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浙江省宁波市八年级下册期末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2-2023学年浙江省宁波市八年级下册期末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2-2023学年浙江省宁波市八年级下册期末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2-2023学年浙江省宁波市八年级下册期末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2-2023学年浙江省宁波市八年级下册期末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PAGE 页码32页/总NUMPAGES 总页数32页2022-2023学年浙江省宁波市八年级下册期末语文模拟试卷一、听万籁发清音(18分)班级开展“聆听最美声音”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问题。1(4分)下面是“听自然之声”探究组创作的一首小诗。请你阅读,完成任务。 初春的小溪 刚从冰雪的束缚中挣脱出来 一路wn蜒 一路xun嚷 以嘹亮的歌声 轻快的身姿 唱响一整个春天的xun丽(1)加点字“挣”的正确读音是 A.zhngB.zhng(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2(10分)下面是“听经典之声”探究组的探究成果,请你补全。 万物有声,撩动古人千千心结。周南鸟啼,“关关雎鸠,(1) ”掀开古

2、老诗经谦谦君子的思恋篇章;东城马鸣,“(2) ,萧萧班马鸣”奏响李白送友人的悲切骊歌;石潭水清,“隔篁竹,闻水声,(3) ”慰藉柳宗元谪居永州的寸寸愁肠;茅屋风吼,“(4) ,卷我屋上三重茅”翻开杜甫草堂生活的满目疮痍;古寺乐起,“(5) , ”(题破山寺后禅院)凸显诗人常建内心一片安宁;洞庭水急,“(6) ,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激起孟浩然入仕为官的心愿。古诗文中不乏表现声音的句子,请再写出两句:“(7) , 。”(本卷中出现的句子除外)3(4分)“听同学心声”探究组打算借名著内容为同学解惑。临近期末,小姚同学情绪不稳,静不下心来复习。请你结合傅雷家书或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的相关内容,对小姚

3、同学进行劝导。二、说演讲有妙法(20分)4(20分)班级举行以“倡导低碳生活”为主题的演讲活动,搜集了以下四则材料作为演讲素材,请你阅读,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低碳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的排放。低碳生活就是指在不影响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生活和工作中耗用的能量,从而减低碳的排放量,达到减少大气污染、减缓生态恶化的目的。“低碳生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代表着一种更为健康、更为自然的生活态度,意味着人类要负起保护地球的责任和义务。(选自姚雪痕低碳生活)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也能以自身的行为方式,为节能减排出一份力。以下是生活中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基本计算公式: 家居用电的二氧化

4、碳排放量(千克)耗电量(千瓦时) x0.785; 开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油耗(升) x0.785; 短途飞机旅行(200千米以内)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千米数x 0.275; 中途飞机旅行(200千米到1000千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55+0.105x (千米数200); 长途飞机旅行( 1000千米以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千米数x 0.139。(选自2009年12月10日中国环境报)材料二: 二氧化碳和常规污染物的排放具有同源性,大部分来自化石能源的燃烧和利用。控制化石能源利用和碳排放对经济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有利于倒逼和推动经济结构绿色转型,助推高质量

5、发展;有利于减缓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减少对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造成的损失;有利于推动污染源头治理,实现降碳与污染物减排、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协同增效;有利于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中国把握污染防治和气候治理的整体性,以结构调整、布局优化为重点,以政策协同、机制创新为手段,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协同推进环境效益、气候效益、经济效益多赢,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温室气体减排道路。(选自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材料三: 尤为引人关注的是,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发展体育事业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成为北京冬奥会的亮眼底色。国家雪车雪橇中心

6、专门研发“地形气候保护系统”,最大限度降低能源消耗;延庆赛区竞赛场馆完工的同时,生态修复也接近尾声,“山林场馆、生态冬奥”尽显其中;张家口云顶滑雪公园将融雪水、自然降水进行高效回收存储,在雪季时作为造雪用水绿色低碳、科技创新成为场馆建设的亮点,助力体育设施同自然景观和谐相融,让人们在尽享冰雪运动无穷魅力的同时尽览大自然的生态之美。除此之外,构建绿色智慧交通体系、推广低碳出行方式等也在如期推进,让环境友好的理念扎根生活。(选自冬奥效应,奏响新发展理念的乐章)材料四: 生活图景一:唐代邛窑生产的省油灯是灯盏中的一种,它由瓷器制成。省油灯初看与普通灯盏没大的区别,但它的碟壁是一个中空的夹层,碟壁侧面

7、有一个小圆嘴,用来向夹层中注水。在夹层中注入冷水以降温后,可省一半的油。 生活图景二:到唐代,出现了一种供人们消暑的“凉屋”。这凉屋一般傍水而建,采用水循环的方式推动扇轮摇转(犹如民间的水车),将水中凉气缓缓送入屋中,或者利用机械将水送至屋顶,然后沿檐而下,制成“人工水帘”,使凉气进入屋子,此“凉屋”堪称既绿色又环保。 生活图景三:在古代社会,交通只有水陆两路,除了安步当车以外,当时的交通工具主要有车、轿、船以及马、驴等牲畜。陆上交通工具在两千多年里基本没有根本性的变革。(根据网络资料整理)(1)演讲内容要准确。根据以上材料,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二氧化碳排放都来自化石能源的燃烧和利用,在

