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十堰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 划 纲 要(征求意见稿) 2021年6月目 录TOC o 1-3 h u 第一章 开启科技创新推动十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1一、发展基础与形势1二、指导思想4三、基本原则5四、发展目标6第二章 实施科技创新四大专项7第一节 优势产业创新专项7一、汽车关键零部件技术8二、智能装备技术10三、大健康技术12四、大生态技术12五、特色农业技术13六、数字技术13七、清洁能源技术13第二节 创新平台建设专项14一、产业技术研究院14二、产业创新联合体14三、重点实验室15四、科技创新中心与离岸双创基地15第三节 创新主体培育专项15一、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企业15二、加快培
2、育科技型中小企业16第四节 科技人才聚集专项16一、全方位聚集科技创新人才16二、营造良好人才环境17第三章 完善科技创新支撑17第五节 大力推进全域科技创新17一、加强全市区域协同创新发展17二、加快高新区提质升级19三、推进农业科技园区创新建设19第六节 积极开展跨区域科技合作20一、加快融入“汉-襄十随神”创新网络20二、深化拓展科技创新合作区域21三、对接国家和省科技创新战略布局21四、探索推进国际科技创新合作21第四章 优化科技创新生态22第七节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22一、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22二、大力发展成果转化机构22三、健全成果转化服务体系23第八节 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3、23一、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23二、完善科技项目和资金管理机制24三、创新科技成果评价和人才激励机制24第九节 健全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25一、加大财政科技投入25二、推进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26第十节 加强科研诚信和创新文化建设26一、加强科研诚信建设26二、营造鼓励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26第五章 强化科技创新保障27一、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27二、健全科技创新法规政策体系27三、提高科技创新投入水平27四、加强规划与年度计划的衔接28五、开展规划评估与动态调整28 PAGE 30 PAGE 31 十堰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纲要“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4、国家迈进的开局时期,是开启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十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新征程的开局五年。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全面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根据湖北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和十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远景目标纲要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规划纲要。第一章 开启科技创新推动十堰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一、发展基础与形势“十三五”期间,全市围绕“靠项目支撑,凭数据说话,用实绩证明,让人民满意”的科技工作要求,推动了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的快速发展,超额完成既定目标,为“十四五”奠定了坚实基础。科技创新生态明显改善。“十三五”期间,全
5、市科技创新工作快速发展,各项重要指标较“十二五”末期均取得了较大提升,圆满完成既定目标任务。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13%提升至21.2%,占比首次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位列全省第四。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由162家增加到367家,较“十二五”末翻了一番。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比重由1.37%增长至1.97%。技术合同交易额由14.85亿元增加至77.27亿元。各类省级以上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达到423家,数量位居全省前列。在湖北省市州科技创新生态指数报告中,我市科技创新生态在17个市州中排名第4位。科技创新取得重大突破。“十三五”期间,科技创新在多个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十堰国家高新区创建工作取得决
6、定性成效,科技部已明确表示支持。科技型企业培育力度显著增强,备案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594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后备库入库企业达到200余家。湖北省中国工程科技十堰产业技术研究院获批,实现我市产业技术研究院“零”的突破。全市新型研发机构备案工作加快推进,新增省级企校联合创新中心28家。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超级节能型混合动力中重型载货汽车关键技术研究”、湖北武当动物药业有限责任公司“以毒力因子为靶标的抗生素替代新兽药黄芩苷注射液研究”等一批科技项目入库省重大科技项目并获得资金支持。“十三五”期间,全市共争取各类科技资金1.4亿元。84个项目荣获湖北省科学技术奖,其中医疗卫生领域首次获省科技进步奖一等
7、奖。华融天泽高投湖北智能制造与技术服务创业投资基金规模达4亿元,带动关联项目投资超过8亿元。创新发展合力不断凝聚。“十三五”期间,我市不断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坚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得到各类创新主体的认可,初步营造了全社会奋发创新的良好生态。连续四年在全省市县科技创新综合考评中获优秀等次,得到省委省政府通报表扬,张湾区成功跻身全省优秀县市区序列。全社会创新投入水平不断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73%,位居全省第二。县域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郧西县、丹江口市、房县先后入选湖北省创新型县(市)。“十四五”时期,我市科技创新支撑产业转型升级面临良好的机遇
