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制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_第1页
五四制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_第2页
五四制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_第3页
五四制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_第4页
五四制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品文档 精心整理精品文档 精心整理青岛版新教材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第一单元 植物的身体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课 植物的根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认识植物世界;能通过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广泛了解植物知识;能针对不同的植物分析植物的各部分;根据根的特点对根进行分类;知道根有固定植物、吸收水分、养分的作用。2、能力目标:学会从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植物的方法;愿意与同学交流对植物的认识;交流探究植物根的作用的方法;能自行设计并做控制变量的实验。3、德育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合作交流可以更好的完成认知,更好的完善实验设计,促进合作习惯,培养合作能力;尊重实验中观

2、察到的事实证据,树立实事求是的观点;了解植物的多样性,发现自然之美,增强爱护植物、保护环境的情感。教学重点:对植物根的分类和生理作用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探究活动。教学难点:让学生掌握观察植物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教学具准备:菠菜、葱、萝卜、大蒜等植物的根。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教学过程一、导人新课师我们的周围生长着许多植物,你们能说出几种植物的名字吗?师: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植物的根。(板书课题:植物的根)师:你们见过哪些植物的根?它们是什么样子的?学生交流。二、探究活动活动一:观察凤仙花的“身体由几部分构成。1.教师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人的身体由哪儿部分构成码?植物和人体样都是

3、有生命的,植物的“身体”由哪儿部分构成呢?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交流。2.教师出示带有花和果实的风仙花盆栽或风仙花图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3.学生先自行观察再在小组内展开讨论。4.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介绍观察结果可以用画图的方式进行介绍。5.教师总结:风仙花的“身体”是由根、基叶、花果实和种子6部分构成的。教师板书:根、茎、叶、花果实种子。6.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活动手册中“连连凤仙花” 身体各部分的名称的活动。活动二:探究其他植物的“身体”由几部分构成。1.教师出示几种具有代表性的种子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图片,引导学生根据其外部特征进行分类。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多种类别的植物,说出其“身体”的

4、构成部分。学生以小组的为单位进行观察和讨论。3.学生汇报观察结果,允许其他学生进行补充。4.教师总结:有的植物“身体”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构成;有的植物则只具备其干的几部分。5.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说- 说熟悉的植物的“身体”由几部分构成。6.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活动手册中“写出苹果树身体各部分名称”的活动。活动三:比较菠菜的根和大葱的根有什么不同。1.师:同学们带来了许多不同的植物,它们的根各不相同。老师看到每个小组里都有莱和大葱。现在,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两种植物的根有什么不同。教师提示:可以对根的形状长短粗细及小根的数量等方面进行观察。2.学生观察,在小组内交流。3.学生代表发言

5、,汇报观察的结果。4.教师小结:像菠菜这样,有粗壮的主根和许多侧根的根系,属于直根系。像大葱这样,没有明显的主根,只有很多像胡须一样细长根的根系,属于须根系。5.你们见过哪些直根系、须根系的植物?学生交流见过的属于直根系或须根系的植物.师生共同纠正分类时出现的错误。活动四:以小组为单位,将带来的带根植物分类。1.学生给小组中的带根植物分类。2.学生共同交流有争议的植物。生:胡萝卜长得粗粗的,属于肉质直根系,我们给它取名贮藏根。3.教师补充:有一 些像胡萝卜这样比较特殊的根如气生根、寄生根等。有生命教师出示课件,简单介绍变态根。活动五:认识根的作用。1.师:我们认识了这么多植物的根,大家猜测:植

6、物的根有哪些重要的作用?学生猜测,以小组交流,派代表发言2.师:平时在田野里拔草的时候,你们有什么感受?学生说说自己拔草的体会。3.师:这是去年夏天老师拍的一张照片狂风过后, 树枝被副断,但树干还牢牢地“站”在地上。这是怎么回事?教师出示课件,学生猜测。教师小结:这是因为植物的根在牢牢地“抓”着泥土植物的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4.师:我们在养花的时候需要细心呵护,定时给花浇水、松土等。老师有一个问题想问同学们,给花浇的水到哪里去了?学生猜测,交流。师:对科学的探究不能只凭猜测,更重要的是要进行实践。下面,我们就来探究植物的根是否有吸收水分的作用。课前,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套实验材料带 根的莞婆

7、、量简、盖子植物油。你们能不能用这些材料设计一个实验探究根是否有吸收水分的作用。5.教师引导学生制订实验方案,研究根的作用。小组讨论、制订实验方案,教师巡视引导,小组代表汇报本组设计的方案。教师引导:在量筒里倒上一些水,慢慢放入一株带根的芫荽.滴人几滴植物油(目的是为了密封水面防止水分蒸发)。在此时水位的刻度处做记号.然后观察。注意:只把植物的根部浸人水中,否则会影响实验的准确性。6.学生分组做实验把装置放在向阳处,过段时间观察结果 ,填写实验记录单。7.学生汇报实验结果。8.教师小结:这个实验短时间内现象不是很明显.所以老师提前做好了实验装置。早上6点,最简内的水面在86ml的位置现在水位降

8、低到了78ml的位置。酒过这个现象,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同时也会吸收溶解在水里的养分。每组的实验装置继续放在向阳的窗台上课下继续观察、探究,相信会有更多的发现。三、拓展活动1. 师:通过探究,我们发现了植物根的很多奥秘。根是植物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根系发达了,地上部分才能生长旺盛,根深叶茂就是这个道理。师:你们见过园林工人移栽植物吗?为了让这些移栽的树苗更容易存活,他们在移栽时是怎样保护植物的根部的?说出自己的理由。教师小结:移栽植物时,对根部会有一 定的破坏,吸水能力会降低。因此,在移栽植物时需要带大的土坨。其目的是为了减少幼根与根毛的损伤,提高根的吸水能力,有利于移

