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讲义_第1页
人格心理学讲义_第2页
人格心理学讲义_第3页
人格心理学讲义_第4页
人格心理学讲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六章交互作用论情景论强调后天的环境,特别是社会文化环境对人格的决定作用。 情景论者批判特质论,认为特质论所说的那具有跨情景普通性和跨时 间稳定性的特质是不存在的,因为人的行为主要取决于他所处的情景。 情景论与特质论产生了激烈的论战,最终谁也没有战胜对方通过相互 的综合,形成了交互作用论。交互作用论主张人的行为是个人特质与 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新精神分析内部 就有卡丁纳和林顿的人格与文化交互作用论。沙利文的人际互动的人 格发展论,后来有莫里的压力与需要的交互作用的当代研究。本章将 从早期的交互作用论谈起,然而介绍情景论及其与特质论的争论,最 后介绍交互作用论研究的发

2、展。第一节人格与文化的交互作用论早期的交互作用论实际上源于一种特殊的情景论,即包亚士及其 弟子们的文化决定论。卡丁纳等人在这种理论基础上,结合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理论,发展了最初的交互作用论。一、人格的文化决定论文化人类学从文化的角度出发,对人格的形成发展作出了独特的 解释。其代表人物有马林诺夫斯基、包亚士以及本尼迪克特和米德等 人,他们主张人格是由文化塑造的,其理论就是文化决定论。马林诺夫斯基(D.K.Malinowski,1884-1942 )是一位对心 理学深具影响的人类学家。在1913年弗洛伊德出版图腾 与禁忌之后的第二年,他就赴罗布思德群岛,进行跨文 化的研究,以检验弗洛伊德“欧底帕斯

3、情结”的普遍性。 经过研究他认为弗洛伊德的欧底帕斯情结仅适用于父权制 社会,并不适用美拉尼西亚人那种母系社会。他指出儿童 对其教管者怀有敌意的情绪可能是普遍存在的,影响亲子 关系及其儿童人格发展的不是“性”这样的本能因素,而 是文化中的家庭制度、家庭组织以及教养方式。这种思想 启发人们重视文化对人格的作用。本尼迪克特(R.F.Benedict,1887-1948 )和米德(M.Mead,1901-1978)两人都在哥伦比亚大学从包亚士手 中获得了人类学博士学位。前者在北美研究美国的印第安 民俗和宗教;后者则在萨摩亚群岛进行自己的研究。这两 位学者都强调文化对人格的决定性作用。两人都认为仅仅从心

4、理学,还必须从历史的角度上去理解文化类型和习惯 行为。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对人格及其类型具有十分重要 的影响。1935年,米德报告了他对新几内亚三个原始部落的文化与人格 关系的研究。这三个原始部落是阿拉佩什人、蒙杜古马人和德昌布 利人。这三个部落虽然相邻而居,人种也相同,但其文化中的典型 人格类型有很大差异,而人格类型上的差异与其文化有密切的关 系。阿拉佩什人的文化强调男人和女人在性格与社会行为方面不应 该存在性别差异,社会从小要求人们要友好合作,懂得关心与体贴 他人,因而该社会中无论男女都倾向于温柔体贴的女性气质。与此 相反,蒙杜古马人的文化提倡竞争与攻击,该社会中男女倾向于粗 暴野蛮的男性气

5、质。在德昌布利人中,男女角色与文明社会恰恰相 反,女人占据统治地位,自主性与支配性强,具有男子气质,而男 性则被动依赖,多愁善感,具有好气质。米德的研究启示我们生物 的因素并不是决定两性心理与行为差异的决定性因素,相反,社会 文化因素在更大程度上决定着两性角色行为与人格类型。本尼迪克特深信不是本能,而是文化塑造和改变着人格。在其主 要著作文化模式中,她描述了两个原始部落的文化与人格,一 个是祖尼文化,另一个是夸扣特尔文化。祖尼文化具有所谓典型的 太阳神型文化,该文化推崇希腊式的中庸之道,反对走极端,强调 对过过激的抑制,因而该部落中的多数人具有恬静、理性与折衷的 人格特点。与祖尼人相反,夸扣特