8、。一是“双循环”发展机遇。随着我国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推动新发展格局中科技创新将成为第一动力,科技工作地位将得到空前的提升,与此同时,作为制造业基地,在对接武汉、西安、重庆等特大城市新发展格局构建中,有利于我市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二是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机遇。我市雄厚的汽车产业人力资源基础和制造业能力,为汽车产业向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转型发展提供了发展优势和条件,这些发展条件必然会转变为继续创新的优势和机遇。三是“一区双带”发展机遇。随着中部地区崛起、长江经济带、汉江生态经济带等重大战略的实施,必将加速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流动,十堰作为南水北调中
9、线工程核心水源区、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和湖北省“襄十随神”城市群的骨干城市,可以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以水为媒,进一步推进京堰合作、汉十合作、沪堰合作,实现优势科技资源由富集地向十堰导入,使十堰以更好的技术创新能力承接产业转移,壮大现代产业体系。四是政策红利机遇。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地位的进一步凸显,十堰“两山”实践创新基地进一步厚植,十堰作为秦巴山片区重要组成部分由精准脱贫向乡村振兴转变,都需要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必将为中央支持十堰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政策,为十堰高质量发展带来政策红利机遇。展望二0三五年,我市达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的要求,将拥有更加优美的山水环境、更有魅
10、力的人文空间、更趋开放的新经济载体、更具品质的宜居生活,基本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迈上新台阶,跻身全国创新型城市行列。面对美好前景,我市科技创新领域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短板。一是科技成果转化成效不够明显,科技工作的集中度、显示度、贡献度还不够,创新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二是科技金融支持“三链”融合开拓不够,科技投入规模小、渠道相对单一。三是科技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四是科技人才短板比较明显,创新驱动能力不够强。面对“十四五”的新形势、新机遇和新挑战,要确保在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征程中开好局、起好步,就必须深入实施创
11、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补短板、强弱项,奋力开启科技强市建设新局面。二、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科技前沿、面向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面向全市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服务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围绕十堰市“一核带动、两翼驱动、多点联动”区域发展布局和“一主三大五新”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实施科技创新专项,进一步完善科技创
12、新支撑,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生态,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保障,为建设“现代新车城、绿色生态市”,把十堰打造成为湖北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提供坚强的科技支撑。三、基本原则坚持把融合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资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促进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打通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推进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实现协同高效创新。坚持把突出特色作为鲜明导向。立足十堰实际和市场需求,充分发挥汽车产业集聚、科教医疗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的
13、优势,以“双百行动”为抓手,重大项目为引领,把更多项目、平台、资金、政策向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材料、电子信息等倾斜,增强优势特色产业技术支撑,打造更多行业特色品牌,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坚持把成果转化作为关键抓手。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历史机遇,对接国家、省科技创新规划,建成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科技创新平台。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开发一批新产品,带动一批关联产业,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转化一批科技成果,形成一批知识产权,在增强“钱变纸”能力的同时,切实增强“纸变钱”的能力。坚持把深化改革作为内生动力。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完善科技创新体
14、制机制,完善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健全符合科研规律的科技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改善科技评价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健全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完善科技金融支撑体系,加强科技诚信制度建设,营造崇尚创新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氛围。四、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市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构建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与十堰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创新体系逐渐完善,主导产业科技创新水平走在全国前列。以十堰科技城建设为抓手,打造国家高新区示范样板和秦巴山片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科技强市。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到202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8%。全社会研究与开发(R&D)经费占GDP比重