9、莉植物的成活。四、谈收获。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了什么?你们还想继续研究根的什么?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第二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第二课植物的茎教学目标:1.知道茎的特点和运输水分的作用。2.在教师引导下.能做茎的运输水分实验,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述研究成果。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茎的作用表现出浓厚的探究兴趣。4.能树立保护植物的意识。教学重点:对植物茎的分类和生理作用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探究活动。教学难点:让学生掌握观察植物茎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教学具准备:洋葱、凤仙花等植物的茎。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老师昨天做了一个实验:把这盆花浇

10、足了水,用一个干燥的塑料袋把花的茎部和以上的部分紧紧包扎起来。今天早上,老师发现了一个现象。请同学们看!你们能观察到什么?你们能根据前面学到的知识说说这是为什么吗?学生回答。师:植物是用什么“喝水的呢?生:植物是用根“喝水”的。生:植物是用根毛吸取地下的水分的。师小结:看来,前面的知识同学们学得不错啊!根吸收的水分是怎样输送到植物的叶和花的呢?二.探究新知1.猜想与假设生:植物茎内有“管子”生:根吸收的水分是常茎内的导管输送到植物全身的。师:茎在根和叶之间像一座桥梁把根吸收的水分传递到绿叶 ,茎中是否像大家猜测的那样确实有根“管子” 在输送水分呢? 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证实一下呢?生:用实验验证。

11、2.设计实验。师: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些实验器材,你们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验证你们的猜师:实践出真知。师:下面,就把你们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方案。比一比,哪个小组想出的办法好、新颖。学生小组合作 、交流,设计实验方案。师:现在请各组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方案。一个小组汇报时,其他小组注意倾听,有意见或有补充的可以及时地提出来。生:将带叶植物的茎插在红墨水里,过一段时间观察现象。 为了进一步证实我们的集测,可以把茎切开用放大镜观察,看看里面是不是有运输水分的“管子”师:为什么要把枝条放人红墨水中呢?你估计这根枝条在红墨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后会产生什么现象呢?生:如果茎里真的有“管子”

12、,可以把水分传到叶子里去,红墨水也能被传上去,茎里面可能就变成红色了。3.实验验证。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想出了验证猜想的办法。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老师课前用同样的方法浸泡了一些植物的茎,你们想不想看它们发生的现象?先按照方案把自己小组的茎泡好再到老师这里领一根,拿来解剖。师:茎的解剖有两种方法:一 种是横切,一 种是纵切。 请同学们先横着切开看一看,再竖着切开看一看。切开以后,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实验前请注意听清老师的要求:(I)植物从水中取出后,先在清水中清洗,再在纸上进行解剖,及时做好观察记录。(2)使用刀子时注意安全。(3)小组同学要分工合作。师:请同学们开始实验。学生做实验,教师巡视引导。

13、生:我们看到在茎的横切面上有圈小红点,在客的纵切面上有两条红线。这说明我们的推测是正确的:茎确实有运输水分的作用,在茎的内部确实有运输水分的“管子”师:通过实验 .我们证实了在植物的茎内确实有“管子”可以把植物根部吸收的水分传输到叶子里去,当然也可以传送到花果实等部分。这些“管子”的科学名称是“导管”.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们杯中植物的茎,看水分在导管中的运行方向是怎样的?谁能在黑板上画4.绘制示意图。教师巡视引导学生绘制示意图。学生展示绘制的示意图,并描述水分运输的过程。师:根吸收来的水分通过茎内的导管输送到植物全身各处。正如这位同学画的,水分在导管中的运行方向是自下而上的。三、拓展延伸师:在植

14、物的根、茎叶中还有一种管 子叫筛管.它们是自上而下运输绿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养料的。如果对树皮进行环割,叶制造的养料通不过去了,会积存在切口的上部,这个地方便会膨大起来。师:有人在两颗小树之间拴铁丝晾衣服。日子久了,为什么会在铁丝的上方形成瘤状物?学生讨论、发言,教师进行保护树木的教育。师:同学们,学完这节课你们有哪些收获?学生谈收获。师:如果你们还想知道关于茎的更多的知识,课下查找资料,相信你们会有更多的收获。 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第三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第三课叶的蒸腾作用教学目标1.知道植物叶的蒸腾作用以及蒸腾作用的意义。2.在教师引导下能做叶的蒸腾作用的实验,并能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

15、合理的解释。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叶的蒸腾作用表现出探究兴趣。4.能树立保护植物的意识。教学重点:对植物叶的蒸腾作用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探究活动。教学难点: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教学具准备:植物、塑料袋。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师:炎热的夏天,跑完步之后,你们有什么感觉?2.师:一株玉米从幼苗到结果,一生中需要吸收约200千克水,保留在植株体内以及生理过程中用水量约2千克。多余的水去哪里了?二.学习新课(一)引导学生认识叶的蒸腾作用。1.推想植物有散发水分的作用。2.引导学生观察“植物能蒸腾水分”的实验出示课前准备好的实验装置:用塑料袋罩住枝叶并将袋口用绳捆住

