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湘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全册)_第1页
新湘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全册)_第2页
新湘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全册)_第3页
新湘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全册)_第4页
新湘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全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单元变与不变第一课泥巴变形记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我们周围的事物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其中,有些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了变化,但材料没有发生变化,也就是构成物体的物质没有改变。2.科学探究观察纸变成纸团、直吸管弯折成不同形状的变化,能找出共同点,进而用不同的方法捏泥人,并列举更多的变化事例,归纳出这一类变化的共同点。3.科学态度、STSE在捏泥人的过程中,体验物体的形状变化,从而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及物体的变化、培养学生探索事物本质的兴趣。了解生活中有很多与此类变化相关的现象和问题。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纸、吸管、陶泥、气球、牛奶、糖、教学课件。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三、教学时间

2、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看单元页画面,读小诗:形状能千变万化,状态也变化万千,混合以后再分离,变与不变找规律!(2)讲述:今天让我们一起走入物体变化的世界,探索物体变与不变的规律。(二)新课学习1.导入活动(1)出示春季与冬季的对比图,调取生活经验。a.我们周围的事物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说一说你知道的一些变化。b.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引导:春天小草变绿,花儿开放、河水潺潺、天气暖和,冬天白雪皑皑、树木凋零、河水结冰。季节在变化,事物也在变化。(2)让纸和吸管发生变化a.将平整的纸揉捏成团,观察纸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再将一根直吸管,弯折成各种形状,观察吸管发生了什么变化?b.交流:

3、这些变化有什么共同点?c.小结:纸和吸管都是形状发生了改变,但是纸还是纸,吸管还是吸管,材料没有发生变化,也就是构成物体的物质没有改变。(3)思考:你能让一块泥巴发生类似的变化吗?2.捏泥人(1)交流:先观察并说一说泥巴的样子。(2)分组实验:用团、挖、搓等方法将泥巴捏成小泥人。在实验过程中观察泥巴发生了什么变化?并记录在活动手册中。(3)讨论并汇报:比较泥巴和泥人,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是不变的?(4)小结:泥巴可以捏成各种不同的形状,形状发生了变化。但是不管怎么捏,泥巴还是泥巴,物质的构成是不变的。(5)交流:想一想,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这样的变化?(6)课件展示教材上P3下方的三幅图,说一说

4、这些物体发生了什么变化?说一说纸、吸管、泥巴、木头等变化的共同点。(7)小结:木头被锯断、气球被吹大等,都是形状或大小变了,这些物体变化的共同点是虽然形状发生了变化,但是构成物体的物质并没有改变。(三)整理,下课。第一单元变与不变第二课蜡的有趣变化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有些物体的状态发生了变化,如雪融化、蜡熔化等,构成物体的物质没有改变。知道有些物体的形状、大小或状态发生了变化,但构成物体的物质并没有改变。我们将这种变化,称为物理变化。2.科学探究观察切割蜡和蜡块加热的实验,比较其形状、大小或状态变化,搜集了解更多类似的变化,能归纳并得出物理变化的共同特点。能正确地使用酒精灯加热。3.科

5、学态度、STSE通过中国古代的青铜器铸造科技史的学习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通过蜡的变化实验,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各种形状的蜡烛、蜡块、小刀;酒精灯、制作蜡星星的模板、蒸发皿、三脚架、坩埚钳、石棉网、护目镜、口罩、手套、湿抹布等,教学课件。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谈话引入:春天来临,雪会发生什么变化?还有哪些物体会发生这样的变化?(2)学生交流。(3)讲述:春天来临,气温升高,雪会融化成水。在冬天来临时,气温降低,水凝固成冰虽然有变化,但都还是水,是水的不同

6、状态。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蜡的有趣变化。(二)新课学习1.研究蜡的变化(1)课件展示或者实物展示各种形状的蜡烛。请同学们观察并说一说蜡的样子。(2)学生交流。(3)实验引入:如果将这些蜡烛切割,蜡烛会有什么变化呢?(4)分组实验1:用小刀将蜡烛切开,注意用刀安全,观察蜡烛的变化。(5)实验交流并汇报。(6)小结:切割后的蜡变短了,形状和大小发生了变化。但还是蜡。(7)继续探究:如果把蜡加热,蜡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8)分组实验2:用酒精灯给蜡块加热,观察蜡块受热后发生的变化,并将实验现象记录在活动手册中。注意正确地使用酒精灯加热,实验必须戴护目镜、口罩和手套。(9)交流:蜡块受热后,什么发生了变

7、化?什么是不变的?(10)小结:蜡块受热后,蜡块从固态变成液态。蜡块的状态发生了变化,但还是蜡。(11)继续实验:将熔化的蜡倒入纸制的星星模板里。观察冷却后蜡的变化,将实验现象记录在活动手册中。(12)交流:蜡块冷却后,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是不变的?(13)小结:蜡块冷却后,蜡从液态又变回固态,形状变为星星的样子。蜡块的形状和状态发生了变化,但还是蜡。(14)思考:想一想,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变化?(15)课件展示教材P5下方的三幅图,学生交流并汇报:这三幅图中,物体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6)小结:烧制玻璃瓶的过程中,将玻璃高温受热,冷却后变成各种形状的玻璃瓶;巧克力受热会融化;铁高温融

8、化后冷却变成各种想要的形状。(17)阅读资料:青铜器的生产(18)小结:青铜器的生产过程:制模制范熔铸修整(19)交流:说一说蜡、巧克力、铁水、青铜器等物体变化的共同点。(20)总结:这些物体变化的共同点是物体的形状、大小或状态发生了变化,但构成物体的物质并没有改变。我们将这种物体的形状、大小或状态发生变化,但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称为物理变化。(三)整理,下课。第一单元变与不变第三课混合与分离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一些物体混合在一起后,还保持着它们原有的性质特征,可以利用物体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能,把混合在一起的物体分离。2.科学探究针对“怎样将已经混合的盐和芝麻进行分离”的问题,能根据它

