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初中古诗文大赛_第1页
2011初中古诗文大赛_第2页
2011初中古诗文大赛_第3页
2011初中古诗文大赛_第4页
2011初中古诗文大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HYPERLINK /thread-969278-1-1.html 2011第十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初中文言文 1、商鞅立信 (选自史记商君列传)【原文】:商鞅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也,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之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民信之,卒下令。【字词解释】令:指变法的命令。具:准备好,指政令的公告已写好。未布:没有公布。市:贸易市场。募:招募。徙:迁徙,这里指搬走。予:给。金:古代货币单位。【译文】:商鞅法令已经制订完成,尚未公布,恐怕老百姓不相信自己,就在都城市场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招募百姓中

2、有谁把木头搬到北门就赏给十金。人们觉得奇怪,没有人敢搬动。又下令说:“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赏五十金。”有一个人把木头搬走了,当即就赏给他五十金,以表明决不欺骗。人们都知道了左庶长言出必行,最终发布法令。【阅读训练】1、解释:(1)已经;(2)迁移,搬;(3)给;(4)立即,就;(5)用来2、翻译:(1)于是(命人)在都城南门前放置了一根高三丈的木头。(2)老百姓看到后对此感到奇怪,没有人敢去搬木头。3、本文给你的启示:诚信很重要,“人无信而不立”,要想让人相信自己,必须“言必信,信必果”。 2、田登为郡守 (节选自古今谭概)【原文】:田登作郡守,怒人触其名,犯者必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

3、值上元放灯,吏揭榜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故语云:“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本此。【字词解释】 笞(ch):鞭打,用竹板抽打。 州:此指郡。 值:遇到,碰上。上元:旧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揭榜:张贴告示。 云:说。 作:担任;做。于:介词,在。 本此:源于此。【译文】:田登担任一个郡的太守,以别人说到他的名字而愤怒,违者必定受到鞭打,于是整个郡的百姓都把“灯”叫做“火”。正碰上元宵节张挂彩灯,官吏在集市上张贴告示,说:“本郡依照惯例放火三天。”所以有人说:“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就是说这个。【阅读训练】1、解释:(1)担任,做;(2)鞭打,用竹板抽打;(3)在;(4)说;

4、(5)源于此2、翻译:(1)以别人说到他的名字而愤怒。(2)于是整个郡的百姓都把“灯”叫做“火”。3、为什么“举州”皆谓“灯”为“火”? 因为怕说“灯”而触犯了田登,引来鞭打。 3、书法家欧阳询 (选自书林纪事)【原文】: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驻马观之,良久乃去。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字词解释】1、裘:皮袍2、尝:曾经 3、书:写(字)4、反:同“返”返回 5、伫立:站立6、去:离开 7、索靖:晋朝著名书法家 8、及:等到 9、复:又,再10、去:离开 11、布:铺开【译文】:欧阳询曾经出行,看见一块古碑,是晋代的著名书法家索靖书写的,(他)停

5、下马观赏石碑,过了很长时间才离开。他骑马走了几百步后又返回来,下了马站在碑前欣赏,等到感到疲乏了,就铺开皮衣坐下来观赏,于是还住宿在石碑前,三天后才离开。【阅读训练】1、解释:(1)曾经;(2)写(字);(3)返回;(4)站立;(5)离开2、翻译:(1)(他)停下马观赏石碑,过了很长时间才离开。(2)等到感到疲乏了,就铺开皮衣坐下来观赏。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无止境,要想取得某一方面的专长,必须像文中欧阳询那样,虚心学习,专心致志。 4、伊犁凿井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原文】:伊犁城中无井,皆汲水于河。一佐领曰:“戈壁皆积沙无水,故草木不生。今城中多老树,苟其下无水,树安得活?”乃拔木就根下

6、凿井,果具得泉,但汲水以长绠耳。知古称雍州土厚水深,灼然不谬也。【字词解释】伊犁:地名,今新疆境内 汲:取 佐领:清朝八旗兵的官名 就:靠近皆:都故;所以苟(gu):如果安:怎么 乃:于是 果:真的耳:罢了 具:都 俢绠(gng):长绳子 谬:差错 错误 灼然:明白清楚的样子雍州:古指陕西,甘肃,宁夏,青海一带,泛指西北地区 特:只是【译文】:伊犁城中没有井,都是从河中取水。一位佐领说:“戈壁上都堆积黄沙没有水,所以草和树木不生长。如今城里有许多老树,如果它们的根须下面没有水,树怎么能存活?”于是拔掉树木靠近树根处凿井,果然都得到了泉水,不过取水需要长绳罢了。才了解古时称雍州土地厚实水很深,那

7、是明白透彻不荒谬的。【阅读训练】1、解释:(1)如果;(2)怎么;(3)都;(4)罢了;(5)明白、清楚的样子;(6)差错,错误2、翻译:(1)都是从河中取水。(2)于是拔掉树木靠近树根处凿井。3、本文给你什么启示? 一切事物都是有联系的,一切现象都是有原因的。树木所以能生长,就是因其地下有水,所以拔树后树根处可以挖成水井。 5、陈万年教子 选自(班固汉书陈万年传)【原文】:陈万年乃朝中重臣,尝病,召其子陈咸戒于床下。语至三更,咸睡,头触屏风。万年大怒,欲杖之,曰:“乃公戒汝,汝反睡,不听吾言,何也?”咸叩头谢曰:“具晓所言,大要教咸谄(读“谄”的读音)也。”万年乃不敢复言。【字词解释】1.咸

8、:陈咸,陈万年之子。2.戒:同“诫”,告诫。3.大要:主要。 4.乃公:你的父亲5.尝:曾经。 6.具:全,都 7.谢:道歉 8.语:告诉,对说9.显:显赫 10.杖:打 11.其:陈万年的儿子(代词) 12.之:代(陈咸)13.曰:说 14.大要;主要的意思。 15.具晓:完全明白16.复:再17.具晓所言:您说的话的意思我都明白。具:都。18.谄(chn):阿谀奉承。19.睡:打瞌睡。 20.乃:是。【译文】:陈万年是朝中的重臣,曾经有一次病了,把儿子陈咸叫到床前。告诫他做人的道理,讲到半夜,陈咸打瞌睡,头碰到了屏风。陈万年很生气,想要拿棍子打他,训斥说:“你的父亲口口声声教你,你却打瞌睡