8、平常生活中计算二氧化碳排放量,关注行为方式,为低碳生活做出贡献。B.得益于新发展理念的引领,科技创新成为北京冬奥会场馆建设的亮点之一,助力体育设施同自然景观和谐相融。C.低碳生活的理念早已在中国古代社会提出,古人出行只有水陆两路,这也导致陆上交通工具在两千多年里基本没有根本性的变革。D.低碳生活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难以解决,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势必会影响经济的高速发展,这是摆在我国社会发展前的一个巨大难题。(2)演讲思路要清晰。请你围绕“低碳”话题,整合以上材料,补全演讲主体部分的提纲。(3)演讲要有针对性。本次演讲的听众是中学生及其家长,其中一个内容是向他们发出“低碳细节我落实”的倡议。请你

9、结合材料内容,针对听众身份,向他们各提出一条具体的低碳举措。对中学生: 对学生家长: (4)演讲要有感染力。本次演讲打算引用一首诗来调动听众情绪,加深听众印象。请你从下面两首诗中推荐一首,按要求完成任务。甲山中景元释英六月山深处,松风冷袭衣。遥知城市里,扑面火尘飞。乙柏林寺南望唐郎士元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东南四五峰。注释精舍:佛寺,此处指柏林寺。我推荐 诗,因为诗中有这样的“低碳”场景; 。引用这首诗我希望听众能感受到诗人这样的心情(结合相关诗句分析); 。(5)为开展“倡导低碳生活”的演讲活动,校广播站要向同学们科普“低碳生活”的相关知识。请结合材料内容,从“

10、低碳生活”的概念、内容、意义等方面为广播站的同学写一段说明性文字。要求讲究说明顺序,100 字左右。三、读万物藏至言(38分)5(19分)请阅读雁荡序幕,完成下列各题。雁荡序幕萧乾临到名山脚前,是摆架子呢,还是为了使香客们肃穆下来,路已不再那么平坦了。极目望去,没有了那齐整的地平线,却是一重重嵯峨的关山。当我们的车由小温岭的山根盘向顶巅的途中,那恍如是做了一场又惊又险的噩梦。向车窗两旁探首,等待着你的永是壁立千仞的峭崖。缩头看看前面,嶙峋的山坡上爬着一条曲折如蛇、旋转如螺的公路。汽车呜呜震响着、奔驰着,如一匹激怒了的巨兽。遇到拐角处,有的乘客时常会脱口喊嚷出来:“司机,司机,慢点开呦!”然而这

11、嚷叫早为马达声吞没了。喊的人只好无助地向车窗外看,越是怕越想看啊!窗外,田野阡陌尽处,是一片白茫茫的湖雾。湖心似还泊着一只帆船,细小有如一根孤生的芦苇。宁静的湖水闪烁着它那份澄静舒坦,似乎是安排来镇宁乘客们的心情的,它冲散了不少车里的恐怖。像是结束了一口悠长的叹息,我们的车跨过了小温岭。车身的震响少了,我们的梦也醒了。然而抬头望望那始终警觉着的司机,那坚毅勇敢的背影,一种感激钦佩的心情油然而生。可是回首看看那如蛇如螺的艰苦工程,更应感激的不还有当日筑路的民伕吗?他们用臂膀凿出这条险路。便是在这样阴雨连绵的季节,也还那样坚固坦平。车到白溪,载运汽车的摆渡已在伫候着啊。这以后,我们便投入了雁荡的怀

12、抱。不须指点,突然你会觉得周围变了样。一路上尽管经过十八座山,高的有,险的也有,然而一个平凡的“山”的观念你脱不掉。但到了雁荡,置身于那幽奇浑然的境界,你将不断地问着自己:这是哪里呀,这么古怪,这么怕人!汽车停在山口,那里离我们的宿处还有五六里地。正像一出古典剧的序幕,这五六里地沿途的布置把我们整个引入另一种庄严境地。也正像雁荡的许多重要角色都闪出个侧影。它不要你洞悉,却要你洗刷为铜锈油腻淤塞住的心灵,忘掉沿途的辛苦,准备一具容得下瀑布山影的胸膛。首先,你得惊讶山到了这里竟全然变了色,苍黑里透着绛紫。平时看见一座不毛之山,你会嫌它植树太少,你划算一座山可以辟作几块梯田,土质宜种荞麦还是桃杏。一

13、句话,你盘算山,支配山,你是山的主人。到这里,山却成为你的主人了。埋伏在四周的,哪有一个驯顺家伙呀!有的像一只由天上击下来的巨拳,握得那样牢,似有无限重力蟠结在拳心。击下来倒也罢,它偏悬在半空,叫你承受那被击的疼痛感觉。迎面,矗入天空的,是一只拱起的臂肘,上面长满了积年的疤痕。臂肘旁边,不知谁在长长伸着两个秀细指头( 双佒峰),及至你一逼视,手指下面还睁了一双骷髅般深陷的黑眼(老虎洞),对你眈眈怒视。左边又出现一面悬崖绝壁(云霞嶂),上面依稀布满了斑斓的朱霞。这一切,都像伏卧着的巨兽,岘岩上垂落着这巨兽的唾涎,有的地方还是悬空散下,如檐前细雨,当地人叫作雪花天。沿着一道小溪,我们到达了旅社。一

14、顿异常香甜的午饭后,我们各拄了根棍子,齐向灵岩拔步。(选自河山漫记雁荡行)(1)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游览梳理图。(2)本文语言优美隽永,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3)作者在写雁荡之行时,为什么要写“平时看见一座不毛之山”的感想?(4)作者写雁荡之行,融入了深沉之思。请你结合文本内容,说说作者的感悟。(5)“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人们往往因自己的性情与山水的性格相近而乐山乐水。“埋伏在四周的,哪有一个驯顺家伙呀!”作者笔下的雁荡山拥有鲜明的个性。你觉得下面人物会喜欢这座“不驯顺”的名山吗?请选择一个人物,结合作品内容谈谈你的看法。A.保尔柯察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B.孙少平(平凡的世界)C.贝多

