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_第1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_第2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_第3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_第4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上篇古代部分第一章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原始居住形式:穴居(北方木骨泥墙式),黄河流域巢居(南方)竹木杆栏式,长江流域,湿热多雨的气候特点和多山密林的自然地理条件(干阑式建筑由巢居直接演化)半穴居(是穴居的发展。也是穴居与巢居的结合)半坡遗址早期房屋。地面建筑,半坡遗址后期,接近半穴居但穴更浅,黄河、长江流域原始社会居民居住点的特点:由成群成片的房屋建筑组成居民聚居点范围较大,分布和居住比较密集开始形成一定的功能分区第二章:殷周时代的城市商城(郑州)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城市遗址西周都城为丰京和镐京。洛邑(周王城)夯土墙遗址,为不规则的正方形版筑墙技术也是商代劳动人民的重要创造。

2、周代城市的特点:城市数量有所增加,分布范围广泛,但城市规模普遍较小。形成严格的城邑等级制度。周王城方九里,公七里,侯五里,男三里。城市的建设有较强的规划性。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都有所发展。如四合院屋顶转交处结构处理、屋瓦的使用建筑色彩的使用。殷周时代的邑、都、市、城、廓、国邑:泛指所有居民点,奴隶主居住的邑为大邑,四野农夫居住的邑为小邑;都:凡是有宗庙、君王统治者的邑称为都,无曰邑。市:中等规模的邑设市,这时的市相当于墟、场等。城:“筑城以为君”明确了城的功能,是为了保护君王统治,或设沟壑、或设夯土城墙,或设木栅栏。廓:“造廓以守民”说明廓的功能是为了管理劳动人民;内为之城,外为之廓。三里之城,

3、七里之廓。国:在周代国与城意义相同。国在周代即“或”字,或字象形以戈守土,具有防御意义,而且国与城同义,体现统治阶级的权利。书上解释为:“或”字的“口”,指一个有栅栏围着的重要地方。市井:古代城邑中集中买卖货物的场所城市:筑城以卫军,筑廓以守民周礼考工记的影响:为后世都城树立了一个样板,堂堂正正,四四方方,纵横如棋盘的城市。是中国古都王权礼制的标准模式,是其当时政治、经济、宗法、礼制、等级等制度的产物确立了择中立都的原则。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将人营国:建筑师丈量土地及建设城市方九里:每边长为九里旁三门:每边开三门

4、国中九经九纬:城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经涂九轨:是车轨的九倍,可并排走三辆车左祖为祖庙右社为社稷坛市朝一夫:市与朝各方百步第三章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城市兴起原因(社会背景):生产力的提高,促使社会经济大发展。政治变革和频繁发生的战争推动了城市的勃兴。水路交通的发展为城市兴起创造了条件。统治阶级的通商惠工政策。重要的都城:燕下都,赵邯郸,齐临淄(战国时代最大最繁华的城市),曲阜县鲁城,郑韩故城,淹城,楚都郢,可以看出:都城一般都有城与廓之分:有的相重,如齐临淄;有的内外两重,如鲁国都城;有的并列,如燕下都与赵邯郸。城为贵族王宫,廓为一般市民住宅,城中一般都有王宫,修筑在人工夯筑的高台上,目的是防卫及

5、显示其威严。第四章秦汉时代的城市咸阳发展过程:孝公初建咸阳城,主要以咸阳宫为主,限于渭水之北,以后逐渐向渭南发展。秦昭王建兴乐宫。始皇统一时,咸阳规模已大大扩充,不断向南发展,并汇集战国宫殿之精华,建信宫、阿房宫等。秦朝城市发展情况:战乱(攻城以战,杀人盈城)的破坏使得战国时期的城市毁于一旦或一蹶不振,秦朝统一后对战国城市的破坏,防止六国豪族的复辟,并迁富豪到咸阳。秦朝的统一结束了城市之间关卡林立的情况,修建水利(都江堰)和道路(以咸阳为中心向东直通燕齐、向南直通吴楚),推动了秦朝经济的发展和新城的建设,这一时期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城市增多,一些边远地区也设置郡县,出现了城市。郡县制推动了城市行政

6、管理职能的发展,郡县制源于春秋时代的国家合并诸乡聚邑而成,秦朝约有40余郡,每郡下设若干县。在此地区建都原因: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经济环境优越。咸阳地处关中腹地,在泾、渭、沣交汇的大三角地带,历史时期这里川原交错,土地肥沃,水流密布,雨量充沛,草木丰茂,农作物品种繁多。交通发达便利。历史上的咸阳拥有十分发达的水路交通。西汉都城长安西汉社会发展情况:1、西汉时期是封建社会巩固和发展时期,并继承了一些秦朝的封建制度。2、汇集了中原文化,形成了汉文化。3、经过数年的农民战争及楚汉争霸,城市受到了破坏。4、政治性因统治的需要,一些都市及区域性政治中心得到了建设。如长安。5、修养生息政策使经济得