9、,(你)不听我的话,这是为什么?”陈咸赶忙跪下叩头道歉说:“您说的话的意思我都知道,主要意思是教我奉承拍马屁。”陈万年于是就不敢再说话。【阅读训练】1、解释:(1)是;(2)训诫;(3)说话;(4)指代子咸;(5)说;(6)都,全部2、翻译:(1)(你)不听我的话,这是为什么?(2)陈万年于是就不敢再说话。3、“万年乃不敢复言。”的原因是因为儿子揭穿了他的卑鄙心理 6、蛇衔草 (选自太平广论)【原文】:昔有田父耕地,值见伤蛇在焉。有一蛇,衔草著疮上,经日伤蛇走。田父取其草余叶以治疮,皆验。本不知草名,因以“蛇衔”为名。抱朴子云,“蛇衔(指蛇衔草)能续己断之指如故”,是也。【字词解释】(1)昔:

10、从前 (2)著:放 (3)以:给 (4)验:灵验【译文】:从前有一位老农在耕地,看见一条受了伤的蛇躺在那里。有一条蛇,衔来一棵草放在伤蛇的伤口上。经过一天的时间,伤蛇跑了。老农拾取那棵草其余的叶子给人治伤口,全都灵验。本来不知道这种草的名字,于是用“蛇衔草”当草名了。抱朴子说:“蛇衔能把已经断了的手指接得和原先一样。”说的就是这回事。【阅读训练】1、解释:(1)从前;(2)正巧;(3)那里;(4)放在;(5)来;(6)应验2、翻译:(1)经过一天的时间,伤蛇跑了。(2)蛇衔能把已经断了的手指接得和原先一样。 7、王充博览 (选自后汉书 王充传)【原文】:王充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

11、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日久,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字词解释】 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东汉著名唯物主义学者。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年(27),约卒于东汉和帝永元九年(97?)。年轻时到都城洛阳求学,拜班彪为师。后来回乡教书,曾任过功曹、治中等小官,晚年闭门潜心著书,终于完成了不朽之作。京师:首都。东汉的首都是洛阳。 班彪:汉代著名学者,史学家,班固的父亲。汉书是他草创的。章句:逐章逐句的疏通理解。市肆:书铺。 称:称赞、赞扬 师:拜为师 辄:就 遂:就【译文】:王充小时候就失去了父亲,(与母亲相依为命),因孝顺在乡里被称赞

12、。后来到京城,在太学求学,扶风人班彪(汉代著名史学家)做了他的老师。王充喜欢广泛地阅读书籍却不死记硬背。由于家里穷,没有书可读,他常在洛阳的书铺上游走,看人家卖的书,看过一次后就能记住并背诵,时间长了就广泛地通晓了众多流派的著作。【阅读训练】1、解释:(1)京城;(2)喜欢;(3)店铺;(4)就;(5)就,于是2、翻译:(1)王充喜欢广泛地阅读书籍却不死记硬背。(2)时间长了就广泛地通晓了众多流派的著作。3、“百家之言”中的“百家”是指什么? 指学术上的各种流派,如:诸子百家。 8、王羲之书六角扇 (选自晋书 王羲之传)【原文】:王羲之,东晋之大书法家也。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扇卖之。羲之书

13、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羲之因谓姥曰:“但言王右军书,以求百钱耳。”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复见羲之,羲之笑而不答。【字词解释】蕺(j):古地名,今浙江绍兴市姥:妇人王右军:即王羲之,王羲之曾任右军将军,故又名王右军。 愠:生气、恼怒 因:于是 但:只 书:写字 以:凭借竞:争着 耳:罢了 他日:过了几天【译文】:王羲之是东晋的一位大书法家。曾经在蕺山看见一个老妇人,拿着六角竹扇在卖。王羲之在她卖的扇子上题字,每把各写五个字,老妇人起初有点生气。于是王羲之就对老妇人说:“你只要说是王右军写的,凭此就可以卖到一百钱了。”于是老妇人按照他的话做了,(果真)人人都争着买扇子。过了几天,老妇人

14、又拿着扇子来找王羲之,王羲之笑着没有回答。【阅读训练】1、解释:(1)老妇人;(2)生气,恼怒;(3)就,于是;(4)只,只要;(5)用来;(6)过了几天2、翻译:(1)王羲之在她卖的扇子上题字,每把各写五个字。(2)于是老妇人按照他的话做了,(果真)人人都争着买扇子。3、从“羲之笑而不答”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是一个既善良,又坚持原则的人。 9、顾炎武手不释卷 (选自亭林先生神道表)【原文】:凡先生之游,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或径行平原大野,无足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释;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复之.【字词解释

15、】(1)凡先生之游:凡是先生外出旅行。先生,指顾炎武。 (2) 以:用。 (3)厄塞:险要的地方。 (4)询:询问。 (5)曲折:详细情况。 (6)或:有的。 (7)即:靠近,引申为走向。 (8)坊肆:坊:街 肆:商店、店、客店 坊肆:街市中的客店。(9)发:打开(10)对勘:核对校正。 (11)径行:直接行走。 (12)无足:不值得。 (13)诸经注释:各种经典著作的注解。 (14)熟:仔细认真。【译文】:凡是顾炎武外出旅行,都要许多马和骡子随行,用来装书。到了险要的地方,就向退休的差役询问这里的详细情况;有的与平时听说的不一样,就在附近街市中的客店打开书进行核对校正。有时直接走过平原旷野,