15、芬(名人传)我选 , 。6(19分)请阅读经典古文,完成下列各题。甲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乙工之侨为琴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弗古。”还之。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

16、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而不早图之,其与亡矣!”遂去,入于宕冥之山,不知其所终。(选自郁离子)注释太常:太常寺。官署名,掌管祭祀、礼乐等事。期(j)年:一周年。宕冥:幽深昏暗。(1)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下面“文言词句”中的加点词。文言现象文言词句解释方法词类活用匣而埋诸士A 课内迁移策(用马鞭驱赶)之不以其道古今异义抱以适市B 查阅词典到去。恰好。刚才。通假字希世之珍也C 指出通假才美不外见(同“现”)(2)用“/”给下面句子断句。

17、(限断两处)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遂去,入于宕冥之山,不知其所终。(4)文言文中的虚词承担着表情达意的功能。请结合文本内容,揣摩下面句中“也”字蕴含的情感。其真不知马也!悲哉世也!(5)甲乙两文在论事说理的技巧上有共通之处,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四、写文为心之声(40分),任选一个写作任务,按要求写作。7(4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慢下来,邂逅身边的风景;慢下来,重拾错过的情感:慢下来,收获更多的感悟慢下来,是一种心态,是一种艺术,是一种智慧 以“慢下来”为题写一篇记叙性文章。写作标准:(1)紧扣“慢

18、下来”合理取材,中心明确,价值观正确;(2)写清楚事情的经过,详略得当;(3)思路清晰,语言连贯;(4)如果写游记,要体现游记的要素;如果写故事,可以通过适当的联想和想象去丰富细节,使情节更加曲折,人物更加生动。 要求:(1)按照写作标准写作;(2)文章不少于500字;(3)不要套作,不得抄袭;(4)不要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慢下来,邂逅身边的风景;慢下来,重拾错过的情感:慢下来,收获更多的感悟慢下来,是一种心态,是一种艺术,是一种智慧 以“慢下来”为题写一篇议论性文章。写作标准:(1)围绕“慢下来”表达明确的观点,观点要符合正确的价值观;(2

19、)材料紧扣观点,使用的材料要经得起推敲;(3)运用合适的论证方法,论证思路清晰;(4)如果写演讲稿,要做到“心中有听众”;如果写读后感,要以“感”为主,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要求:(1)按照写作标准写作;(2)文章不少于500字;(3)不要套作,不得抄袭;(4)不要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答案与试题解析一、听万籁发清音(18分)班级开展“聆听最美声音”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问题。1(4分)下面是“听自然之声”探究组创作的一首小诗。请你阅读,完成任务。 初春的小溪 刚从冰雪的束缚中挣脱出来 一路wn蜒 一路xun嚷 以嘹亮的歌声 轻快的身姿 唱响一整个春天的xun丽(1)加点字“

20、挣”的正确读音是 BA.zhngB.zhng(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蜿喧绚【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读音及书写。答案:(1)B(2)蜿喧绚【点评】汉字的音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大部分汉字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义不同,但汉字中又存在着很多的多音字、形近字和形声字,不易区分。因此,平时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2(10分)下面是“听经典之声”探究组的探究成果,请你补全。 万物有声,撩动古人千千心结。周南鸟啼,“关关雎鸠,(1)在河之洲”掀开古老诗经谦谦君子的思恋

21、篇章;东城马鸣,“(2)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奏响李白送友人的悲切骊歌;石潭水清,“隔篁竹,闻水声,(3)如鸣佩环”慰藉柳宗元谪居永州的寸寸愁肠;茅屋风吼,“(4)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翻开杜甫草堂生活的满目疮痍;古寺乐起,“(5)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题破山寺后禅院)凸显诗人常建内心一片安宁;洞庭水急,“(6)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激起孟浩然入仕为官的心愿。古诗文中不乏表现声音的句子,请再写出两句:“(7)好鸟相鸣,嘤嘤成韵。”(本卷中出现的句子除外)【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

22、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答案:(1)在河之洲(注意“洲”的书写)(2)挥手自兹去(注意“兹”的书写)(3)如鸣佩环(4)八月秋高风怒号(注意“号”的书写)(5)万籁此都寂 但余钟磬音(6)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注意“撼”的书写)(7)好鸟相鸣 嘤嘤成韵【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3(4分)“听同学心声”探究组打算借名著内容为同学解惑。临近期末,小姚同学情

23、绪不稳,静不下心来复习。请你结合傅雷家书或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的相关内容,对小姚同学进行劝导。【分析】本题考查口语交际。劝说语要语言得体,符合“身份”“场合”“情景”“情感”等方面的要求。针对“小姚同学情绪不稳,静不下心来复习”的现状,劝说时要结合两部名著的内容。注意要有称呼,语气诚恳,有感染力。答案:示例:小姚,你好!还记得咱们读过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这本书吗?这本书中的第三章谈论了“静”,做到“静”可以让你感受万物,领略趣味,从容不迫。现在开始我们一起来稳定情绪,静下心来,认真复习,好吗?【点评】语言表达应注意:说话要讲究文明和修养,尊重对方,注意对象和场合。说话要讲文明,懂礼貌。根据对象的年