7、到了发展,如复原士兵给予土地、减轻赋税徭役、解放奴隶等,手工业、商业得到发展出现“文景之治”。西汉城市发展情况1、北方时西汉的政治中心,北方城市较多,密度较大。2、西汉王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和对北部边区的军事防卫,使出现了很多新的城市,河套地区、西域地区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3、工商业城市逐渐兴起。一原因(1)农业(铁器、牛耕、新农具)、手工业(丝织、冶铁、造纸)、商业(种类繁多、市的建立)、交通的开发为其奠定了基础。(2)宏观经济区域的形成,推动了工商业城市的兴起。东汉都城洛阳特点1、强烈的政治性、阶级性A东汉洛阳的规划布局主要为政治服务,洛阳的宫城、官府、监狱、礼制建筑、太学等建筑主要是

8、为了政治目的而修建的B宫殿占据了洛阳一半左右的面积C采用六九的数字,具有尊贵的含义2、继承性继承发展西周成周城、东周王城、战国吕不韦封城、秦、西汉洛阳城而来3、南北两宫制度宫城数量从之前的多宫转变为两宫,为此后单一宫城制出现铺好基础4、宫城中轴线5、独立的礼制建区的形成东汉洛阳礼制建筑中的南郊、五郊中的南郊、明堂、辟雍、太学、灵台、雩场等均建在洛阳城南,就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祭祀礼制建筑区汉对秦的继承:都城位置;宫苑结合:汉上林苑是在秦上林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但比秦上林苑规模大。上林苑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把宫和苑结合在起的园林建筑。秦宫汉葺宫殿均为高台建筑帝陵旁建邑在都城规划上均按照“天人合一

9、”的思想:把咸阳都城和天极观念结合起来营建,是为了显示王权至上和君权神授的思想,从其整个实施过程可看出具有上下对应关系。第五章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曹魏都城邺城的布局特点:邺城位于河北漳县附近,城市平面呈长方形,史称“东西七里,南北五里”,东西长3000,南北长2160,全城有七个城门。城内有一个横贯东西,连接东西城门的道路,将城市分为南北两城。北部是统治阶级的专用地区,正中为宫城。在宫城东部为官署建筑,官署东市王公贵族们的戚里。西部是专用园林。南部称为外城,为官衙、手工业、商业和居民区。道路南北三条道路,与东西道路相交河流流入铜雀苑与宫殿,另分流至坊里区宫殿建筑布置严整,中间为宫殿。东部前半部

10、分为官署衙役,后半部分为后宫。前朝后寝。邺城的影响:城市有明确的分区,统治阶级与一般居民严格分开。继承了古代城与廓的区分,也直接继承了汉代宫城与外城的区分,且区分更明确。等级森严,城市带有明显的防御性。中轴线对称布局手法。六朝都城建康(建业)城的布局特点:建康城建于长江丘陵地带,地形复杂,对城市建设有较大的影响;各朝代建城均在原遗址上建设,缺乏总体规划;城市平面呈不规则形态,城内分区布局不规范,街道布置较为自由(与北方的坊里有很大的区别),人口多集中在秦淮河两岸。但宫城建设较为方整规范。隋唐都城长安隋唐时期的城市发展概况:隋唐时期是我国民族的第二次大统一,这次统一是建立在南北民族的大统一之上的

11、。隋朝存在的时间很短(30年),但是却起到了重要的承接作用。隋朝时期里,修建运河,实行均田制发展经济,推动了隋朝城市的建设。这时期城市建设为大兴城(长安)和东都洛阳。到了唐朝期间在大兴城和洛阳城的基础上建立了长安与洛阳,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对日本有深远的影响。经济中心转移到了江淮流域,出现了军政中心和经济中心的分离。的修建,使得沿线的城市有较大的发展。西域路上对外贸易和亚非各国的海上贸易。少数民族及边远地区出现了新的城市。宗教文化的建设对建筑和城市的影响。唐朝中后期发展陷入停滞。大兴城的建设长安城重建的原因(1)长安城凋敝日久,屡为战场,不足建王室之邑,合大众之所聚;(2)汉长安故城有不祥之

12、气;(3)地处龙首山北麓,地势低距渭水近,城内潮湿,不适合居住,(4)长安城分区不明,不便于管理和防卫。隋文帝仍选此地建都原因:长期混战使邺城、洛阳等城均已严重破坏。江南初定,政治统治还不够巩固。关中平原军事形势有利:北可御突厥,西扼巴蜀要道,东可出潼关控制黄河中下游。隋朝势力原来就在这一带。长安城市特征:隋唐长安城是邺城之后第一个新建的都城,布局严肃,由宫城、皇城和外郭城组成。仅仅皇城就比邺城大。宫城在城市中部偏北,太极宫是最北部的宫殿,有16座大殿,中心是太极殿,是外朝。南面是皇城,有官府、宗庙、社稷坛等,皇城东西2820米,南北1843米,城外东北的龙首原上建大明宫,并成为以后的政治中心