16、没有什么值得留意的,就在马背上默读各种经典著作的注解疏证;偶然有忘记的,就在附近街市中的客店打开书仔细认真地查看。【阅读训练】1、解释:(1)用;(2)询问;(3)有的;(4)打开;(5)值得;(6)各种2、翻译:(1)有时直接走过平原旷野。(2)就在附近街市中的客店打开书仔细认真地查看。3、文中顾炎武好学不倦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凡顾炎武所到之处,书始终伴随左右,“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坐在马背上背诵经黄,“偶有遗忘”,还要找书认真复习。一旦发现与平日所闻不合,还要打开书进行核对校正。 10、吕僧珍为官 (选自梁书吕僧珍传)【原文】:吕僧珍为官,不私亲戚。其侄以贩葱为业,僧珍既至

17、,乃弃业欲求州官。僧珍曰:“吾荷国重恩,无以报效;汝自有常分,岂可妄求,但当速返葱肆。”僧珍住市北,前有督邮廨,乡人咸劝徙廨益其宅。僧珍怒曰:“督邮,官廨也,置立以来,便在此地,岂可徙之益吾私宅!”【字词解释】 既至:指回故乡做官。 荷:承受 无以:没有什么 常分:正当职业。肆:店铺。 督邮:官名,汉代代表太守督察县乡,兼管司狱讼捕等事,唐以后废止。廨,官府的房子。【译文】:吕僧珍当官,不偏爱亲戚。他的侄子把贩卖葱作为职业,在吕僧珍回到故乡做官时,就放弃贩葱业想求他在州里做官。吕僧珍说:“我承受国家重大的任务,没有什么可以用来报效的。你本来有正当的职业,怎么可以胡乱请求得到不该得的职份呢?你只

18、应当赶快回到葱店里。”吕僧珍老家住在市北,前面建有督邮的官署,乡人都劝他迁移官署来扩建住宅。吕僧珍恼怒地说:“督邮,是官府的房子,从建造以来就一直在这里,怎么可以搬迁它来扩大我私人的住宅呢?”【阅读训练】1、解释:(1)偏私;(2)承受;(3)没有什么用来;(4)你们这些人;(5)都;(6)扩大2、翻译:(1)就放弃贩葱业想求他在州里做官。(2)怎么可以搬迁它来扩大我私人的住宅呢?3、吕僧珍具有严于律己、不谋私利的美德。 11、苛政猛于虎 (选自礼记)【原文】: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于焉,今

19、吾子又死于焉。”夫子曰:“何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焉,苛政猛于虎也!”【字词解释】(1)哀:极伤心。 (2)式:同“轼”,车前的横木,供乘车时手扶用。(3)子路:孔子的弟子名仲由字子路。(4)壹似:很像。 (5)舅:在古文中也指“公公”,即丈夫的父亲。(6)苛:苛刻,暴虐。 (7)小子:孔子对学生的称呼。(8)识(zhi):同“志”,记住。 (9)去:离开。 (10)于:比【译文】:孔子路过泰山旁边,见到一个妇女在坟墓前哭得很伤心。孔子用手扶着车的扶手侧耳听。他让子路前去询问说:“听您的哭声,真像是一再遇上忧伤的事。”妇女于是说道:“是的。以前我公公被老虎咬死了,我的丈夫

20、也被咬死了,如今我儿子又死于虎口。”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女回答说:“这里没有苛政。”孔子对子路说:“子路要记住,苛刻的暴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阅读训练】1、解释:(1)让,要,派;(2)是这样;(3)同“志”,记住;(4)在,被,比2、翻译:(1)我的丈夫也被咬死了。(2)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3、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上文通过老妇人一家为躲避苛政,躲进深山老林,宁愿被老虎咬死也不愿离开的事实,反衬了当时社会苛政的严酷,赋税劳役的深重。 12、自护其短 (选自雪涛小说)【原文】: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

21、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字词解释】(1)北人:北方人 (2)菱:即菱角,水生植物的果实,鲜嫩时可作水果吃。(3)仕(于):(在)官,做官 (4)啖dn:吃(5)并壳:连同壳一起吞下(6)或:有人 (7)短:缺点,这里指自己的无知 (8)去:去掉 (9)欲:想 (10)夫(f):语气词,用于句首表示提示下文 (11)此坐:这是因为 (12)强:竭力、勉强、勉力、硬要(13)而:表顺承(14)席:酒席 (15)坐:因为,由于(16)以:用来【译文】:有个从出生以来就没有见过菱角的北方人。到南方做官,有

22、一次他坐在酒席上吃菱角,这个人连壳一起放到嘴里吃。有人说:“吃菱角要去壳。”他想掩盖自己的错误,于是道:“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是为了清热解毒呀!”问的人又问:“北方也有菱角吗?”他说:“前山、后山上,哪里没有呢?”菱角明明是生长在水中的,那个北方人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后果。【阅读训练】1、解释:(1)吃;(2)连同;(3)有的人;(4)去掉;(5)这,这个;(6)却2、翻译:(1)北方也有菱角吗?(2)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后果。3、这个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是: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不要不懂装懂,否则会贻笑大方。(或:世上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而个人的认

23、识能力是有限的,只有虚心好学,才能得到真知。正如孔子所说的:“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其实有的时候只有诚实,虚心承认自己的错误,接受别人的批评,才是真正的聪明! 13、砚眼 (据古今概谈改写)【原文】:明有陆公庐峰者,于京城待用。尝于市遇一佳砚,议价未定。既还邸,使门人往,以一金易归。门人持砚归,公讶其不类。门人坚证其是。公曰:“向观砚有鸲鹆眼,今何无之?”答曰:“吾嫌其微凸,路值石工,幸有余银,令磨而平之。”公大惋惜。盖此砚佳处即在鸲鹆眼也。【字词解释】【待用】:等待(朝廷)任用。 【既】: 已经。 【邸】(d):官办的旅店。 【金】:银子。 【是】: 对的。 【向

