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 高一期中备考金卷 语文(B卷)教师版_第1页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 高一期中备考金卷 语文(B卷)教师版_第2页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 高一期中备考金卷 语文(B卷)教师版_第3页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 高一期中备考金卷 语文(B卷)教师版_第4页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 高一期中备考金卷 语文(B卷)教师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新教材)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备考金卷语 文 (B)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

2、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在非遗法的加持下,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已经从物质文化遗产拓展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即从对物的保护上升到对人的保护,从对物件的保护过渡到对物件制作技艺的保护。对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成对”保护已经成为共识。这种共识有效地阻止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断流。但在非遗法的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首先是混淆非遗概念的问题。有人误将刚创造出来的“现产”当成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误将被改编、改造过的,甚至被西化、被娱乐化的东西当成遗产。其次是保护理念的问题。非遗法重点强调了“原真性”保护原则。所谓“原真性”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

3、“原汁原味”,目的是确保每个项目的真实。如果经过我们的保护已经不再是原来的东西,保护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历史价值。传承人的底线就是不能传递“假情报”。要严把传承人“入口关”,并将那些伪传承人及早“踢”出传承队伍,不能因为他们影响有序传承。活态传承是非遗的最大特点,但活态传承的本义并不是让非遗改变,而是让非遗通过一个个泥人的制作、一首首山歌的演唱以活态的形式传承下去。活态传承理念的提出也是在告诫人们要礼敬传统,而不是对传承人所传文明随意改造,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非遗的“原真性”。随着非遗保护理念的不断深入,未来修订非遗法时还会涉及知识产权等一系列问题。从理论上讲,真正的非遗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共同遗产,而

4、不是留给某个人的私人遗产,这一点与文创产品不同。但从传承规律上讲,其知识产权的界定比较复杂,比如一些以家族为传承线的项目,其本身就有不外传的规定;比如经过再次创作的具体作品,因为作品中表现出了独特的个性,创作者应该拥有知识产权,如传承者翻唱的非遗民歌具有个人声音。(摘编自刘海红有法可依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工作进入新时代,中国文化报2021年5月)材料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城市人口的持续增加和农村人口的不断流失,这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带来的一个最大困扰就是原本乡村属地的非遗传承主体流失或者缺乏稳定性,导致非遗传承后继乏人。提升非遗在城市的共享度,实际上就是扩大非遗传播的范围,让城市居民能够感知、共享

5、乡村非遗的魅力。如果从保护非遗本真性的角度看,似乎这样的共享并不适宜,但要破解传承的困局,通过提高共享度,进而扩大非遗的受众范国,受众的增加可能潜在地提高其中少教人成为传承人的可能性,从而营造非遗传承的条件与环境。如今的城市人口结构中,属于第一代进城的人群占据了相当的比例。在这一群体中,大多数人无论在情感上、记忆上,还是文化认同上仍然与乡土社会保持着高频度、深层次的联系,因此,涵盖了民俗在内的诸多非遗成为连接城乡、沟通新市民和乡村社会的纽带,而他们作为乡村文化承上启下的一代人,既了解乡村文化的过去,又肩负着将其传递给下一代的使命,在某种意义上可称之为乡土文化的承载者和传递者。我们也知道,随着城

6、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推进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城乡文化的交流融合将成为一种趋势。乡村非遗的城市共享既可以丰富公共文化一体化的内容,又可能为非遗的传承保护带来机遇。从这个意义上说,非遗的适度进城,不仅是一种文化上的共享,而且与政府的“送文化下乡”,共同构成了城乡文化双向互动的景观,改变了以往从城到乡的单向文化输入模式,客观上也拓展了非遗未来可能的传承发展空间。(摘编自杨旭东提升共享度是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然要求)材料三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这两部文化遗产基本法,到有关遗产保护利用创新的一系列特定领域的专项发展条例、指见、管理办法我国形成了各种专项政策和法律法规

7、互补兼容、相互推进的制度化网络,构建了文物保护利用、非遗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创新三条主线的保障体系,为高效率、高质量的遗产保护发展事业提供了制度支撑。我国的遗产保护发展实践表现出积极进取的开拓性和创新性,对遗产的概念、范畴和价值的理解日益开放包容,遗产的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亢实。我们所理解的文化遗产已经超越“架子上的文物”和静态的遗址、建筑的传统范畴,走向更宽泛意义上的包括景观空间、生活方式在内的“动态遗产”和“活态遗产”。“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理念不断深化,“大遗产”发展思维更加成熟稳健。我国的遗产保护发展并非局限于单一的专业领域实践探索,而是融入国家和民族的总体性、时代性的战

8、略部署。国家宏观设计越来越突显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地位,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进一步强化与遗产领域的交集和互动。多重国家政策的交织共力、相互呼应,体现了遗产保护发展的“大战略”理念。(摘编自林秀琴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智慧)1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互依存、密不可分,随着我国非遗法的施行,“成对”保护已成共识。B文化的历史价值基于真实基础,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只有完全不改造非遗文化,才保有其“原真性”,才是真正的活态传承。C非遗传承需要知识产权制度保驾护航,但由于非遗传承规律的复杂和特殊,在非遗保护过程中涉及的知识产

