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期末复习资料汇总_第1页
中国古代文论期末复习资料汇总_第2页
中国古代文论期末复习资料汇总_第3页
中国古代文论期末复习资料汇总_第4页
中国古代文论期末复习资料汇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诗言志”:在诗、乐、舞三位一体的论述中可以看到先秦时代对文艺本质的一个基本认识,即“诗言志”。最早体现:诗经作者关于作诗目的的叙述中作为理论概念提出:左传“志”的内容: “志”即是“心” ,“心”借助语言来体现,即为“志”;志也有“情”的因素,因为情是蕴藏于心的。诗言志应当是指人的思想、意愿、情感的表现,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先秦人们对志的理解比较狭隘,主要是指政治上的理想抱负,所谓“赋诗言志”,乃是借用或引申诗经中某些篇章来暗示自己某种政教怀抱。因此“诗言志”是指诗歌所表现的与政教相联系的人生态度与理想抱负。战国中期以后,“志”的内容逐渐扩大,作为人的思想、意愿、感情的一般意义开始受到了重

2、视。实质:把文艺看做是人的心灵的表现,不同于西方古代把文艺看作对现实的模仿和再现。孔子“兴观群怨”:“兴”:就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而言,朱熹解为“感发意志”,指诗歌的生动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感情之波动,从吟诵、鉴赏诗歌中可以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就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而言,比较侧重在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群”:就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而言,认为文学作品可以使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交流感情,加强团结,是“仁者爱人”、“泛爱众”的基础上的群;“怨”:就文学作品的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而言,“怨”的主体是指对现实不良政治的批评,孔子允许百姓对

3、“不仁”直接通过诗歌加以揭发。“兴观群怨”对文学的社会作用作了相当全面的分析, 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孟子“浩然之气”:“知言养气”说:对后来文论中的“文气”说具有奠基作用。“浩然之气”是指人的仁义道德修养达到很高水平时所具有的一种正义凛然的精神状态, 是“配义与道”、“集义所生”、“无是,馁矣”。有了浩然之气,就能具备一种崇高的精神美、人格美,就能“知言”:不仅自己言辞理直气壮,而且善于辨别各种错误的言辞。可见,志、气、言之间有密切关系“夫志,气之帅也”,志,指心,即指人的内在人格与品质,气就是这种志在精神状态上的体现,而言是具体表现气的特点的是以,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

4、者具有内在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然后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辞。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作家首先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然后才可能写出好作品。“气“是仁义道德修养的结果,是可以学而后至的,而非先天个性气质特征的表现。庄子:崇尚自然、反对人为:最高最美的艺术,是完全不依赖人力的天然艺术,而人为造作的艺术会妨害人体悟天然之美,对顺其自然的审美意识有破坏作用。追求绝对的“全之美” 音乐:声音之美分为三类:人籁、地籁、天籁;绘画:欣赏“解衣般礡”式的画;文章:不受语言文字局限,求之于“言意之表”,才能真正体现“妙理”。形成原因:对当时的黑暗社会现实不满,主X回到古朴先民生活去。对

5、“人为”的一切均持否定态度,而对“天然”事物,则给予了最大的肯定与赞扬。“天道自然无为”,道是不能以人为力量改变的自然规律,强调尊重规律,人只能消极顺应自然。片面性:把尊重自然规律绝对化,否定人的主观能动作用。1虚静:认识“道”的方法途径,也是能否创作合乎天然的艺术之习惯。从认识论角度看,有两重性:要求人必须“无知无欲”,“绝圣弃智”提出导致虚静的方法“心斋”和“坐忘”;可以使人进入到一个“大明”的境界,能从内心深入把握整个宇宙万物,洞察它的变化发展规律。老子“涤除玄览”就有这层意思强调“心”必须离开人的一切厉害关系,不受私欲杂念干扰,排除知识对它的奴役作用,这时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把“

