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1最新青岛版科学(六三制)四年级下册全册全单元全套教案1.1运动与力教案【教材分析】运动与力是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体的运动现象为切入点,通过观察引导学生认识怎样是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通过一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观察到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依据生活中的多种现象推出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古老师)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教科书用文字首先从学生熟悉的自行车运动现象切入,提出了问题,明确了本课探究方向。“材料包”提示学生可以准备一些容易获得,方便携带的材料,为课堂上的探究奠定基础;第二部分活动过程,引导学生明确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尝试
2、用推、拉等方式让物体启动、加速、减速或停止,观察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活动再结合生活经验的方式得出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的结论;第三部分拓展活动,观察生活中运动的物体,说一说它们的运动状态是怎样发生改变的,进一步感受到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需要给物体施加力。本课通过观察和实验等体验活动,让学生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样方法完成科学探究,能够举例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了解运动与力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学生分析】四年级学生已经知道推力、拉力等常见的力,知道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在生活中也会观察到力作用于物体发生的各种运动现象。什么是物体运动状态的变
3、化?怎样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运动的改变和施加在物体上的力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学生还没有做过深入思考。【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能够举例说明给物体施加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也可以使物体启动或停止。2.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引导下,能够依据证据运用推理的方法得出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的结论。情感态度价值观:1.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样方法完成科学探究。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运动与力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重难点】能够举例说明给物体施加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也可以使物体启动或停止。【器材准备】学生准备:风车、空易拉罐、小球、矿泉水
4、瓶、核桃、小铁锤教师准备:课件、评价表【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导入1教师谈话提问:同学们出行选择什么交通工具?学生交流后回答。小结:同学们说的都很好,远的可以坐飞机、高铁,近的可以坐汽车或者其他的交通工具。2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物体的运动与力之间的关系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运动与力。板书课题:运动与力二、探究活动(一)观察物体的运动现象,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1.教师出示高速列车进出高铁站的场景图片。2.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结合自己乘坐列车的生活经验,尝试描述出列车运动状态的变化。3.学生观察并回答。预设汇报1:列车进站,列车的速度逐渐变慢,最后静止下来。预设汇报2:乘客上车后,列车带乘客加
5、速离开车站,速度越来越快。4.教师小结: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由运动变为静止,或者运动快慢发生改变等现象,都是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二)怎样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1.教师提出问题:列车进出车站,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列车属于较大的物体。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纸风车、空易拉罐、文具盒,你们能想办法改变它们的运动状态吗?教师展示纸风车、空易拉罐,并让同学们拿出自己的文具盒。2.学生讨论、交流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方法。3.学生汇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设想方案。预设汇报1:使劲吹小风车,可以使小风车动起来。预设汇报2:用力推空易拉罐,可以使静止的空易拉罐动起来。预设汇报3:用力拉或者推可以使用文具盒动起来。4
6、.教师、同学们评价方案。5.学生分小组活动。教师适时指导并要求学生注意观察现象。6.小组展示研究发现。预设汇报1:纸风车快停了,我再吹一下,给小风车施加一个力,风车又转动了起来。预设汇报2:空易拉罐原来是静止的,用手使劲碰一下,空易拉罐开始滚动,它的运动状态改变了,用手挡一下滚动的空易拉罐,就停止了。预设汇报3:文具盒原来是静止的,用手使劲碰一下文具盒,文具盒开始滑动,它的运动状态改变了,用手挡一下滑动的文具盒,文具盒停止了。学生通过以上活动得出结论。7.教师总结: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使物体启动或停止,需要给物体施加力。(三)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1.提出问题:给静止的物体施加力,可以改变它的运动