24、】: 以前。 【鸲鹆】(q y):鸟名,俗称“八哥”。 【值】: 遇到。 【尝】:曾经。 【一金】:银二十两称为一金【易】;交易 【幸】;幸好【译文】:明朝有一位叫陆庐峰的人,在京城等待朝廷任用。他曾经在集市上遇到一块上好的砚台,价格有争议没有定。到了邸府后,让仆人前往,用二十两银子把砚台买回来。仆人拿着砚台回来了,陆庐峰觉得它不像原来的砚台而感到惊讶。仆人坚持说就是这个砚台。陆庐峰说:“先前的砚台有个八哥眼,为什么现在没有了?”仆人回答说:“我嫌弃它有一点凸,路上正好遇见石工,幸亏有剩余的银两,叫他打磨一下使它平整了。”陆庐峰十分惋惜。原因是这个砚台好的地方就在八哥眼。【阅读训练】1、解释:

25、(1)已经;(2)交易,买;(3)正确(没有错);(4)为什么;(5)幸亏;(6)非常2、翻译:(1)陆庐峰觉得它不像原来的砚台而感到惊讶。(2)原因是这个砚台好的地方就在八哥眼。3、上文给我们的启示是:不懂装懂,自作主张,必定适得其反。文言知识:“平”为使动词。上文“令磨而平之”中的“平”,要理解为“使.平整”,意为叫石工磨过使微凸处平整。如果不这样理解,译成叫石工摸过平整它,那就不通,因为没有“平整它”这种说法的。因此,在这句话中“平”就成了“使动词”。 14、米芾索帖 (选自石林燕语)【原文】:米芾诙谲好奇。在真州,米芾尝诣蔡太保攸于舟中,攸出所藏右军王略帖示之。芾惊叹,求以他画易之,攸

26、意以为难。芾曰:“公若不见从,某不复生,即投此江死矣。”因大呼,据船舷欲坠。攸遽与之。 【字词解释】诙谲(hu ju):诙谐机智。 真州:古地名,在今江苏境内。 尝:曾经。诣(y):到去。右军:即王羲之。示:展示。 易:交换。 据:依靠,本文理解为抓住。 遽:立刻。 攸(yu)意以为难:蔡攸思想上对这件事感到为难。公若不见从,某不复生:你如果不听从我,我不想活了。【译文】: 米芾诙谐机智,对任何事物都很好奇。在真州,米芾曾经在船上拜访蔡攸,蔡攸拿出自己收藏的王羲之的王略帖给米芾看。米芾惊叹这幅作品,请求用他的画来换取王略帖,蔡攸认为很为难。米芾说:“你如果不听从我,我(也)不想再活了,就跳入这

27、个江水死去。”于是米芾大叫,抓住船的船舷想要跳江,蔡攸立刻将东西给他。【阅读训练】1、解释:(1)到去;(2)展示;(3)交换;(4)我;(5)于是,就;(6)立刻2、翻译:(1)蔡攸认为很为难。(2)你如果不听从我,我不想活了。3、上文中米芾用了什么方法得到了王略帖? 米芾用假装投河自杀的方法得到了王略帖。 15、冯相与和相 (据归田录改写)【原文】:冯相与和相俱为朝中重臣。一日,和相谓冯相曰:“公靴新买,其直几何?”冯举其左足示之,曰:“九百钱。”和性急,顾谓小吏云:“吾靴何以耗一千八百钱?”因诟小吏,疑其有贪。既而冯徐举其右足曰:“此亦九百。”左右哄堂大笑。 【字词解释】1、俱:皆、都2

28、、中:里面的 3、谓:对.说 4、急:急躁5 、顾:回头看 6、云:说7、耗:花费;耗费8、诟:责备 9、既而:接着 10、徐:慢慢的11、左右:身边的侍臣【译文】: 冯相和和相都是朝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的大臣。一天,和相对冯相说:“你新买的靴子,它值多少钱?”冯相抬起他的左脚给他看,说:“九百个铜钱。”和相的性子比较急,回头对一个小官吏说:“我的靴子为什么要花费一千八百个铜钱?”于是责骂那个小官吏,怀疑他有所贪污。紧接着冯相慢慢地伸起他的右脚说:“这只也是九百个铜钱。”周围的人都哄堂大笑。【阅读训练】1、解释:(1)一起,都;(2)看,回头看;(3)说;(4)花费;(5)责骂;(6)旁边的人

29、2、翻译:(1)你新买的靴子,它值多少钱?(2)一会儿冯相慢慢地抬起他的右脚说。3、从文中看,冯相具有怎样的性格? 诙谐幽默。 16、张溥嗜学 (据明史张溥传改写 ) 【原文】:张溥(p)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字词解释】(01) 嗜:特别喜欢 (02)已:停止 (03)钞:通“抄”,抄写 (04)汤:热水 (05)沃:泡浸 (06)名:题名 (07)幼:年幼的时候 (08)即:就 (09)焚:烧 (10)毫:笔 (

30、11)如是:像这样 (12)皲(jn):皮肤因受冻而开裂 (13)斋:房子(14)草:草稿 (15)俄顷:一会儿 (16)以故:因为这个原因 (17)征索:索取 (18)日:每天 (19)始:才 (20)名:名气 (21)是:这样 (22)录:抄写 (23)毫:毛笔【译文】:张溥从小就热爱学习,他所读过的书一定亲手抄写,抄一遍,朗读一遍,读过之后就把它烧掉。继续再抄写,这样持续了六七遍才停止。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指掌上长了老茧。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里泡好几次,后来他把读书的房间题名为“七录”。张溥写诗作文思路敏捷,各方人士问他索取诗文,他不打草稿,当着客人的面挥笔就写,一会儿就写好了,因为

31、这个原因在当时很有名气。【阅读训练】1、解释:(1)停止,完成;(2)焚烧;(3)这样;(4)抄写;(5)草稿;(6)毛笔2、翻译:(1)每天要在热水里洗几次。(2)一会儿马上完成。3、动词,命名名词,名声道理:体现了他刻苦学习的精神品质和十分诚实的优点。 启示:(1)我们要勤奋学习,认真刻苦。 (2)只要像他这样以学习为乐,就能达到这种求学的境界。 17、牧童指瑕 (据苏东坡文集改写)【原文】: 蜀中有杜某者,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斗牛图一轴,尤爱,常以身随。一日曝书画,有牧童见之,抚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夹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也!”杜某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

