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评审指标体系 - 首都医科大学公共_第1页
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评审指标体系 - 首都医科大学公共_第2页
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评审指标体系 - 首都医科大学公共_第3页
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评审指标体系 - 首都医科大学公共_第4页
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评审指标体系 - 首都医科大学公共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申 请 书学校名称:首都医科大学 中心名称: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中心网址: HYPERLINK /gongweixueyuan/20060529 /gongweixueyuan /20060529/column/3621.htm中心联系电话:中心通讯地址: 北京市右安门外西头条10号 申报日期: 2010年4月15日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制填 写 说 明1申请书中各项内容用“小四”号仿宋体填写。表格空间不足的,可以扩展。2“中心工作职责”是指在中心承担的具体教学和管理任务。3兼职人员是指编制不在中心,但在中心从事实验教学的教师或专业技术

2、人员。目 录1实验教学中心总体情况 42实验教学152-1实验教学理念与改革思路 152-2实验教学总体情况 192-3实验教学体系与内容 192-4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 252-5实验教材 303. 实验队伍313-1队伍建设 313-2实验教学中心队伍结构状况 323-3实验教学中心队伍教学、科研、技术状况 324. 体制与管理 304-1管理体制 304-2. 信息平台 314-3运行机制 325. 设备与环境 385-1仪器设备配置情况 385-2维护与运行 395-3实验中心环境与安全 406. 特色417. 实验教学效果与成果427-1实验教学效果与成果 427-2辐射作用 448.

3、 自我评价及发展规划 458-1自我评价 458-2实验教学中心今后建设发展思路与规划 469. 各部门意见 4810. 附件 501实验教学中心总体情况 实验教学中心名称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心所属学科名称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隶属部门/管理部门首都医科大学/教务处、设备处;公共卫生与家庭医学学院成立时间2004年中心建设发展历程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家庭医学学院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建立于2004年,是在1988年开始组建的各学科专用实验室基础之上成立的,其组建和发展过程经历了历史基础、整合调整、跨越发展三个阶段,今天已成为比较成熟并具有一定影响的实验教学中心。1.历史基础阶段

4、(1960年- 2003年)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前身是1960年北京第二医学院建校的卫生学教学实验室。1988年经北京市卫生局批准由首都医学院校本部、北京安贞医院和北京市卫生防疫站(现为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即北京市CDC)三家共同组建成立预防医学系,将原卫生学教学实验室按学科分别建立了实验室,由于市CDC承担了5门本科生专业课程,故实验室分别设在校本部和市CDC。2000年12月学院更名为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家庭医学学院,维持建系之初的设置,形成学科专用实验室,即:卫生毒理学实验室、卫生化学实验室、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实验室、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室、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计算中心。

5、2.整合调整阶段(2004年- 2006年)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2004年底对原来分散在各学系的教学实验室、教学仪器设备、实验技术人员进行整合,成立了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下面简称“中心”),直属学院领导,从而实现了实验室、仪器设备、实验技术人员的资源共享。中心实行校院两级管理,独立建制,独立人事编制,独立划拨经费。2006年预防医学专业被列为市级品牌专业,获得了更多的经费支持。遵循“以人为本,资源共享,高效集约”的原则,经过两年的运行,建立起切实可行的管理模式和一套实验教学保障和质量监控体系。通过对中心的布局调整,重新整合了中心的人员,吸纳了一批基础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的青

6、年教师进入中心,组建了专兼职结合的实验教师队伍和热爱教学、业务熟练、人员相对稳定的专职实验技术人员队伍。3.跨越发展阶段(2007年至今)2007年后,中心按照“贯彻科学发展观,以学生为主体、人才培养质量为主线,发挥联合办学优势,根据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发展趋势,围绕现代社会需求,培养实践技能强、科研素养高的医学人才”的理念,坚持整合、共享、开放的原则,充分利用北京市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丰富、优良的教学资源,将培养合格的预防医学实用型专门人才、培养具有预防医学理念与技能的非预防医学人才作为实验教学的最终目标。中心在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不断进行改革。目前承担预防医学本科专业10门87个实验课