6、虚静”看做人认识的最高阶段,达到这个阶段后,人对宇宙间一切事物及其内在规律即能了术如指掌,而不会受任何具体认识的片面性与局限性影响。创片面性:把“大明”境界的获得与人的具体认识与实践对立起来了。作物化:“心与物化”、“忘适之适”;虚静正为达到物化,物化之要害是使主体客体完美默契合论一。排斥一切具体认识与实践具体创作中又显示了具体认识与实践的重要性。得意忘言:主X行“不言之教”。老子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庄子进一步发展此观点,提出“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言不能尽意,圣人之意无法言传,强调语言文字局限性。“言”的目的在得“意” ,而它本身并非“意” ,言是表达人的思维内容的象征性符号、暗示

7、人们领会意的工具, 若拘泥于言, 认为意即在此, 反而不能得意, 故必须 “忘言”,而后方能 “得意”。要从有限的文字中,领会无限的“言外之意”。毛诗序:毛诗在每篇之前均有题解,而关雎篇题解前有一篇对诗经的总论,后人遂称各篇题解为小序,总论为大序。大序提出的一些根本理论问题,成为两千多年来封建正统的文学批评纲领,影响极大。“发乎情, 止乎礼义”: 明显反映了儒家文艺思想的保守性进一步加强的特点,具体发挥了 礼记中的“温柔敦厚”诗教说,是对“以道制欲”思想的发挥;突出强调文艺为统治秩序服务,诗歌须起到教化作用;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主文必谲谏”,以委婉方式,在统治者允许的X围内

8、作他们可以接受的批评。讽谏说:明确提出讽谏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充分肯定了文艺批评现实的意义与作用;对文艺的要求也表现出矛盾的两重性;其基础建立在文艺队现实生活的真实再现思想上,对文艺和现实关系做了明确论述。六义说:全面总结诗经艺术经验,把周礼中的“六诗”发展为“六义”,其中风雅颂是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对诗经表现方法的归纳;“诗之四始,以风为先”。情志统一说:进一步发展了从荀子乐论、礼记乐记一路的情志相结合的思想,比较明确地指出了是个通过抒情来言志的特点;无论情或志,都必须受“礼义”约束。曹丕“文气说” :典论论文从研究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特征关系出发,特

9、别强调了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论断。由于人的个性不同的缘故,亦即各人禀气之差别而造成不同人写作风格的不同。才能和秉性的关系:主X才性一致,是性决定其才。文章中气是由作家不同的个性所形成的,它是指作家在秉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曹丕强调文气的不同是因人天赋秉性不同,故而无法以人力改变,“不可力强而致”。这种看法有明显片面性, 但就文章风格与个性特征之间关系来讲, 则确有不可力强而致的必然性。“气”是先天赋予的、没有伦理道德色彩的自然秉性,是属于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气。“文以气为2运用虚静、物化要求艺术创造,是中国古代论艺术创作的

10、首要标准;从主体入手而讲到与客体的结合,是中国古代艺术创作理论的重要特点。孟子的 “气 ” 是指道德品质修养达到崇高境界时的一种精神状态,是通过长期学礼义而具有的配义与道的浩然之气。主”,即要求文章必须有鲜明创作个性。“气”从大的方面分为清气、浊气,并不意味着所有文章仅有这两种特征。提倡文以气为主,强调作品应体现作家的特殊个性,反映了汉魏之交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想发展实际,也是对这一时期创作特征和新文学思潮的理论概括,表现了和经学时代完全不同的文学批评标准。曹丕的文学理论是对建安文学创作特征的总结与概括。陆机:陆机在政治上以儒家思想为指导, 文赋在涉及文学社会作用时仍持儒家观点,而论创作则主要以老

