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管路总成性能试验标准_第1页
空调管路总成性能试验标准_第2页
空调管路总成性能试验标准_第3页
空调管路总成性能试验标准_第4页
空调管路总成性能试验标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空调管路总成性能试验标准TheSpecificationofPerformanceTestingforRefrigerationLines2012-01-11发布2012-01-11实施发布 目次TOC o 1-5 h z前言III范围1 HYPERLINK l bookmark10 o Current Document 规范性引用文件1 HYPERLINK l bookmark12 o Current Document 术语和定义1空调管路1低压软管1高压软管10型密封圈1制冷剂1型式1产品的配置1制冷剂2机械性能2振动试验2拉力试验3 HYPERLINK l bookmark28 o Cu

2、rrent Document 剪切力试验3 HYPERLINK l bookmark40 o Current Document 剖面裂纹检查4 HYPERLINK l bookmark42 o Current Document 组合件密封性试验4弯曲力试验5 HYPERLINK l bookmark48 o Current Document 耐弯曲变形试验6 HYPERLINK l bookmark50 o Current Document 耐真空变形试验7液力性能8泄漏量试验8压力脉冲试验8耐超压试验11耐负压试验11爆破压力试验11物理化学性能127.1耐热老化试验12 HYPERLINK

3、 l bookmark64 o Current Document 耐低温老化试验14耐腐蚀试验14耐臭氧试验15材料的萃取试验15 HYPERLINK l bookmark70 o Current Document 长度/角度变化率试验15体积变化率试验16内部清洁度试验16潮湿度试验16水渗透性试验17 HYPERLINK l bookmark76 o Current Document 制冷剂的渗透性试验17附录A(规范性附录)空调管路总成试验检验目录18空调管路总成性能试验标准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

4、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QC/T664汽车空调(HFC-134a)用软管及软管组合件DINEN60068-2-11Ka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试验Ka:盐雾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空调管路连接空调系统回路的部件,使流体(或气体)在各种部件(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之间流动。管路通常由硬管、软管或管路总成(包括:硬管、软管、消音器、0型圈、压力开关/传感器、充注阀、套接头、卡箍、快速管接头或镶件等)构成。低压软管连接空调系统低压侧的软管组合件。高压软管连接空调系统高压侧的软管组合件。O型密封圈用于空调管路接头部位密封的环形部件,简称0型圈。2.5

5、制冷剂在制冷系统中传热用的介质。3型式3.1产品的配置空调系统管路通常由以下连接段构成:(1)连接膨胀阀-压缩机的管路总成(低压管);(2)连接压缩机-冷凝器的管路总成(高压管);(3)连接冷凝器-膨胀阀的管路总成(高压管)。3.2制冷剂本标准规定的空调系统使用的制冷剂为R134a。4机械性能4.1振动试验4.1.1试验方法将软管水平夹紧在一个U型振动台上(如图1),其中一端固定,另一端振动,固定端之间水平距离350mm;试验软管用密封件密封并充入制冷剂R134a,充注量0.6g/cm3温度过程:将软管在(902)C环境室中放置100h,取出后再在(-302)C中放置24h;振动过程:垂直振幅

6、土3.5mm,振动频率40Hz,与上述温度过程同步进行。振功侧T3,5mmT_40Hz固定侧图1振动台架根据下述方式计算软管中R134a的质量损失率:八24GO-GtL含义:D:R134a质量损失率,g/(md);t:测试时间,h;G0:试验前软管中R134a的填充质量,g;G:试验后软管中R134a的填充质量,g;L:软管试验件的长度,m。4.1.2接受标准振动试验结束后,要求R134a质量损失率不超过技术规范中的规定值。4.2拉力试验4.2.1试验方法软管试验件的外形(见图2)与尺寸规格(见表1):21II0曼露的软管长度9软管接头尺寸图2软管组合件外形表1软管组合件尺寸规格软管标称直径(

