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本科)_第1页
《传染病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本科)_第2页
《传染病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本科)_第3页
《传染病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本科)_第4页
《传染病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本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传染病护理学(Communicab Ie Di seases Nursing)课程编码:14310030学 分:2学 时:30 (其中:讲课学时:26见习学时:4)先修课程: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医学免疫学等适用专业:护理学教.材:传染病护理学,陈璇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年8月第2版一、课程性质与任务传染病护理学即临床护理学,是近代护理学与传染病相结合的一门新护理学, 是与传染病医疗相匹配的护理学。它是研究在传染病的领域里如何实行责任制护理 和执行护理程序,提高护理工作质量的一门学科。传染病护理学分总论和各论部分。总论部分主要学习一些基本概念和传染病的 共性、特征和规律,传染病的传染过

2、程、流行过程,传染病的防治方法、护理评估 和护理措施、护理管理特点等。各论部分重点介绍我国当前常见病、多发传染病的 概念、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与病理、临床表现、诊治、预防和护理要点。教学中,不仅加强传染病防冶、传染病护理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 的训练,还注意传染病防治、护理领域的迅速发展,结合学生实际,介绍新的传染 病及新技能使其在原有水平上知识更新、拓宽和加深。本课程教学主要采用讲授、案例分析、课外作业、幻灯及等多种形式,提倡课 堂互动、知识拓展、自学讨论。课程内容安排,依深度的不同分为“掌握”、“熟 悉”、“了解”三类要求。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掌握传染病、传染病护理学、隔

3、离、消毒等概念,掌握传染病的护理特点。熟 悉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和临床特点,传染过程、流行过程以及传染病的防治。熟悉传 染病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掌握熟悉常见传染病的临床特征、诊治、预防及护理。第一章总论1.教学内容(1)传染病的特征:基本特征、临床特征。(2)传染病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影响流 行过程的因素。的护理)、并发症的护理(肠出血、肠穿孔的预防及护理)。(8)健康指导。(9)中医护理。2.目的要求掌握伤寒发病原理、病理改变与临床表现的关系,典型伤寒的临床特点、 常见并发症的护理。熟悉伤寒的治疗、护理,伤寒细菌学检测及血清学检测的时间 及意义,伤寒的预防。了解伤寒

4、杆菌的特性及伤寒的流行特征。第二节 细菌性食物中毒.教学内容自学为主.基本要求自学为主第三节细菌性痢疾.教学内容(5)(6)(7)病原学介绍。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及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护理诊断/问题。护理措施:一般护理(隔离措施、饮食护理、心理护理)、病情观察、用药护理(常用药物:喳诺酮类、匹美西林、头抱曲松、小梨碱、微生态调节剂等)、 对症护理(发热护理、皮肤护理、口腔护理、腹泻的护理)、并发症护理(微循环 障碍的护理、中枢性呼吸衰竭的护理)。(8)健康指导。(9)中医护理。.目的要求掌握急性菌痢和中毒性菌痢的临床表现及护理。熟悉发病机理、治疗及预防。 了解病原特征及流

5、行特征。第四节霍乱.教学内容(1)病原学介绍。(2)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及病理。(3)临床表现。(4)实验室及其他检查。(5)诊断要点:诊断标准,疑似诊断。(6)护理诊断/问题。(7)护理措施:一般护理(隔离措施、饮食护理、心理护理)、病情观察、用 药护理(补液治疗、抗菌治疗)、对症护理(补液治疗的护理、口腔护理、腹泻的 护理、肌肉痉挛的护理)、并发症护理(急性肺水肿、急性肾衰竭的护理)。(8)健康指导。(9)中医护理。.目的要求掌握典型霍乱临床表现、治疗和护理。熟悉发病机制、诊断及预防。了解流行 特征和现状。第五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教学内容(1)病原学介绍。(2)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和病理。(3

6、)临床表现。(4)实验室及其他检查。(5)诊断要点。(6)护理诊断/问题。(7)护理措施:一般护理(隔离措施、饮食护理、心理护理)、病情观察、用 药护理、对症护理(皮肤护理、发热的护理、意识障碍的护理、休克的护理)、并 发症的护理(脑疝、呼吸衰竭的护理)。(8)健康指导。(9)中医护理。.目的要求掌握典型流脑和暴发型流脑的临床表现、治疗和护理。熟悉流脑的发病机理、诊断和预防。了解病原学及流行现状。第四章恙虫病.教学内容自学为主.基本要求自学为主第五章立克次体感染第一节流行性斑疹伤寒.教学内容自学为主.基本要求自学为主第二节地方性斑疹伤寒L教学内容自学为主.基本要求自学为主第六章钩端螺旋体病.教

