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政事堂制度辨证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f7c2f98f1f38b5c29f5aa91f86ed142/7f7c2f98f1f38b5c29f5aa91f86ed1421.gif)
![2022年政事堂制度辨证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f7c2f98f1f38b5c29f5aa91f86ed142/7f7c2f98f1f38b5c29f5aa91f86ed1422.gif)
![2022年政事堂制度辨证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f7c2f98f1f38b5c29f5aa91f86ed142/7f7c2f98f1f38b5c29f5aa91f86ed1423.gif)
![2022年政事堂制度辨证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f7c2f98f1f38b5c29f5aa91f86ed142/7f7c2f98f1f38b5c29f5aa91f86ed1424.gif)
![2022年政事堂制度辨证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f7c2f98f1f38b5c29f5aa91f86ed142/7f7c2f98f1f38b5c29f5aa91f86ed142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PAGE20页共NUMPAGES20页2022年政事堂制度辨证王超唐代中央机构实行三省六部体制,中书主出令,门下掌封驳,尚书主奉行(注:见困学纪闻卷一三三省递重之由注引王鏊震泽长语上。),这是人所熟知的。但是,作为唐代中央最高权力机构的政事堂,却很少为人所知,至今并没有被完全正确地认识。究其根源,早在唐代曾经做过宰相,又是研究唐制的专家杜佑,对于当时国家机构之紊乱,即已感到“繁而难理”(注:旧唐书杜佑传。)了。后世学者,既震于杜氏通典之权威,复限于六典、两志(注:通典职官典、大唐六典、旧唐书职官志与新唐书百官志详载唐一代国家机构的_,唯独于政事堂制度的记载极为简略。)所载政事堂制度之简略,于
2、是延误千载,含糊不确之论,时有所见。_年版新辞海“政事堂”条,是这样解释的:“政事堂唐宋时宰相的总办公处。唐初始有此名,设在门下省,后迁到中书省。开元十一年(公元_年)改称中书门下,因宰相名义上即为中书门下省长官之故,下设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注:见新辞海缩印本,_年版一四六六页政事堂条。)这是把唐代中央最高权力机构政事堂,仅仅看作是“宰相的总办公处”,把国家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看作是宰相开会办公的场所,其谬误亦大矣。中国史研究_年第三期,载有唐朝政事堂制度初探(以下简称初探)一文,是多年来专论政事堂制度所仅见的一篇文字,读后颇有启发。但初探一文,对于政事堂制度一些根本问题,如:政事
3、堂创始的时间,政事堂制度的形成,这个制度的基本内容,即政事堂的职权、_、参加会议的人员及会议主持者、权力凭证,政事堂的性质,政事堂制度产生的政治历史背景,等等,也还没有探索清楚。为此,笔者不揣浅陋,撰文考辨,以就教于方家通人。一关于政事堂创始的的时间,历来说法纷纭,莫衷一是。具有代表性的记载有两种:一是唐代人李华写的中书政事堂记,认为政事堂始于唐高祖武德年间;二是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含含糊糊地说是“其后又置政事堂”,推其事当在唐太宗贞观年间(注:文献通考卷五职官考四门下省。)。笔者于一九八年曾撰文三省制度考略(注:王超三省制度考略,载学术月刊_年第一期。),那时我对政事堂创始的时间,同意文献
4、通考的看法,认为是在贞观年间。根据就是通考的一段记载:“其后又置政事堂,盖以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争论,纷纭不决,故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注:文献通考卷五职官考四。)查贞观政要和_唐纪(注:见贞观政要卷一政体第二。_卷一九二唐纪贞观元年。),这是唐太宗贞观元年的事。近两年来,笔者看法有所改变,认为政事堂创始的时间,应该向前推,至少要推到唐高祖武德年间。理由有以下四点:第一,李华中书政事堂记云:“政事堂者,自武德以来,常于门下省议事,即以议事之所,谓之政事堂。故长孙无忌起复授司空,房玄龄起复授左仆射,魏征授太子太师,皆知门下省事。”(注:全唐文卷三一六,清光绪辛丑年广雅书局刊