7、教学;非预防医学本科8个专业的4门39个实验课教学,8个专业是:临床医学(五年制、七年制)、临床医学(儿科医学方向)七年制、口腔医学专业(五年制、七年制)、护理、中医学、公共事业管理、临床药学、医学实验专业。围绕改革的核心,实验教学中心不断研究和探索实验教学基本规律,从预防医学新理念出发,结合各专业实际工作的需要,探索出以预防医学专业、非预防医学专业本科实验教学为两条主线,注重4种能力(培养学生基本操作能力、科研素养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以第二课堂、学生科研兴趣小组、毕业设计、参与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实践活动为实验教学拓展的五大模块(流行病学现场研究模块、统计学与

8、计算机应用模块、环境与健康模块、生物学实验模块和群体健康与疾病模块)新教学体系。此外中心还承担研究生10门38个实验课教学、以及预防医学本科生的毕业设计实验,临床七年制基础阶段科研训练实验等实验任务。在“五个模块”创新实验教学体系中,强化学生实验技能的训练,完善启发式、互动式、研究式的实验教学方法,加大综合性实验、研究创新设计性实验的比例,进一步提高整合性实验的质量。坚持学生的实验教学训练与科研实验训练相结合,形成实验教学与科研训练紧密结合,交叉进行、互为补充的生动局面。进一步增加“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策略与技能”的实验教学内容,在实践中提高学生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真正体现本课程的

9、与时俱进。当遇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甲流)和国内大的重要活动(奥运会、国庆60年)时,预防医学专业、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亲身参与,从而形成了以“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循序渐进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与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实验教学模式和实验教学内容创新的新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模式。近5年来,中心在软硬件建设上也取得了长足进展。中心加大了专职实验队伍建设力度,形成了年龄结构合理的实验教师队伍。配合学校制订的重视实验课教学的有关政策,引入更多的在读博士生作为助教参与实验教学。北京市教委、学校为中心投入了1914万元专项资金,使中心购置并更新了教学实验设备,大大改善了教学实验条件,也

10、吸引了附属医院的科研工作者来中心进行科学研究,扩大了对外影响。目前中心用房面积约776 m2,有4个能容纳60名学生同时实验的大型综合实验室(其中有2个在市CDC);另外还有分子生物学实验室2个、细胞培养室2个、分子流行病学实验室、基因组学实验室、分子营养学实验室、环境与健康实验室、计算机室、凝胶色谱室、高压液相色谱室、电化学实验室、气质联机室、ICP室、显微镜室、实验准备室、暗室各1个。同时,中心充分注意资源共享与辐射作用,在学院统一部署下与美国的西北大学、威斯康星大学、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大学、Monash大学、Deakin大学、La Trobe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日本东京大学、香港中文大

11、学、台湾中山医学大学等建立并保持着稳定的合作关系、进行交流与互访。经过几年的运行,中心的实验教学、实验室管理体制取得了明显成效:预防医学专业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预防医学现场实习的东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即公共卫生与家庭医学学院教学基地),被评为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全科医学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医学统计学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临床流行病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卫生化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全科医学教学团队获批北京市级和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中心依托的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家庭医学学院拥有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全科医学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12、公共卫生硕士(MPH)专业学位授权点。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为北京市重点学科,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全科医学为北京市重点交叉特色学科。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本中心已建成教育教学理念先进、实验设施一流、教学体系较为完善、课程设置合理、实验队伍培训制度健全落实、管理水平较高的实验教学中心,更好地发挥了首都医科大学医学教育功能和示范辐射作用,为北京市和全国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培养做出贡献。中心主任姓名王 嵬性别男出生年月1960.05民族汉专业技术职务教 授学位博士毕业院校Oita Medical University (Japan)(日本大分大学)通讯地址北京市右安门外西头条10

13、 号邮 编100069电子邮箱wei6014联系电要职责1. 负责制定实验教学改革的整体框架和实施方案,组织运行和检查执行情况;2. 负责建立健全实验教学新课程体系和管理体系,贯彻实施有关规章制度;3. 统筹管理中心的一切教学资源。教学科研主要经历王嵬,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一、教学经历2004年以海外引进学科带头人身份被聘为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家庭医学学院院长,特聘教授。承担本专科及研究生的临床流行病学、专业英语、医学科研方法学和高级流行病学等多层次、多门课程的教学以及第二课堂、科研实践小组等实践性教学工作。负责研究生的英文授课,并将英美国家的教育教学方法引入课