7、学内容自学为主.基本要求自学为主第七章原虫感染性疾病第一节溶组织内阿米巴感染.教学内容自学为主.基本要求自学为主第二节疟疾.教学内容(1)病原学 疟原虫共有4种。疟原虫的生活史。(2)流行病学传染源为患者及带疟原虫者,传播媒为按蚊,经叮咬皮肤而 传播,人群普遍易感。温带有明显的季节性(夏秋季)。(3)发病机制和病理(4)临床表现潜伏期。疟疾的典型表现 突发的寒战、高热、大汗和间歇 期。反复发作可造成贫血和脾脏轻度肿大。脑型疟、恶性疟和输血后疟疾。(5)诊断 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诊断性治疗;实验室检查(疟疾诊断 的确立有赖于厚或薄血涂片,吉姆萨染色后直接镜检疟原症。)(6)治疗A.抗疟原虫治

8、疗对氯喳敏感的疟疾发作治疗氯喳、伯氨喳。B.耐氯喳疟疾发作治疗 甲氯喳、磷酸咯蔡咤、青蒿素衍生物。C.凶险型疟疾发作的治疗氯喳、奎宁、磷酸咯蔡咤、青蒿琥酯。D.对症治疗(7)护理诊断/问题。(8)护理措施:一般护理(隔离措施、饮食护理)、病情观察、用药护理(遵 医嘱抗疟原虫治疗,一般疟疾与凶险疟疾的治疗)、对症护理(发热的护理、意识 障碍的护理)、黑尿热的护理。(8)健康指导。(9)中医护理。.基本要求了解疟原虫种类、在人体内发育过程和发病机理。熟悉疟疾的典型症状。掌握 诊断要点。熟悉疟疾的治疗。掌握疟疾的护理及健康指导。第八章蠕虫感染性疾病第一节血吸虫病.教学内容(1)概述 新中国在防治上的

9、成就及流行现状。(2)病原学血吸虫雌雄异体,合抱寄生于门静脉系统。生活史。(3)流行病学A、传染源受感染的人和动物。B、传播途径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粪便入水;钉螺孳生;接触疫水。C、易感人群普遍易感。(4)发病机制与病理A.发病机制 疾病发生过程(虫卵肉芽肿形成的四个阶段)。各型发生的免疫 机理。.病理结肠病变、肝脏病变和异位损害。(5)临床表现A.急性血吸虫发热、过敏反应和腹部症状;.慢性血吸虫病;C.晚期血吸虫病 巨脾型、腹水型、侏儒型;D.异位损害。(6)实验室检查血象,肝功能试验,影象学检查和病原学检查。(7)并发症(8)诊断和鉴别诊断诊断除流行病学史与临床症状外,诊断主要依赖于实 验

10、室检查。寄生病学检查 粪便涂片、毛虫卵浮化法和直肠粘膜活组织检查。免疫 学检查。(9)治疗 病原学治疗 毗唾酮;对症治疗。(10)护理诊断/问题。(11)护理措施:一般护理(隔离措施、饮食护理)、病情观察、用药护理(遵 医嘱用药,吐唾酮是目前治疗血吸虫病的首选药物)、对症护理(发热的护理、腹 泻的护理、腹水的护理)、并发症护理。(12)健康指导。(13)中医护理。2.基本要求、大纲说明了解血吸虫的生活史和流行概况。熟悉流行病学特点、发病机理和病理解剖。 熟悉临床分型和特点。掌握诊断要点、病原学治疗、护理。早下讲课见习上机(一)总 论42(二)病毒性肝炎41(三)流行性乙型脑炎2(四)狂犬病2(