5、本第_册。)这段记述,点明了三个事实:(一)“自武德以来”已有政事堂。“自武德以来”,当然是指“自武德年间”以来,而不能理解为割去“武德年间”的“武德以后”(注:姚澄宇唐朝政事堂制度初探,见中国史研究_年第三期。),这是显而易见的。(二)自武德以来,宰相已“常于门下省议事”。既是已“常于”,就可以肯定不是什么新制度;既不是新制度,当然就不会是“武德以后”才有政事堂。(三)自北朝以来,门下省地位特重,“诏旨之行,一由门下”(注:魏书卷二一上高阳王雍传。另见初学记卷一二侍中第一。)。因有宰相“常于门下省议事”的惯例,“故长孙无忌”,就是说,“所以”长孙无忌、房玄龄、魏征三大臣“皆知门下省事”。这里
6、是无论如何得不出因为三大臣“皆知门下省事”,才有政事堂的结论来的(注。姚澄宇唐朝政事堂制度初探,见中国史研究_年第三期。)。其次,_云:“故事,宰相于门下省议事,谓之政事堂,故长孙无忌为司空,房玄龄为仆射,魏征为太子太师,皆知门下省事。及裴炎迁中书令,始迁政事堂于中书省。”(注:_卷二三唐纪一九高宗弘道元年_月。)既成“故事”,表明这种做法已经成为国务活动中的一种习惯法。所以,在_制度史上,“故事”与“制度”往往是同义语。因为有此约定俗成的习惯法,故长孙无忌等三大臣才“皆知门下省事”。因此,无论从国务活动的常规制度看,还是纯从语法结构去分析,都说明政事堂之设立早在贞观之前,而不可能是在长孙无忌
7、等三大臣“皆知门下省事”的同时(注:唐会要卷五一中书令条,即把长孙无忌等三大臣“皆知门下省事”作为小注附在“谓之政事堂”之后。)。再次,从隋唐制度渊源于北朝考之。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先生在论述隋唐制度渊源时指出:“若能注意高齐创业,亦遵后魏(注:隋书百官志序略。),(隋)高祖践极,复废周官,还依汉魏(注:隋书百官志序略。),及唐之官制大体皆沿隋故(注:新唐书百官志序。旧唐书职官志序略同。)数语,则隋唐官制之系统渊源已得其要领。”(注: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华书局_年新一版第八四页。)唐初多沿隋制。实行宰相_议事制度,三省长官共议国政(注:新唐书百官志云:“初,唐因隋制,以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
8、、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不能没有议政场所,所以,“自武德以来,常于门下省议事”,并且即以议事之所,“谓之政事堂”(注:全唐文卷三一六李华中书政事堂记。)。这时政事堂,所以设在门下省,是因为自北朝以来,“诏旨之行,一由门下”,“军国大政,万机之事,无不预焉”(注:魏书卷二一高阳王雍传、彭城王勰传。)。可见,在北朝时门下省权尊势隆,在国务活动中自然成为军国大政决策之所。因此,政事堂议政起始的时间,只能往贞观、武德以前推,很可能在北朝、隋代即有此制,而不可能是在武德以后的贞观年间。通典与旧唐书均载:“旧制,宰相常于门下省议事,谓之政事堂。”(注:通典卷二一职官宰相;旧唐书职官志二侍中条注
9、。唐会要卷五一中书令条同。)“旧制”,即已表明不是新制,而是过去很可能是北朝或隋以来已有的制度。旧唐书多以国史_编写成书,“旧制”是唐初人对北朝以来旧制的习惯用语。最后,从唐代宰相制度的演变考之。唐初制度,以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议政场所即为门下省的政事堂。故时人一般皆以三省长官为真宰相,而真宰相参加政事堂商讨军国大政,乃有当然资格(注:见新唐书百官志,同书宰相表上。)。但唐代宰相,一如隋代,自始就不限于三省长官。隋代柳述以兵部尚书参掌机事,裴矩、裴蕴以黄门侍郎知政事,已开他官兼任宰相之风(注:册府元龟卷三八宰辅总序云,“(隋)或以他官参掌机事,及专掌朝政者,并为辅弼。”另参见
10、通典卷二一职官典三,历代职官表卷三。)。到了唐代,此风更盛,新唐书百官志云:“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注:见新唐书百官志,同书宰相表上。)新唐书宰相表上序亦云:“唐因隋旧,以三省长官为宰相,已而又以他官参议,而称号不一,出于临时,最后乃有同品、平章之名,然其为职业则一也。”(注:见新唐书百官志,同书宰相表上。)又,叶梦得石林燕语云:“唐初宰相,未有定名,因人而命,皆出于临时。其后高宗欲用郭待举为参知政事,以其资浅,故命于中书门下同受进止平章事。”(注:石林燕语卷三。)可见在