6、尔文化具有突出的酒神型精神, 对情感发泄不加抑制,为激烈的警钟而激动,追逐胜利后的狂喜。 通过对原始部落文化的人格类型的划分与描述,本尼迪克特试图说 明每一种文化都可以归纳出一种与其文化相应的主导性的人格类 型。本尼迪克特与米德的研究直接推动了精神分析的发展,新精神 分析体系中的社会文化论就是在他们的影响下形成发展起来的。在 之后,林顿和卡丁纳等人把他们的文化决定论改造成为文化与人格 相互作用论,并对当代国民性研究、人格与文化变迁的研究产生了 影响。二、林顿和卡丁纳的文化与人格相互作用论林顿(R.Linton)和卡丁纳(A.Kardiner)是美国精神分析学家 和文化人类学家,他们在批判和继承

7、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包亚 士的人格文化决定论基础上,发展了自己的“文化与人格相互作用理论”,成为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杰出代表。(一)文化与制度什么是文化?(1)有组织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习惯化规范,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技 术,以及对待出生、成长、发展、衰老、死亡的习惯化的态度等等。(2)特征:持续性、传播性,当这些规范、技术、态度具有,就是文 化家庭组织、血缘、规范、姿态聚力、生活目标等。(3)功能:是个人适应外部世界和社会生活的有效工具。是社会延续和社会平衡的有效工具。(4)作用:一方面促使个体的发展。又为个体的需要制造了许多限制、制约个体的发展。为了使文化这一概念具体化和操作化,林顿和卡

8、丁纳主张使用制 度这一术语。什么是制度(1)定义:是一个社会的成员所共有的思想或行为相对固定的模式。 对它违背或偏离就会导致个人或团体内部的失调。(2)种类:初级制度:是塑造一个社会的基本人格结构的基础,包括家庭组织、 群体结构、基本规范、哺乳方式、对小孩的关怀或忽视、 大便训练、性的禁忌、谋生技能等。次级制度:是基本人格结构的投射物,包括民间传说、宗教信仰、仪 式、禁忌系统、思维方式以及一些相关的技术。初级制度与次级制度的关系:初级制度是个人在童年期时就必须面临 的基本规范,对初级制度的适应塑造了 基本人格结构,已经形成的基本人格结 构反过来又对文化方面施加影响产生次 级制度。(二)基本人格

9、结构与早期经验什么是基本人格结构(类型):形成:林顿认为,在相同文化环境中,每一个成员都有一系列共同的 人格特征,这些特征组合成为一个完整的结构,就形成了文化中不同 成员之间的基本相似的人格类型或人格结构,这就是基本人格类型(林 顿的术语)或基本人格结构(卡丁纳术语)。所谓基本人格结构是指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有效的适应工 具。他们把人格看成是文化制度与人的需要相互作用与相互适应所形 成的。早期经验对人格结构的形成起关键作用,共同的早期经验塑造了共 同的人格特征。实际上林顿和卡丁纳的人格理论继承了弗洛伊德儿童早期经验决 定论的思想,只不过是用儿童教养方式取代了弗洛伊德的性本能。他 们认为在一个

10、文化环境中,其基本制度,包括对儿童的教养方式。哺 乳、断奶等不谋生技能的训练等都是一致的。这种基本的文化制度导 致在该文化花茎中的儿童具有大致相同的早期经验。可见,文化的基 本制度是通过影响个体的早期经验来塑造基本人格结构的。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虽然人格是文化的产物,但并非所有人格特 征都是由文化的基本制度塑造的。在同一个文化中,不同的成员虽然 有共同的人格特征或基本人格结构,但也存在不同的人格特点。文化 的基本制度只是塑造了基本人格结构,而文化中的每个个体的具体人 格需要通过具体分析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与个人独特的早期经验,才能 得到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解。(三)人格投射与文化的次级制度卡丁纳认为具有