11、五)流行性出血热2(六)艾滋病2(七)流行性感冒1(A)流行性脑脊髓膜炎1(九)伤寒1(十)细菌性痢疾11(十一)霍乱2(十二)疟疾2(十三)血吸虫病2三、课程学时分配Ui.本课程的实习要求见传染病护理学实习教学大纲。.部分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五、参考书目.实用内科学,陈激珠,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0版。.传染病学,李兰娟,人民卫生出版社,第8版。.内科护理学,尤黎明,人民卫生出版社,第5版。2017年7月20日(3)传染病的诊断与治疗。(4)传染病的预防。(5)传染病的隔离与消毒。(6)传染病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发热、皮疹、腹泻、意识障碍的护理评估、 主要护理诊断/问题、护理目标、护理措施、护

12、理评价。2.目的与要求掌握传染病、隔离、消毒的概念,传染病的护理特点。熟悉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和临床特点,传染过程、流行过程、传染病的诊治、预防以及常见传染病症状体征 的护理。了解传染病科的设置要求、隔离原则、隔离消毒的种类和方法。第二章病毒感染性疾病第一节病毒性肝炎.教学内容(1)概述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嗜肝(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症和坏 死病变为主的一组传染病;各型肝炎病毒的发现、感染状况和临床转归。(2)病原学A.甲型肝炎病毒(HAV)属嗜肝RNA病毒科,只有一个血清型和1个抗原抗体 系统。B.乙型肝炎病毒(HBV)属嗜肝DNA病毒科,完整HBV颗粒又称Dane颗粒,包 膜上主要由HB

13、sAg组成,核心由HBcAg和HBV-DNA等组成。HBV抗原抗体系统包括: 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与表面抗体(抗-HBs)、乙肝核心抗原(HBcAg)与核心抗 体(抗-HBc)、乙肝E抗原(HbeAg)与E抗体(抗-HBe)。HBV分子生物学标志:HBV-DNA 和 HBV-DNA 聚合酶(HBV-DNAP)。C.丙型肝炎病毒(HCV)系RNA病毒,属黄病毒科。中国大陆以lb (II)型为 主。HCV是多变异病毒。D. 丁型肝炎病毒(HDV)是一种缺陷病毒,必需有HBsAg存在才能构成完整病 毒。包膜由HBsAg构成,核心由HDV抗原(HDAg)和基因组(一条单股环状闭合RNA) 组成。

14、有一个抗原抗体系统。E.戊型肝炎病毒(HEV)系单股正链RNA病毒,属萼状病毒科。(3)流行病学A.传染源:病人、亚临床感染者和病原携带者。B.传播途径:甲、戊型肝炎主要经粪一口消化道途径。乙、丙和丁型肝炎主要 经输血(制品)、注射(预防、药物、毒品)和针刺(纹身等);生活密切接触(以 性接触为主);母婴传播。C.易感人群和流行特征。(4)发病机制免疫损伤和病毒直接损伤。(5)病理解剖基本病变为肝细胞变性、坏死、再生,炎症浸润、间质组织 增生等。病毒性肝炎为弥漫性病变,各临床型有其病理特点。(6)病理生理 黄疸(以肝细胞性黄疸为主),肝性脑病(血氨及其他毒性物 质的潴积、氨基酸比例失调、假性神

15、经递质假说、其他诱发因素),出血(凝血因 子缺乏、血小板减少),急性肾功能不全(肝肾综合征),腹水(醛固酮增多、利钠 激素减少、门脉高压和低蛋白血症等)。(7)临床表现A.潜伏期B.急性肝炎 急性黄疸型(黄疸前期、黄疸期和恢复期)和急性无黄疸型。C.慢性肝炎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D.重型肝炎(肝衰竭)可分为四类:急性重型肝炎(急性肝衰竭,又称暴发 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肝衰竭)、慢加急性重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 慢性重型肝炎(慢性肝衰竭)。以慢性重型肝炎最为常见。E.淤胆型肝炎F.肝炎肝硬变(活动性、静止性,代偿性、失代偿性)。(8)实验室检查A.肝功能检查 血清酶的检测;血清蛋

16、白的检测;血清和尿胆色检测;凝血酶 原时间检测。B.肝炎病毒标记物检测 甲型肝炎(抗-HAV-IgM、抗-HAV-IgG、HAV-RNA);乙 型肝炎(HBsAg、抗-H炎、HBeAg、抗-HBe、抗-HBc、抗-HBcTgM、HBV-DNA);丙型 肝炎(抗-HCV、HCV-RNA); 丁型肝炎(HDAg、抗-HD、抗-HD-IgM);戊型肝炎(抗 -HEV-IgG.抗-HEV-IgM、 HEV-RNA);C.肝活体组织检查(肝活检)。D.超声检查。(9)并发症和预后(10)诊断A.流行病学资料(接触史、输血史和家族史等);B.临床表现(全身乏力不适、消化道症状和/或尿色加深等),各临床型肝

