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姓氏文化概述_第1页
彝族姓氏文化概述_第2页
彝族姓氏文化概述_第3页
彝族姓氏文化概述_第4页
彝族姓氏文化概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心-专注-专业专心-专注-专业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心-专注-专业彝族姓氏文化概述 是一个十分重视姓氏的。姓氏作为一种独特的,不管过去还是现在,是系血缘的重要纽带,别婚姻的重要依据。挖掘、整理、研究姓氏虽然仅是一个很专业的课题,但是,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和重要的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原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陆定一先生曾指出:“姓氏是团结的象征,姓氏有纪念的意义,姓氏存地望的考证,姓氏藏故事的由来,姓氏富人的共同体的渊源。研究姓氏可证历史之误,可解古人之疑,可壮今人之志,可树道德之风,也可通古明今;研究姓氏乃是继承中华

2、人的共同体历史之美好的品德,树立社会主义伦理新风尚的一件大事。”及其历史“ ”这一称谓是公元1954年进行识别后才使用的,在此以前,没有这种称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的汉文文献中,先秦至两汉时期叫“巂”、“昆明”,汉晋时期称“叟”,南北朝至唐初称“爨”,唐朝中后期到宋朝称“乌蛮”,元、明、清三朝多称“倮倮”。在文献中较为统一的称谓则为“尼”,这个称谓在今天内部各支系的自称中均能找到其曾经存在的印迹,诸如撒尼、尼苏、尼泼、聂(尼)苏等。使用彝语北部方言的诺苏支系,直到今天自称“尼”,称汉族为“说”。关于的族源,迄今众说纷纭,尚无定论。目前,以土著说为主。土著说的观点论据比较充足,除了汉文文献

3、资料和考古资料,更多的是古彝文文献资料和神话传说等。集研究最新成果之大成的中国通史的观点是起源于金沙江流域和澜沧江流域的中国地区。认为,任何一个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大,都不会只有单一的来源。就是这样一个,它的主体是古代地区的原住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融合了来自北方的、东方的、南方的和西方的各种人群,逐渐形成了现在这个统称为“彝”的。人类学和考古学资料显示,约170万年前到7000年前,人类经历了漫长的旧石器时代,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约7000年前到公元前45世纪,先民开始了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到公元前45世纪,父系氏族社会开始了,进入了人类文明的新时代。从彝文古籍记载可知,大约

4、在公元前45世纪,在点苍山为中心的“举菊绿姆”地区,最早出现了古彝人的父系氏族部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500年以前。 在众多的当中,是一个实行严密的父子连名制因而保存着非常完整的世系谱牒的。在社会里,下至普通百姓,上至王候贵族都有世系谱牒,王候贵族世家更是把记述和保存世系谱牒作为非常神圣的国事和家事。有学者发现,一家的世系谱牒,到2009年,共有216代。以每代平均25年计算,有5400年。也就是说,仅从这一个家族的世系谱牒来看,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经有5000多年了。 2012年出版的中国通史全面研究了有文字记录的世系谱牒,综合考古和其他史料,把文明的源头确定在以希弭遮为君长

5、的时代,这个时代约在公元前4500年。彝文古籍记载,这个时代最著名的教化师是恒楚史。恒楚史有伟大的功绩,他规范了彝文,创造了天文八卦理论,制定了宗法制度,组织了正规的祭祀活动。恒楚史在史上的地位,后人望尘莫及。 公元前4500年时,先民已经有君、臣、师的政权组织架构,已经有人规范文字、研究天文历法、订立宗法制度、组织正规的祭祀活动,表明已经从原始野蛮时代进入到了文明时代。 在45世纪的希弥遮时代,先民发展了农业和手工业,建立村邑,组织政权,运用文字,实行宗法制度。 先民笃信“天人感应”,认为,自然、人类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同“精气”、“太极”和“天文星象”息息相关,依此发明了一套天象纪年法。 据

6、彝文古籍记载,天象纪年法起始于希弥遮时代,每纪120年。希弥遮、遮道古、古珠舒、舒阿列、列阿恒五纪共600年,属乾阳运年天纪相当于公元前45世纪至公元前39世纪。恒乍耿、乍耿作、作阿采、采阿宗、宗阿色五纪600年,属乾阳运年地纪,相当于公元前39世纪。色阿主、主迫能、迫能道、道赤叩、尼弭青五纪600年,属乾阳运年人纪,相当于公元前33世纪公元前27世纪。在这天、地、人三元的1800年中,先民在点苍山一带形成了实索、能尼、史第、师赛、弥觉等强大的氏族部落。公元前27世纪,先民发展了金属冶炼业,活动中心转移到“卓阿纪堵”,即滇池岸边的晋宁。 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9世纪,先民进入人文运年时代。 公

7、元前837年左右,先民的著名领袖人物笃慕成为“人皇首帝”,开创了七国时代。大地区古滇国、夜郎国、蜀国、巴国等都同笃慕分封六国历史有渊源关系。 秦汉时期,是中华形成统一强盛大国的时期。这一时期,先民最早开发了祖国的大,从政治、经济、和社会组织等方面,为创建中华一统作出了宝贵的贡献。其时,大以先民为主导的滇、夜郎、哀牢等数十个君长国,顺应时势,先后统合到秦汉王朝统治范围内,广大先民成为统一的多国家的建设者。社会的发展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此时期,中原地区的官吏、军人以及士、农、工、商人等,源源不断地来到地区,或屯田建城、或经商开矿、或办学兴教,以不同的方式推动了地区的社会进步。其中,相当一部分汉人“

8、变发从俗”,成为“夷化”的南中大姓,使地区的结构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 此时的先民,颁布广泛,支系繁多,生活方式呈现多样色彩,甚至称谓也出现了多种多样,有夷、濮、巂、叟、蛮、哀牢等。 唐宋时期,是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唐时,在大地区人数最多、分布最广、历史上建立过众多君长国有丰富的政治军事经验的先民中,涌现出细奴逻、皮逻阁等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们顺应时势,建立了强大的南诏地方政权。 南诏近300年历史,均臣属唐朝。 南诏对地区的统治,远超秦汉以来中原王朝在的势力范围,为中国疆域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南诏时期,境内各的社会发展比较快,中心区域已经进入了封建社会。 南诏灭亡后,经历了几个政权