13、。廓城城桓为夯土版筑,最厚处9-12米,城桓外有战壕,宽九米,深四米。外郭城从东西南三面拱卫宫城与皇城,是一般群众和官僚的住宅区,也是长安城的商业区。唐代城市的特点:1、象征皇权的宫城、皇城、衙役仍是城市的主要建筑,占城市的主体地位,都城实行严格的官民分区。2、棋盘式的格局。3、城市内有专门的市,无论是京城还是地方县城,都划有一定的区域作为市。4、城市街道宽阔,重视环境卫生和美化5、建筑工艺精湛,建筑构件和用法都已经规格化。木架建筑结构施工技术有了巨大发展。长安城市规划的影响:1、继承了孤古都城市规划的传统,传统的布局方式更加明显。2、严格的坊里制和宦民分开,体现了封建最高主人王朝的权利和地位

14、。3、城市规模宏大,远远超过了实际需要,反应了当时强大的统治实力。4、对我国古都城市规划有深渊的影响,如东都洛阳、宋代的汴梁、元中都等。5、对国外的城市建设有深远的影响。东都洛阳的规划思想与特征:1、部分设计以京师长安城为摹本。如:宫城之南设立皇城;城内南北轴线的设计2、加强军事防御性是隋唐洛阳城一个极为重要的设计思想。如:富城、皇城设在全城西北隅高亢处;宫城外隔城四熏,宫城的封词性远远超过隋唐长安城,富城北有狭长形的曜仪城以及圆璧城,东有东城和含嘉仓城。除此之外宫城东北、西北还有东西隔城。3、经济中心的南移与含嘉仓城的设计4、规整里坊以繁荣经济5、交通便利是隋唐洛阳城的又一设计思想东都洛阳城

15、市布局:1、洛阳平面近于方形,南北最长处7312米,东西最宽处7290米面积约为45.3平方公里2、宫门的正门、正殿、寝殿等都南北相重,形成一条轴线,除此之外,城门布局并不对称。3、和长安城相同,皇城在宫城之南,城门集中建中央官署,宫城核心部分“大内”为正方形,东西北三面,有东宫、西隔城和陶光园、耀仪城、圆壁城等重城环拥4、洛水自西南向东北穿越而过,分全城为洛南、洛北两部分5、在洛北区,皇城宫城之东建有东城和含嘉仓6、洛河将城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北部在宫城以东有29个坊,南面有78个坊,它的划分和形状都很方正规则,故隋唐洛阳城面积以一里为规格的划分,使其较长安城里坊小了许多,这更便于对里坊居民的

16、控制,里坊各开四门还有利于繁荣工商业7、洛阳的道路系统和长安相似,道路网不像长安那样完全对称,道路宽度也较长安为小,最宽的主轴线大街,一般道路宽度在30米以下。8、洛阳有三市,隋代在洛河之南所置半都市和大同市,另在洛河北设置远市。唐时则在洛河南北分置西市、南市和北市,均临洛水而设,因而南北二区的交通和物资供应方便。第六章宋元时代的城市一、北宋东京(开封)的建设:1、城市沿革:春秋郑庄公筑城日开封战国魏王在开封附近建大梁秦设浚仪县一汉属陈留郡晋属陈留国东魏设梁州北周设汴州隋唐设汴州北宋建东京金迁都至此日南京元设汴梁路明清为省会。2、后周世宗对考开封的改建原因和策略原因:(1)由于运河成为交通、军

17、事重镇,人口增加矛盾突出,对城市进行改建(2)都城因旧,诸卫军营或多狭窄(3)入夏有暑湿之苦,侗剧常多烟火之扰策略:(1)扩建城市用地,加筑外城(2)改善旧城拥挤现象,拓宽道路(3)疏通运河,便利交通(4)改善公共设施,制定防火措施,沿街划定植树地带,增加城市绿地3、东京(开封)的建设:北宋东京是在唐、五代汴州的基础上逐步改造发展而成的,受到旧城的影响不可能像长安一样布局严谨。开封有三套方城,第一道城即是宫城也是皇城,南北长900m,东西宽720m。有四个城门,宫城居中。第二道城为里城,即是旧城,也就是明清时代开封城的位置。共有10门,南墙3门,北墙3门,东墙2门,西墙2门。各城门都有瓮城,里

18、城和罗城都有宽阔的城壕。最外一层称为罗城,平面形态不规则。南面三门,北面四门,东面三门,西面三门。开封三套城墙是逐渐建立起来的,是根据防御政治要求建立起来的。道路与水系道路:布局,以宫城为中心,正对各个城门,呈井字形方格网,丁字格形。街道的布局是逐渐发展起来的。主要道路有四条,叫御路。普遍比长安洛阳窄。御路的宽度有200步,御路有专门的人行道、水沟、绿化带、御路。一般性的道路有5030步。无坊里内的另一种道路系统,而是与干道相接的联系居住庭院的巷道。道路与商业街相结合。(道路狭窄的原因:1、道路性质向商业街转变;2、人口增长,市内用地紧张。)水系:穿城而过的汴河、蔡河、金水河、五丈河四条河道在