14、堂,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主持北京市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重点课题等多项教改课题,撰写教学论文多篇并编写教材和专著5部。2008年成为国家级全科优秀教学团队带头人,2009年国家级预防医学特色学科带头人,获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主编副主编教材3部,参编教材1部,译著1部, 其中:英文专著(由华夏英才基金资助)并被选送参加法兰克福书展。在国内外同类学科领域中具有较深的学术造诣,英国公共卫生学会资深会员、兼任美国西北大学、澳大利亚Curtin大学、ECU大学、克罗地亚Split医科大学教授。二、科研经历1983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获医学学士学位,1986年于中国医科大学获医学硕士学位,19

15、97年于日本大分医科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2004年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的海外引进人才、首都医科大学引进的学科带头人、2005年北京市拨尖人才;现任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家庭医学学院院长;长期从事人类遗传学及分子遗传流行病学领域的研究及教学工作,在此领域有较深的学术造诣;目前承担科研课题“美国国家科学基金 NSF”、“国家973计划子项目”、“国家十一五攻关子项目” 、“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立项,共获基金资助600多万元; 在Nature Genetics等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累计影响因子近100;曾获国家级课题三等奖1项;获国家专利2项。兼任中国国务院学位委

16、员会专家组成员、卫生部全科医学培训中心副主任, 高等学校医学研究生教学资源建设委员会(预防医学)副主任委员,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预防医学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教材编撰委员会委员、深圳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医学中心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博士生导师、美国Gerson Lehrman Groups Council的咨询顾问, 北京医学流行病学学会副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国际学术杂志兼职:Journal of Medicine and Medical Sciences执行主编,Genomic Medicine中国区域主编、New Englan

17、d Journal of Medicine, Journal of Human Hypertension (Nature Publishing Group)等18个杂志编委或审稿人。教学科研主要成果教学科研主要成果一、教学成果1.“预防医学专业”获国家级特色专业,带头人,2009年。 2.“全科医学”获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带头人,2008年。3. “发挥三位一体办学优势,培养实践技能和创新精神强的预防医学专业人才”,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第二完成人,2008年。 4.“预防医学现场实习的东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被评为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负责人,2009年。 5.“多元化临床流行

18、病学双语教学模式与效果评价”,获学院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第二完成人,2008年。 6.“预防医学专业教学模式、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体系的研究”,获校级教育教学成果特别奖,第二完成人,2008年。 7. “临床流行病学”获2005年校级精品,课程负责人,2010年申报国家级精品课程通过了教指委评审。二、科研成果科研获奖及专利:亚健康状态评价标准问卷(SHSQ-25)获国家专利(申请号:200910180947.7) 2009年。中国老年人口残疾现况及防治对策研究,获国家级课题三等奖,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领导小组颁发,2007年。 3. 荣获北京市科委“北京市拔尖人才”,2005年。 4.心脏急

19、救起搏植入装置获国家专利(专利号:ZL03211977.1) ,2004年。 代表性学术论文:Lan J, Song MS, Pan CH, Zhuang GQ, Wang YX, Ma WZ, Chu QY, Lai QX, Xu F, Li YL, L Liu LX, Wang W. (2009) Association between dopaminergic genes (SLC6A3 and DRD2) and stuttering among Han Chinese.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Nature Publishing Group)54: 45

20、7-460. (责任作者) 2. Yan Y, Wang W, Zhu HM, Li M, Liu JL, Luo B, Xie H, Zhang GJ, Li FB. (2009) The efficacy and tolerability of once-weekly alendronate 70 mg on bone mineral density and bone turnover markers in postmenopausal Chinese women with osteoporosis. J Bone Metab. 27: 471478. (责任作者)3. Wu QQ, Li

21、 M, Ju LR, Zhang WY, Yang XH, Yan YX, Wang W.(2009)Application of the 3-vessel view in routine prenatal sonographic screening for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J Ultrasound in Medicine. 28(10): 1319-1324. (责任作者) 4. Guo XH, Jia ZW, Zhang PH, Yang SB, Wu W, Sang LL, Luo YX, Lu XQ, Dai H, Zeng ZC, Wang W.