7、状态,使它运动起来。那么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吗?学生猜想。教师让学生交流猜想的依据。小结:要想知道运动的物体是否具有能量,就要用实验验证一下。2、然后布置学生开展活动。3.分组做投矿泉水瓶游戏。(注意将矿泉水瓶均匀放开,学生拍成队,分别用小球去碰矿泉水瓶。)4.分组用锤子砸核桃。5.结合活动和游戏让学生讨论交流发现。6.小组展示研究成果。7.教师引导学生小结: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三、课堂小结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活动,发现了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运动状态,同时还发现了物体运动与力之间的秘密,你们还有哪些发现呢?学生提出疑惑的问题。教师给以点拨,鼓励学生注意学会搜集信息,解决问题。四、拓展活动观察生活中运
8、动的物体,说一说它们的运动状态是怎样发生改变的。布置课下探究任务,指导学生试着用本课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板书设计】运动与力1.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使物体启动或停止,需要给物体施加力。2.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记录表】1.2小球的运动教案【教材分析】小球的运动是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单元的第二课时。本节课以学生玩小球,观察并描述小球的运动路线为切入点,通过让小球按照设计的路线动起来的游戏体验初步感知物体的运动路线有直线和曲线,又通过描述生活中运动物体的运动路线,明确按照运动路线,物体的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导语部分开门见山地提出
9、了研究的问题,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现象的回忆,引导他们注意思考和观察一些物体运动时的运动路线是怎样的,进而激发学生对物体运动现象的探究欲望。“材料包”中提供了课上探究活动可能用到的材料;第二部分活动过程,让小球动起来,描述小球的运动路线,发现小球的运动路线有的是直线,有的是曲线。在描述生活中运动物体的运动路线的基础上,知道物体的运动按照运动路线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第三部分拓展活动,继续观察生活中运动的物体,发现运动物体其他的运动特点,为研究运动的形式做好铺垫。本课通过观察和操作等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分工协作、合作探究的基础上,观察并描述物体的运动路线,知道按照运动路线,物体的运动
10、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学生分析】四年级学生对于多种球类活动并不陌生,通过自身体验或者其他途径,知道多种让球动起来的方法,而且也观察过形形色色的球或者其他物体的运动路线。怎样描述运动物体的运动路线?运动物体的运动路线又有什么特点?这些是学生还需要进一步探究的。【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能够列举并描述生活中常见物体的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运动方式。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引导下,能够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等方式记录整理小球运动路线的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生活中物体的运动方式可以按照运动路线分为直线运
11、动和曲线运动。【重难点】能够列举并描述生活中常见物体的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运动方式。【器材准备】学生准备:小球、硬纸板、长尾夹、胶带、胶棒教师准备:课件、评价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让几个学生在教室前面,轻轻踢动足球,其他同学观察球的运动路线。让学生简单说说看到的足球是怎样运动的。小结过度提出问题:如果我们让一个小球运动起来,那么小球运动路线又会是怎样的呢?板书课题:小球的运动二、探究活动(一)让小球动起来,描述轨迹。1教师展示小球,同时谈话:我们怎样让小球以不同的方式运动起来?2学生想办法,讨论交流。3小组分别活动:让小球动起来。(对抛、平抛、自由下落等)4描述小球的运动路线。5把运动路线
12、画下来。并展示自己画出的运动路线图。6小结:小球有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二)利用材料玩小球,观察小球的运动路线。1教师介绍实验材料:小球、纸板、线绳、弹力绳、橡皮筋。2学生说办法:推小球,使它在桌面上滚动;拿起小球,让小球直接下落;弹力绳连接小球,使小球来回运动;用纸板拍击小球3提出问题:怎样描述小球的运动?引导学生说出:从小球运动的快慢、方向、轨迹等方面描述小球的运动。教师引导:描述小球的轨迹,可以用画图的方式。轨迹就是小球在运动过程中走过的路线,所以轨迹应该是线,在线上用箭头表示小球运动的方向,可以描述小球的运动轨迹。4学生活动,画出小球的运动轨迹,同时填写实验记录单。让小球运动的运动轨迹
13、总结发现办法5学生汇报发现,师生交流分析,得出结论:给运动轨迹分类,可以分为两类: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二)玩小球,让小球“随心而动”。1师生谈话:想办法让小球走出我们给它规划好的路线。教师提供材料:小球、硬纸板、长尾夹、胶带、胶棒等。2学生小组内讨论办法,之后汇报。在纸板上画好路线,然后想办法利用材料实现让小球的轨迹与路线重合。3学生分组展示自己的方案。4学生分组领取材料,进行活动。5小组展示自己的活动。6小组之间进行评价,看哪个小组设计的路线科学,小球运动中是按设计路线运动的。师生共同评价。三、联系生活实际,观察物体的运动路线。1生活中,运动的物体随处可见,你能举个例子,像我们刚才描述小球
14、的运动那样,说一说物体的运动吗?2学生描述物体的运动。3教师展示实例。(1)滑道运动:运动轨迹为曲线,是曲线运动;(2)箱式电梯:电梯向上或向下运动,运动轨迹为直线,是直线运动;(3)滑冰运动:运动轨迹有时为直线有时为曲线。4师生小结,出示结论:按照运动路线,物体的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四、拓展活动继续观察生活中运动的物体,说一说有什么新发现。【板书设计】小球的运动按照运动路线,物体的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记录表】让小球运动的办法实验记录单运动轨迹总结发现1.3运动的形式教案一、教材分析:运动的形式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制)四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单元的第三课时。本课设计了观察小球的