32、奴,织当问婢。”信也。【字词解释】戴蒿:唐朝著名画家 宝:珍贵的东西。 尤:尤其。 锦囊玉轴:用锦缎作袋,用白玉作轴。 抚掌:拍手。 搐(ch):收缩 掉:摆动 掉尾:摆动尾巴宝:所藏的珍宝,名词作动词 搐:此指“夹” 掉:摆动 曝:晒 股:大腿 当:应当 然:认为是这样 好:爱好,喜好 轴:装祷好的画轴 谬:荒谬【译文】: 四川境内有个姓杜的人,爱好书画,他珍藏的书画作品有成百件,有一幅戴嵩画的牛,他尤其喜爱,经常随身携带着,有一天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这画上画的是角斗的牛呀,牛在斗角时力量集中在角上,尾巴应该夹在两条后腿中间,但现在这幅画却画成牛摇着尾巴斗角,真是荒

33、谬啊!”杜某笑了笑,认为牧童说得对。有句古话说:“耕地应当去问奴隶,织布应当去问婢女。”确实是这样啊。【阅读训练】1、解释:(1)珍藏的名画;(2)晒;(3)拍手;(4)却;(5)错误,荒谬;(6)确实2、翻译:(1)牛在斗角时力量集中在角上,尾巴应该夹在两条后腿中间。(2)杜某笑了笑,认为牧童说得对。3、C感悟:1.从杜某角度的收获:要谦虚,乐于接受正确意见; 2.从戴嵩角度的收获:做什么事都应该尊重事实,不能想当然; 3.从牧童角度的收获:要注意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18、唐太宗吞蝗 (选自贞观政要)【原文】: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

34、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 【字词解释】贞观:唐太宗年号。 京师:京城,国都。 苑:古代皇帝游玩和打猎的园林。 掇:拾取。 予:唐太宗自称。 遽谏:(急忙)赶忙规劝。 朕:皇帝自称。 躬:身体。 冀:希望。 是:这。 蚀:吞下。 遂:于是,就。【译文】:贞观二年,京师大旱,蝗虫四起.唐太宗进入园子看粮食(损失情况),看到有蝗虫(在禾苗上面),捉了几只蝗虫念念有词道:百姓把粮食当做身家性命,而你吃了它,这是害了百姓。百姓有罪,那些罪过全部在我,你如果真的有灵的话

35、,你就吃我的心吧不要再降罪百姓了,”将要吞下去。周围的人忙劝道:恐怕吃了要生病的!不能吃啊!太宗说道:我正希望它把给百姓的灾难移给我一个人!为什么要逃避疾病呢?【阅读训练】1、解释:(1)国都;(2)抓取;(3)立刻;(4)委婉地规劝;(5)希望2、翻译:(1)百姓把粮食当做身家性命,而你吃了它,这是害了百姓。(2)为什么要回避疾病呢?3、唐太宗吞蝗虫的用意是想说明:皇帝关心百姓。唐太宗的精神:为百姓着想、忧国忧民、勇于承担责任和坚决消灭蝗虫的决心。 19、食粥心安 (改写自湘山野录)【原文】 :范仲淹家贫,就学于南都书舍,日煮粥一釜,经夜遂凝,以刀画为四,早晚取其二,断齑数十茎啖之。留守有子

36、同学,归告其父,馈以佳肴。范仲淹置之,既而悉败矣,留守子讶曰:“大人闻汝清苦,遗以食物,何为不食?”范曰:“非不感厚意,盖食粥安之已久,今遽亨盛馔,后日岂能复啖此粥乎?” 【字词解释】1)南都书舍:即南都书院 2)釜:锅 3)画:划 4)齑:腌菜 5)啖:吃 6)留守:官职名称 7)同学:一起学习 8)置:放 9)既而:不久 10)悉:全,都 11)败:坏,腐烂 12)大人:指自己的父亲 13)闻:听说 14)遗(wi):馈赠,赠送 15)何:为什么 16) 盖:因为 17)安:安定 18)遽(j):一下子,立刻 19)馔:饭菜 20)后日:以后 21) 归:返回【译文】: 范仲淹家里贫穷,他

37、在南都学院学习(时),每天做一锅粥,经过一夜的凝固(后),用刀切成四块,早晚各拿两块,折断几十根腌菜的茎吃。留守的儿子和他一起学习,(留守的儿子)回家告诉他的父亲(范仲淹的事),(他父亲就让他的儿子)送给范仲淹一些美味菜肴。范仲淹放在一边,不久食物全腐烂了。留守的儿子惊讶的(对范仲淹)说:“我的父亲听说你过得清淡贫苦,送来这些吃食物,(你)为什么不吃呢?”范仲淹说:“ 不是我不感谢你们的厚意,是因为我吃粥安定已久,现在突然享用丰盛的饭菜,以后怎么能再吃得下这粥呢?”【阅读训练】1、解释:(1)吃;(2)一起学习;(3)回家;(4)用食物赠送;(5)安宁2、翻译:(1)范仲淹放在一边,不久食物全

38、腐烂了。(2)我的父亲听说你过得清淡贫苦,送来这些吃食物,(你)为什么不吃呢?(3)现在突然享用丰盛的饭菜,以后怎么能再吃得下这粥呢?”3、文中范仲淹安于贫困、刻苦读书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理解:此文反映了范仲淹安于穷困以及刻苦学习的品格。范仲淹不要馈赠的原因是因为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20、陆绩怀橘 (选自三国志)【原文】 : 陆绩,三国时吴人也。官至太守,精于天文、历法。绩年六,于九江见袁术。术令人出橘食之。绩怀三枚,临行拜辞术,而橘堕地。术笑曰:“陆郎作客而怀橘,何为耶?”绩跪对曰:“是橘甘,欲怀而遗母。”术曰:“陆郎幼而知孝,大必成才。”术奇之,后常称说。【字词解释】令:命令。 出:

39、拿出,取出。 辞:告别 坠:掉下。 对:回答。 是:这。 甘:甜。 遗:送给。 奇:认为不同。 奇之:认为陆绩与众不同。 食:给吃。 绩:陆绩;三国时吴国著名学者。 袁术:当时的大豪强。【译文】:陆绩是三国时期的吴国学者。他曾经担任过太守。陆绩六岁时,到九江去拜见袁术。袁术命令下人拿出许多橘子来给陆绩吃。陆绩把三个橘子藏在怀中,等到告别的时候跪着向袁术拜谢。不料这三个橘子落到地上。袁术笑着说:“陆绩,你来别人家做客,为什么怀里藏了主人的橘子?”陆绩跪在地上,回答道:“这橘子很甜,我想藏在怀里留给母亲吃。”袁术说:“陆绩,你那么小就知道要孝敬父母,长大后必定是人才。”袁术认为这孩子与众不同,后来

40、常称赞他。【阅读训练】1、解释:(1)对;(2)在;(3)回答;(4)这2、读音:wei;解释:送给3、翻译:(1)陆绩把三个橘子藏在怀中,等到告别的时候跪着向袁术拜谢。不料这三个橘子落到地上。(2)袁术认为这孩子与众不同,后来常称赞他。启发与借鉴:陆绩小时候就知道孝敬父母,难能可贵。孝心是从小养成的。陆绩六岁就知道把橘子给母亲尝尝,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已埋下孝的种子。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关心父母,爱护父母直至赡养父母,既是小辈的责任与义务,也是一种高尚的道德。这种道德观要从小培养。点评:陆绩的孝行史记记载只有一件事,但足以反映他的为人。所谓“当年桔子入怀日,正是天真烂漫时,纯孝成性忘小节,

41、英雄自古类如斯。” 人物:陆绩: 陆绩,汉末三国时期(187219年),字公纪,吴县(苏州)人,汉末庐江太守陆康之子。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陈遗至孝 选自 世说新语21、 德行原文:陈遗至(1)孝。母好食釜(2)底焦饭,遗作郡主簿,恒(3)装一囊,每煮食,辄(4)贮收(5)焦饭,归以遗(6)母。后值(7)孙恩(8)掠郡,郡守袁山松(9)即日(10)出征。遗已聚敛(11)得数斗焦饭,未及归家,遂携而从军。与孙恩战,败,军人溃散,遁入山泽,无以为粮,有饥馁(12)而死者。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至孝之报也。 注释(1)至:很,十分。 (2)釜:锅。

42、 (3)恒:经常,常常。 (4)辄:总是。 (5)贮收:贮存,收藏。贮,积存,储藏。(6)遗:wi,赠予、送给。 (7)值:面对,遇到。 (8)孙恩:字灵秀,晋安帝隆安三年,聚集数万人起义,攻克会嵇等郡,后来攻打临海郡时遭败,投海而死。 (9)袁山松:时为吴郡太守,被孙恩军队杀害。 (10)即日:当天,当日。 (11)敛:积攒 (12)馁:饥饿。译文:陈遗非常孝顺。他母亲喜欢吃锅巴,陈遗在郡里做郡守的属官的时候,总是收拾好一个口袋,每逢煮饭,就把锅巴储存起来,等到回家,就带给母亲。后来遇上孙恩贼兵侵入吴郡,当天内史袁山松就要出兵征讨。这时陈遗已经积攒到几斗锅巴,来不及回家,便带着随军出征。双方

43、在沪渎开战,袁山松被打败了,军队溃散,都逃跑到山林沼泽地带,没有吃的,多数人饿死了,唯独陈遗靠锅巴活了下来。当时人们认为这是对十分孝顺的人的报答。寓意:也许有人会说这只是一个偶然,但不可否认的是:陈遗在发生战争之前,确实是秉着他纯厚的孝心去储存锅巴的。因此可见,不论这是不是上天对他的恩泽,陈遗那一颗纯厚的孝心是无法取代的。晏子答梁丘据22、 (选自晏子春秋 内篇杂上)原文:梁丘据谓晏子曰“吾至死不及夫子矣。”晏子曰“婴闻之: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婴非有异与人也,常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而已矣。”注释: (1)梁丘据:齐景公的大臣。 (2)常:一定 (3)置:放弃。 (4)休:停止。 (5)故:同胡

44、,怎么。 (6)至:到 。 (7)及:达到,赶得上。译文:梁丘据对晏子说:“我到死(恐怕)也赶不上先生您啊!”晏子说:“我听说,努力去做的人常常可以成功,不倦前行的人常常可以达到目的地。我并没有比别人特殊的才能,只是经常做个不停,行个不止罢了 文学常识梁丘据:春秋时齐国的大夫,很受齐国君主齐景公的信任。他找到梁丘山这个地方后,便在此地定居住下来,从此以后,他的后世子孙便以梁丘为姓,称梁丘氏,故为梁丘姓的得姓始祖。班超投笔从戒23、 (选自后汉书班超传)原文:班超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左右皆笑之

45、。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久之,显宗问故:“卿弟安在?”固对:“为官写书,受直以养老母。”帝乃除超为兰台令史。译文:因为家中贫寒,他常常受官府所雇以抄书来谋生糊口,天长日久,非常辛苦。他曾经停止工作,将笔扔置一旁叹息道:“身为大丈夫,虽没有什么突出的计谋才略,总应该学学在国外建功立业的傅介子和张骞,以封侯晋爵,怎么能够老是干这笔墨营生呢?”周围的同事们听了这话都笑他。班超便说道:“凡夫俗子又怎能理解志士仁人的襟怀呢?”后来,他去见一个看相先生,这人对他说:“尊敬的长者,你虽是一个平常的读书人,但日后定当封侯于万里之外。”班超想问个究竟。这算命的指着他说:“你有燕子一般的下巴,老虎一样的头颈

46、,燕子会飞,虎要食肉,这是个万里封侯的命相。”过了好久,明帝有一次问起班固:“你弟弟现在在哪里?”班固回答说:“在帮官府抄书,以此所得来供养老母。”于是明帝任命班超为兰台令史,后来因犯了过失而被免官。顾荣施灸24、 选自 世说新语 德行原文:顾荣在洛阳,尝应人请,觉行炙人有欲炙之色,因辍己施焉。同坐嗤之。荣曰,“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后遭乱渡江,每经危急,常有一人左右相助。已问其所以,乃受炙人也。词语解释1应人请:赴宴。 2觉:发觉。 3行炙人:端烤肉的仆人。炙:烤肉。 4色:神色。 5因:就。 6辍己:让出自己的一份。辍:停止,放下。 7施焉:施,给;兼词“于之”。 8嗤:讥讽。 9