9、们的不同特性设计分离方法并进行分离。研究其他混合物的分离,了解更多生产生活中混合物分离的实例。3.科学态度、STSE学会运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获得结论的科学方法。通过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知识与生活之间是紧密相关的。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盐、芝麻、烧杯、酒精灯、漏斗、蒸发皿、滤纸、铁架台、玻璃棒、湿抹布等教学课件。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复习:请列举“物体的形状、大小或状态发生了变化,但构成物体的物质并没有改变”的变化。(2)学生发言(蜡块加热、巧克力加热、青铜器的生产等)。(3)谈话引入:昨天晚上,老师在厨房里不小心将盐和芝麻混

10、在一起了,大家有什么办法帮老师将盐和芝麻分离吗?(二)新课学习1.分离盐和芝麻(1)提问:盐和芝麻有什么不同特征?(2)交流:芝麻与盐的样子不一样;芝麻是棕色的,盐是白色的;盐在水中可溶解,而芝麻不能(3)分组设计实验: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的不同来设计分离实验。(4)交流各自的实验计划:各小组简介实验计划。(5)展示代表性的实验计划a.将盐和芝麻的混合物倒入烧杯,加水,搅拌。b.将烧杯里的盐水通过有滤纸的漏斗倒入另一个烧杯里,将芝麻分离出来。c.将烧杯里的盐水倒入蒸发皿,用酒精灯加热至水全部蒸发。(6)重点讲解安全操作事项:a.使用坩埚钳取放蒸发皿;b.液体不能超过蒸发皿容积的2/3;c.加热时不

11、断用玻璃棒搅拌,防止液体飞溅;d.大量固体析出后就熄灭酒精灯,用余热蒸干剩下水分;e.戴护目镜。(7)分组实验并做好记录,教师巡视并指导。(8)各组展示实验成果。(9)小结:盐和芝麻混合后,它们仍然是盐和芝麻,物体的性质并未发生改变,因此可以用一些方法将它们分离。也就是说:一些物体混合在一起后,还保持着它们原有的性质特征,可以使用一定的方法将它们分离。(10)继续思考:想一想,还有其他的办法能将盐和芝麻分离吗?(11)课件展示另外的任务场景:生活中常有一些物体混合在一起,能想出办法将它们分离出来吗?(12)小结:将混在一起的物体分离,我们可以根据它们各自的性质特征,如是否能被磁铁吸引、大小不同

12、、轻重不同等,将混合的物体分离开来。2.生活中混合物的分离(1)交流:课件展示教材P8下方的两幅图,并说一说它们是如何使混合物分离的?(2)小结:第一幅图把种子放在一定浓度的盐水里,利用浮力将好种子和坏种子分开。第二幅图是风谷车,又称谷车,可将饱满的稻粒与瘪粒稻壳分开。(3)阅读材料:蒸馏白酒的技术,早在中国元代就已经很普遍了。它利用了酒精沸点(78.5)和水的沸点(100)的温差,分离酒精和水,从而提高酒的浓度。(4)交流:通过上面这则材料,你知道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三)整理,下课。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第一课蚕宝宝出生了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我国劳动人民早在30004000年前就知道

13、如何养蚕。知道养蚕需要的一定的环境与条件。知道蚕卵孵化与气温等条件密切相关,蚕卵孵化受温度的影响,蚕卵在适合的条件下会孵化成蚁蚕。知道蚕的一生是从蚕卵开始的,描述蚕卵、蚁蚕的样子以及蚕卵孵化的过程。2.科学探究通过查阅资料或向他人请教怎样养蚕,根据所得到的信息,制定养蚕计划。在养蚕的过程中,在放大镜、尺子等工具的帮助下,细心观察蚕卵和蚁蚕的外形特征,以及蚕卵的孵化过程,做好记录。通过简单的对比实验,探究温度对蚕卵孵化的影响。3.科学态度、STSE善思考与爱提问,能够围绕养蚕的话题,提出一些科学问题。了解中国养蚕悠久的历史文明,具有民族自豪感。对于观察和饲养蚕有兴趣,愿意分享养蚕的收获。二、教学

14、准备教师准备:蚕卵、放大镜、尺子、冰箱、盒子;教学课件。学生准备:事先查阅的有关养蚕的资料卡,或者采访录、记录笔、活动手册。三、教学时间2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导入(1)课件展示单元页,读小诗:出生、成长、繁育最终迈向死亡。每一个动物,都要奏响生命的华美乐章!(2)教师讲述:今天我们将进入新的单元学习动物的一生。首先我们从养蚕开始。“(3)介绍养蚕历史: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事历书夏小正中记载:三月摄桑,妾子始蚕。”早在30004000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知道养蚕。(4)引入:我们也来养蚕,观察蚕一生的变化。可是我们应该如何养蚕呢?(二)新课学习1.了解怎样养蚕(1)提问:我们应该如

15、何养蚕呢?(2)学生汇报课前任务的成果(老师提前布置任务,让学生查阅资料或向他人请教怎样养蚕,并将信息记录下来)。(3)教师列举养蚕采访示例并讲解:采访时间:4月10日采访对象:养蚕专业户徐姐姐采访记录:问:蚕宝宝吃什么?答:蚕宝宝最爱吃桑叶。问:蚕宝宝爱清洁吗?答:蚕宝宝爱清洁,要经常打扫它们的家,桑叶也要新鲜干净。(4)交流:怎样才能把蚕宝宝养好呢?(5)小结:养蚕的环境:温暖、通风、干净、舒适。蚕的食物:新鲜桑叶。(6)制定养蚕计划:根据自己的设想,制定一个养蚕计划并展示。(7)教师展示计划示例:养蚕计划a.准备养蚕用具。b.给蚕宝宝一个舒适的家。c.每天为蚕宝宝准备好食物。d.仔细观察

16、蚕宝宝怎样长大。e.做好观察日记。(注:为了更好地观察记录蚕的生长变化,还可以准备放大镜、尺子)2.布置养蚕任务,(1)分组:以小组为单位(最好按家庭住址就近分组)便于实验后续交流和观察。(2)明确要求:a.密切关注蚕卵的孵化,探究温度对于蚕卵孵化速度的影响。b.观察和描述刚出生的蚁蚕,并将它的模样画下来。c.将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记录在活动手册上。(3)教师分发蚕卵,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蚕卵的外形特征。(4)各组制定“探究温度对于蚕卵孵化速度的影响”的实验计划。(三)整理,下课。第二课时(一)教学导入(1)谈话引入:同学们,你们的蚕卵孵出蚁蚕了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交流其中的发现吧!(二)新课学习