15、运动、观察更多物体的运动、分析生活中物体的运动形式等相关内容作为学生探究主题,从而使学生意识到生活中的物体有不同的运动形式。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教科书再现了一个生活中常见到的活动场景,即学生拿着纸风车奔跑,纸风车迎风转动的情景。根据这一情景,导语提出了本课将要探究的方向:当拿着纸风车奔跑时,奔跑的人在做什么运动?纸风车在做什么运动?第二部分活动过程。活动一让小球动起来,让学生用图示的方式,将小球的运动轨迹画出来;活动二让更多的物体动起来,学生先想办法让物体运动起来,然后观察运动物体上标注点的相对位置变化,再用图示的方式将标注点的位置变化情况画出来。活动三探究运动的物体包含哪些运
16、动方式,让学生明确物体各种运动形式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往往是相互联系彼此关联的。第三部分拓展活动说一说运动的自行车包含哪些运动形式,通过对运动的自行车的观察,更好地理解运动的形式。本课学习内容可以开阔学生视野,学生通过活动,进一步了解生活中物体的运动形式,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二、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对物体的运动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运动的形式,但他们对物体运动形式的认识却是肤浅的片面的,仅限于有限的生活经验,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认识。三、教学目标:1.能够列举并描述生活中物体的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运动方式;2.通过比较不同的运动,举例说明各种运动的形式和特征。3、
17、在教师引导下,能够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4、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物体不同运动形式和特征的探究兴趣。5、培养对科学、技术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四、教学重难点:1.通过比较不同的运动,举例说明各种运动的形式和特征。2.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五、教学准备:小球、小木块、钢尺、风车、课件、记录表。六、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1.出示课题运动的形式。2.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好玩的玩具,看,这是什么?(出示风车)你知道怎么玩吗?(学生自由发言)3.请一名学生手持风车从教室前跑到教室后,让风车转起来。其他学生观察风车是怎么运动的,手持风车的
18、同学又是怎样运动的。(学生观察汇报。)4.小结:生活中不同物体的运动形式是不同的,引出课题运动的形式。二、活动探究活动一:让小球动起来1.(出示小球)老师这还有一个好玩的玩具,请同学们按小组玩一下,在玩的过程中画出它的运动路线。2.学生活动:利用不同的玩法让小球动起来,并画出它的运动路线。3.展示汇报。4.小结:小球可以进行直线运动,也可以进行曲线运动。活动二:让更多的物体动起来1.教师出示木块、钢尺、风车,提出问题:怎么让它们也动起来?(学生小组讨论)2.汇报实验方案(1)在桌面上推小木块。(2)将钢尺的一端按在桌面上,另一端露出桌面并用手拨动后释放。(3)用嘴吹风车或拿着风车跑动。3.教师
19、引导:为了便于记录它们的运动路线,在这些物体上标记两个点,用这两个点的运动路线表示该物体的运动路线。4.学生实验并记录,教师巡视指导。6.小结:物体的运动形式有平动、振动、转动等。活动三:探究运动的物体包含哪些运动方式1.教师出示购物车、电风扇、座钟等图片,让学生说一说这些物品工作时,哪些部位在运动?(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自由发言)2.提问:这些部位在运动时,是哪种运动方式呢?小组探究运动的物体各部位的运动方式。3.小组汇报。4.小结:一个运动的物体可能包含多种运动方式。三、拓展活动说一说运动的自行车包含哪些运动形式。2.4声音的产生教案一、教材分析:声音的产生是青岛版(六三学制)四年级下册第二单
20、元声音的秘密单元的第一课。本节课结合学生在生活中听到的各种各样声音,以探索声音产生的为主线,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观察、实验、搜集整理信息等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在与同学相互合作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分享、交流。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用文字呈现了情景“书声琅琅,琴声悠扬,歌声嘹亮,提出了问题:“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材料包呈现了学生准备材料:钢尺、矿泉水瓶、蜡烛等。指导学生根据生活现象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课上探究活动做好准备。第二部分活动过程,此部分包括三个活动:活动一:生活中有哪些声音?用图文呈现了雷声轰鸣、交通堵塞时汽车鸣笛、
21、演员演奏乐器、工业机械转动、小鸟鸣叫和学生讨论图。指导学生注意观察和倾听生活中多种多样的声音,为后续探究声音的产生做好铺垫。活动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通过呈现将振动的音叉插入水、使用两烧杯交替倒水、拨动钢尺、吹空矿泉水瓶、触摸发声的声带,让学生尝试让锣发声及停止发声等活动。指导学生法探究物体产生声音的原因,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活动三:声音具有能力吗?用图文呈现学生敲击鼓面,探究放在鼓面一侧的燃烧的蜡烛与鼓声间的关系,以及学生因离音响太近,且音响发出声音太大使得学生不得不捂住耳朵进行保护。指导学生分析产生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归纳出声音具有能量的结论。第三部分拓展活动:“听一听周围的声音,找一找
22、是什么物体发生了振动。”指导学生根据听到的声音判断是什么物体振动发出的,进一步巩固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知识。本课遵循由个体到普遍,归纳总结出认知规律,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并通过归纳了解声音产生的秘密,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二、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对声音的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初步的了解声音各不相同,对声音的大小等有感性的理解。但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具有能量等还有不熟悉的地方,需要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理解和掌握。三、教学目标:1.能举例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具有能量。3.在教师引导下,能从对声音现象的观察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4.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
