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课本赵国祥考研资料_第1页
心理学课本赵国祥考研资料_第2页
心理学课本赵国祥考研资料_第3页
心理学课本赵国祥考研资料_第4页
心理学课本赵国祥考研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绪论一、心理学概念:研究心理现象产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二、心理学的内容(研究对象)心理现象1心理活动过程:认知过程:注意、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过程情感过程:情绪、情感等心理活动过程;意志过程:意志动机、意志行为等心理行为过程。2个性: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信念;人生观、世界观三、心理学的两大任务、进行深入探讨。进一步完善自身的理论体系B、解决社会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在实践中不断吸收营养,丰富心理学内容。1理论任务:通过对自身对象的研究,不断深入地揭示心理与外部世界、心理与脑的关系及其起源的奥秘,从而用最新的研究成

2、果进一步论证辩证唯物主义的正确性。2实践任务:通过对心理活动及其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揭示,去解决各个实践领域中凡是与人的心理活动密切关联的问题。四、心理学与教育的关系P9心理学是教育的重要理论依据, 也是教育得以实施的基础条件和前提条件, 教育离开了心理学, 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水之源,教育也没有了对象。教育史心理学走向人们生活的重要途径,也是促使心理学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两者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1掌握心理学,可以提高教育工作的自觉性、有效性2教育可促进心理学的发展3当代教改的目的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教学生学会学习,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五、心理学的主要研究

3、方法1观察法:指由研究者观察和记录个体或团体的行为,来分析与其有关因素之间的关系。可分为自然观察法和实验观察法。2实验法:指研究者认为地、有目的地控制和改变某种条件,使被试产生一定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3测验法:以心理测验为主要工具,测量个体的能力、人格方面的特征,从而分析它们与其他变量之间的关系。4调查法: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他个人的想法或做法,以此分析、推测团体心理趋向的研究方法。可分为问卷法和访谈法。5其他研究方法个案分析法:以个人或一个团体为研究对象的方法。产品分析法:指通过对活动的产品或作品进行分析来揭示人的心理与行为特点的研究方

4、法。档案研究法:运用以前的相关信息,研究心理与行为问题的方法。六、辩证唯物主义心理观:心理是大脑的机能心理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心理的发展变化是社会生会实践的产物(社会实践有利于大脑功能的开发;社会实践活动不断丰富心理内容;社会实践活动促使心理活动水平不断提高)七、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了解):结构主义心理学 (冯特奠基、 铁欣纳代表)、机能主义学派 (美国詹姆士创始、杜威和安吉尔代表) 、行为主义学派 (华生创始)、格式塔心理学 (德国韦特海默首创、考夫卡和科勒代表) 、精神分析心理学(弗洛伊德创立)。八、当代心理学的研究进展:人本主义心理学(美国马斯洛和罗杰斯创立于20 世纪 50 年代)

5、、认知心理学(兴起于20 世纪 50 年代)、考研后现代心理学(产生于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 。第二章注意一、注意的概念: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或现象的指向和集中。(两个特征)指向性:指心理活动有选择的反映一定的对象,而离开其余的对象集中性: 指心理活动停留在被选择的对象上的强度或紧张度, 它使心理活动离开一切无关的事物,并且抑制多余的活动。二、注意的功能:1、信息选择功能(即选择指向哪些有意义的、符合需要的与当前活动相一致的对象,避开无关的无意义的多余的对象干扰)2、保持功能(即使注意对象在意识中得到清晰、准确、持久而集中的反映)3、调节和监督功能(即对人所从事的活动进行监控,既有利于

6、注意的准确与精确,又有利于对错误的调整、修正与纠正,此外还能通过想象活动对将来的活动进行期待与预见作用。)三、注意的外部表现 :适应性动作出现无关动作的停止生理状态的变化四、注意的分类 :(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时有无目的及需要努力的程度分类)类型定义产生原因在教学中的应用应用刺激物的强度、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刺激物本新异性、1、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避免学身的特点刺激物间对比关系生分心(教师,教室) ;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2、合理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是没有预定目的及任务要法,吸引学生注意教学内容新颖无意注意丰富(方法力求多样化,语言准求,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需要和兴趣、不随意注意确生动、富于变

7、化;讲课时适当意情绪和精神状态、人本身状态改变声音大小、快慢,加重语气知识经验突出重点,辅以手势、表情以引起学生注意;掌握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有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是预先有预定目的任务,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件:需有意注意要一定意志努力才能保持对目的任务的理解活动组织的合理性随意注意的注意间接兴趣的稳定性意志的坚强性有意后注意有意注意随意后注意事前有预定目标但却不需应用两种注意相互转化的规律组要意志努力的注意织教学1、帮助学生形成明确学习目标;2、使学生了解学习某一学科或某一内容知识的价值和意义,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3、合理组织教学活动4、培养学生意志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当教授学