9、不断更替的动荡时期。在乌蛮三十七部的强力支持下,段氏建立了大理国。此时,势力强大的一些乌蛮集团,分别在西部、部和东南部,建立了罗殿国、罗施国和自杞国。 元明时期,的社会生活发生了重大的变体。 从秦汉到唐宋,大部分中央王朝都是从中原汉族地区兴起,逐步扩展到少数地区。由于地区路途遥远,交通困难,中央王朝的统治势力强的时候少,弱的时候多,社会比较混乱,给当地各种政治势力很大的活动空间。 元朝是从北方草原地区兴起的少数王朝,而且是先占领地区,再由西向东,最后灭亡南宋。为了巩固大的战略基地,元代在地区大量驻军,全面推行土官制度,给各部落首领封官赐爵,承认其世袭统治的权力,恩威并施,“以夷治夷”。 明代,

10、继续推行土司制度,并使之完备。同时,强化卫所制度,向地区大量移民,加快了各的交融,推动了地区的社会发展。 元明时期实行的土官土司制度,缓和了中央王朝同上层之间的矛盾,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有所发展,也走向了新的繁荣。 清朝初期,继续实行土司制度,地区行进在原有的轨道上。 后来,清朝实施改土归流,激化了中央王朝同上层之间的矛盾,地区陷入了长期的社会动荡之中,使人民经历了巨大的苦难。 清朝后期,人民大众同封建统治者的矛盾日益激化,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的斗争更加尖锐。在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斗争中,人民同汉族以及其他兄弟人民一起,表现了伟大的革命精神。 在东南沿海,有无数的将士在战场上同帝国主义入侵者拼

11、杀。 在滇西片马等地,人民自发组织起来,痛打英国侵略军。 在南部边疆,将领蒋宗汉和汉族将领冯子材率领的中国军队,于镇南关、谅山一带,给法国侵略军以毁灭性的打击,挫败了法帝国主义从南部侵略中国的阴谋。 清末至民国初期,一批人物如的禄国藩、陇高贤、黎天才、龙云、卢汉、安思溥、胡国秀以及的安健、余若瑔、,的余祥辉、余祥炘等斩露头角。人民参加了孙中山、祭锷领导的辛亥革命、护国讨袁战争,金沙江及红河沿岸人民开展了反对土司统治的斗争,凉山彝区爆发了反清起义和反奴隶主统治的拉库起义等,有力地促进了民主思潮在地区的传播。 龙云治滇期间注重地方经济、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出了“三民主义革命建设的新”的总体设想,并

12、抓住机遇修公路、办实业、兴教育、除弊政、练兵丁,著名的一平浪“移卤就煤”工程、炼锡公司、滇黔主滇緬公路等一大批近代企业和基础设施,就是在此期间兴建成功的。彝区,尤其是彝区在政治、经济、诸方面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抗战胜利后,中共地下党组织确定了对以卢汉为首的地方实力派采取“又斗争又争取,以争取为主,集中打击蒋介石反动派”的方针,在城区利用参议会等合法形式开展反对蒋介石内战、独裁政策和争取地方势力的活动。在农村,则积极发动农民开展反对国民党征兵、征粮、征税的斗争,并逐步引导农民走上武装反蒋的道路。 在中国共产党的争取和全国革命形势的感召下,1949年12月9日,卢汉在昆明毅然率部起义,宣布和平解

13、放。中国人民解放军从贵阳、广西两个方向给予起义有力配合,并于1950年1月月忤滇南战役,全歼了盘踞在滇南的殘敌。1950年3月12日至4月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战役,全歼了盘踞在今境内的国民党军胡宗南、贺国光殘部。自此,整个彝区得到解放,人民结束了受歧视、受压迫的命运,获得了新生。 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六种方言。有自已的文字,是中国最早的音节文字,一个字形代表一个意义,文字总数达七万多个,其中比较通用的有五千多个,形成于公元前4500以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7年通过了一套以喜德语音为标准的彝文规范方案,主要是简化了文字的笔画,确定819个常用彝字,并试行使用至今。 目前

14、,全国有3个自治州、18个自治县、有86个自治乡,具体如下: 自治州为省凉山自治州、省楚雄自治州、省红河哈尼族自治州。 自治县为省的石林自治县、江城哈尼族自治县、宁蒗自治县、巍山回族自治县、南涧自治县、漾濞自治县、寻甸回族自治县、元江哈尼族傣族自治县、新平傣族自治县、禄劝苗族自治县、宁洱哈尼族自治县、景东自治县、景谷傣族自治县、镇沅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峨山自治县,省的峨边自治县、马边自治县,广西的隆林各族自治县。 省的乡为保山市的龙陵县木城僳僳族乡、施甸县摆榔布朗族乡、施甸县木老元布朗族乡、昌宁县耇街苗族乡、昌宁县珠街乡、隆阳区瓦房苗族乡、隆阳区瓦马白族乡、隆阳区杨柳白族乡、隆阳区芒宽傣族乡,

15、大理州的祥云县东山乡、鹤庆县六合乡、弥渡县牛街乡、大理市太邑乡、云龙县团结乡、永平县水泄乡、永平县永和乡、永平县北斗乡、永平县厂街乡、宾川县钟英僳僳族乡、宾川县拉乌乡,昆明市的官渡区阿拉乡、宜良县耿家营苗族乡、宜良县九乡回族乡、富民县罗免苗族乡、晋宁县双河乡、晋宁县夕阳乡,丽江市的华坪县石龙坝傣族乡、永胜县大安纳西族乡、永胜县东风僳僳族乡、永胜县东山僳僳族乡、永胜县光华僳僳族乡、永胜县六德僳僳族乡、永胜县松坪僳僳族乡、永胜县羊坪乡,临沧市的永德县大雪山拉祜族傣族乡、永德县乌木龙乡、云县后箐乡、云县栗树傣族乡、云县忙怀布朗族乡、沧源县勐角傣族拉祜族乡、临翔区平村傣族乡、凤庆县新华苗族乡、凤庆县腰

16、街乡、凤庆县郭大寨白族乡,普洱市的墨江县龙鱼塘乡、墨江县孟弄乡、澜沧县谦六乡、思茅区云仙乡、思茅区龙潭傣族乡,曲靖市的罗平县旧屋基乡、师宗县龙庆壮族乡,文山州的文山市坝心乡、文山市秉烈乡、文山市东山乡、文山市柳井乡、文山市丘北县八道哨乡、丘北县腻脚乡、丘北县舍得乡、丘北县树皮乡、丘北县新店乡、砚山县维末乡、砚山县干河乡、砚山县盘龙乡、砚山县阿舍乡,西双版纳州的勐腊县象明乡,玉溪市的红塔区洛河乡、红塔区小石桥乡、江川县安化乡、易门县浦贝乡、易门县十街乡、易门县铜厂乡、华宁县通红甸苗族乡、通海县里山乡、通海县高大傣族乡,昭通市的昭阳区青岗岭回族乡、昭阳区小龙洞回族乡、镇雄县果珠乡、镇雄县林口苗族乡

