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阳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初中生物知识与教学能力》教师考试题答案_第1页
辽阳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初中生物知识与教学能力》教师考试题答案_第2页
辽阳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初中生物知识与教学能力》教师考试题答案_第3页
辽阳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初中生物知识与教学能力》教师考试题答案_第4页
辽阳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初中生物知识与教学能力》教师考试题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 页 辽阳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初中生物知识与教学能力教师考试题答案一、单选题1下列措施能通过增加光合速率来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是( )。A.适当提高二氧化碳的浓度B.利用照明设施延长光照时间C.合理密植,让植物充分利用太阳光D.白天降低温度,减少呼吸作用的消耗答案:A解析:影响光合作用效率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光照、温度、二氧化碳的浓度。光合速率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加快,但超过一定范围之后,光合速率的增加变慢,直到不再增加;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光合作用的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当温度高于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时,光合速率明显地表现出随温度上升而下降;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在一定范围内提高二氧化碳的

2、浓度能提高光合作用的速率,二氧化碳的浓度达到一定值之后光合作用速率不再增加;合理密植的目的是充分利用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光照,是提高单位面积内农作物产量的一个重要措施,而高度密植,会使叶片相互遮挡,降低光合作用效率;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因此增加二氧化碳浓度,会增强光合作用效率,A项符合题意。 2SARS病毒可以通过口腔分泌物进行传播,这种传播途径属于( )。 A.媒介传播B.空气传播C.病媒传播D.接触传播 答案:D解析:病原体通过无生命的媒介物传播属于媒介传播。病原体由呼吸道进入空气属于空气传播,SARS病毒通过口腔分泌物或身体的伤口处接触进行传播属于接触传播。通过带有病原体的动物传播属于

3、病媒传播。本题考查不同传染途径的识记、辨别,解题关键是辨别空气传播和接触传播。本题易错选B项,错因在于未能把握空气传播是指病原体由呼吸道进入空气。 3人被犬咬伤后,为防止狂犬病发生,需要注射由灭活狂犬病毒制成的疫苗。疫苗在人体内可引起的免疫反应是( )。 A.刺激细胞毒性T细胞分化为记忆细胞B.刺激吞噬细胞产生抗狂犬病毒抗体C.促进浆细胞释放细胞因子D.产生与狂犬病毒特异性结合的抗体 答案:D解析:疫苗作为抗原,刺激机体发生体液免疫,由浆细胞产生能与狂犬病毒特异性结合的抗体。D项正确。A项,疫苗作为抗原可引起机体的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可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刺激细胞毒性T细

4、胞增殖、分化为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A项错误。B项,吞噬细胞可以吞噬病原体,呈递抗原,但不能产生特异性抗体。B项错误。C项,抗原刺激辅助性T细胞释放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可以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同时还可以增强细胞毒性T细胞的作用。C项错误。 4人的语言功能在语言中枢有细致的分工,大脑对应区域受损可能使人丧失某种语言能力。下列大脑区域受损与症状一一对应的是( )。不能表达但听得懂听不懂但可以表达不会书写但可以表达,也听得懂看不懂文字却可以书写 A.S区受损、H区受损、W区受损、V区受损B.S区受损、V区受损、H区受损、W区受损C.H区受损、S区受损、W区受损、V区受损D.H区受损、W区受损、

5、V区受损、S区受损 答案:A解析:大脑皮层语言区的损伤会导致特有的各种言语活动功能障碍。S区受损时为运动性失语症,患者不能讲话,但能看懂文字,能听懂别人的谈话;H区受损时为听觉性失语症,患者听不懂别人讲话,但自己会讲话、写字;W区受损时为失写症,患者不能写字,但能说话、听得懂别人的讲话;V区受损时为失读症,患者不能看懂文字,但能写字。故本题选A。 5下列对人体细胞生命历程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细胞生长:细胞体积增大,核糖体数量增加B.细胞分化:细胞形态结构改变,功能趋向专门化C.细胞衰老:细胞核体积变小,色素积累增多D.细胞凋亡:特定基因表达,细胞自动结束生命 答案:C解析:细胞生长过