9、权的界定也会变得复杂。D城乡文化共享或许不适宜保护非遗本真性,但却能扩大非遗受众范围,增加传承的可能性,营造传承条件和环境,从而打破传承困境。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离不开传承者的代代相传,因此在非遗传承过程中能否吸纳优秀传承人进行传承至关重要。B城市人口的持续增加和农村人口的大量流失,造成非遗传承主体流失或不稳定,势必影响非遗传承乃至城市化进程。C文化遗产基本法的颁布、各项条例法规的出台,为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提供了切实有力的制度保障。D我国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对遗产内涵和外延的认识不断丰富和充实,“动态遗产”和“活态遗产”很好地体

10、现了这一点。3下列不属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或保护的一项是(3分)( )A“薄施淡染:陈扬龙釉下五彩瓷艺术形成与发展”文化展览在株洲博物馆隆重举办,展览引人入胜。B国家级非遗苗族银饰锻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吴水根参加北京文博会,进行银饰加工现场演示等活动。C湖南皮影戏省级传承人吴升平,纸影戏影偶制作技艺传承人吴渊进入校园宣传皮影戏的表演艺术。D赫赫有名的岳麓书院,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学府之一,其古代传统的书院建筑至今被完整保存下来。4从国家层面来看,我国是如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请根据材料三进行要点提炼,每个要点不超过20个字。(4分)5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有很大不同,请分别加以简要

11、说明。(6分)【答案】1B2B3D4构建政策和法律保障体系,提供制度支撑。贯彻“大遗产”思维,进行开拓性和创新性实践。设计“大战略”理念,融入总体性和时代性部署。5材料一,先强调非遗法的意义和作用,紧接着论述非遗法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分析未来修订非遗法会涉及知识产权等一系列问题。材料二,先分析现象(提出问题),即农村人口流失导致乡村非遗传承后继乏人;再提出方法对策(解决问题),为解决非遗传承的困局,要提升非遗在城市的共享度;接着分析为什么提升非遗在城市的共享度能够有效解决这一困境,最后强调这一举措的作用和意义。【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重要信息的能力。B“完全不改造非遗文化”

12、错误,“活态传承的本义并不是让非遗改变”在于“不能对传承人所传文明随意改造”,并非“完全不改造非遗文化”,而是不能随意改造;如果“完全不改造”就谈不上“活态”。此外,材料三谈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发展”就意味着“基于真实基础”的改造。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作者观点及根据材料内容推断的能力。B“乃至城市化进程”错误,农村人口的流失造成原本乡村属地的非遗传承主体流失或缺乏稳定性,也就会影响非遗传承本身,但不能说影响“城市化进程”;恰恰相反,会促进“城市化进程”。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D文化遗产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二者关联也有区别。“物、

13、物件的保护”属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畴,“人和物件制作技艺的保护”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畴,岳麓书院的古建筑属于物质文化遗产。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依据材料三第一段提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这两部文化遗产基本法,以及“特定领域的专项发展条例、指见、管理办法”。还指明“我国形成了的制度化网络,构建了的保障体系,为高效率、高质量的遗产保护发展事业提供了制度支撑”,据此可概括为:构建政策和法律保障体系,提供制度支撑。据材料三第二段“我国的遗产保护发展实践表现出积极进取的开拓性和创新性,对遗产的概念、范畴和价值的理解日益开放包容,遗产的内涵和外

14、延不断丰富亢实”“大遗产发展思维更加成熟稳健”等内容可概括为:贯彻“大遗产”思维,进行开拓性和创新性的实践。依据材料三第三段“我国的遗产保护发展并非局限于单一的专业领域实践探索,而是融入国家和民族的总体性、时代性的战略部署”“体现了遗产保护发展的大战略理念”可概括为:设计“大战略”理念,融入总体性和时代性的部署。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论证思路的能力。材料一共三段:第一段强调非遗法的意义和作用,即非遗法使对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成对”保护已经成为共识。这种共识有效地阻止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断流。第二段论述“在非遗法的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即“混淆非遗概念的问题”和“保护理念

15、的问题”。第三段从“理论”和“传承规律”两个角度分析“未来修订非遗法时还会涉及知识产权等一系列问题”。材料二共三段:第一段指出问题,即城市化进程加快,造成了原本乡村属地的非遗传承主体流失或者缺乏稳定性,导致非遗传承后继乏人。第二段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即提升非遗在城市的共享度,扩大非遗传播的范围,让城市居民能够感知、共享乡村非遗的魅力,营造非遗传承的条件与环境。第三段阐释了提升非遗在城市的共享度的意义,即不仅是一种文化上的共享,而且构成了城乡文化双向互动的景观,拓展了非遗未来可能的传承发展空间。(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天堂唢呐(节选)王祥夫从早上到