11、唐代,凡曾加有以下职衔者,均为宰相,即“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参议朝政”、“参预_”、“参知机务”、“知政事”、“知门下省事”、“平章政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三品”,等等。所谓“同中书门下三品”,本来因为中书令、侍中都是三品官,现在欲使秩卑的人参知政事,故立此号,令与中书令、侍中地位相等,沿用既久,因而失去本来意义,纵是二品以上的官,也必须加“同三品”之号,方为宰相,方可入政事堂议政(注:新唐书百官志云:“自高宗以后,为宰相者,必加同中书门下三品,虽品高者亦然。”另参见唐会要卷五七左右仆射条、文献通考卷四九、历代职官表卷三。)。所以,即令长孙无忌、房玄龄、
12、魏征这样有权位的大臣,也必须加上“知门下省事”的职衔,才在制度上取得参加政事堂议政的资格。以上我们追述唐代前期宰相制度之演变,其目的在于说明:门下省政事堂议政制度在前,而“知门下省事”之类的名号演变在后,是确定无疑的。综合上述四个方面的考察,我们可以确定。唐代政事堂议政制度,至迟始于唐高祖武德年间,很可能在北朝、隋代即有此制,而不可能是创始于唐太宗贞观年间。二尽管宰相于门下省政事堂议政,在唐高祖武德年间已成为制度,但由政事堂议政发展为唐代中央最高权力机构,成为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却经过了一百年左右的漫长岁月。旧唐书职官志载:“旧制,宰相常于门下省议事,谓之政事堂。(高宗)永淳二年(公元_年)_
13、月,中书令裴炎以中书执政事笔,遂移政事堂于中书省。(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_年),中书令张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其政事印改为中书门下之印也。”(注:旧唐书职官二注。)这就非常清楚地点明了政事堂制度形成的三个发展阶段,兹分别考察辨证如下。第一阶段。自唐高祖武德年间到唐高宗末年(约公元_年),为门下省政事堂议政时期。在这个发展阶段中,虽然政事堂始终设在门下省,但作为一项制度,也是在不断变化着的。武德年间,可以说政事堂纯为宰相议政场所,如同现代的“会议厅”一样,并非理政办公之地。这个时期的政事堂,所以一直设在门下省,主要是因为自北朝以来,门下省权重势隆之故。贞观年间,由于中书出令与门下封驳之间发生流
14、弊,不是知非不纠,就是互相责难,影响了政府效能。唐太宗看到了这种情况,曾对黄门侍郎王珪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人心所见,互有不同,苟论难往来,务求至当,舍己从人,亦复何伤。比来或护己之短,遂成怨隙,或苟避私怨,知非不正,顺一人之颜情,为兆民之深患,此乃_之政也。”(注:见贞观政要卷一政体第二。_卷一九二唐纪贞观元年。)鉴于隋亡的教训,唐太宗整顿了中央政府的_机构,凡“留文武总六百四十三员”(注:见_卷一九二唐纪贞观元年。)。为了防止政府机构随意扩大和官员冗滥,唐太宗还用法律制度加以保证。同时,他又提高政事堂地位,改变国家总枢机构中政务活动的某些程序。
15、贞观以前,诏敕虽多由中书出令,但承受者多,拟进者少,故宰相议政,多不在诏旨拟定以前,而是在诏旨拟定之后。诏敕之下,事先议论少,事后检查多,所以政事堂之初设于门下,其原因之一也在于此。贞观以后,中书舍人“五花判事”,中书省权职渐重,中书令于定敕之前,多提前于政事堂讨论(注:参见_卷一九三唐纪贞观三年。)。于是政事堂地位日渐提高,遂成为宰相议决政务的最高会议。前引通考所载:“其后又置政事堂,盖以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争论,纷纭不决,故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注:文献通考卷五职官考四。)其基本点,是把贞观年间“先于政事堂议定”,即议决朝政,同武德年间“常于门下省议事”相区别。由一般
16、“议事”到“议定”朝政,这无疑是政事堂地位的明显提高。而不可以把“其后又置政事堂”一句断章割裂,来说明在贞观年间刚刚创立政事堂,这是不妥的。关于中书舍人“五花判事”,王夫之认为这是“会议之始”。他在读通鉴论中说:“唐制:军国大事,中书舍人各陈所见,谓之五花判事,而宰相审之,此会议之始也。”(注:读通鉴论卷二唐太宗五。)什么“会议之始”呢。_说得明白:“故事: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太宗)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注:参见_卷一九三唐纪贞观三年。)王夫之没有注意“上始申明旧制”一句,既是“旧制”,就不会是“会
