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散文(2)概要课件_第1页
先秦两汉散文(2)概要课件_第2页
先秦两汉散文(2)概要课件_第3页
先秦两汉散文(2)概要课件_第4页
先秦两汉散文(2)概要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先秦两汉导读散文1第一编 先秦散文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 2三皇五帝时期:神农氏、伏羲、燧人氏天皇、地皇、人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夏朝(约公元前21世纪约公元前16世纪)商朝(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 周朝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 西周:东周:公元前256年公元前221年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春秋: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56年战国:4 汉字的起源,历来有若干推断,古籍中关于汉字起源的记载颇多。汉字的起源1.易系辞下提到上古结绳而治,被认为是文字产生前之记事方法。5其结绳方法,据古书记载为:“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绳之多少,

2、随物众寡”(易九家言),即根据事件的性质、规模或所涉数量的不同结系出不同的绳结。民族学资料表明,近现代有些少数民族仍在采用结绳的方式来记录客观活动。6782.战国晚期的荀子、吕氏春秋、韩非子等,提到了仓颉造字的传说。说文解字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史官,被尊为“造字圣人”。93.还有把八卦说成文字起源的,如宋代史学家郑樵通志六书略有此说。关于汉字起源,至今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10第一章 甲骨卜辞1112一、产生的时代:甲骨卜辞是商王盘庚迁殷后至殷亡时的遗物,距今已三千多年。14 夏商人在使用书面语言方面实际上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无论在文字的篇幅上,或是在记叙事实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技巧上

3、,无疑都会高于现在所知最古的文字甲骨卜辞的水平,只是没能保存下来 。二、发现: 瑞典汉学家林西莉汉字王国:1899年的一个夏日,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去北京达仁堂中药店为朋友王懿荣买药,这副药里包含一种几个世纪以来就有的成份“龙骨”。刘鹗站在那里,看着店员把“龙骨”捣碎。他惊奇地发现,骨上有类似汉字的刻纹!王懿荣一退烧,两位先生就把北京各家药店的每一块龙骨都买了下来,在这些骨头上共刻有1058个古老汉字。1903年,刘鹗发表了自己的甲骨文著作铁云藏龟。 活跃的语言学家和文物商人开始向安阳蜂拥而去,因为他们知道,龙骨就来自河南安阳,那是商王朝的国都所在地。在安阳小屯附近有一个大土堆,穷苦的农民经常在

4、那里挖龙骨,拿到城里的中药店去卖。人们自始至终没有注意到上面刻的文字,可能因为农民自己不识字,他们经常磨去上面的字,使骨头更光滑更容易卖。1928年,国家开始对小屯进行首次的科学性的挖掘。三、定义: 殷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占卜后把占卜日期、占卜人,所占之事,有的还包括日后吉凶应验情况,刻在甲骨的卜兆旁,此即甲骨卜辞。卜、兆:象形字。即龟甲、兽骨被烧灼后出现的预示吉凶的裂纹。更细致地说是:17商代人们在占卜之前,先把龟甲和牛肩胛骨锯削整齐,然后在甲骨的背面钻出圆形的深窝和浅槽。占卜时,先把要问的事情向鬼神祷告述说清楚,接着用燃烧着的木枝,对深窝或槽侧进行烧灼。烧灼到一定程度,在甲骨的相应部位便显

5、示出裂纹来。于是,占卜者根据裂纹的长短、粗细、曲直、隐显,来判断事情的吉凶、成败。占卜后,便用刀子把占卜的内容和结果刻在卜兆的旁边,这就是甲骨卜辞。181920四、甲骨卜辞的内容:甲骨卜辞的内容相当丰富,包括祭祀、农业生产、田猎、风雨、战争、疾病等许多方面,真实朴素地反映了殷商时期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状况。甲骨卜辞记事比较简单,不成系统,但未经后人加工,保持了商代记事文字的原貌。21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23五、举例子。这些占卜之辞,短的只有几字,长的有百余字。比较完整的如: 癸巳卜,壳殳贞,旬亡咎?王占曰,有祟,其有来艰。气(迄)至五日丁酉,允有来艰自西。沚告曰:“土方正于

6、我东鄙,灾二邑。方亦牜帚我西鄙田。”(郭沫若卜辞通纂第五一二片)24癸巳,即癸巳日,属干支纪日。所谓干支,即以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互相配合,构成六十个干支组合,俗称“六十甲子”。中国古代纪年、纪日,都常用干支来标识。 壳殳:此字尚不能识读,但可判断为卜人之名。贞,卜问吉凶。以上在卜辞中称为“前辞”或“叙辞”,记录卜问鬼神的日期和占卜官的名字。28旬亡咎:旬,十天为一旬。亡,音w,通“无”。咎:灾祸。谓以后十天有没有灾祸?以上称为“命辞”,即命龟之辞,也就是由卜人通过甲骨向鬼神请示某事。 29王占曰:占,视兆而判断吉凶。谓商王观察卜兆来判断吉凶。有祟:祟,神祸。谓鬼神要降祸。其有来艰:其,表示推测的

