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同步练习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含答案)_第1页
5《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同步练习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含答案)_第2页
5《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同步练习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含答案)_第3页
5《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同步练习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含答案)_第4页
5《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同步练习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5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同步练习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若火之始然B.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C.知者不惑D.君子喻于义2.下列各项中,对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敏于事而慎于言敏:机敏慎:谨慎B.质胜文则野文:华美、文采野:不受拘束C.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喻:比喻利:利益D.迩之事父迩:近事:侍奉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质胜文则野于其身也,则耻师焉B.见贤思齐焉盘盘焉,囷囷焉C.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D.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若火之始然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先正其

2、心A.见贤思齐焉B.在明明德C.自贼者也D.先诚其意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A.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B.策之不以其道C.任重而道远D.朝闻道,夕死可矣6.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和教育原则等,与大学诗经孟子合称“四书”。B.礼记据传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作,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教育、政治、美学思想。C.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有“亚圣”之称。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仁政”“民贵君轻”等。D.“六艺”的说法

3、有两种:一种是西周学校教育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一种是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德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的句子是“,”。(2)十二章中表现文采和质朴兼备才有人格魅力的两句是“,”。(3)儒学经典大学开篇就明确了大学的宗旨:“,。”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2)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4)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4、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二、能力提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甲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邹子之属。(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有删改)乙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

5、?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

6、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有删改)丙孟子尝有言矣:“人能充其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其无欲为穿窬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故曰: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必计。呜呼,此其所以为孟子欤!后之观孟子者,无观之他,亦观诸此而已矣。(选自苏轼孟轲论,有删改)注比:为,替。耨:锄草。梃:棍棒。穿窬:穿墙(偷盗)。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B.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C.道既通/游

7、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D.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合从连衡:“从”,同“纵”;“衡”,同“横”。战国时六国诸侯联合抗秦的谋略,称为“合纵”;秦国联合一些诸侯进攻另外一些诸侯国的谋略,称为“连横”。B.唐、虞、三代:“唐”即唐尧,“虞”即虞舜,他们都是中国上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三代”指中国建朝最早的三个朝代,即夏、商、周。C.交征利:相互求利。孟子对此类自私求利之人是厌恶的。墨子此前却提倡“兼相爱,交相利”,但这种利是互爱互利,绝非

8、单方面的个人私利。D.孝悌忠信:儒家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中的内容。八德是儒家倡导的做人根本,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中“孝悌”指的是对父母要孝顺。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的思想主张并未被梁惠王等君王采纳,因为当时各国君王信奉的是攻伐之道,而孟子对此类只求私利的做法是深恶痛绝的,因此退而跟弟子著书立说。B.孟子面对梁惠王利国的急切心态,先表明自己施行仁义的观点,然后运用类比论证从反面来阐明施行仁义的意义,最后指出施行仁义的具体措施。C.孟子批评那些不施行“仁政”的君王使老百姓陷于深渊之中,也直接地揭示了梁惠王“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南

9、辱于楚”的根本原因。D.苏轼认为孟子推崇的仁义之道并不是神秘高深的,而只是从最粗浅的办法做起,不害人、不偷盗而已。因此孟子的观点不是靠空虚的道理来支撑的,而是简洁明了,易懂易行。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2)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必计。13.梁惠王想洗雪耻辱,向孟子询问对策。孟子给出的建议是什么?请简要说明。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5题。(一)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选自论语季氏

10、,有删改)(二)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选自孟子万章上,有删改)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陈亢认为伯鱼应该从孔子那里学到了很高深奇异的学问,但伯鱼并不这么认为。B.孔子要求伯鱼学诗,而伯鱼听从了父亲的劝告。C.咸丘蒙觉得诗中所说并不能完全解释现实中的实际情况。D.孟子认为咸丘蒙拘泥于文字而曲解了诗的意思。15.对于学诗,孔子和孟

11、子的观点有什么不同?参考答案1.D解析 A项,“然”同“燃”;B项,“内”同“纳”;C项,“知”同“智”。2.D解析 A项,敏:勤勉。B项,野:粗野,鄙俗。C项,喻:知晓,明白。故选D项。3.C解析 A项,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B项,指示代词兼句末语气词,于是,于此,就/放在形容词之后,译为“的样子”;C项,都是代词,译为“的人”;D项,助词,相当于“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D解析 例句“正”是使动用法,使端正。A项,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贤能的人;B项,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发扬、彰显;C项,名词活用为动词,伤害;D项,使动用法,使真诚。5.D解析 例句中的“道”用在动词