15、达到2.5%。高新技术企业突破6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1000家,县域全部成为省级创新型县(市)。创新平台建设取得突破。以争创国家高新区为引领,创新高新区、开发区、园区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促进全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50%。省级及以上创新研发平台突破500家,其中国家级10家。建设5个产业技术研究院,10个产业创新联合体,5个市级科技创新中心,3个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10个离岸双创基地。创新生态环境更加优化。到2025年,科技创新生态各项指标明显提升。以湖北省科技创新生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为指导,着力集聚科技创新资源,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提升科技创新绩效,创
16、优科技创新环境,向全省第一梯队看齐,聚焦短板弱项、聚焦关键指标,确保我市科技创新生态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十堰市“十四五”科技创新主要指标指标2015年2020年2025年1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621.2282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占GDP比重(%)1.371.972.53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家)162367600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50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116科技型中小企业(家)5941000 7省级以上创新平台数量(家)4235008新型研发机构(家)150第二章 实施科技创新四大专项第一节 优势产业创新专项围绕十堰市“一主三大五新”
17、产业布局,聚焦十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进一步强化汽车关键零部件、智能装备、大健康、大生态、特色农业等领域技术攻关,推动产业基础和产业链现代化,进一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形成区域协调、产业协同、要素集约、特色鲜明的高质量发展格局。一、汽车关键零部件技术(一)新能源汽车。优先研究开发新能源关键控制系统,包括整车控制器、驱动电机控制器、电池管理系统、热管理系统(空调压缩机电机控制器、水泵电机高压控制器、空气压缩机电机高压控制器)以及整车综合控制系统。设立商用车产业专项:以做强商用车产业集群,完善汽车产业链、产品链为目标,推进重、中、轻、微产品系列化和专用化。以整车、国六(七)标准核心零部件、轻量
18、化产品等科技专项为引领,推进商用车轻量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打造国家商用车产业制造重地。专栏1 商用车产业科技专项发展方向重、中、轻、微型商用车系列化和产业化新一代高性能整车平台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整车轻量化等共性节能技术重点企业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东风(十堰)特种商用车有限公司、湖北大运汽车有限公司、十堰正和车身有限公司、十堰方鼎汽车车身有限公司、东风东实大洋电驱动系统有限公司。重大项目商用运输车辆领域的各类专用车辆研发制造项目商用车绿色排放系统制造生产基地建设基于5G+工业互联网的汽车焊接和装配数字化车间集成技术应用研究(二)智能网联汽车。优先应用车用传感器、毫米雷达波、智能芯片、精准
19、地图领域等原创性成果,融入北斗产业链,形成5G、车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新一代人工智能等技术牵引的“人-车-路-云-网-图”全要素支撑。运用智能汽车线控底盘一体化控制、系统动力学仿真控制,汽车动力性、制动性、操纵稳定性、行驶平顺性等方面的车辆动力学建模与仿真技术,开发车载操作、信息通信、智能决策等系统,人机共驾模式下的驾驶员模型,驾驶员特性的准确控制,通过线控液压制动系统(IEHB)与电控机械制动(EMB)样机调试与试验验证,开发智能网联汽车和无人驾驶控制系统、四轮轮毂独立驱动自动驾驶车辆底盘控制技术,智能网联汽车安全技术,汽车智能网联大数据云平台。推进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基地建设。汽
20、车新材料。以汽车轻量化、汽车电池储能高密度为发展方向,优先开展石墨烯、高容量储氢电池材料、锂离子电池和储能电池正极材料等新能源材料的研发、生产和应用,加快轻量化车身复合材料或混合材料、高强度钢、铝镁合金、稀土合金、新型橡塑等功能性材料的研究应用。设立新型材料科技创新专项:面向汽车整车和零部件制造及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生产,加快推动以锂电池为主的动力电池产业发展、孵化引进以汽车电池储能高密度为方向的企业。发展轻量化车身复合材料、铝镁合金、车用新型橡塑等先进基础材料,推动新型先进基础材料在汽车功能级结构材料上的应用。专栏2 新型材料科技专项发展方向新能源汽车碳酸铁锂电池锂离子电池和储能电池正极材料等
21、新能源材料技术新型橡塑等先进基础材料研究重点企业湖北万润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北博兴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湖北丹瑞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双星东风轮胎有限公司重大项目高倍率长循环多功能纳米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开发动力与储能电池材料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项目年产万吨级锰酸锂项目车系列传感器及陶瓷材料研发与产业化全复合材料轻质纤维缠绕汽车储氢罐开发高性能防弹钢板的研制和应用二、智能装备技术。全面提升“智造”水平,聚焦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大力发展智能装备制造和智能终端产业。围绕智能制造、智慧物流与汽车全产业供应链,优先开展3D打印设备、工业机器人、高精度数控机床、智能传感与控制、