7、语气助词。艰,忧戚、祸患。谓似有祸患就要来临。30以上称为“占辞”,即根据卜兆而判定的吉凶。 31乞至五日丁酉:乞,同“迄”。五日,由卜日起的第五天,即丁酉日。允有来艰自西:允,信然、果真。谓果真有祸事来自西边。32沚告曰:沚,商都西北的方国,约在今内蒙古包头附近。,此字尚不能识读,但可判断为沚国诸侯之名。告,报告。谓沚国诸侯向商王报告。33土方正于我东鄙:土方,商都西北的方国,其西边与沚国相邻。正:通“征”,征伐、攻打,这里意指入侵。鄙:边邑。谓土方入侵沚国东部边邑。34灾二邑:谓使两个边邑受到损害。方亦牜帚我西鄙田:方,商都西北的方国,其位置在沚国的西边。牜帚,放牧,这里引申为侵犯。谓方也

8、来侵犯沚国西边的农田。35以上称为“验辞”,即追记商王占兆后应验的事实。这条验辞是在过了5天应验后,补刻在占辞之下的。 这一占卜过程,到此全部结束。这条卜辞,时、地、人、事齐全,叙述较为详细,略具叙事要素。3637(甲骨卜辞)可看作是先秦叙事散文的萌芽。先秦叙事散文(先秦历史散文)先秦说理散文(先秦诸子散文)先秦散文38先秦叙事散文(先秦历史散文):我国古代史官文化十分发达,春秋时代,各诸侯国都有史官,也都有统称为春秋的史籍,不过只有鲁国的春秋保存至今。这些记录各诸侯国国家重大历史事件的典籍中,蕴含了大量的叙事文学的因素,因此,也称先秦历史散文为叙事散文。/发展脉络:先秦叙事散文的萌芽:甲骨卜

9、辞春秋先秦散文“叙事之最”:左传国语战国策。39先秦说理散文(先秦诸子散文):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于是,探索宇宙人生、进行哲学思辨和关注社会政治、讨论治国之道的诸子散文成熟了。这些讨论政治、哲学、伦理的思想性著作,篇幅宏大、逻辑严密、修辞手段丰富,极大地提高了人们运用文字来论说事理的能力,因此,先秦诸子散文也被称为说理散文。/发展脉络:论语老子孟子 庄子荀子韩非子。40二者的共性:41一、文史哲不分。先秦文学并非纯文学。先秦时期,文化呈现一种综合的形态。左传、国语等是史学著作,但也都富有文学意味和哲学的思辨意味。它们内容丰富多彩,写作中动用了多种文学手

10、法,具有了叙事文学的基本特征,奠定了我国叙事文学的传统。孟子、庄子等哲学著作又具备了相当强的文学性。它们没有抽象地进行哲学思辨或枯燥地讨论政治、人生问题,而是在文章中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带着浓郁的情感,具有丰富的形象,文学价值很高。42二、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先秦散文的大部分作品,并非一时一人所作,它们或由集体创作,或经过后人加工修改,原始作者和创作年代都难以指实。左传、国语的作者及创作时代历来众说纷纭,尚书、战国策实为后人所编;诸子散文虽然都标明了作者,但有许多并不是个人的著作,如论语就是孔门弟子所记,墨子、孟子、庄子等书中也有很多篇幅出自他们的后学之手。 43三、先秦散文在传承过程中也都有所

11、损益。首先,先秦散文的写定,往往要经历一段很长的时间,师说和后学之说,可能混杂在一起,师徒间代代传授,难免有增删的情况。其次,先秦典籍经秦火以后,大多为汉人重新编定,这就难免会有讹误,难免会产生很多异说。这些都模糊了先秦散文的本来面貌,使之存在许多可争议之处,这也是先秦散文不同于后代散文之处。 44第二章春秋4546一、概念。春秋本是春秋时期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史书的通称。如墨子明鬼:“周之春秋”、“燕之春秋”、“齐之春秋”、“宋之春秋”等“百国春秋”。47后来仅有鲁国的春秋传世,便成为专称,特指春秋时期鲁国的史书。二、体例。春秋以鲁国十二公(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为序,

12、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前722前481)共242年间各国的史事。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史纲要。 4849编年史:春秋记事十分谨严,一般是以何年、何月、何日、何地、何人、发生何事、有何结果为顺序,有条不紊。有明确的时间观念和自觉的记事意识。50具体的记事方式是:“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杜预春秋左传集解序)51春秋隐公三年:三年春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三月庚戌,天王崩。夏四月辛卯,君氏卒。秋,武氏子来求赙。八月庚辰,宋公和卒。冬十有二月,齐侯,郑伯盟于石门。癸未,葬宋穆公。 纲要:全书只一万六千余字,记事都很简略,是简洁的、大纲式的、纲目式的叙述和记载。文句极简