24、龄、身份、职业、教养、心态以及长幼、亲疏等,考虑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还应考虑用什么样的言辞、语气、态度来说。说话还要做到因地制宜。如在非正式场合与同学、朋友交谈,应注意自然、亲切;在正式场合,则必须庄重、严肃;在喜庆场合,应多讲些吉利话;在悲痛场合,就不能任意谈笑,言谈举止应与当时的气氛一致。二、说演讲有妙法(20分)4(20分)班级举行以“倡导低碳生活”为主题的演讲活动,搜集了以下四则材料作为演讲素材,请你阅读,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低碳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的排放。低碳生活就是指在不影响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生活和工作中耗用的能量,从而减低碳的排放量,达到减少大

25、气污染、减缓生态恶化的目的。“低碳生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代表着一种更为健康、更为自然的生活态度,意味着人类要负起保护地球的责任和义务。(选自姚雪痕低碳生活)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也能以自身的行为方式,为节能减排出一份力。以下是生活中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基本计算公式: 家居用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耗电量(千瓦时) x0.785; 开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油耗(升) x0.785; 短途飞机旅行(200千米以内)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千米数x 0.275; 中途飞机旅行(200千米到1000千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55+0.105x (千米数200); 长途飞机旅行( 1000千米以上)的二氧化碳排

26、放量千米数x 0.139。(选自2009年12月10日中国环境报)材料二: 二氧化碳和常规污染物的排放具有同源性,大部分来自化石能源的燃烧和利用。控制化石能源利用和碳排放对经济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有利于倒逼和推动经济结构绿色转型,助推高质量发展;有利于减缓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减少对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造成的损失;有利于推动污染源头治理,实现降碳与污染物减排、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协同增效;有利于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中国把握污染防治和气候治理的整体性,以结构调整、布局优化为重点,以政策协同、机制创新为手段,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一体谋

27、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协同推进环境效益、气候效益、经济效益多赢,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温室气体减排道路。(选自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材料三: 尤为引人关注的是,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发展体育事业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成为北京冬奥会的亮眼底色。国家雪车雪橇中心专门研发“地形气候保护系统”,最大限度降低能源消耗;延庆赛区竞赛场馆完工的同时,生态修复也接近尾声,“山林场馆、生态冬奥”尽显其中;张家口云顶滑雪公园将融雪水、自然降水进行高效回收存储,在雪季时作为造雪用水绿色低碳、科技创新成为场馆建设的亮点,助力体育设施同自然景观和谐相融,让人们在尽享冰雪运动无穷魅力的同时尽览大自

28、然的生态之美。除此之外,构建绿色智慧交通体系、推广低碳出行方式等也在如期推进,让环境友好的理念扎根生活。(选自冬奥效应,奏响新发展理念的乐章)材料四: 生活图景一:唐代邛窑生产的省油灯是灯盏中的一种,它由瓷器制成。省油灯初看与普通灯盏没大的区别,但它的碟壁是一个中空的夹层,碟壁侧面有一个小圆嘴,用来向夹层中注水。在夹层中注入冷水以降温后,可省一半的油。 生活图景二:到唐代,出现了一种供人们消暑的“凉屋”。这凉屋一般傍水而建,采用水循环的方式推动扇轮摇转(犹如民间的水车),将水中凉气缓缓送入屋中,或者利用机械将水送至屋顶,然后沿檐而下,制成“人工水帘”,使凉气进入屋子,此“凉屋”堪称既绿色又环保

29、。 生活图景三:在古代社会,交通只有水陆两路,除了安步当车以外,当时的交通工具主要有车、轿、船以及马、驴等牲畜。陆上交通工具在两千多年里基本没有根本性的变革。(根据网络资料整理)(1)演讲内容要准确。根据以上材料,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BA.二氧化碳排放都来自化石能源的燃烧和利用,在平常生活中计算二氧化碳排放量,关注行为方式,为低碳生活做出贡献。B.得益于新发展理念的引领,科技创新成为北京冬奥会场馆建设的亮点之一,助力体育设施同自然景观和谐相融。C.低碳生活的理念早已在中国古代社会提出,古人出行只有水陆两路,这也导致陆上交通工具在两千多年里基本没有根本性的变革。D.低碳生活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30、难以解决,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势必会影响经济的高速发展,这是摆在我国社会发展前的一个巨大难题。(2)演讲思路要清晰。请你围绕“低碳”话题,整合以上材料,补全演讲主体部分的提纲。(3)演讲要有针对性。本次演讲的听众是中学生及其家长,其中一个内容是向他们发出“低碳细节我落实”的倡议。请你结合材料内容,针对听众身份,向他们各提出一条具体的低碳举措。对中学生:身体力行,节约用电;学习低碳知识,向身边的大人宣传计算碳排放量的知识。对学生家长:绿色出行,上下班尽量选择公共交通,非紧要的短途出行可选择共享单车或步行。(4)演讲要有感染力。本次演讲打算引用一首诗来调动听众情绪,加深听众印象。请你从下面两首诗中

31、推荐一首,按要求完成任务。甲山中景元释英六月山深处,松风冷袭衣。遥知城市里,扑面火尘飞。乙柏林寺南望唐郎士元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东南四五峰。注释精舍:佛寺,此处指柏林寺。我推荐甲诗,因为诗中有这样的“低碳”场景;诗人远离城市,安居深山,沐浴在清凉的山风中避暑消热,避暑方式低碳有诗意。引用这首诗我希望听众能感受到诗人这样的心情(结合相关诗句分析);“松风”“冷”写出诗人徜徉山中的清凉与惬意,“遥知”两字将山里的自然之气与城市中火尘缭绕的生活进行对比,表达了内心的满足愉悦,对山中景色的喜爱。(5)为开展“倡导低碳生活”的演讲活动,校广播站要向同学们科普“低碳生活”的

