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条形统计图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例文_第1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条形统计图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例文_第2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条形统计图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例文_第3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条形统计图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例文_第4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条形统计图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例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条形统计图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例文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条形统计图教案例文1 导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95页的例3及相关内容。 导学目标: 1、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把复式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2、能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提出并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会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导学重点: 能把复式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并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导学难点: 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 导学准备: 课件、图片等。 导学过程: 一、预学-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某地区城镇和乡村人口统计表,让学生从中获取信息。 2、

2、请你用学过的条形统计图的知识将这个统计表中的信息在条形统计图中画出来。 生自主画图。 3、 在画这个条形统计图时,我们应注意哪些问题? 师:这些是我们学习过的单式条形统计图,老师想考考大家:请问1980年乡村人口比城镇人口多多少人呢? 生:多37万人。 师;在比较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这样对比比较麻烦,要先找到第一个图,再找第二个图,然后再计算。 生:那我们能不能将两个条形统计图合并成一个统计图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进行引导,使学生明确:将两个统计图中的内容合成一个统计图,便于信息的获取与对比。 师:像这样将两个统计图中的内容合成一个统计图,这种新的统计图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

3、的复式条形统计图。(板书课题。) 引出课题-复式条形统计图 二、 互学-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1、明确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放手让学生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 (1)明确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师:我们来看这位同学制作的复式条形统计图,你觉得还有哪些地方需要进一步完善? 根据学生讨论,明确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要用两个直条来表示两组不同的数据;为了区别两个直条表示的不同含义,要在统计图的右上角标明图例。 (2)放手让学生在样图中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师:请同学们根据这个统计表中的数据把教科书第96页上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2、根据图中的信息提

4、出简单的问题并进行分析和判断,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教师:(出示完整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观察这幅复式条形统计图,回答以下问题 (1)哪年城镇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 (2)哪年乡村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 (3)哪年城乡人口总数最多?哪年最少? (4)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师适时加以引导:感受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观察发现:人口总数逐年上升,从而进行人口教育;了解:随着经济的发展,乡村人口不断转为城镇人口,乡村人口不断减少,城镇人口不断增加。 3、认识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感受复式统计图的不同呈现形式。 师:这里还有一幅复式条形统计图。认真观察,你能从中获取哪些信息? 生:他们都通过复式条形统计图表示出

5、了城乡人口。 总结: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和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中记录的信息是相同的。 教师:为什么复式条形统计图有横向和纵向之分呢? 生:因为这是两种不同表现方式。 总结: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与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只是形式上的不同,在其他方面是相同的。 师:请大家在教科书第96页的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小结: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又认识了一种新的统计图复式条形统计图。根据实际需要,复式条形统计图有不同的呈现形式,例如纵向的、横向的以及两个直条上下重叠在一起的。不论哪种呈现形式,都直观地反映了所统计的数据,方便我们更好地获取有关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 三、评学-及时练习,巩固提高 1、教科书第97

6、页“做一做” 2、教科书第98页第1、2题。 板书设计: 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区别 1、两个直条表示不同的数据 2、在条形统计图的右上角标明图例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条形统计图教案例文2 一、教学内容: 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领导签字 二、教学目标: 1、集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平均数、求平均数以及讨论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体会用“平均成绩”说明问题的公平性 三、教学重点: 使学生体会用“平均成绩”比较哪个组成绩好的公平性,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学会计算平均数。 四、教学难点: 体会平均数的作用,

7、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时数1 板书设计认识平均数 六、教学过程: (一)炫我两分钟 口算练习 ,56040= 24060= 4207= 15030= 549= ,9606= 888= 764= 855= 8109= (30+50+80)4 (80+80+80+80+85)5= 【设计意图:炫我两分钟的内容要围绕着“目标原则”,即尽量设计成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本课重点内容为计算平均数,通过对简单的加法、除法的口算练习,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为这节课计算平均数打下基础。】 (二)尝试小研究课前尝试小研究 1、1号笔筒有( )支铅笔 2号笔筒有( )支铅笔 3号笔筒有( )支

8、铅笔4号笔筒有( )支铅笔 5号笔筒有( )支铅笔 2、上图中一共有( )支铅笔。要使每个笔筒放的铅笔同样多,每个笔筒应放( )支铅笔,动手分一分。 3、列算式为: (三)课上尝试小研究 1、读上面的统计表,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上面两个组哪个组的成绩好? 3、你能算出每个组的平均成绩吗? 【设计意图:整个小研究的设计体现了低起点、多层次、深思考、求精炼的原则,课前尝试小研究的设计意在从学生旧有知识,且与本课密切相关的逐渐渡到新知的尝试研究,充分发挥旧知识的迁移作用,为学生的解决尝试新知铺路搭桥。而课上尝试小研究通过计算平均数,加深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展示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感受平均数与日

9、常生活联系紧密,增加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存在。】 (四)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交流课上研究(一)(二)。多媒体出示小组合作交流建议: 1、组长组织本组成员有序进行交流,确定好组员的发言顺序。 2、认真倾听其他组员的发言,对他的发言内容进行评价,组内达成统一意见。 3、组内分工,为班级展示提升做准备。 【设计意图:给每一个孩子创造一个发言的机会,小组合作交流建议的给出使小组交流有序进行,让学生在思考、交流的过程中学会表达与合作、学会倾听与欣赏、激发了全体学生参与学习、探索知识的欲望。】 (五)班级展示提升 1、找一个小组展示本小组对尝试研究问题的讨论结果,其他小组作补充和评价。 要