17、议之始”。“上始申明旧制”,足以说明贞观年间宰相议政,仍在门下省政事堂,而且,虽然中书渐重,但中书出令,门下封驳的“旧制”并未改变。第二阶段:自武后光宅元年至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_年),为中书省政事堂时期。这个时期,政事堂始正式成为宰相议决军国大政的最高国务会议。武后光宅元年(公元_年),裴炎执政事笔,迁政事堂于中书省。李华中书政事堂记云:“光宅元年,裴炎自侍中除中书令,执事宰相笔,乃迁政事堂于中书省。”(注:全唐文卷三一六,清光绪辛丑年广雅书局刊本第_册。)唐会要卷五一中书令条亦云;“永淳三年(即光宅元年)_月,中书令裴炎,以中书执政事笔,其政事堂合在中书,遂移在中书省。”(注:_卷二六唐纪
18、高宗弘道元年(公元_年)载:_月,丁巳,高宗崩。甲子,中宗即位。甲戌,以裴炎为中书令。“故事,宰相于门下省议事,谓之政事堂,故长孙无忌为司空,房玄龄为仆射,魏征为太子太师,皆知门下省事。及裴炎迁中书令,始迁政事堂于中书省。”旧唐书卷六武后纪云:中宗嗣圣元年(_年)_月,废中宗。_月睿宗立,改元“文明”。_月改元“光宅”,_月丙申杀裴炎。据上可知,裴炎迁政事堂于中书省,既不是高宗永淳二年_月(旧唐书),或永淳三年_月(唐会要),也不是武后光宅元年(李华中书政事堂记),而是在高宗弘道元年(公元_年)_月_日之后,此时高宗已崩,中宗刚即位;至迟不会迟于他同武后合谋废中宗、立睿宗的前后,即中宗嗣圣元年
19、_月,睿宗文明元年二、_月间。)宰相既商讨议决军国重务于政事堂,而草拟诏敕之责在中书。为便于政务推行,于是政事堂遂由门下省迁至中书省。这是贞观中期以来,中书地位日重门下权势渐削的必然趋势。裴炎自侍中改任中书令,执政事笔,迁政事堂于中书省,并非裴炎一己之私意,乃是制度发展所使然。新唐书卷四六百官志云。“自高宗以后,为宰相者,必加同中书门下三品,虽品高者亦然;惟三公、三师、中书令则否。”侍中与中书令同为中央决策机构中书、门下省长官,秩皆三品,何以侍中必加“同三品”衔,方为真宰相,得参加政事堂会汉,而独于中书令“则否”。看似十分乖谬,其实乃是制度在渐渐变化矣。所谓“天河暗转,必有其迹”,此之谓也。政
20、事堂迁至中书省后,在制度上明显的变化,是宰相于政事堂议决政务时,有轮流“秉笔”或“执笔”之制。新唐书卷一一七裴炎传云:“旧,宰相议事门下省,号政事堂,长孙无忌以司空,房玄龄以仆射,魏征以太子太师皆知门下省事,至炎,以中书令执政事笔,故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同书卷一二三韦巨源传亦云:“_初,(巨源)以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时要官缺,执政以次用其亲,巨源秉笔,当除十人,杨再思得其一,试问余授,皆诸宰相近属。”可见这个时期秉笔宰相之常务,乃有三项:(一)诸宰相议政时,主持会议;(二)会议之后,总其纪录;(三)秉笔之日,坐政事堂办公。其次,武则天时改中书省为凤阁,门下省为鸾台。凤阁鸾台即中书门下,合政
21、事堂实际已成为一体,成为权力很大的相府了。“垂拱三年(公元_年),或诬告(刘)祎之受归诚州都督孙万荣金,兼与许敬宗妾有私,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时年五十七。”(注:旧唐书刘祎之传。另见_卷二四唐纪则_垂拱三年。)以武则天那样的专横残暴,欲以莫须有罪名惩处刘祎之,而诏敕未经凤阁鸾台政事堂讨论议决,致引起刘祎之的强烈抗议,可见政事堂的权力已经很大,地位已有显著提高。第三阶段:玄宗开元十一年以后,政事堂成为中央最高权力机构。(旧唐书职官志云:“开元十一年,中书令张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其政事印,改为中书门下
22、之印也。”(注:旧唐书职官志二门下省注。)册府元龟宰辅部亦云:“开元中,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政事印为中书门下之印。”(注:册府元龟卷三八宰辅部总序注。)旧唐书“政事印”下多一“改”字,说明政事堂原来以议政为主,还未完全成为权力机构,故无专印。开元中“改”为中书门下政事堂,始成为中央最高权力机构,乃置专印。又,新唐书百官志载:“开元中,张说为相,又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列五房于其后:一曰吏房,二曰枢机房,三曰兵房,四曰户房,五曰刑礼房,分曹以主众务焉。”(注:新唐书百官志,唐会要卷五一中书令条略同。)至此,政事堂制度始备。在开元以前,政事堂内部无任何分司之_,其地位虽日益重要,井渐由会议厅转