32、相关知识。请结合材料内容,从“低碳生活”的概念、内容、意义等方面为广播站的同学写一段说明性文字。要求讲究说明顺序,100 字左右。【分析】本文由四则材料组成。材料一讲低碳生活的概念及生活中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基本计算公式,材料二讲控制化石能源利用和碳排放的意义,材料三讲北京冬奥会场馆建设体现了体育事业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材料四例句古代低碳的生活。(1)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A.有误,由“二氧化碳和常规污染物的排放具有同源性,大部分来自化石能源的燃烧和利用”可知。B.正确。C.有误,“陆上交通工具在两千多年里基本没有根本性的变革”与“在古代社会,交通只有水陆两路”构不成因果关系。D.有误,

33、由“中国把握污染防治和气候治理的整体性,以结构调整、布局优化为重点,以政策协同、机制创新为手段,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协同推进环境效益、气候效益、经济效益多赢,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温室气体减排道路”可知,这一难题我国已开始解决。故选:B。(2)本题考查提纲内容的补充。由“地形气候保护系统”降低能源消耗”“场馆建设与生态修复并行”“滑雪公园循环用水促环保”可知,处填“以低碳理念助力体育建设”。由“控制化石能源利用和碳排放对经济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把握污染防治和气候治理整体性”可知,处填“控制化石能源利用和碳排放”。由

34、“到唐代,出现了一种供人们消暑的“凉屋”。这凉屋一般傍水而建,采用水循环的方式推动扇轮摇转(犹如民间的水车),将水中凉气缓缓送入屋中,或者利用机械将水送至屋顶,然后沿檐而下,制成“人工水帘”,使凉气进入屋子,此“凉屋”堪称既绿色又环保”可知,处填“借水循坏,搭建凉屋”。(3)本题考查写倡议的能力。解答时,要围绕“低碳细节我落实”的主题,注意听众的身份即可。示例:对中学生:身体力行,节约用电;学习低碳知识,向身边的大人宣传计算碳排放量的知识。 对家长:绿色出行,上下班尽量选择公共交通,非紧要的短途出行可选择共享单车或步行。(4)本题考查写推荐词。解答时,明确观点,理解诗歌的含义,注意诗歌内容与“

35、低碳”的关系。如推荐甲诗,就结合诗人安居深山,沐浴在清凉的山风中避暑消热的方式及诗中的“松风”“冷”来分析;如推荐乙诗,就要结合“泊舟”就是诗人出门选择舟行的出行方式来分析,诗中的“遥闻”“深松”更是雨后画境般的景物的浓缩。(5)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写作时,要从“低碳生活”的概念、内容、意义等方面入手。可以结合文本中的“低碳生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代表着一种更为健康、更为自然的生活态度,意味着人类要负起保护地球的责任和义务”“低碳生活就是指在不影响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生活和工作中耗用的能量,从而减低碳的排放量,达到减少大气污染、减缓生态恶化的目的”“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也能以自身的行为方式,

36、为节能减排出一份力”“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发展体育事业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成为北京冬奥会的亮眼底色”“构建绿色智慧交通体系、推广低碳出行方式等也在如期推进,让环境友好的理念扎根生活”来介绍“低碳生活”。可以表述为:低碳生活是一种以尽量减少生活和工作中耗用的能量为目的的生活方式。生活中我们要响应国家政策,关注个人行为方式,把低碳生活同经济发展、体育事业、生态环境等结合起来,让低碳生活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答案:(1)B(2)以低碳理念助力体育建设。控制化石能源利用和碳排放。借水循坏,搭建“凉屋”。(3)身体力行,节约用电;学习低碳知识,向身边的大人宣传计算碳排放量的知识。 绿色出行,上下班尽

37、量选择公共交通,非紧要的短途出行可选择共享单车或步行。(4)示例一:甲诗人远离城市,安居深山,沐浴在清凉的山风中避暑消热,避暑方式低碳有诗意“松风”“冷”写出诗人徜徉山中的清凉与惬意,“遥知”两字将山里的自然之气与城市中火尘缭绕的生活进行对比,表达了内心的满足愉悦,对山中景色的喜爱【示例二】乙诗人出门选择舟行,靠岸后沿着小径上山,出行方式绿色低碳“遥闻”“深松”点明山景的幽美,雨后青山、雨雾缭绕、山峰耸立宛若画境,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宁静恬淡(5)低碳生活是一种以尽量减少生活和工作中耗用的能量为目的的生活方式。生活中我们要响应国家政策,关注个人行为方式,把低碳生活同经济发展、体育事业、生态环境等结

38、合起来,让低碳生活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点评】信息的提取与概括是中考中常见的语言运用题,它要求考生在读懂材料之后,把最核心的信息提取出来进行有机组合,并要求简明扼要。三、读万物藏至言(38分)5(19分)请阅读雁荡序幕,完成下列各题。雁荡序幕萧乾临到名山脚前,是摆架子呢,还是为了使香客们肃穆下来,路已不再那么平坦了。极目望去,没有了那齐整的地平线,却是一重重嵯峨的关山。当我们的车由小温岭的山根盘向顶巅的途中,那恍如是做了一场又惊又险的噩梦。向车窗两旁探首,等待着你的永是壁立千仞的峭崖。缩头看看前面,嶙峋的山坡上爬着一条曲折如蛇、旋转如螺的公路。汽车呜呜震响着、奔驰着,如一匹激怒了的巨兽。遇到拐