22、(2009) Impact of ways of transportation on dyslipidemia of working people in Beijing.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BMJ Group). 43 :9289315. Tang QZ, Cai J, Shen DF, Bian ZY, Yan L, Wang YX, Lan J, Zhuang GQ, Ma WZ, and Wang W (2009)Lysosomal Cysteine Peptidase Cathepsin L Protects against Car

23、diac Hypertrophy through Blocking AKT/GSK3 signaling. Journal of Molecular Medicine 87: 249-260. (责任作者)6. Kttgen A, Pattaro C, Bger CA, Fuchsberger C, , Prokopenko I, Wang W, et al. New loci associated with kidney function and chronic kidney disease. Nat Genet. 2010 Apr 11. Epub ahead of print7. Qiu

24、 J, Song SG, Wang W. (2009) Impact of the Great Famine (1958-1961) on Physical Disability in China: Results from a National Sampled Survey. American Journal Public Health, In press (责任作者)8. Li M, Wang W, Yang XH, Yan YX, Wu QQ. (2008) Evaluation of Indications for Fetal Echocardiography: a Retrospec

25、tive Review of Clinical Experience. Journal of Ultrasound Medicine. 27: 1291-1298(责任作者)9. Xiong P, Zeng X, Song MS, Jia SW, Zhong MH, Xiao LL, Lan W, Cai C, Wu XW, Gong FL, and Wang W. (2008) Lack of association between HLA-A, -B and -DRB1 allel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ARS:a cohort of 95 SARS-reco

26、vered individuals in a population of Guangdong, Southern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mmunogenetics.35: 69-74(责任作者)10. Guo XH, Liu XY, Liang ZG, Wang H, Wu W, Liu J, He Q, Li KC, Wang W. Enhanced CT Images by the Wavelet Transform Improving Diagnostic Accuracy of Chest Nodules. Journal of Digita

27、l Imaging. Online: 2009,doi:10.1007/s10278-009-9248-y (SCI,IF=1.107). (责任作者)11.Xiao R, Yu HL, Zhao HF, Liang J, Feng JF, and Wang W. (2007) Developmental neurotoxicity role of cyclophosphamide on post-neural tube closure of rodents in vitro and vivo.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Neuroscien

28、ce. 25: 531-537 (责任作者) 12.Black ML, Wang W, Bittles AH (2006) Genetics and population history in the study of ethnic diversity in PR China. Human Biology. 78(3): 277-293.13.Teng Y, Liu QH, Ma J, Liu F , Han ZG, Wang YX, Wang W.(2006) Cloning, express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novel human CAP10-li

29、ke gene hCLP46 from CD34+ stem/progenitor cells. Gene. 371: 7-15 (责任作者)14.Peng XX, Zhao YL, Liang XY, Wu LJ, Cui SQ, Guo AM,Wang W.(2006) Assessing the quality of RCTs on the effect of b-elemene, one ingredient of a Chinese herb, against malignant tumors. Contemporary Clinical Trials. 27: 70-82 (责任作

30、者)15.Yuan JS, Yun HM, Lan W, Wang W, Sullivan SG, Jia SW, and Bittles AH. (2006) A climat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SARS-CoV outbreak in Beijing, China. American Journal of Infection Control. 34: 234-236 (责任作者)16.Lu XM, Yang T, Xu SY, Wen H, Wang X, Ren ZH, Zhang Y, and Wang W. (2006) Glutathione

31、-S-transferase M1 polymorphisms on the susceptibility to esophageal cancer among three Chinese minorities: Kazakh, Tajik and Uygur. World J Gastroenterol. 12(48): 7758-7761 (责任作者) 17.Liang XY, Nie SF, Qu KY, Peng XX, Wei S, Zhu GB, Wu LJ, Guo XH, Xiao R, Ju LR, and Wang W. (2006) Evaluation of healt

32、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among hypertensive patients in a rural area, PR China. Journal of Human Hypertension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20: 227-229 (责任作者)专职人员职称正高级副高级中级其它博士硕士学士其它总人数平均年龄人数22121102501739.4占总人数比例(%)11.7611.7670.585.9058.8211.7629.420.0教学简况实验课程数 实验项目数面向专业数实验学生人数/年实验人时数/年2414591376 324

33、73环境条件实验用房使用面积(M2)设备台件数设备总值(万元)设备完好率7768101932.7898.00%教材建设出版实验教材数量(种)自编实验讲义数量(种)实验教材获奖数量(种)主编参编2(其中副主编1)260近五年经费投入数额来源主要投向近五年经费投入数额来源及主要投向:1经费投入情况(见附件1-P51)近五年投入实验教学中心总经费1914.1017 万元,其中北京市财政投入1826.4665 万元,学校投入87.6352 万元。2经费主要投向(1)北京市财政投入的1826.4665 万元预防专业教学实验中心建设费主要用于实验教学中心的仪器设备购置,以改善教学实验中心的硬件条件;(2)

