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上的纯粹利他行为_第1页
互联网上的纯粹利他行为_第2页
互联网上的纯粹利他行为_第3页
互联网上的纯粹利他行为_第4页
互联网上的纯粹利他行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作者按:景区、景点的信息化建设(金旅工程)从提出到现在,已经过去很多年了。但效果似乎差强人意。这里面有几个关键的问题:1、景区和景点传达的信息,是不是游客 想要的?或者A旅客关注这方面,B旅客关注另一方面,怎么平衡取舍;2、这个信息是 否即时、有效?须知让编辑保持一个月的更新容易,几年如一日地保持更新难;3、有些信 息,因为利益主体不同,景区和景点不愿意提供,但游客真正需要。比如购物陷阱、淡旺季 提醒、门票折扣等。显而易见,如果是让游客来提供这些信息,那么上面这些问题将迎刃而解。但新的问 题是,如何让游客以一种客观、公正、利益无涉地提供切身信息?这种行为,就是本文要讨 论的纯粹利他行为。世界上

2、将这个问题解决的最好的,首推美国的维基百科, 。它是一部人人皆可编辑的网上百科全书,自2001年1月15日在美国创 立至今,世界各地超过288万名注册用户和多得多的未注册用户已用超过210种语言写下 超过350万则词条1,位列全球第14大网站2。维基人如此孜孜不倦,每天贡献超过6 万次编辑,却没有分文可取,甚至刻意匿名,甚至他们的贡献也随时会被后人改写、覆盖, 到底是什么在驱动着这一切?这一切对我们又意味着什么?一、互联网上的纯粹利他行为维基人的这种行为,是一种典型的利他行为。Bar-Ta3认为,以利他动机为基础的利 他主义行为具有以下特点:(1)必须对他人有利;(2)必须是自愿的;(3)行为

3、必须是 有意识且有明确目的;(4)所获得利益必须是行为本身;(5)不期望有任何精神和物质 的奖赏。Wilson4进而把利他主义分为两种:无条件的利他主义(纯粹利他主义)和有 条件利他主义(互惠利他主义)。无条件利他者不求任何回报,不受社会奖励和惩罚的影响, 表现出无私的忘我。而有条件利他主义的实质则是自私的利他者,其典型反映就是互 惠互利,社会中的远亲和不相干的个体交往,通过社会契约达到互利互惠,这种利他主义行 为完全是有意识的。(因为互联网上基本上不存在亲缘利他,所以本文不予讨论,另外, 本文讨论的纯粹利他主义行为所谓不求任何回报并不包括利他者获得的心理满足感)。对照以上两位学者的定义,我们

4、可以发现,因为维基百科的绝大多数条目都是由未注 册的用户贡献的5,除了留下一个IP地址,他们什么也没留下,也没有分文可取,所以可 以把他们的行为定义为纯粹利他主义行为(因为没有留下可供识别的身份信息,所以也不满 足互惠利他主义对于迭演博弈的必要条件6)。除了维基百科,互联网上类似的纯粹利他主义行为不胜枚举。比如1、BBS和论坛, 有很多热心网友花费时间和精力解答问题,提供信息,宣传与发动社会救助,提供精神安慰 或道义支持,版主等管理员还义务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承担起繁重的管理工作;2、FTP和 BT,耗费计算机及电力提供资源共享;3、OpenSource7,很多技术高手(意味着很大 的机会成本)

5、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为开源项目添砖加瓦。当然,以上列举的具体行为中,有一些可能超出纯粹利他的定义,甚至不再属于利他 的范畴。比如一些论坛实行的积分制度实际上给了行为人一定的声誉和地位的补偿;一些 新手在技术论坛上表现积极是为了留下个好印象,便于日后能获得他人的帮助(多局博弈的 互惠利他,本质上还是利己的);随着网上活动的增多,人们开始关注自己的网上身份、 形象的人格化,而帮助他人明显有助于此。等等。但是问题在于,在剔除这些行为后,我们 仍能观察到相当数量的纯粹利他主义行为,本文将以维基百科为典型(类似于韦伯的理 想型)来论述这些行为。二、对纯粹利他行为的各种解释1、经济学(隐含着生物学)的视角经