17、、彝良县奎香苗族乡、彝良县龙街苗族乡、彝良县树林苗族乡、永善县马楠苗族乡、永善县伍寨苗族乡、大关县上高桥回族苗族乡、威信县双河苗族乡。 2010年第六次中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人口871.4393万人,位居全国56个的第七位。主要分布在、广西、重庆等五省(区、市),是中国地区人口较多、分布较广的一个少数。 人口共计502.8万,主要分布在楚雄自治州、红河哈尼族自治州、石林自治县、江城哈尼族自治县、宁蒗自治县、巍山回族自治县、南涧自治县、寻甸回族自治县、元江哈尼族傣族自治县、新平傣族自治县、漾濞自治县、禄劝苗族自治县、宁洱哈尼族自治县、景东自治县、景谷傣族自治县、镇沅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峨山自

18、治县等。 人口共计178万人,主要分布在凉山自治州、峨边自治县、马边自治县、雅安石棉县、甘孜泸定县、甘孜九龙县等地。 人口共计84.28万人,主要分布在毕节市、六盘水市、黔西等。 广西人口共计0.7万多人,主要分布在隆林各族自治县的德峨、克长、者浪、岩茶等4个乡的10多个村和那坡县城厢、百都、下华3个乡的9个村寨,余者居住在西林、田林县内。 重庆市人口共计0.42万多人,主要分布在荣昌、綦江等区县。 国外人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和美国、英国、法国等。 艺术源远流长,用彝文记载的浩繁的历史、文学、医学、历法等著作中,不乏价值极高的珍贵文献。宇宙人文论用问答形式论述自然观,是哲学思想史上的重要论著;夷志

19、对研究历史、有重要价值;还有被译为多种文字并在国内外广为流传的梅葛、查姆、阿鲁举热等史诗。流行的民间集体舞是“跳乐”。传统工艺美术有漆绘、刺绣、银饰、雕刻、绘画等。姓氏及其 姓氏是特有的现象,是整个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规定了人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规范了社会的群体行为和个体行为。 姓氏不是社会一开始就有的,是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同样,当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姓氏就会消亡。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也就是说,姓氏属于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历史范畴,同任何社会现象一样,有其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和规律。 在社会中,的氏是总的,姓是分支,部分人没有氏,姓氏带有一

20、定的阶级色彩,这与的社会体制息息相关。一、的氏 的氏,俗称家支,其内涵和外延与汉族在夏商周以前的“姓”基本相同,“统其祖考之所自出”。“ 家支”是汉语的习惯称谓,彝语称为“堇”,意思是根或源,也叫“措跐”或“措颇”,指出自一个共同祖先以父系血缘为纽带联结起来的继嗣群体。在这个群体中,随着人口的繁衍,按血缘关系的亲疏,衍生成若干大支和小支,小支之下,便是为数众多的个体家庭。 使用彝语北部方言的,习惯将出自一个祖先通过血缘谱系线索认定的父系亲属群体称作“跐维”。一个家支的任何一个成员与这个家支的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都可以确切地以谱系的形式表述出来。不论你居住何地,相隔多少年代,只要能连接父系血缘谱系

21、,就是同一家支的成员,同时能拥有这个家支成员应有的权利与义务。在对外家支的交往中,尤其是到了生疏的地方,只要能熟背谱系,证明自己的身份,会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所以,他们都能熟记自己群体的谱系。 在人看来,天下同氏(支)是一家,所以同氏(支)不能婚。直到今天,实行严格的家支外婚,家支内部是严禁通婚的,性关系也被认为是乱伦的。 在的传统社会里,家支除了别婚姻,还有两大功能,一是对内功能,即对家支内部成员起到控制、保护和的作用;二是对外功能,即家支作为一个整体在与外部的联系中,有通过聚合其内部各个成员来控制或与他家支联合,达到维护自己家支利益和荣誉的作用。 在过去,家支的作用非同小可。直到今天,在

22、诸如就业、养老、医疗、保险等公共社会保障还不是十分健全和完善的广大乡村,对于绝大多数仍然挣扎于温饱线上的农民家族来说,面对生老疾病以及不可预见的突发性灾难时,依旧难以应付自如,他们还得依靠家支这一传统组织的群体力量来分担和消化难以把握的人生遭遇。在地方性村落社区中,家支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内部的互动和交往:一是在农牧生产中的互助,二是日常生活中的互助和礼仪往来。在小家庭制度下,大多数核心家庭的劳动力常常只有夫妇两个,家庭劳动力明显不足,而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决定了有的活动需要集中力量、时间突击进行,这对“一家一户”的小家族即使夜以继日也是很难胜任的。在这种情况下,寻求亲友的帮忙、协助是较为可靠的选择。

23、因此,村落家族常常联合起来从事下列活动:耕种、除草、收获和放牧,相互交换和分享劳动力,尤其在出自一个父亲或祖父的继嗣群体间这种合作更为密切。此外,在这些活动中他们也常常相互交换和分享役畜、生产工具、相互调节种子。不过,更多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交往、互助,如诞生、成年、祝寿、乔迁、婚嫁、丧葬、祭祀等礼俗活动中的相互馈赠和慰问;经济生活中的救济面临生存困境的贫穷族人遭遇疾病、天灾时的相互求助;教育中的资助成绩优异的贫穷弟子接受高等教育,以及对外来侵害的救护、支援和共负血仇责任等。所有家支对本支成员之间相互援助的责任和义务都有硬性的规定。 可以说,家支最主要的功能是以家支群体为整体为每个成员提供保护和便

24、利,保证不让每一个成员受难。在小型的继嗣群体中,那些穷困、无子女、生活无靠的老年夫妇或孤寡老人多少会受到来自近亲家族的定期资助和照顾,即使是那些有女儿没儿子的老人也不例外。在他们终老时,近亲族人也会尽力料理后事,使他们体面地离开人世。而那些诚实、本分、努力劳作却因能力、健康、疾病等原因赞成贫困的穷人在生活面临困境时也得族人的救济;一个男孩或女孩在能够自理前若失去了父母,会得到他们近亲的照顾,家族也有责任把他(她)抚养大,并他成家立室。假如一个老人在他年老时,由于没有人照顾,生活无依而乞讨为生,或者去投靠女儿;一个男孩由于失去双亲,无人照顾而流落异乡;一个贫穷的家族由于食物私有制而出现有人饿死,