34、学校投入的87.6352万元主要用于实验教学研究与改革、正常的实验教学运转、实验室改建和实验室建设。近五年中心人员教学科研主要成果1.教学成果实验教学中心近五年承担了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国家医学考试中心重点课题、美国中华医学会(CMB)-中国北方医学教育发展中心子项目、北京市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等课题共32项(见附件2-P55);公开发表教学改革论文62 篇;出版各层次、各专业教材55部,其中北京市精品教材3部;“全科医学概论”课程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医学统计学”课程为北京市精品课程;临床流行病学、卫生化学、医学统计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全科医学为校级精品

35、课程;“全科医学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获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见附件3-P57)。2.科研成果实验教学中心所属教师及实验技术人员近五年承担市级以上科研课题114项(见附件4-P65),总经费3122.8万元;近五年核心期刊发表科研论文221篇,SCI收录论文69篇;获各种奖项和专利8项(见附件5-P72)。中心成员简表序号姓 名性别出生年月学位中心职务专业技术职务所属二级学科中心工作年限中心工作职责是否专职兼职人员所在单位、部门1王 嵬男1960.05博士主任教授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6管理,理论、实验教学是2李变兰女1957.11学

36、士常务副主任教授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6管理,理论、实验教学是3张淑华女1963.02学士副主任高级实验师卫生毒理与卫生化学6管理,实验教学是4吴立娟女1981.10博士讲师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4 实验教学是5王友信男1979.02博士助教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3实验教学是6杨 鹏男1978.07博士实验师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5实验教学是7郭秀花女1960.09博士教学副院长教授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6管理,理论、实验教学否公共卫生与家庭医学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8何 燕女1962.12博士副教授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5理论、实验教学否9吴 巍男1965.05博士教授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3理论、实验教学否10杨

37、兴华女1968.09博士副教授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6理论、实验教学否11彭晓霞女1973.09博士讲师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6理论、实验教学否12罗艳侠女1975.11硕士讲师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5理论、实验教学否13闫宇翔女1973.09博士讲师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6理论、实验教学否14张 玲女1974.11博士讲师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4理论、实验教学否15刘 芬女1974.02博士讲师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4实验教学否16贾忠伟女1968.05博士讲师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3理论、实验教学否17宋曼殳女1975.03博士副教授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4理论、实验教学否18庞星火男1959.12硕士主任医师、教授流行

38、病与卫生统计学6理论、实验教学否公共卫生与家庭医学学院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教研室19孙美平女1959.09硕士主任医师、教授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6理论、实验教学否20贺 雄男1958.07学士主任医师、教授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6理论、实验教学否21张秀春女1958.06学士主任医师、教授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6理论、实验教学否22王全意男1970.04硕士副教授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6理论、实验教学否23刘东磊男1972.09硕士副主任医师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5理论、实验教学否24张乐丰男1972.07博士讲师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5实验教学是25张 杰女1968.02学士高级实验师劳动卫生与环境卫

39、生学6实验教学是26肖忠新男1968.04学士实验师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6实验教学是27张冬莹女1975.07硕士实验师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6实验教学是28田 琳女1960.03博士教授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4理论、实验教学否公共卫生与家庭医学学院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系29赵 峰男1971.05博士副教授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6理论、实验教学及研究否30牛丕业男1975.07博士讲师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4理论、实验教学否31陈 丽女1978.07博士讲师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5理论、实验教学否32高 艾女1976.09博士讲师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3理论、实验教学否33刘玉敏女1957.11学士主任医

40、师、教授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6理论、实验教学否公共卫生与家庭医学学院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卫生学教研室34魏建荣女1959.07硕士主任医师、教授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6理论、实验教学否35盛 欣女1969.09学士副主任医师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6理论、实验教学否36陶 晶男1974.10学士主管技师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6理论、实验教学否37赵金辉女1973.05硕士主管技师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6理论、实验教学否38李卫新男1976.09博士讲师营养与食品卫生学4实验教学是39吴惠慧女1969.03学士实验师营养与食品卫生学6实验教学是40张 晶女1976.07博士实验师营养与食品卫生学5实