16、的盆栽植物。师:你们看,罩在枝条上的塑料袋内壁上有什么?学生观察后回答塑料袋内壁出现了许多小水珠。3.启发学生思考:这些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植物体内可能有什么样的构造?学生讨论后回答:植物能排出水分、根据人从汗孔排出水分雅想植物表面可能有俊的开孔那样的小孔。4.指导学生观察植物叶片上的气孔的形态。通过让学生摸看、撕的活动,寻找叶片上的小孔。学生观察后回答:找不到。出示显微镜下叶上气孔的图片。教师讲述:在叶的下表面,有很多小孔,小孔两边是两个半月形的结构。这些小孔明作5.设计实验证明:叶子的表面有气孔。6.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师:把叶子放在热水中,观察叶子的表面有什么现象发生。师:把菠菜放在水中,

17、对着菠菜的叶柄吹气,观察现象。7.指导学生认识叶的蒸腾作用的含义。教师讲解:通过推 想,我们认为植物可能有散失水分的作用。在植物体上可能有散失水分的小孔。通过实际观察,我们在叶的表面确实找到了一些小孔。根吸收的水分运到植物体内,有的被植物体自己用了,有的变成水蒸气飞散到体外去了。这些水蒸气正是从叶表面的气孔跑出去的。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气孔散失到空气中,叶的这种作用叫作蒸腾作用。8.把叶的蒸腾作用的过程西下来。(二)叶的蒸腾作用的意义及作用。1.教师讲解:叶蒸腾水分具有以下作用:(1)可以使空气湿润。(2)由于蒸腾了水分植物体内水分减少,可以促进根不断地吸收水分养分。师:为什么在炎炎夏日植物不会

18、被晒死?(3)由于蒸发要吸热,就像人出汗可以调节体温一样,植物的蒸勇作用可以使植物在热的夏季“凉快”一些。2.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关心、爱护树木)3.讨论:用学到的叶的蒸腾作用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1)春季造林为什么要在树苗发芽前进行?(2)为什么园林工人移极植物时,要去掉一部分枝叶,而且最好在阴天波傍晓移载(3)南北方树叶有什么区别?为什么?(4)为什么大树底下好乘凉?(5)为什么很多植物会在深秋落叶?三、拓展研究师:选择下面问题中的一个,通过实验进行研究。1.叶的蒸腾作用与光照时间长知是否有关系?有什么关系?2.叶的蒸腾作用与叶的数量多少是否有关系?有什么关系?3. 根吸收水的速

19、度叶的蒸腾作用快慢是否有关系?有什么关系?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第四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第4课 植物的花教学目标:1.知道植物的花分为完全花和不完全花:花的各部分作用不一 样。2.在教师指导下,能按照由外到内的顺序解剖桃花,认识各部分的名称及特点。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不同植物的花表现出探究兴趣。4.能树立保护植物的意识,感受大自然的绚丽多彩,不乱采摘植物的花朵。教学重点:认识花各部分的名称及特点。教学难点:能按照由外到内的顺序解剖桃花。教学具准备:桃花、百合花等。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教学过程:一导人新课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展示花的图片,学生边观察图片中的花,边说出它们的名字,学生说不

20、出名字的,教师可进行补充。(学生交流。)教师总结并板书:植物的花。二探究话动(一)观察桃花,认识花的构造1.观察花的整体构造。(1)学生每小组分一朵桃花。观察讨论桃花由哪几都分组成,教师巡视指导。(2)小组展示汇报交流结果,教师评价。桃花是由花萼花冠雄蕊和雕蕊组成的.师生总结:民2.解剖桃花,进步认识花的构造。(1)教师课件展示,指导学生解剖桃花时的注意事项,镊子的使用方法及操作安全等。(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解剖桃花,做好观察记录,教师巡视指导。(3)学生分组展示,教师评价。(4)教师课件展示雄蕊和雌蕊图片,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雄蕊和雌蕊的结构及特点。(5)学生展示,教师补充总结:雄蕊由花药和花

21、丝组成,花药里有花粉。雌蕊由柱头柱和子房组成。3.课件展示桃花图片,学生总结桃花的构成。4.教师指导学生了解探究技能:观察。师: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它是一种有目的 、有计划比较持久的活动。人们在观察前,要思好观察什么,可以利用多种感官感知,也可以借助工具来测量。观察时是按一定的顺序来观察,不仅要力争做到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还要把观察结果及时记录。在观察测量的基础上,还要同别人交流看法进行讨论。像刚才我们先看桃花的萼片和花瓣,用镊子解剖后再看桃花的雄蕊和雌蕊,这就是在进行由外到内地观察。5.运用观察方法,观察其他花,认识完全花和不完全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自己带来的其他花,教师巡视

22、指导。教师补充总结:根据花的构造,花可以分为完全花和不完全花。在一朵花中,花萼、花冠、雄蕊、雌蕊四部分齐全的花的叫作完全花,例如桃花月季花白菜花;缺少其中都分、两部分或三部分的叫作不完全花,例如黄瓜花、百合花。(二)小组讨论推测花的各部分作用。1.学生利用自己手上的花结合现察到的花的各部分的特点,交流推测各部分的作用。2.学生交流,教师巡视指导。3学生展示、教师出示花苞、蜜锋采蜜、花的各部分特写、刚刚发育的子房图片等。师生总结:花的花萼和花冠在花开放前能保护花的内部结构:有的花冠有鲜艳的颜色和香甜的气味,能吸引昆虫传粉:雄蕊的花药能产生花粉粒:花丝起到支持花药的作用:雌蕊的柱头是接受花粉的部位