39、角处,有的乘客时常会脱口喊嚷出来:“司机,司机,慢点开呦!”然而这嚷叫早为马达声吞没了。喊的人只好无助地向车窗外看,越是怕越想看啊!窗外,田野阡陌尽处,是一片白茫茫的湖雾。湖心似还泊着一只帆船,细小有如一根孤生的芦苇。宁静的湖水闪烁着它那份澄静舒坦,似乎是安排来镇宁乘客们的心情的,它冲散了不少车里的恐怖。像是结束了一口悠长的叹息,我们的车跨过了小温岭。车身的震响少了,我们的梦也醒了。然而抬头望望那始终警觉着的司机,那坚毅勇敢的背影,一种感激钦佩的心情油然而生。可是回首看看那如蛇如螺的艰苦工程,更应感激的不还有当日筑路的民伕吗?他们用臂膀凿出这条险路。便是在这样阴雨连绵的季节,也还那样坚固坦平。

40、车到白溪,载运汽车的摆渡已在伫候着啊。这以后,我们便投入了雁荡的怀抱。不须指点,突然你会觉得周围变了样。一路上尽管经过十八座山,高的有,险的也有,然而一个平凡的“山”的观念你脱不掉。但到了雁荡,置身于那幽奇浑然的境界,你将不断地问着自己:这是哪里呀,这么古怪,这么怕人!汽车停在山口,那里离我们的宿处还有五六里地。正像一出古典剧的序幕,这五六里地沿途的布置把我们整个引入另一种庄严境地。也正像雁荡的许多重要角色都闪出个侧影。它不要你洞悉,却要你洗刷为铜锈油腻淤塞住的心灵,忘掉沿途的辛苦,准备一具容得下瀑布山影的胸膛。首先,你得惊讶山到了这里竟全然变了色,苍黑里透着绛紫。平时看见一座不毛之山,你会嫌

41、它植树太少,你划算一座山可以辟作几块梯田,土质宜种荞麦还是桃杏。一句话,你盘算山,支配山,你是山的主人。到这里,山却成为你的主人了。埋伏在四周的,哪有一个驯顺家伙呀!有的像一只由天上击下来的巨拳,握得那样牢,似有无限重力蟠结在拳心。击下来倒也罢,它偏悬在半空,叫你承受那被击的疼痛感觉。迎面,矗入天空的,是一只拱起的臂肘,上面长满了积年的疤痕。臂肘旁边,不知谁在长长伸着两个秀细指头( 双佒峰),及至你一逼视,手指下面还睁了一双骷髅般深陷的黑眼(老虎洞),对你眈眈怒视。左边又出现一面悬崖绝壁(云霞嶂),上面依稀布满了斑斓的朱霞。这一切,都像伏卧着的巨兽,岘岩上垂落着这巨兽的唾涎,有的地方还是悬空散

42、下,如檐前细雨,当地人叫作雪花天。沿着一道小溪,我们到达了旅社。一顿异常香甜的午饭后,我们各拄了根棍子,齐向灵岩拔步。(选自河山漫记雁荡行)(1)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游览梳理图。(2)本文语言优美隽永,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3)作者在写雁荡之行时,为什么要写“平时看见一座不毛之山”的感想?(4)作者写雁荡之行,融入了深沉之思。请你结合文本内容,说说作者的感悟。(5)“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人们往往因自己的性情与山水的性格相近而乐山乐水。“埋伏在四周的,哪有一个驯顺家伙呀!”作者笔下的雁荡山拥有鲜明的个性。你觉得下面人物会喜欢这座“不驯顺”的名山吗?请选择一个人物,结合作品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43、A.保尔柯察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B.孙少平(平凡的世界)C.贝多芬(名人传)我选 A,我觉得保尔柯察金会喜欢这座山。保尔在成长之路上经历了战场的搏杀、工地的折磨、情感的波折,但他从未屈服,始终坚定“为解放全人类而奋斗”的人生目标。他的不屈服与雁荡山的“不驯顺”十分契合。【分析】作者极力渲染雁荡山的高峻和山路的曲折危险,联想到肩负如此艰苦工程的民佚和始终保持警觉的司机,赞美这些普通劳动人民的坚毅勇敢、无私付出。作者沉醉于雁荡幽奇景色,忘掉旅途辛苦,感悟到人要不断开阔自己的心胸,不要为“铜锈油腻”淤塞内心,而应保持心灵的淡泊与旷达。作者领略到雁荡山的奇伟景象,思考山与人的关系,发出“到这里,山却

44、成为你的主人了”这样的感慨,赞美雁荡山特立独行的品格,感叹自然的伟大和人的渺小。(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结合“当我们的车由小温岭的山根盘向顶巅的途中,那恍如是做了一场又惊又险的噩梦”可得:由小温岭的山根盘向顶巅的途中;结合“然而抬头望望那始终警觉着的司机,那坚毅勇敢的背影,一种感激钦佩的心情油然而生”可得:感激钦佩;结合“你得惊讶山到了这里竟全然变了色,苍黑里透着绛紫”“有的像一只由天上击下来的巨拳,握得那样牢,似有无限重力蟠结在拳心。击下来倒也罢,它偏悬在半空,叫你承受那被击的疼痛感觉”“左边又出现一面悬崖绝壁(云霞嶂),上面依稀布满了斑斓的朱霞。这一切,都像伏卧着的巨兽,岘岩上