17、1.蚕宝宝出生记(1)交流1:通过观察蚕卵,说一说蚕卵的外形特征。(2)小结:卵的形状是鼓的,中间陷,有的卵白色,有的黑色。(3)交流2:怎样的环境更适宜蚕卵孵化?(4)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记录汇报结果。(5)小结:蚕卵的孵化与环境的温度和湿度有关。(6)交流3:孵化出来的蚁蚕是什么样子的?(7)学生汇报并展示:蚁蚕整体黑色,有一道白色条,有好几截,每截下面有黑点。(8)布置新任务:继续观察蚕的生长情况,写好观察日记。(三)整理,下课。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第二课蚕宝宝在长大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蚕宝宝生长的大体过程和发生的变化。知道蚕作茧前要蜕皮四次,每蜕一次皮,蚕就会长大很多。知道从幼虫期

18、到蛹要蜕皮五次,蚕的一生总共要蜕皮六次:蚁蚕二龄蚕三龄蚕四龄蚕五龄蚕蛹蛾。知道桑叶是更适合蚕的食物,蚕能够吐丝与吃桑叶有关。知道蚕宝宝的饲养和护理方法:喂新鲜桑叶,刚蜕皮的蚕只能吃嫩桑叶;经常清除蚕的粪便和残叶,保持蚕宝宝“房间”的清洁;保持通风,杜绝蚕与杀虫剂接触;病蚕要及时隔离。2.科学探究能坚持长期的细致观察,设计表格,记录养蚕过程中的各种信息。能在不伤害蚕宝宝的前提下,设计一些可行的小实验来探究自己提出的问题。3.科学态度、STSE在养蚕的过程中,爱护蚕宝宝,照顾好蚕宝宝,从而形成关爱动物,关爱小生命的意识。坚持长期观察,乐于交流与合作,能及时和同伴交流自己的养蚕心得。二、教学准备教师

19、准备:蚕宝宝、放大镜、温度计、新鲜桑叶、纸盒、尺子、其他养蚕器具、教学课件。学生准备:蚕、记录笔、活动手册。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谈话引入:蚕宝宝出生了,怎样才能把它们养得又大又壮?它们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让我们一起关注蚕宝宝的成长吧!(二)新课学习1.观察蚕的生长与变化(1)提问:蚕宝宝出生有一段时间了,在这段时间里,大家发现蚕宝宝有哪些变化?(2)现场分组再次观察:学生用尺子和放大镜辅助观察,并记录。(3)班级交流:a.说一说蚕宝宝身体大小、颜色等方面的变化。b.说一说蚕宝宝吃桑叶的情形以及蚕宝宝食量的变化。c.说一说你的其他新发现。(4)问题探讨:班级交流养蚕的

20、发现和心得,提出遇到的问题大家探讨。(5)列举示例:分别展示“第3小组养蚕中的发现和问题”发现:a.蚕的前面有6只小脚,隔了几截后有8只大脚,身体分成好多截。b.蚕总是不停地在吃桑叶,当它不吃的时候,就要蜕皮了。c.蚕的粪便是黑色的,很像五角星形。d.蜕下的皮卷成了很小的卷。问题:a.蚕有耳朵吗?它能听到声音吗?b.蚕一共蜕几次皮?c.蚕只吃桑叶吗?(6)针对蚕的饲养与护理进行小结:喂新鲜桑叶,刚蜕皮的蚕只能吃嫩桑叶;经常清除蚕的粪便和残叶,保持蚕宝宝“房间”的清洁;保持通风,杜绝蚕与杀虫剂接触;病蚕要及时隔离。(7)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研讨:在不伤害蚕宝宝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在饲养过程中针对自己

21、的问题做一些小实验。你打算针对哪些问题做小实验呢?(例如:蚕只吃桑叶吗?蚕宝宝要蜕几次皮?)2.蚕宝宝还喜欢吃什么(1)提出问题:蚕吃莴苣叶吗?如果吃,桑叶和莴苣叶,哪种更适合蚕宝宝?(2)介绍材料:新鲜莴苣叶和新鲜桑叶(3)设计实验:分组设计实验,然后班级交流,完善实验方案。(4)课后实验并观察,将实验结果记录在活动手册中。3.观察蚕宝宝换“新衣”(1)观看录像:观察蚕宝宝“蜕皮”的录像,提问:它们这是怎么了?(2)小结:这是蚕宝宝在“蜕皮”,是蚕重要的生长变化现象。(3)课件展示教材P15蚕宝宝蜕皮过程的四幅图片,比较蜕皮前后蚕宝宝的变化。(4)任务布置:a.仔细观察蚕宝宝每次蜕皮前后的活

22、动、模样变化,把它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b.把观察结果记录在养蚕日记上,并统计蚕作茧前要蜕几次皮。(三)整理,下课。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第三课蚕宝宝大变样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蚕通过四次蜕皮之后,便要吐丝作茧,先蜕变成蛹,最后蜕变成蚕蛾(蚕一生蜕皮六次),破茧而出后,雌蛾和雄蛾交配后产卵。知道蚕蛾的外形特征:蚕蛾身体分成头、胸、腹三部分,头部长有触角,胸部有三对足,是昆虫家族中的一员。2.科学探究通过长期的观察,了解蚕从幼虫到成虫的变化过程,做好观察日记记录。通过观察多只蚕作茧的过程,发现蚕作茧的共同点;能够比较蚕蛾和蚕宝宝的外形、生活习性的不同;能区分雌蛾和雄蛾。3.科学态度、STSE坚