11、基本人格结构的人能够创造和影响次级制度或适 应性文化。那么是通过什么方式产生或创造次级制度呢?卡丁纳认为是通过投射作用。这里的投射作用指主体无意识地将自己的过失或不能满足的欲望 归咎于外部事物,以便减轻内心焦虑的过程。投射是由挫折引起的, 而人格是通过对挫折的反应而形成起来的心理和行为模式。人格的不 同,在遇到挫折时的投射是不同的,因而,通过不同的投射创造出不 同的次级文化制度,以便在想象中满足需要并缓解紧张。所以,文化 的次级制度是挫折经验的潜意识的派生物,是人的愿望的曲折体现。卡丁纳用原始部落的祈雨仪式为例来说明这一过程。长期干旱使 人的生存需要受到威胁,这种焦虑和紧张需要得到缓解,无能为

12、力的 部落人只能求助于万能的神,这正如无能为力的儿童只能求助于父母。 通过这一投射过程,具有基本人格类型的部落人创造了他们的次级文 化制度。所以以后就形成了这种祈雨仪式。从某种程度上讲,宗教迷信的心理根源是人在受挫折后向童年时 代的一种退行。(四)林顿与卡丁纳文化与人格相互作用理论的贡献林顿和卡丁纳的文化与人格相互作用论强调了文化因素制度是社会的初级制度对人格形成的决定作用,对弗洛伊的德的本能论进行了 重要的修正,同时,也避免了包亚士过于简化的文化对人格的单一决 定论。其理论为人格与社会文化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启示和研究的 新途径,开辟了对不同文化群体人格差异的跨文化研究新领域。三、沙利文的人

13、际关系论(一)生平:哈里 斯塔克 沙利文(Harry Stack Sullivan,1892-1949)。1892年出生于美国,与其他理论家比起来,沙 利文强调良好人际关系,特别是青年期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这可 能与他本人经历过的困难和创伤有关。如,沙利文提出母亲的焦虑会 转移给她的孩子,这或许是根源于他与自己母亲之间的不良关系,他 母亲患有忧郁症。沙利文的儿童期是孤独的,隔绝的,他是家里独子(他的两个哥哥都夭折),在周围都是新教徒的邻居中,他家是惟一的 爱尔兰天主教徒。沙利文强调青少年期人际关系重要性,或许是他紊乱的青少年时 代的反映。8岁时,他与13岁的贝林格建立了很密切的友谊。传记作

14、者们对他们是否是同性恋关系意见不一,但他们指出,当时人们普遍 是这样认为的。贝林格后来也成为一名精神病医生,他们的十系在沙 利文过了青年期后就结束了。沙利文的学术背景不像大学者们那样辉煌,1909年读大学一年级 时,因所有课程都不及格而被康奈尔大学开除。几年后,没有大学毕 业证书的他,进入了芝加哥医疗与外科学院,这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很 糟烂。沙利文因没交最后一学期的学费,学校不给他毕业证书,几年 后他补交了学费才给他。之后不久,学校就关闭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后,沙利文因在巴尔的摩医院和华盛顿特区医院成功地治疗了精神分 裂症而名声大振。1927年,沙利文非正式地收养了他的一个病人 15岁的詹姆斯,

15、他陪伴沙利文一起度过了以后的岁月,沙利文一生未 婚,他在1949年死于脑出血,终年56岁。(二)沙利文的人际关系理论沙利文(H.S.Sullivan)是美国著名的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社 会文化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通过对精神分析理论的研究,特 别是通过对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治疗,创建了他自己的人格理论。很明 显,沙利文的理论与弗洛伊德的理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保留了焦 虑和无意识的概念。但与其他精神分析家比起来,他特别强调弗洛伊 德理论中人际关系的原因及其影响。正因为如此,它使得沙利文的理 论处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和社会学习理论之间。沙利文认为,无乱是现实的人格还是我们想象的人格,都不能脱离人际