22、应急救援、智能检测、智能装配、智慧农机等装备研发。设立智能装备制造科技创新专项:围绕高档数控装备及系统、智能成套设备、智能感应热处理成套设备等重点领域,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智能共性技术,推动制造模式向精细、柔性、智能转变,推动装备产品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变。专栏3 智能装备制造科技专项发展方向感应淬火设备、智能感应热处理成套设备智慧农机装备技术智能网联汽车(平台算法)应急消防车、消防机等器材重点企业东风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湖北帕菲特工程机械有限公司、湖北国瑞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十堰同创传动技术有限公司、湖北长平汽车装备有限公司、湖北汉唐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迅捷安应急装备科技(湖北)有限公司重大项目
23、镶梁孔研究及产业化6000mm特大直径智能化风电轴承淬火机床开发及产业化智慧消防系统开发与产业化乘用车同步器自动化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专用车数字化科技应用一体化研究三、大健康技术生物医药。开展道地中药材品种选育、规范化种植、生产加工,中药新药、经典名方及颗粒剂研发,化学药品新药、甾体激素及中间体、新型疫苗、抗体药物、新型蛋白开发、蛋白及多肽类生物药、细胞治疗产品及基因治疗药物等药物关键技术研发,鄂西北地区生物样本库的建立(包括道地中草药样本库、病原微生物样本库和人类疾病样本库),先进医疗器械的开发生产和适用于基层医疗机构、家庭普及型医疗器械、医疗电子产品以及药用辅料、耗材及制药设备等。设立生物医药
24、产业专项:依托十堰道地药材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以种植品种、深加工品种、生物医药剂型特色配方、大健康产业等科技专项为引领,发展以道地中药材开发为主、原料药和医药中间体生产为辅的生物医药产业,加快建设十堰生物产业园,打造生物医药产业链条。专栏4 生物医药科技专项发展方向现代中药原料药、化学药、生物药精深加工与研发技术精准、智慧医疗技术与产品研发临床医疗关键技术研究重点企业湖北医药学院、湖北共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十堰赟天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湖北竹溪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葵花药业集团湖北武当有限公司、湖北天圣药业有限公司、湖北天新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湖北金水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湖北丹澳药业有限公司
25、、湖北省丹江口开泰激素有限责任公司、湖北金草堂药业有限公司、十堰市太和医院、十堰市人民医院重大项目孕激素黄体酮核心中间体双降醇新工艺研发黄体酮创新合成技术、睾酮及其衍生物创新制备技术五倍子系列产品深加工技术综合开发与应用中药配方颗粒的研发、生产及临床应用武当山等名贵珍稀濒危药用植物种苗培育项目黄姜皂素高效、无污染纯化技术研发间充质干细胞标准化、规模化、同质化生产工艺技术(二)人口健康。聚力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快发展康养产业,推进科技创新与健康十堰全面融合。优先开展流行性病疾病的防控、治疗关键技术研究,中医药及小分子化合物防治重大慢性疾病、老年性疾病等临床技术研究,地方性多发病的精准检测、筛查、
26、预防、诊疗与康复关键技术研究,推广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医用机器人、生物三维打印技术,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建设。四、大生态技术。围绕十堰市“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优先开展节能减排和循环利用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研究,高效节能、污染防治、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低污染水生态处理等关键技术推广应用,提高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废旧钢铁、报废汽车等资源循环利用水平。设立生态环保产业专项:以推进清洁生产、节能减排、水土保持、水源区可持续发展为目的,通过生态环境修复共性技术、环境监测技术与装备、节能环保产品开发、水资源合理化利用等科技专项为引领,形成生态环保产业链。专栏5 生态环保科技专项发展方向生态环境修复共
27、性技术环境监测技术与装备节能环保产品开发废弃物合理化利用重点企业湖北山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北鑫资再生科技有限公司、湖北绿道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京能十堰热电有限公司、湖北中道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玉鑫新型墙材有限公司重大项目废弃金属、废旧塑料资源化再利用技术水土共治数字可视化信息管理大数据共享平台智能化小型无氧热解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及整套设备研发废弃混凝土在新型墙材中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面向大型蒸汽管网的智慧供热技术体系研究及应用规模化养殖污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五、特色农业技术。加强山区特色农业科技创新,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开展地方特色品种资源提纯复壮,茶叶、柑橘等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研究
28、和产品研发。设立特色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专项:围绕“61”特色农产品产业化方向,推进动植物品种选育、推广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强化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实现农业产业“稳链、补链、强链、延链”。专栏6 特色农业产业科技专项发展方向主要动植物品种选育农业优质新品种引进绿色高效农业新技术研发与应用智慧农业应用重点企业十堰市昌欣香菇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房县天禾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湖北武当动物药业有限公司、十堰武当农夫牧业有限公司、十堰宏阳生态养殖有限公司、房县陵玲农牧业有限公司、湖北龙王垭茶业有限公司、十堰梅子贡茶业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湖北圣水茶场有限责任公司、湖北星梦茶业股份有限公司、丹江口市习氏果业科技发展