25、这些都会被视作是一个家支的耻辱。当一个家庭在遭受像火灾这样的毁灭性灾难或因某个家庭成员的过失遭遇巨额赔偿时,这个家庭有权利向整个家支提出援助请求,而作为这个家支的成员不管这个家庭平时与他们有无来往,都应义不容辞的伸出援助之手,帮其渡过难关。在从前,一个家庭因贫穷、负债而沦为嘎加时,家支也有责任和义务这个家庭还债赎身。 另外,当一个人或家庭遭遇外来侵害,生命和财产受到威胁时,作为整体的家支也有责任和义务提供保护和救援,而当一个人遭到外来杀害时,受害人的家支要么设法除掉凶手,要么威逼杀人者的家支拿凶手偿命,最低限度也要迫使凶手的亲属赔偿受害人的命金。正是这些保障每一个家族、每一个成员生存底线的习俗

26、、制度,使得所有的成员都对家支有着一种强烈的认同感,所有的家支成员都自觉关心家支的名声,关心每一个家支成员的命运。 家支还惩戒那些触犯家规、违反习惯法以及误入歧途,给家支的声誉和利益带来损害的成员。作为一个高度裂变的亲属组织,从家庭到宗支,都是具有自主性的群体,尽管这些群体之间因为共同的需要存在某些合作,也因为在“共利”的驱动下常常做些集体性的联合行动,但更多的时候却是自主行动,它们的行为彼此独立。就是作为这些自主性群体的个体成员,也享有充分的自主性,他们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喜好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在这种情况下,仅凭共同祖先的“伦理”基础和道德说教是难以形成具有实质性功能的家支的。这个时候

27、,作为家支会在其内部建立起一套统一的行为规则,规范和约束每个成员的行为。 此外,调停和仲裁家支内部的各种冲突和纠纷,维护家支的稳定也是家支对内的一个显著功能。家支内部的各种冲突和纠纷由房头主持,会同当事人双方协商解决。房与房之间的小型纠纷由家族头人调解,较大的冲突由同级旁系的第三方房头或请其他家族的“德古”调解。同样,在更大范围的继嗣群体,即同一宗支内的纠纷由支头会同各房头调解,而宗支与宗支之间的冲突则由同级旁系分支的第三方的支头或外家支的“德古“调解。房与房、支与支之间的冲突,之所以要由第三方的头人来调解和仲裁,倒不完全是因为他们比本房、本支的头人更有威信或影响力,而是因为他们不是直接的利害

28、关系人,由他们出面仲裁更容易被冲突双方所接受。 家支的功能一般是通过内部制度和组织活动实现的。家支有由家长、支头等构成的组织,有头人议事会(基尔基天)、常规性的议事会(孜沙玛沙蒙格)、应急性的动员会(乌尼蒙格)、资源利用管理会(“斯西玛西蒙格”)、妇女大会(“尼莫冉莫蒙格)等不同层面、不同主题的议事制度。家支借助这些不同形式的议事会制定大量的族规、戒律和禁例等,并通过婚姻、丧葬、祭祀、财产、伦理风尚、权利义务、行为举止等为族人设立形形色色的规范,强制执行。 家支的功能还通过德高望重称“德古”和“苏易”等自觉自愿充当裁判的家支头人来实现。“德古”彝语意为善于判断,不辞辛苦的尊者。彝谚说:“彝区的

29、德古,汉区的官府”。“苏易”彝语意为给群众办事而受尊敬的人。无论“德古”或“苏易”,他们都熟悉传统的礼教法规,熟悉本、本家支的历史和典章制度。他们社会阅历丰富,能言善辩,办事比较公正。“德古”的威望一般超出本家支之外,在几个家支联合行动时,发挥组织领导作用。堪称“德古”、“苏易”的家支头人,他们主要是依靠自己的才干通过长期的办事实践而为群众所公认的。他们之所以被社会承认主要在他们在解决各种纠纷和处理各种重要问题时,一是坚持的传统法规,二是坚持协商,必要时采取神明裁判,尽量做到不偏不倚。如果在办事中出现明显不公正,而且不能说服不平者,自己就自然地失去“德古”、“苏易”的地位。“德古”、“苏易”处

30、理事务的范围是比较广泛的,但一般主要是调解家支内外的纠纷,如婚姻、边界、掠夺奴隶、人命、盗窃和道德行为等等;他们在调解纠纷事件后,双方都得付给一定的报酬,报酬没有固定的数额,但一般都较丰厚。 此外,家支还通过保护族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救济贫穷族人等方式笼络人心。这样就把家族、家支和家庭等所有单位上的个体成员整合在了一起。二、的姓 的姓,使用彝语北部方言的称做“措系”,其内涵和外延与汉族在夏商周以前的“氏”基本相同,即的姓可以别贵贱,贵者有姓,贱者有名无姓。在社会里,姓同氏不同者,婚姻可通;氏同姓不同者,婚姻不可通。 现行社会中,的姓和汉族的姓也不一样, 同一个姓的人不一定是一个家支(氏),同一个

31、家支(氏)的人也不一定用同一个姓. 如威宁八大土目中安姓有六支,彝良罗姓有六支。有关资料显示,巧家县汉姓“安”的有八个彝姓(支),汉姓“禄”的有六个彝姓(支), 汉姓“陆”的有七个彝姓(支)。据民国二十七年统计,鲁甸县有四大黑彝、八大白彝和七姓红彝, 并举出使用的汉姓有六十九个。 关于姓氏的有关记录称, 昭通市有汉姓七十四个, 彝姓一百三十九个, 将近两个彝姓人家使用一个汉姓。譬如沙马曲别、沙马石亿,虽然都姓沙马,但他们分属不同的家支(氏),他们之间是可以通婚的。又如阿果,丝子,吉乃,阿扎,曲莫,格博,油木,来则,以来等,虽然姓不同,但都是莫俄家支(氏)的人,他们之间是不能通婚的。(一)的彝姓