45、垂落着这巨兽的唾涎,有的地方还是悬空散下,如檐前细雨,当地人叫作雪花天”等句子可得:浓郁的山色、多变的山势;结合“沿着一道小溪,我们到达了旅社”可得:到达旅社。(2)本题考查句子赏析。画线句子“迎面,矗入天空的,是一只拱起的臂肘,上面长满了积年的疤痕”中,作者运用了“矗”“拱”“长”三个动词,用语生动形象,写出了雁荡山的高峻和形状的怪异,给人一种震撼之感。这句话中把山比作“臂肘”,把山的表层比作“疤痕”,运用比喻的修辞,语言生动形象,写出山的嶙峋沧桑,体现了山不驯顺的特点。(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首先,你得惊讶山到了这里竟全然变了色,苍黑里透着绛紫。平时看见一座不毛之山,你会嫌它植树太

46、少,你划算一座山可以辟作几块梯田,土质宜种荞麦还是桃杏”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把“不毛之山”与眼前的雁荡山进行对比,突出了雁荡山的怪异独特。联系后面的“一句话,你盘算山,支配山,你是山的主人。到这里,山却成为你的主人了”可知,写“平时看见一座不毛之山”的感想,引发了对人与山关系的思考,同时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文章意蕴。(4)本题考查作者情感的理解。结合段中的“向车窗两旁探首,等待着你的永是壁立千仞的峭崖。缩头看看前面,嶙峋的山坡上爬着一条曲折如蛇、旋转如螺的公路”“我们的车跨过了小温岭。车身的震响少了,我们的梦也醒了。然而抬头望望那始终警觉着的司机,那坚毅勇敢的背影,一种感激钦佩的心情油然而

47、生”“可是回首看看那如蛇如螺的艰苦工程,更应感激的不还有当日筑路的民伕吗?他们用臂膀凿出这条险路。便是在这样阴雨连绵的季节,也还那样坚固坦平”等内容可知,作者极力渲染雁荡山的高峻和山路的曲折危险,联想到肩负如此艰苦工程的民佚和始终保持警觉的司机,赞美这些普通劳动人民的坚毅勇敢、无私付出。结合“这以后,我们便投入了雁荡的怀抱”“但到了雁荡,置身于那幽奇浑然的境界,你将不断地问着自己:这是哪里呀,这么古怪,这么怕人”“这五六里地沿途的布置把我们整个引入另一种庄严境地。也正像雁荡的许多重要角色都闪出个侧影。它不要你洞悉,却要你洗刷为铜锈油腻淤塞住的心灵,忘掉沿途的辛苦,准备一具容得下瀑布山影的胸膛”

48、可得:作者沉醉于雁荡幽奇景色,忘掉旅途辛苦,感悟到人要不断开阔自己的心胸,不要为“铜锈油腻”淤塞内心,而应保持心灵的淡泊与旷达。结合“你得惊讶山到了这里竟全然变了色,苍黑里透着绛紫。平时看见一座不毛之山,你会嫌它植树太少,你划算一座山可以辟作几块梯田,土质宜种荞麦还是桃杏。一句话,你盘算山,支配山,你是山的主人。到这里,山却成为你的主人了”可得:作者领略到雁荡山的奇伟景象,思考山与人的关系,发出“到这里,山却成为你的主人了”这样的感慨,赞美雁荡山特立独行的品格,感叹自然的伟大和人的渺小。(5)本题考查个性化阅读能力。作者笔下的雁荡山拥有“不驯顺”的鲜明的个性,而名著中的人物也具有鲜明的个性。任

49、选一例,结合人物事迹以及“勇敢”“坚强不屈”“不安于现状”等品质进行阐述即可。答案:(1)由小温岭的山根盘向顶巅的途中;(2)感激钦佩;(3)浓郁的山色、多变的山势;(4)到达旅社(2)示例一:“矗”“拱”“长”三个动词写出了雁荡山的高峻和形状的怪异,给人一种震撼之感。示例二: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把山比作“臂肘”,把山的表层比作“疤痕”,写出山的嶙峋沧桑,体现了山不驯顺的特点。(3)示例:把“不毛之山”与眼前的雁荡山进行对比,突出了雁荡山的怪异独特,引发了对人与山关系的思考,同时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文章意蕴。(4)示例一:作者极力渲染雁荡山的高峻和山路的曲折危险,联想到肩负如此艰苦工程的民

50、佚和始终保持警觉的司机,赞美这些普通劳动人民的坚毅勇敢、无私付出。示例二:作者沉醉于雁荡幽奇景色,忘掉旅途辛苦,感悟到人要不断开阔自己的心胸,不要为“铜锈油腻”淤塞内心,而应保持心灵的淡泊与旷达。示例三:作者领略到雁荡山的奇伟景象,思考山与人的关系,发出“到这里,山却成为你的主人了”这样的感慨,赞美雁荡山特立独行的品格,感叹自然的伟大和人的渺小。(5)示例一:我觉得保尔柯察金会喜欢这座山。保尔在成长之路上经历了战场的搏杀、工地的折磨、情感的波折,但他从未屈服,始终坚定“为解放全人类而奋斗”的人生目标。他的不屈服与雁荡山的“不驯顺”十分契合。示例二:我觉得孙少安会喜欢这座山。孙少安是农民的儿子,