6、程中细胞体积增大,合成蛋白质增加,故核糖体数目增加,A项正确。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表现为一类细胞分化为形态结构不同的细胞,功能趋向专门化,B项正确。细胞衰老后,细胞核体积增大,细胞膜通透性改变,色素积累增多,C项错误。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D项正确。故本题选C。 6自然界最小的细胞是( )。 A.病毒B.支原体C.血小板D.细菌 答案:B解析:支原体是一群没有细胞壁,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能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繁殖的最小的原核生物,B项正确。A项,病毒无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生存。不符合题意。C项,血小板是最小的血细胞,形状不规则,没有

7、细胞核。血小板在止血、伤口愈合、炎症反应等生理和病理过程中有重要作用,但是血小板过多容易形成血栓,不利于血液流动。不符合题意。D项,细菌是原核细胞,无成形的细胞核,有细胞壁。支原体比细菌小得多。不符合题意。 7由于食物链、食物网这些概念的抽象性,教师采用教师讲述、师生共同讨论、学生运用推理方法进行了解并自行发现结论的教学过程。该教师运用了( )教学策略。 A.发现式探究B.推理性探究C.实验式探究D.合作性探究 答案:B解析: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根据活动情况把探究学习分为发现式探究、推理性探究和实验式探究三种基本形式。发现式探究是以学生

8、本身的观察和经验为基础,通过在学习情境中自己的探索,自我发现学习的内容要点。推理性探究是“没有自己动手做”而应用探究方法的探究,它主要是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技能。推理性探究的教学过程往往包括教师讲述、师生共同讨论、学生运用推理方法形成概念等步骤。实验式探究是一个较为完整的实验过程,包括从问题的提出到最终的解释、报告全过程。由题干所述的教学过程可知,该教师运用了推理性探究的教学策略。 8在学习“血液循环”这一内容时,教师为了确保课程进度,在课上只关注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的反应,“好学生”回答问题正确则继续讲解后面的知识。该生物教师的做法违背了( )教学原则。 A.理论联系实际B.科学性C.直观性D.

9、公平性 答案:D解析:促进公平是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题中教师只关注“好学生”,忽视了其他学生的需求,违背了公平性教学原则。 9某中学生物教师准备探查该校学生对生物学课程的态度,他应该选择的最佳工具是( )。A.检核表B.档案袋C.评价量表D.观察和轶事记录 答案:D解析:知识点:实作评价的方法。观察和轶事记录是通过系统地观察学生对于一些事物的专注情况、细心情况、态度以及在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发生后,作简短客观的描述,并对事物所隐藏意义进行个别诠释。该生物教师准备探查该校学生对生物学课程的态度,应该选择观察和轶事记录,D项正确。A项:检核表是一组

10、列出表现或成果的测量维度,并且提供简单记录“是”或“否”判断的资料表。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档案袋评价法是指教师和学生有意地将各种有关学生表现的材料收集起来,并进行合理的分析与解释,以反映学生在学习与发展过程中的努力、进步状况或成就。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评价量表又称“评比量表”,是对提出的问题,以两种对立的态度为两端点,在两端点中间按程度顺序排列不同的态度;由被调查者从中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态度表现。评价量表评定某个表现出现的频率大小,它所评价的表现行为特质通常都是属于连续性变量资料。与题干不符,排除 10食物中不同营养成分的化学性消化始于消化道的不同部位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A淀粉胃B脂肪小

11、肠C蛋白质口腔D葡萄糖食道 答案:B解析:淀粉在口腔中通过唾液淀粉酶进行初步消化;脂肪一直在小肠中消化;蛋白质在胃中胃蛋白酶的作用下进行初步消化:葡萄糖可以直接被细胞吸收利用。故对应正确的是B。 11藻类、苔鲜、蕨类植物具有的共同特征是( )。A.有很薄的叶片B.具有维管组织C.用孢子繁殖后代D.有根、茎叶的分化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绿色植物的类型。藻类植物中有单细胞的,无根、茎叶的分化,无输导组织;蕨类植物以及具有了根、茎、叶的分化,苔藓植物具有茎、叶的分化,藻类植物没有根、茎、叶的分化;孢子植物中的藻类植物大多生活在水中,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大多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藻类、苔藓、蕨类植物都能