23、持不懈地饲养并观察蚕,有探究兴趣,乐于分享。尊重生命、敬畏生命。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硬纸板或稻草等制作“蚕山”的工具和材料、剪刀、刀片、放大镜、蚕茧、蚕蛾、教学课件。学生准备:蚕茧、记录笔、活动手册。三、教学时间2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导入(1)提问:上节课我们布置了观察蚕宝宝“蜕皮”的任务。现在,大家根据自己的观察结果说一说,蚕作茧前要蜕几次皮?(2)学生汇报(3)小结:蚕作茧前要进行四次这样的“蜕皮”。当蚕进行完第四次“蜕皮”后,再过一段时间,蚕宝宝就又不吃桑叶了,浑身通明透亮这是它要吐丝结茧了。(二)新课学习1.观察蚕宝宝“作茧自缚”(1)思考并交流:观察蚕喜欢在什么地方吐

24、丝结茧。蚕吐丝结茧的地方有什么特点?这些地方对蚕的作茧有帮助吗?(2)小结:蚕熟之后,它们会本能的向上攀爬,以寻找一个适合结茧的立体空间,这种现象叫做“上山”。南宋画家楼璹画的耕织图中,记录了古人用稻草扎成“蚕山”,帮助蚕宝宝吐丝结茧。(3)继续思考:在平面上的蚕会吐丝结茧吗?(不会)(4)制作“蚕山”:那我们也可以做个“蚕山”,帮助蚕宝宝结茧。教师指导做“蚕山”。(5)阅读资料:丝绸之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通过缫丝工艺从蚕茧中抽出蚕丝,再用蚕丝织成丝绸。这些美丽的丝绸通过陆路和海上运到中亚、非洲和欧洲,成为著名的丝绸之路。2.揭开蚕茧里的秘密(1)猜一猜:蚕茧里面的蚕有什么变化吗?(2)明确实

25、验方法:蚕结茧34天后,轻轻剪开几只蚕茧。观察蚕茧里蚕的身体外形、表面颜色、大小发生了什么变化?然后将蚕茧盖子盖上,继续观察蚕蛹会发生什么变化,做好观察记录。(3)交流:a.说一说蚕蛹是什么样子的?b.雌蛹和雄蛹有什么区别,如何辨别?(4)小结:蚕刚蜕了皮化蛹时,体色是淡黄色的,蛹体嫩软,渐渐地就会变成黄色、黄褐色或褐色,蛹皮也硬起来了;雌蛹一般肥大,大腹便便。雄蛹个体比较瘦小,但很结实。第二课时(一)教学导入(1)谈话引入:把蚕茧放在通风温暖的地方,过一段时间,蚕蛹就会蜕变成蚕蛾,破茧而出。1.观察破茧蚕蛾(1)观看录像:观察“破茧蚕蛾”的录像。了解蚕蛹破茧而出变成蚕蛾的过程。(2)观察并交

26、流:a.蚕蛾是什么样?它的身体由哪几部分组成?它是昆虫吗?b.比较蚕蛾和蚕宝宝的外形、生活习性有什么不同。c.能区分雌蛾和雄蛾吗?它们有什么不同?(3)小结:蚕蛾身体分成头、胸、腹三部分,头部长有触角,胸部有三对足,是昆虫家族中的一员;蚕蛾是蚕的成虫,蚕蛾用足在地面爬行,不能飞翔,此外蚕蛾不吃任何食物;蚕蛾有雌蛾和雄蛾之分,雌蛾肥大,大腹便便,行动缓慢;雄蛾瘦小精神,行动较快。(4)讲述:当雄蛾嗅到雌蛾的气味后,会更加好动,主动向其靠近并与其交配。(5)交流:蚕蛾要产卵了,我们要做哪些准备?(6)任务布置:观察蚕蛾交配,以及观察雌蛾产卵的情景,看一看产了多少卵,刚产下的卵是什么颜色的。(三)整

27、理,下课。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第四课昆虫的一生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蚕、蝴蝶和蜜蜂的一生都经历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知道蚕、蝴蝶和蜜蜂等昆虫的幼虫和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并且经历了“蛹”这个阶段,这样的生长发育过程叫作完全变态发育;蝗虫、蜻蜓等昆虫不经历“蛹”这一阶段,这样的生长发育过程叫作不完全变态发育。2.科学探究能有效整理并处理养蚕的资料,分析并总结出蚕生长发育过程的四个阶段。能查阅资料,了解蝴蝶和蜜蜂的一生,进而比较蝗虫和蜻蜓的一生,辨别出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的相同和不同。3.科学态度、STSE有对昆虫的探索欲望,尊重事实,乐意分享自己的发现。二、教学

28、准备教师准备:昆虫资料卡、教学课件。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提问:上节课我们布置了观察“雌蛾产卵”的任务。现在,大家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产了多少卵,刚产下的卵是什么颜色的?(2)学生汇报(3)小结:一只雌蛾大约可产200-500粒卵,新生的蚕卵,扁扁的,颜色呈淡黄色。(4)讲述:在养蚕活动中,我们积累了很多养蚕的资料,整理这些资料,会有很多新的发现。今天,先让我们来整理养蚕日记。(二)新课学习1.整理养蚕日记(1)资料整理:整理我们的养蚕日记。可从蚕卵的形状、大小、颜色、温度对孵化的影响,刚孵化出蚁蚕的日期、样子,蚕怎样吃桑叶、怎样行动,蚕

29、蜕皮的几个日期、样子,蚕吐丝结茧前后的样子,蚕蛹的样子,蚕蛾破茧而出的日期、产卵的日期等方面进行整理。(2)汇报交流:分组汇报,说一说有哪些发现。(3)重点分析:分析我们的养蚕日记,看一看蚕宝宝一生要经历哪几次大的变化。(4)小结:蚕的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幼虫期22-28天,蛹期10-12天,成虫期9-12天。(5)课件展示蝴蝶和蜜蜂的一生。(6)交流:说一说蝴蝶、蜜蜂的一生有哪几个阶段?它们的一生有什么相同之处?(7)小结:蚕、蝴蝶和蜜蜂的一生都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成虫之后,雌雄交配、产卵,生育新的一代。(8)课件展示蝗虫和蜻蜓的一生。(9)交流:说一说蝗虫和蜻

30、蜓的一生有哪几个阶段?它们的一生有什么相同之处?(10)小结:蝗虫和蜻蜓的一生都经历卵、若虫和成虫三个阶段。(11)思考并交流:蝗虫和蜻蜓的一生与蚕、蝴蝶和蜜蜂有什么相同和不同?(12)总结:蚕、蝴蝶和蜜蜂等昆虫的幼虫和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并且经历了“蛹”这个阶段。像它们这样的生长发育过程叫作完全变态发育;蝗虫、蜻蜓等昆虫不经历“蛹”这一阶段,像它们的生长发育过程叫作不完全变态发育。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是昆虫一生变态发育的两种类型。(13)任务布置:查阅资料,了解更多昆虫的一生,并了解它们属于什么发育类型。(三)整理,下课。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第五课生生不息的动物一、教学目标1.