19、东京城附近构成了庞大的水利网;汴河:它当时东西横贯东京城,连接南北大运河,是城市供应商业经济的主要交通线。城西入,东南方向流出。蔡河:由西南入城,向东南流去。金水河:西北入城,与护龙河相交。五丈河:城内河多,桥多,市内交通工具为大车。市与城市街道:市:分布全城,沿街、沿河开设店铺,与居住区混杂,形成了商业街。并有了夜市和早市。市场的管理机构不再限于皇城内,而是分散各处。最繁荣的街道潘楼街(金融中心)土市子,相国寺(交易市场)东南角门。码头多集中在运河的沿岸,如汴河,五丈河一带,因此仓库较多,多为运漕米。瓦子叉称“勾栏”、“瓦肆”、“瓦舍”为表演场所,以极其丰富的曲艺说唱杂技等表演为内容,一种更

20、为大众性的享乐消费异军突起。(4)居民与居住区:北宋人口增长很快,祟宁年间,有26万户,按照每户45人计算,约130万,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加上禁军,北宋人口将达到130-170万。由于人口的增加,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大为增加,这就带来了交通、卫生、防火,防疫的要求。措施:按地段建立消防瞭望楼,并有士兵把守。人口增长,使外城除军营,仓库外,其余交私人建设。席棚和茅屋是一般人民的住所。因内城拥挤大官僚的府邸建在外城。坊的设置,没有坊墙,没有坊门,已经不是严格的房里制度,只是地段名称或行政机构的管理单位。开封有80个坊,设八厢管理。(5)园林绿化和公共设施:东京是一座园林发达的城市,对元明清各代的园

21、林建筑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东京的园林及玩赏地方,分布相当广阔,尤以城南,城西,城东为多。城东的独乐冈距城十五里,城西仅金明池向西的直径就达七里,城南沿惠民河两岸,馆园台榭不可胜计。东京一带的土地盐碱化已相当严重,故除园林内一些重点地方外,植树主要以柳、榆为主,其次为槐、椿、杏等树。御街是东京城市中心的一条大干道,用四种果树种植两旁,春季时杂花相间,使人如置身园林之中,这在我国古代都城中是不多见的。宋初以来,屡有诏令,要求沿河广植榆柳。开封城市规划的特点:1、由于城市历史悠久,城市布局不十分方正规则。2、道路划分有些自发。3、反应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抬头。4、城市布局对金中都、元大都、明北京

22、有很大的影响。三重城、三套护城河、宫城居中、井字型干道。二、唐长安与宋东京的比较建城的过程及历史背景:1、长安城始建于隋,在结束了数百年南北朝分裂、混战的局面,实现了全国统一后,在原汉长安城东南新建的规模空前的都城。由字文恺创制制定规划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完全按规划建成。先筑成墙、修排水系统、开辟道路、划分坊里、建宫殿,然后逐步在坊里中划分地段兴建宅第,至唐初才基本建成。2、北宋东京沐梁位于春秋时魏都大粱的附近原称汴州。唐朝中期后也是保卫遭运的军事重镇。节度使李勉时扩建汁州城,修建州衙于城。周世宗柴荣加修罗城,城市面积扩大了四倍。城市的总体布局比较:1.隋唐长安城的总体平面为规整的长方形,三重城墙

23、,宫城居中偏北,紧靠宫城之南的皇城,集中布置官府机构及官办手工业作坊与军营。宫城、皇城东西南三面为居住坊里,用城墙分隔,以体现“宫民不相参”的规划思想。隋唐长安城栩规划时就采用明确的中轴线对称布局,将城门、城市主干道的朱雀大街、宫殿建筑群形成一条轴线,城门、坊里及市均以此中轴线对称布局。2、宋东京攀的总平面为正方形,但不甚规整,也是共寒琴墙,宫城居正中,第三套城墙颇为后周时扩建的罗城。无集中的官府区,为宫庭服务的手工作坊称内诸司,设在宫城内,其余称外诸司,分散在城内各处,宋东京城是逐步扩建形成,在扩建时也力求形成一条正对宫门的城市轴线御街宫城大门宣德门一皇城正门朱雀门一外城正门南薰门。但整个城

24、市并未以此轴线形成对称的布局。道路系统:1隋唐长安城道路系统的主要特征是:城市总体布局的中轴线对称,呈规整的方格网的棋盘式道路宽度极大,为古代城市中少见。道路纯系交通性道路,两边是坊里或市的坊墙和坊门道路明确分为全市性的干道及坊里内部的地区性道路两个系统。2宋东京城的道路系统的主要特征是:在逐步扩建中虽也形成一条中轴线,整个城市道路系统虽然基本上是方格网形,但并不对称及规整。道路宽度比长安小很多。道路与商业街相结合道路也有通向城门的主要干道和一般干道,但并无坊里内的另一种道路系统,而是与干道相接的联系居住庭院的巷道。居住:、隋唐长安城的坊里的特征一为严格管制,二为面积大。隋唐长安城的坊里在建城