11、庄思想为指导。 文赋的中心是论述以构思为主的创作过程。如 “意不称物,文不逮意”:“意”指构思过程中的意,亦即构思中所形成的具体内容,而非文何章中已表达出来的意;“物”指人的思维活动对象;“文”指用语言文字写成的解文章;“意不称物”指构思内容不能正确反映思维活动对象;“文不逮意”指文决章不能充分表现思维过程中所构成的具体内容。“非知之难,能之难也”:作家知与能的关系(认识和实践)认识“意不称物,文不逮意”不困难,难的是如何去解决文赋侧重讲文学创作的构思和技巧问题。如何进行艺术构思:玄览、虚静的精神境界针对“意不称物”知识学问的丰富积累(注重书本知识)针对“言不逮意”论艺术构思的过程:强调灵感的

12、作用,称之为“应感之会”,认为文思之通或塞决定于灵感之有无;灵感的来去非常微妙,非作家自己所能控制归之于“天机”。各类文体的特征及其艺术风格:在典论论文八体四类基础上,将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涉及内容形式,并非每类皆涉及)。“诗缘情而绮靡”:只讲缘情不讲言志起到使诗歌抒情不受“止乎礼义”束缚之用;绮靡从儒家传统角度来看是一种背叛,注重诗歌的语言艺术美。创作风格多样化及其形成原因:作为描写对象的“物”本身纷繁复杂,体的多变是由物的多姿决定的;和作家的个性、爱好密切联系;和文体特点有关。具体表现技巧问题:结构布局:“选义按部,考辞就班”,使意和辞都能充分发挥作用;结构应按表达需要,采

13、取多样形式;十分重视意的主导作用。艺术技巧: “其会意(具体构思)也尚巧,其遣言(辞藻)也贵妍。暨音声之迭代(语言音乐美),若五色之相宜。 ”具体写作方法:定去留、立警策、戒雷同、济庸音艺术美的五条标准:应、和、悲、雅、艳对文学艺术两个重要特征即感情和意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主X内容和形式统一,情貌一致。文心雕龙神思、风骨、体性:神思:重要美学概念,指文学创作中作家的思维活动特点,展现了艺术思维过程中生动丰富的艺术想象活动情状。神思过程中,文学家的思维活动始终与客观事物紧密结合在一起,同时又和作家的情感之波澜起伏联系在一起。艺术想象活动特点:“神与物游”作为创作主体的心(神)与作为创作客体的物

14、的融和统一艺术构思活动的基本美学原则强调神思活动的展开需要虚静的精神状态,虚静的目的在于保证艺术想象活动开展时,能够专心致志、不受干扰,以便集中精力使艺术构思顺利进行,并向深度、广度扩展。(受庄子影响)风骨审美标准,实是指作家的高尚人格和精神风貌在作品中的体现:风:作家的思想感情、精神气质特征;内容要由语言文辞来表现骨:作品中客观内容所表现的一种思想力量,是语言文辞所依附的枝干。骨与辞关系密切“风清骨峻”的审美理想:不仅是一种艺术美,更是一种理想人格美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和3中国古代文人崇尚高洁的精神情操、刚正不阿的骨气是分不开的。风骨本源于人物品评,讲究人品和文品的一致,凡是表现出了作者的义

15、正词严的人格力量的文章都认为是有骨力的作品。很具体地体现在文心雕龙全书对许多作家作品的评论中“清风”指一种高尚的精神情操和人格美而言,“骨峻”多指作品的“事义”所表现的和经典相近的思想力量。X勰提出风骨是他对文学作品精神风貌美的一种要求,肯定辞采华丽则是对文学作品物质形式美的要求,这二者中,风骨居主导地位,辞采起辅助作用。体性:将文学作品的体裁风格与作家才性之间的关系。体:文学作品中不同体裁形式;文学作品的风格特点文如其人,体、性之间有必性:作家的才能和个性然的内在联系。形成四因素:才、气(先天) 、学、习(后天)作家的才气虽有先天好坏的差别,但又受后天学、习状况的影响而有所发展并逐渐定型;后