23、具,对声音产生的原因进行探究。5.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体会到各种自然现象都是有规律的。6.了解物体振动产生声音和声音具有能量等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四、教学重难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具有能量。五、教学过程:一、活动准备出示活动准备的图片。创设情景:让学生发出声音。提出问题: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交流如何能产生声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提示学生准备上课时能产生声音的材料。二、导入新课生活中有哪些声音?1.出示各种各样的声音。2.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声音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能够传递信息,愉悦人们的心情正因为有了声音,我们的生活才丰富多彩。看了这段关于声音的录
24、像,你想探究关于声音的哪些问题呢?3.提问:你听到了什么声音,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三、探究过程(一)制造各种声音。1.“制造声音发现发声物体的共同特点。”和制造声音的场景图。2.制造声音的提示。3.制造声音的记录单。(二)探究声音产生的秘密1.制造声音猜想声音产生的原因。下面老师给你5分钟的时间利用自己带的尺子、等材料制造声音,通过听一听、看一看、摸一摸等方法,感受尺子、音叉、矿泉水瓶发出声音的时候,本身有什么变化?(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2.同学们结合刚才我们的游戏和实验请你们想一想,你觉得声音产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师生交流归纳得出这些发声物体的共同点。)师总结:我们发现尺子发声时在
25、抖动,皮筋发声时会颤动这些“颤动”“抖动”在科学上,我们把它们统称为振动(物体小的来回运动的重复)。尺子发声时会振动,音叉发声时会振动,要让物体产生声音,物体必须振动,这就说明:声音产生的原因其实就是-物体的振动。也就是说: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3.用手摸敲响后的音叉会有什么感觉?4.将敲响后的音叉放入水中又会发生什么现象呢?5.出示视频,琴弦的振动。6.验证猜想,归纳结论。物体发出声音,一定是振动了吗?我们怎么样才能看得更清楚一些呢?同学们能不能利用桌上的实验仪器自己设计实验证明一下?(生先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然后根据自己小组制订的实验方案动手实验验证。)(1)敲击音叉后再迅速放入水中;
26、不敲击音叉直接放入水中观察现象;(2)用两个杯子相互倒入水看实验现象;(3)吹塑料瓶听声音摸塑料瓶;不吹塑料瓶直接摸塑料瓶的同一地方;(4)自己说话时摸一摸声带;不说话时再摸一摸;归纳:通过实验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振动发声。根据音叉、橡皮筋等发声时都在振动的现象,得出物体发声时都在振动的结论就是在归纳。7.“让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发现不发声物体的特点”学生动手实验怎样让正在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汇报:你是用什么方法让它们停止发声的?小结:振动停止声音即停止。8.出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三)探究声音具有能量1.声音具有能量2.指导学生实验探究声音具有能量
27、,学生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引导思考:为什么会蜡烛的火焰会产生晃动?为什么音响的声音会震的耳朵疼?3.歌声震碎玻璃杯。4.声音震碎玻璃杯的秘密。小结:声音具有能量。四、拓展活动说一说物体哪部分振动发出声音。1.唱歌场景图和问题:什么物体在振动?2.吹号场景图和问题:什么物体在振动?3.弹钢琴场景图和问题:什么物体在振动?4.蚊子,苍蝇飞舞时发出“嗡嗡”声,什么物体在振动?5.学生交流听到的声音以及是由什么物体振动产生的。六、板书设计声音的产生发生的物体都产生振动。振动停止声音即停止。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具有能量。2.5声音的传播教案一、教材分析:声音的传播是青岛版科学(六三制)四年级下册声
28、音的秘密单元的第二课时。本节课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声音的传播介质和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为主线,探究声音以什么形式在什么物质中传播。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经历观察、实验、搜集整理信息等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到探究的乐趣。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用文字呈现了“为什么我们在学校的任何地方都能听到铃声?”,材料包提示学生需准备材料:石块、纸杯、塑料线、毛线、细铁丝、铜丝等。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现象提出问题,为课上探究活动准备相应的材料。第二部分活动过程:活动一:声音可以在哪些物体中传播?用图文呈现了学生听收音机、贴着水槽听石块在水中相互碰撞的声音、伏在桌面不同位置听敲击桌面的声音及学生在教学楼
29、外听到上课铃声返回教室的漫画场景图。引导学生探究声音能在哪些物体中进行传播及声音传播的方向。活动二:玩一玩“土电话”,比一比用哪种材料传播声音的效果更好。用图片呈现了学生制作“土电话”和玩“土电话”的场景。让学生在制作“土电话”、玩“土电话”的过程中体会到不同材料传播声音的能力不同,深刻理解声音可以在多种物体中传播的道理。第三部分拓展活动:查阅资料,了解回声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回声是怎样产生的,加深其对声音传播的理解。本课遵循归纳总结出认知规律,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并通过归纳了解声音传播的秘密,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二、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对声音传播的知识有了初步