25、时已划定,然后逐步填满,坊里中还有不少大的府第及寺庙,居住人口密度并不高,、宋东京的居住区与隋长安城完全不同是由街巷联系的一群院落虽然文献中也有城市中有坊里的记载,但仅是居住地段的名称。宋东京城的居住区是逐渐发展的,内城住不下在城外扩展。商肆比较:、隋唐长安城有集中设置的东市和西市,对称布置在中央干道朱雀大街的两侧是井字形道路系统,市中设有管理机构,管平价、收税及治安。市也是日出启、日暮闭。宋东京的商市成商业街形式布置在一些街道上密集布置店铺,分散在全城的交通要道。隋唐长安城的街景非常单调,就是坊墙坊门,而与东京繁华的街道生活和街景形成强烈的对照。帝王意志:可以说,隋唐长安是反映帝王意志的,而

26、宋东京则符合市民世俗生活的。三、南宋临安(杭州)城市特点:(1)宫城设在城南,在古代宫城中比较少见。临安城打破了官民分居的规则,官府衙门与市民混杂相处,官署多利用原来的建筑分散各处。(3)城市布局及道路系统较为自由杂乱,完全是配合地形而建。由于人口的增多,临安城如同开封城,城市的范围突破的城廓的限制,向城外扩展。四、宋代平江府(苏州)1、平江城的城市特点:(1)苏州城市在原址上不断建设的,河道在城市的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2)是结合自然环境的具有代表性的地方特色城市。(3)创建了水路和陆路两套相辅相成互相结合的交通系统。(4)政治军事为主导宋廷南迁以后,平江城就成了临安北面的重要屏障,形势更为

27、险要,故城墙建造略呈曲折。城墙每间隔一定距离便筑有“马面”突出部分,四周共有多个。(5)经济文化并重从平江图中可见,当时的城内南园一隅有“府学”为范仲淹所创,是平江地区的最高学府。此外,平江图在西城墙下还标有“贡院”,为科举考试之地。2、平江城规划以及平江图、平江城的意义平江城规划:a.城市规模,城市平面南北较长,东西较短,呈长方形。城墙略有屈曲,方往南北偏东数度.东西宽3公里多,南北长4公里。共开5个城门。成外有宽阔护城河。b.城市道路成方格形,主要道路成井字或丁字形相交。城内有“三横四直”的河道c.府治所在为子城,在城市中央略偏东南,内分六区。d.城市中有许多坊,但没有坊墙,坊门。这种坊只

28、是一种管理制度,坊各华表也成为标列名称的街道上的装饰品。e.城市中分散没有市和行。f.城市中佛、道两教的宗教建筑很多,这些建筑占地很大,由于高耸的宗教建筑位置恰当与城市道路及河道配合良好,形成很好的城市对景并构成丰富美丽的城市立体轮廓。平江图的定义:保存至今的平江图,是在南宋绍定二年(1229年)刻成的石碑,是我国最早,最详细准确的城市平面图。这张宋代城市现状的实录,正确的反映了中国当时的城市面貌。并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经济,军事,文化的重要依据。更是研究古代城市建设和建筑历史方面的珍贵资料。平江图的绘制,运用了我国传统的古代地图的画法,即在平面位置上画出所有表达对象的简洁形象,这样就把建筑物和

29、建筑物的外形轮廓,规模,立面造型等都有了生动的描绘,使我们能清晰地了解当时城市风貌及一些细部内容。平江城的意义:从平江城可以约略看出南方一般地区性城市的特点。南方城市一般不同于古代北方城市平面那样的规划方正,这与水网地区河道纵横的自然地形有关;而且平江没有严格的坊里制,而是不规则的街巷。这也说明在宋以前,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城市是并存的,各有着不同的特点。五、宋朝之后城市建设与之前城市建设特征比较商业分布:宋代之前的城市建设中商业是被限定在“市”内的,到了宋代由于商业、手工业的发展而突破了“市”的限制,商业区与住宅区混杂、沿街、沿河开设各种店铺,形成熙熙攘攘的商业街。(2)筑城技术的改变:在宋代前

30、后,由于火药的发明并广泛用于攻城导致筑城技术有较大的改变,在宋以前的城市,城墙主要为夯土或版筑,城门多有木柱支撑而成。宋代一些重要城市开始包砖。到明代城墙加砖更为普遍,城门包铁皮,筑砖拱门等。(3)城市中居住区:中国古代城市中居住区城“闾里”,里市一个封闭的居住单位,闾是里的门。自周(或更早)至唐代一直实行这种严格的管理。如唐代实行“里坊制”,有封闭的坊墙,有定时启闭的坊门。唐长安可以说是严格管理的封闭的“里坊制”的顶点。自宋代以后这种形式渐渐被打破。如宋代城市中虽也有坊的制度,但已非唐长安那种坊里的形式,无坊墙及坊门,通常是指一定的居住地段或居民管理的单位。元大都中也有坊,是有城市道路分割的