23、变为宰相最高囚务会议,然尚难确定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直到开元十一年,中书令张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政事堂,列五房以主政务,于是遂有其所辖部门与属官,“中书门下政事堂”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至此乃备矣;作为唐代中央最高权力机构的地位,乃完全确立。三历史表明,政事堂作为唐代一项带有根本性质的政治制度,至少包括以下几项内容:(一)政事堂的职权。毫无疑问,开元以后,政事堂已经合中书门下两省而为一个权力机构,它的职权无疑拥有中书门下两省之职权。唐六典中书省云:“中书令之职:掌军国之政令,缉熙帝载,统和天人,入则告之,出则奉之,以厘万邦,以度百揆,盖以佐天子而执大政者也。”(注:唐六典卷九中书省,旧唐书职
24、官志同。)唐六典门下省又云:“侍中之职:掌出纳帝命,缉熙皇极,总典吏职,赞相礼仪,以和万邦,以弼庶务,所谓佐天子而统大政者也。凡军国之务,与中书令参而总焉,坐而论之,举而行之,此其大较也。”(注:唐六典卷八门下省。太平御览引唐六典“门下省”条“所谓”作“盖以”。)可见中书门下职掌乃是“佐天子而统大政”,是“统和天人,以和万邦”。这实际上是宰相之职。如今政事堂“参而总焉,坐而论之,举而行之”,职权之重,权势之隆,可以想见。诚如李华中书政事堂记所述:政事堂者,君不可以枉道于天,反道于地,复道于社稷,无道于黎元,此堂得以议之。臣不可悖道于君,逆道于仁,黩道于货,乱道于刑,克一方之命,变王者之制,此堂
25、得以易之。兵不可以擅兴,权不可以擅与,货不可以擅蓄,王泽不可以擅夺,君恩不可以擅间,私仇不可以擅报,公爵不可以擅私,此堂得以诛之。事不可以轻入重,罪不可以生入死,法不可以剥害于人,财不可以擅加于赋,情不可以委之于倖,乱不可以启之于萌。法紊不赏,爵紊不封,闻荒不救,见馑不矜,逆谏自贤,违道变古,此堂得以杀之。故曰:庙堂之上,樽俎之前,有兵,有刑,有梃,有刃,有斧钺,有鸩毒,有夷族,有破家,登此堂者,得以行之。(注:见全唐文卷三一六李华中书政事堂记,广雅书局刊本第二册。玉海卷一六一唐政事堂引李华中书政事堂记:“逆道于仁”作“人”;“兵不可擅兴”作“擅诛”;“权不可擅与”作“擅施”;“法紊不赏,爵紊
26、不封”作“代紊不赏,削紊不封”;等等,错漏几不可读。见清嘉庆年间刊本。)观此可知,开元以后之政事堂,赋政四海,允厘六职,统和天人,总齐机衡,已为朝政之本。(二)政事堂的_。政事堂分正堂与后院两部分:正堂为宰相办公室和会议厅;后院为政事堂秘书处,分设五房办公,即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和刑礼房。古今图书集成官常典载:“唐之政令,虽出于中书门下,然宰相治事之地,别号曰政事堂,犹今都堂也。”(注:参见古今图书集成官常典卷二五七公辅部杂录二引却扫编。)新唐书崔元综传云:“元综,天绶初以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性恪慎,坐政事堂,束带,终日不休偃。”(注:新唐书崔元综传。玉海卷一六一唐政事堂亦作“天授
27、初”。)正堂之后,列有五房秘书处。新唐书百官志云:“开元中,张说为相,又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列五房于其后:一曰吏房,二曰枢机房,三曰兵房,四曰户房,五曰刑礼房,分曹以主众务焉。”(注:玉海卷一六一同。)又,玉海“宋朝枢密院”条云:“开元中,设堂后五房,而_自为一司,其职秘独宰相得知。”(注:见玉海卷一六七宋朝枢密院条。)由此可证政事堂秘书处五房官属,是设在中书门下正堂之后,为诸吏史治事办公之地,入品者可为五房之长(注:参见金毓黻后堂官考,载文史杂志第五卷第七、八期合刊。)。五房僚佐所掌虽属秘书工作,但因其多为国家_事,权位很重。_卷二三七“唐纪宪宗元和元年”载:“堂后主书滑涣久在中书(胡注云:
28、堂后主书,即今之堂后官也),与知枢密刘光琦相结,宰相议事有与光琦异者,令涣达意,常得所欲,杜佑、郑絪等皆低意善视之。”像滑涣这样作势弄杖者,固属不多,但也说明五房僚佐地居权要,宰相亦未可小视。政事堂在唐代中央机构中的地位,可用示意图表示如下:k23c156.jpg(三)参加政事堂会议人员。参加政事堂会议者,唐初为三省长官;高宗以后,为中书门下长官,或带“同三品”、“平章事”、“参知政事”等衔官员。中书舍人和堂后五房长官因工作关系,经执笔宰相同意,亦可参加会议。政事堂会议与朝议不同。政事堂是宰相议决军国大政的权力机关,必须宰相才能参加。朝议为皇帝临朝时与诸大臣之议论,因此,文武百官品高品低者皆可