16、现在,一阵又一阵、一阵又一阵的唢呐声就从没停过。从宝树站的这个地方可以看到山坡上的动静。父亲此刻正坐在那里抽烟,父亲的哥哥也就是那个瞎子在吹唢呐,背对着这边,所以只能看到他的背,有点儿驼,不知为什么瞎子的背都会有点儿驼。宝树对宝树媳妇说,我真的想不起他来了。宝树说还是很早很早的时候听父亲说过这件事。他们昨天还算了一下,真的都有五十多年了,这可不能算短,谁都不会想到他会突然回来。怎么说呢?这事让几乎是所有的人都觉得有那么点伤心,得到信儿的亲戚们都三三两两地赶过来了。人们差不多都快要想不起他来了,突然间,他回来了,就这么回事。不少人眼睛都红红的。站在宝树和宝树媳妇待的地方听唢呐声,一阵高一阵低,怎

17、么听都像是在哭。真够可怜的,远天远地地赶回来却没见上。宝树媳妇说。我想他心里现在是要多难过就有多难过。宝树说。听说瞎子的耳朵都特别好使。宝树媳妇说。他是用唢呐在哭。宝树说,就让他哭吧。其实那会儿找个人就说是你奶奶哄哄他也好。宝树媳妇又说了,他离开家都五十年了,村里找个岁数大的老奶奶,反正他也看不到,拉拉手,说说话,就说是他的亲妈,他就不会这么伤心。再说,他也记不起小时候的事。唉。宝树叹了口气。你说的也许有道理,反正他也看不见。山坡上边现在没有什么人了。上午的时候,人们都跟着上了山去了坟地,都以为会像往常那样很快就下来,但到了中午的时候,人们又都陆陆续续地下来了,而且都随便吃了一些东西,先垫补垫

18、补。到了晚上,人们才会好好吃一顿庆祝一下。庆祝什么?庆祝宝树的瞎子伯伯从外边回来。因为宝树的这个瞎子伯伯,因为这个时隔五十年才从外边回来的人,村里要办一次大宴,杀了两头肥猪,蔬菜和鱼还有别的东西也都买了回来,当然还有酒。做饭的是本村的李本希,把东西差不多都已经做好了,不少女人在那里帮忙,香味已经传出好远。这顿饭是宝树父亲操办,宝树对父亲说这花不了多少钱,好好操办一下,这些钱我都出了。宝树说话的时候眼圈儿都红了,宝树父亲的眼圈儿也红了。你奶奶活着该有多好,她等啊等啊。宝树的父亲小声对宝树说。我奶奶真是应该多等几天。宝树也是想不起别的什么话了。真没几天,她就等不下去了。父亲说。鞋呢?宝树的父亲忽然

19、想起那双鞋了,站起身忙去找鞋子了,这里翻翻,那里翻翻,那双鞋是宝树的奶奶给宝树的这个瞎子伯伯做的。鞋马上被宝树的父亲找到了,就放在柜子的顶上,用毛巾包着,鞋里放着一些枣。早上上山之前,宝树看着瞎子伯伯把那双鞋穿在脚上了,还正好。正好,妈做的鞋。宝树的父亲在一边说。正好,妈做的鞋。瞎子伯伯用手摸着鞋。宝树看见瞎子伯伯的眼里开始流泪,他不停地流泪,不停地用手摸鞋子。村子里现在是很少办这种大吃事了,村子里把这种全村人参加的宴叫作大吃事。桌子也从祠堂里搬了出来,这些桌子平时都放在祠堂里边,漆了明漆,办大事的时候才会被搬出来。现在它们又被搬出来了,被放在河里洗刷干净了,在村街上被摆成了一排。这就让村子里

20、有了某种过节的气氛。不少人都从外边回来了,除了宝树家的亲戚,远远近近的乡邻们也都赶了回来,其实他们都刚刚离家才不久,因为春节刚刚过去。虽然忙,但他们都想回来看看五十年前被人贩子拐走的天堂。宝树的瞎子伯父名字叫天堂,这好像不是人的名字,但不少人还记着这个名字。天堂的名字是怎么起的呢?因为村子里原来有个教堂,天堂的名字是那个比利时神父给起的,比利时神父的坟还在教堂的后边,是个很大的土堆。不过教堂现在不在了,只有四堵高墙在那里立着。墙可真是太高了,上边平时总是落满了野鸽子。这个教堂的西边还有个石头砌的酒窖,神父的葡萄酒就放在里边。神父当年种的葡萄现在可是都没了,那片地荒着。不息的唢呐声从山坡那边传了

21、过来。这会儿,宝树的父亲还陪着他的哥哥天堂在上边,陪着他在父母的坟前吹唢呐。宝树的父亲不说话,一根接着一根抽烟;天堂也不说话,他在不停地吹,有时会停下来擦一下眼泪。包括宝树的父亲,人们都不知道天堂怎么会变成了个瞎子,人们知道他身上肯定会有不少故事,一个人在五十多年的工夫里没有故事才怪呢。人们都想知道这些,都想知道他被卖到了哪里?那家人待他好不好?那家人除了他之外还有些什么人?河南那边的人听说都很好。天堂待的那家人家是开响器班子的,所以天堂从小就学会了吹唢呐。还是在春节前,有人到家里来给宝树的奶奶采血,是两个公家人。宝树,还包括别的那些人都不知道公家人采血做什么,后来才知道是为了匹配。和什么人匹