23、:花柱是连接柱头和子房的:子房将来能用来发有成果实。(三)问题引导,了解花的传粉方式。1.教师展示多幅蜜蜂采蜜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花的传粉方式。问题一:在花盛开的季节我们会发现蜜蜂在花丛忙绿着,它们在于什么呢?蜜蜂这么做对植物有什么好处呢?问题二:同学们知道还有哪些昆虫能帮助植物传粉?问题三:这些花有什么特点能吸引昆虫帮助它们传粉呢?学生讨论展示,师生总结:有的花有鲜艳的颜色芳香的气味和甜甜的花密,就能吸引蜜虾、蝴蝶等昆虫帮助它们传粉,这种靠昆虫传粉的花叫虫媒花。2.教师展示玉米、杨、柳、小麦图片,进步引导学生 思考花的传粉方式。问题一:像这些没有鲜艳的颜色、香甜的气味和花蜜的花,靠什么来传粉

24、呢?问题二:为了让风更好地帮助传粉,这些花的雄蕊和雄蕊各部分有什么特点呢?教师展示风媒花的维蕊特写、花药和花粉特写、柱头特写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并展师生总结:有的植物是靠风来传粉的。它们的花花粉很多,粒小而轻.便于被风吹散:花丝和花柱都比较细长,受到风吹容易摆动:有些柱头分支星羽毛状,伸到花外面,有利于接受花粉;有些柱头会分泌點液,以便粘住飞来的花粉。这种靠风来传粉的花是风媒花。3.教师展示花传粉的图片,引导学生总结传粉过程。学生交流展示,师生总结:花粉从花药传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传粉。虫媒花是靠昆虫传粉,凤媒花是靠风传粉。三.拓展活动教师问题引导:如果在花盛开的时节,恰逢是阴雨连绵,昆虫无法出

25、来活动,而南水又会打湿花粉,这时的植物会怎样传粉呢?请同学们课下查阅资料,了解人工授粉的相关知识。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第五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第5课 植物的果实教学目标1.知道果实由种子和果皮组成;植物果实的外部特征有利于其种子的传播。2.在教师指导下,能细致认真地观察果实井找到果实的共同特点。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不同植物的果实表现出探究兴趣。4.能逐渐树立保护植物的意识。教学重点:植物果实的外部特征有利于其种子的传播。教学难点:能细致认真地观察果实井找到果实的共同特点。教学具准备:甜瓜、桃子、小刀等。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教学过程一.导人新课师:老师给大家出示一组图片 ,同学们

26、仔细观察有什么发现? (师出示樱桃开花到结果的视频。(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 ,并进行汇报。)师: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果实?(学生 自由回答,说出自己知道的果实。在这里学生说出的有可能不是果实,教师应时做好记录,待学生学完果实的特点后,再返回重新判断。)师(出示部分果实图片):这些果实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果实,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呢?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学习植物的果实。 (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一)探究果实有什么特点?师:同学们要想研究果实有什么特点,可以利用什么方法呢?(学生自由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可以从颜色大小、形状等方面观察,还可以用闻闻、尝一尝、摸一摸等观察方法。)师:看、闻、尝、听、摸是

27、常用的观察物体特征的方法(出示果实图片)。请同学们从这方面去研究并思考,这些果实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讨论、汇报。)师:既然我们无法从外形上找到它们的共同点,我们还可以从哪些方面研究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最后得出:可以从内部结构上去研究。)我们如何从内部结构上去研究呢?(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切开果实去研究。)师:我们该如何切开果实呢?(教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讨论总结出要从中间切开,这样可以让果实内部构完全暴露出来,并让学生意识到可用横切和纵切两种切开果实的方法。)(学生分小组切开手中的果实,观察并记录。)(教师补充讲解:我们平时所说的果皮,指的是果实最外面的一层皮,而科学概念的是

28、指除了种子以外的部分。)师:根据刚才对果皮的认识,请同学们修改完善自己手中的观察记录单。 (学生汇报,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果实由果皮和种子构成。)在认识桃的种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先让学生自主判断哪个部分桃的种子,再告诉学生桃的种子是硬核里面的仁,除了桃仁以外的部分都属于果皮。师(出示草果和葵花子):这两个都是果实,那它们的果皮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发言。)师:通过学习,我们再来判断-下 .刚才列举的例子究竟是不是都是果实。(二)果实的哪些特点利于种子的传播?师:我们学习了果实的特点果实对植物有什么作用呢?(教师可引导学生说出,果实的作用是繁殖后代,利用种子繁殖后代。)师(出示苍耳蒲公英的果实)

29、:同学们认识这是什么吗?它们的果实各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汇报。)师:这样的特点对植物有什么好处呢?(学生讨论、汇报。教师引导学生从植物的外部特征思考。)师: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传播种子的方法,它们的目的都是一样的 ,那就是繁衍后代,让自己的种族生生不息。三.课堂总结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所写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四.课后拓展师:观察是科学的学习方法,请同学们课下观察身边的某一植物从开 花到结果的这一过程,用图画或拍照的方法记录下来。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第二单元 物体的形态第六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第 6 课 固体、液体和气体教学目标:1.知道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概念,能区分固体液

30、体和气体:知道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知道液体的表面在静止时一般会保持水平。2.在教师引导下,能从对具体现象的观察、比较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会做对比观察实验: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研究结果;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3.愿意合作与交流,分享他人的智慧,体验合作的愉快;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4.初步了解所学的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知道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概念。教学难点:会做对比观察实验。教学具准备:石块、螺母、木块、牛奶、醋、饮料、水槽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教学过程一.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物品(气球,木块,袋装奶等),提出问题:”