29、与议。朝议所议之事,据记载多为军务大事,盖以军务关系国家至大,必须皇帝临朝议决。旧唐书严绶传云:“(元和)九年,吴元济叛,朝议加兵,以绶有弘恕之称,可委以戎柄,乃授山南东道节度使,寻加淮西招抚使。”(注:见旧唐书严绶传。)是朝议军务之一例。政事堂会议与廷议亦不相同。朝议由天子临朝议决,廷议由宰相主持,上自文武大臣、六部尚书、九卿诸监,下至侍郎、御史等皆可参加廷议。旧唐书刘文静传云:“文静自以才能干用在裴寂之右,又屡有军功,而位居其下,意甚不平。每廷议多相违戾,寂有所是,文静必非之,由是与寂有隙。”(注:旧唐书刘文静传。)又据新唐书姜晦传云:“(晦)为吏部侍郎,主选。处事精明,私相属诿,罪辄得,
30、皆以为神。始,晦革旧示简,廷议恐必败,既而赃赇路塞,而流品有叙,众乃伏。”(注:见新唐书姜晦传。)旧唐书王唆传载。“时朔方军元帅魏元忠讨贼失利,归罪于副将韩思忠,奏请诛之。晙以思忠既是偏裨,制不由己,又有勇智可惜,不可独杀非辜,乃廷议争之。”王晙当时为殿中侍御史。旧唐书杜佑传亦载有“公卿廷议”之事。可见参加廷议者,不仅宰相,宰相以外的官员亦可参加,这和参加政事堂会议只限于宰相者,全然不同也。(四)政事堂会议执行主席。通常是中书令取旨后,于政事堂召开宰相联席会议,开会时有一执行主席,称“执笔”、“执政事笔”。讨论结束,秘书处协助“执笔”综合整理成诏敕文书,然后奏闻画敕。执行主席轮流担任,有时一人
31、一天,有时一人十天。唐会要云:“至德二载_月,宰相分直主政事,执笔,每一人知十日,至贞元十年_月_日,又分每日一人执笔。”(注:唐会要卷五一中书令条。)新唐书崔佑甫传云:“始肃宗时,天下务剧,宰相更直掌事,若休沐还第,非大诏命,不待遍晓,则听直者代署以闻。”_卷二一九云:“又令宰相分直政事笔、承旨,旬日而更(胡三省注:令宰相在政事堂,分日当笔及承上旨),惩林甫及杨国忠之专权故也。”(注:_卷二一九唐纪三五肃宗至德元载。)上引“分直”、“更直”、“听直”之“直”,即轮流值班,意思是说宰相在政事堂要轮流值班。而“秉笔”、“执笔”、“执政事笔”者,是指有会则为会议执行主席,无会则为值班宰相,负责处理
32、日常公务或“承上旨”。由上可见,在肃宗以后,宰相执政事笔者,或旬日一更,或一日一更。由宰相执政事笔“承旨”之制还可知,在唐朝中央最高权力机构中,由中书令取旨的传统做法已经有了改变。值得注意者,旬日一秉笔或一日一秉笔,与“三两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政事”,殊有不同。前者为值班宰相,后者如司马光所说:“至于数旦一至政事堂,乃唐世以来宿德元老、年高有疾,朝廷尊礼,特降此命。”(注:司马光辞三日一至都堂札子,元祐元年,载司马文正公集卷三八。)乃是对年高望重的大臣如_、杜佑(注:各见新、旧唐书本传。)等的一种尊礼。(五)中书门下之印。印是权力的凭证,“印者,信也”(注:百川学海,蔡邕独断卷上。)。自开元十一
33、年,中书令张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于是政事堂印亦改为“中书门下之印”(注:旧唐书职官志门下省。另见册府元龟卷三八宰辅总序。)。“中书门下之印”即成为唐代中央最高权力机构中书门下政事堂的权力凭证。唐制,凡属皇帝命令,必须政事堂会议正式议决通过,并加盖“中书门下之印”,而后方可颁行生效。这就是说,凡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加差“中书门下之印”,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被认为是违制的,不能为国家各级机关所承认。“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就是宰相刘祎之对武则天的批评。后来唐朝有的皇帝违反这一制度时,只得将其发诏敕的封袋改为斜封,所书“敕”字,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即表示
34、此项命令未经政事堂研究,虽没有“中书门下之印”,亦请下面马虎承认之。这在当时,已被认为是了不得的事了。以至皇帝私下所封的官,因其来经正式敕封手续,亦为时人所看不起。如旧唐书元稹传云:“长庆初,谭峻归朝,出稹连昌宫辞等百余篇奏御,穆宗大悦,问稹安在。对曰:今为南宫散郎。即日,转祠部郎中、知制诰。朝廷以书命不由相府,甚鄙之。”(注:旧唐书元稹传,此时“相府”即中书门下政事堂也。新唐书元稹传云:“然其进非公议,为士类訾薄”。)穆宗以一时之宠信,未经政事堂议决,即迳自任命元稹为祠部郎中、知制诰,致遭朝廷非议。关于唐朝宰相署敕事,大藏经二一二代宗朝赠司空大辨正广智三藏和上表制集中,足资查证的史料甚多。表
