的犯罪),应该适用“先减后并”的并罚方法。第五节缓刑【重点法条】第七十二条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 悔罪表现,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可以宣告缓刑。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处附加刑,附加刑仍须执行。【相关法条】刑法第74、449条。【意思分解】1适用缓刑的条件:一是对象条件,对象为被判处拘役或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二是实质条件(根本条件),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适用缓刑确

60、实不致再危 害社会;三是禁止性条件,即犯罪分子不得为累犯。2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遵守有关规定,考验期满后就不再执行原判刑罚。但应注 意的是,这仅是针对主刑而言,如果犯罪分子同时被判附加刑的,则附加刑并不因此而免除, 而是依法“仍须执行”。3注意区别于刑法第449条所规定的一种特殊缓刑制度,即战时缓刑制度。战时缓刑 制度在遵循刑法第72条、第74条关于一般缓刑的基本条件的同时,还具有适用时间、 对象的特定性,即仅在战争时适用于军人,其效果是,如果有立功表现的可以撤销原判刑罚, 不以犯罪论处。【重点法条】第七十三条拘役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一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二个月。有期徒刑的缓刑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