8、生完成较复杂的智力活动或技能活动的时候, 要利用丰富的教学内容,多样的教学手段设法增进学生对该项活动的了解和熟悉,引导学生对活动本身发生兴趣。注意的转移与注意的分散的区别: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活动任务的要求,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事物及时地转移到另外一个事物。注意的分散式注意稳定性相反的表现,是指在注意过程中,由于无关刺激的干扰引起的使注意离开当前应当完成考研的任务的现象,前者是根据任务的需要,有目的、主动地把注意力转向新的对象,是一种活动合理地为另一种活动所代替,目的是提高活动效率保证活动的顺利完成。后者是由于外部刺激或主题内部因素的干扰作用引起的,是自己的注意力离开了原来的对象, 而不自觉的转移

9、到对完成工作有不良影响的无关活动上, 是消极被动的。 注意的分散违背了活动任务的要求,偏离了应该注意的对象,降低了活动的效率。五、注意的品质特征品质特征定义影响因素稳定性注意在同一对象或活动上所持续时间注意对象或活动本身的特点;注意主体的状态(人的兴趣(持久性)的长短和意志控制力强弱)范围在同一时间内, 人能够清晰注意到的对注意对象的特点;活动的性质和任务;知识经验(广度)象数量的多寡分配个体在同一时间内, 把注意指向两种或同时进行的几种至少有一种应是非常熟练的两种以上的活动或对象上去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必须有内在联系注意的转根据活动任务的要求, 主动地把注意从原来注意的紧张度;新注意对象的性质

10、和特点,移一个事物及时地转移到另一个事物神经系统的类型;明确的信号提示第三章感知(感觉与知觉)一、感觉的概念: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或个别方面的反映。感觉是两个方面的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a 有机体的内外环境中不断变化的事物或现象,形成了刺激;有机体对刺激做出了反应(特点:)感觉反映的是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而不是过去的或间接的事物;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事物的整体;感觉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人的感觉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它既不是主体自发形成的, 也不是主体对客体的机械反应。二、感觉的种类根据内外感受器及其所反映的内、外环境刺激的不同,

11、分为:外部感觉是接受外来刺激,反映外界事物的属性的感觉,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内部感觉是接受体内刺激, 反映身体的位置、 运动和内脏的不同状态, 如运动觉、 平衡觉、 机体觉。三、感觉的规律1感受性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应刺激的感受能力。其大小用感觉阈限来度量。感觉阈限:指能引起感觉且持续了一定时间的刺激量,是检验感受性大小的基本指标,是个临界值。感受性越强,感觉阈限越低,成反比。每种感觉均有两种类型的感受性和感觉阈限,即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及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绝对感觉阈限:那种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绝对感受性就是刚刚能觉察到最小刺激的感觉能力。差别

12、感觉阈限: 那种刚刚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异量。差别感受性是指刚刚能觉察出最小差异量的能力。1834 年,韦伯开辟了对最小可觉差的新研究,提出心理学中的第一个自然“定律”韦伯定律 。这一定律被描述成刺激之间的最小可觉差与标准刺激强度比值是恒定2感受性变化及其规律(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指某一特定感受器的刺激因时间、空间模式的不同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适应:指感受器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所发生的感受性变化的现象。(嗅觉、听觉、视觉适应明适应和暗适应)感觉对比:同一感觉器官在不同刺激物的作用下,感觉在强度和性质上发生变化的现象。同时对比、继时对比考研感觉后像:当刺激作用停止后

13、,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还要保持短暂时间的现象。最明显的是视觉后像,分正后像和负后像两种。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某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对其他感觉器官的感受性造成影响,或使其升高或使其降低的现象。其共同规律是:弱刺激能提高另一感觉的感受性,强刺激能降低另一感觉的感受性。联觉: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不同感觉的补偿:当某种感觉受损或缺失后,其他感觉会予以补偿。四、感觉产生的过程:来自体内外的刺激(外界对感受器的作用)作用于感受器,引起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传导到相应的神经中枢(大脑皮层相应的感觉区),并激活中枢神经元,信息在这里进行分析、综合,于是便产生了相应的感觉。五、感觉知觉的相同

14、点,区别,联系六、知觉的概念: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七、知觉的种类1根据知觉过程中感觉器官所起作用的大小分类可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触知觉、视听知觉2、根据知觉的反映对象分类客体知觉时间知觉:人对客观对象的持续时间、速度和顺序的反映。空间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形状、大小、距离、方位等)在人脑中的反映。运动知觉:物体在空间位移、移动速度及人体自身运动状态在人脑中的反映。又分为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B 社会知觉:对人(他人、自我)的知觉、对社会事件因果关系的知觉、对人际关系的知觉(常见的影响社会知觉的心理