22、配呢?和当年被人贩子拐卖的一个人匹配。公家的人说,那个人有可能就是宝树父亲的哥哥天堂。公家的人这么一说,人们就再次想起了六岁上被人贩子拐走的天堂。但人们谁也想不到天堂过了春节竟然就突然回来了。人们去车站接他,一路上都发愁该怎么告诉天堂他娘刚刚去世的消息,谁也没主意,这太突然了,也让人太伤心了。宝树对宝树媳妇说,他肯定还以为奶奶还活着,所以才急着往回赶。当年,人们都知道天堂的父亲,也就是宝树的爷爷,为了寻找六岁上被拐走的天堂出了车祸,当时就没了命。那是十多年前的事了。而宝树的奶奶是年前才去世的,采完血,人们告诉她,采血是为了找她六岁上被拐走的天堂,要是对,天堂马上就可以回来和家人团圆了。宝树的奶

23、奶激动得当时就大声哭开了,并且开始着手打铺衬做那双布鞋。人们都说宝树的奶奶是不应该做那双鞋的,是累坏了,现在村子里谁还做鞋?而她执意要做那一双布鞋,做完鞋,她突然就去了,没病没灾也像是不难受,忽然就去了。鞋子就放在柜子的顶上,被一条干净毛巾包着,宝树还记着奶奶往鞋里放枣子的情景,奶奶一边往鞋子里放枣一边还说,放几个枣在鞋里,天堂就会早早地回来了。回来吧天堂,你给娘赶快回来吧。宝树的奶奶对着那双鞋说。(选自中国作家,2021年第6期)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标题既点明了人物、事件,也表达了身在天堂的宝树奶奶对儿子的思念。B亲戚们和村里人并不同情天堂的遭遇,而是

24、为母子分别多年却没能相见而伤心。C村里人想好好吃一顿庆祝天堂回家,故宝树与父亲在办大宴这事上达成了一致。D“公家人”是对公职人员的称呼,两个公家人的出现是为了采集血样做亲子鉴定。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多处写唢呐声,“从早上到现在”“从没停过”写出了唢呐声持续时间长,“一阵高一阵低,怎么听都像是在哭”写出了天堂内心的悲痛。B小说中使用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塑造瞎子伯伯的形象,“正好,妈做的鞋”看似是重复,实际上蕴含着兄弟二人对母亲的怀念和感恩。C宝树奶奶做的这双鞋是小说中非常重要的物象,儿行千里母担忧,更何况是被拐卖的儿子,往鞋里放枣更是展现了母亲对儿子回

25、家的期盼。D小说采用平淡而忧伤的语调讲述了一个被拐卖的瞎子伯伯回家的故事,却能够将微妙的情绪传递给读者,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8作者说:“好的小说要多多留有空白,一如书法中的飞白,线与线之间看似没有什么关联,但气韵却在那里,所以才好看。”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中的留白部分。(4分)9小说在叙述故事时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何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6D7B8天堂是如何被拐卖的。天堂在河南养他的那户人家如何长大,如何学会了唢呐。天堂的眼睛是怎么瞎的。天堂的父亲是如何出的车祸。天堂是如何寻亲,如何做血液匹配的。9小说主体采用顺叙的叙述顺序,中间插叙内容,使小说的叙述更加灵活丰富。采用第三人称叙述,以

26、宝树、宝树媳妇的视角讲述故事,使叙述更加紧凑。多用对话的形式,以宝树和宝树媳妇的对话、宝树和宝树父亲的对话、宝树父亲和宝树伯伯的对话推动情节的发展。以“唢呐声”为线索,展现了宝树伯伯天堂的心理世界,营造了小说悲伤的氛围。【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也表达了身在天堂的宝树奶奶对儿子的思念”错,小说标题“天堂唢呐”,“天堂”既是宝树瞎子伯伯的名字,也代表奶奶去了天堂;而“唢呐”是宝树伯伯吹给去世的奶奶的听的,应是表达瞎子伯伯天堂对在天堂的娘的思念。B“亲戚们和村里人并不同情天堂的遭遇”错,从“这事让几乎是所有的人都觉得有那么点伤心,得到信儿的亲戚们都三三两两地赶过来了

27、”,人们为了迎接天堂回来办“大吃事”等可知,亲戚们和村里人都同情天堂的遭遇。C“村里人想好好吃一顿庆祝天堂回家”与“宝树与父亲在办大宴这事上达成了一致”并不存在因果关系。故选D。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心理描写”错,文中通过肖像描写“只能看到他的背,有点儿驼,不知为什么瞎子的背都会有点儿驼”、动作描写“他在不停地吹,有时会停下来擦一下眼泪”、语言描写“正好,妈做的鞋”塑造瞎子伯伯的形象,但没有心理描写。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表现手法及相关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所谓留白,是绘画中的概念,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这篇小说是作者追求好小说留白艺术的体现,小说中的留白部分就是没