29、有限公司、丹江口市水之源农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湖北鑫榄源油橄榄科技有限公司、湖北丰神林果有限公司、郧西昌晖木本油料专业合作社、湖北庐陵王酒业、北京忠和房县生物食品有限公司重大项目秦巴片区主栽食用菌品种选育及高效栽培技术研发食用菌新品种引进与机械化、规模化生产技术引用秦巴片区茶叶精深加工技术研发与应用秦巴片区生态复合型茶区建设技术创新与示范秦巴片区生猪繁育技术研究级养殖技术示范与推广基于基因工程的房县黄酒菌种与工艺创新技术研发油橄榄精深加工技术研发新中兽药创制与现代化生产技术中高端柑橘生态桔园建设技术示范与推广宜机化果园、茶园栽培模式研发与推广秦巴山区珍稀野生猕猴桃种质资源综合利用与保护六、数字
30、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数字农业和5G通信领域,加快数字技术的应用。支持智慧城市物联网、数字交通、工业互联网、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推进十堰大数据中心建设。七、清洁能源技术。转变能源发展方式、调整优化能源结构,优先开发、使用清洁能源,支持发展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等不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开展生物质沼气、液体及固体成型燃料的综合技术应用;开展先进储能、智能微网等新技术研究,开发先进储能装备。第二节 创新平台建设专项以提升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能力和成果转化协同创新能力为目的,构建以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创新联合体、重点实验室、市级科技创新中心与离岸双创基地等为支撑的创新平台体系,促进创新资源科学高效配置
31、,强化产业技术供给,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一、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五大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依托湖北汽车学院、东风商用车、东风零部件集团(东风装备)、湖北帕菲特工程机械有限公司、湖北万润新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正和汽车科技(十堰)股份有限公司正和车身(方鼎车身)、湖北正奥汽车附件有限公司、湖北庐陵王酒业等单位建设湖北省中国工程科技十堰产业技术研究院、湖北省智慧农机产业技术研究院、湖北省新能源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湖北省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技术研究院、湖北省特色饮品产业技术研究院。二、产业创新联合体。建设十大省级产业创新联合体。湖北凸凹模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钟志华院士团队、东风设备制造有限公司与杨叔子院士
32、团队、十堰亚新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与顾国彪院士团队、十堰港汉实业有限公司与郭孔辉院士团队、湖北佳恒科技有限公司与周祖德院士团队、湖北武当动物药业有限责任公司与陈焕春院士团队等合作建设产业创新联合体。三、重点实验室。建设三大重点实验室。湖北医药学院及附属太和医院麻醉与疼痛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汽车新材料重点实验室,湖北医药学院高等级病原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四、科技创新中心与离岸双创基地。建设五大市级科技创新中心和十大离岸双创基地。支持丹江口市、郧西县、竹山县、竹溪县、房县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在武汉、北京、上海、江苏、重庆等地建立离岸双创基地。第三节 创新主体培育专项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企业,
33、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质量“双提升”,加快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构建核心创新主体多元化格局。一、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企业。建立并完善高新技术后备企业库,形成“推荐一批、辅导一批、培育一批”工作机制。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引进力度,重点引进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内具有领先地位的高新技术企业。认真落实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等激励政策,引导高新技术企业承接各类科技计划,加强技术研发和科技创新,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质量“双提升”。专栏7 高新技术企业“双提升”计划按照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类型,进一步规范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措施,完善科学遴选机制和企业培育库。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领军型科技企业”梯次培育
34、链,实现高新技术企业梯度培育的精细化、全程化。实施分级分类扶持体系,全面落实税收优惠政策,确保高新技术企业按照税法规定条件及时享受优惠。定期进行政策效应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加强跟踪问效,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评价。力争“十四五”末,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8%,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600家。二、加快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孵化器(众创空间)孵化、传统企业改造与小微企业提升等多种渠道,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扩张。加强政策扶持力度,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活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强技术改造,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和提升技术水平。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000家。第四节 科技人才