15、效应)a、首因效应 :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形成的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近因效应:在总体印象形成的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b、晕轮效应: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情人眼里出西施)c、刻板效应 :指知觉主体基于个人的经验而形成的对知觉对象的既定认知模式。3错觉: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视错觉、听错觉。八、知觉的特性(规律)1知觉的整体性:知觉对象是由许多部分、不多属性组成的,尽管各部分、各种属性彼此不同,人们不是孤立的反映刺激物的个别特性和属性,而是把事物当作整体来反

16、映的特性称为只觉得整体性。影响因素:客观刺激物因素主观因素对象本身的特性和个体的知识经验和主观状态2知觉的选择性:人在知觉时,从复杂环境中把某些事物或现象当作知觉对象优先选择而做出进一步加工,而考研把另一些事物或现象当作知觉背景进行知觉的特性。影响因素:主观因素:受识觉者的需要、兴趣、爱好和知觉经验的影响。客观因素:强度大的、对比明显的刺激物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空间位置相近、连续,形状上相似,轮廓上闭合的刺激物也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3知觉的理解性:指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客观事物的印像在人们头脑中保持不变的特性。影响因素:个人的知识经验、言语指导、实践活动任务以及个人兴趣、爱好等4知

17、觉的恒常性:知觉的条件在一定情况下发生改变时,客观事物的映像在人们头脑中保持不变的特性。视觉范围内的恒常性有形状、大小、亮度、颜色恒常性。九、感觉知觉的意义感觉知觉是认知活动的开端,是获得经验的源泉感觉知觉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十、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价值(一)学生感知发展的目标价值(二)利用感知规律是有效教学的基础十一、提高学生感知效果的教师追求(一)感知效果的依存性感知效果对刺激强度、感知的对象与背景的差异、感知对象的运动变化具有依存性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感知效果由于单一分析器的感知效果组合律感知效果对活动目的的依赖性感知效果对知识经验的依存性(二)遵循感知觉规律,提高学

18、生的感知效果1、提高学生听觉学习效果的策略语言规范、语言生动、幽默;语言具有连贯性、语言的强度适中、语言具有变化性。2、提高学生视觉效果的策略板书;注意肢体语言的使用和自身的外在形象。3、提高学生综合感知效果的策略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获得感性经验;综合考虑学生座位的感知差异,提高感知效果。十二、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观察力是一种能够随时迅速而又敏锐地感知到有关事物的各种极不显著的但却非常重要的细节和特征的能力良好的观察的 标准有:客观性、全面性、准确性、敏捷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步骤1)观察前的准备。包括心理准备、知识准备和物质准备2)观察过程中

19、的方法指导。根据观察的目的并结合学生的情况进行观察方法的指导,是学生学会观察。3)观察的善后工作。完整的观察活动离不开观察后的总结,这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也是观察能力形成的基础。考研第四章记忆一、记忆的概念:是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即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应。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心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二、记忆表象概念:也称表象, 是保持在记忆中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即当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在脑中再现出来的该事物的形象。三、记忆表象特征:直观性概括性四、记忆的种类1、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可以把记忆分为形象记忆: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例如人们参观所得的

20、印象就是形象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是以体验过的某种情绪和情感为内容的记忆,例如对以往愉快事情的回记忆运动记忆:以做过的运动或动作为内容的记忆,例如对游泳的记忆2、根据记忆材料在头脑中保持时间的长短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3、根据记忆是意识参与的程度分为A 外显记忆(有意识参与) 是指当个体需要有意识的或主动的收集某些经验用以完成当前任务时所表现出的记忆。内隐记忆是指在不需要意识或有意回忆的情况下,个体的经验自动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五、记忆的过程(一)识记就是识别和记住事物的过程,是获得和积累经验的过程,也可理解为反复感知的过程。无意识记有意识记机械识记意义

21、识记(二)保持是识记事物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是识记的结果。是记忆过程的中心环节。遗忘是指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是错误的再认或回忆。(三)再认 是指识记过的事物再次出现是能够把它识别出来。回忆:是指识记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是能够把它在头脑中重现出来无意回忆有意回忆直接回忆间接回忆考研六、记忆的品质记忆的敏捷性(识记的速度和效率的特征)记忆的持久性(记忆的保持特征记忆的准确性记忆的准确性(记忆的正确或精确特征,指对识记材料记得是否正确)记忆的准备性(指能否及时地从记忆的储备中提取需要的只是经验);记忆的规律七、识记规律=影响识记的因素有哪些?1、识记的目的和任务影响识记效果(确定长久的