32、 要弄清楚的彝姓, 应该从的婚俗说起。在定亲之前, 要向对方通报自家的彝姓(彝语叫“尼依”、“尼依”等)。如果彝姓相同则不能开亲。通报不出彝姓的人家, 被视为根骨不正, 受到鄙视, 开亲也比较困难。 对于所假托的汉姓, 就是相同也不计较。可以说, 汉姓相同开亲的比比皆是, 如徐天荣等人写的云贵边境一恶魔中, 记载恶魔安尊三(小安四) 的大姐夫名安小友, 小老婆安金华, 都是汉姓相同, 他们的“ 尼依”却不是一样。 据精通彝语的人讲, “尼依”在汉语中难以找到一个很合适的对应词。目前在有关彝姓的著作中, 有的将“尼依”译为姓氏(我们采用此种译义) , 有的译为谱牒, 有的译为族谱。彝良县龙街乡的

33、汉姓罗的人家中, 礼底、卯歹、楼吉、侯尔四个彝姓至今还为后人记住。其中,卯歹、楼吉两支还记住自家彝姓的全称为“马课尼依, 语哼卯歹” 、“ 密所尼依, 麻迷楼吉” 。据了解, 彝姓通常都是这样的两句组成, 每句四字, 一共八字, 极少例外。前一句的开头两字, 是指这个家族的旗号(或叫标志、或叫表征) , 各支采用的旗号不同, 或以山、以水(河、湖) 、以石、以植物、 以动物之类; 后一句的前两个字是指分支(宗)时的祖名或地名, 后两个字即彝姓。以“马傈尼依, 语哼卯歹”为例, 如果全译, 按其固定格式为: 以“ 马傈”为旗号, 并在“ 语哼”分支(宗)的卯歹家族。“ 卯歹”这个彝姓(尼依)就是

34、如此产生的。可惜今天难以找到能将“ 马课” 、“ 语哼”译为汉语的人, 况且彝语亦有古今差异, 名词大多数只能音译, 无法义译。据说, 大都是一支人传到九代之后, 逢单代做大斋一次, 就可以分支各自确立彝姓, 变原先的血亲关系为姻亲关系, 可以通婚无禁了。这样不断演变, 彝姓在子孙繁衍中变化、发展。所以, 的血亲和姻亲关系总是盘根错节, 十分复杂, 无法理顺。姓氏(家支) 仿佛一棵大树, 根深叶茂, 不断分了长枝, 向四面八方伸展开去。 的彝姓颇多。公元1991年省布拖县少数语言文字委员会曾经作过一项统计,仅是布拖一个县,境内就有294种姓。此次编修千家姓收到了各地提供的4800多个彝姓。的这

35、些种类繁多的彝姓有以下几种主要来源: 一是用祖先名人的名或号作姓。此类姓氏较为普遍,数量较多。谱牒志乌蒙谱的记载,乌蒙一姓,源于“罗乌蒙”。文献称慕阿卧传二十一代到侯德额、德额罗(隆、鲁)、罗乌蒙,以后姓乌蒙;凉山的 “阿说” 一姓,源于乌蒙第十二代后裔宋时被封王的乌蒙阿硕(又名罗勺,或毕律阿勺)。乌撒一姓源于名号“乌撒”。慕克克传到第23代“麦遮俄索(乌撒)时,由他创建强大的地方政权,以“乌撒”为号,之后,“乌撒”成为麦遮俄索后裔的姓。阿鲁、昂卓,都是景火惹所家支的分支成员。景火世有三子,其中,长子景火景克景克阿鲁,阿鲁的后裔姓阿鲁;次子景火嘉布嘉布木惹木惹昂卓,昂卓七子后裔姓昂卓。又如“依

36、伙”,又称“拉马依伙”,是阿摸惹古的后裔,拉马四子的家支成员,因其祖先依伙在一棵大柳树下出生而用彝语的柳树名“依伙”作其名,之后,其子孙就姓依伙。 二是以统治者的姓氏为姓。如古侯后裔一支昂紫五子,多称姓“古尔曲比”。有一部分,因曾为曲涅部沙马土司(兹莫)家的属民而称姓“沙马”。为与其他的沙马姓氏区别,称“昂紫沙马”。又如贾批,本姓潘景,因曾为土目贾批家的属民而随主子姓“贾批”。又如牡潘,本姓“贾古”, 贾古惹什的分支。曾沦为牡潘(乌抛)家的属民而随主子姓“牡潘”。 三是以居住地地名作姓。如布约、热孔、万张、罗洪四姓,他们均为曲涅支乃庚七子后裔,迪俄四子家支成员,只因居住地的地名不同而使用了不同

37、的姓。其中,“布约”曾居“斯母布约”(今昭觉县布约乡),以地名“布约”作姓;“热柯”曾居“热柯拉达”(今昭觉境内),以地名“热孔”作姓;“万张”曾居“万张甲谷”(今昭觉境内),以地名“万张”作姓;“罗洪”曾居“罗洪甲谷”(今昭觉境内),以地名“罗洪”作姓。 四是以职业称谓作姓,诸如邱摸、尔古等。分支大典和祭祖场合不可或缺的总指挥,彝语叫邱摸,是一份受人尊重的光荣而神圣的职业,一般推举知情达理任劳任怨的人担任。在的传统社会里,人们往往以在分支大典和祭祖场合当上邱摸为荣。只要有人在分支大典和祭祖场合当任邱摸,其后裔大多自豪地以邱摸这个职业称谓为姓。也因此,在姓中邱摸姓很多。这次编修千家姓,我们发现

38、使用彝语北部方言的有47个家支用邱摸作姓。“尔古”在彝语里有巧匠之意。逐渐地“尔古”这个职业称谓就演变成从事工匠技术作业的人家的姓了。 五是以绰号作姓。如贾达,本姓“金博”。据传,在一次建房时,金博昂尤独自一人扛着重木料走过屋梁,人们佩服地叫他“贾达”(强人),“贾达”姓氏由此而得。又如嘉萨,双郭阿念(兹莫)家的仆生子,为罗罗宣慰司家的家丁,罗罗家赠给苏尼拉此俄纠的“卡巴”(酬礼)。奥笃在苏尼家,出门牵马,在家放马,除此之外不做任何事情。放马时,他骑着主人的骏马,旁人羡慕他说“井萨”(快乐的奴仆),“嘉萨”姓氏由此而来。 六是语音变化所至。如“潘则”原是由人名演化为姓氏的“潘景”,后因变音为“