12、产生孢子,靠孢子产生新个体,故符合题意。 12“米勒夫妇的眼睛都是蓝色的,他们能生出棕色眼睛的孩子吗?为什么?”这样的问题在教学中被称为“概念探针”,这里所说的“探针”主要用来检测( )。 学生的前概念概念的缺陷 学生的认知过程学生产生前概念的原因 学生对概念掌握的程度A.B.C.D.答案:D解析:“概念探针”的作用是:检测前概念;转变前概念;及时地反馈;诊断概念缺陷。故本题选D。 13伤口愈合过程中,合成的主要物质和发生的细胞分裂方式分别是( )。?A.脂肪、有丝分裂B.核酸、无丝分裂C.蛋白质、无丝分裂D.蛋白质、有丝分裂 答案:D解析: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和体现者,是细胞结构的重

13、要组成成分,对于新细胞的重建和修复具有重要功能,因此在伤口愈合过程中,合成的主要物质是蛋白质。伤口愈合时。分裂产生的细胞为体细胞因此细胞分裂方式为有丝分裂。 14下列有关哺乳动物胚胎发育和胚胎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胚胎分割时需将原肠胚的内细胞团均等分割B.卵裂期胚胎汇总细胞数目和有机物总量在不断增加C.胚胎干细胞具有细胞核大、核仁小和蛋白质合成旺盛等特点D.胚胎干细胞是一类未分化细胞,可从早期胚胎中分离获取 答案:D解析:胚胎分割是将桑椹胚或囊胚中的内细胞团均等分裂,A项错误。卵裂期胚胎中细胞的数目不断增加,但是有机物的总量会随着细胞分裂的消耗而减少,B项错误。胚胎干细胞具有细胞核

14、大、核仁明显和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特点,C项错误。胚胎干细胞是全能细胞,未分化,可以从早期胚胎或原始性腺中获得,D项正确。 15生物的生活离不开水,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水是生物体内最重要溶剂B.植物体内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伸长区C.细胞内结合水的比例越高,细胞代谢越旺盛D.水是主要组成成分,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答案:A解析:生物体内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水是生物体内最重要的溶剂,A正确。植物体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成熟区,有大量的根毛,B错误。细胞内的水包括自由水和结合水两种存在形式。结合水与生物体的抗性有关,比例越高,抗性越强;自由水与细胞代谢有关,自由水越多,代谢越旺盛,C错误。糖类是

15、生物体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D错误。 16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B.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零C.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D.种群的增长速率逐步降低 答案:D解析:种群在自然情况下,由于有生存斗争,其数量都是按“S”型增长的,A项正确。达到K值时,由于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率为零,B项正确。刚开始时,种群密度较小,种群数量增长较快。随种群密度的增长,种群数量增长变慢,最后种群密度达到最大值时,种群数量不再增长。种群的密度过大还会导致传染病容易爆发、空间不足、食物不足,所以种群增长是受自身密度的影响的,C项正确。种群

16、的增长速长速率最快,达到最大值后慢慢减小,到K值时,种群增长速率为零),D项错误。 17下列有关生物工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植物细胞工程都能定向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B.细胞工程中,可利用双亲细胞的特性筛选出杂种细胞C.人工合成目的基因时,蛋白质的结构可为合成目的基因提供资料D.发酵工程可利用诱变育种、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等方法选育菌种 答案:A解析:植物细胞工程包括植物组织培养,植物体细胞杂交等,植物组织培养不能定向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 1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从生态学的角度分析,在落红化作春泥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非生物因素 答案:C

17、解析:此题考查分解者的作用。生态系统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组成,其中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其中分解者的主要作用是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促进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所以在落花转化为春泥的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的是分解者。故答案选C。 19在生物体内,作为生命活动的体现者、遗传信息的携带者、膜结构的主要成分的化合物依次分别为()。 A.糖类、脂类、核酸B.蛋白质、磷脂、核酸C.蛋白质、糖类、核酸D.蛋白质、核酸、磷脂 答案:D解析:【知识点】本题考查组成细胞中的化合物的知识。 【答案】D。 【解析】生物体内生命活动的体现者是蛋白质,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核酸,磷脂是生物膜结构的主要