35、聚集专项瞄准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大力培养和引进各类高层次创新人才,创新完善引才、聚才和用才机制和配套政策,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充分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力和主动性,不断壮大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一、全方位聚集科技创新人才。以“高精尖缺实”为重点,大力实施“柔性引才”。高标准建设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实施科技领军人才扶持计划,引进高层次人才及创新创业团队。组织实施“智汇十堰”高层次人才对接服务行动,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来堰开展联合攻关、成果转化等创新合作。深化“京堰人才合作”机制,促进北京高端人才服务十堰创新发展。实施“武当人才卡”,建立高层次人才绿色服务通道。实施产业领军人才、武当人才计划、首席
36、技术专家等人才项目,加快集聚一批产业领军人才。深入实施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和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强应用型、专业化、急缺型技能人才培养,培育一批具有原始创新潜力的青年科技人才,推动科技下乡,人才下沉。支持企业开展岗位创新活动,培育高技能人才和“创新工匠”。培育、引进省级以上各类科技创新人才、团队40个以上,全市创新人才占比居全省第一方阵。专栏8 高层次人才建设院士港。聚焦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及新材料、生态环境等特色产业领域,重点引进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含外籍院士)以及海内外博士团队。采取“政府引导、企业经营、市场运作、专注创业”运作模式,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市场化
37、的运作模式,以制度创新促进科技创新,以人才高地建设推进创新高地建设,以环境优势增强竞争优势,实现“引进一个院士、带来一个团队、落地一个项目、带动一批产业”连锁效应,打造国内省内院士聚集区、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二、营造良好人才环境。实行更加灵活开放的科技人才政策,推进高层次人才年薪制、科技人才个人所得税财政补贴、高校院所人才双聘制、科技人才柔性引进和使用制。加强创新型青年人才培养,持续推进“武当人才支持计划”“科技型领军人才扶持计划”等。赋予高层次人才和团队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功效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加大人才政策落实力度,完善以政府奖励为导向、
38、用人单位和社会奖励为主的科技创新人才引进激励机制。第三章 完善科技创新支撑第五节 大力推进全域科技创新围绕建设“现代新车城、绿色生态市”目标定位,以中心城区、城镇带建设带动全域协同创新发展,着力构建“中心城区为核心、各县市为支撑”的全域科技创新空间格局,进一步提升十堰在全省和区域科技发展中的地位,成为秦巴山片区科技创新中心。一、加强全市区域协同创新发展中心城区围绕东风公司十堰基地“十四五”发展规划重点和地方汽车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智能机器人、3D打印等领域联合攻关,打造汽车“智造”中心,支持东风汽车及零部件技术向电动化、智能网联化、轻量化发展。支持东风装备稳步推
39、进“数字装备2.0”,打造成国内一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智能装备“小巨人”。支持东风越野车公司做强东风猛士为代表的军民融合产品进军民用领域,形成军民“双轮驱动”,进一步强化张湾区汽车整车、汽车关键零部件、装备制造业三大产业集群。支持东风小康汽车公司实现乘商并举、油电并重。发挥十堰中心城市技术辐射带动作用的优势,带动县域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技术升级,形成一批创新产业集群,促进建设交通物流中心、商贸服务中心、科教人才中心、文化医疗中心。各县市聚焦特色农业、生物医药等领域,大力发展动植物新品种选育、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生物技术产品研制、生物制药、中药加工制造、中药制剂研发等产业,形成地方特色农产品产业
40、集群、中医药优势产业集群、大健康产业集群、水资源利用产业集群,以创新促进建设国家战略水资源保障区和产业带、文化带、旅游带。专栏9 创新型县(市)以创新型县(市)建设为抓手,引导高校、科研机构和科技金融机构的科技成果、科技人才及科技资金等创新要素向基层集聚,加快完善县(市)科技创新平台体系、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深入推进县(市)创新布局建设,优化提升县(市)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支持各县(市)加快培植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以产学研合作、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新型研发机构备案等工作为中心,以企业为主体、项目为载体,围绕国家、省科技部门支持的政策指南,重点扶持各县(市)特色优势产
41、业,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县域创新竞争力。力争到2025年,竹山、竹溪进入省级创新型县(市),实现省级创新型县(市)全覆盖。二、加快高新区提质升级。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培育发展主线,推动十堰高新区加快形成“重点发展商用车产业、加速发展生物医药产业、配套发展现代服务业”特色产业体系,推进十堰高新区产业实现质的跨越和量的跃升。支持十堰高新区“以升促建”,高标准建设具有科技城功能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推动创新政策和创新资源向十堰高新区汇聚,将十堰高新区打造成国家商用车产业转型发展先行区、汉江生态经济带创新驱动引领区、秦巴山区绿色协同发展示范区。专栏10 十堰
42、科技城与高新区促进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向高新区加速汇聚,积极构建以汽车产业为主导,生物医药产业、现代服务业为互补支撑的产业体系。支持十堰高新区高标准建设具有科技城功能的国家级高新区。支持十堰高新区张湾园区充分发挥汽车生产企业密集,产业链健全,科教资源丰富,研发、设计、生产、检测等功能配套优势,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汽车制造业转型升级,建设现代新车城。支持十堰高新区郧阳园区充分发挥十堰生态滨江新区,发展空间充足,产业基础扎实,区位条件优越,生态环境优美等优势,加快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建设创新园、智慧园、创业园,打造集新生态、新生产、新生活于一体的生态新区。加快高新区汽车产业升级,依