22、识记任务,有积极影响)2、识记的方法影响识记效果(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结合起来;整体识记和部分识记结合起来)3、识记的态度和情绪状态影响识记效果(积极地识记态度使注意力集中思维极度活跃)4、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影响识记的效果。八、保持和遗忘的规律(一)遗忘的进程(规律):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阶段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步放缓。 (艾宾浩斯遗忘取向)(二)遗忘的机制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三) 影响遗忘的因素1、识记材料的意思、作用和性质;2、识记材料的数量;3、识记材料的

23、序列位置;回忆系列材料时发生的现象叫系列位置效应:近因效应最后呈现的材料最易回忆;首因效应最先呈现的材料最易回忆4、学习程度是指在学习过程中正确反映所能达到的程度。九、再认和回忆的规律(一)影响再认的因素对事物识记的精确程度和巩固程度;当前的事物和经验果的事物的相似程度。(二)进行良好回忆的条件把学习过的知识加以阻止,使其系统化;善于利用联想;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十、记忆规律在教师教学中的应用:1、合理安排教学活动;避免把性质相近的课程安排在一起;保证学生的课间休息时间;适当的调节教学进度2、教给学生科学的识记方法;3、创设良好的教学心理背景。十一、记忆规律在学生学习中的应用(如何防止遗忘?)1

24、、明确识记的目的和任务,不断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考研2、重视理解并把所学知识系统化3、正确组织复习要及时、经常复习;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反复阅读和试图回忆相结合;采用多样化的复习方法,动员多种感官参与复习4、设法排除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干扰先后学习的两种材料之间要保持一定的时间间隔;相似的学习材料不要安排在一起学习;先后学习的两种材料的难易程度要合理安排;要加强对学习材料序列的中间部分的识记5、适当过度学习。 (在学习达到刚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第五章思维与想象一、思维的概念: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性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二、思维的特点1间接性: 思维活动不反映直接作用与感觉器

25、官的事物,而是借助一定的媒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反映。2概括性: 思维是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3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思维是一种探索和发现新事物的心理过程。三、思维与感知觉的区别和联系(同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同属于心理活动的认识过程。异感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而且反映的是外在特征或外在联系,具有直观性、形象性;而思维是建立在感知觉基础上的,并揭露感知觉所不能揭示的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规律,具有间接性、概括性。前者属于认识的初级阶段即感性认识阶段,后者属于认识的高级阶段即理性认识阶段。)区别:思维与感知觉虽然都是人

26、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但他们分别属于对事物不同角度和不同水平的认识过程。从反映的内容来看,感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表面现象及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而思维反映的是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和内部规律。从反映的形式看,感知觉属于感性认识;而思维属于理性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内在的必然联系的间接反映。联系:感知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思维的源泉和基础;而思维则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感知的进步深化,在人的认识中处于核心地位。 我们只有通过思维才可能对各种感性材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达到对事物更深刻、更准确、更全面的反映。四、思维的种类直觉动作思维:又称实践思

27、维,凭借直觉感知,以实际动作为支柱去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具体形象思维:是用头脑中的具体表象形象为支柱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抽象逻辑思维: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来进行的思维,概念是这类思维的支柱。抽象逻辑思维是人类思维的核心。儿童思维的发展一般都经历直观动作思维、机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三个阶段五、思维和语言的关系联系:语言是思维活动的载体;语言是思想交流的工具。区别:本质属性不同(思维是心理现象、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与客观事物的关系不同;思维规律与语法结构虽有联系,但又有区别五、思维过程考研1分析与综合:分析在思维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个别属性或个别方面;综合是在思维中把事物

28、的各个部分、个别属性或个别方面结合为一个有机整体。2比较与分类:比较在头脑里把各种对象和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点、不同点及其关系;分类在头脑里根据事物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为不同的种类。3抽象与概括:抽象把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抽取出来,而舍弃其个别的、非本质的特征的过程;概括把抽象出来的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综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的过程。4系统化与具体化:具体化把概括出来的一般认识推广运用到同类其他事物中去的思维过程;系统化把本质属性相同的东西,分成一定的类别并归纳到一定的类别系统中去,使之建立联系的过程。六、思维的品质思维的逻辑性;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思维

29、的独立性与批判性七、想象的概念: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其特点是形象性和新颖性。八、想象的功能:预见功能补充功能代替功能九、想象的种类1.无意想象:没有预定目的,在一定刺激作用下自然而产生的想象。其极端形式是梦。2.有意想象:有一定的目的,在意识的控制下,自觉进行的想象。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的描述或非语言的描绘,在头脑中产生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创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独立地在头脑中创造出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幻想是与个人的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幻想是创造想象的准备阶段和特殊形式。它不同于再造想象,因为它比再造想象有更多的创造成分;它也不同于一般的创造想