17、炎 的症状和体征;C.实验室检查肝功能检查及病原学检查。(11)鉴别诊断A.其他原因引起的黄疸(溶血性黄疸、肝外梗阻性黄疸);B.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炎。(12)治疗治疗原则:目前仍缺乏可靠的特效治疗方法,采用足够的休息、营养为主,辅 以适当药物,避免饮酒、过劳和使用损害肝脏药物,对伴有病毒复制的活动性慢性 乙肝和慢性丙肝,可采用抗病毒治疗。(13)护理 护理诊断/问题,护理措施:一般护理(隔离措施、饮食护理)、 病情观察、用药护理(抗病毒治疗)、对症护理(黄疸、腹水、腹胀的护理)、并 发症的护理(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的护理)。(14)健康指导 对患者及家属的指导、疾病预防指导(管理传染源、切断

18、传 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主动免疫;被动免疫)。(15)中医护理.基本要求熟悉肝炎病毒的种类及其抗原抗体系统;熟悉甲、乙、丙、丁和戊型肝炎的传 染源、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掌握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分型和急性黄疸型肝炎的临 床症状、体征;掌握急性黄疸型肝炎的诊断(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肝功能检 查和病原学检查);熟悉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原则;熟悉甲、乙、丙和戊型肝炎的 预防措施。掌握病毒性肝炎的主要护理诊断/问题、护理措施。第二节流行性乙型脑炎.教学内容(1)病原学:介绍乙脑病毒的特征。(2)乙脑的流行病学、发病机理及病理。(3)典型乙脑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4)乙脑的诊断要点。(5)乙脑

19、的护理诊断/问题、护理措施。(6)乙脑的健康指导。(7)乙脑的中医护理。2.基本要求掌握乙脑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及护理措施。熟悉乙脑的流行环节。了解病原 学特征及流行特征。第三节狂犬病.教学内容(1)狂犬病概述:狂犬病(rabies)又名恐水症,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 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的急性人兽共患传染病。主要通过病兽咬伤而传播,一年四 季均可发病。(2)病原学:狂犬病毒属弹状病毒科,形如子弹。从患者和病兽体内分离的 病毒称为野毒株或街毒株。狂犬病毒易被紫外线、碘酒、苯扎漠镂、高锌酸钾、乙 醇、甲醛等灭活。加热100C 2分钟即可灭活。(3)流行病学:传染源:带狂犬病毒的动物;传播途径:主

20、要通过病兽 咬伤而传播;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兽医与动物饲养员尤其易感;流行 特征:全年均可发病。(4)发病机制与病理。(5)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为13个月,最长者可达10年以上。典型临床 经过分为三期:前驱期;兴奋期;麻痹期。(6)实验室及其他检查。(7)诊断要点:依据:流行病学资料:有被狂犬或病兽咬伤、抓伤史; 临床表现:出现典型恐水、怕风、怕光、怕声、咽肌痉挛、流涎、多汗和伤口处有 痒痛麻及蚁走等异样感觉,即可做出临床诊断。实验室检查:确诊有赖于检查病 毒抗原、病毒核酸或尸检脑组织中的内基小体。(8)护理诊断/问题。(9)狂犬病的护理措施:一般护理(采取严密接触隔离,将患者置于安静、

21、 避光的单人房间内,卧床休息,补充营养和液体)、病情观察(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及意识、瞳孔;观察有无恐水、恐风、多汗、流涎等表现;观察伤口及其相应神经 支配区域有无痒、麻、痛和蚁走等异样感觉;观察抽搐部位、次数、时间、及伴随 症状并作好记录)、药物护理(常用降温药安乃近滴鼻、冬眠灵、异丙嗪;镇静止 痉药地西泮;干扰素、阿糖胞甘、大剂量人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对症护理(保 持呼吸道通畅及吸氧;降温处理;皮肤护理;并发呼吸、循环衰竭时应给予相应的 护理)。(10)健康指导。(11)中医护理。.基本要求了解病原学、发病机制与病理;熟悉流行病学、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 掌握临床表现、常见护理诊断及