30、的认识,能初步的了解声音能传播,对声音传播的介质有感性的理解。但对声音是以什么形式传播的,声音在介质中传播的效果的还不熟悉,需要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理解和掌握。三、教学目标:1.知道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2.在教师引导下,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声音的传播提出自己的猜想。3.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对声音的传播进行探究。4.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样方法完成对声音传播的探究,体会创新乐趣。5.了解声音传播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四、教学重难点: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五、教学过程:|一、活动准备提出问题:为什么在学校的任何地方都能听到铃声?学生根据问题思考,会想到声音是
31、怎样进入我们的耳朵的,向什么方向传播等。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交流。提示学生准备相关材料为上课做好准备。二、导入新课上课铃响了,不管在学校的哪个角落的同学,都能听到铃声纷纷进入教室。那么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呢?三、探究活动(一)声音可以在哪些物体中传播?1.出示隔着固体听声音的场景图。2.出示在水中用声纳诱捕鱼的场景图。3.出示“猜一猜:声音在哪些物体中传播?”和“设计方案,探究声音在哪些物体中传播。”4.提出问题:声音可以在哪些物体中传播?5.猜想假设:鼓励学生大胆猜想。6.设计实验方案。小组讨论,制定实验方案。7.出示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吗?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在一张桌子的两端,一个学生在
32、桌子的一端轻轻地敲,另一个学生耳朵紧贴桌面的另一端倾听声音。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固体可以传播声音。注意:听声音时,要将另一个耳朵用棉花塞住。8.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吗?声音在液体中传播。把两块石块浸入水槽中的水里面,在水中敲击石块,一个学生把耳朵紧贴在水槽壁上倾听声音,通过研究认识液体能传播声音。注意:听声音时,要将另一个耳朵用棉花塞住。9.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吗?声音能在气体中传播。可用多种方法.播放音频(听收音机,MP3等)或者视频之类的,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就是靠空气传播的。10.出示空气靠粒子传播声音的视频。11.出示“抽空玻璃钟罩内空气,听不到钟罩内闹钟的声音。”12.还可以在一个密封的
33、玻璃种罩内放进一只小闹钟,用抽气筒抽玻璃罩里的气体直至真空,观察现象。小闹钟的声音越来越小,小闹钟在近似真空状态下,几乎听不到声音。通过抽空气前后对比实验,是学生认识到气体能传播声音。(把玻璃罩换成拔罐,把闹钟换成音乐贺卡的那个音乐发声器也可。)13.学生交流汇报。小结:声音能在固体、气体、液体中传播。14.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声音能在固体、气体、液体中传播。那么声音能向哪个方向传播呢?我们可以在学校的各个角落听到铃声,由此可见,声音可以向各个方向传播。当我叫一个同学时,其他在不同方向的同学也能听到,这也说明声音可以向各个方向传播。15.出示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16.出示结论:声音可以在气
34、体、液体和固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17.出示铁道游击队队员把耳朵贴在铁轨上探听远处是否有火车声。体现声音传播的应用,了解声音传播的速度。(二)玩一玩“土电话”。1.出示制作“土电话”所需材料2.出示制作“土电话”的视频3.学生讨论制作方法,然后分组制作。(把全班同学分为四大组,分别用棉线、铜丝、细铁丝、塑料线做“简易电话”)。4.出示玩“土电话”5.比较用棉线和铜丝做的“土电话”,哪种材料做的“土电话”听到的声音大些?发现:铜丝传播声音效果好些。6.把棉线做的“土电话”的棉线放松,与拉紧时听到的声音对比发现:拉紧的时候声音大,放松时候几乎听不到声音。四、拓展活动1.查阅资料,了解回声产生的原因。
35、2.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回声,回声是怎么产生的呢?为什么同一个位置有时候能听到回声,有时候不能听到回声?3.学生讨论、交流,教师进行指导。2.6声音的变化教案一、教材分析:声音的变化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制)四年级下册声音的秘密单元的第三课时。本节课结合生活中学生听到的各种各样的声音,以声音的高低、强弱变化和为主线,指向引起声音高低、强弱变化的原因。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观察、实验、搜集整理信息等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到探究的乐趣。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呈现了问题:“为什么弹奏古筝时,古筝能发出高低起伏、强弱不同的声音呢?”材料包钢尺、木板。这两种材料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材料。指导学生思
36、考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为课上探究活动准备相应的材料。第二部分活动过程,此过程包括三个活动。活动一:感受自然界中声音的变化。用一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片,呈现了瀑布、流水、动物、人等可能会发出声音的场景。指导学生通过比较听到的多种多样的声音,了解声音有高低、强弱之分。活动二:怎样改变声音的高低、强弱?通过呈现学生分别拨动伸出桌面长度不同的钢尺和用不同力量敲击鼓面的场景图。指导学生通过两组对比活动了解声音高低、强弱不同的原因。活动三:制作水杯琴。通过呈现制作、调试水杯琴的场景图。引导学生敲击装有不同量液体的水杯,观察其声音的变化。第三部分拓展活动,“查找资料,了解我国古代五弦琴”引导学