30、象,因为一般的创造想象不一定是主体所追求向往和憧憬的事物;另一方面, 幻想不与当前的创造活动直接发生联系,不一定产生现实的创造成果,仅是未来创造活动的前奏和准备,而一般的创造想象与创造性活动紧密相连。十、概念形成的策略:同时性扫描;继时性扫描;保守性聚焦;博弈性聚焦十一、正确推理的制约因素(推理理论)气氛效应理论换位理论证真和证伪十二、问题解决的心理活动(一)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二)影响问题解决活动的因素有哪些?知识表征的方式迁移作用原型启发考研定式的影响动机和情绪状态十三、想象加工的方法:粘合夸张拟人化典型化十四、指导学生正确地掌握概念,理解知识配合运用正例和

31、反例提供丰富多样的变式科学进行比较启发学生自觉进行概括十五、帮助学生进行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十七、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创设有利于创造精神形成的氛围;加强发散思维和知觉思维的训练;培养创造型人格;善于激发和捕捉灵感十六、创造性思维:定义:是指以新颖独特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并产生首创的、具有重大社会价值的思维成果的思维过程。特征: 1、新颖性,创造性思维最突出的特征;2、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有机结合,创造过程中发散思维(求异思维,是沿不同方向,从多种联系、多种角度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的思维活动)集中思维(从众多选择中选择最佳的集中聚敛的思维活动)是相辅相成、 交替进行的;3

32、、创造想象的积极参与,创造想象可以弥补事实链条上的不足和尚未发现的环节,提供未知事物的新形象,并使创造性思维成果具体化;4、灵感状态,灵感是人集中全部精力解决问题时,由于偶然因素的触发而突然出现的顿悟现象,在灵感状态下人的创造性思维活动的效率极高。基本过程:准备阶段、酝酿阶段、豁朗阶段、验证阶段。第六章情绪情感一、概念:情绪是人各种的感觉、 思想和行为的一种综合的心理和生理状态, 是对外界刺激所产生的心里反应以及附带的生理反应。情感:是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主观体验,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之一。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二、分类情绪状态: 1.心境:是一种微弱而持久的、

33、影响人整个精神生活的情绪状态。有弥散性和持久性的特点。2.激情:是一种强烈而短促的情绪状态。具有激动性和冲动性。3.应激:人对意外的环境刺激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社会性情感的分类1.道德感:根据社会道德准则对自己或他人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2.理智感:在智力活动中认知和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考研3.美感: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情绪、情感、感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又是什么?(1)一般把与人的特定主观愿望或需要相联系的感情性反应统称感情, 感情一般包括情绪和情感的综合过程。情感是对感情性过程的体验和感受,情绪是这一体验和感受状态的过程。2)情绪广义上包括情

34、感,或视为情感的同义词代表着感情性反应的过程。3)情感这一术语的基本内涵是感情性反应的觉知方面,集中表达情感的体验和感受。但是情绪和情感在具体人身上他们彼此交融不可分离。三、情绪情感的生理变化、外部表现面部表情身势表情语调表情四、情绪和情感的动能:适应和动力功能;调节功能;信号功能;组织功能;感染功能。五、情绪调节的概念和特点1.概念: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2.特点:无论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具体情绪若超出个体的承受能力或与环境不相适应都需要调节;情绪调节不仅针对强烈感受和过高生理唤醒的情绪,较低强度的、需要增强的情绪也要调节;情绪调节具有一定的目标或目的,并可以区别良好调节和不良调节

35、;情绪调节过程是在一些策略和机制作用下,情绪被管理和调整的过程。六、情绪调节的方法:理智调节;转移调节;积极的自我暗示;合理宣泄;自我安慰;幽默调节;身心放松调节;自然陶冶调节;音乐调节;热爱学习和工作。七、培养学生高尚的情绪情感应用情感的良好榜样,以感情教育感情;优化环境氛围,引发积极情绪和情感;参加实践活动,丰富情绪和情感体验;克服消极情绪,建立积极地心理防御机制。(克服负面情绪推理超越自卑、促进升华培养健康的幽默感)八、情绪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一)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对学生学习行为的激发功能;对学生学习行为的维持功能;对学生学习效果的促进作用;(二)教师的情绪情感作用:教师情绪情感的亲切

36、功能,可促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教师情绪与情感的感染功能,可引起学生心理上的共鸣;教师情绪情感的迁移功能,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情绪情感的内化功能,可使学生效法教师。九、情绪智力概念:在提高学生整体心理素质中的作用。内省情绪智力(主要指个体对自己情绪情感的感知、体验、表达、评价、调控的能力)人际情绪智力(主要表现的是人际交往方面的能力,它相对于内省情绪智力而言是转向外部或其他个体)环境情绪智力(环境情绪智力主要指个体对自然环境、人工环境、人际环境、社会环境等静态存在和动态变化的各种情景和氛围的认知、评价、描述、调控的能力)情绪智力在提高学生整体的心理素质中也有重要的作用。第七章行为动力人类