16、天学、习比先天才、气更加重要。把纷繁复杂的文学风格归纳为八种基本类型,并对每一种类型的基本特点作了概括;八种基本类型和文学风格多样化并不矛盾,也不意味着具体作家作品风格可以简单纳入某一类;文心雕受周易影响,认为文学作品以宇宙万物作为描写对象,因此也和卦象一般可分为八种四对。龙、诗品并誉为文论钟嵘诗品:史上的“双星 ”,清代X诗品所论是狭义的纯文学诗歌,可称后代诗话、词话之开山鼻祖。学诚在文史创作原因:对当时文学批评和创作现状不满,为树立正确的诗歌创作风气和提倡科学的文学批评通义中赞前标准尖锐批评当时滥用典故、排比声律之弊。者曰 “体大而内容提要:本名诗评 ,将自汉迄梁122 位五言诗人分为上中

17、下三品,品各一卷,计上品11 人(不含古诗)、中品 39 人、下品 72人。虑周 ”,赞后者曰 “思深而感情论诗歌的本质是表现人的感情:文艺作品是作者主体心灵、即感情活动的外在表现,造成意远 ”。诗人性情摇荡的原因是“物之感人”;强调“怨”,主X对现实的黑暗和政治的腐朽表现不满和激愤,对社会不良现象进行讽刺和批评。自然论以自然为最高美学原则:诗歌内容上主X自由抒情,表现上要求自然之美,反对刻意雕琢的藻饰之美;不否定人为的努力,认为“巧似”应与自然统一起来;批评当时创作追求堆砌典故、讲究苛繁声律的弊病。风骨论以怨愤为主要内容:论五言诗以建安文学为最高典X,将“建安风力”作为五言诗的美学标准;风力

18、、骨力是对一种高尚的人格理想的歌颂;特别重视以“怨愤”作为体现风骨的重要内容,把曹植作为建安风力最杰出典X。滋味论诗歌必须有使人产生美感的滋味:把“滋味”作为衡量作品的重要尺度,使之成为古代文论中一个基本审美X畴;滋味的来源在于诗歌的艺术思维特征;综合运用赋比兴三种创作方法。司空图:有作品诗赋二十四诗品 ,以诗歌意境为核心,总结了诗歌艺术发展中的一些重要经验,提出“韵外之致” 、“味外之旨”等诗歌美学X畴。其诗歌理论主要是对陶渊明、王维一派山水田园诗艺术创作经验的总结,对唐代诗人评论中最推崇王维、韦应物。在钟嵘论诗歌“滋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诗歌“味外味”的问题真正醇美的诗其味在具体的咸酸

19、之外,文学的真正醇美之处在具体意象构成的、存在于具体意象之外的艺术意境上。诗歌艺术意境的创造必须“思与境偕”诗人在审美创造中主体和客体、理性与感性、思想与形象的融合,达到天衣无缝的最高水平对X勰“神与物游”的进一步发展。“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对味在咸酸之外、思与境偕的诗歌意境的美学特征做出的理论概4括。诗歌意境在有形、具体的情景(实境)描写之外,还能借象征、暗示创造一个无形、虚幻的艺术境界(虚境) 。诗品:“品”指品格,即诗的风貌、艺术境界,分二十四品,不分高下优劣,各品之间平等。二十四诗品重点描绘诗境,以诗歌形式描绘诗境的特点。二十四诗境之共同特征老庄的精神境界和理想人格在具有“象外之象,

20、 景外之景”的诗歌意境中的体现,二者高度和谐统一,和“思与境偕”一致:思想内容体现着虚静恬淡、超尘拔俗的人格情操,就其超然物外、清静寡欲而言,与佛学提倡的精神境界一致;艺术表现“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美学特征。“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诗歌意境的艺术创作方法特点:“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充分发挥“虚”的作用,以实出虚;“生气远出,不着死灰”,“若纳水輨,若转珠丸”诗境要表现生命活力和具有动态美;“离形得似,庶几其人”,“脱有形似,握手已违”重在传声,不落行迹;“真予不夺,强得易贫”,“妙造自然,伊谁与哉”自然真实,无人工矫揉捏造之弊;“如矿出金,如铅出银”,“深浅聚散,万取