37、生了解五弦琴的发声原理,加深对声音产生高低变化的认识。二、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对声音的高低、强弱变化有初步的认识,能初步的知道声音有大有小,也就是声音有强弱之分。但对声音对声音高低的变化以及引起声音高低、强弱变化的原因等还不熟悉,需要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理解和掌握。三、教学目标:1.知道声音有高低和强弱之分。2.知道振动的变化会使声音的高低、强弱发生改变。3.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对声音高低、强弱的原因进行探究。4.在教师引导下,能通过制作能产生不同高低、强弱声音的水杯琴,进一步探究声音变化的原因。5.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样方法完成有关声音高低、强弱的探究,体会创
38、新乐趣.四、教学重难点:声音高低、强弱变化的原因。五、教学过程:一、活动准备为什么弹奏古筝时,古筝能发出高低起伏、强弱不同的声音呢?引导学生思考,并通过听音乐感受,比较不同的声音。并对不同的声音进行交流。二、导入新课请一位熟悉乐器的同学演奏一首曲子,其他同学认真倾听,感受声音的高低、强弱不同。三、探究过程(一)感受自然界中声音的变化。1.听声音,谈感受。出示强弱不同的鼓声和高低不同的古筝声。2.谈谈听到声音后的感受。学生听后让学生谈感受:有的声音大,有的声音小;有的尖锐,有的低沉等3.出示总结:声音有高低、强弱之分。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声音的强弱叫“音量”。(二)怎样改变声音的高低、强弱?1
39、.你能想办法用鼓、钢尺、皮筋等制造强弱不同的声音吗?2.在鼓面上放上一些碎纸属,用大小不同的力量敲鼓面的同一位置,听一听鼓的声音,观察纸屑的振动情况。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并做好记录。学生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小结:击鼓力量越大,纸屑跳的越高,声音也大,也就是声音强;击鼓力量越小,纸屑跳的越低,声音也下,也就是声音弱。3.用手拨动松紧一样的橡皮筋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并做好记录。学生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小结:拨动的幅度越小,皮筋发出的声音越小越弱。拨动的幅度越大,皮筋发出的声音越强。4.出示“思考:声音的强弱和什么因素有关?”5.总结: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
40、越小,声音越弱。6.“猜一猜:声音的高低与物体的什么有关?”和“讨论:怎样用钢尺、皮筋制造出高低不同的声音?”7.实验记录单“用不同方法让钢尺、皮筋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8.拨动伸出桌面长短不同的钢尺和思维导航。9.用手拨动伸出桌面长短不同的钢尺,观察钢尺的振动有什么不同?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并做好记录。学生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小结:伸出桌面较长的钢尺振动较慢,发出的声音比较低;伸出桌面较短的钢尺振动的比较快,发出声音的声音比较高。10.出示拨动橡皮筋11.拔动松紧不同的橡皮筋,观察倾听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并做好记录。小结:橡皮筋越紧,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比较高;橡皮
41、筋越松,振动的越慢,发出的声音比较低。12.出示“想一想:声音的高低与什么因素有关?”分析得出: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振动的越快,声音越高;振动的越慢,声音越低。物体振动快慢受物体的大、小;长、短;粗、细和松、紧等影响。引申:男女发出的声音高低不同的原因男生的声音一般比女生沉闷、浑厚,即声音低。因为女生的声带短而狭,发声时振动快,声音高。男生的声带长而宽,振动慢,声音低。总结:改变物体振动的快慢,就能改变声音的高低。(三)制作水杯琴1.制作水杯琴,感受声音高低的变化。2.先准备七个相同的圆柱形杯子,在里面倒入高度不同的水,并按水位高低顺序排列。敲击并听声音发现:杯子里的水越多,杯子发
42、出的声音越低。调整水面高度,可以发出音乐中1234567七个音高。展示:让学生用它尝试敲击出简单的乐曲。3.动手试试:往暖水瓶中灌水,并注意倾听。发现:注入的水越多,发出的声音就越高。(因为分析:注入的水越多,空气越少,空气柱振动的越快,声音越高。)可以以此来判断,水瓶里的水是不是快满了。四、拓展活动1.出示五弦琴的资料。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改变声音高低、强弱的一些方法。课下请同学们查找资料,了解我国古代的五弦琴。六、板书设计声音的变化声音强弱改变物体振动的幅度。声音高低改变物体振动的快慢。2.7噪声的危害和防治教案一、教材分析:噪声的危害和防治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制)四年级
43、下册声音的秘密单元的第四课时。本节课结合生活中学生听到的各种噪声,观察到的各种各样的噪声污染现象,以噪声的危害和防治为线索,指向噪声的产生环境以及怎样进行防治。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用文字叙述的形式创设了“学习或思考时,突然听到刺耳的鸣笛声”的情景,提出了“会有什么感受?”的问题。任务卡“调查生活中噪声的来源”指示学生课前做好调查。第二部分活动过程,次部分包括两个活动。活动一:了解生活中的噪声及其危害。通过呈现了飞机飞过居民区和挖掘机工作的情景图和学生交流的场景图,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经验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关于噪声来源的资料,使学生对噪声的来源有更充分的认识,了解生活中产生噪声的环境
44、;认识到噪声对人类的危害。活动二:怎样减少噪声对我们的危害?通过呈现了两个学生就如何减少噪声危害进行讨论场景图和汽车消音器、道路隔音屏障、降低水流声的水管和捂住耳朵远离噪声源等减少噪声方法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应对噪声的方法,并通过生活中减少噪声危害的实例,总结出减少噪声的方法。利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的相关法律条文。使学生明白防治噪声污染人人有责,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遵守法律相关规定,减少噪声对人们的危害。第三部分拓展活动,“查阅资料,了解控制噪声的新技术”引导学生了解控制噪声的新技术新措施、新方法等,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树立其保护环境的意识。二、学情分析:四年级学