43、托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在高新区布局全系列商用车、乘用车、新能源汽车、军车、关键汽车总成和零部件、汽车装备等全产业链,实现园区内汽车产业集群。加快高新区生物产业布局,依托湖北医药学院,引进一批有实力的医药骨干企业,研发生产生物高分子凝胶、中药大输液及小针剂等产品,形成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加强高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围绕主导产业配套发展电商物流、数字创意、科技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优化升级十堰电子商务产业园、阿里巴巴十堰电商创业孵化基地、十堰北国际汽车贸易城等园区和载体,打造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三、推进农业科技园区创新建设。构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市级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三
44、级联动、梯次发展的农业科技园区体系,建立各园区过程管理和定期评估制度,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以十堰国家农业科技园为龙头,扎实推进房县、竹溪县、竹山县、郧阳区、丹江口市等县(市、区)农业科技园区提档升级。到2025年,以国家和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为基础,布局建设5家左右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区。结合各园区科技需求,积极协调涉农高校院所派驻科技特派员,大力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形成一批特色鲜明、模式典型、科技示范效果显著的农业科技园区。支持各县(市、区)围绕地方主导、优势、特色产业将政策、资金、技术向农业科技园区倾斜。重点扶持发展涉农科技型企业,推动人才下沉、科技下乡、创新强县
45、,着力打造一批产业特色鲜明、创新要素集聚、示范辐射显著的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到2025年布局建设25个左右省、市级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第六节 积极开展跨区域科技合作对接国内外科技创新资源,深化拓展合作区域,创建跨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形成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新局面。一、加快融入“汉-襄十随神”创新网络。主动与武汉市对接,与武汉市签订科技对口协作协议,推动高新区、高校院所、科技企业、重点实验室等创新主体和平台载体采取联盟方式推进创新合作,共同攻关产业共性关键技术,联合推进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等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构建“襄十随神”科技创新同盟,联合创建国家高水平研发平台,联合打造国家级孵
46、化器,联合申报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提高创新协作水平。争取武汉市支持设立离岸双创基地,共用科技人才,共享专家人才库。共同开展成果转化对接活动,协同打造成果转移转化平台。依托“襄十随神”区域创新平台,加强跨区域知识产权保护。创新跨区域科技合作机制,在产业协同、要素配置、资源共享等领域进行全面合作。二、深化拓展科技创新合作区域。充分发挥十堰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汉江生态经济带的重要作用,推进京堰合作、沪堰合作,用协议固化合作内容,调动优势科技资源向十堰导入,最大限度承接产业转移,壮大现代产业体系。发挥十堰在周边城市的创新资源优势,加强与秦巴山片区各城市、汉江生态经济带中游各城市联系,开展实
47、质性合作,共同形成秦巴山片区生态经济与乡村振兴新优势。三、对接国家和省科技创新战略布局。依托各类创新发展平台、特色园区、特色小镇创新支撑作用,聚集技术、设备、人才、服务等创新要素,推进技术交易、科技资源共享以及协同创新发展,扩大合作区域,拓展合作深度,提升合作质量,提高十堰对周边城市科技创新的辐射、引领和服务水平。四、探索推进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加强与俄罗斯、瑞士、哈萨克斯坦、土耳其等“一带一路”重点国家开展科技交流与合作。积极与世界创新型国家和国际一流科技园区开展合作,建设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积极参与中国与乌克兰、冈比亚、东南亚和中亚创新合作中心建设,努力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性强的大型项
48、目,吸纳外资搭载的国际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等优质资源。推进政府间国际合作,鼓励外资机构在十堰成立海外机构中国分部,鼓励十堰科技型企业在海外设立创投中心。第四章 优化科技创新生态第七节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强化技术创新市场导向,大力发展科技成果转化机构,构建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全面落实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促进科技成果产品化资本化市场化,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一、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强化政府资金支持项目的产学研导向,改进科研项目资助方式,建立“企业出题、协同攻关、政府补助”的产学研用结合机制,建立“定向式、定制式、揭榜制”项目组织机制,面向产业和企业技术需求,强化组织创新,鼓励产学研协同创
49、新。组织实施一批符合产业优化升级方向、产业带动作用大的产学研结合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深入探索“校区+园区+社区”的“三区融合”模式,一体推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创业孵化。以“用”为导向,重点突破一批关键性技术研发及推广,实现产学研协同攻关与成果转化应用。二、大力发展成果转化机构。加快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和技术转移实体。鼓励建立技术转移联盟,开展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推进军民两用技术、成果及知识产权的双向转化。加快培育和发展技术交易市场,鼓励创办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服务机构,大力实现科技成果在堰转移转化。引导技术转移机构市场化、规范化发展,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达到6家。三、健全