10、求:下面的同学也要认真听,看看你同不同意他们的研究方法。一会说出你想问他们的问题,或者对他们的研究方法做出自己的评价,或者对他们的研究方法进行补充。 2、组长带领全组同学,对老师指定的尝试小研究的内容进行交流汇报。 在交流汇报的基础上,组长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评价、补充、质疑。 组长:哪个同学对我们小组的汇报有评价、补充或提出不懂的问题? 其他组的学生进行评价、补充、质疑。教师适时点拨,填写评价表格。 3、教师适时点拨引领:平均数的含义,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4、互相纠错,小组内同学互相检查尝试题做得是否正确,错误的加以改正。 【设计意图:班级展示提升是小组内形成统一的观点向全班同学展示

11、交流并引发深入思考的过程,通过小组间思维碰撞,以及老师精彩的点拨引导,使教学重难点得以突破,使知识更加系统化,使学生将知识内化于心】 (六)挑战自我 尝试应用,解决平均数问题: 出示新华小学四年级(1)班第五组和第六组同学体重的统计表,让学生读表,了解表中的信息。交流时关注学生是否发现第五组有7个人,第六组有8个人。 教师提出:要比较哪组同学的平均体重重一些,该怎么办?学生可能回答先计算两个组的平均体重,然后进行比较。 接下来让学生分别求出两个组的平均体重。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教师巡视。指名两名学生进行板演。 预设:第五组同学平均体重: (34+36+42+44+46+50+42)7=42(千

12、克) 第六小组同学平均体重: (38+34+54+34+35+41+39+45)8=40(千克) 提出“议一议”中问题“ 42千克、40千克分别表示什么?”组织学生讨论求出的两个平均数的意义。完成比较哪一组平均体重重一些的问题。 【设计意图】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使学生感受计算平均数的必要性,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 (七)巩固练习,提升学习质量: 1、独立完成教材中练一练的第二题; 小军的身高是1米40厘米,他在一个平均水深为1米20厘米的 游泳池中(小军不会游泳),问:小军会不会有危险。 【设计意图】借助此题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拓展延伸: 小

13、军的身高是1米40厘米,他站在一个平均水深为1米20厘米的游泳池中(小军不会游泳),问:小军会不会有危险。 课后反思学生掌握了求平均数的方法,课堂气氛活跃。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条形统计图教案例文3 教学目标: 1. 经历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角的过程,认识平角、周角,知道平角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按一定标准分类。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体会通过探索解决问题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引发知识冲突,引出“度” 第一次情境引入 小丸子和花轮同学各画了一个角,争论

14、谁画的角大?你们能帮着想个办法吗?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并喜爱的人物,吸引、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如重叠、剪、利用三角板或活动角等)直观比较出两个角的大小。 第二次情境引入 出示挖掘机工作时的情境。 谈话:挖掘机的“长臂”组成的角都不一样,挖掘机的高度和“长臂”的的长度都可以用尺量,用米等长度单位来表示,那么用什么度量角?用什么单位表示角的大小呢? 【设计意图】挖掘机工作时的情境,通过上节课学习学生已经熟悉,但对想知道角的具体大小,如何测量,学生无从说出,这就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并感觉到度量的必要性,促使学生产生积极探究未知的心理倾向,从而在激发学生学习求知欲的

15、基础上,明确学习内容和目标。 二、合作探究 学习新知 1、认识度量单位 分小组讨论、汇报。 谈话:大家说得对不对?下面听小电脑博士的介绍。 (听介绍,课件演示) 认识10 角:(多媒体) 出示一个圆,分成360份,然后分为二个半圆,把这样的一个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份所对的角度就是1度角,在不同位置着色闪动。而度就是角的大小单位,通常我们用10表示1度。 (媒体展示 10 100 200900 角。问: 100 由几个10 组成?如果一个角由90个10 组成是几度的角) 为了方便,又从左边开始标数字。演示10 100 200 900 角。 板书: 10 =1度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的动态演示,

16、让学生能够形象地理解度,建立起1度角的概念、大小。在引基础上学生可以很快地说出100 200 900角。通过左右两边不同颜色的刻度,初步建立内、外刻度线的概念。知道可以从左右两边看,关键找0度。 2、认识量角器 谈话:刚才我们已经把一个半圆分成180等份,就得到这样的一个圆形,请同学们想一想,它和那个学习用品比较像-量角器 (1)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说一说对量角器的认识。 (2)学生拿出量角器仔细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 (3)说说你的发现,有疑问也可以小组讨论解决。 (4)小结(课件演示或用教具演示) 半圆的圆心是量角器的中心。 内圆的数字称为内刻度线, 外圆的数字称为外刻度线。 以右边的00 为起点,起点处的00 这条刻度线是内刻度00 的刻度线。 同桌相互操练。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相互操作,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这一知识点,充分认识了量角器,为下面的度量打好基础。 3、角的度量 出示60度角。那么怎样来量角的大小呢? (1)自学尝试。 A、边自学书上第35页上半部分的内容,边自己也学着量一量。 B、量的时候想一想,你量角的步骤是怎样的? C、最后把量角过程在小组中交流一下。如果你有疑问,也可以在小组中提出,大家一起来解决。 (2)指名汇报,教师演示。 (3)提醒注意:由于量角器有两圈刻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