13、短,长的不过四十多字,短的仅有一字。52如隐公四年载:“九月,卫人杀州吁于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有,但事件的因果、过程,人物的行为、性格,都无从知道,仿佛一则新闻标题,而不像一篇文章,几乎没有描写的成分。 5354有的一条只记一个字,如“螟”、“饥”,表示发生了虫灾或饥荒。55三、思想倾向。这部原本由鲁国史官所编春秋,经过了孔子的整理、修订,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因而也成为儒家重要的经典。它在汉代被列为五经之一,故亦称春秋经。我国史学从它萌牙之初, 就存在着深刻的矛盾, “秉笔直书”和“曲笔隐讳”这两种截然对立的做法很不协调而又很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始终伴随着史学发展而存在。“直书” 是

14、史家刚直不阿的正直精神的反映,“曲笔”是史家委曲求全的怯懦行为的表现。 56两汉史家司马迁和班固修史时所采取的不同态度即很好地说明这一点。司马迁在写作史记的过程中, 表现出难能可贵的坚定正直、峻节凛然、彰善贬恶、不避强御的精神气概。他认为史学应该求是存真, 为此, 他坚决反对“誉者或过其实, 毁者或没其真”的作法, 要求做到“爱而知其丑, 憎而知其善, 善恶必书”。 57与司马迁相反, 班固作为东汉正统派历史学家,极力迎合统治阶级的政治需求。他完全背弃了史记“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的进步思想, 多方宣扬“天人感应” 的神秘观点和阴阳五行灾异学说。与此相适应,对统治阶级中的人物

15、, 总是褒多于贬, 为尊者、贵者讳, 甚至矫揉造做, 肆意溢美。 58学术界更多的学者认为曲笔隐讳的修史之法为孔子首创,并把曲笔隐讳看作是中国史学的心腹之患。5960孔子在整理、修订春秋的过程中,寄予了自己的伦理、政治、道德理念,这就是为什么一部史书会成为儒家经典的原因。孔子在春秋中寄予的儒家伦理政治道德理念:维护周礼,反对僭越违礼行为,贬斥邪说暴行。春秋之时,礼崩乐坏。礼乐:西周时期的典章制度、道德规范和文化秩序;崩坏:走向解体。61孔子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和道德观念,用纲常伦理进行道德教化、劝善惩恶、行仁复礼,表现在史书编纂上,势必在一定程度上阉割或歪曲历史事实,自然而然地舍弃“直书”

16、而采取“曲笔”。 62曲笔隐讳的手段就是:“春秋笔法”,也称“微言大义”。指作者精心选择他认为恰当的字眼来暗寓褒贬之意,在一字一句中灌注强烈感情色彩、体现深刻的道理,在严谨的措词中不动声色地表现出作者的爱憎。63“春秋笔法” 可分三种具体的手段:一、常事不书;二、讳书;三、一字寓褒贬。641.常事不书指的是但凡平常的事情、常有的事情就不被记载,也即意味着,那些本不该载录的常规事件,一旦被载录,就成了一个特殊事件,就意味着它应该是非礼的,从而达到讥刺的效果。65如桓公四年,春秋:“四年春正月,公狩于郎。” 公羊传解释曰:“春,正月,公狩于郎。狩者何?田狩也。春曰苗,秋曰蒐(su),冬曰狩。常事不

17、书,此何以书?讥。”66狩违背了时令顺序,从中可以推断主事者对天人秩序已经懈怠了,孔子借以表示自己对这种懈怠的不满。672.讳书指的是孔子撰写春秋时“为尊者讳”、“ 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修史方法。就是说, 孔子修春秋时, 凡是涉及尊、亲、贤三者的过失或罪恶, 便采取曲笔手法, 替他们回护或遮掩。68如:春秋鲁僖公二十八年: “天王狩于河阳。壬申, 公朝于王所。”69孔子隐瞒历史真相, 以维护业已崩坏的君臣名分,是为“为尊者讳”。孔子著史采用“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曲笔手法, 对自己所限定的那些特定的历史人物隐恶扬善或任情褒贬, 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历史的真实性, 并为

18、后世史家树立了一个曲笔隐讳的不良典型。 703.一字寓褒贬:这种倾向在行文中不是议论性文辞,而是在史事的简略记述、排比中表现出来。遣词造句,煞费苦心。71比如杀有罪为“诛”,杀无罪为“杀”,下杀上曰“弑”等。写战争,有钟鼓曰“伐”,无钟鼓曰“侵”,轻行掩其不备曰“袭”。 7273“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74三正夏历殷历周历 :春秋孟子:楚辞吕氏春秋诗经国风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75第三章 左传 7576左传晋公子重耳之亡76晋献公姬诡诸太子申生齐姜穆姬公子重耳 大戎狐姬 小戎子公

19、子夷吾 骊姬骊姬妹妹奚齐 卓子 蒲屈曲沃绛新城荀息里克狄梁子圉妾(晋惠公)怀嬴(晋怀公)(文嬴)(晋文公)7778左传僖公二十三年7879重耳出亡路线图蒲城7980 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 ,晋人伐诸蒲城。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有人而校,罪莫大焉。吾其奔也!”遂奔狄。从者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8081 狄人伐廧咎如,获其二女叔隗、季隗,纳诸公子。公子取季隗,生伯儵、叔刘。以叔隗妻赵衰,生盾。将适齐,谓季隗曰:“待我二十五年,不来而后嫁。”对曰:“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请待子。”处狄十二年而行。8182重耳出亡路线图8283 过卫

20、,卫文公不礼焉。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8384重耳出亡路线图8485 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从者以为不可。将行,谋于桑下。蚕妾在其上,以告姜氏。姜氏杀之,而谓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公子曰:“无之。”姜曰:“行也!怀与安,实败名。”公子不可。姜与子犯谋,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8586重耳出亡路线图8687 及曹,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僖负羁之妻曰:“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子盍蚤自贰焉!”