45、生对噪声的知识有初步的认识,能初步的认识什么样的声音是噪声,对噪声危害有感性的理解。但对噪声的防治方法,控制噪声传播和危害等有理解的地方,需要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理解和掌握。三、教学目标:1.了解生活中的噪声现象,知道噪声的危害和防治。2.能通过交流讨论,明确噪声的危害和防治办法。3.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活动。能分工协作,进行合作探究学习。4.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可能会产生噪音,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愿意参与降噪行动。四、教学重难点:噪声的危害和防治。五、教学过程:一、活动准备引导学生思考:学习或思考时突然听到刺耳的鸣笛声,会有什么感受?学生交流遇到这种情况时的
46、感受。引导学生完成课前调查任务,交流调查过程中的感受和发现。二、导入新课1.课件播放音乐听声音,谈感受美妙的音乐。2.播放噪音听声音,谈感受烦杂的声音。3.学生谈听到后的感受。三、探究过程1.出示“你知道吗?什么是噪声?”2.人们通常把那些好听的使人心情舒畅的声音称为乐音;把那些难听的,令人烦躁的声音称为噪声。如果听着同一首音乐跳广场舞和午休你分别有什么心情?提问:噪声与乐声与我们的需求、心情、环境有没有关系呢?学生思考后交流(一)了解生活中的噪声及其危害。1.出示“讨论交流1.噪声的来源;2.噪声的危害”。2.谈话:同学们,生活中的噪声都来源于什么地方呢?请同学们依据生活经验和搜集的资料讨论
47、一下。3.学生小组讨论交流。4.出示“噪声来源”。5.小结:看来同学们对噪声的来源非常熟悉,可见生活中的噪声来源还不少,大体可分为交通噪声如飞机起飞的声音;工业噪声如工厂的机器声;建筑噪声;社会生活噪声如家用破壁机的轰鸣声等。6.大家都讨厌噪声,说明噪声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影响,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噪声有什么危害。学生小组讨论并交流噪声对我们的危害。7.出示“噪声的危害”。8.小结噪声的危害:噪声会影响睡眠,使人休息不好,如果噪声长期干扰人的睡眠,会造成失眠、疲劳无力、记忆力衰退,以至产生神经衰弱症等;噪声对语言交流会产生干扰,噪声会影响听力正常的听到声音,降低交流效率,严重则损伤人们的语言听力;噪
48、声会损伤人的听力,造成听力下降;噪声除了损伤听力以外,还会引起其他人身损害。噪声可以引起心绪不宁、心情紧张、心跳加快和血压增高等(二)怎样减少噪声对我们的危害?1.噪音让我们深受其害,我们应该想办法防止噪音,减少污染,你通过调查访问、查阅资料和上网知道了哪些防治噪音的方法和措施?学生讨论交流。(给各种车辆装上消音器,就是为了消除噪声;我在高速路上,发现很多隔音板,是为了消除噪声;射击比赛时戴上耳罩,也是为了防治噪声)2.出示“1.防止噪声产生-在声源处控制”。3.出示“2.阻断噪声的传播-在传播过程中控制”。4.出示“高速公路隔音屏障”。5.出示“3.防止噪声进入人耳朵-在人耳处控制”。6.师
49、根据学生回答随时给予肯定,并配合课件进行小结:1)防止噪声产生在声源处控制,如汽车消声器;2)阻断噪声的传播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如高速公路上的隔音屏障;3)防止噪声进入人体在人耳出减少噪声,如捂耳朵;4)远离噪声源。7.出示“法治在线”。8.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部分条款,加强学生的法治教育。9.我们学校里有没有噪声,如何防治?学生讨论交流。10.出示“从我做起,消除噪声”。四、拓展活动1.我们已经知道了噪声是污染环境的四大公害之一,课下请同学们查阅资料,了解控制噪声的新技术。2.出示“讨论探索:控制噪声的新技术”。3.出示“利用噪声,造福人类”。板书设计:噪声的危害和防治噪声的来
50、源噪声的危害噪声的防治3.8探索地球教案一、教材分析:探索地球是青岛版科学(六三制)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太阳地球月球的第一课时。“地球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这一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在了解了从古至今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历程,感受地球是球形的。教材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明确本课主题,通过任务卡(搜集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相关资料)为课堂做准备。第二部分活动过程,包括两个活动,活动一:探究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活动二:现代科学技术证实地球是一个球状天体。第三部分拓展活动,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二、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搜集资料的能力,也具有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在知识方面
51、对地球也有基本的认识,但是对于人们对地球的探索过程不是很清楚。三、教学目标:1.了解人们从古到今探索地球形状的历程,知道地球是个球状天体。2.在教师引导下,能通过模拟实验意识到地球是球形的;能根据图片和文字资料解释地球是个球状天体。3.了解历史上人类在探索地球形状的历程中所做的努力,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养成探究的科学精神。四、教学重难点:在教师引导下,能通过模拟实验意识到地球是球形的;能根据图片和文字资料解释地球是个球状天体。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提出问题:“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回答。学生通过课前搜集资料知道是圆形后,教师继续提出问题:“
52、你们知道生活在几千年前的古人眼里的地球是什么样子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地球(板书课题),研究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历程。”二、探究活动1.探究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1)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地球形状的相关资料按时间顺序进行整理,并填写到记录卡上。(2)小组汇报,展示古人对地球形状探索的相关资料。(3)教师用课件出示历史上有关键作用的四个代表性事件,共同认识人类探索地球形状过程。(4)师生共同概括、总结出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中国古代人的“天圆地方”;古印度的盾形说;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通过月食观测推测出地球是圆的;古人坐在海边的高山上远望归航的船只时,发现总是