37、行为动力产生和运行的基本规律是什么?把一切引起、 支配和维持个体行为的因素统称为行为动力。需要是一切行为动力产生的源泉,但需要只有转化为考研动机才能成为现实的行为动力,个体意志直接影响动机的形成和行为调控。一、需要:1、 概念 :是个体自身或外部生活条件的需求在大脑中的反映。它是个体感到某种缺乏时出生的主观状态是个体活动积极性的源泉。2、 种类根据需要的起源分为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按指向的对象可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3、 需要的理论马斯洛层次理论内容 :把人的需要分为七个层次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各层次之间关系:人的需要有高

38、级和低级之分,需要由低级到高级逐级实现;在个体的成长中,低级需要出现较早,高级需要出现较晚;人的各层次需要在人类中所占比例由低级到高级逐渐减少,越是低层次需要,越是大多数人所共有;人的各层次需要的作用由低级到高级逐渐减弱。前四个需要属于基本需要,也叫缺失需要,后三个层次的需要属于成长需要。评价:虽然在实践中产生重要影响但是也有一些缺陷:需要层次理论没有摆脱本能论的影响,把人的需要统统说成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这就模糊了人的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差别,降低或否认了后天社会环境和教育对人需要发展所起的作用;需要层次理论从抽象的人性出发,没有顾及到自我实现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此外,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

39、理论虽然反应了一些客观事实,但缺乏实验依据和客观测量指标,他的需要层次理论带有假设的性质。在教学中要诱发合理需要;关注缺失需要;平衡需要结构;提升需要层次4、 需要的特性与规律A 多样性(需要种类繁多、层次复杂)与优选律(优势需要战胜劣势需要);B 驱动性(推动人从事活动,寻求需要的满足)与恒动率(发挥永恒的动力作用);发展性(需要不是孤立地静止的)与递进律(需要在量的反面要求越来越多,质上越来越好,不断向前递进的发展)变化性与可控律(需要的满足受客观外在因素与主观内在因素的双重制约称为可控律)5、 导学生的需要合理发展与辅青少年的需要合理发展的标准需要结构、内容、实现手段的合理性学生需要发展

40、的调节诱发合理需求关注缺失需求平衡需要结构提升需要层次二、动机1、 概念:推动人们进行某种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或内部动力。2、 功能:激发功能、引导功能、维持功能、调节功能3、 产生:和需要和诱因两个因素有关。由需要引发动机,动机引发活动和行动,通过活动和行为获取物质产品和社会生活条件以满足需要,这一连续的过程揭示了动机产生的内在机制。而能够引起动机的外部条件和刺激物就是诱因4、 动机理论强化动机理论: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一个核心概念。所谓强化就是指能增加反应概率的刺激或刺激情境。主要观点是: 个体之所以产生某种动机,是因为先前行为与刺激通过强化而建立起了牢固的联系,当某种行为发生后

41、给与强化,就可以增加该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想,任何行为都是强化的结果。正强化是指因增加刺激而增加反应的概率, 负强化是因减少或撤销刺激而增加反应的概率。惩罚是在不良行为出现后,给予刺激仪减少反应概率。考研成就动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是指激励个体从事自认为重要有价值的活动,并力求获得完满结果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这种动机是后天获得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动机。麦克利兰发现,成就动机对个体的活动和职业选择有重要的做用,成就动机高的人,喜欢选择任务难度大,富有开创性的工作或职业,并且在工作中勇于作出决策,对问题承担自己的责任,并从完成任务中获得满足感,反之,成就动机低的人,倾向于选择风险小,独立决

42、策少的任务或职业。另外阿特金森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由追求成功的倾向和避免失败的倾向构成。归因理论:对行为的归因有两种:一种是环境归因,即将原因归为他人的影响、运气,对应的是外控型的人;另一种是个人归因,即将行为的原因归为人格、努力等。对应内控型的人。个体的归因倾向性将影响其对未来活动的选择、坚持性、动机强度。如果一个人将失败归结为努力不够,那么他就有可能在失败的情况下坚持努力,并相信将来一定能取得成功;相反,如果把失败归结为能力和工作难度,那么他就不会相信自己能改变现状,也就不会再坚持下去。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的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最早由班杜拉提出。班杜拉认为