21、乃馈盘飧,寘璧焉。公子受飧反璧。 87重耳出亡路线图重耳自蒲奔狄,处狄12年。自狄过卫,卫文公不礼。自卫及齐,齐桓公厚待。自齐及曹,曹共公不礼。自曹及宋,宋襄公厚待。自宋及郑,郑文公不礼。自郑及楚,楚子(成王)厚待。楚护送重耳自楚及秦,秦伯厚待。秦重兵护送重耳威武归晋,终成霸业。蒲城88第三章 左传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891.左传为传述(详细解释、注解)春秋而作。司马迁、班固都认为左传与另两部合称为“春秋三传”的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一样,是为传述春秋而作。 一、左传与春秋的关系90只是左传侧重于详细记述历史事实,而其余两部书侧重阐发春秋经义、义理,叙事较少,以议论为主。公

22、羊传的文章,文风淳朴简劲,语言凝练准确,谷梁传亦文字简朴,议论精深。二书文学价值不能与左传并论,但在经学史、思想史、学术史上都有深远影响,尤其是公羊传在汉代和晚清,都曾为显学。 912.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只是记事年代大体与春秋相当。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722),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468),基本与春秋重合,只是相差十几年而已。与春秋的大纲形式不同,左传相当系统而具体地记述了这一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复旦大学章培恒、骆玉明持这一观点。 923.钟涛:左传与春秋有密切关系。左传以春秋记事为纲叙事,其中有说明春秋书法的;有用事实补充说明春秋经文的;也有订正春

23、秋记事错误的。这些都说明左传与春秋的密切关系。 93历来异说颇多:1.司马迁和班固都认为是左丘明所作,并说左丘明是“鲁君子”,“鲁太史”。论语公冶长:“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二、左传的作者942.唐宋以后,常有人怀疑左丘明作左传之说,甚至有人认为左传为汉代刘歆伪造。953.学术界普遍认同的看法:左传的著者也许不一定是与孔子同时的左丘明,但左传不是一部伪书。此书大约成书于战国早期,最后编定者是一位儒家学者。 96左传的思想倾向与春秋毫无二致:维护周礼,重视尊卑之别;站在儒家立场上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作出道德伦理评

24、价。 三、左传的思想倾向97左传的道德说教有三种方式:1.左传创立了一种新形式,即在叙事中或叙事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以“君子曰”、“君子是以知”、“孔子曰”等来对事件或人物作出道德伦理评价。这种形式,直接、鲜明地、不容置疑地表现出作者的立场和感情。 982.左传对战争的描写,作者通常分三步走:辨明双方在道义上的曲直是非;将此同胜负结果直接联系起来;说明正义之师必胜的道理。99然而事实上,当时的战争多是因各国间争夺土地与人口而发生的,如果一定要以简单的儒家道德标准衡量,只能如孟子所说“春秋无义战”;且一场具体战争的胜负,也很难归结于道义上的原因。因而作者勉强作出的评述,常显得迂腐可笑。如晋楚城濮

25、之战。100 及楚,楚子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榖?”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橐鞬,以与君周旋。” 左传晋公子重耳之亡(续)101左传:“君退臣犯,曲在彼矣。”晋重耳君臣子玉楚1023. 作者将上天的旨意、鬼神的预言、占卜、梦境、天象等神秘因素当作影响事件成败的重要原因加以叙述。而神秘因素大都有道德化的倾向。符合礼、义、德要求的事,则神秘因素呈现出吉兆;而悖于礼、义、德的事情,则神秘因素呈现出凶兆。103

26、子玉请杀之。楚子曰:“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晋侯无亲,外内恶之。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其将由晋公子乎?天将兴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乃送诸秦。104 子玉请杀之。楚子曰:“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晋侯无亲,外内恶之。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其将由晋公子乎?天将兴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乃送诸秦。105四、左传的文学成就 (一)叙事上:左传确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1.叙事手法多钟多样:作为编年史,左传的情节结构主要是按时间顺序交代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的全过程。但更多其他叙事手法的运用

27、,也是其叙事的重要特色。106张高评在其左传之文学价值第九章为叙事文字之轨范中,概括前人评点左传之说,归纳左传有三十种叙法:正叙、原叙、顺叙、逆叙、对叙、类叙、侧叙、带叙、串叙、虚叙、追叙、连叙、插叙、暗叙、直叙、婉叙、平叙、言叙、语叙、琐叙、补叙、陪叙、突叙、预叙、提叙、结叙、拖叙、错叙、搭叙、夹叙。概括叙法如此之多,虽稍嫌繁琐,且似有交叉重叠,但亦可见左传叙事法之丰富。 107除正叙外,最常见的叙事手法是倒叙和预叙。 108倒叙就是在叙事过程中回顾事件的起因,或交代与事件有关的背景等。如“宣公三年”先记载了郑穆公兰之死,然后再回顾了他的出生和命名。左传中还有插叙和补叙,性质作用与倒叙类似。