22、护理措施第四节流行性感冒.教学内容(1)概述病原学 流行性感冒病毒的分型及其变异。甲、乙、丙三型。甲型的亚型。流行病学传染源为病人和隐性感染者,、经飞沫传播,人群易感性。流行 特征。(4)发病机制与病理 流感病毒侵入呼吸道上皮细胞内复制引起细胞变性与坏 死和毒血症。单纯流感与流感病毒性肺炎的病变。(5)临床表现潜伏期;典型流感;轻型流感;肺炎型流感。(6)并发症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与肺炎等。肺外并发症可见瑞氏综合征、中 毒性休克、中毒性心肌炎等。(7)诊断流感流行期间,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毒分离,抗原抗体反应。(8)治疗 对症治疗。抗病毒药物的应用。抗生素的应用,治疗继发细菌性感染。(9)护

23、理诊断/问题、护理措施。(10)健康指导对患者的指导、疾病预防的指导(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保护易感人群)。(11)中医护理。.基本要求了解流行性感冒的发病机理、病理解剖、并发症、鉴别诊断及治疗。掌握流行 性感冒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护理措施及预防。第五节流行性腮腺炎.教学内容自学为主.基本要求自学为主第六节麻疹.教学内容自学为主.基本要求自学为主第七节肾综合征出血热.教学内容:(1)定义与概述(2)病原学病原体概况,病毒形态,基因组,血清学分型。(3)流行病学 自然疫源性疾病。传染源:主要为鼠类;传播途径(可经多 种途径传播):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垂直传播、

24、虫媒传播。流行 特征:地理分布、流行类型(农村型、城市型、实验室感染型)、发病年龄和职业。(4)发病机理与病理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的中毒性损害:病毒直接损害 血管壁,免疫作用。休克、出血和肾功能不全的发生原因:中毒性、失血浆性、低 血容量性休克,血管壁脆性增加及血小板量和质的变化,播散性血管内凝血。肾脏、 心脏、脑垂体及其他脏器的特殊病变。(5)临床表现 潜伏期,病程中各期(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 恢复期)的症状和体征,临床类型及表现特点,并发症。(6)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血象(异型淋巴细胞增加,血小板减少),尿变化。 血生化检查,免疫学检查,RT-PCR检查及评价。(7)诊断与鉴别

25、诊断 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五期经过)及血清特异性 抗原抗体测定。分型及各型特点。应与急性发热性疾病、出血性疾病及肾脏疾病等 鉴别。(8)预后 病死率高。常见的死亡原因。(9)治疗 强调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休息及就近治疗的重要性。各期 治疗基本原则和方法。抗病毒治疗。各种疗法如体液疗法、免疫调节剂及透析疗法 等应用时机和评价。(10)护理诊断/问题。(11)护理措施:一般护理(隔离措施、饮食护理)、病情观察、对症护理(发 热期护理、低血压休克期护理、少尿期护理)、并发症护理(配合抢救、防止并发 症,消化道大出血的处理,心衰肺水肿的治疗、透析治疗)。(12)健康指导及中医护理。.基本要求:

26、掌握流行特征、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临床表现、诊断要点与治疗原则和方法。 熟悉病原学、实验室检查。了解定义与概述、流行病学、鉴别诊断和预防措施。掌 握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的主要护理诊断/问题、护理措施。第八节水痘.教学内容自学为主.基本要求自学为主第九节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教学内容自学为主.基本要求自学为主第十节艾滋病.教学内容(1)概况 当前全球及我国的流行状况。(2)病原学 病原体为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有两型,均为单链RNA病毒, 属逆转录病毒科。(3)流行病学A.传染源病人和无症状携带者,病毒主要存在于血液、精液和子宫、阴道分 泌物中,以及其他体液(唾液、眼泪和乳汁等)。B.传播途径 性接触、输血(制品)和注射、母婴传播,其他如携带者的器官 移植和人工受精等。C.高危人群:男同性恋者、性乱交者、静脉药瘾者、血友病和多次输血者。(4)发病机制和病理 CD4阳性T淋巴细胞在HIV直接和间接作用下,大量 破坏且功能受损,导致细胞免疫缺陷。(5)临床表现A. I期急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