7、mm)尺寸1尺寸2暴露的软管长度(mm)最大接头长度(mm)DN8200565+5DN10200565+5DN13200565+5DN16200590+5DN19200565+5在拉力机上对软管两端接头沿轴线方向施加均匀拉伸负载,拉力机的施加负载速度为25mm/min,直至软管与设备分离或者被拉脱;在报告中以负载/位移(N/mm)的图表形式记录拉力强度曲线。4.2.2接受标准试验测试的软管拉脱力不低于技术规范规定的最小值。4.3剪切力试验4.3.1试验方法试验台架见图3,将管路接头压在其套管头内,注意最接近于压板的第一条)型圈不要被压入;使管路接头沿着Y和Z方向承受一个3.5Nm的力矩(力作用

8、点与接头轴线中心距x=500mm)。最按近注杈掏(J卫圈不被圧扎图3剪切力试验简图4.3.2接受标准试验结束后,不得出现任何断裂和变形等现象。4.4剖面裂纹检查4.4.1试验方法对软管新零件包括其接头区域,进行纵向剖切横截面并检查其纹理构成。4.4.2接受标准要求软管剖面中不得有任何形式的裂纹和破损。4.5组合件密封性试验4.5.1试验方法(-30测试方法按照标准QC/T664中的第5.15章节,组合件密封性试验装置和温度循环过程125)C,8个循环分别见图4和图5。图4组合件密封性试验装置123+5678101112U1斗151G171S192021222324n测试曲垸(Q图5环境温度循环

9、4.5.2接受标准试验结束后,软管中R134a质量损失不超过技术规范中的最大值。4.6弯曲力试验4.6.1试验方法(1)软管试验件的外形(见图2)和尺寸规格(见表2):表2软管组合件尺寸规格软管标称直径(mm)尺寸1尺寸2暴露的软管长度(mm)最大接头长度(mm)DN8500565+5DN10500565+5DN13500565+5DN16500590+5DN19500565+5将软管试验件的一端垂直夹紧在一个合适的固定台上,见图6;将软管试验件的另一端向四个方向弯曲从垂直到水平位置,弯曲后保持3s,并通过一个合适的弹力进行平衡。图6弯曲力试验简图4.6.2接受标准试验中测试的弯曲力实际值不超

10、过技术规范规定的力值范围。4.7耐弯曲变形试验4.7.1试验方法软管试验件的外形(见图2)和尺寸规格(见表2);试验时将软管弯曲成一个环形并使管接头重叠(见图7),在该条件下,软管被保持lOmin后确定最小的外部直径dk和最大的外部直径dg。图7耐弯曲变形试验4.7.2接受标准实际测试的软管外部直径(dk、dg)不应超过技术规范规定的尺寸偏差范围。4.8耐真空变形试验4.8.1试验方法(1)软管试验件的外形(见图2)和尺寸规格(见表2);(2)将软管沿着自然曲率围绕一根芯轴弯成U型(见图8),其中芯轴的直径按照表3进行配置;10mm测量台架空调软管弯曲端图8耐真空变形试验表3芯轴直径软管标称直

11、径(mm)芯轴直径(mm)DN8150DN10180DN13200DN16230DN19260对软管施加0.02bar的绝对压力(抽真空),抽真空速度为1mbar/min,并保持5min;试验后,测量软管外部直径的变化量,与原始状态下(自由状态抽真空,按上述第3步进行)的软管外部直径进行对比。4.8.2接受标准实测的软管弯曲抽真空后的外部直径的减小量不超过原始抽真空状态下外部直径的5%。5液力性能5.1泄漏量试验5.1.1试验方法试验前对软管内部使用R134a进行清洗;对软管通入30bar的高压氮气(或使用氦气、压缩机油),并保压5min;试验后,用检漏仪对软管进行检漏;也可使用氦检和上述压力