18、组成成分。 20概念图的特征表现在() A.概念图不包含交叉连接B.概念图不包含具体事例C.概念图是按递进的形式表现的D.概念图表达的是学习者个人对特定事物的理解答案:D解析:【知识点】本题考查概念图的相关知识。 【答案】D。【解析】概念图是按分层的形式表现的;包含交叉连接,具体事例,表达的是学习者个人对特定事物的理解。 21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位于()。 A.大脑皮层B.脑干C.大脑白质D.小脑 答案:A解析:【知识点】本题考查大脑的结构及其功能。 【答案】A。【解析】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叫周围神经系

19、统,脑位于颅腔内。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所以本题答案选A。 22下列属于蕨类植物特征的是()。 A.具有根、茎、叶的分化B.靠种子繁殖后代C.具有果实D.生活在贫瘠的土壤中 答案:A解析:【知识点】本题考查蕨类植物的特征。 【答案】A。【解析】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但无花、果实和种子,蕨类植物不结种子,靠孢子繁殖后代蕨类植物的受精作用离不开水,适于生活在阴湿处。 23下列关于细胞学说的叙述,错误的是( )。 A.1665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虎克发现了细胞。并创立了细胞学说B.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

20、成C.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D.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答案:A解析:创立细胞学说的科学家是德国的施莱登和施旺。他们提出“一切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A错误。B、C、D描述的是细胞学说的内容,正确。 24生产上常用嫁接的方法进行果树的营养生殖,这种生殖的优势是能够( )。A.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B.获得新的优良性状C.防止植物病毒的侵害D.培育高产的新品种 答案:A解析:25当血液经过肺泡周围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氧含量发生变化正确表示该变化的曲线是( )。 答案:D解析:【知识点】本题考查肺泡内的气

21、体交换。 【答案】D。【解析】气体交换的原理是气体的扩散作用,即气体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肺动脉内的血液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氧气很少。在流经肺泡时,由于肺泡内是从外界吸入的空气氧气的浓度高于血液中的氧气的浓度而二氧化碳的浓度低于血液中的二氧化碳的浓度。根据气体扩散作用的原理,氧气就会自肺泡扩散到血液中,直到平衡,所以血液中氧气的含量应该是增多,直至平衡,不能无限增多。二氧化碳会从血液中扩散到肺泡中,直至平衡。故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是逐渐减少的,直至平衡。根据上述,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根据气体扩散的原理血液中的氧气不可能全部扩散到组织细胞因此血液中氧气不能为0也不

22、能无限增多。因此选项A、B、C不符合题意。选项D曲线体现气体扩散后,达到平衡,当选。 26图1为果蝇体内某个细胞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的染色体2、6、7、8可组成一个染色体组B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D、d不一定发生分离C据图判断该果蝇为雄性,且3对等位基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D1、2染色体片段发生交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 答案:B解析:染色体组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7、8为同源染色体,A错误;正常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D、d不发生分离,B正确。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能发生自由组合,Aa、B/b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不符合

23、自由组合定律,C错误。易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是一对非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片段互换,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等位基因的互换为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D错误。 27将甲、乙、丙三支试管按要求处理(加入馒头是等量的)后放入37左右的温水中5。10分钟后各滴入2毫升碘液,其结果分析正确的是( )。 A三支试管均变为蓝色B三支试管均不变色C甲试管变蓝色,乙试管变浅蓝色,丙试管不变色D甲试管变蓝色,乙试管和丙试管不变色 答案:C解析:食物的消化包括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物理性消化能够使食物与消化液充分混合,促进化学性消化的进行。丙试管中加入的是唾液,而且进行了充分地搅拌,淀粉被唾液淀粉

24、酶分解了,因此滴加碘液后不变蓝;乙试管中加入了唾液,但馒头没有充分搅拌,也没有捣碎,馒头与消化液的混合不充分,淀粉没有被充分消化,因此部分变蓝色或浅蓝色;甲试管中加入的是清水,清水对淀粉没有消化作用,因此滴加碘液后变蓝色。故选C。 28在一个由水稻、蝗虫、青蛙组成的农田中,如果青蛙急剧减少,能正确表示蝗虫数量变化的曲线是( )。 ABCD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种间关系。青蛙急剧减少,那么蝗虫会因为天敌变少而数量迅速上升,之后当草被增加的蝗虫啃光后,蝗虫又会因为缺少食物数量减少。故本题选择C选项。 29一年生枝条中,扦插时容易成活的是()。 A带叶带芽的枝条B带叶去芽的枝条C去叶去芽的枝条D去