28、这些叙述,常用一个“初”字领起。109郑伯克段于鄢:“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110预叙即预先叙出将要发生的事,或预见事件的结果。如秦晋崤之战:111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112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

29、 113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114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115杨伯峻注:“超乘者,毕沅吕氏春秋新校正云:盖既下而即跃以上车,示其有勇。”1162.左传叙事最突出的成就在描写战争。左传的战争描写,全面反映了左传的叙事

30、特点。左传一书,记录了大大小小几百次战争,城濮之战、崤之战、邲之战、鞌之战、鄢陵之战等大战的描述历来被人们赞不绝口,不计其数的小战役也写得各具特色,精彩生动。117一般说来,左传写战争,不局限于对交战过程的记叙,而是深入揭示战争起因、酝酿过程及其后果。118如“僖公二十八年”写城濮之战,对大战爆发的背景和直接起因都有交待,而在行文中,又不断展示晋胜楚败的原因:晋文公伐怨报德,整饬军纪,遵守诺言,倾听臣下意见,上下齐心协力。 119而楚方则是君臣意见分歧,主帅子玉恃兵而骄,一意孤行,盲目进逼晋师。城濮之战的结果也写得很全面,不仅写了晋师大胜,晋文公确立霸主地位,而且还写了战争的余波:楚子玉战败羞

31、愧自杀,晋文公闻之大喜,回国后赏功罚罪,对这次战役进行总结,然后以君子之言,赞扬晋文公的霸业。至此,叙述圆满结束。1203.左传是一部历史著作,但作者有时就像一个故事讲述者,把事件叙述得颇具戏剧性。大量生动的戏剧性情节,使这部作品充满故事性。不仅如此,左传有的叙事记言,明显不是对历史事实的真实记录,而是出于臆测或虚构。 121 灵公不君赵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而叹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遂触槐而死。122前人对左传、国语等书虚拟情节,多有说解,而以钱钟书之说深得文心,最为圆通:“或为密

32、室之谈,或乃心口相语,属垣烛隐,何所据依?如僖公二十四介之推与母偕逃前之问答,宣公二年鉏麑自杀前之慨叹,皆生无傍证,死无对证者。注家虽曲意弥缝,而读者终不厌心。盖非记言也,乃代言也。如后世小说、剧本中之对话独白也。左氏设身处地,依傍性格身分,假之喉舌,想当然耳。”(管锥编) 1234.左传广泛描写了各种人物,其中许多人物写得个性鲜明。人物是叙事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左传中描写了各种人物,但左传的写人还不像纪传体历史著作在一个专章中叙述一个人物的生平事迹,也没有像后世小说那样塑造人物形象。由于它是编年史,人物的言行事迹大多分散记录在事件发生的各个年代,很少对某一人物集中描写,只有把同一人物在不同年代

33、的事迹联系起来,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124左传能够展现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能够表现出人物性格的变化。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125王靖宇则认为,左传中的人物,大多是性格单一、缺少变化的“扁平”、“静止”式的人物。(左传与传统小说论集) 126左传绝少对人物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的描写,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如成公二年的齐晋鞌之战:127128129130晋解张御郤克,郑丘缓为右。左传齐晋鞌之战:131132齐侯曰:“余姑翦灭此而朝食!”不介马而驰之。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曰:“余病矣!”张侯曰:“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

34、朱殷,岂敢言病?吾子忍之!”133缓曰:“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然子病矣。”张侯曰:“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擐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134左并辔,右援枹而鼓,马逸不能止,师从之。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1355.左传还在复杂的战争过程、政治事件中,大量描写细节。作为历史著作,这些描写内容完全可以不写或略写,但左传却大量地描写了这些琐事细节,它们在叙事生动和人物刻画方面具有文学意义。136如“哀公十六年”记载了楚国叶公平息“白公之乱”这一政治事件。叶公:芈姓、熊氏,后为沈尹氏,名诸梁、字子高。生于楚

35、国王室之家,后被楚昭王封到古叶邑为尹,故史称“叶公”。 楚平王公子建熊胜,楚惠王时返回楚国,被封于白地,故号曰“白公”。 137胄:138 叶公亦至,及北门,或遇之,曰:“君胡不胄?国人望君如望慈父母焉,盗贼之矢若伤君,是绝民望也,若之何不胄?”乃胄而进。又遇一人曰:“君胡胄?国人望君如望岁焉,日日以几,若见君面,是得艾也。民知不死,其亦夫有奋心,犹将旌君以徇于国,而又掩面以绝民望,不亦甚乎?”乃免胄而进。139(二)记言上:1.人物语言简洁精练,委曲达意,婉而有致。如僖公三十年“烛之武退秦师”的说辞。140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

