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教学设计_第1页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_第2页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_第3页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小石潭记教学设计课题:小石潭记科目初中语文教学对象八年级课时2提供者齐亚丽单位庙前初中一、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景物描绘中理体会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2.体察日常生活,学会运用景物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绪二、过程与方法1. 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2. 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与作者同游,体会课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写作能力;三、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二、教学内容分析小石潭记是柳

2、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北师大版八年级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三、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在七年级已经接触过文言文的学习,对学习文言文有一定的基础,但从学生的这个年龄段来说,很难理解文言文语境和借景抒情的写法,本篇是历来传送的名家名篇,选择本篇意在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

3、,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与作者同游,体会课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写作能力;五、教学重点及难点(1.结合描写顺序,整体把握文意;掌握重点字词解释和重点句的翻译。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提问:回忆作者基本情况(七年级时已经学过柳宗元的文章)学生陈述对柳宗元的了解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为

4、了解文章蕴含情感打下基础。理解课文:(指导学生合作完成)1、要求学生自己诵读课文2、掌握文章疑难字词3、指导学生诵读课文的节奏、情感1、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注音;2、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读懂课文大意;并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3、播放本篇的朗读音频,让学生注意本文诵读的节奏和语调,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情感。学生能流利二有感情的诵读课文,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能比较通顺的翻译课文,初步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品味课文(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合作完成下列问题1、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2、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3、第二自然段与第一自

5、然段相比在写景手法上有什么不同?描写了什么?4、第三自然段描写了什么?作者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法?5、仔细阅读品味第四自然段,思考作者在这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由此产生了怎么样的情感?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感?6、最后一段非常简单,写了什么?学生合作交流讨论后回答:1、: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2、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3、作者

6、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变“移步换景”为“定点特写”。这是全篇中极为精彩的一段。特别是对水中游鱼的描写,更是栩栩如生。从字面上看,作者是在写鱼,但透过字面,却令我们不能不对那清澈的潭水留下极深的印象。这种游鱼和潭水相互映衬的写法,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下面,作者进一步对鱼儿进行描述。读到这里,我们又不能不从游鱼联想到作者的欢悦心情。这种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写法正是这篇散文的一个突出特色4、第三段是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这里,作者非常成功地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来形容小溪的形状,用狗的牙齿来形容小溪的两岸,使我们倍感形象逼真。5、第四段写出了作者对小石潭总

7、的印象和感受。在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写了一个“静”字,并把环境中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这无疑是作者被贬后心情的曲折反映。6、最后一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通过理解课文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和写作意图,比较深入的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感悟课文小石潭记一文是如何体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学生谈自己的感受,教师总结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生机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七、教学评价设计(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教师根据学生个人和小组的集体表现给学生和小组打分,学生也可根据课堂表现对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