43、,人的行为受两个因素影响或决定:一是行为结果的影响及强化,一个是行为的先行因素即期待。他认为行为的出现不是随后出现的强化,而是人认知了行为与强化之间的关系后对下一步强化的期待。期待分为两种: 一种是结果期待,即人对自己的某一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如果个体预测某一特定行为会导致某一特定的结果,那么这一行为就可能被激活和被选择;一种是效能期待,即个体对自己能否实施某种成就行为的能力判断。当个体相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积极投入到这一活动中去。人们获得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后,自我效能感就成了行为的决定因素。5、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合理设置目标;及时反馈与评价学习

44、结果;充分发挥强化功能;增强自我效能感;适时进行归因训练6、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一般认为动机越强学习的积极性越大,学习的效率会越高。相反学习动机越弱,学习的积极性就越小,学习的效率就会越低。学习动机存在着一个最佳水平。即在一定范围内学习效率随着学习动机的增大而提高,学习动机超过一定限度后,学习效率不仅不再提高反而会出现下降情况。所以要提高学习效率。学习动机既不能过弱,也不能过强,只有动机处于最佳状态,其他因素恒定的情况下,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学习效率。需要说明的是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不变的。一般来说。 随着学习任务困难程度的增加,动机

45、的最佳水平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动机的最佳水平高,学习任务比较困难时动机水平偏低。另外学习效果还与学生学习的行为质量有关,学习动机强,行为质量高,学习效果好;学习动机强,行为质量不高,学习效果差;学习动机弱,行为质量好,学习效果好,学习动机弱,行为质量不好,学习效果差。三、意志1、概念: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2.、特征:有明确的目的;与克服困难相联系;考研对行动的调节作用3、心理活动规律分为采取决定阶段经历动机冲突、目标确立、选择行为方法、制定行为方案等环节。执行决定阶段包括适时行动、克服内外困难、经受成败考验等

46、环节。4、坚强的意志品质有哪些?以及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自觉性:指一个人在行动中具有明确的目的能认识到行动的社会意义并主动地支配行动使之符合于目的和社会要求的意志品质与之相反的是受暗示性和独断性培养它首先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确立远大的理想和正确、高尚的行为目标;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制定学习计划并独立完成,避免过多的对他们进行监督,提供太多的帮助,以锻炼其独立性。果断性:是指一个人善于明辨是非,适时而合理的采取,并执行决定的意志品质。与之相反的是优柔寡断和草率意志的果断性以许多重要的心理品质为必要前提以大胆无畏和深思熟虑为条件首先以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为基础;其次以良好的记忆品

47、质为前提;此外果断性还必须依赖于高度发展的观察力,以及良好的注意力等品质。坚持性:是指为实现既定目标而持续努力拼搏的意志品质。与之相反的是动摇和执拗。首先要使自己有自信,同时可利用学习、工作等紧张、艰苦的智力活动来培养自己坚定、顽强的品质。自制性:是指能够自觉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善于约束自己言行的意志品质。与之相反的是任性和懦弱。对于自制力差的学生要锻炼他们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感,学会预料挫败和失败带来的后果,使他们有足够的忍受凑着和失败的思想准备,从而减弱激情的反映,同时,从小事磨练意志。第八章智力智力开发一、智力概念 :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能力,是进行学习,处理抽象概念,处理新情境和解决

48、问题以适应环境的能力二、 1、智力与能力2、智力与知识智力与知识有什么关系?智力是个体的一种心理现象,它是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认知因素的总和,以抽象思维能力为核心。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和结构。智力以知识的获得为基础, 没有知识的支持, 智力不可能发展, 而知识的获得也必须有一定水平的智力作为保障,并且知识越复杂、越抽象,所需要的智力水平越高3、智力与创造力4、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三、智力理论(一)心理测量学取向的智力理论1、二因素论2、群因素论3、智力层次结构模型考研4、智力的三维结构模型5、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流体智力:指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

49、力:晶体智力:指获得语言、数学知识的能力,它决定于后天的学习,与社会文化有紧密的关系。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有着不同的发展曲线,流体智力随着集体的衰老而衰退,随着生理生长的变化,在 14 岁左右时达到顶峰, 以后逐渐下降, 晶体智力的衰退很慢, 它随着棉铃的增加不仅能够保持而且还能有所怎张,一般到 60 岁左右才开始缓慢衰退。6、多元智力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于1983 年提出的。加德纳通过对脑损伤病人的研究及对智力特殊群体的分析,提出人类的神经系统经过100 多万年的演变, 已经形成互不相干的多种智力。他认为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它由七种(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