16、关系而存在。人格 是在人际情景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人格本身就是一种相对持久和稳 定的人际交互作用模式。在沙利文的体系中,“自我”的概念只有在人 与人的关系中才是有意义的。沙利文的二个贡献表明了他把更多的社 会成分掺入了弗洛伊德的理论中。这两个主要贡献就是“人格意象的 概念和他对人格发展阶段的描述,对此我们给予介绍:人格意象(Personification)(自我系统)像弗洛伊德一样,沙利文强调焦虑的作用。然而沙利文不像弗洛 伊德那样强调焦虑的根源,而是关注人们与其重要人物的关系。不良 的社会关系导致不安全感和焦虑感,这一过程开始于出生后的头几个 月里。情绪紧张的母亲在与孩子交往时,会把焦虑传给

17、孩子。开始, 婴儿不知道怎么对付这种情绪,然而,如沙利文所观察到的那样,很 快婴儿就学会了缓解其焦虑的技巧。即选择了 “选择性不注意”这种 手段。所谓选择性不注意是指当儿童和成人主动地对引起焦虑的信息 予以忽视或抗拒。如一个妇女因为与她的配偶发生了冲突,感到自己 大安全感受到威胁时,她会通过多想那些不太令人恐惧的事来控制焦 虑的增加,但是这种“选择性不注意”像弗洛伊德所描述的防御机制 一样,对于解决问题最终是无敌的。个体的为了消除焦虑,减缓焦虑使用诸如“选择性不注意”对策 的结果是形成人格意象。所谓人格意象是指为了消除焦虑,形成的一 种具有防御功能的自我觉知系统或一套衡量自己行为的标准。人对自

18、己的意象可分为三个范畴。即“好我”自我成分(good-me)、 坏我(bad me)自我成分、非我(not me)成分。人格意象(自我系统)最早形成于母亲或抚养者的关系,是在母 亲的赞许或责备的人际互动与交往中逐渐塑造形成的。受赞许的行为 被自我接受,从而形成“好我”自我成分。这主要与安全感有关的行 为,换句话说其中不带有焦虑感;受责备的行为被自我接受而形成“坏 我”的自我成分。换句话说“坏我”的人格意象反映的是人们不愿想 起的、不受赞扬的那些经历,这些行为能引起焦虑。第三种自我人格 意象是非我,它代表了自我中我们感到害怕的方面,我们把它们与自 我体系割裂开来,将其保留在我们的无意识中。按照沙

19、利文的观点, 人们只有在睡着或精神分裂的时候,才意识到并体验到非我的人格化。人格化人格化是沙利文人际关系人格论的另一个主要概念。(1)定义:人格化是指个人在追求生理要和减少焦虑的经验中对自己、他人及各种事物所形成的具有态度倾向性的 形象。(2)种类:对自己人格化:将“好我”与“坏我”综合起来形成关于自己的整 体形象。对他人人格化:指形成对他人的形象。对某种观念人格化:是指头脑中的观念拟人化后形成人格化形象。 如神或上帝的形象。个体、他人、事物之间的关系往往就是人格化的形象之间的关系。 而且人格化的形象往往是不正确的,如果人格化形象脱离现实太远, 就会扭曲现实的各种关系,尤其是人际关系,从而不利

20、于积极的人际 互动、建立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发展时期与其他精神分析学家一样,沙利文强调早期经历对成年人人格发 展的重要意义,他对儿童与母亲之间的关系特别感兴趣,但和埃里克 森一样,沙利文认为,人生最初几年以后,人格依然继续发展。他认 为,人格发展分为七个阶段,即发展时期(Developmental Epochs) 这七个时期是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前青春期、青春期、青年后 期和成年期。弗洛伊德用先天生物钟来描述发展阶段,而沙利文认为,这些发 展时期主要是社会因素决定的,儿童以特定方式通过特定的阶段,其 原因,一部分与该阶段的生物变化有关,另一部分与儿童在该年龄的 特定处境有关。因此,在不同