51、但他不安于现状,走出衣村去求学,到黄原做揽工,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他的不屈服与雁荡山的“不驯顺”十分契合。示例三:我觉得贝多芬会喜欢这座山。贝多芬遭遇爱情的背叛、双目失明的悲痛,勇敢地扼住命运的咽喉,创作出命运交响曲等伟大的乐章。他的不屈服与雁荡山的“不驯顺”十分契合。【点评】赏析句子,首先要找准赏析的切入点(从哪个角度入手),句子赏析可以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词语运用、句式的结构特点等方面入手,落脚点在于分析句子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怎样的情感或主旨。6(19分)请阅读经典古文,完成下列各题。甲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52、,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乙工之侨为琴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弗古。”还之。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

53、哉?莫不然矣。而不早图之,其与亡矣!”遂去,入于宕冥之山,不知其所终。(选自郁离子)注释太常:太常寺。官署名,掌管祭祀、礼乐等事。期(j)年:一周年。宕冥:幽深昏暗。(1)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下面“文言词句”中的加点词。文言现象文言词句解释方法词类活用匣而埋诸士A 用匣子装课内迁移策(用马鞭驱赶)之不以其道古今异义抱以适市B 到去查阅词典到去。恰好。刚才。通假字希世之珍也C 同“稀”指出通假才美不外见(同“现”)(2)用“/”给下面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遂去,入于宕冥之山,不知其所终。(4

54、)文言文中的虚词承担着表情达意的功能。请结合文本内容,揣摩下面句中“也”字蕴含的情感。其真不知马也!悲哉世也!(5)甲乙两文在论事说理的技巧上有共通之处,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分析】参考译文:甲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55、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乙 工之侨得到一棵良好的桐树,砍来作成一张琴,装上琴弦弹奏起来,优美的琴声好像金属与玉石相互应和。他自己认为这是天下最好的琴,就把琴献到主管礼乐的官府;官府的乐官让国内最有名的乐师考察它,说:“不古老。”便把琴退还回来。工之侨拿着琴回到家,跟漆匠商量,在琴身漆上残断不齐的花纹;又跟刻工商量,在琴上雕刻古代文字;把它装了匣子埋在泥土中,满一年后挖出来,抱着它到集市上。有个大官路过集市看到了琴,就用很多钱买去

56、了它,把它献到朝廷上。乐官传递着观赏它,都说:“这琴真是世上少有的珍宝啊!”工之侨听到这种情况,感叹道:“这个社会真可悲啊!难道仅仅是一把琴吗?不是这样的啊!世上的事情没有不是这样的。如果不早做打算,就要和这国家一同灭亡了啊!”于是离去,至宕冥附近的山,不知道他最终去哪儿了。(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A.句意:把它装了匣子埋在泥土中。匣,用匣子装。B.句意:抱着它到集市上。适,到去。C.句意:这琴真是世上少有的珍宝啊。希,同“稀”。(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这句话的意思为:工之侨拿着琴回到家,跟漆匠商量,在琴身漆上残断不齐的花纹。根据意思可断句为: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3)本题考

57、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且,尚且;安,怎么。句意: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重点词语:遂,于是,就;去,离开。入于宕冥之山,不知其所终。句意:于是离去,至宕冥附近的山,不知道他最终去哪儿了。(4)本题考查对句子内涵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为: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也”与“其”连用,表示反诘语气,表现了作者对统治阶级埋没和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这句话的意思为:这个社会真可悲啊。“也”在这里表示感叹语气,抒发了作者对这个世道的极度不满之情。(5)本题考查对文章写法的理解。甲文借物喻人,借千里马喻指人才,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而“食马者”竟然说是“天下无马”,以此表达对

58、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甚至摧残人才的讽刺与抨击;乙文也是借物喻人,借工之侨伪造古琴试探索世风的机智,讽刺了元末一帮缺乏见识,不重真才实学而只重虚名的虚伪之人。答案:(1)A.用匣子装;B.到去;C.同“稀”。(2)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3)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于是离去,至宕冥附近的山,不知道他最终去哪儿了。(4)“也”与“其”连用,表示反诘语气,表现了作者对统治阶级埋没和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也”在这里表示感叹语气,抒发了作者对这个世道的极度不满之情。(5)两文都采用了借物喻人的说理方式,甲文借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表达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

59、人才甚至摧残人才的讽刺与抨击;乙文借工之侨伪造古琴试探索世风的机智,讽刺了元末一帮缺乏见识,只重虚名的虚伪之人。【点评】理解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然后再推敲词义。此外,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学会分类积累,积累一些重点文言词语的常见意义和用法。四、写文为心之声(40分),任选一个写作任务,按要求写作。7(4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慢下来,邂逅身边的风景;慢下来,重拾错过的情感:慢下来,收获更多的感悟慢下来,是一种心态,是一种艺术,是一种智慧 以“慢下来”为题写一篇记叙性文章。写作标准:(1)紧扣“慢下来”合理取材,中心明确,价值观正确;(2)写清楚事情的经过,详略得当

60、;(3)思路清晰,语言连贯;(4)如果写游记,要体现游记的要素;如果写故事,可以通过适当的联想和想象去丰富细节,使情节更加曲折,人物更加生动。 要求:(1)按照写作标准写作;(2)文章不少于500字;(3)不要套作,不得抄袭;(4)不要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分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以“慢下来”为题写一篇记叙性文章。审题可知,材料的关键词是“慢”。写作前必须弄清“慢”这个关键词的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延伸思考。“慢”是相对“快”而言的一种生存法则。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存在方式和规则,“慢”就是其中一种。“慢”追求的是过程,感受体验的也是过程,在漫长的过程中蓄积力量,厚积薄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