12、值对软管进行泄漏量检测。5.1.2接受标准实测的软管组件的泄漏量不超过技术规范中的规定值。5.2压力脉冲试验5.2.1试验方法软管试验件的外形(见图2)和尺寸规格(见表4);表4软管组合件尺寸规格软管标称直径(mm)尺寸1尺寸2暴露的软管长度(mm)最大接头长度(mm)DN8680565+5DN10680565+5DN13680565+5DN16680590+5DN19680565+5(2)将软管试验件弯成一个U型(中心距350mm)后再连接到一个液压泵,末端都被牢固夹紧,见图9;泵中心SFJSOmm弔缩栩由图9压力脉冲试验台架(3)使用(40l)C的压缩机油做为试验液体,要求机油的含水量W5

13、00ppm;(4)对软管施加的(135)bar压力脉冲循环见图10,频率为(151.5)脉冲数/min,总脉冲数量为150,000次。一个压力脉冲周期如下:高压:35bar低压:1bar压力上升:0.2s压力下降:0.2s压力持续时间(35bar):1.8s压力持续时间(1bar):1.8sOj4ao脉冲压力笳4)脉冲压力增长时间0広1弓脉冲丘力界限曲线时间4图10压力脉冲循环在压力脉冲期间环境温度的变化过程见图11,进行(0120)C的温度循环。IJj环境温度(匸)=nrTn1Ci:2j图11环境温度循环以图表形式至少记录5个连续的压力脉冲循环;试验结束后,按照第6.1章节对软管进行泄漏量试

14、验,并按照第5.2章节对软管进行拉力试验。5.2.2接受标准压力脉冲试验结束后,软管不得有任何形式的损坏(破损、裂纹、泄漏等); 5.5.1试验方法 压力脉冲试验结束后,软管的泄漏量仍满足要求,且拉力强度不应低于原始拉力强度(试验先测)的80%。5.3耐超压试验5.3.1试验方法软管试验件的外形(见图2)和尺寸规格(见表2)使用压缩机油作为试验液体;试验中对软管施加的压力和温度条件见表5:表5压力和温度条件软管类型内部压力(bar)液体和环境温度CC)压力变化速度(bar/min)保持时间(min)低压软管高压软管137123250701低压软管551125250705高压软管65115025

15、07055.3.2接受标准在试验期间不允许出现爆破现象,且试验结束后软管密封性仍符合第6.1章节的规定5.4耐负压试验5.4.1试验方法软管试验件的外形(见图2)和尺寸规格(见表4);将软管内部抽真空,在20s内软管内部绝对压力达到3mbar,并保压lmin;试验后测量软管外径的收缩率和长度变化率,计算方法见表6:表6收缩率和变化率计算方法外径收缩率长度变化率计算公式外径收缩率-D0D1xlOO%D0长度变化率-L0L1xlOO%L0符号含义D0:试验前软管外径,mm;L0:试验前软管长度,mm;D1:试验后软管外径,mm。L1:试验后软管长度,mm。(4)测量结束后,让软管内部以相同的速率恢

16、复到大气压。5.4.2接受标准试验结束后,实测的软管外径收缩率不超过抽真空前实测外径(试验先测)的20%试验结束后,软管长度的变化率应小于3%;试验结束后,软管密封性仍符合第6.1章节的规定。5.5爆破压力试验软管试验件的外形(见图2)和尺寸规格(见表2);将软管试验件安装到压力试验台上,用水或其他液体充满软管并排除空气后,以(4.9147)bar/min的升压速度直线升压到试验件变形直至爆破或液体漏出为止,并记录此时的压力值。5.5.2接受标准实测的软管组合件的爆破压力应不小于技术规范中的最小值,且在技术规范规定的最小爆破压力值下保压5min软管密封性仍符合第6.1章节的规定。6物理化学性能