21、文化背景中生长的儿童会经历完全不同 的发展阶段。沙利文提出了心理发展体系的一个关键特点就是青年期的重要意 义,它在七个阶段中占了三个阶段。沙利文强调说,前青年期和少年 期所发生的事对于发展满意的成年人的人际关系是至关重要的。他对 他的很多成年病人的心理混乱进行了追溯,一直追溯到他们早年不能 形成满意的人格关系上。下面详细介绍青少年期的这三个阶段。(1)前青年期这一时期是沙利文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中的第四个阶段,开始于8、 9岁。这一阶段特点是出现了新的需要一一与同伴建立亲密关系。我们都看到过这个阶段的儿童结交密不可分的好朋友的现象。有 时,他们形成里较大的同性集团或群体,但沙利文说,在这些较大的

22、群中,我们仍然可以识别出多个两人关系。这种特殊的友谊有多种心理作用,它使儿童开始了了解别人的需要。另外,这种态度证实了儿 童的价值感。在这种关系中,儿童感到他们是被接受的,被他人所喜 欢的。不能发展出这种特殊的关系的儿童会感到孤独的痛苦。没有经 历过这种前青春期友谊的人,在他们以后的人生中,在与他人建立亲 密关系的时候可能会遇到困难。(2)青年前期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儿童进入了青年前期。伴随着生理上的变化, 青少年必须要应对异性吸引这一新的情感。对许多青少年来说,在这 几年期间,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受到了打击。由于自我价值常减为异性 吸引的同义词。因此,感到自己没有对异性的吸引力,或在性行为上 落后

23、于其同伴,所以会产生自卑感。进一步的冲突则来自于父母,对 于他们孩子的性成熟,他们常常并不知道怎么班才好,沙利文注意到, 很好父母诉诸于荒谬的干涉,而这又进一步粉碎了敏感的年轻人的自 我意象。(3)青年后期青少年时代的最后几年,这时期与特定异性建立稳定关系。这阶 段也标志向成人的过渡,他们开始关心找工作和处理经济问题。也正 式在青年后期这个阶段,人们要为他们早期减少焦虑的策略付出代价。 那些过去很依赖于选择性不注意策略的人,会形成相当混乱的自我人 格。由于对自己是谁认识不明确,他们在选择合适的职业或是爱情伙 伴时会遇到不少困难。第二节压力与需要的交互理论默里(默雷)(Henry Murray,

24、1893T988)一、生平:1893难5月13日出生于纽约市。家境富有,但因不曾 享有母爱,童年生活并不愉快。亨利莫雷的生活背景和早期所受 的教育使我们很难联想到他有一天不仅会以人格心理学为其职业, 而且还被看做是最具影响的理论家之一。用他自己的话说:“我的 记录句户是个空白,在很大程度上说,只有那些与绝大多数职业心 理学家的记录相反的内容。”(1967, P286)莫里在读大学的时候曾 经听过一门心理学讲座,他感觉到那是一个令人生厌恶的主题,于 是就中途退场了。后来他于1915年获得历史学硕士学位,随后又 于1919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取得了一个学院学位。干了几年有关胚 胎学的工作之后,默里(雷

25、)又进入英国剑桥大学,并于1927年 在那里获得生物化学博士学位。一个生物化学家是如何成为重要的人格理论家的呢?在莫里受教育后的若干年里,他接触了卡尔荣格的著作,并如饥似渴地阅读了这 些著作。荣格对心理学类型的描述尤其给他留有深刻印象。1925年, 当他还在英国学习期间,他就到维也纳与荣格见了一面。他与荣格的 会面标志着他开始把注意力转向心理学。他在哈佛大学的心理门诊部 工作了一段时间。在此,他接受了一个职位,直到1962年退休前,他 一直在那里从事教学。如同他职业生涯中的多数转折,莫里又不可思 议地成了心理学讲师,他不仅在心理学方面的背景很薄弱,而且还被 口吃的毛病所困扰。尽管如此,莫里的学