39、潘则”。还有,如“阿钟”,因作战勇敢且不支声,以“阿钟”(不支声)作姓。“阿折”,因遇敌勇往直前从不退却,强攻硬拼,用“昂折”(不退却)作姓。又如“马(Ma33)”,有两种说法。一支姓“马”的,据说是因为用马樱花治疗受孕,彝语称马樱树为“马”或“铄马”,故而得姓。另一支姓“马”的,据说罗罗宣慰司家住地周围夏夜蛙鸣扰人,土司不能安寝,于是让其晚上拿竹竿驱蛙,竹子在彝语中称为“马”,故而得姓。再如“更布”,彝语“更”即荞麦,“布”即过敏、不适应。因这支人对荞麦过敏而姓“更布”,至今,该支人过节、祭祀仍不用荞麦作祭品。(二)的汉姓 现在,很多人都改用汉姓,有的则两者兼用,这是由于各个之间的联系大大加

40、强,各交流不断加深的结果。 从宋书中记载的姓氏到现在只有一部分还在使用看,开始广泛使用汉姓应该在元、明之后。 使用汉姓是从土司开始的, 如明初宁州土司归附, 太祖朱元璋嘉之, 赐姓“ 禄” , 使世袭知州, 学习汉。其后裔禄洪, 曾点健儿三千,护卫京城, 效忠明末皇上朱由检, 著有北征集, 其中春日北征途次有怀云: “千里迷故国, 万里赴都城。夜夜闻鸡声, 朝朝祭马行。鸟啼乡思动, 花拂剑光生。一洗腥擅净, 齐歌奏凯声” 。宋代, 雄冠三十七部的凤氏土司, 亦是十六代传至阿英(凤英)即明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时才“奉例赐姓凤, 帝宠之甚, 晋中宪大夫”的。在黔西北、滇东北的安姓、禄姓等汉姓

41、土司、土目, 都是封建皇帝的赐姓。 元、明以后, 使用汉姓开始逐步普及到贫民百姓之中,在与汉族深度杂居的地区,姓氏不再普遍使用和发展。深度杂居区彝姓为什么逐渐被汉姓取代? 除封建王朝为了便于推行土司制度赐姓外, 流官也要求人使用汉姓。毛奇龄蛮司合志卷八记载: “ 诸甸本土; 罗罗和泥人好相杀, 死则偿以财, 家无姓名, 其有名者或递承其父名之字, 顾无姓。弘治中知府陈最以百家姓首八字, 司分一字加于各名之上, 诸甸皆受, 惟纳楼不受。”而更主要的原因则是明代大量汉人迁入夷区, 彝人居住地由过去的“夷多汉少”变为“ 汉多夷少”。自然在姓氏上要受到汉族的影响, 促使彝姓逐渐转化为汉姓。 马学良先生

42、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至40年代初期, 曾在武定彝区调查, 认为现代姓氏, 很多是由古代氏族图腾转化来的, 他举了以下数例: 取近音字以为姓, 如彝语“琐斥”意为“梨” , 梨李音近, 故以李为姓; 取形色以为姓, 如彝语“ 女” 为“黄牛” , 故以黄为姓; 取义而假其音, 如彝语“勒”意为“璋子” , 故取汉姓为张。也有为了生存而假托汉姓的, 如广西隆林的韦、王、黄、昊、李、杨等汉姓, 据说是从迁徙至广西隆林之后, 为逃避领主和官府的迫剿和迫害, 借当地汉、壮大户的姓氏掩护。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 一为皇帝赐姓。土司及土目朝廷赐姓。如:雷波阿卓土司,据马湖府志记载,明洪武 4年(公元 137

43、1年)雷波长官司投诚纳土,皇帝赐“杨”姓。又如沙马土司家的“安”姓。据传,凉山的沙马土司进京朝拜皇帝,皇帝问他姓名时,因紧张,一时回答不上来,正在用彝语讲:“安安”,意即“我我”时,皇帝误以为他在回答自己姓“安”,就讲了句“安,安宁一方,这姓好”。于是,沙马土司及其后裔从此姓“安”。 二为彝、汉杂居相处,便于交往假托邻里汉姓。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一部分从世居的高山上搬到坝子里和汉人杂居,在日常的生活交流中,为了便于称呼和记忆,便省去复杂的彝姓,和同村寨的汉人同姓,如周围的汉人姓刘,便取汉姓为刘。宁蒗县境内三个彝姓金古、嘉日、吉伙的,几乎全部用汉姓“杨”。因为他们的先民从大凉山迁入

44、宁蒗并居住的今宁蒗县跑马坪乡一带,当时有一回族大户原住民,叫杨茂德,这三支人就假托其姓为“杨”。 三为用彝语谐音取汉姓。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派工作队到少数地区统计人口情况时,因不懂彝文且语言不通,在记录名字时便取彝姓的谐音为汉姓。如:彝姓为马海的汉姓记录为“马”;彝姓为黑基的汉姓记录为“何”;彝姓阿鲁的汉姓记录为“卢”;彝姓为阿苏的汉姓记录为“苏”,彝姓邱摸的汉姓记录为“邱”等等。另外,在的众多姓氏中,有很多姓氏的彝语读音与汉族百家姓中的读音相同或相近,人自己就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汉姓作自己的姓。如:“沙马”汉姓“沙”或“马”;“马”汉姓“马”;“阿鲁”汉姓“罗”、“卢”、“陆”

45、;“莫色”汉姓“毛”;“罗洪”汉姓“罗”;“阿苏”汉姓“苏”“阿西”汉姓为“肖”、“谢”等。 四为用彝姓意译为汉姓。人使用的汉姓中,有一大部分是根据彝姓意译过来的。如“依伙”意为“柳树”,取汉姓“柳”;“阿都”意为“狐狸”,取汉姓“胡”;“阿糯”意为“猴”,取汉姓“侯”; “诺布”意为“花”,取汉姓“花”;“曲比”姓的“曲”意为“白”,故取汉姓“白”,“曲”有“银”之意,也有取汉姓“银”或“叶”者;“金母”的“金”意为“蜜蜂”,取“蜂”之谐音“丰”为汉姓,等等。 五为拜汉人为干爹干妈得汉姓。如:宁蒗自治县第一任副县长嘉日拉火,其汉姓汉名为章思孝,因其祖父拜北胜州土司章天锡为干爹,得汉姓“章”。