36、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

37、之。”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141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1422. 叙述语言简练含蕴,词约义丰。143如宣公十二年晋楚邲之战中,写晋师溃败时的狼狈之状云:“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144同年冬天,楚国出师灭萧,将士“多寒”,于是“(楚)王巡三军,拊而勉之,三军之

38、士皆如挟纩。”145一、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的区别。第四章 国语体:体例、方式、方法。146编年体:以年、月、日的时间发展顺序为线索、为中心来编排史实,记述历史事件的史书编纂方法。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就是编年体史书。 147编年体优点是: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便于考查某一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的联系;避免重复叙事。148时间为经事件1事件2事件3事件4史事为纬BC365年BC364年BC363年BC362年149缺点是:1.重大事件“分崩离析”、“支离破碎”。2.多数事件“缺头”、“少尾”。3.缺乏深度记述,难以资政。4.大事小事“平起平坐”。5

39、.无法使用图表。150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为主体、为划分标志来分别记叙各国历史事件的史书编纂方法。如国语、战国策、三国志等就是国别体史书。 151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来记叙史实,即以人物为纲、时间为纬来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方法。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就是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152中国官方的正史“二十四史”的其他史书,都依照史记体例,以纪传体编纂而成。弊端是“一事而复见数篇,宾主莫辨”。 153到了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始出现了克服了编年体记事分散和纪传体记事重复的缺陷而综合其优点的“纪事本末体”。154“纪事本末体”不同于编年体之以纪年为主,也不同于纪传体

40、之以传人为主,而是以某一历史事件为主体,将所有有关这一事件的材料集中在一起,完整地叙述一个历史事件始末、全景式地反映某一历史事件全过程的史书编纂方法。 155二、国语的体例: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全书共二十一卷,分别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历史事件。156这部书不是系统的、连贯的、完整的历史著作,除周语略为连贯外,其余各国只是重点记载了个别事件。可能作者所掌握的原始材料就是零散的、片段的、零星的,他只是将这些材料汇编起来,所以各国史事的详略多寡也不一样。157其中晋语九卷,占全书近半;周语三卷;鲁语、楚语、越语各二卷;齐语、郑语、吴语各一卷。158周语对东西周的历史都

41、有记录,侧重论政记言。鲁语记春秋时期鲁国之事,但不是完整的鲁国历史,很少记录重大历史事件,主要是针对一些小故事发议论。 齐语记齐桓公称霸之事,主要记管仲和桓公的论政之语。晋语篇幅最长,共有九卷,对晋国历史记录较为全面、具体,叙事成分较多,特别侧重于记述晋文公的事迹。郑语则主要记史伯论天下兴衰的言论。楚语主要记楚灵王、昭王时期的事迹,也较少记重要历史事件。吴语独记夫差伐越和吴之灭亡,越语则仅记勾践灭吴之事。 159史:记事年代起自周穆王,止于鲁悼公(约公元前公元前)。 160国语中虽然也有不少记事的成分,但以记载言论为主,故名为国语。语:多为朝聘、飨宴、讽谏、辩诘、应对之辞。161郑玄注:“比年

42、,每岁也。小聘,使大夫;大聘,使卿;朝,则君自行。” 春秋时期,政在霸主,诸侯朝见霸主,也称“朝聘”。 朝聘:古代诸侯亲自或派使臣定期朝见天子。礼记王制:“诸侯之於天子也,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162三、国语的作者:历来众说纷纭,争论颇多。汉人认为是左丘明所作。汉以后,开始有了反对者,如晋人傅玄、唐人赵匡等等。还有人认为左丘明采集列国之史,取其精华,为左传,先采集之草稿,时人共传习之,是为国语。此外,还有各种说法。现在一般认为本书产生于战国初年,作者不详。 163四:国语的思想倾向:国语同左传一样反映了儒家崇礼重民等观念,思想倾向略近于左传,只是不像左传那样鲜明突出。164五、国

43、语的文学成就:1.记言文字。由于国语是各国史料的汇编,素材来源不一,编者亦未作统一润色,其记言水平参差不一。风格也颇有差异。比如周语旨在说教,行文委婉,多长篇大论;鲁语篇幅不长,语言隽永;楚语、吴语、越语则文字流畅整饰,颇有气势。165 叔向见韩宣子,宣子忧贫,叔向贺之。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无以从二三子,吾是以忧。子贺我何故?”晋语叔向贺贫166 对曰:“昔栾武子无一卒之田,其宫不备其宗器,宣其德行,顺其宪则,使越于诸侯。诸侯亲之,戎狄怀之,以正晋国。行刑不疚,以免于难。及桓子,骄泰奢侈,贪欲无艺,略则行志,假货居贿,宜及于难。而赖武之德,以没其身。167及怀子,改桓之行,而修武之

44、德,可以免于难,而离桓之罪,以亡于楚。夫郤昭子,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恃其富宠,以泰于国。其身尸于朝,其宗灭于绛。不然,夫八郤五大夫三卿,其宠大矣,一朝而灭,莫之哀也,惟无德也。168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是以贺。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之不暇,何贺之有?” 宣子拜稽首焉,曰:“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1692. 记事文字。国语也有对历史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但不及左传普遍、完整。国语中许多事件的前因后果及经过都是一笔带过,而把重点放在大段的议论文字上。偶尔国语也有情节生动曲折、富于戏剧性的叙事。 170 平公射鹌,不死,使竖襄搏