47、遭乱渡江:西晋末年,发生“八王之乱”,异族纷纷起义,建立政权,西晋官民渡过长江,史称东晋. 10.每:每次 11.经:遇到 12.左右:帮助 13.所以:这样做的原因。 14.尝:曾经 15.坐:同“座”译文:顾荣在洛阳时,应别人的邀请去赴宴。(在宴席上)他发觉烤肉的下人脸上显露出对烤肉渴求的神色,很想吃几块。于是他拿起自己的那份烤肉,让下人吃。同席的人都耻笑他有失身份。顾荣说:“一个人每天都烤肉,怎么能让他连烤肉的滋味都尝不到呢?”后来战乱四起,晋朝大批人渡长江南流,每当(顾荣)遇到危难,经常有一个人在顾荣左右保护他,于是顾荣感激的问他原因,才知道他就是当年的“受炙人”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48、要乐于做善事,要有恩必报。启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个故事讲的是一餐之惠,恩年不忘,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作为士大夫,能顾及一个烤肉的仆人的感受,在那种环境下确是难能可贵的。多做一点好事,多关心一下别人,有时往往在意想不到的情况下会得到回报,当然,不要抱着这种想法去做好事。祖逖闻鸡起舞25、 选自晋书祖逖传原文:祖逖,东晋人也,有大志,常欲光复中原。后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祖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庭中。后渡江,募士铸兵,欲扫清中原。译文:祖逖是东晋人,他年轻时就胸怀大志,常常希望能够收复中原失地。后来他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两人交情很

49、好,常常共被而眠。夜半时听到鸡鸣,祖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于是起床练剑。渡江以后,(他)招募勇士,铸造兵器,打算将胡人逐出中原。出处:晋书祖逖传:“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资治通鉴:“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1商鞅变法的条令已准备就绪,还没公布,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于是(命人)在都城南门前放置一根高三丈的木头,招募(能)搬到北门的人,给予十两黄金。百姓看到后对此感到奇怪,没有人敢去搬木头。(商鞅)又说“能搬木头的人赏五十两黄金”有一个人搬了木头,就给了他五十两黄金,用来表明没有欺骗(百姓).最后颁布了那法令。 2田登担任一个郡

50、的太守,因他人触犯他的名字而愤怒,触犯的人必定受到鞭打,于是整个郡的百姓都把“灯”叫做“火”。正碰上元宵节放花灯,官吏在集市上张贴告示,说:“本郡依照惯例放火三天。”所以谚语说:“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来源于此。3欧阳询曾经出行,看见一块古碑,是晋代的著名书法家索靖书写的,(他)停下马观赏石碑,过了很长时间才离开。他骑马走了几百步后又返回来,下了马站在碑前欣赏,等到感到疲乏了,就铺开皮衣坐下来观赏,于是还住宿在石碑前,三天后才离开。4伊犁城中没有井,都是从河中取水。一位佐领说:“戈壁上都堆积黄沙没有水,所以草和树木不生长。如今城里有许多老树,如果它们的根须下面没有水,树怎么能存活?”于

51、是拔掉树木,在靠近树根处凿井,果然都得到了泉水,不过取水需要绳子罢了。才了解古时称雍州土地厚实水很深,那是明白透彻不荒谬的。5陈万年是朝中的重臣,曾经有一次病了,把儿子陈咸叫到床前。告诫他,讲到半夜,陈咸打瞌睡,头碰到了屏风。陈万年很生气,想要拿棍子打他,训斥说:“我口口声声教你,你却打瞌睡,(你)不听我的话,这是为什么?”陈咸赶忙跪下叩头道歉说:“您说的话的意思我都知道,主要意思是教我奉承拍马屁。”陈万年于是就不敢再说话了。6从前有一位老农在耕地,看见一条受了伤的蛇躺在那里。有一条蛇,衔来一棵草放在伤蛇的伤口上。经过一天的时间,伤蛇跑了。老农拾取那棵草其余的叶子用来治伤口,全都灵验。本来不知

52、道这种草的名字,于是用“蛇衔草”当草名了。抱朴子说:“蛇衔草能把已经断了的手指接得和原先一样。”说的就是这回事7王充小时候就失去了父亲,(与母亲相依为命),因孝顺在乡里被称赞。后来到京城,在太学求学,扶风、班彪做了他的老师。王充喜欢广泛地阅读书籍却不死记硬背。由于家里穷,没有书可读,他常在洛阳的书铺上游走,看人家卖的书,看过一次后就能记住并背诵,时间长了就广泛地通晓了众多流派的著作。8王羲之是东晋的一位大书法家。曾经在蕺山看见一个老妇人,拿着六角竹扇在卖。王羲之在他卖的扇子上题字,每把各写五个字,老妇人起初有点生气。于是王羲之就对老妇人说:“你只要说是王右军写的,凭此就可以卖到一百钱了。”老妇

53、人按照他的话做了,(果真)人人都争着买扇子。过了几天,老妇人又拿着扇子来找王羲之,王羲之笑着没有回答。9凡是顾炎武外出旅行,都要许多马和骡子随行,用来载书。到了险要的地方,就向退休的差役询问这里的详细情况;有的与平时听说的不一样,就在附近街市中的客店打开书进行核对校正。有时直接走过平原旷野时,没有什么值得留意的,就在马背上默读各种经典著作的注解疏证;偶然有忘记的,就在附近街市中的客店打开书仔细认真地再次查看。10吕僧珍当官,不偏爱亲戚。他的侄子把贩卖葱作为职业,在吕僧珍回到故乡做官时,就放弃卖葱想要去官府谋求职业。吕僧珍说:“我承受国家重大的任务,没有什么可以用来报效的。你本来有正当的职业,怎