31、一块地段的名称。居住区有街巷组成。有巷分隔城长条形的地段。六、元大都的建设:城市有三套方城,外城、皇城、宫城。外城为长方形,东西6635米,南北7400米,与汴梁规模相当,有11个城门,门外设有瓮城,城四角有角楼,墙外还有防御的马面,城外有护城河。皇城居城市南部中央位置,中部为海子,东部为宫城,东北角有御苑,西部为内宫。宫城位于南部,在中轴线上,也是明清北京的中轴线。大都西面平则门为社稷,东边齐化门有太庙,城北为商业。衙门布置不集中,道路规划整齐,中轴线街道28米其他干道为25米,胡同6米。50个坊均为地名。排水工程较好,南北大街两侧有修筑通往城外的明渠,通往城外时墙上有预留的涵洞。2条水系。

32、规划特点:1继承发展了唐宋以来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优秀传统手法一一三套方城、宫城居中、中轴对称的布局。这种布局从邺城、唐长安、宋汴梁、金中都到元大都逐步发展成三套整齐规则的方案相套,中轴线也更加对称突出。这反映了封建社会儒家的“居中不偏”、“不正不威”的传统观点,把至高无上的皇权,用建筑环境加以烘托,达到其为政治服务的目的。2规则的宫殿与不规则的苑囿有机结合。宫与苑的结合,很早就已开始。在元大都规划时,海子区绿化区已形成,整个宫城规划,充分利用这一现状,取得了高度的艺术效果。3完善的上、下水道。河道既满足人民饮用水源,又使通航河道伸入城内,便利商旅及城市供应。水面又与绿化相结合,丰富城市景色。排

33、水系统完善,施工考究。4元大都的规划建设,一开始忽必烈就把这工作交由规划过上都的刘秉忠负责,他主持了全部的规划建设工作,阿拉伯人也黑迭儿和一些外国的建筑工匠也参加了规划和修建工作。城市建设工程有统一领导与指挥,规划设计意图得到执行与贯彻。从选点、地形勘测到先铺筑地下水道,再营建宫殿等,可以看出工作的周密。这就保证了元大都一气呵成建成为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宏丽壮观的城市之一。第七章明清时期的城市一、明清城市发展的概况:1、城市人口规模扩大。2、城市人口的构成有显著变化,工商业者比重增加。3、经济职能大大增强,各级行政中心的经济职能和专门的工商业城市发展。4、大的区域性城市不断形成。5、新兴市镇

34、不断发展(多为水路交通要道和经济发达地区),区域城镇系统不断完善。6、城市地域分布广泛明清城市发展建设概况:1、城市建设存在着规划建设(封建礼制)和自发建设相翮合。2、大城市都是按照统治阶级的意志进行建设,继承了中国古代传统的而城市规划方法。3、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自发建设形成了更为灵活的布局,如:厢坊制、新城;商业布局灵活,并自发形成固定的市。4、火药的使用,使得城市普遍改建或加固城桓。5、新的防卫城市的设立,并有一定的规划,清朝时期,逐渐转变为一般的城市。6、园林的建设,北方的帝王宫苑除发挥着皇家的物质优势,又吸取着江南私家园林艺术的精华,开始兴起一个皇家造园的高潮。明清城市体系与布局

35、概况:1、清朝疆域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城市发展不平衡。2、人口密度分布和社会经济的区域分布成正比。3、经济最核心地区:淮河以南的江苏安徽,和浙江北部。成为经济中心。4、次发达地区:a直隶、山东河南、山西东部、苏皖北部,原因:有较好的基础和高产农作物的引进。b、长江中上游、东南沿海、华南东部。以农业开发为主,“湖广熟天下足”5、不发达地区西北地区、云贵地区、华南西部。6、落后地区包括新疆、东北、蒙古、青藏及东南沿海的台湾地区。明清时期城市分布的地区差异:长江下游地区为经济最发达的核心地区,包括淮河以南的江苏、安徽两省以及浙江北部。次发达地区包括两类,一是华北地区,包括直隶、山东、河南以及山

36、西东部、苏皖二省北部;另一类地区包括南方的长江中、上游地区和东南沿海和东南沿海、华南东部。不发达地区为衰落停滞的西北地区和发展起步的云贵地区以及华南西部。落后地区为新开发的边疆地区,包括新疆、东北、蒙古、青藏以及东南沿海的台湾等地。二、南京城市发展1、历史:六朝时期的建康城隋在石头城设置蒋州唐代多次更换名称五代吴国的金陵府南唐金陵北宋设江宁府治南宋称建康,是南宋铸钱和染织业中心元朝称集庆路明足都南京清成为两江总督驻地明南京位于钟山之南,并建立太庙及社稷,明南京分为:外城、应天府城、皇城。富城和皇城选址新建。皇城区设在旧城东侧,北枕钟山支脉富贵山,南临秦淮河。既有水运方便,又和旧城紧密相联,各方