31、你们能给这些物品分类吗?怎么分?”教师请一位学生上台来按自己的想法进行分类。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很可能分类时会按照固休液体,气体的标准分类。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教师就同,”是不是只有这一种分生还可以怎样分?”有的学生可能提出别的分法,教师应给予肯定。最后,教师要引回学习内容:“虽然分类有很多种,但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确实是因休液体和气体。”教师总结学生的分类方法并引出学习内容,板书课题。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初步感知。(1)师:请将带来的物品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并将分类结果记录下来。学生分小组交流分类的依据。教师用多媒体出示分类结果。教师提示:如果生活中你们见过某种物体具有多于一种形态就将它

32、填入相应圆圈的重叠处。每小组选出自己的发言人代表本小组发表分类的结果并与其他小组交流,加深对物体3种形态的认识。(2)教师提问:在 我们的生活中,也少不了这些东西的影子。同学们想想平时还见过哪些物体是属于这三者中的?分别属手哪类?学生举例说明,教师将学生的结果按照他们的归类标注在相应的圆内。对于不正确的结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其正确归类。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水 M、牛奶等加色不一样。味道也不一样,我们却把它们归为一类呢?教师以同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关于固体液体的定义。教师适时总结:像牛奶、而水等这样可以流动的物体,我们称之为液体:像木块石块、玻璃瓶等这样不能流动的物体,我们称之为固体:像空

33、气等这样能向四面八方流动的物体,我们称之为气体。2对比认知。(I)对比观察固体液体,气体的形状。师:虽然这些固体液体和气体就在我们身边,但是大家对它们了解吗?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些物体具有哪些主要的特点,首先我们来研究一下周休。学生分小组选择几种固体,观察固体的形状,掂掂它们的重 量,感觉它们的软硬和透明程度。师:请各小组按照实验单的提示,合作完成对固体特点的研究。物体名称 形状软硬掂 掂轻重透明程度分小组探究时,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下面的问题:所有物体分别是由哪些材料制成的?有什么用途?所有的周体都有周定的形状吗?不同的固体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特点?学生进行观赛研究的同时,要做好结果的记录工作。教

34、师可以帮助学生列出记录用的格。实验结束后,每小组派代表汇报 本小组的实验结果同时倾听其他小组的实验结果进行小组间交流。教师进行总结,得出固体的主要性质:具有一定的形状,一定的质量,大多数是比较硬的物体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研究固体特点的方法,利用玻璃容器、气球等工具研究液体和气体发现液体和气体的特点。物体名称形状 流动性 掂掂轻重 透明程度教师小结:气体和液体设有定的形状,比较柔软,能够流动,虽然都有一定的质量,但气体质量较轻。(2)观察水平面。师:老师这儿有几幅关于水杯的图片(教师出示平放和斜放装有水的水杯的图片),你能发现它们的相同和不同吗?学生对比后发现:虽然杯子分别平放和斜放,但是杯子里的水

35、面始终是水平的。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固体平放或斜放是否也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学生动手操作,对比液体和固体的平放与斜放情况,发现固体不会出现与液体相同现象。师生小结:液体不论怎样放,水面都是平的,我们称之为水平面。水的这一特点,在生生活中还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为了检查所盖的房屋等是否平整,人们发明了水平仅。三巩固提升1.师:这节课我们通过实验,了解了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性质。那么,固体液体和的性质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呢?教师先让学生试着回答,发现学生有存在问题的地方。小组讨论:怎样区别固体液体和气体?2.学校新做了上块牌扁 ,准备挂在会议室的墙上,怎样能很方便地知道所挂的匾是否水学生思考后,利用所学知识

36、解决问题。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呢?学生交流后汇报。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第七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第7课 固体、液体的体积和质量教学目标1.知道固体、液体有固定的体积和确定的质量。2在探究固体液体的体积和质量过程中,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积极进行合作学习。3.能对液体、固定占据空间大小是否是因定的表现出探究兴题。4.了解到所学的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知道固体、液体有固定的体积和确定的质量教学难点:探究固体液体的体积和质量。教学具准备:石块、细线、木块、橡皮泥等。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故事(乌鸦喝水,可以让学生

37、讲一讲故事 ,适时提出问题:乌鸦为什么最后能喝到水了呢?学生思考并交流,教师导人新课。(一)液体固体占据空间。1.实验指导。(1)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液体.固体是否占据空间。学生交流想法:取大一小两个杯子,把小杯放到空水槽里。取一大满杯水,往小杯里水满了,继续倒,水会流出来,说明水已占据了小杯的空间。学生交流想法:设计对比实验,取两个大小相同的杯子,第一 次实验把 满杯水倒人另一个空杯子,空杯子正好装满。第二次实验把一 满杯水倒人空杯前,先往空杯里倒人部分水,当水满后,继续倒,水就会流出来。这说明液体占据了杯子的空间。学生交流想法:设计对比实验,取两个大小相同的杯子,第一次实验把一 满杯水

38、倒人另一 个空杯子,空杯子正好装满。第二次实验往空杯里先放一个石块,再往里面倒一 满杯水,发现水满后,倒水的杯子里水有剩余。这说明石块占据了杯子的空间。(2)师 其他同学还有不同的想法吗?请各组讨论本组用什么方法来探究液体或固体是否占据空间。(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实验方案 并准备实验器材。教师合理调配不同小组分别做不同的实验。2.学生做实验。教师巡视,加强对学生操作方法的引导,提醒学生完成记录单。 实验记录单实验名称 ()体占据空间。(选择液体或固体)实验器实验步骤我的发现3.学生交流汇报,师生共同总结得出:液体固体都占据空间。4.小结评价教师对学生探究的过程进行评价,对优秀的小组进行表