35、制集卷一载(注:大藏经二一二表制集卷三亦载“大历八年正月_日牒”等史料仍很多,兹不复赘。):中书门下牒奉敕宜依牒至准敕故牒。永泰元年_月_日牒。中书侍郎平章事杜鸿渐中书侍郎平章事元载黄门侍郎平章事王检校侍中李又,金石萃编亦载(注:见金石萃编卷九五唐五五会善寺戒坛碑;又见金石萃编卷九四唐五四所载_嵩岳会善寺戒坛牒。):中书门下牒牒奉敕宜依牒至准敕故牒大历二年_月_日牒中书侍郎平章事元载黄门侍郎平章事杜鸿渐黄门侍郎平章事王缙兵部尚书平章事李检校侍中李中书令石刻中这方面的例证很多,恕不一一列举。四这就发生了一个问题:皇帝个人专制和宰相_议决的矛盾问题。在封建专制时代,皇帝实行专制独裁,“天下事无大小
36、皆决于上”(注: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乃是天经地义。但从秦汉以来,就有“廷议”制度,至唐代,又建立起政事堂宰相_议决的中央最高权力机构。_独裁与宰相_议决,看上去是两个相对立的制度,竟能统一于一个封建的中央_之中,这似乎不可理解。但是,历史上一切制度,都不会凭空地产生,制度的背后,都有深刻的政治、经济和历史的背景和根源。政事堂制度既然是封建国家发展到繁荣鼎盛时期所形成的国家最高权力机构,那么,要解释它的产生与发展,自然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舍此而求诸于唐太宗个人的政治作风,乃是舍本求末之法,不可能得出正确的回答,也不可能完全正确地认识政事堂制度。恩格斯指出:国家决不是从外部强加于社
37、会的一种力量。国家也不象黑格尔所断言的是“伦理观念的现实”,“理性的形象和现实”。勿宁说,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个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力量,就是国家(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_一九七二年版第一六七一六八页;第一六七一六九页。)。根据恩格斯的科学论断,剖析政事堂制度的产生与形成
38、的历史过程,我们看到,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始终是封建专制主义政体中牵动全局的核心问题(注:王超三省制度考略,载学术月刊_年第一期。)。毫无疑问,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与斗争,也是整个封建社会_的一个方面。历史表明,唐初三省分权,使相职一分为三,互相牵制,目的是为了便于皇帝控制。2022年政事堂制度辨证(二)导办员职责一、爱岗敬业,永远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二、准时上岗,按时签到,不旷工、不迟到、不擅离职守。三、文明服务,使用文明用语,接待群众做到热情耐心,周到、有问必答。四、挂牌上岗,接受群众咨询、建议、监督、批评,帮助群众抽号,指导群众填写表格,引导群众找到办事窗口及所办业务。五、遇到重大事件
39、及时汇报,及时反馈。六、严守秘密,廉洁奉公,依法办事,遵守纪律。2022年政事堂制度辨证(三)机关服务中心工作及岗位职责一、机关服务中心及各处室主要职责1、机关服务中心工作职责机关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所属事业单位主要是为机关日常工作提供后勤保障服务。具体职责是1承担机关后勤事务工作。2受托管理国有资产并负责保值增值。3搞好机关职工生活福利。4负责机关安全保卫工作。5完成交办的其他事项。“三定”方案中规定的办公厅“管理机关安全保卫、后勤服务和其他行政事务”的职能由中心承担。2、办公室工作职责1负责中心人事劳资管理有关工作2承担中心财务管理具体事宜3负责中心的文秘、保密、公文运转工作4协助中
40、心领导处理日常事务5负责中心印章的管理6参与中心内部各种规章制度的制定为中心领导提供工作情况分析和建议7安排中心各种会议落实和执行会议决议8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3、总务处工作职责1负责管理机关行政后勤事务工作2负责固定资产、办公设备、办公用品的政府采购及相关管理工作3负责机关车辆管理提供交通运输保障4负责机关医疗卫生工作5承担机关办公用房、职工住房的管理及相关具体工作6负责机关文印管理工作7落实中心内部有关制度的执行8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4、经营处工作职责1对会内委托经营性资产进行管理提出经营方案并组织实施保证合同的兑现确保资产的保值增值2向中心控股、参股公司派股东代表、董事、监事3负