28、有写清楚,让读者去想象的地方,梳理这部分情节即可。如文中只交代天堂“六岁上被人贩子拐走”,天堂是如何被拐卖的,是留白;文中有“河南那边的人听说都很好。天堂待的那家人家是开响器班子的,所以天堂从小就学会了吹唢呐”,天堂在河南养他的那户人家如何长大,如何学会了唢呐,是留白;文中说天堂是“瞎子”,那么天堂的眼睛是怎么瞎的,是留白;文中写“天堂的父亲,也就是宝树的爷爷,为了寻找六岁上被拐走的天堂出了车祸”,天堂的父亲是如何出的车祸,是留白;文中写“还是在春节前,有人到家里来给宝树的奶奶采血,是两个公家人”,天堂是如何寻亲,如何做血液匹配的,是留白。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表现手法的能力。常见的叙述方法涉

29、及叙述顺序、人称、线索、表达方式等。阅读这篇小说可知,小说采用主体顺序、中间插叙的叙述顺序来写这个故事。文章开头就交代了宝树的伯父回来了,写人们对这件事的反应,写宝树与宝树媳妇的对话,写伯父在奶奶坟前吹唢呐等,这是按照时间顺序在写;而中间插叙了宝树伯父六岁时被人贩子拐走,宝树爷爷为了寻找儿子出了车祸,后来公家人来给奶奶采血寻亲,奶奶做鞋等。两种叙述方式的使用使小说的叙述更加灵活丰富。采用第三人称叙述,文章是从宝树和宝树媳妇的视角来讲述故事,如“站在宝树和宝树媳妇待的地方听唢呐声,一阵高一阵低,怎么听都像是在哭。真够可怜的,远天远地地赶回来却没见上。宝树媳妇说。我想他心里现在是要多难过就有多难过

30、。宝树说”“宝树看见瞎子伯伯的眼里开始流泪,他不停地流泪,不停地用手摸鞋子”“宝树对宝树媳妇说,他肯定还以为奶奶还活着,所以才急着往回赶”等,采用第三人称叙述,以宝树、宝树媳妇的视角讲述故事,使叙述更加紧凑。在叙述中多采用对话,如宝树与宝树媳妇的对话,“真够可怜的,远天远地地赶回来却没见上。宝树媳妇说。我想他心里现在是要多难过就有多难过。宝树说”;宝树与宝树父亲的对话,“你奶奶活着该有多好,她等啊等啊。宝树的父亲小声对宝树说。我奶奶真是应该多等几天。宝树也是想不起别的什么话了。真没几天,她就等不下去了。父亲说”;宝树父亲和宝树伯父的对话,“正好,妈做的鞋。宝树的父亲在一边说。正好,妈做的鞋。瞎

31、子伯伯用手摸着鞋”。以宝树和宝树媳妇的对话、宝树和宝树父亲的对话、宝树父亲和宝树伯伯的对话推动情节的发展。以“唢呐声”作为线索,如开头“从早上到现在,一阵又一阵、一阵又一阵的唢呐声就从没停过”“站在宝树和宝树媳妇待的地方听唢呐声,一阵高一阵低,怎么听都像是在哭”“他是用唢呐在哭。宝树说,就让他哭吧”“不息的唢呐声从山坡那边传了过来”,这“唢呐声”展现了宝树伯伯天堂的心理世界,营造了小说悲伤的氛围。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父旷,淮南太守。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

32、,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既少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召,皆不就。复授护军将军,又推迁不拜。扬州刺史殷浩素雅重之,劝使应命,乃遗羲之书。遂报书曰:“吾素自无廊庙志,不于足下参政而方进退。若蒙驱使,关陇、巴蜀皆所不辞。吾虽无专对之能,直谨守时命,宣国家威德,必令远近戍知朝廷留心于无外,此所益殊不同居护军也。若不以吾轻微,无所为疑,吾惟恭以待命。”既拜护军,后又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时殷浩与桓温不协,羲之以国家之安在于内外和,因以与浩书以戒之,浩不从。及浩将北伐,羲之以为必败,以书止之,言甚切至。浩遂行,果败。复图再举,又遗浩书曰:“政以道胜宽

33、和为本,力争武功,作非所当。今军破于外,资竭于内,保淮之志非复所及,莫过还保长江,都督将各复旧镇。今亟修德补阙,广延群贤,与之分任,尚未知获济所期。若犹以前事为未工,故复求之于分外,宇宙虽广,自容何所!知言不必用或取怨执政然当情慨所在正自不能不尽怀极言若必亲征未达此旨果行者愚智所不解也。愿复与众共之。”又与会稽王笺陈浩不宜北伐,并论时事。时东土饥荒,羲之辄开仓振贷。然朝廷赋役繁重,吴会尤甚,每上疏争之,事多见从。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性爱鹅,甚以为乐。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