12、“传”后面,在这里是名词,解释为“道理”。A项,动词,解释为“谈论”;B项,名词,解释为“方法、途径”;C项,名词,解释为“路程”;D项,名词,解释为“道理”。6.A解析 A项中“与大学诗经孟子合称四书”错误。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7.(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2)文质彬彬然后君子(3)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8.(1)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文质兼备,配合适当,这才是君子。(2)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3)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先王因为有怜爱别人的心,这就有怜爱别人的统治了。(4)有这四种萌芽却自己认为

13、不行的人,这是伤害自己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人,就是伤害他的君主的人。9.B解析 “不能用”的主语是宣王,“适梁”的主语是孟子,两句主语不一致,中间要断开,在“不能用”后断开,排除A、C两项;“不果所言”的“果”作动词,意思是“认为有成效”,故“所言”作“果”的宾语,在其后断开,排除D项。10.D解析 D项,“指的是对父母要孝顺”错误,“孝”指孝顺父母,“悌”指友爱兄弟。11.C解析 C项,“直接地揭示了梁惠王”错误,孟子未直接批评,而是从施行“仁政”就会让百姓主动归顺,不必引起战争的角度来委婉告知。12.(1)别的国家妨碍老百姓适时生产,使百姓不能靠耕作来奉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儿各

14、自逃散。(2)孟子的道理开始于非常粗浅的常识,而在精密之处又达到极点。充满天地之间,传播于四海之内外,而毫厘之间的细微事物都有所论述。13.对百姓施行“仁政”。在物质生产方面,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在教育方面,要修养孝悌忠信的品德。参考译文 甲孟轲,是邹国人。他跟着子思的弟子学习。事理已经通达之后,便出游侍奉齐宣王,齐宣王没有任用他。于是到了魏国,梁惠王不但不听信他的主张,反而认为他的主张迂曲遥远不切实际。当时,秦国任用商鞅,使国家富足,兵力强大;楚国、魏国也都任用过吴起,打了胜仗削弱了强敌;齐威王和宣王任用孙膑和田忌等人,国力强盛,使各诸侯国都东来朝拜齐国。各诸侯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的

15、攻伐谋略,把能攻城伐地看作贤能,孟子却称述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因此他所周游的那些国家都不适合。于是就回来与万章等人整理诗经尚书,阐发孔丘的思想学说,写成孟子七篇。在他之后,出现了学者邹子等人。乙孟子拜见梁惠王。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什么有利于我的国家吗?”孟子回答道:“大王,您为什么一定要说到利呢?只要有仁义就可以了。大王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封邑?士人和老百姓说:怎样有利于我自身?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国家就危险了。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百辆兵车

16、的大夫。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拥有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拥有百辆兵车,不算是不富有了,如果以道义为后却以利益为先,那他们不争夺是不会满足的。没有讲求仁的人却遗弃自己父母的,也没有讲求义的人却轻慢自己君王的。大王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何必谈利呢?”梁惠王说:“晋国,天下没有哪个国家比它更强大的了,这是老先生您所知道的。(可是)等到传到我手中,东边被齐国打败,我的长子也牺牲在这里;西边又割给秦国七百里地;南边又被楚国欺侮。对此我深感耻辱,想要为死难者尽洗此恨,要怎么办才好呢?”孟子回答道:“百里见方的小国就可以行仁政而称王。大王如果对百姓施行仁政,少用刑罚,减轻赋税,(提倡)深耕细作、勤除

17、杂草,让年轻人在耕种之余学习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理,在家侍奉父兄,在外敬重尊长,(这样,)可以让他们拿起木棍抗击秦、楚两国的坚实盔甲和锋利兵器了。别的国家妨碍老百姓适时生产,使百姓不能靠耕作来奉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儿各自逃散。他们使自己的百姓陷入了深渊之中,(如果)大王前去讨伐他们,谁能跟大王对抗呢?所以说:有仁德的人天下无敌。请大王不要怀疑!”丙孟子曾经说过:“每个人都能够怀着一颗没有私欲、不去害人的善良之心,这个世道上的仁德就可以用不完了。每个人都能够怀着一颗没有私欲和穿墙偷盗之心,世间的义也就用不完了。”所以说:孟子的道理开始于非常粗浅的常识,而在精密之处又达到极点。充满天地之间,传播于四海之内外,而毫厘之间的细微事物都有所论述。呜呼,这正是他之所以成为亚圣孟子的原因!后世研究孟子的人,不研究其他的方面,也必须重视这一方面。14.A解析 A项,“高深奇异的学问”错,并非高深奇异的学问,而是不一样的学问。15.孔子认为做事、说话要以诗为依据,要以诗中的内容规范自己、约束自己。孟子认为学诗不能望文生义,机械理解,需要自己去领悟。参考译文 (一)陈亢询问伯鱼,说:“你从你父亲那里听到过不同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他曾独自站在庭院中,我快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