45、之,失,公怒,拘将杀之。叔向闻之,夕,君告之。叔向曰:“君必杀之。昔吾先君唐叔射兕于徒林,殪,以为大甲,以封于晋。今君嗣吾先君唐叔,射鹌不死,搏之不得,是扬吾君之耻者也。君其必速杀之,勿令远闻。”君忸怩,乃趣赦之。晋语叔向谏杀竖襄171 姜与子犯谋,醉而载之以行。醒,以戈逐子犯,曰:“若无所济,吾食舅氏之肉,其知餍乎!”舅犯走,且对曰:“若无所济,余未知死所,谁能与豺狼争食?若克有成,公子无亦晋之柔嘉,是以甘食。偃之肉腥臊,将焉用之?”遂行。晋语齐姜与子犯谋遣重耳172第五章 战国策173一、战国策的体制:国别体史书。总共三十三卷,497篇,约12万字。按国别记述,计有东周1卷、西周1卷、秦5

46、卷、齐6卷、楚4卷、赵4卷、魏4卷、韩3卷、燕3卷、宋、卫合为1卷、中山1卷。174史书:记事年代大致:虽然习惯上把战国策归为历史著作,但它的情况与左传、国语等有很大不同。有许多记载,作为史实来看是不可信的。如魏策中著名的“唐且劫秦王”,写唐且在秦廷中挺剑胁逼秦王嬴政(即秦始皇),就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这一类内容,与其说是历史,还不如说是故事。上接春秋,下迄秦统一。175主要内容:以谋臣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上自春秋,下迄秦并六国这一历史时期各国政治、外交的情状。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176二、战国策的作者及成书:战国策文章不是一人所作,作者大多是战国

47、后期纵横家,也可能有若干篇章是秦汉间人所作。最后由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 177刘向是楚元王刘交四世孙。刘交是汉高祖刘邦的同父异母弟,是汉高祖四兄弟(刘伯、刘仲、刘邦、刘交)中最优秀的一位、文化程度最高的一位,也是思想与刘邦最接近的一位,因而深受刘邦的信任和宠爱。汉家王朝定鼎之后,刘邦分封天下,刘交因跟随高祖打天下有功,被封为楚王,谥元王。刘向历经宣帝、元帝、成帝朝;历任散骑谏大夫、散骑宗正、光禄大夫等职。 178汉成帝河平三年,鉴于秘府之书颇有散亡,诏使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刘向领导校勘、整理采访来的书籍。刘向在三阁校书19年,把数十年间堆积如山的宫廷藏书重加整理。每校完一书,乃

48、条贯篇目,撮其旨意,编成当时国家藏书总目别录,为我国目录学之祖,开创了世界上最早的图书目录工作的先例。179刘向典校的古籍主要包括经传、诸子和诗赋,楚辞、战国策为其中代表。此外,刘向还编著了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三部历史故事集 ,是魏晋小说的先导。180刘向战国策书录:“中书本号,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或曰事语,或曰长书,或曰修书。臣向以为,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宜为战国策。”故,战国策之名始定于刘向。181与春秋、左传、国语主要反映儒家思想不同,战国策表现了纵横家思想,反映了纵横家的人生观。 三、战国策的思想倾向:182从士到纵横家:春秋战国之际,分封制度的解体,导致了上层

49、贵族地位的下降和下层庶民地位的上升。于是,在贵族和庶人之间兴起了一个士阶层。183西周时期,学在官府,只有贵族才有受教育的权利,文化为贵族所垄断。随着贵族阶级的衰落,官学或私家传授出现了危机,于是民间聚众讲学之风应运而起,文化知识也由贵族转移到士的手里。184春秋末年,孔子在鲁国讲学,“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史记孔子世家),并发展成为儒家学派。春秋战国之际,墨家聚众讲学,并形成了有组织的集团,当时称为墨者,后世称墨家。185到战国时期,讲学成为时尚。士掌握了文化知识,士阶层迅速扩大。士在社会中的地位:墨子:庶人士大夫诸侯三公天子。186士分布在社会各个角落,社会地位与职业千差万

50、别,我们常用的称谓诸如:游说之士、谋臣策士、门客、宾客、门人、食客等等。士在差别中又有统一性,即知识、道德、技能和勇力。187知识型士具有雄才大略,文韬武略,善于出谋划策,运筹帷幄,足智多谋,能言善辩。贾谊过秦论:“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 、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陈轸188道德型士把道德修养、人格完善、著书立说作为奋斗目标。如孟子、荀子。189技能型士指具有一技之长的擅长某种专门技艺的士人,如鸡鸣狗盗之徒。 190秦昭王闻其贤,乃先使泾阳君为质于齐,以求见孟尝君。孟尝君将入秦,