46、 为随意取一个汉姓。传统上,使用彝语北部方言的诺苏支系的孩子是没有汉姓汉名的。所以,在使用彝语北部方言的诺苏支系地区,孩子上学的第一天,老师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根据汉族的取名习惯给这些孩子取个汉姓汉名即学名。因而,在使用彝语北部方言的诺苏支系地区上过学的孩子都有两个姓名,一个是彝姓彝名,一个是汉姓汉名。彝姓彝名是出生时村里的长辈根据的命名制度给我取的,汉姓汉名即学名是上学的第一天班主任老师根据汉族的命名制度给取的。这种情况多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后,姓名不好记,加之汉族及其他老师对学生的姓名读音无法进行准确识记,为便于记忆,早期进入凉山地区任教的汉族及其他老师就给凉山学生随意取了汉姓汉名,即学名,

47、使用至今。种类繁多的汉姓汉名,虽然不符合传统的姓氏结构和名字结构,数量也远不如彝姓彝名多,但是对现代特别是对生活在现代都市中的彝人来讲,汉名汉姓成了使用频率最高的姓名。(三)彝汉双姓并行不悖 从开始使用汉姓到现在,姓氏的使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此消彼长的过程,即随着时代的发展,姓氏的使用在逐渐减少,甚至不再使用,汉族姓氏在社会生活中运用得越来越多,甚至占据了主导地位。自元明时期地区大量出现使用汉姓汉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广西等地的基本上使用汉姓,只有凉山还在使用本身的姓氏。 尽管如此,从使用汉姓起,姓氏就成了“双轨制”,即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使用汉姓,在生活中则使用彝姓。直到现在,已经基本只用

48、汉姓的、广西等地的人还知道自己的姓氏,并且他们的姓氏在祭祖等大型的传统活动中还在大量使用。据调查,省昆明市禄劝的和省楚雄自治州武定县的尽管在元明以后多转用汉姓汉名,但直到今天,在家祭、祖祭等生活中仍大量使用他们的姓氏。仅禄劝县拪营盘镇周围就有诏贲(诏僰)、高泼、高康、东康(东康亦为蜂氏)、觉老、乍泼、曲木德勒、芒曲德勒、高奢、罗卧、阿着、阿教(叫)、僰嗤、妥尼、龙恒、以鲁、斯功、皎莫、俄鲁、阿鲁、卡邓、德来、落尼、阿考、大更、古蔺、吐鲁、本木、阿纳、扫美(撒梅)、罗婺、拪尼、阿冷、阿丹、阿常、觉摆、卡报(康保)37个姓氏,而且,这些姓氏称谓许多都成了当地的村名、地名、山名、寨名、坝名,诸如云龙

49、乡的落尼山、拪营盘镇的卡邓村、拪营盘镇的阿教坝、拪营盘镇卡邓村的阿倮(鲁)咪地等。青年网总编辑阿叫拉诺初中以前就用汉姓汉名叫张承颖,初中以后则转用自己的彝姓彝名。据他讲,禄劝的人使用汉姓特别随意,想用哪个就用那个,就他家来说,他祖父用的汉姓是龙,他父亲用的汉姓是张。使用彝语北部方言的则在现实生活中既使用着汉姓汉名又使用着彝姓名,譬如现任省学会会长的马立三,其姓名叫沙玛乌鸿万丈。学者邱忠文同时使用的姓名是邱摸巫赍弫弘,在老家其长辈们只知道他的姓名,不知道他叫什么汉族姓名。使用彝语北部方言的有的则直接将的姓名音译为汉姓汉名,诸如阿苏大岭、拉玛兴高、阿吉拉则、曲比卧龙等。特别在祭祀等传统生活中只使用

50、姓名。直到近年编修的相关谱牒在续谱时只加续名字不加续汉族名字(学名),汉族名字仅作为备注使用。 就发展趋势来看,的姓氏慢慢的在现代化,在汉语国家趋于以汉语汉文为载体的现代化,在英语国家则趋于以英语英文为载体的现代化。就目前的发展情况看,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的的姓氏将会消亡歹尽,不复存在。在元明时期,皇帝只是册封各地首领时赐予汉姓,如:宣慰使阿赞龙弟被明太祖朱元璋赐姓“安”;永宁宣慰使奢氏被赐姓“禄”等等。可随着时间的流逝,到现在,除了使用彝语北部方言的,其他的很多都不再使用自己的姓姓名,只有现代化了的汉姓汉名。在使用彝语北部方言的中也随着地区的发展,很多的人都使用了现代化了的汉姓汉名,虽然大量

51、使用自己的彝姓彝名,但是在单位里使用的都是现代化了的汉姓汉名,在英语国家工作生活的则使用现代化了的英文名字,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现代化的过程。三、姓名与姓氏 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姓名,那是代替自身的符号,是生下来后得到的第一份礼物。不管在什么国家、有怎样的身份和怎样的职业,我们都会有自己的姓名,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法则。无论在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还是中国、朝鲜、老挝等发展中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姓名,那是不分阶级、不分等级、不分性别、不分国度的。 也不例外。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称谓,那就是他或她的姓名。姓名具有自己别具一格的命名方式与称呼规则。(一)姓

52、名的命名方式小孩子生下来后有的满3天就由爷爷奶奶给其取名字,无爷爷奶奶者则由外公、大伯等长者给其取名;有的则待到满月时再请长辈取名字。取名的方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是根据母亲生孩子时的命向来取名。指孩子降生时,根据的历法推算孩子的命宫所在方位给孩子取名。传统上,使用彝语北部方言的诺苏支系根据八方图(见八方图及说明)推算孩子出生时的命宫所在,并依此给孩子取名。如某男孩的母亲生他时的年龄为21岁(虚岁),则从依木(南方)起计算,一格为一岁,数到21格时为你瑟方向(东北方)。则该男子的名可为你瑟,或头字为你后加达、恰、步、火等构成名。某女孩的母亲生她时的年龄是25岁(虚岁),则从依我(北方)起开始按

53、逆时针方向数格,一岁一格,数到25为依我(北方),则该女子名可直接为依我,或头字为依后加青、娓、落、张等构成。八方图 说明:使用彝语北部方言的诺苏支系首先确定四个正方位,确定了四个正方位之后,再在四个正方位之间设下四个副方位,形成完整的八方观。即以水源方为北方称依我意为水流的源头;以水尾方为南方称依木意为水流走的方向;以日出方为东方称布都意为太阳升起的地方;以日没方为西方称布金意为太阳倒下的地方。设在正东与东北之间的副方位称你瑟果,意为放牧牛马的地方;设在正南和正西之间的副方位称永生果意为放牧绵羊的地方;设在正东和正南之间的副方位称鲁地伙意为养龙场;设在正北与正西之间的副方位称肯地伙意为养狗场