25、叶带芽的枝条 答案:D解析:扦插枝条一要降低蒸腾作用,二要产生生长素促进其生根。枝条去叶是为了降低蒸腾作用,从而提高成活率;带芽是因为芽产生的生长素多,可以促进生根和其他生长,所以用去叶带芽的枝条。故答案选D。 二、问答题30“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是人教版高中分子与细胞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第三节的内容。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对其的教学要求是“概述核酸的结构和功能”。这一节的主要教学内容为:(1)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2)核酸是由核苷酸连接而成的长链。?(1)设计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并指明教学重难点。?(2)根据制定的教学目标设计恰当的教学过程。 解析:【知识点】本题考查根据所给内容

26、设计教学目标并根据设计的教学目标安排恰当的教学过程的能力。 【参考答案】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说出核酸的种类,简述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过程与方法:以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为材料进行特定的染色,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生命的物质性,认同生物界在物质组成上的统一性。 教学重点: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难点: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2)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 展示我国警方利用DNA指纹技术已侦破了数千例疑难案件的材料和DNA指纹检测的图片。在学生阅读和观察的基础上设疑:试着说出DNA的中文全名为什么DNA能够提供犯罪嫌疑人的信息 你还能说出DN

27、A鉴定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吗 如果得到了DNA方面的证据,是否还需要其他证据呢 学生分组思考、讨论、交流后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引出本节的学习内容“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2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教师课前要求学生提前预习本实验,播放本实验的教学录像。课堂上组织学生实验并提出问题:实验的结果说明了什么 DNA只存在于细胞核中吗 RNA存在于哪里 教师倾听学生的回答给予恰当的评价然后与学生共同总结实验结论。 3核酸的分子结构 学习活动一:读一读。学生阅读课本第28页第一段内容,教师提出问题:核酸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每一分子核苷酸由哪几部分构成 核苷酸可以分为几大类 分类标准是什么 学习活

28、动二:装一装。教师介绍核苷酸的分子模型,指出代表磷酸、脱氧核糖、核糖、含氮碱基的部分,指导学生动手分别组装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的分子模型体验核苷酸的结构特点。安排学生活动:两人一组,合作完成组装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的模型。 学习活动三:比一比。教师介绍磷酸、五碳糖、含氮碱基的结构式。让学生观察自己手中制作的模型比较核糖核苷酸和脱氧核苷酸的异同点。 学习活动四:连一连。教师提出质疑,核苷酸的分子量较小,而核酸的分子量却很大核苷酸是怎样组成分子量巨大的核酸的呢 请五个学生起立。拿着自己制作的脱氧核苷酸模型把它们连接起来。再请五个学生拿着自己制作的核糖核苷酸模型把它们连接起来。 4DNA和RNA

29、在化学组成上的区别 教师介绍含氮碱基的种类。然后组织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五:画一画并演示。教师引导学生画表格归纳DNA与RNA的区别请两位学生上讲台利用投影仪分别展示自己画的表格。 5核酸分子的多样性 教师让不同学生在自己制作的模型上分别写上不同的含氮碱基。 学习活动六:重新连一连。再请八个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拿脱氧核苷酸模型,另一组拿核糖核苷酸模型,分别按照要求连接起来,然后再分别让两组的同学变一下连接顺序。比较先后连接成的长链是否一样,然后再增加六位同学,再变化连接顺序理解核酸分子的多样性。 31材料: 某教师选用探究性教学策略,开展“模拟眼球成像及探究近视形成”的教学过程如下。 上课时,教

30、师先统计班级戴眼镜学生的人数,然后提出问题:同学们是什么时候戴上眼镜的?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板书本节课的主题:近视形成的原因。 教师组织学生实验,要求学生将凸度较小的一个凸透镜(相当于眼球的晶状体)在光具座上固定好,全班统一固定在一个位置上,如750px处的位置,每个小组的光屏(相当于眼球的视网膜)也固定在一个位 置,比如1250px处。把光具座上的电蜡烛打开。移动电蜡烛,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清晰像为止,根据该现 象,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视觉形成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产生近视的可能原因,并作出假设。学生容易提出“近视与晶状体的凸度有关”的假设,但不易提出“近视与眼球前后径有关”的假