53、先看到船桅,再看到船身;远去的船只则总是先不见船身,再是桅杆渐渐隐没于水平面下,推测地球是圆的;麦哲伦航行证实地球是圆的。)2.模拟帆船远航归港实验。(1)教师引导学生以帆船远航和帆船归港为切入点开展模拟实验,了解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的漫长历程。(2)通过模拟实验,得出结论。(3)教师引导学生交流研究结果,并在小组间补充。(4)麦哲伦实验航海经历,使学生深刻体会前人探索地球历程的艰辛和付出的代价。(5)动画演示麦哲伦的航海经过的路程。3.利用现代技术认识地球的形状。(1)教师利用课件出示利用现代科技拍摄到的地球,并让学生描述地球的样子。(2)通过视频播放现代世界认识地球的历史。教师引导学生
54、组内交流搜集的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地球的形状。(3)教师补充播放关于探索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资料,使学生形成对地球的整体认识,得出:地球是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4.了解地球有多大。(1)教师列举更多实例或数据说明地球的赤道的长度和表面积,加深学生对地球的了解。(2)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并进行讨论和交流。三、拓展活动教师布置课外作业: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六、板书设计:8.探索地球天圆地方地球是圆的地球是一个球状天体地球是不规则球体3.9认识太阳教案一、教材分析:认识太阳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四年级下册太阳.地球.月亮单元的第二课时。以前学生对于太阳发光发热现
55、象的认知要求是,能够看到光、感到热即可。本课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意识到,太阳的光和热是源自太阳自身能够发光发热的本质,辅以数据让学生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层面:太阳是距离我们最近的恒星,它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引导学生提前收集有关太阳的资料,了解太阳及恒星的特点。第二部分活动过程,包括两个活动,活动一:太阳是什么样子的?通过观察太阳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发现太阳的结构是一种类似地球的圈层结构,由内到外分别是由日核、辐射层、对流层、光球层、色球层等组成。活动二:太阳有多大?通过交流、讨论、模拟实验让学生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来论证科学猜想。第三部分拓展活动,引导学生继
56、续搜集查阅关于太阳的资料,进一步提升探究的空间。二、学情分析:太阳对同学们来说并不陌生,只是对太阳的知识了解的不是太多。但是,通过平时的学习情况看,学生对学习科学的兴趣非常高,再加上学生通过一年多的学习,已初步具备观察、实验、探究的能力。所以,学生学习的目标达成应该没什么问题。三、教学目标:1、通过让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太阳的资料,激发学生对太阳的认识兴趣,知道太阳是一个温度很高的大火球,了解太阳的基本概况,从生活中了解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2、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并愿意合作与交流,并且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理解没有太阳,就没有生命。3、激发学生参与科学探究学习的
57、乐趣,培养学生能用测量工具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做简单记录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操作能力。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太阳,掌握太阳的基本知识。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参与科学探究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操作能力。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出示谜语:“大圆球、天上挂,它的本领可真大,又发光、又发热,万物生长全靠它。”(学生回答:太阳。)教师:“太阳的本领这么大,你们想不想认识太阳?”从而导入新课。(板书课题:认识太阳)二、探究新知活动一:太阳是什么样子的?从刚才大家的交流来看,大家知道的知识还真不少,你还想知道关于太阳的哪些知识?1学生提出问题,
58、如:(1)太阳离我们有多远?(2)太阳有多大?(3)太阳的温度有多高?(4)太阳与地球有什么不一样?(5)太阳是怎样形成的?教师展示有关太阳的视频。2.小组交流、汇报。教师给各个小组分发研究问题。(1)小组内利用课前准备的资料讨论汇总。(2)汇报交流:学生汇报各小组解决的问题结果。小结:太阳的结构由内到外分别是日核、辐射层、光球层、对流层、色球层组成;太阳是一个巨大而炽热的气体星球,表面温度约为6000,内部温度约为1500万;像太阳这样能自己发光发热的天体属于恒星。像地球这样围绕恒星运行、不能自己发光发热的天体属于行星。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然后想办法利用收集的资料解决问题,让学生知道
59、研究太阳可以借助查阅资料等方法。教师展示太阳结构的图片,随着学生的回答呈现太阳各部分的名称。小结:太阳的结构由内到外分别是核心区、辐射区、对流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组成;太阳是一个巨大而炽热的气体星球,表面温度约为6000,内部温度约为1500万;像太阳这样能自己发光发热的天体属于恒星。像地球这样围绕恒星运行、不能自己发光发热的天体属于行星。(二)太阳有多大?1.交流:从资料中我们知道太阳直径大约是1392000(1.39210)千米,相当于地球直径的109倍;体积大约是地球的130万倍;其质量大约是210千克(地球的330000倍)。那为什么太阳看上去并不大?2.讨论:小组根据已有的生活
60、经验自由发表意见。3.学生小组汇报。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结果引导学生进行模拟实验。各小组找两名同学进行模拟实验。一名同学拿一个盘子模拟太阳,站立不动;另一名同学拿一把尺子,站在一定位置目测看到的盘子的直径并将结果告知记录的同学。拿尺子的同学往后退,记录的同学记录该同学退后的距离和目测看到的盘子的直径。4.小结:太阳看上去并不大,是因为距离我们太远。三、课堂小结谈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到了什么?师生交流,谈本节课的收获。六、教学反思:认识太阳一课时,我认真备课,精心准备,在这节课中,有收获,也有不足。下面,我针对这节课谈谈自己的讲课体会。(一)成功之处1.注重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全员参与。使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