6、济学的经济人假设事实上是把利他主义排除在外的。20世纪20年代以后,经 济人假设逐步被理性人假设取代,根据现代经济学的解释,效用是偏好的函数,用偏好定义 理性,只需满足完备性和传递性两条假定(Mas-Colell、Whinston&Green,1995)。 而所谓理性人简而言之就是约束条件下最大化自身偏好的人。因此,把利他作为人的偏好, 以利他行为这个偏好得到满足的程度作为效用来研究,从而把利他主义行为纳入了经济学研 究的视角。叶航等8根据桑塔费学派的一个最新实验,并通过构建一个利他行为演化均衡 模型,得出纯粹利他行为也是一种进化稳定策略(ESS),从而推翻了主流生物学家生 物界只存在亲缘利他

7、和互惠利他的论断,把利他偏好内生化,得出这样的结论:超越囚 徒困境中个体理性的局限,谋求合作和合作剩余,可能是我们人类行为、人类心智与人类 社会包括人类文化与人类制度共生演化的最终原因。建立一个更完善、更有效率的合作秩序, 也许是我们这个物种在生存竞争中的最大优势。在人类漫长的演化历史中,最初的合作秩 序是通过自然选择建立的,即自然选择的压力迫使人类进化出有利于合作的偏好。在这里,叶航等构建利他行为演化均衡模型时,认为一个利他者的生存适应性不仅 取决于他与自私者的个别交往,而且还取决于他与其他利他者的交往,由于这些交往更容 易达成合作从而使双方享受到合作剩余,只要这个剩余足够大,就能弥补利他者

8、损失的进化 优势。事实上这里还是把利他行为的动机作为一种求得合作剩余的策略,很难说这是一 种纯粹利他行为,因为我们定义的利他是动机而不是结果。(事实上,齐良书9 就对叶航 等从经济学角度提出了批评,但他还是认为利他行为之所以存在,并成为一种道德,使得个 体产生必须如此行动,才能安心、满足”的感觉,乃是因为利他行为有利于我们的生存之 故。为什么纯粹利他行为有利于我们的生存,他并没有给出解释。)以维基百科为例,仅凭任何一个个体的一己之力,绝无可能达成构建一部百科全书这 样的梦想。所有人都明白这一点,这时候合作就成为最优的策略。2、哲学的视角王海明10认为,一个人之所以能够无私利他(这里的无私利他即

9、纯粹利他),是因 为他有两种感情:道德感情与非道德感情。所谓道德感情,也就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做一个好 人、道德的人、高尚的人的道德需要和道德愿望。对于这种道德感情,康德名之为对道德 法则的敬重心,儒家和基督教则名之为成圣成贤之心。确实,这种感惜能够引发无私 利人的行为:一个人之所以无私利人,是因为他有完善自我品德之心,他要完善自我道德人 格,满足自己的道德需要、道德感情。而引发无私利人行为的非道德感情,则是人人皆有的爱人之心。爱人之心是人的非道 德感情,它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不学而能、不经道德教化便可以出现的自然感情,因而是 源于个人的非道德需要的感情。利他主义发现,这种感情是引发无私利人行为的

10、另一动因: 一个人之所以无私利人,是因为他有爱人之心一一方面他有报恩心,他懂得他的个人利益 是社会和他人给的;另一方面是因为他有同情心,他能以己推人。这就是为什么儒家用爱 人来界说仁;墨家用爱人利人来界说兼;基督教则干脆把无私利人叫做爱。这 就是为什么孔子认为己所欲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推己及人、以同情心待人的 忠恕”之道,是达到无私利人的仁境界之方法。这也就是为什么,基督教将己所欲施于 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奉为黄金律。以维基百科为例,道德感情在这里源于维基百科的有用性,也就是对自己和他人 的有价值性,为这个价值作贡献于人有用,因而于己心安,满足了自己的道德情感需求。报 恩心在这里就是人