41、验教学是41肖 荣女1960.12博士科研副院长教授营养与食品卫生学5 理论、实验教学否公共卫生与家庭医学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42封锦芳女1958.01学士副教授营养与食品卫生学6 理论、实验教学否43李鹏高男1974.06硕士副教授营养与食品卫生学4理论、实验教学否44余焕玲女1977.10博士讲师营养与食品卫生学5理论、实验教学否45苑林宏女1977.12博士讲师营养与食品卫生学3理论、实验教学否46李志军男1966.09博士讲师营养与食品卫生学1理论、实验教学否47吴国华男1963.02学士主任医师、教授营养与食品卫生学6理论、实验教学否公共卫生与家庭医学学院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品

42、卫生学教研室48刘 平女1978.05硕士讲师营养与食品卫生学4理论、实验教学否49黄 磊女1963.08硕士教授营养与食品卫生学6理论、实验教学否50邵 兵男1973.01博士副教授营养与食品卫生学5理论、实验教学否51丁晓静女1969.09博士副教授营养与食品卫生学6理论、实验教学否52施致雄男1978.01博士讲师卫生毒理与卫生化学5理论、实验教学是53李艳博男1981.02博士讲师卫生毒理与卫生化学1实验教学是54杜宏举男1979.09硕士实验师卫生毒理与卫生化学4实验教学是55孙志伟男1958.08博士教授卫生毒理与卫生化学2理论、实验教学否公共卫生与家庭医学学院卫生毒理与卫生化学系

43、56黄沛力女1963.06硕士教授卫生毒理与卫生化学6理论、实验教学否57郭爱民女1955.04学士学院书记教授卫生毒理与卫生化学6理论、实验教学否58王 晖女1969.12硕士副教授卫生毒理与卫生化学6理论、实验教学否59赵超英女1957.09学士主任医师、教授卫生毒理与卫生化学6理论、实验教学否公共卫生与家庭医学学院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毒理学教研室60马 玲女1960.09学士主任技师、教授卫生毒理与卫生化学6理论、实验教学否61李 芳女1978.08硕士主管医师卫生毒理与卫生化学5理论、实验教学否62李 蔓女1972.08博士讲师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5理论、实验教学是公共卫生与家庭

44、医学学院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系63鞠丽荣女1956.07学士副教授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6理论、实验教学否64魏守刚男1963.06博士副教授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6理论、实验教学否65赵亚利女1974.04硕士讲师全科医学3理论、实验教学否公共卫生与家庭医学学院全科医学系66崔树起男1947.09学士教授全科医学6理论、实验教学否67路孝琴女1965.09硕士教授全科医学6理论、实验教学否68刘小平男1959.04学士副教授全科医学6理论、实验教学否69杜 娟女1970.06硕士副教授全科医学5理论、实验教学否2实验教学 2-1实验教学理念与改革思路(学校实验教学相关政策,实验教学定位及规划,实

45、验教学改革思路及方案等)1. 学校实验教学相关政策(1)总体思路与理念实验教学是医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高度重视实验、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将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在2005 年我校启动的第二轮教育教学改革和2009年启动的第三轮教育教学改革中,实验教学改革都被列入重要教学改革项目之一。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心确定了“贯彻科学发展观,以学生为主体、人才培养质量为主线,发挥联合办学优势,根据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发展趋势,围绕现代社会需求,培养实践技能强、科研素养高的医学人才”的理念。(2)多项相关政策学校还就实验教学队伍建设、实验教学管理与改革等先后出台了多项相关文件(附件

46、6-P78)。例如学校人事主管部门专门制定了实验教学中心人员聘任、考核条例,优先保证实验教学中心对实验教学人员和技术人员的需求。既有教学激励制度又实施了教学一票否决制,从而充分地调动了广大教师和技术人员参与实验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此外,还特别为专职从事实验教学并做出突出成绩的教师制定了特殊的职称政策(2007年校发100号文,详见附件6-P78),专门为实验教学中心设立了教学型教授和副教授岗位。这些政策保障切实保证了实验教学中心能拥有一支专心实验教学研究、改革和管理,业务素质高,相对稳定的队伍。从而形成了上至学校领导,下至学院各学系、实验教学中心层层重视实验教学,人人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和建设的可喜

