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 16.2《登泰山记》(同步习题)(原卷版)_第1页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 16.2《登泰山记》(同步习题)(原卷版)_第2页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 16.2《登泰山记》(同步习题)(原卷版)_第3页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 16.2《登泰山记》(同步习题)(原卷版)_第4页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 16.2《登泰山记》(同步习题)(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登泰山记同步习题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汶(wn)水 济(j)水 徂(c)徕B绛(jing)皓 石罅(xi) 膝(q)齐C若偻(l) 少圜(yun) 摴蒱(ch p)D须臾(y) 山巅(din) 姚鼐(ni)2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B城墙有内外之分,里边的一道为“城”,外边的一道为“郭”。“望晚日照城郭”一句中,“城郭”泛指城墙。C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最末一天为“晦”。D“桐城姚鼐记”,以“桐城”标明自己所属文学流派。3对下列句中省略成分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多石,

2、(山)少土B石苍黑色,(石)多平方,(石)少圜C(山)少杂树,(山)多松D(山)生石罅,(树)皆平顶4下列句中划横线词语,古今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A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B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C亭东自足下皆云漫D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京师乘风雪 乘:冒着B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循:沿着C其远古刻尽漫失 漫:流失D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几:几乎二、文言文阅读(一)借助注释口译课文文段,并完成后面的题目。泰山之阳,汶水西( )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 )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1)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3、余以( )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 )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 ),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 ),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循( )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2)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3)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 )雪,明烛( )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4)6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汶水西(_)流 阳谷(_) 余以(_

4、)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乘(_)风雪 越长城之限(_) 磴(_) 循(_)以入 世皆谓之天门云(_) 负(_)雪 明烛(_)天南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时间为线索,记述了登泰山的经过。文章第1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B本文写景状物主要采取抓住景物特征从旁烘托的写法。如写泰山的高峻,借人在山顶俯视所见“半山居雾”的形象来进行烘托。C第2段写登山的具体经过,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描写了途中的艰险和初登顶峰所见的壮丽雪景。D姚鼐写文章强调“考据”,文中的“古长城也”“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均有考古意味。8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

5、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阳,指山的南面,水的北面。阴,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B京师,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称首都;“京”“师”,旧时均可指国都。C丁来,干支之一,丁未日的前一天是丙午日,后一天是戊申日。D知府,也称太守,中国古代地方职官名,州府最高行政长官。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2)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3)崖限当道者 (4)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游东山记杨士奇洪武乙亥,余客武昌。武昌蒋隐溪先生,始吾庐陵人,年已八十馀,好道家书。其子立恭,兼治儒术,

6、能诗。皆意度阔略,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是岁三月朔,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载酒肴出游。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里许,折北,穿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涧。涧水澄澈,深处可浮小舟。傍有盘石,容坐十数人。松柏竹树之荫,森布蒙密。时风日和畅草木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坐久,闻鸡犬声。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岗,田畴平衍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一叟可七十馀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延余两人坐。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还坐石上,指顾童子摘芋叶为盘,载肉。立恭举匏壶注酒,传觞数

7、行。立恭赋七言近体诗一章,余和之。酒半,有骑而过者,余故人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也,骇而笑,不下马,径驰去。须臾,具盛馔,及一道士偕来。道士岳州人刘氏。 遂共酌。道士出太乙真人图求诗, 余赋五言古体一章,书之。立恭不作,但酌酒饮道士不已,道士不能胜,降跽谢过,众皆大笑。李出琵琶弹数曲,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萧声,隐溪歌费无隐苏武慢,道士起舞蹁跹,两童子拍手跳跃随其后。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立恭援笔书数绝句,语益奇。遂复酌。余与立恭饮少,皆醉。已而夕阳距西峰仅丈许,隐溪呼余还,曰:“乐其无已乎?”遂与李及道士别。中道,隐溪指道旁冈麓顾余曰:“是吾所营乐丘(注)处也。”又指道旁桃花语

8、余曰:“明年看花时索我于此。”既归,立恭曰:“是游宜有记。”属未暇也。是冬,隐溪卒,余哭之。明年寒食,与立恭豫约诣墓下。及期余病,不果行。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然念蒋氏父子交好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游屡矣,而乐无加乎此,故勉而终记之。手录一通,遗立恭。呜呼!人生聚散靡常,异时或相望千里之外,一展读此文,存没离合之感,其能已于中耶?既游之明年,八月戊子记。(有删改)(注)乐丘:坟墓。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风日和畅/草木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B时风日和畅/草木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

9、/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C时风日和畅/草木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D时风日和畅/草木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乙亥:干支纪年法。中国干支历采取天干、地支来纪.时,就是把每一个天干和地支按照一定的顺序而不重复地搭配起来,用来作为纪时的代号。B千户:金朝始置,明代卫所兵制亦设千户所,千户为一所之长官。驻重要府州,下辖十个百户所。C跽:古人以两膝着席、以臀部压在脚跟上为“坐”,以直身而股不着脚跟为“跽”。D寒食:寒食节,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故亦称“禁烟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

10、日,清明节前一二日。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隐溪隐匿避世,在交友方面非常谨慎,乐观旷达,对生死也很淡然;虽年事已高,还能怡情山水。B立恭性情率真,能饮酒,好读书,擅长诗歌写作,与作者有着很深的交情,对已逝的父亲充满怀念。C立恭提议出游后应该写篇游记,可是作者因为事务繁忙,一直未能写作,直到次年八月才动笔写成。D文章主要记叙了游东山的情况,表现了作者与隐溪父子的深厚友情,流露出对老友逝去的伤感。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2)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 三、情景默写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登泰山记中作者登上天门之后看到的景色是:“_,_,而半山居雾若带然”。(2)登泰山记中作者对天门攀登之艰难进行描绘的句子是:“道中迷雾冰滑,_”。(3)姚鼐在描写完日出后,又回视日观峰以西群峰的句子是:“或得日或否,_,_”。四、语言表达15将登泰山记的第3段扩写成描写泰山冬天日出壮丽景象的文字。要求: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200字左右。 16阅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