37、面都很理想,也合乎风水术所追求的阳宅背山、面水、向阳”的模式,唯一的缺点是地势低洼2、明清南京城的特点:中国古代城市中典型的不规则都城,顺应地形,从防御角度出发修建;皇城、宫城为中国的传统都城形式规则的方形,有中轴线,左祖右社,前朝后寝;南京历代建都,应天府是在历史基础上改建而成,因而整个城市布局不完整,分三个区,相互联系不紧密;南京城在自然地形环绕中,建筑、环境、山水融为一体。三、明北京城1、明北京城的发展1、明代北京城是在去除元大都北部荒凉地区,并在其基础上进行建设。迁都北京的原因:军事不利于加强北方边疆的防御。永乐二年,迁都北京。2、明北京城市建设三套城墙:京城、皇城、宫城。京城较元大都

38、,其沿御道南移,内城东西7000米,南北5700米,周长40里,北、东、西各2门,南面3门。紫禁城南北960米,东西760米,有四门,三大殿,前朝后寝,北部有御花园。皇城在京城的中部,周长18里,高6米,有三海和宫城,左右有太庙、社稷等。外城在内城南部,周围28里,高6.6米,形成原因:运河切断商业中心南移,人口发展城南形成市肆和居民区加修外城。2、明代北京特点:两重性,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继承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重点突出,主次分明,中轴线对称分成许多街区,5城13坊,街区内部以胡同为内部联系道路,居住形式多为胡同四合院。北京商业在正阳门外大街,东西河沿岸一带形成繁荣的商业区,还有行业行会的发展

39、。园林建设,三海、景山公园、私家园林。3、清北京的变化:将内城居民迁至城外,内城驻守八旗兵,设营房大修园林宫殿,三山五园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园林群商业进一步发展,正阳门仍是全城的商业中心信奉喇嘛教,增加了不少喇嘛庙。四、乌镇1乌镇由乌镇和青镇组成,由币河相隔。2、南采时为浙北重镇,明朝嘉靖年间,随着湖州嘉兴苏州的发展,乌青镇区位优势明显,成为桑蚕贸易中心之一。3、城镇形态受河流影响,呈风车状,以东、西币河和币河交汇处为中心向四个方向延伸。4、镇内街道47条,主要沿河分布五、明清市镇的发展1市镇的发展史明清时期重要的城市特征,它介于县城和农村之间的聚落形式,以江南地区,特别是苏松杭嘉湖卫代表。2、

40、商品农业和防治手工业的相互发展,促进了商贸的发展,大大超过了粮食的生产。3、全国范围内均有发展,行政建制上为镇,但其经济实力和影响力超过了一半的州府和县城。六、元大都、明清北京城市的规划建设思想与城市格局(周代洛邑城、曹魏邺城、隋唐长安)(1)周洛邑城:城址不十分规则的方形,中心分布的建筑遗址,分布在城中央偏南(2)曹魏邺城:已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布局方法,邺城的规划继承了战国时期以宫殿为中心的规划思想,邺城功能分区明确,结构严谨,城市交通轴线与城门对齐,道路各级分明,对唐长安及以后有重要影响。(3)吴国金陵:建度地周围20里,共九门,因其位于长江岸边的丘陵起伏的地区,山、湖、河的地形较复杂而且

41、是各朝逐步扩建,因而城市平面是不规则的,但其中宫城部分则按一定的规划制度,比较方正的规划;坊市地区则比较乱,有明显的自发发展迹象。(4)隋唐长安:唐长安多用中轴线对称格局,唐长安多用规整的方格路网,通城门的道路是主干道,唐长安的局位区多用里坊制。(5)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元大都城市格局的主要特点是:三套方城,宫城居中的轴线对称布局。三套方城分别是外城、皇城和宫城。都城东西两侧分别设有太庙和社稷坛。体现了左祖右社,前朝后市”。明清北京保有了元大都的城市特征,明北京城北部收缩5里,南部扩展1里,市中轴线更为突出。第八章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中的若干问题一、中国古代城市类型及分类(一)按照封建政治和行政级别

42、分类都城:首都一一政治经济中心陪都一一都城之外有特殊地位的城市。特点:中国传统城制和都城规划手法,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几重城墙。地区性封建统治中心城市成都、太原、武昌等等特点:历史悠久长期以来形成一个区域的统治中心规模较大,商业手工业的经济中心,省一级官府的治地。一般性的州府:省下一级的行政管理中心包括府州城和县城。地区统治中心,物资集散中心,设有城桓。(二)按照城市性质职能分类1、手工业城市:以手工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如纺织、制陶、制盐等。特点:较好的经济地理条件、便利的交通条件。2、商业中心:特点:优越的地理位置特别是水运多在天然河道或者与运河的交汇处综合性商业中心,经济发达,人口集中,规