31、科学知识知道动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长大、衰老和死亡。知道动物繁殖后代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卵生,另一种是胎生。知道有了繁殖,动物才能生生不息。2.科学探究观察了解鱼、鸡、熊猫的一生,能发现动物共同的生命历程,经历出生、长大、衰老和死亡四个阶段。通过比较动物的繁殖方式,能够区分卵生和胎生的不同,进而辨别常见动物的繁殖方式。3.科学态度、STSE对于探索动物的生命历程及繁衍后代有兴趣,感受生命的生生不息。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树立爱护动物的意识。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动物生命历程及繁殖方式的资料,教学课件。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复习:

32、前面我们学习了关于昆虫的一生,说一说蚕、蝴蝶和蜜蜂的一生要经历哪几个阶段?蝗虫和蜻蜓呢?(2)学生汇报:蚕、蝴蝶和蜜蜂的一生都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蝗虫和蜻蜓的一生都经历卵、若虫和成虫三个阶段。(3)讲述:昆虫的一生经历了不同阶段,其他动物的一生呢?今天,让我们走进动物的一生。(二)新课学习1.观察其他动物的一生(1)课件展示教材P23“鱼、鸡、熊猫”的一生的图片。(2)交流:说一说,鱼、鸡、熊猫的一生有什么相同的地方?(3)小结:动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长大、衰老和死亡。这是所有动物的一生相同的地方。(4)思考:每一个动物都要从出生走向死亡,但为什么动物没有绝迹?(5)讲述:动物的

33、一生除了捕食和躲避被捕食,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繁衍后代,使自己的种群得以延续。(6)继续探究:课件再次展示“鱼、鸡、熊猫”的一生的图片。比较一下,它们繁衍后代的方式一样吗?为什么?(7)小结:a.鱼的繁衍是通过产卵的方式;鸡的繁衍是通过鸡蛋孵化的方式;熊猫的繁衍是通过熊猫妈妈怀胎孕育的方式。它们的繁衍方式不一样,有卵生和胎生的区别。b.动物繁殖后代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卵生,另一种是胎生。c.哺乳动物通过怀胎孕育直接生出小动物的繁殖方式为胎生。通过产卵的繁殖方式为卵生。(8)讨论:我们身边常见的动物,哪些是卵生?哪些是胎生?两种繁殖方式有什么不同?2.比较卵生和胎生的不同(1)课件展示教材

34、P24的四幅图片。(2)交流:说一说海龟和马的繁殖方式有什么不同?(3)小结:海龟的繁殖方式是卵生,海龟是卵生动物。马的繁殖方式是胎生,马是胎生动物。(4)全课总结:各种动物寿命有长有短,具体生命过程也不尽相同,但一生都会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衰老和死亡。有了繁殖,动物才得以生生不息。(5)练习:完成活动手册P9“给动物找妈妈”。并说出其中哪些是卵生的动物?哪些是胎生的动物?(三)整理,下课。第三单元生物与环境第一课动物与环境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动物有基本的生存需要,例如空气、水、温度、食物等。知道动物能够适应季节的变化,例如换毛、迁徙等。知道动物具有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长期生活

35、在不同环境中的同类动物,会有不同的形态结构,例如不同的鸟喙和鸟爪。2.科学探究针对蚯蚓雨后钻出土壤的现象提出问题,能够设计实验探究土壤入水后空气是否被挤走、土壤水分变化对蚯蚓的影响;回想饲养动物的经验,能总结出动物的基本生存需要。以若尔盖草原为例,观察随着季节的变化,黑颈鹤和狼是怎样适应环境的。季节的变化,动物的不同生活方式,从而认识动物对季节变化的适应。观察比较不同形态结构的鸟喙和鸟爪,猜想其作用并尝试建立对应关系,能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和验证它们与生活环境的关系。3.科学态度、STSE乐于探索动物与环境的联系,领略动物生存本领的神奇。意识到动物的生存与环境息息相关,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二、

36、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蚯蚓、土壤、水、水壶、纸盒;若尔盖草原的季节变化以及黑颈鹤和狼的改变等资料;不同形态结构的鸟喙和鸟爪图片;教学课件。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三、教学时间2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导入(1)看单元页画面,读小诗: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水葫芦浮在水面,骆驼刺扎入土里。植物向光又向水,动物冬眠或迁徙。各种现象找根底,环境与生物啥关系?(2)讲述:本单元我们将进入生物与环境的学习。首先,让我们先来了解动物和环境的关系。(3)提出问题:课件展示教材P26页上方情景图。下雨后,很多蚯蚓从土壤中钻了出来,这是为什么?(4)作出猜想:也许是土壤太湿了(导致空气跑掉,缺氧)。(5)

37、继续思考:土壤中含水量的改变,会影响蚯蚓的生活吗?怎样通过实验来研究?(二)新课学习1.探究土壤水分变化对蚯蚓的影响(1)作出假设:土壤中含水量的改变,会影响蚯蚓的生活。(2)讨论需要准备哪些实验材料。a.蚯蚓的数量需要考虑吗?用一条还是多条做实验?b.需要准备什么样的土壤?(3)明确实验材料:需要多条蚯蚓;需要三份不同含水量的土壤:含水过多、潮湿和干燥的土壤。(4)设计实验方案:将实验方案记录在活动手册上。(5)交流汇报:小组汇报自己的设计方案,并互相交流,优化实验方案。(6)动手实验:实验过程中,观察蚯蚓在湿度不同的土壤中的反应。并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活动手册中。(7)汇报与交流:学生根据