34、。尝叹曰:“我卒当以乐死。”又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朝廷不复征之。年五十九卒,赠金紫光禄大夫。诸子遵父先旨,固让不受。(选自晋书王羲之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知言不必用/或取怨执政然/当情慨所在正/自不能不尽怀极言/若必亲征/未达此旨/果行者愚智/所不解也。B知言不必用/或取怨执政/然当情慨所在/正自不能不尽怀极言/若必亲征/未达此旨/果行者/愚智所不解也。C知言不必用/或取怨执政/然当情慨所在正/自不能不尽怀极言/若必亲征/未达此旨/果行者/愚智所不解也。D知言不必用/或取怨执政然/当情慨所在/正自不能不尽怀极言/若必亲征/未达此旨/果

35、行者愚智/所不解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伯,指父亲的堂兄。“从”意为“堂房亲属”,类似表达还有“从弟”“从叔”等。B廊庙,指殿下屋和太庙,后指代朝廷,意同岳阳楼记中“居庙堂之高”的“庙堂”。C东土,顾名思义,是指东方的国土区域。在文中,与西方相对而言,称中国为东土。D桑榆,指桑树与榆树。因日落时光照在桑榆的树端,故代指日暮,可引申为人的晚年。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羲之幼时少言,后成大器。他长成后擅长书法言辞,深受族内长辈和朝中人士器重。B王羲之性情真挚,不慕名利。朝廷多次征召他,他都没有应允,在股

36、浩劝说下才为官。C王羲之关心朝政,胸怀家国。多次口头劝说股浩北伐无果,最后一次则写信再相劝告。D王羲之生性天真,喜好山水。辞官以后,他游山玩水,渔猎取乐,朝廷也不再征召他。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2)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14王羲之为什么要反复劝阻殷浩北伐?试结合全篇简要作答。(3分)【答案】10B11C12C13(1)特别善于写隶书,为古今第一,评论者称赞他的笔势,认为像浮云一样飘忽,像惊龙一样矫健。(2)(王羲之)平素(很)喜欢服食丹药养生,不愿意留在京城,刚到浙江(钱塘江

37、)就有在这里终老的念头(意愿,想法,打算)。14王羲之认为国家的安定在于内外交好,战争会带来内忧外患;王羲之向来受到殷浩器重,私人感情不薄,觉得可以恳切劝说,并以此作为报答;王羲之性情天真恬然,乐在山水,厌恶战争。【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知道这些话不一定被采用,有可能会得罪执政者,然而这正是使情绪激昂的原因,自然不能不尽情倾吐。如果一定要亲自出征,不理解这个意思,真的付诸行动,这是我的智力不能理解的。“然”在这里表示转折,习惯用于句首,前面要断开,排除AD;“然当情慨所在”为主语,“正自不能不尽怀极言”为谓语,应在主谓之间断开,排除C;此外,“愚智”在这里是谦辞,而不

38、是对殷浩的评价,所以在前面断开。故选B。11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指东方的国土区域”错误,“东土”在东晋、唐朝时特指会稽(绍兴)一带,从文中“时东土饥荒,羲之辄开仓振贷”来看不可能是整个中国,联系上下文以及提到的“吴会”可知,是指王羲之任职的会稽地区。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多次口头劝说”错误,原文中多次提到王羲之以书信方式劝说过殷浩:“因以与浩书以戒之”“以书止之,言甚切至”“又遗浩书”“笺陈”等。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善,善于;冠,第一;称,称赞;以为,认为。(2)雅,平素、平时或非常、很;渡,到;焉

39、,兼词,在这里。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羲之以国家之安在于内外和,因以与浩书以戒之”的意思是:王羲之认为国家的安宁在于内外和睦,于是写信给殷浩劝诫他。据此可概括为:王羲之认为国家的安定在于内外交好,战争会带来内忧外患。文中写到“扬州刺史殷浩素雅重之”,可见王羲之向来受到殷浩器重,私人感情不薄。所以,“及浩将北伐,羲之以为必败,以书止之,言甚切至”,王羲之以为凭借二人的感情,他可以恳切劝说,并想以此作为报答。“雅好服食养性”表明王羲之是一个性情天真恬然,乐在山水的人,这样的人必然厌恶战争,所以要反复劝阻殷浩北伐。【参考译文】王羲之字逸少,是司徒王导的侄子。父亲王旷,是淮南太守

40、。王羲之幼时说话木讷,人们不觉得他有什么奇特。长大后,富于思辩,以耿直著称,特别善于写隶书,为古今第一,评论者称赞他的笔势,认为像浮云一样飘忽,像惊龙一样矫健。他很受堂伯王敦、王导的器重。王羲之既年轻又有美名,朝廷中的公卿都爱他的才能器量,多次召他,都不就任。再拜授护军将军,又推托迁延不就职。扬州刺史殷浩向来极看重他,劝他赴命,就写信给他。王羲之就回信说:“我向来没有在朝中任职的想法,不像您以参政为进退的准则。如果蒙受指派,关陇、巴蜀都在所不辞。我虽然没有奉使独自随机应对的才能,只是谨守教令,宣扬囯家的威德,必然让远近之人都知道朝廷之心天下一家,这样的补益与任护军是很不同的。如果不认为我轻微,