43、模大有较多的富商和商业会馆3、海外贸易中心特点:交通优越,多在入海口处,经济发展较快,设有番坊4、防卫城市:特点:从防御出发,规模不大,多一次建成,有深沟高垒,后有些衰落,有些成为一般市镇,如神木县、山海关、金山卫。5、一般市镇:特点:在普通居民点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后分离出来,有集市和贸易中中心有一定规模的商业服务设施。有些规模较大。按照形态分类1、规则形城市:方形;圆形2、不规则形城市:(1)沿河城镇、跨河发展(2)山城(3)双重城(4)多重城3、特殊类型:军市、陵城、卫城、王府建造的独立城市二、中国古代城市分布与区位1、农业、鱼牧业和水系长江、黄河2、沿运河3、沿海岸线发展,与国外有差距4

44、、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分5、政治军事原因,如汉朝定都长安、唐朝东都洛阳、宋汴梁、北魏平城迁都洛阳,金朝迁于中都6、弃旧城,附近选址新建。建新城(长安、洛阳)和建新宫城(南京)7、商业都会的改建,临安8、摧毁后重建9、入海口处的城市三、中国古代城市道路:1、周礼考工记中对道路等级的划分2、隋唐长安的特点与宋东京的特点3、元大都、明清北京4、城市道路特点:通向城门,道路等级与城门数量呈正比,方格形,帝王权威,种植行道树,设置排水沟,5、水乡道路系统和河道系统形成互相密切的系统。四、中国古代城市市肆:1、周礼考工记中对市肆的记载,前朝后市。2、市的发展私有制和商品经济的发展3、周代、汉长安、隋唐长安、

45、宋4、商业处于道路交叉口5、沿河道水网分布6、宗教周围五、中国古代城市居住区1、闾里2、汉代长安隋唐长安:严格的闾里制,统治管理的作用3、宋新坊里制度4、元朝、明清胡同5、南北居住区的差异北方四合院,南方天井空间6、居住区的形态和道路、城市布局形态基本一致7、住宅的绿化种植和不同身份等级建筑的不同8、建筑和工作地点、生活地点的关系六、中国古代城市防御1、木栅栏石头垒夯土砖砌2、城墙宽厚、高低垛口等等受至到城市等级的限制。3、宋代后用砖拱城墙4、城门数量和城市等级有关系5、筑城技术的改进、排水设施、城楼、马面、阁楼、月城的设立6、城门不相对道路不直通7、城池中的望楼(大城市为钟鼓楼代替)8、夯土

46、、版筑、土坯、砖墙、石城墙七、中国古代城市与水的关系1、城池与用水。2、古代城市将周围的水泵,引水入城,并采取弯曲与现状相结合的方式。3、古代水井,有两种:水池和水井。4、水系和城市水运。5、水门、水闸、水栅6、沿海港口河港7、河水对城市的利弊8、城市位置与河流的关系(近河、临河、沿河一侧、跨词等等)八、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特点1、城市布局严整,整体呈中轴线对称布局2、以大突出主要建筑特别是以宽大的道路来突出城市主要建筑群。3、由低层木构家建筑形成院落群组,室内外形成有机联系,用廊、墙进行分隔形成变化和对比4、建筑和树木、绿化结合,形成良好的城市、院落的环境5、城市绝大部分建筑为底层平房的院落式住

47、宅只有庙宇、宫殿、官府等大型院落式建筑群6、城门往往是道路的起点,成为道路的对景。7、用色彩对建筑进行装饰,色彩严格遵守封建等级制度规定8、城市的水系成为影响城市经济、交通运输、居民生活发展的重要因素9、在地形起伏的城市,城市建设利用地形顺地形、山势而建。10、反应了统治阶级的意志、等级制度的规制11体现了封建儒家礼教尊卑的哲学思想12、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九、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秉承思想体系(1)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对城市性质有了严格规划,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这一思想基本成了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所秉承

48、的思想体系;(2)东周时期产生了“诸子百家”,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多元化时代,即有与周礼考工记一脉相承的儒家思想,维护传统的社会等级和宗教礼法,也有以管子为代表的交更思想,强调“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的自然之上理念;但自西汉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同儒家提倡礼制思想有利于巩固皇权统治。因为周礼考工记记载的城市形制比中国古代都城的影响越来越完整的体现出来。十、中国古代规划思想及其典型城市(匠人营国思想)(1)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中国古代大多数都城都是按此思想修建的,最典型的有曹魏邺

49、城、元大都等。(2)管子认为城地选址应是“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其具体内容详见第6题)收管子影响的城市较明显的是南京城,南京地形较复杂,长江自西南向东北流过,四面环山,只有中部地形较平坦,是中国古代城市中典型的不规则的都城。城内有规则方整的宫城区及反映商业及手工业自发成长的市肆区。十一、中国古代规划主要著作(1)a.周礼考工记中记载了周代王城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周礼考工记还记述了按照封建等级,不同级别的城市,如都”王城”和“诸侯城”在用地面积,道路宽度,城门数目,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