54、。具体推算时,男子从依木起计算,按顺时针方向推算,女子从依我起计算,按逆时针方向推算。 二是给孩子取贱名。表示这个孩子肮脏、下贱,以示不让鬼神将其收走和免灾,防止小孩夭折,易于养活,如取名为阿比、克其、可末等,分别指丑陋、狗屎、母狗。 三是为纪念接生的人或恩人而取名,如在医院出生的女孩可取名叫医生嫫。或找干爹又称“保爷”取名,根据算命得知八字软的人需要找个保爷(保住他的命的爷爷,一般由别的担当,多数为汉族、普米族、摩梭等),并由他取名。依照其的习俗取个寓意为健康、吉祥的名字。如:长生、长英、长寿、长保、长秀、永生、永强等。 四是以猛兽名为男名,以花草名为女名。这也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前者如拉

55、龙、日使、俄切等,分别指虎、豹子、熊等,有辟邪、镇鬼之意;后者如史娓、俄娓、里娓等,分别指金花、菜花、春花之意,有美貌、秀丽之寓意。 五是以新出现的事物名称命名。这种命名方式以社会生产生活中出现的新事物、新名词等事件或名称来命名的居多。如:红军、解放、开放、改革、建设、公社等等。(二)姓名的称呼规则 不分男女老幼都有两个名字,即正名和缀名,每个名字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音节组成。一个完整的姓名三个部分组成,即姓氏、正名和缀名。排列顺序为:姓氏+缀名+正名,如邱摸巫赍弫弘,其中,邱摸是姓氏,巫赍是缀名(尊称),晚辈和同辈称呼时专用,弫弘是正名,长辈称呼时和叙谱时专用。名字的正名男女有别,通常从字面就可

56、推知其性别。男名常以日、子、木、尔、拉、色为词尾,如弫弘、子日、约日、尔也、尔呷、赤尔、日木、色子、拉子、日色、友拉等,这些名字专为男子所有,极少有女孩取这些名字的;女名大多以外、红、杂、果、阿木等为词尾,如:弫启、弫外、沙红、子杂、日果、友阿木等,这些名字专为女孩所有,除极个别特殊情况以外,极少有男子取这些名字。缀名则另外,男女缀名都没有多大的区别,大多数缀名男女都可以使用,如巫赍、巫牛、巫达、扭牛、阿各、阿呷、乌各、乌只等,既可做男性缀名,也可做女性缀名。 在日常称呼中,大多只取其一其二很少三者同时使用,具体如何称呼还须视称呼者与被称呼者之间的关系而定:长辈对晚辈直呼名,以示庄重;晚辈对长

57、辈,必须将表示关系的称谓+缀名(尊称)一起来称呼,以示尊敬;平辈之间可只呼缀名(尊称),也可将对方的姓氏和缀名(尊称)合起来称呼,一般多称呼对方的缀名(尊称)而不加姓氏,以示礼貌;对陌生人或一般的人士,则称呼其完整的姓名即姓氏+缀名(尊称)+正名,以示表达准确无误。(三)的姓名与姓氏 在古代,许多的姓名变成了姓氏,但姓氏不完全是的姓名。在现代社会,现行的姓名不可能再变成新的姓氏,倒是受以汉为主体的现代影响,姓名已经开始汉化,姓氏也趋向汉化。据调查,、广西等地已经全面使用汉姓汉名的,在祭祖续谱时,将现实生活中正在使用的汉名记入世系谱。可以想见,将来有一天传统的以彝姓彝名为主的父子连名血缘谱系就会

58、变成以汉姓汉名为主的血缘谱系。四、的父子连名制谱系及其彝文谱牒的特点(一)的父子连名制谱系 父子连名谱就是指父名后面连接着子名或子名前连接着父名并代代相传下去的叙谱形式。其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父子式、祖父孙式、姓父子式等。其中,父子式是最基本、最普遍的形式。使用彝语北部方言的诺苏支系将父子连名谱系叫做“措次”。“措”是人的意思;“次”是代或辈的意思,合起来就是人的代数或人的辈数的意思。 历史上,哈尼族、怒族、景颇族、纳西族、傈傈族等彝语支,曾经都不同程度地使用过父子连名叙谱制度。则在古代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长期实行了父子连名制,直到今天,、三省的地方还有留存并使用着,尤其在使用彝语北部

59、方言的诺苏支系中保留特别完整。而且,在记忆或记录谱系的时候,谱系的形式十分严格地采用父名子名(女名)的父子连名格式。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的父子连名制谱系是传统版的DNA。 父子连名制谱系是只记录正名不记录姓氏和缀名的。如阿摸惹古家族阿邱拉玛支系布谷平依家的连名谱系:慕阿乌乌阿摸阿摸济摸济补济补哈补哈密哈密果密果土果土卓卓亚合合阿罗阿罗濮罗濮付付麻觉阿录仁仁阿录阿录巫巫阿莫莫以巫侯巫侯得俄得俄罗罗巫木巫木很很竹俄竹俄库库录库德奢曲举巫仁巫阿乌仁以怕颇比录阿石杜比阿古阿录阿初比约比多濮娄濮罗录录道多阿祖阿部阿岱阿秋那周阿诗地比侯更阿红瓦库都比举足濮石阿以拉罗拉娄侯侯俄娄德初濮代克阿以热可阿国阿诺

60、麻录阿普诺苦鲁兹鲁史鲁颇祖咋尔角尔颇尔史诺我付哈主尔麻尔马嶂地取地诺古取鲁取狄你狄尼思惹尔惹木乌思摸色莫思意色依单以鲁颇阿史其补其莫帕冷切肯阿摸(九子:斯洪、斯都、斯依、斯兹、斯色、斯乌、斯史、斯布、斯普)阿摸斯洪斯洪斯尼斯尼阿邱阿邱拉玛拉玛补国补国平依平依尔西尔西诗摸诗摸果果果果依助依助委惹委惹很足很足阿大阿大克惹克惹阿索阿索依都依都尔他尔他改哈改哈则伙(邱摸巫赍弫弘)则伙古步(邱摸巫列古步)。从这个谱系里,我们不难发现,叙谱叙到注了完全形式的姓名“邱摸巫赍弫弘”和“邱摸巫列古步”时,谱系中只用正名“弫弘”连接上一代人的正名“改哈”二字和下一代人的正名“古步“二字,形成了“改哈弫弘”和“弫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