31、设。在制订计划前,教师做适当引导后再补充第二种假设。 学生根据假设制订的探究计划如下:记录电蜡烛、透镜、光屏三者之间的距离;换上凸度较大的透镜;前后移动电蜡烛,直到在光屏上出现一个清晰的物像,记录下电蜡烛与透镜之间的距离;恢复电蜡烛的位置,前后移动光屏的位置,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清晰的物像,记录下透镜与光屏之间的距离;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学生根据制订的计划完成相关的实验操作和记录,完成之后,恢复透镜、光屏的距离,把组内学生的不同度数(度数相差越大越好)的眼镜放在透镜前面,然后分别移动电蜡烛的位置,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的物像为止,分别记录眼镜的度数和电蜡烛所在的位置。 学生通过分析和对比实验数据,

32、得出结论。 学生分组交流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近视形成的原因,并结合生活体验交流预防近视的措施。请回答28-28题 问题: (1)结合材料分析教学过程中学生用到的探究技能。(10分) (2)结合材料分析探究性教学的一般过程。(10分)解析:(1)教学过程中的探究技能包括观察、分类、测量、推论、预测、交流、解释数据、实验等。观察技能指利用五种感觉视、听、味、嗅、触和一些工具来观察事物和自然现象;推论是对观察到的现象的因果关系的分析过程,它是根据以前收集的数据或信息对物体或事物做出合理的推测和推断。材料中,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说出视觉形成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产生近视

33、的可能原因,并作出假设,这一过程中主要用到了观察技能和推论技能。实验技能是进行一个完整的科学实验,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以及表达、交流;测量技能是运用适当工具进行度量,利用熟悉事物做度量标准显示结果;解释数据技能是组织数据并从中得出结论;交流技能是应用适当的工具和技巧将有关资料或自己的意见和情感清楚、准确和全面地表达出来。材料中,学生根据假设制订探究计划,并完成相关的实验操作和记录,再通过分析和对比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学生分组交流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近视形成的原因,并结合生活体验交流预防近视的措施,用到了实验技能、测量技能、推论技能、解释技能以及交流技能等。

34、(2)探究性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概念,建立自己的认知模型和学习方法架构。一般过程包括创设情境、引导探究、组织讨论、总结归纳等。探究式教学的出发点是设定需要解答的问题,这也是探究性教学的载体与核心,整个学习活动是围绕问题展开的。在上述材料中,教师先统计班级戴眼镜学生的入数,然后提出问题:同学们是什么时候最戴上眼镜的?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为学生创设了富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再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接着,该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先解决视觉的形成过程这一前置问

35、题,为进一步解决核心问题提供了一定的实验条件或必要的资料。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产生近视的可能原因,并做出假设,教师予以适当的指导和评价,引导学生完善假设。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合作探究,学生根据假设制定实验计划,再根据计划完成相关的实验操作和记录,通过分析和对比实验数据,得出结论。教师组织学生分组交流实验结果,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探究学习的结果和心得,实现了对“近视眼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一问题的实质解释,及预防近视这一健康教育,完成了探究性教学。三、材料分析题32“花的结构”是“开花与结果”一节的重点内容,某中学生物教师为巩固学生的知识并提高学生的探究与动手能力,激发

36、其探知生命科学奥秘的兴趣,为学生准备了废旧的白色泡沫、多种颜料、粉红与绿色卡纸、细线、废旧毛衣针(金属)、牙签、胶水等材料,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和制作一个桃花模型。要求:(1)画出桃花结构模型的简图,标注相关结构名称并写出该模型制作的方法。(15分)(2)设计一个利用该模型进行教学的教学流程。(15分) 解析:(1)一朵完整的桃花的基本结构包括花柄、花托、花萼、花瓣、雄蕊(花药、花丝)和雌蕊(子房、花柱、柱头),子房内有胚珠。故桃花结构的模型应体现这些结构,简图如下:模型制作方法:底座制作。用小刀切大小不等的两块泡沫,小的为花柄,大的为花托,用胶水粘在一起,涂成绿色。(泡沫形状由学生自行设计决定)雌蕊制作。在大泡沫上用铅笔描出一个雌蕊形状,用刻刀刻出雌蕊,整体涂成绿色。用红色染料在子房部分涂一个红色圆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