38、观察到的现象,汇报各组实验的结果。含水过多全湿的土壤,缺空气,蚯蚓钻出来了;干燥的土壤,缺水分,蚯蚓也钻出来了;潮湿的土壤,蚯蚓没有钻出来。这些反应说明了什么?(8)小结:土壤中含水量的改变,会影响蚯蚓的生活。(9)继续探究:回想我们养蚕的经历,蚕卵要在温暖的环境中才能孵化。蚕会从干枯的桑叶上,转移到新鲜桑叶上。另外还有土壤喷水后,蜗牛更愿意钻出来活动。这说明了什么?(10)学生继续汇报与交流。(11)小结:动物有基本的生存需要,例如空气、水、温度、食物等。空气、水、食物等发生变化时,会对动物的生存产生影响。2.布置课后作业大自然中许多地方会经历一年四季,此时环境变化有什么特点?动物们又是怎样

39、应对的?长期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同类动物,它们的形态结构会有不同吗?请搜集相关资料。(三)整理,下课第二课时(一)教学导入1.复习提问:土壤中含水量的改变,会影响蚯蚓的生活吗?这个事例说明什么?2.检查作业:是否完成了上节课后布置的资料搜集任务。(二)学习新课2.认识动物对季节变化的适应(1)课件展示教材P28上方“若尔盖草原的夏季和冬季”图片。(2)交流:根据图片,说一说草原的夏季和冬季分别是什么样的?动物所处环境(阳光、温度、水、食物等)会发生什么变化?(3)小结:若尔盖草原的夏季天高气爽,能见度很高,绿草茵茵,食物和水分充足。冬季植物凋零,天气寒冷,水结冰,食物缺乏。(4)提问:黑颈鹤和狼

40、是在若尔盖草原上生活的动物,这两种动物在季节变化下,有着怎样的表现?这对它们的生存有什么意义?(5)课件展示教材P28下方两幅图和P29教材上方的两幅图。(6)交流:说一说,从这四幅图片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这说明了什么?根据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还有补充的吗?(7)小结:面对草原冬季的来临,黑颈鹤向南迁徙到温暖的云南;而狼则留守原地,采取换毛的方式抵御寒冷。这都是动物适应季节变化的行为,为了在严酷的环境变化中生存下去。(8)过渡:长期在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的动物,它们的形态结构会有不同吗?让我们用鸟的案例来研究吧!3.寻找鸟的喙与爪的联系(1)课件展示教材P30上方三幅“鸟喙”图片。(2)观察并交流

41、:观察比较不同的鸟喙,想一想它们各有什么作用。(3)小结:第一幅图,鸟喙长而直,像镊子,利于它们捕捉小鱼虾之类的食物。第二幅图,鸟喙强壮,并且末端有弯曲的钩,尖锐有力,适宜捕食小动物。第三幅图,鸟喙宽而扁平,适合滤食漂在水面的食物。(4)继续观察并交流:课件展示教材P30下方三幅“鸟爪”图片。观察比较不同的鸟爪,想一想它们各有什么作用。(5)小结:第一幅图,鸟脚上有蹼,脚掌宽大,适宜在水中游泳,可生活在河流湖泊中。第二幅图,鸟儿的脚细长,适宜在浅水中行走,可生活在湿地滩涂地带。第三幅图,鸟的爪子强壮有力,并且在脚趾的顶端有强有力的钩子,适宜抓取一些小动物,可生活在山地丘陵地区。(6)讨论:a.

42、鸟喙和鸟爪有没有相对应的关系?请找一找上面六幅图中同属一只鸟的喙和爪b.根据查阅的资料,说一说这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的关系。(7)小结:鸟喙和鸟爪有相对应的关系,其形态结构是适应生存环境的体现。(8)练习:活动手册P10,画出三种鸟的爪。(9)再交流:说一说你知道的动物在形态结构上适应环境的案例。(三)整理,下课。第三单元生物与环境第二课植物与环境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植物有基本的生存需要,如光、水和空气。知道植物具有向光性。当光照方向发生变化时,植物幼苗为了获得更多的阳光也不断调整生长方向,朝向阳光倾斜。知道植物能够适应其所在的环境。随着季节的变化,植物的外部形态也会随之变化;潮湿或干旱等

43、不同环境中生存的植物,也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2.科学探究能够设计探究植物的向光性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植物具有向光性的结论。观察随着季节变化植物发生的相应变化,观察并比较不同环境中生存的植物的形态结构,发现并归纳出植物适应环境的一些特性。3.科学态度、STSE对于植物的向光性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有探究兴趣,尊重事实,乐于分享。在生活中进行植物养护时能应用植物的生存需求及其与环境相适应的相关知识。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两盆长势一样的绿豆苗、两个相同大小且能罩住植物的纸箱、剪刀、喷水壶;教学课件。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三、教学时间2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导入(1)复习提问:回

44、忆三年级所学种子萌发和生长的知识,以及我们栽培植物的经验,说一说植物生长最基本的需求是什么?(2)学生汇报:阳光、水、温度、空气(3)聚焦提问:课件展示教材P31上方情景图。放在窗台边的绿豆幼苗,一段时间后倾向了一侧,这是为什么?植物生长需要光,光照对植物有什么影响?(二)新课学习1.探究植物的向光性(1)作出假设。植物生长需要光,光照对植物有影响。(2)设计实验方案。阅读教材中的示例,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3)出示实验材料:两盆长势一样的同一种植物(绿豆苗);两个相同大小、能罩住植物的纸箱;剪刀。(4)分组实验。步骤示例:a.用剪刀在两个纸箱的一个侧边各开一个边长5厘米左右的小孔,再去掉

45、纸箱的底部。b.将两盆长势一样的绿豆苗都放在阳光下的同一个地方。c.将两个纸箱分别罩在这两盆绿豆苗上,使得两个纸箱侧面的开孔各朝向相反的方向。d.连续观察绿豆苗的生长变化。e.换其他植物的幼苗,重复上述实验。(教师提醒:使用剪刀要注意安全)(5)实验记录:连续观察,将植物的生长情况记录在活动手册中。(6)实验汇报:说一说植物的生长情况,是否验证了假设。此处,可以课后待学生完成观察实验后再汇报;如果条件允许教师也可课前完成实验并录制视频,课上先播放再让学生做实验)(7)小结:当光照方向发生变化时,植物幼苗为了获得更多的阳光也不断调整生长方向,朝向阳光倾斜。植物生长具有向光性。2.继续设计实验:仿