21、一收”在生活经验基础上提炼概括,去芜存菁。苏轼:在文学思想和创作理论上的主要贡献,实在研究文学本身的特殊艺术规律上。创作中“知”与“能”的关系:文学艺术创作两个基本方面“道”与“艺”(技)道:事物固有的内在特点和规律艺术家应对自己的创作对象十分了解;“知”之深艺:应有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和丰富的表现技巧。善于“能”艺术构思:作家主体进入虚静、物化的精神境界,排除干扰,对物作深入观察研究,掌握其内在特点和规律;“妙观逸想” :审美意象构成要经过“妙想”的过程,作家在此过程中要把握机遇、 捕捉灵感形象的闪现是艺术家惨淡经营的产物,不排斥艺术家使之深化的过程。形象塑造:艺术创作本无固定格式,形象刻画准

22、则应是“随物赋形”、“尽物之态”随物赋形的目的是要求艺术形象的刻画应以合乎自然造化为最高标准;得到自然真态的关键在努力做到以“传神”为主而形神并茂抓住体现创作对象之“神”的“形”,着力刻画描写,使之传神。“无法之法”:诗歌妙处正在灵活自然脱口而出,不受法度束缚、限制反对搜索枯肠、堆砌雕琢;无法之法即自然之法,任其自然而不违背艺术创作的规律,看似无法却又有法,这才是最高的法;崇尚 “天工”,天工自有其法度,非固定常法, 而是自然的无法之法。艺术意境:意境须在具体描写之外,给人无穷联想推崇司空图“味外之旨”;发挥梅尧臣平淡论, “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绚烂之极而归于平淡。严羽沧浪诗话 :提倡以

23、禅喻诗,强调“别材”、“别趣”,以“妙语”、“兴趣”为中心,师法盛唐。诗论中心是探讨宋代是个创作和理论批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如何解决的方法途径。针对XX诗派弊病: 运用古文创作方法写诗, 有散文化特点, 以说理、 议论、用事、押韵为工,不重视意象之精妙和意境之深远。论“别材”、“别趣”:严羽整个诗学理论基本出发点。“别材”:创作要有特别才能,不仅靠书本学问;“别趣”:诗歌有特别趣味,非只发议论、讲道理并不否定“书”、“学”、“理”,诗歌要不拘泥语言文字,而富有言外之意,并非不要语言文字;把诗歌艺术特点归纳为“兴趣”(三种提法: 兴趣、兴致、意兴) 是以诗歌有含蓄深远、韵味无穷的意境。论“

24、妙语”:“兴趣”要靠“妙语”来领会和掌握(妙语源自禅宗),以妙语论诗,实质在强并不否定形似,神似是更高层次的要求,不应拘泥形似,而以传神为目标。外枯:外在形式之朴素平淡;中膏:内在含义之丰富充实。5调诗歌艺术有自己特殊的特点,从主体对客体的关系、心对物的关系上说, 它不是理性的认识,而是直感的默契;对于诗家,妙悟高于一切,讲求透彻之悟;以禅悟诗,讲究悟人。论“以盛唐为法”:盛唐诗歌是体现“兴趣”的最突出典型,其高超艺术成就构成了特色鲜明的盛唐气象;其之所以不可及,在于它镜花水月般、富有“兴趣”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诗歌意境,故谓“尚意兴而理在其中”;艺术特征 / 创作要求 a. 有浑然一体的整体意象美b.有韵味深长的朦胧含蓄美c. 有不落痕迹的自然化工美d.有抑扬顿挫的诗歌格律美“童心说”:童心说为明代文艺新思潮奠定了哲学政治思想和文艺美学思想的基础。李贽从反理学、反传统,提倡具有人性解放色彩的“自然之性”出发,来反对文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