54、么可以胡乱请求得到不该得的职份呢?你只应当赶快回到葱店里。”吕僧珍老家住在市北,前面建有督邮的官署,乡人都劝他迁移官署来扩建住宅。吕僧珍恼怒地说:“督邮,是官府的房子,从建造以来就一直在这里,怎么可以搬迁它来扩大我私人的住宅呢?”11孔子路过泰山旁边,见到一个妇女在坟墓前哭得很伤心。孔子用手扶着车的扶手侧耳听。他让子路前去询问,(子路)说:“听您的哭声,真像是一再遇上忧伤的事。”妇女于是说道:“是的。以前我公公被老虎咬死了,我的丈夫也被咬死了,如今我儿子又死于虎口。”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女回答说:“这里没有苛政。”孔子对子路说:“子路要记住,苛刻的暴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12

55、有个从出生以来就没有见过菱角的北方人。到南方做官,有一次他坐在酒席上吃菱角,这个人连壳带肉一起放到嘴里吃。有人说:“吃菱角要去壳。”他想掩盖自己的错误,于是道:“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是为了清热解毒呀!”问的人又问:“北方也有菱角吗?”他说:“前山、后山上,哪里没有呢?”菱角明明是生长在水中的,那个北方人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后果。13明朝有一位叫陆庐峰的人,在京城等待朝廷任用。他曾经在集市上遇到一块上好的砚台,价格有争议没有定。到了邸府后,让仆人前往,用二十两银子把砚台买回来。仆人拿着砚台回来了,陆庐峰觉得它不像原来的砚台而感到惊讶。仆人坚持说就是这个砚台。

56、陆庐峰说:“先前的砚台有个八哥眼,为什么现在没有了?”仆人回答说:“我嫌弃它有一点凸,路上正好遇见石工,幸亏有剩余的银两,叫他打磨一下使它平整了。”陆庐峰十分惋惜。这个砚台的价值就在于这个八哥眼。14米芾诙谐机智,对任何事物都很好奇。在真州,米芾曾经在船上拜访蔡攸,蔡攸拿出自己收藏的王羲之的王略帖给米芾看。米芾对这幅作品(感到)惊叹(不已),请求用他的画来换取王略帖,蔡攸思想上认为很为难。米芾说:“你如果不听从我,我(也)不想再活了,就跳入这个江中死去。”于是米芾大叫,抓住船的船舷想要跳江,蔡攸立刻将东西给他。15冯相和和相都是朝中的重臣。一天,和相对冯相说:“你新买的靴子,它值多少钱?”冯相

57、抬起他的左脚给他看,说:“九百个铜钱。”和相的性子比较急,回头对一个小官吏说:“我的靴子为什么要花费一千八百个铜钱?”于是责骂那个小官吏,怀疑他有所贪污。紧接着冯相慢慢地抬起他的右脚说:“这只也是九百个铜钱。”身边的侍臣都哄堂大笑。16张溥从小就热爱学习,他所读过的书一定亲手抄写,抄一遍,朗读一遍,读过之后就把它烧掉。继续再抄写,这样持续了六七遍才停止。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指掌上长了老茧。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里泡好几次,后来他把读书的房间题名为“七录”。张溥写诗作文思路敏捷,各方人士问他索取诗文,他不打草稿,当着客人的面挥笔就写,一会儿就写好了,因为这个原因在当时很有名气。17.四川境内有

58、个姓杜的没去做官的读书人,爱好收藏书画,他珍藏的书画作品有成百件,有一幅戴嵩画的牛,他特别喜爱,用彩锦做装画的袋子,用玉石作画轴,经常随身携带着,有一天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指着手大笑说:“这画上画的是角斗的牛呀,牛在角斗时力量集中在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但这幅画却画成牛摇着尾巴角斗,画错了啊!”读书人笑了,认为牧童说得对。古代的唐朝人说:“耕地应当去问男奴,织布应当去问婢女。”这句话是不可改变的意义就是说无论做什么都要问其熟练的人。18贞观二年,京师大旱,蝗虫四起.唐太宗进入园子看粮食(损失情况),看到有蝗虫(在禾苗上面),捉了几只蝗虫念念有词道:百姓把粮食当做身家性命,而你

59、吃了它,这是害了百姓。百姓有罪,那些罪过全部在我,你如果真的有灵的话,你就吃我的心吧不要再降罪百姓了,”将要吞下去。周围的人忙劝道:恐怕吃了要生病的!不能吃啊!太宗说道:我正希望它把给百姓的灾难移给我一个人!为什么要逃避疾病呢?(说完)马上就把它吞了。19、范仲淹家里贫穷,他在南都学舍读书时,总煮二升米,做一锅子粥,经过一晚的凝固后,用刀切成四块,早上、晚上各拿两块,和一点腌菜吃。留守有个儿子和他一起学习,要回乡陪父亲,临走前送给范仲淹一些美味菜肴。范仲淹放在一边,不久后食物全腐烂了。留守的儿子说:“大人听说你过得清淡贫苦,送来这些吃的,你为什么不吃呢?”范仲淹说:“不是我不感谢你们的好心,只

60、因为我吃粥吃久了,心里也安定,如今要我享用如此丰盛的饭菜,以后的日子里我怎么会平静安心得再吃下这碗粥呢!20陆绩是三国时期的吴国学者。他曾经担任过太守,他对天文和历法很精通。陆绩六岁时,到九江去拜见袁术。袁术命令下人拿出许多橘子来给陆绩吃。陆绩怀里藏了三只橘子,临走时拜别袁术,而橘子掉落到地上。袁术笑着说:“陆绩,你来别人家做客,为什么怀里藏了主人的橘子?”陆绩跪在地上,回答道:“这橘子很甜,我想藏在怀里留给母亲吃。”袁术说:“陆绩,你那么小就知道要孝敬父母,长大后必定是人才。”袁术认为这孩子与众不同,后来常常称赞他。21陈遗非常孝顺。他母亲喜欢吃锅巴,陈遗在郡里做郡守的属官的时候,总是收拾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