46、照上述步骤,设计验证植物生存需要水的实验方案。3.布置课后作业:搜集有关植物应对季节变化及适应不同环境的资料。(三)整理,下课第二课时(一)教学导入1.复习提问:植物有哪些最基本的生存需求?2.检查作业:是否搜集了有关植物应对季节变化及适应不同环境的资料?3.过渡提问:上节课我们了解到,动物应对四季变化会有迁徙或者换毛等行为,植物是怎样应对这种变化的?(二)新课学习1.观察植物的四季变化(1)课件展示教材P32下方“植物的四季变化”图片。(2)交流:植物的外部形态在一年四季中有什么变化?你还有哪些资料补充介绍?这种变化对植物的生存有什么作用?(3)小结:植物在春天发芽、长叶;夏天植物枝繁叶茂,

47、秋天植物果实成熟,树叶开始凋落;冬天气温低,枝干光秃。这一过程中“落叶”的秘密是要么叶子死了,要么环境变化了,例如气温变低、光合作用弱,叶子很容易消耗植物储存的营养,落叶对植物自身生存更有利。这是植物应对四季变化而产生的变化之一。2.观察比较喜水植物和耐旱植物(1)课件展示教材P33上方“绿萝和仙人掌”图片。(2)交流:绿萝和仙人掌外形各是什么样?它们适合生活在什么环境中?它们的外形与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你还有哪些资料补充介绍?(3)小结:a.外形上:绿萝的茎细长,圆柱形,叶子宽大、呈心形。生活环境:绿萝生活在树荫下,潮湿的地方。绿萝的叶子是主要的蒸腾部位,吸收的大部分的水从这里跑掉,因此绿萝

48、的叶子宽大。b.外形上:仙人掌的茎粗大,圆柱状,含水分多,叶子又尖又细,像刺。生活环境:仙人掌生活在沙漠,干旱少雨的地方。仙人掌长期生长在缺少雨水的沙漠里,叶子变成了针状或刺状,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分蒸腾。(4)课件展示教材P33下方两幅图。根据上面绿萝和仙人掌的外形特征和生活环境,类推水葫芦和骆驼刺在结构形态上的区别。(5)再次交流:介绍更多的喜水植物和耐旱植物,说一说它们在结构形态上的区别。3.观察、比较不同环境地带的植物(1)课件展示教材P34六幅图片。(2)交流:寒冷高原、热带丛林、干热沙漠、浩瀚海洋的环境各有什么特点?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植物的形态各有什么特点?(3)小结:沙漠的植物稀

49、少,叶子退化,根深而叶不茂。草原的植物是一种地带性植被,生长旺盛。热带雨林是常绿高大的森林植被,树身具有多层结构,叶子茂密。不同的环境地带,植物的形态都不一样。(4)练习:活动手册P12,将不同环境的植物和动物连起来。(三)整理,下课。第三单元生物与环境第三课互相依存的动植物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动物和植物是互相依存的关系。2.科学探究搜集并阅读资料,能认识理解鸟类及其他动物与植物互相帮助、互相依存的关系。例如:鸟类常常利用树干、草叶等材料筑巢、安家、求偶、繁育后代。有些巢穴还具有隐蔽作用,以防被天敌发现。而鸟类会捕食危害植物的昆虫,使植物更好地生长。又如:益蚁保护蚁栖树,而蚁栖树供给益

50、蚁食物和住房。3.科学态度、STSE意识到生物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整体。感受生命体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热爱大自然,敬畏大自然。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讲述:前面我们学习了植物和环境、动物和环境的关系,那么动物和植物之间有关系吗?我们先来阅读一段材料。(2)自主阅读材料:在印度洋毛里求斯岛上,有一种该岛特有的渡渡鸟和大颅榄树。渡渡鸟喜欢吃这种树木的果实。大颅榄树的果实被渡渡鸟吃下去后,种子外边的硬壳被消化掉,这样种子排出体外才能够发芽。由于人类的捕杀,渡渡鸟于1681年灭绝,岛上的大颅榄树也渐渐濒危。到了19

51、81年,全岛仅剩下13棵大颅榄树。(3)提问并交流:渡渡鸟和大颅榄树是互相帮助,互相依存的。说一说它们是怎样相互依存的?自然界其他现存鸟类和植物有没有类似的关系呢?(二)新课学习1.认识鸟类与植物的关系(1)课件展示教材P35下方的四幅图。(2)讨论:说一说缝叶莺和啄木鸟与植物的关系。(3)小结:a.缝叶莺的营巢方法很特殊,是先将树叶缝成叶囊,然后再在叶囊中筑巢。同时,缝叶莺捕食危害植物的昆虫,保护植物。它们是相互帮助的关系。树木为啄木鸟提供居所,提供食物(树木中的蛀虫),然后啄木鸟为树木除害虫,它们也是互利共生的关系。b.鸟类常常利用树干、草叶等材料筑巢、安家、求偶、繁育后代。有些巢穴还具有

52、隐蔽作用,以防被天敌发现。而鸟类会捕食危害植物的昆虫,使植物更好地生长。(4)交流:课件展示教材P36上方两幅,说一说蜂鸟和植物、灰喜鹊和海棠树是怎样相互帮助的。(5)小结:蜂鸟吸食花蜜,头部会触碰到雄蕊上的花粉,并把花粉带到其他花朵中。灰喜鹊啄食海棠树上橘红色的果实,消化不了的种子会被带到远方,随粪便排出。2.认识其他动物与植物的关系(1)课件展示教材“菜粉蝶的一生”的四幅图片。(2)交流:植物为菜粉蝶一生的各个阶段提供了哪些帮助?菜粉蝶成虫后,为植物提供了什么帮助?(3)小结:在植物叶上产卵幼虫以植物的叶为食在叶上化蛹成虫吸食花蜜,传播花粉。(4)自主阅读材料:蚁栖树和益蚁(5)再交流:说