26、术生涯还是很长久,很成功 的。但是这种对心理学的介入并没有改变他职业上的多样性。1943年, 他的学术生涯暂时中断了一段时间。他被中央情报局的前身战略情报 局招募,利用他关于人格的知识来选拔间谍。莫里还曾经是文学方面 的学者,虽然他曾经坦白地说“在学校,我的英语成绩一向是最差的。” 他对赫尔曼梅尔维尔的作品情有独钟,并且是研究梅尔维尔的权威。 莫雷于1988年去世,享年95岁。二、默里(雷)的人格理论大多数特质心理学家都反对精神分析的理论,亨利莫雷与他们不 同,他研究人格的方法结合了精神分析与特质的观点。默雷的人格理 论有两个基本概念,即需要和压力。他认为我们的所有行为都源于某 中需要,同时人

27、的行为也受到环境压力的影响,外部环境也能引发人 的动机,因此,人的行为是在个体的需要与环境压力的相互作用下产 生动机,进而派生出实际的行为P158需要动机一行为压力/需要和压力的交互作用引发动机与行为示意图(一)心因性需要默雷(里)将人格界定为:有事的、动态的、连续的活动模式, 这种活动模式贯穿于个体一生的发展历程中。并且把需要看做人格的 基本成分。他不关心吃、喝之类的内脏需要(Viscerogenic needs)。 他的工作重点是了解心因性需要(Psychogenic needs)这些心因性需 要与其他心理学家们描述的特质很相似。所谓心因性需要是指,在某 种条件下以某种特定方式作出反映的可

28、能性或者准备状态。或者指在 特定情景中以一种特定的方式进行反映的潜能或倾向。与他的精神分 析背景有关,他假定这些需要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无意识的。莫雷最终确定了 27种心因性需要。P159 图 6-1需要描述贬抑屈从、顺从和接受惩罚。道歉、忏悔、和解。自我贬损。 自虐狂。成就克服障碍。行使权力。努力把 些事情尽快地干好。亲和结交朋友和建立友谊。问候他人,参加他人的活动,与他 人 起生活。合作,与他人友善交谈。爱加入群体。攻击攻式或者杀害他人。谋杀。贬低、损害、指责、非难、或 者恶意地嘲笑人。严厉地惩罚。虐待狂。自主抗拒影响和束缚。蔑视权威,或在一个新地方寻求自由。 为维护其独立性而奋斗。逃避指 责

29、通过抑制以自我为中心的和反传统的冲动,以逃避指责、 排斥,或者惩罚。表现良好,遵纪守法。抵抗不服输或报复,骄傲地拒绝承认失败。选择棘手的工作。 以行为维护其荣誉。辩解保护自己不受责备和轻视。为自己的行为辩护。为自己找 借口,作解释,寻求理由。抗拒“查究”。遵从钦佩并甘愿跟随同伴群体中的优秀者。与上级合作。乐于 为他人服务。支配影响或控制他人。劝说、阻止、命令他人。根据默雷的理论,每个人都可以用人格的需要层次来加以说明。如,如果你强烈地感觉到你需要拥有许多亲密朋友,那么就会被看做 具有高亲和需要。这种需要的重要性不完全在于如何与其他人的亲和 需要相比较,而是与你的其他需要相比较时它的强烈程度。假

30、设你明 天有一个重要的考试,而你的朋友们进今晚要开一个晚会。如果在你 的需要层次上成就需要高于交往需要或者说“游戏”需要,你就可能会呆在家里读书。即使你的成就需要也不低,但还是不如其他那些需 要更强烈,你的成绩大概就会受影响了。(二)压力默里认为,一种需要能否被激发取决于情境于是他继而又引进压 力这一概念。定义:所谓压力是指与其他需要相互作用以决定行为的一种情境势 力。例如,你对秩序的需要在没有一个适当压力的情况下(如一所杂 乱的房间)是不会影响你的行为的。如果你对秩序有强烈的需求,当 你的房间有些乱的时候,你就可能动手清理它。如果你对秩序的需求 相当弱,你就可能会等到房间乱得无法容身的时候才清扫,甚至这也 许都不是因为你喜欢整洁,而只是为了取悦于你的同屋(室友)的需 要。压力种类:压力也称现实情境,指那些实际的环境刺激所形成的压力。这种压力能够影响个体的行为反应,并且可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