17、6.1耐热老化试验6.1.1试验方法软管试验件的外形(见图2)和尺寸规格(见表2);将软管的一端连接在容积为(126025)cm3的储液罐(抗压强度至少为85bar)上,另一端用密封件堵住,试验装置见图4;在上述储液罐中充入(101)cm3的压缩机油,将储液罐抽真空并充入制冷剂R134a,对软管的填充密度见表7,并检查所有装置以防止制冷剂R134a渗漏;表7软管内部填充密度软管类型填充密度(g/ems)低压软管0.116高压软管0.100在充注完成后晃动软管组合件以便使制冷剂R134a与压缩机油混合均匀,并且润湿所有软管组合件的内表面;将软管组合件放入环境箱内并按照软管类型分别放置在各自的持续

18、温度和最高温度中,见表8;表8软管耐热老化环境温度软管类型环境温度持续温度最高温度低压软管110C130C高压软管140C160C(6)试验期间的环境温度变化过程见图12,局部详图见图13:时间(h)01234.567忙间大)图12环境温度循环詁!j图13环境温度局部详图在上述试验结束后将软管组合件常温冷却30min;按照第6.1章节对第一套试验后的软管组合件进行泄漏量检测;按照第5.2章节对第二套试验后的软管组合件进行拉力试验;使用液压泵对第三套试验后的软管组合件进行压力试验,使用(500.5)bar的水或者压缩机油保压1min。6.1.2接受标准热老化试验结束后,在管路的内、外部没有层间脱

19、开、鼓起和龟裂等现象;热老化试验结束后,软管组合件的泄漏量仍满足第6.1章节的要求;热老化试验结束后,软管组合件的拉力强度仍能达到第5.2章节最小拉脱力的80%以上;热老化试验结束后,对软管组合件实施上述(500.5)bar的水或者压缩机油保持1min,软管应无泄漏。6.2耐低温老化试验6.2.1试验方法软管试验件的外形(见图2)和尺寸规格(见表2);对软管组合件的末端均进行密封,其中一端的密封件带有一个充注阀;在室温下对软管组合件充入一定量的制冷剂R134a,充注量为(0.60.1)g/cm3。将充注后的软管组合件在(702)C恒温箱中放置48h,取出将其冷却至室温;将呈直线状态的软管组合件

20、与芯轴(芯轴直径按照表3)一起在(-402)C低温箱中放置24h,放置后在低温箱中将软管组合件以均匀的速度在(48)s内绕芯轴弯曲180,立即取出弯曲的软管组合件将其恢复至室温并继续保持30min,之后放开软管组合件并倒空软管组合件中的制冷剂;按照第6.1章节对第一套试验后的软管组合件进行泄漏量检测;按照第5.2章节对第二套试验后的软管组合件进行拉力试验;使用液压泵对第三套试验后的软管组合件进行压力试验,使用(650.5)bar的水或者压缩机油保压5min。6.2.2接受标准低温老化试验结束后,在管路的内、外部没有层间脱开、鼓起和龟裂等现象;低温老化试验结束后,软管组合件的泄漏量仍满足第6.1

21、章节的要求;低温老化试验结束后,软管组合件的拉力强度仍能达到第5.2章节最小拉脱力的80%以上;低温老化试验结束后,对软管组合件实施上述(650.5)bar的水或者压缩机油保持5min,软管应无泄漏。6.3耐腐蚀试验6.3.1试验方法软管试验件的外形(见图2)和尺寸规格(见表2);盐雾喷雾实施按照DINEN60068-2-11Ka;盐雾总持续时间96h,分为8个循环周期,每个盐雾循环周期见图14;-上丼间h)图14盐雾循环盐雾试验结束后,按照第6.1章节对第一套软管组合件进行泄漏量检测;盐雾试验结束后,按照第5.2章节对第二套软管组合件进行拉力试验;盐雾试验结束后,使用液压泵对第三套软管组合件