41、没什么可疑,我将恭敬地待命。”王羲之任护军后,又担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当时殷浩与桓温不和,王羲之认为国家的安宁在于内外和睦,于是写信给殷浩劝诫他,殷浩不听。到殷浩要北伐时,王羲之认为必然失败,写信劝止,言辞非常恳切。殷浩出征了,果然被打败。又打算再举兵,王羲之又写信给殷浩说:“政教以重道宽和为本,以力相争的武功,不是应当兴起的。现在军队在外打了败仗,国内的资财已经匮竭,保淮的想法不再可企及了,不如还保长江,都督将领各回原镇。如能赶紧修养徳行弥补阙失,广泛招揽群贤,与自己分担重任,还不知所期望的目的能否实现。如果还是认为前面发生的事没做得周密,所以再有分外的追求,宇宙虽然广大,不知何处可以容身

42、!我知道这些话不一定被采用,有可能会得罪执政者,然而这正是使情绪激昂的原因,自然不能不尽情倾吐。如果一定要亲自出征,不理解这个意思,真的付诸行动,这是我的智力不能理解的。希望与众人共问再作商议。”又写信给会稽王陈述殷浩不应北伐,并且评论时事。当时东边发生饥荒,王羲之自己决定开仓赈济。然而朝廷赋役繁重,吴会尤其厉害,王羲之常上疏抗争,他的话多被采纳。(王羲之)平素很喜欢服食丹药养生,不愿意留在京城,刚到浙江(钱塘江),就有在这里终老的念头。会稽有好的山水,很多名士都住在那里。曾经和志同道合者在会稽山阴的兰亭聚会宴饮,王羲之自己作序申述他的志向。王羲之生来喜欢鹅,把这个当成快乐。王羲之去官后,与东

43、方人士尽情游玩山水,渔猎取乐。他感叹说:我最终将游乐而死。”又说:“人到晩年,自然会这样。”朝廷不再征召他。五十九岁时去世,追赠金紫光禄大夫。诸子遵照父亲的遗嘱,坚决推让不接受。(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送房明府罢长宁令湖州客舍李嘉祐君为万里宰,恩及五湖人。未满先求退,归闲不厌贫。远峰晴更近,残柳雨还新。要自趋丹陛,明年鸡树亲。(注)明府:唐时对县令的通称。要:应该。鸡树:古代中书省的别称。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对仗,意境阔大,句中“万里”言距离之遥远,“五湖”言房明府为官恩泽之广大。B“归闲不厌贫”饱含

44、了作者对朋友安贫乐道品格的肯定及今后闲居生活的祝福与赞美。C“残柳雨还新”以雨后柳色表惜别之情,与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前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D本诗虽有罢官与送别的背景,但并没有过多写别情。情调较为轻快,别情并不凄恻低沉。16元人范德玑说:“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春容(舒缓从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本诗颈联为“转”,体现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全诗从内容表达和情感抒发两方面简要分析。(6分)【答案】15B16内容表达:颈联写远峰因晴显得更近、柳树因雨显得清新,由上文记叙、议论结合转为描写景物,显得波澜起伏,避免平铺直叙;情感抒发:由上文对眀友政绩及品德的赞美,转为表达对朋友的深情与不舍,也蕴含对

45、朋友未来再展宏图的美好祝福,情感变化自然,写得鲜活动人。【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B对“朋友安贫乐道品格的肯定”和对“闲居生活的祝福与赞美”都不正确,联系全诗,尤其是结合尾联可知,诗人期望朋友能尽快“趋丹陛”“鸡树亲”,重回朝廷,以有用之身造福百姓。整个颔联的“求”和“不厌”主要是对于房明府被罢的委婉表述。故选B。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起承转合”是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起:开头;承: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转折;合:结束。“转”是接“承”而来,在内容上推进一层,转出他意。颈联“远峰晴更近,残柳雨还新”写远峰因晴显得更近、柳树因雨显得清新。这句内容

46、上是写景,而前两联“君为万里宰,恩及五湖人。未满先求退,归闲不厌贫”的内容却是写景记叙和议论,所以这是一转。“君为万里宰,恩及五湖人。未满先求退,归闲不厌贫”表达的是对朋友的赞美,而“远峰晴更近,残柳雨还新”通过对送别之地周围环境的描写,来表达对房明府的不舍和祝福。这是又一转。效果:“转”就是为了避免平铺直叙,制造一些波澜,为表达主题准备。可从这几个角度分析。如由上文的记叙、议论结合转为写景,使全诗更富波澜变化,避免平铺直叙;由记叙转入融情于景的描写,以晴日远峰、雨后新柳寄托惜别与祝福之情,通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手法,来含蓄的表达情感,使表达情感含蓄而鲜活生动。(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