11、人为我,我为人人,同情心就是设想他人也像自己一样需要这样一个 百科全书(己所欲,施于人)。3、其他解释其他对利他行为的解释包括移情理论、社会道德准则理论、自我归因理论、社会道德 敏感性理论、个性品质理论,因为一方面这些理论并非专门针对纯粹利他行为的研究,另一 方跟上述经济学的视角和哲学的视角多有重叠,本文不再赘述,有兴趣的请详看注释3 一文。三、什么在影响着纯粹利他行为?一个人在怎样的情境下会有利他行为?他的利他行为受哪些因素的影响?根据观察, 以维基百科为例,如果以下条件越充分,那么人们的利他行为将会显著增强:1、价值观认 同。维基百科的目的类似2000年前的亚历山大图书馆,宗旨是将全世界的

12、知识收集于一个 屋顶下。这样崇高的目的激励着与之有相同价值观的人为之作贡献。2、手段公正。维基百 科对每个贡献者不偏不倚,任何人都有权利修改任何条目。同时每个条目也得到公平对待, 没有重要性的区分。3、不被出卖。维基百科是非盈利组织,没有广告,版权开放,这意味 着你的贡献不会被任何个人和组织占为私有。4、社群协同,而非孤立。有一群志同道合, 见多识广的人协同工作,人们可以相互讨论交流。四、利他行为有何影响?利他行为,包括纯粹利他行为,对他人和我们自身的影响是多方面的。1、帮助了他人。 别人将从你的贡献中受益。2、多人协作,使公益性的宏大项目成为可能。3、滋生了他人 的懒惰,客观上剥夺了他人在劳

13、动中学习的机会,从而降低了他的竞争力。4、高尚的道德 行为使他人感到压力。当然,另一方面,高尚的道德行为也会给他人树立学习的榜样。5、 己所欲,未必可施于人。甲之美味,乙之毒药,主观上的利他可能会导致客观上的害他。五、结论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互联网的大规模普及成为可能。有学者认为,互联网融会了 传统媒介的所有传播特点,同时又具有许多独特性,诸如信息的可储存和再现性、多方同时 可及性、匿名性、开放性等等11。这些独特性减少了交易成本,使得人们的纯粹利他主 义行为动机被放大,并有机会付诸实践(科学技术使人类的美德成为可能);另一方面,正 因为人类固有的纯粹利他行为这样的美德,维基百科这样的新事物

14、才能得以实现(人类美 德使科学技术得到发展);第三方面,被放大并得到实践的人类美德将进一步影响着人类自 身的观念和行为,超越囚徒困境中个体理性的局限将真正成为可能。参考文献1、维基百科统计 HYPERLINK http:/en.wikipedia.Org/wiki/Special:Statistics http:/en.wikipedia.Org/wiki/Special:Statistics2、,以访问人次计,3、D.Altruisticmotivation J .HumboldtJournalofSocialRelation , 1986 (13):3-14.,转引自王雁飞,朱瑜:利他主义

15、行为发展的理论研究述评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2):384、Wilson , E.O.Sociology : TheNewSynthesis M .Cambridge , Mass : HarvardUniversityPress , 1976.转引自王雁飞,朱瑜:利他主义行为发展的理论研究述评 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2):37-385、AaronSwartz : RawThought:WhoWritesWikipediaA , HYPERLINK /weblog/whowriteswikipedia /weblog/whowriteswiki

16、pedia6、刘鹤玲:互惠利他主义的博弈论模型及其形而上学预设,自然辩证法通讯J,19996):12好!叫|泡nde!p3dp|!M0u回ui : spOM扁、ueueqsBuiequeiunq pueXiiuniuiuoDieniJiAeujeiuieqiujeeiueDeMiusinjiieejndpeDuenijui/esneD 叫 ipuee!pBdp|!MS!ieqMjoq2)jeBSBJ3qiq6nojqj;ius!nH| 泡 ndjopupi eseius!nji|es!qip9U!pp9/v, lusirune ,s6u!9queiunqXqp9seqX|6uojisss9DDns esoqMuoiioupueeueiuoueqdeAiieiuesejdejeqDnssieipedii/vysuoiiouMeu pueeueiuoueqdMeupioiesBu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