47、局面。(3)充足的经费支持在政策引导的前提下,学校在专项经费上给与倾斜,每年均给予充足的专项建设经费和教学常规性经费支持。自实验教学中心成立以来,近5年学校共投入仪器设备购置费费1826.4665万元,使中心的实验条件大大改善,从而使实验教学中心拥有了国内一流的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在实验室的空间建设上,学校也给与了倾斜政策。2010年学校科研大楼竣工,第二教学楼将统一规划,成为今后的教学实验中心所在地,实验中心的空间面积将得到更大幅度的改善。(4)多项改革和建设项目同步启动近年来,学校制定了“首都医科大学教育建设发展规划”、“首都医科大学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和“首都医科大学本(专)科专业建设发

48、展规划”,同时启动了八项教育教学改革和建设项目(见表1),实验教学改革与建设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项目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从而在较短的时间里,使实验教学在课程体系、内容、教材、方法手段和考核方式上全面实施了改革,并取得了成功。 表1 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项目序号项目名称1师资队伍建设项目2精品课程建设项目3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项目4精品教材建设项目5实验教学中心建设项目6现代化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体系项目7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8优秀教学团队建设2实验教学定位面向二十一世纪,特别是2003年的SARS、2004年的高致病性禽流感以及2009年的甲型H1N1型流感,国家对预防医学

49、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投入也不断加大,全民的疾病预防理念也得到了加强,同时也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将实验教学作为预防医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整个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基本操作能力、科研素养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手段和重要环节,成为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的有效连接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北京市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其他丰富、优良的教学资源,密切联系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实际,增加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实验实践教学,使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使其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3.实验教学的规划(1)整合教学资源,形成有

50、利于实验教学和管理的创新模式首先全面整合教学资源,将原有分散在各学科的实验室、仪器设备及实验人员整合成立教学科研实验中心,实现人员重组,统一调配使用,仪器设备、实验室共享,全面开放,教学经费统筹使用的实验教学与管理创新模式。为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和保证实验教学质量提供组织保障。(2)构建预防医学实验、实践教学新体系根据预防医学专业的特点和教育规律,把实验、实践教学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结合点。为此,应充分利用北京市的优势教学资源,依据预防医学新理念和公共卫生工作实践对人才各种能力的要求,对原有分散在各学科的实验项目重新进行梳理和整合,对实验内容进行新的组合,构建一个即注重基本实验技能训练,锻炼动手

51、能力,又考虑创新思维,锻炼分析问题和解决公共卫生实际问题能力的新的实验教学体系。(3)以预防医学新理念引领实验教学改革根据新的课程体系和我校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要求,以能力培养为主线,通过多模块、多层次的实验课程体系建设,对不同专业实施不同的能力培养,将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延伸到实验课程教学之中。在预防医学专业,以“宏观与微观相结合” 为基本原则,以“夯实基础、启发创新”为基本教学思路,在专业课程阶段,加强实验课程的综合性、交叉性和研究性内容,充分发挥大型分析仪器和高精尖设备在预防医学领域广泛应用的特点和充分利用北京市丰富、优良的教学资源的优势,进行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

52、和考核方式等改革。在非预防医学专业如临床医学和护理专业,以培养学生的“大卫生观念”为原则,通过大量典型的案例讨论和临床科研研究方法的讨论,使学生树立疾病预防控制的意识,并将其疾病预防控制理念贯穿在今后的医疗工作实践中。4实验教学改革思路及方案(1)机构合并,资源整合2004年12月,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心成立,隶属于学院直接管理,实现了人员、仪器设备、实验空间的资源共享。成立后的实验教学中心除保证实验教学任务的完成外,还向教师、学生和社会开放,推动了学院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发展。(2)预防医学专业实验内容和实践体系的改革,创建新的实验项目内容体系2005年我校启动了第二轮教育教学改革,在对

53、预防医学专业实验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对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体系进行了改革。对原有实验项目优化组合,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借助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和先进的教学手段有机地整合传统的实验技术和先进的新技术、新方法。形成以预防医学专业本科、非预防医学专业实验教学为两条主线,注重4种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以第二课堂、学生科研兴趣小组、毕业设计、参与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甲流防控)等实践活动作为实验教学的拓展。由此,形成由五大模块(预防医学专业、非预防医学专业)、覆盖预防医学和非预防医学专业14门课程、多种拓展形式所组成的新的实验教学体系。在此基础上,向研究生、夜大生的实验