22、进行压力试验,使用(650.5)bar的水或者压缩机油保持5min。6.3.2接受标准盐雾试验结束后,零件表面不允许出现明显的腐蚀印记以及管路的内、外部没有层间脱开、鼓起和龟裂等现象;盐雾试验结束后,软管组合件的泄漏量仍满足第6.1章节的要求;盐雾试验结束后,软管组合件的拉力强度仍能达到第5.2章节最小拉脱力的80%以上;盐雾试验结束后,对软管组合件实施上述(650.5)bar的水或者压缩机油保持5min,软管应无泄漏。6.4耐臭氧试验6.4.1试验方法软管试验件的外形(见图2)和尺寸规格(见表2);将软管组合件绕芯轴(芯轴直径按照表3)弯曲后,放入试验温度为(402)C、臭氧浓度为(505)

23、X10-9的臭氧试验箱中,试验时间72h。试验结束后,取出试验件在8倍放大镜下观察软管的外胶层是否出现龟裂现象。6.4.2接受标准试验结束后,软管的外胶层在8倍放大镜下无可见的龟裂现象。6.5材料的萃取试验6.5.1试验方法软管试验件的外形(见图2)与尺寸规格(见表2);用异辛烷(或类似的清洗液)清洗软管组合件内部;向软管组合件内部充注(0.60.1)g/cm3的制冷剂R134a;将充注后的软管组合件放置于(702)C恒温箱中保持24h;在上述老化结束后,将软管组合件冷却到(-302)C以下,然后将制冷剂R134a倒在一只经过标定的烧杯内;让制冷剂R134a在室温下全部蒸发,然后将烧杯放在70

24、C恒温箱中保持lh;取出烧杯冷却至室温并称量烧杯质量,按下列公式计算软管组合件的材料萃取物含量:材料萃取物含量=G-G0S符号含义:G0:试验前烧杯质量,g;G1:试验后烧杯质量,g;S:软管内表面面积,m2。6.5.2接受标准试验结束后,实测的软管组合件内表面可萃取物含量不超过技术规范中的规定值。6.6长度/角度变化率试验6.6.1试验方法l7 (1)软管试验件的外形(见图2)与尺寸规格(见表2);在(3060)s内对软管组合件均匀施加(350.5)bar的压力并保持lmin,试验液体为水或者压缩机油;试验后测量软管组合件的长度/角度变化率,计算方法见表10:表9长/角度变化率计算方法长度变

25、化率角度变化率计算公式长度变化率-L1L0 xlOO%L0角度变化率-al-a0符号含义L0:试验前软管长度,mm;a1:试验后金属管轴线夹角,;L1:试验后软管长度,mm。a0:试验前金属管轴线夹角,。6.6.2接受标准试验结束后,实测的软管组合件的长度/角度变化率应在技术规范中的规定范围之内。6.7体积变化率试验6.7.1试验方法试验方法按照标准QC/T664中第5.14章节执行。6.7.2接受标准试验结束后,实测的软管组合件的体积变化率应在技术规范中的规定范围之内。6.8内部清洁度试验6.8.1试验方法试验方法按照标准QC/T664中第5.17章节执行。6.8.2接受标准试验结束后,实测的软管组合件的内部杂质含量及最大杂质颗粒直径均不应超过技术规范中的规定值。6.9潮湿度试验6.9.1试验方法软管试验件的外形(见图2)与尺寸规格(见表2);用氮气充满软管组合件;让氮气流过磷酐;测量磷酐质量增加值(质量的增加值相当于管路内所含的湿气量)。6.9.2接受标准试验结束后,实测的软管组合件的湿气量不超过技术规范中的规定值。6.10水渗透性试验6.10.1试验方法使用压缩机油作为试验液体,要求压缩机油含水量V2000ppm;软管试验件的外形(见图2)与尺寸规格(见表2);在充注之前对软管组合件用不饱和压缩机油进行清洗;对软管组合件用压缩机油进行充注,直至液面低于软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