51、宾客莫欲其行,谏,不听。孟尝君乃止。齐湣王二十五年,复卒使孟尝君入秦,昭王即以孟尝君为秦相。人或说秦昭王曰:“孟尝君贤,而又齐族也,今相秦,必先齐而后秦,秦其危矣。”于是秦昭王乃止。囚孟尝君,谋欲杀之。 191孟尝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幸姬曰:“妾原得君狐白裘。”此时孟尝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无双,入秦献之昭王,更无他裘。孟尝君患之,遍问客,莫能对。最下坐有能为狗盗者,曰:“臣能得狐白裘。”乃夜为狗,以入秦宫藏中,取所献狐白裘至,以献秦王幸姬。幸姬为言昭王,昭王释孟尝君。 192孟尝君得出,即驰去,更封传,变名姓以出关。夜半至函谷关。秦昭王后悔出孟尝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驰传逐之。孟尝君至关

52、,关法鸡鸣而出客,孟尝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出如食顷,秦追果至关 193勇力型士的特点是见义勇为,士为知己者死。如专诸、豫让、聂政、荆轲。194四大刺客春秋战国时期1.专诸:寿梦诸樊余祭余昧季札吴王僚公子光2.豫让:范氏中行氏知伯 赵襄子 3.聂政:严遂(字仲子)韩傀(字侠累) 195苏秦:“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战国策秦策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史记平原君列传“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士在政治中的作用:196于是尊士、争士、养士遂成为上层人物的一种社会风尚。197尊士:战国策齐策四 齐宣王见颜斶,曰:“斶前!”斶亦曰:“王前!”

53、宣王不说。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 198争士:为了把士人吸引到自己周围,君主和权贵开展了争取士人的活动。争士的方式很多,要之,不外加官进爵、高官厚禄。199养士之风起于春秋,战国发展到登峰造极。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为代表。因其四人都是王公贵族,时人称之为“战国四公子”。200荀子:“所以取田邑也。” “今之所谓士仕者,无礼义而唯权势之嗜者也。”士仕的目的:范雎:“欲富贵耳”。201至战国至秦

54、汉之际,士直接形成了诸子百家之一的一个派别:纵横家。纵横家:战国时以从事政治外交活动为主的一派,创始人鬼谷子,杰出代表人物有:苏秦,张仪,公孙衍。202韩非子:“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 纵横即合纵连横。203六国之间南北联合,共同抗秦称合纵。合纵派的主要代表是苏秦。苏秦主张合山东六国之力以抗秦,为赵国相位,并兼六国相印,“合纵抗秦”,威风八面。秦利用六国之间的矛盾,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称连横。连横派的主要代表是张仪。张仪主张说六国以事秦。204战国策记载的就是纵横家的言行,反映纵横家的思想。政治上:崇尚谋略,强调审时度势,肯定举贤任能;人生观上:追求功名显达,富贵利

55、禄。 205 东周欲为稻,西周不下水,东周患之。苏子谓东周君曰:“臣请使西周下水,可乎?”乃往见西周之君曰:“君之谋过矣!今不下水,所以富东周也。今其民皆种麦,无他种矣。君若欲害之,不若一为下水,以病其所种。下水,东周必复种稻;种稻而复夺之。若是,则东周之民可令一仰西周而受命于君矣。”西周君曰:“善。”遂下水。苏子亦得两国之金也。 战国策东周策 苏秦、苏厉、苏代206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

56、,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 战国策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 207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縢履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208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209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210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跪自拜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

57、“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也。”211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盍可忽乎哉!”212战国策的思想价值:213章培恒:1.战国时代,是春秋以后更激烈的大兼并时代,过去还勉强作为虚饰的仁义礼信之说,在这时已完全被打破。国与国之间,如今讲的是以势相争,以智谋相夺。那些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策士,也只是以自己的才智向合适的买主换取功名利禄,毫不为怪。 214朝秦暮楚,唯利是图,这些在今天看来也许是不值得赞赏,但在当日的历史条件下,原本受贵族压抑的平民的心理就是如此,这样写比虚假的说教更富于真实性。2152.战国策突破了旧的思想观念的束缚,反映了战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和

58、士人精神的张扬。战国策不为维护统治秩序说话,就显得比以前的历史著作更加活泼而富有生气。 216四、战国策的文学成就(一)人物形象的塑造。217纵横之士如苏秦、张仪,勇毅之士如聂政、荆轲,高节之士如鲁仲连、颜斶等等,都个性鲜明,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代表了士的不同类型。218A. 虚构和想象。219战国策中,不是史实,出于虚构依托的内容颇多。缪文远在其战国策考辨和战国策新校注的各章说明中,指出战国策四分之一左右为虚构、依托之作。220如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齐策一“邹忌讽齐王纳谏”、赵策三“鲁仲连义不帝秦”等等,都是虚构之作。221B.波澜起伏的情节。222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

59、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鞫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战国策燕策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223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排其逆鳞哉?”太子曰:“然则何由?”太傅曰:“请入,图之。” 居之有间,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224太傅鞫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虽有管、晏,不能为谋。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讲于单于,然后乃可图也。” 225太子丹曰:“太傅之计,旷日弥久,心惛然,恐不能须臾。且非独于此也。夫樊将军困

60、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226鞫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鞫武曰:“敬诺。”出见田光,道太子曰:“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 227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而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 228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