41、责联系会内相关部门的培训及出版发行的相关经营工作4负责对控股公司的经营审计工作5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二、机关服务中心领导岗位职责1、机关服务中心主任岗位职责1主持中心全面工作2负责提出机关行政事务管理、后勤服务保障、经营创收工作发展规划研究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及实施方案组织完成工作总结_组织制定中心的各项管理制度并对制度的实施进行监督和考核4根据机关行政后勤工作整体规划和要求与机关签订并履行服务协议5负责中心员工的思想理论学习业务培训6负责审定和签发中心的各类公文7负责审批中心年度经费预决算和各项经费的开支_组织、检查、督促中心各部门完成工作任务协调与机关各方面关系9负责中心党的建设工作10完
42、成会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2、机关服务中心副主任岗位职责1协助主任开展工作主任出差或休假时受主任委托主持中心工作2参与内部重要问题的研究和决策3负责制定分管工作计划及实施措施完成工作4负责审核分管部门代中心起草的或上报的各类公文5负责分管部门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学习、业务培训、安全教育和工作考核6负责协调分管部门之间的内外工作关系建立良好的工作氛围_组织、检查、督促分管部门人员完成工作任务提高工作效率8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3、办公室主任岗位职责协助中心主任做好本职工作具体负责1主持办公室全面工作2编制中心内部管理制度及实施细则建立健全本部门的各项_组织中心各种会议监督和执行会议决议4督办会议决议的执行5负责组织机关后勤服务协议的拟定、审核工作并负责检查协议的执行情况6负责保密工作监督文件管理7监督考勤安排休假8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4、总务处处长协助中心主任做好机关行政服务工作具体负责1负责总务处的全面工作2负责机关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并负责协调资产核销有关工作3监督管理机关行政后勤服务有关工作4负责机关车辆管理制度建设及车队管理工作5负责车队、资产管理、审核和考核工作6负责机关办公用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软件项目合作协议书范本
- 作品版权授权协议书范本
- 教育培训课程合作协议书范本
- 电子围栏技术协议书范本
- 北京市存量房屋买卖合同范本
- 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4.3《在数轴上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听评课记录
-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听课评课记录
- 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1.2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2)》听评课记录2
- 新人教版八年中国历史上《鸦片战争》听课评课记录
-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28.2.2 《应用举例》听评课记录6
- 江苏省2023年对口单招英语试卷及答案
- 易制毒化学品安全管理制度汇编
- GB/T 35506-2017三氟乙酸乙酯(ETFA)
- GB/T 25784-20102,4,6-三硝基苯酚(苦味酸)
-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指令书填写规范(特种设备安全法)参考范本
- 硬笔书法全册教案共20课时
- 《长方形的面积》-完整版课件
- PDCA降低I类切口感染发生率
- 工业企业现场监测工况核查表
- 沉淀池及排水沟清理记录表
- 急诊急救信息化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