53、一说,从材料中你知道了什么?蚁栖树和益蚁是如何合作的?(6)全课总结:动物和植物是互相依存的关系。(7)布置作业: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动物与植物之间相互依存的事例。(三)整理,下课。第三单元生物与环境第四课人类对生物的影响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人类活动会对生物的生存及环境产生重大的影响。知道人类非法滚钩捕鱼、江中爆破作业、被轮船螺旋桨击死击伤等都是导致白鱀豚数量锐减的原因。知道人类增强保护、大量种植后,银杏树数量逐渐得以恢复。2.科学探究针对“白鱀豚数量锐减可能已经灭绝”的现象,能查阅资料写成调查报告与同学交流。针对“银杏树退出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的事项,能查阅资料了解银杏树数量逐年增

54、加的原因。3.科学态度、STSE乐于查阅资料、调查了解人类对生物的影响,积极分享。辩证看待人类活动对生物的多方面影响,增强保护环境、保护动植物的意识。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引入:今天我们学习本单元的最后一课人类对生物的影响。你觉得我们人类会对生物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2)学生自由回答。(二)新课学习1.调查白鱀豚逐渐消失的原因(1)介绍白鱀豚:图文介绍。中国特有的小型淡水鲸,栖息于长江中下游等地,纺锤形,长约1.5-2.5米,背面蓝灰色或灰色,腹部白色或乳白色,鳍白色,所以有的也称为白鳍豚。(2)查看白鱀豚

55、种群数量统计图。发现白鱀豚的数量逐年在减少,截至2002年只剩下50头。(3)提供材料:2007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发布了2007受威胁物种红色名录,其中,我国长江独有的白鱀豚被列在“极危”类别中,而且注明“可能已经灭绝”。(4)讨论:生活在长江中下游的白鱀豚在近几十年数量锐减至“可能已经灭绝”,是什么原因造成的?(5)明确任务:查阅资料,调查白鱀豚数量锐减的原因,写成调查报告与同学交流。(6)汇报与交流。(7)小结:人类非法滚钩捕鱼、江中爆破作业、被轮船螺旋桨击死击伤等,是近几十年白鱀豚数量锐减至“可能已经灭绝”的原因。2.调查银杏退出濒危植物名单的原因(1)自主阅读材料:早在200万至300

56、万年前,绝大多数银杏类植物就已濒于绝种,只在中国奇迹般地保存下来部分古银杏。因此在1999年国务院正式公布的第一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银杏被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而在2008年开始的中国植物红皮书修订过程中,专家们却一致同意银杏退出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2)提问:从这则材料中,你知道了什么事实?这是怎么回事?(3)明确任务:查阅资料,寻找使银杏树数量逐年增多的原因。(4)汇报与交流。(5)小结:人工干预、大量种植、加强保护等都是使得银杏树数量逐年增多的原因,从这里可以看出,人类的保护活动对生物有积极的影响。3.人类对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影响(1)讨论:人类的哪些行为可能导致动植物

57、数量的变化?(2)学生自由发言。(3)课件展示教材P40的中间的四幅图。说一说,人们的行为是如何影响动植物数量的变化的?(4)小结:大型采矿、非法盗猎、乱砍滥伐、大面积烧荒会影响动植物的数量变化。我们要认识到地球是个大家庭,我们要爱护地球,保护动植物。(5)任务布置:做一份爱护地球、保护动植物的宣传报。(三)整理,下课。第四单元岩石与矿物第一课认识岩石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岩石是地球上重要的物质之一,人类常对岩石进行加工和利用。知道几种常见岩石的表面特征,初步认识花岗岩、大理岩、页岩、石灰岩、砂岩。2.科学探究面对几种常见的岩石,能从颜色、成分与结构、软硬等方面进行观察和比较,并借助简单

58、工具以及相关书籍帮助鉴别岩石的种类及名称。3.科学态度、STSE积极参与探索和认识岩石的活动,合作交流。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对岩石的辨认活动中。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花岗岩、大理岩、页岩、石灰岩、砂岩的标本,小刀、铜钥匙、铁钉、放大镜;教学课件。学生准备:各种石头、记录笔、活动手册。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看单元页画面,读小诗:岩石形态千万种,层状片状容易混。长石云母和石英,形状独特分得清。矿物、岩石啥关系?需要研究辨清晰。(2)介绍教材P42的图片:岩石是地球上重要的物质之一,土壤之下、海洋的底部有岩石。本单元我们将进入岩石与矿物的探究。(3)出示岩石标本:请看,

59、这是什么?(4)思考:人类是怎样利用岩石的?(5)小结:人类的发展与岩石为伴。例如:打磨岩石,用于狩猎;从矿石中提炼铜、锡,生产青铜器;利用矿石,冶炼钢铁。(二)新课学习1.观察岩石(1)课件展示教材P43的五幅岩石图片。(2)思考:这是大自然中常见的几类岩石,它们各有什么特征?怎样发现各种岩石的特征?从哪些方面观察比较?(3)小组讨论,制定方案:以小组为单位,针对已有岩石制定观察鉴别方案。(4)汇报交流:我们可以用放大镜观察岩石的颜色、光滑程度等,还可以探究其软硬程度(5)思考:我们应该如何鉴定岩石的软硬呢?(6)讲述:鉴定岩石软硬的简易方法:用铁钉不易刻划出痕迹的硬;用铁钉可以刻划出痕迹,

60、但用铜钥匙不易刻划出痕迹的较硬;用铜钥匙可以刻划出痕迹的较软。(7)提供观察记录表,据此优化实验方案。(8)开展实验并记录:将观察结果记录在活动手册上。(9)各小组汇报观察记录的结果。(10)补充介绍大自然中常见的几类岩石的特征。花岗岩:花斑状,由黑、白、肉红等颜色或无色透明的颗粒组成,颗粒较粗,很坚硬。大理岩:纯白色或有花纹,颗粒较粗,较软,遇盐酸冒泡。页岩:红褐色或灰色,薄层状结构,较软。石灰岩:青灰色或褐色,颗粒很细,较软,遇盐酸冒泡。砂岩:黄褐色、淡粉色或灰绿色,颗粒状结构,颗粒粗细差不多,很硬。(11)交流:根据以上特征,说说上面的五幅图,分别是什么岩石?(12)小结:1号是花岗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