54、教学辐射。(3)进行实验教材改革组织编写与新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相适应的、覆盖预防医学专业全部课程的实验教材。将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改革的成果引入新的实验教材中。(4)进行实验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改革将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PBL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入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结合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共同完成实验教学;建立学生实验教学考核评分细则,使教师在评分时有章可循, 形成多样化的实验教学方法和多元化的考核方式。(5)探索实验教学培养新模式充分利用实验教学中心先进的仪器设备教学资源,采用与预防医学工作实践紧密结合,教学与科研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互延伸,学生参与科研实践活动等多种

55、形式,形成分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培养预防医学人才的实验教学培养模式。(6)进行实验教学手段改革创造一流的实验教学硬件条件,将多媒体技术、数码网络技术、虚拟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于实验教学中,从而更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7)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深化2009年我校启动了第三轮教学改革,继续深化实验教学改革,进一步增加基于网络的综合交叉、研究创新型独立实验教学课程。2-2实验教学总体情况(实验中心面向学科专业名称及学生数等)公共卫生与家庭医学学院教学实验中心面向全校9个专业、3个层次,完成24 门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9个专业是:预防医学、临床医学(五年制、七年制)、临床医学(儿科医学方向)七年制

56、、口腔医学专业(五年制、七年制)、护理、中医学、公共事业管理、临床药学、医学实验专业。3个层次: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14门课程:预防医学专业(10门):卫生化学、毒理学基础、卫生统计学、流行病学、医学科研方法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儿童少年卫生学、全科医学概论。非预防医学专业(4门):预防医学、医学统计学、临床流行病学、全科医学概论。研究生(10门):分子流行病学、高级毒理学、化学毒物分析、自由基医学、医学科研中的统计学方法、Epi info软件包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应用、医学科研方法学、现场调查技术、全科医学导论、医用多元统计分析与计算机应用。近5年的实验教学

57、课时平均为415学时/年,参加实验教学的学生数/年为1376,实验人时数/年为32473,总学时人数为162367(见附件7-P107)。同时还承担预防与非预防专业学生的第二课堂、课外兴趣小组、科学创新试验小组等实验项目,以及研究生、博士生、本科生毕业设计实习工作。2-3实验教学体系与内容(实验教学体系建设,实验课程、实验项目名称及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所占比例,实验教学与科研、工程和社会应用实践结合情况等)1实验教学体系建设根据2003年SARS之后对预防医学的新要求,实验教学改革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素质、创新意识以及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在为全校9个本科专业开设的14门课

58、程实验教学过程中,围绕改革的核心,实验教学中心不断研究和探索实验教学基本规律,从预防医学整体角度出发,结合实际工作的需要,探索出以预防医学专业、非预防医学专业本科实验教学为两条主线,注重4种能力培养,以第二课堂、学生科研兴趣小组、毕业设计、参与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实践活动为实验教学拓展的、五大模块新教学体系。在此基础上,向研究生、夜大生的实验教学辐射。(1)本科实验教学五大模块见示意图1 所示。本科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教学项目(共 107个)预防医学专业(87个)非预防医学专业(39个)模块流行病学现场研究(23个)模块环境与健康(31个)模块生物学实验(14个)模块统计学与计算机应用(19个)

59、模块群体健康与疾病(共20个)涉及的课程有:流行病学、环境卫生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儿童少年卫生学、医学科研方法学涉及的课程有:环境卫生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卫生化学涉及的课程有:毒理学基础、流行病学、环境卫生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涉及的课程有:卫生统计学、医学统计学涉及的课程有:预防医学、临床流行病学、全科医学概论 模块1:流行病学现场研究模块面向预防医学专业本科学生开设。涉及课程有:流行病学、环境卫生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儿童少年卫生学、医学科研方法学等。本模块包括流行病学主要研究方法以及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在预防医

60、学各专业(环境卫生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儿童少年卫生学)及科研工作中的应用。通过本模块的实验教学,主要使学生掌握流行病学各种研究方法及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现场处理各种预防医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通过课题讨论及现场参观与调研,使学生熟悉流行病学描述性、分析性和实验性研究方法,疾病的筛检方法和爆发调查,不明原因疾病调查分析及预防接种效果评价等技术。在此基础上,与预防医学各工作实际相结合,如与环境卫生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儿童少年卫生学相结合,通过现场参观和典型案例分析,加深对上述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