39、扬,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帮学生提升探究水平。(二)液体、固体有固定的体积.1.教师提出问题:液体、固体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固定的吗?(1)教师引导:液体、固体占据空间有大小之分科7(2)学生交流,得出:不同物体占据空间的大小不同。(3)教师讲解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体积烧杯中水的数量实验方法 实验现象实验结论5ooml量杯装调水放人块石头流出200mL水 石头的体积:5ooml量杯装满水放人一块石头流出 200ml水剩下 水的体积:3.师生小结:液体、固体都有固定的体积。(三)液体、固体有确定的质量。1.教师提出问题:液体、固体有确定的质量吗?(1)师引导:怎么知道这块石头的质量?(2)学生交流,

40、用天平称一称。(3)教师引导:一枚订书钉有质量吗?怎么测量?(4)学生交流(称100枚订书钉质量,除以100,得到I枚订书钉的质量。)(5)师引导:橡皮泥改变形状后,质量会变吗?(6)学生交流实验,得出:橡皮泥改变形状后.质量不变。(7)教师引导:杯牛奶有质量吗?(8)学生交流实验2.称一称,算一算(以下为实验记录单示例):一块石头质量船形橡皮泥质量圆团橡皮泥质量100枚订书钉质量 1枚订书钉质量空杯子和牛奶总质量牛奶质量3.师生小结评价,得出结论:液体固体都有确定的质量。三总结拓展1.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中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小结和评价。2.课后拓展。师:请同学们课下取一块冰, 先称称它的质

41、量 ,等它融化后再称质量比较前后质量是否有变化。板书设计:课后反思: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第8课气体的体积和质量教学目标:1.知道气体有确定的质量,没有固定的体积。2.能开展空气占据空间、空气有确定的质量等探究实验。3.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能按要求进行合作探究学习。4.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学重点:知道气体有确定的质量,没有固定的体积。教学难点:空气占据空间、空气有确定的质量等探究实验。教学具准备:纸、橡皮、球针、排球等。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教学过程:一教学导人师:同学们,通过的两课的学习,我们知进了方木块魔方和牛奶都有固定的休积和确定的质量。那气体是不是也有固定的体积和

42、确定的质量呢?(学生猜测。)师:同学们根据已经学习的知识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做出了自己的情测。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气体的体积和质量。二.探究过程活动一:空气占据空间实验。(一)向锥形瓶内倒水实验。师:同学们.固体液体占据空间的大小就是它们的体积。那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应该怎么研究呢?(学生可能想到用一个物体, 如气球、塑料瓶等装部分空气的方法来进行研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研究空气的体积,就是看空气是否占据了一定的空间。教师出示一个带有孔橡胶塞的锥形瓶,橡胶塞上插着漏斗。)师:同学们,请问这锥形瓶中有什么?生:空气。师:那如果把水快速倒人漏斗中,水能不能很容易地流到锥形瓶中?(学生

43、猜测。)教师提示学生实验注意事项:1橡胶塞要塞紧。2往漏斗中倒水时速度要稍快些。3.注意别洒在桌面上。 (学生分组开展实验,井汇段实鞍泉)生:把水快速侧进解斗,水留存在漏斗中,很难流入锥形瓶内。水不容易流进锥形瓶中,是谁阻碍了水的流动?生:锥形瓶中的空气。师:空气是怎么阻碍水的流动的?生:水被漏斗的空气阻住了。师:有没有方法让漏斗中的水很容易地流进瓶子里呢?(学生讨论方法,分组验证交流实验现象。)生:把橡胶塞拔出一点,使塞子与瓶口之间留一些缝隙.漏斗里的水就很快流进瓶子中,师:把水快速倒人漏斗中,水不容易流进去,动一动橡胶塞.水就比较容易流进瓶中了这是为什么?生:快速倒水时,水堵在漏斗细口处,

44、空气出不去,水就不容易下来;当橡胶塞和瓶子之间有缝隙时,空气会流出,水很容易流进瓶内。这说明空气在瓶中占据了一定的空间。师:由此看来,空气总是占据一定的空间。(二)不会湿的纸团。师: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知道了空气总是占据一定的空间。 如果把一个纸团塞到杯子的底部,把杯子竖直倒放人水情中,使杯子全部设人水中,再竖直提起。杯子里的纸团会不会湿呢?(学生情测。)教师提示学生实验注意事项:1.塞人杯子底部的纸团一定塞紧 .以确保它中途不会掉落。2.杯子按入水中时要保持竖直提出水面时也要保持整直。3.杯子提出水面时,要用餐巾纸擦掉留在杯口的水。(学生进行实验验证,并交流实验结果:纸团没有湿)师:同学们能

45、用刚才7到的知识解释纸团为什么没有湿码?生:因为空气占据了杯中空间,竖直将杯放人水中时,杯中的空气出不来,水就进不去所以纸团设有湿。师:这个实验充分说明了空气是占据空间的。活动二:改变空气体积实脸。师:空气能占据定的空间,也就是说空气是有体积的。 那么,空气是不是也像固体一样,有固定的体积呢? (学生依据生活经验进行猜测)师:我们用注射器吸取毫升的空气,用橡皮紧緊堵住出口教师出示实验注意事项:1.用力向上拉动注射器活塞,观察注射器内空气的体积有什么变化,记录下来。2用力向下压注射器活塞,观察注射器内空气的体积有什么变化,记录下来。(学生分组开展实验并交流实验现象)生我发现拉动活塞时,空气的体职