47、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犹豫不决而出场的诗句是:“_,_。”(2)曹操在短歌行中借诗经中的句子表达了自己对人才的渴望。这两句诗:“_,_。”(3)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用“_,_。”两句诗描述了屋前屋后绿树成荫、桃李芬芳的美好景色。【答案】17(1)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2)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3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解析】17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衿”“荫”“檐”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48、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第卷(表达题)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用软软的毛笔蘸着浓浓的墨,在树皮和竹麻做成的纸上写中国字,呈现出的是一种具象的视觉;比如排布的美,错落的美,缠绕的美,飞白的美,图章的美,沧桑的美,厚重的美,_由岁月流逝而沉淀出的古色的美。这种色彩的绝美,_是让人难以抗拒,_使当代一些书法家沉溺其中,整天在装裱上下功夫。然而这些绝不是书法美的全部,它只是一种表象。书法之美重在内涵,有内涵凸显出的神采才是书法的真美,这犹如人的外表和内涵一样。张怀瓘说:“深识书者,惟观神采,不见字形。若精意玄鉴,则物无遗照,何有不通。”(文字论)这就是说,

49、对书法有深邃认识的人,_只注重字形,更重要的是如何审视书内之精神,即由书之点线、间架、布白和章法,感悟它的神采、风韵、意境。书法是由点、线的运动变化构成。点线的运动是书者用毛笔施加于纸上的运动,通过提按顿挫、轻重缓急、圆转方折以及布黑分白的变化,行使自己的意旨,使书者的思想、情感、学识、经历、修养物质化。只有“深识书者”的鉴赏家透过纸上的笔墨,才能感悟到作者的精神世界,也只有“冠绝古今”的伟大书家才能把生命的感悟流露于字间,贯注到腕底。18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以及 的确 以至 不是 B乃至 的确 以致 不仅C以及 实在 以致 不是 D乃至 实在 以至 不仅

50、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只有“深识书者”透过纸上的笔墨,才能感悟到作者的精神世界,也只有“冠绝古今”的伟大书家,才能把生命的感悟流露于字间,贯注到腕底。B只有“深识书者”的鉴赏家才能透过纸上的笔墨,感悟到作者的精神世界,也只有“冠绝古今”的伟大书家,才能把生命的感悟流露于字间。贯注到腕底。C只有“深识书者”才能透过纸上的笔墨,感悟到作者的精神世界,也只有“冠绝古今”的伟大书家,才能把生命的感悟贯注到腕底,流露于字间。D只有“深识书者”的鉴赏家透过纸上的笔墨,才能感悟到作者的精神世界,也只有“冠绝古今”的伟大书家,才能把生命的感悟贯注到腕底,流露于字间。

51、20文中引用了张怀瓘的一句话,结合文本分析此处引用的作用。(4分)【答案】18C19C20证明了书法不能只注重字形更要审视精神这样的观点。引用名人话语,更有说服力,增添了文章的文学底蕴。【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第一组,以及:并列连词,表示在时间、范围上的延伸;连接并列的词、词组或短句。乃至:递进关系的连词,表示事情所达到的范围。语境是列举各种各样的美,属于并列关系,故应填“以及”。第二组,的确:确实,实在,果然,果真。实在:诚实,不虚假,的确,其实。“确实”是确认情况的真实性,“实在”是强调情况的真实性,此处是强调“色彩的绝美”,应用“实在”。第三组,以至:表范围、数量、程

52、度、时间等延伸和发展。以致:表示由于前面所说的原因而造成某种结果,多指不良结果或者不希望出现的结局。“使当代一些书法家沉溺其中,整天在装裱上下功夫”是不良结果,应用“以致”。第四组,不是:用于并列关系或选择关系复句中,常构成“不是而是”“不是就是”的格式。不仅:指不止这一个,还有类似的。常和“而且”“还”配合使用,与“而且”配合时表示意思进一层,与“还”配合时表示结论不唯一。根据语境可知“对书法有深邃认识的人”光“注重字形”是不行的,“更重要的是如何审视书内之精神”,故选“不是”。故选C。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的语病一是偷换主语,根据上文“对书法有深邃认识的人”可知,此处

53、主语是“深识书者”,不是“鉴赏家”,应去掉“鉴赏家”,排除BD两项。语病二是语序不当,“透过纸上的笔墨,感悟到作者的精神世界”结构一致,“才能”位置不当,应放在“深识书者”之后。“流露于宇间,贯注到腕底”语序不当,应改为“贯注到腕底,流露于字间”,排除A项。故选C。20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段内容并分析引用的作用的能力。张怀瓘说的这句“深识书者,惟观神采,不见字形。若精意玄鉴,则物无遗照,何有不通”的意思是:对于书法艺术有深刻认识的人,只注意观赏作品的神韵风采,而不注意字的具体笔画形状。如果聚精会神深入作品的内部、微妙之处进行观察、鉴赏,就一定没有不能透彻了解的书法奥秘,没有不能透彻分析的微妙技巧。这说明,书法艺术要审视精神,而不能只注重字形,更要审视精神。此处引用名人名言,可以更有力地证明自己的观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说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