50、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构建科技成果转化线上线下服务体系,发展科技服务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形成企业需求和科技成果的征集汇总,科技成果精准对接的新机制。构建各级科技管理部门、高校院所、科技服务机构、企业和投资机构联动工作机制,共同推动成果转移转化。加强财政资金投入,推动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引导各类资本投资市场潜力好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强化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推动知识产权、法律咨询等机构参与成果转化,提供全方位、专业化服务支撑。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第八节 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围绕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努力提升自主创新能
51、力和效率,进一步释放科技创新潜能。一、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围绕创新主体培育、创新平台建设、创新要素配置、创新管理服务等方面,推动科技管理从管理型科技体制向治理型科技体制转变,从“研发治理”向“创新治理”转变。健全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分类指导科技创新平台发展,落实财税优惠政策。贯彻实施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切实优化营商环境,推进全市科技创新服务系统升级,提升科技管理信息化水平,打造包容普惠创新环境。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分工协作机制,发挥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社会组织、中介机构在推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健全社会公众参与决策机制,提高科技创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二、完善科技项目和资金管理
52、机制。建立符合科研规律、高效规范的管理制度,解决简单套用行政预算和财务管理方法管理科技资源等问题,让经费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促进形成充满活力的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机制,以深化改革更好地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积极性。修订完善相关计划管理办法和经费管理办法,改进和规范项目管理流程,精简程序、简化手续。完善科研项目间接费用管理,加大绩效激励力度,落实好项目承担单位项目预算调剂权。完善稳定支持和竞争性支持相协调的机制,加大稳定支持力度,支持研究机构自主布局科研项目,扩大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学术自主权和个人科研选题选择权。三、创新科技成果评价和人才激励机制。围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深化改革创新。改革应用型科研项目和
53、经费分配模式,把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作为主要衡量标准,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市场发展、需求紧密对接,让科技成果奔着应用去。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强化人才服务平台建设,建立人才供给和需求信息库,鼓励创新人才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双向流动,实现人才需求精准对接。完善科技人才激励机制,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最大限度激发科技人才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第九节 健全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推进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加强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形成财政资金与社会资本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格局。一、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充分发挥财政科技资金的导向作用,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建立稳增长机制,足额安排财政科技预算,激发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大科技创新保障支持力度,稳定提高财政科技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力争在“十四五”末提升至3%以上,确保财政科技支出水平进入全省前6位。建立以科技项目为主导,多元化、多渠道的企业科技研发投入支持体系,重点支持研发机构健全、研发投入比例高、发明专利多、新产品开发多的科技企业和资金投入效果好、科技成果产出大的项目,加大财政创新资金的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价。以“财政科技创新贷”为抓手,全面推进科技金融创新,引导、鼓励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物业管理环境保护服务合同3篇
- 2024三方合作投资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站合同3篇
- 2024年度建筑工程施工合同标的为商业大楼2篇
- 2024年养殖场生态保护合同3篇
- 2024年度信息网络传播合同:数字音乐在线播放授权协议3篇
- 2024年建筑行业专属保密协议模板版B版
- 2024年度夜班出租车公司承包协议3篇
- 2024年度土地流转担保与反担保协议范本下载3篇
- 2024版医疗器械委托生产与冷链物流服务合同3篇
- 2024年度广告策划外包合同3篇
- 护士长的管理能力
- 2025年中国蛋糕行业市场规模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智研咨询发布)
- 近十年《本草纲目》研究述评
- 【MOOC】中国智慧-华东师范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杨家小学音体美测查方案范例(2篇)
- 学期末家长会
- 2022-2023学年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
- 《住院患者身体约束的护理》团体标准解读课件
- 大学美育(同济大学版)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安徽省江南十校2023-2024学年高一生物上学期分科诊断摸底联考试题
- 高教版【中职专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期末试卷+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