46、变大用力压活塞时,空气的休积变小,师:也就是说,空气的体积是会变化的。这说明空气没有固定的体积。活动三:测量空气质量的实验师:空气没有固定的体职,那有没有确定的质量呢?我们来一起称称吧!常会用到天平。(教师简单介绍天平的各部分构造功能以及称质量的基本步骤)教师出示材料:天平、排球球针打气筒,提问:空气究竟有没有确定的质量呢?请同学们根据以上材料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方案,并汇报、交流,)师:请同学们根据设计的实验方案来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天平的使用方法。(学生开展实验,并汇报实验现象。)生:充满气的排球比没有气的排球重师:鄖增加的重量是什么的重量?生:空气的重量师:请同学们阅读

47、24页的资料卡。(学生阅读,教师继续提向:同学们从中知道了什么?)生:伽利略的实验说明了空气有确定的质量。师;通过实验和资料卡,我们可以得出:空气有确定的质量。三.拓展活动师:这节课通过不断地探究,我们知道了空气有确定的质量,但没有周定的体积,也没有周定的形状。那同学们能不能利用空气的性质制作“空气炮”或者其他空气玩具呢?请同学们课下查阅资料,自己动手制作一下吧!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第9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第9课 影子教学目标:1.知道行进中的光被物体阻挡时会形成阻挡物的阴影。2在教师引导下,能通过实验探究影子形成的条件和使物体影子发生变化的方法。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影子产生的条件

48、表现出探究兴趣。4.了解到影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知道行进中的光被物体阻挡时会形成阻挡物的阴影。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究影子形成的条件和使物体影子发生变化的方法。教学具准备:手电筒、橡皮、细绳、白纸等。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板书“影子”,提问:同学们知道什么是影子吗?先回想生活中观察的能子,2.学生汇报。二,探究活动(一)找一找哪里有影子1.教师提出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会有影子呢?请大家先看一组图片。2.教师出示图片(课件出示:教科书中的图)。教师继续提问:请同学们看一看并想一想这样的场景都可能涉及哪些知识原理,3.学生汇报自己的认识。4.学生接着回

49、想生活中见到的影子,汇报自己的认识和感受。(二)画影子。1.师生谈话:同学们画过影子吗?有人画过自己的影子吗?2.学生讨论,教师提示:你们打算怎样画自己的影子?影子可能是什么样的?3.教师带学生到操场上画自己的影子,4.活动体验完成,学生汇报,师生共同总结出教学的特点:影子与太阳分别在人(物体)的两侧:影子的底端是与人(物体)相连的:影子是灰黑色的: (三)物体的影子是怎样形成的?1.制造影子。(1)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能不能时造出影子?可以用到什么物品什么方法?(2)学生讨论思考如何进行实验。(3)学生分组完成实验:4名同学在一起做影子形成的实验,一名学生手握手电筒操作,两名学生在观察,一名

50、学生在画图记录。(4)学生汇报交流观察情况。2.探究影子形成的条件。(1)教师提出向题与要求:如果没有橡皮,白纸上还会有影子吗?如果没有手电筒,白纸上还会有影子吗?引导学生先思考,再进行实验,做到边观察记录。2)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活动。(3)全班展示学生画的实验图以及影子形成的条件记录。(4)学生交流观察收获与体会。(5)师生共同小结:当橡皮挡住手电简的光时,白纸就形成了橡皮的影子。如果没有橡中白纸上不会出现影于:如果设有手电简,白纸上不会出现影子。(四)玩手影游戏。1.教师导课:刚才我们知道了影子形成的条件,为了更好地巩固今天所学知识,我们一起来学做几个手影吧。(1)教师进行演示,要求学生认真

51、观察,然后做出手影的动作。(2)学生分组模仿手影操作进行观察。(3)学生汇报做手影活动中的发现与体会。2.探究改变物体影子的方法。(1)教师提问:影子的形状可以改变吗?怎样改变影子的大小?影子的方向与光照方向有什么关系?学生汇报发现与体会。3.师生共同总结:调节与屏幕的距离可以改变物体影子的大小:影子的方向与光照方向是统一的等。三、反思与评价1.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同学们通过亲历观察、实验活动,有什么收获?2.学生汇报自己做得好的环节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并选出自己认为表现最好的一组。四、拓展探究师:课下,请同学们继续探究生活中影子对我们影响。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第10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第1

52、0课 太阳和影子教学目标:1.知道一天中阳光下的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通过观察和测量描述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阳光照射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表现出探究兴趣。4.了解到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知道一天中阳光下的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和测量描述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教学具准备:手表、长卷尺、手电筒、橡皮泥等。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教学过程一、 影子游戏,导人新课师带领生玩手影游戏,回顾上节课知识点,引发谈话: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都是在的灯光下形成的影子。那么,日常生活中,除了在灯光下可以看

53、到影子,还能什么情况下看到体的影子?(生交流。)师小结:灯光下月光下、阳光下都会产生物体的影子。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太阳的影子(板书课题:太阳和影子)。二.回忆生活,模拟探究(一)一天中,太阳位置的变化:师谈话:生活中,太阳和影子是对好朋友。 同学们知道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怎样变化的吗?(生交流。)师小结(贴3个太阳):早展,太阳从东方升起,随着时间的推移,位置慢慢变高:到了中午,太阳在南,位置最商:下午,太阳的位置又慢慢变低:到了傍晚,太阳位置更低了,从西面落下。师提问,带领生回顾知识:现在如果我我们面向早晨的太阳.前、后、左、右分别是什么方向?面向傍晚的太阳:前后左右叉分别是什么方向

54、?这些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太阳有什么作用?(生交流。)师小结:利用太阳可以辨别方向。(二)太阳位置变化引起影子变化的情况师提问:请同学们再回想一下,太阳早中晚的位置变化(指着黑板上太阳贴)会引起同物体的影子发生什么变化。(生交流)师追问:同学们认为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方向之间有哪些关系呢?(生回答。教师板书:方向相反。)师:那早中晚影子的长短是分别怎样的。(生汇报,师板书生观点。)师谈话:那么,影子的特点究竟是不是像同学们说的这样呢?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老师这里有一个模拟场景,手电简模拟的是太阳,中间是模拟的观测对象。我们设定模拟天空上太阳有3个不同位置(板书上午7:00,中午12:00,

55、下午5:00)。我们怎样设计实验来验证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方向相反呢?(生交流实验方案,师强调实验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师:注意,首先我们要将太阳的位置线和时间线对齐。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记录、观察现象,老师准备了实验记录单,我们先把实验记录单套到观测物体上(套的时候要注意,实验记录单的东方要和模拟天空的东方一致并用夹子固定)师:老师为大家准备了直尺,我们可以用它来测量不同时间时影子的长度。除此之外,实验时我们要注意哪些问题呢?(生小组实验后交流,有序开展实验。)生汇报,师小结:影子和太阳的方向相反:早晚影子长,中午影子短。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一)猜时间,了解古时候的计时工具。师生谈话:动手实验

56、真是验证猜想的好方法短短半个小时,我们就了解了这么多关于太阳和影子的知识。说到时间,老师想知道,我们平日里要想知道准确的时间的话一般都会怎么做?(学生回答看手机、手表)师:如果没有钟表呢? 学生交流师:老师想考考大家。出示图片.图上分别大约是什么时间出示3张时钟图片,时间分别约为7:00 12:0 5:00)说说你的理由。(学生回答。)师:看来真的可以利用太阳知道时间。师小结:这是日晷,(展示图片)古时候人们发明了这种计时仪器。可利用光下晷针影子的变化来确定时间的。(二)探究大阳位置的变化与生活的关系。教师谈话:太阳除了能帮助我们辨别方向、了解时间外,它的位置变化还与我们有哪些关系?(学生交流

57、:太阳能给我们带来光明和温暖;利用影子可以乘凉: 太阳能使湿衣服变干:+. )师:其实,太阳的位置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老师这里也搜集了相关的资料,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师展示塑料大棚相关影像资料(讲解:中午天气热,卷起草帘:早晚天气冷,就放下草帘)师展示太阳能热水器、光伏发电站相关影像资料(讲解:它们都是利用太阳能来工作的,可以帮助人们节约能源)。4. 师小结:太阳和影子,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掌握了太阳和影子的相关知识,可以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生活。(三)拓展延伸。师:其实,关于太阳和影子的秘密还有很多。请同学们以一个月为单位,每隔几天,在同一时刻,观察同一周定物体的影子的方向和长度的变化,

58、并记录下来。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第11 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第11课 日晷教学目标:1.知道日晷是根据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进行计时的种仪器。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利用材料制作日晷模型。会使用日晷模型计时。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制作日晷模型使用日晷模型计时表现出探究兴趣。4.了解到日晷对古代人类生活方式的影响。教学重点:知道日晷是根据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进行计时的种仪器。教学难点:能利用材料制作日晷模型。会使用日晷模型计时。教学具准备:小木棍、卡纸、 胶棒、双面胶、手表等。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教学过程一. 导人新课教师与学生交流:现在是什么时间?古时候的人们在没

59、有钟表的情况下是如何知道时间呢?(学生交流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太阳确定时间的实例。例如:看太阳的位置、看阳光下物体影子推算现在的时间等。)二、学习新课(一)认识日晷 。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日晷的实物模型和相关图片观察。教师出示日晷模型和日晷的图片,指导学生进行小组观察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适时参与指导,引导学生自主观察、了解日晷的构造,如晷面和晷针以及相关特点,并测量日晷各部分的尺寸、角度等数据。教师在学生汇报交流的基础上简单归纳小结,使学生认识到:日晷由底座、晷面、晷针组成:晷针垂直于晷面,晷面倾斜,与地平面夹角等于当地纬度:人们根据晷针的影子在晷面上的变化而进行计时的。教师进一步出示形式多样

60、的日晷图片,丰富学生认知,使学生进步了解日晷的科学道理。(二)教师指导学生制作日晷学习活动。教师可指导学生根据收集到的关于日晷的相关资料,设计自己要制作的日各。活动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认真倾听他人的观点,以不断完善设计作品。待学生初步制作完成后,教师可指导学生在事先划定好的校园区域中摆放自己小组制作的日晷模型,学习使用日晷模型进行计时。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调节日晷的晷面角度,使晷针影子指向正确的刻度,并向学生提问如现在是上午十点钟,晷针影子应该在哪给正确刻度呢?“预测一下,中午十二点的时间时,晷针的影子应该在什么位置呢?”等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积极性。三、拓展活动教师可指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