50、力;人际智力;自知智力)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所构成,每个智力都有其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有其自身的符号系统。这七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的组合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人可能在某一两个方面是天才,儿其余方面却是蠢材,有人可能各种智力都很一般,但如果他拥有的智力被巧妙地组合在一区,则可能在解决某些问题时会显得很出色。教育应该是开发多种智能并帮助学生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 二)信息加工取向的智力理论1、三元智力理论:1985 年由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提出,认为人的智力包括成分智力、经验智力和环境智力。其中成分智力是这人们在计划和执行一项任务时的心理机制;经验智力是应用经验处理新问题以及形成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51、环境智力是一种帮助个体适应和应对环境的能力。 斯滕伯格任务正是个体在三个成分上的差异导致了人们信息加工的差异,从而造成了个体间智力的差异。2、PASS 模式四、智力测验(一)具备的条件1、标准化与常模: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测验题目;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被试;施测程序标准化;统计结果建立常模。2、信度和效度:信度是指测验的可信度,效度是指一个测验的正确度。实施程序与积分方法:客观、正确、经济、实用(三)智力的种类个被测验和团体测验文字测验和非文字测验速度测验和难度测验(四)常见的智力测验五、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1、生物因素(一种是来自父母;另一种是后天的各种人为的生物因素,如胎儿在胎内的环境);2、环境与

52、教育;3、个体的主观努力和实践活动。总之生物因素是智力发展的自然前提,它决定了智力发展的潜在可能范围;而环境、教育、个体事件及主观努力等后天因素则决定了智力发展的程度。六、智力发展的特征1、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智力发展的速度是不均衡的,一般经历增长、稳定、衰退三个阶段);2、智力发展的稳定性与可变性;3、智力发展的差异性(发展水平的差异;发展类型的差异;发展速度的差异)考研七、智力开发:早期教育、学校教育、实践活动人的智力发展速度是不均衡的, 先快后慢这一事实告诉我们, 人的早期经验是非常关键的, 关键期指某种心理发展的最佳年龄,所以要重视早期教育,抓住关键期;学校向学生展示的智力领域是全方位

53、的, 课堂中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的教学涉及多个智力领域, 从不同角度,通过不同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多方面的智力潜能,因此要注重学校教育;智力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离开了实践活动, 及时有良好的遗传素质和环境, 智力也难已形成和发展。第九章气质性格一、气质1、概念 :是个人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2、特点A 动力性(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指向性方面的动力特征)、B 天赋性(气质较多的受到神经系统先天特征的影响)、稳定性(一个人的气质类型在一生中比较稳定)与可塑性(气质稳定但是又不是一成不变的,气质在生活和教育条件下发生着缓慢的棉花,以符合社会实践的要求)

54、3、类型与学说体液说、体型说、血型说、激素说、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4、特性:感受性耐受性敏捷性可塑性兴奋性、指向性5、气质类型的外在表象与特征胆汁质:面临择业时,往往有很高的积极性,主动出击,求职和竞争意识很强。倾向于选择且适合于竞争激烈、冒险性和风险意识强的职业或者社会服务型的职业,如运动员、航空、勘探、演说家、教师等;多血质:情绪丰富,求知欲强,兴趣广泛,工作能力较强,容易应付和适应新的环境,善交际。在职业市场受青睐,有较广的选择范围和机会。如记者、律师、艺术工作者等;粘液质:易养成自制、镇静、安静、有耐心而不急躁的品质。适合于医务、图书管理、教师等;抑郁质:感情细腻和敏感,观察力敏锐,悟

55、性很高,但因孤僻迟缓和不善言辞,常给人以木讷和大智若愚的感觉,适合诗人、作家、画家等。二、性格1、概念:是指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2、特性:稳定性、社会性和核心性。3、类型:技能类型说向性说文化社会类型说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说4、性格的结构特征:性格在一个人身上表现出来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包含着心理活动的各个侧面,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从总体上看,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组成:性格的态度特征:指一个人如何处理社会各方面关系的性格特征,即他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以及对待杂技的态度的性格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指一个人在意志行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点;性格的情绪特征

56、:是指一个人的情绪对他的活动的影响,以及他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能力;性格的理智特征:指一个人在认知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5、 性格的影响与作用性格对认知的影响性格对行为方式的影响考研性格对人际交往的影响三、气质与性格的关系气质和性格都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它们关系是分密切:(一)区别:1、首先气质更多的受个体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制约,更具有先天特点,而性格主要是受后天环境影响而形成和发展的,更多的受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更具有社会特点;2、其次气质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不易改变,即使有变化也相当缓慢。性格虽也具有稳定性,但是在社会生活的影响下,通过个体的主观努力,可以发生变化;3、最后,气质是表现在人

57、的情绪和行为活动中的动力特征,反映一个人的自然实质,无好坏之分,而性格则反映一个人的社会实质,具有社会评价意义,可以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进行评价,有好坏优劣之别。(二)联系:气质可以影响性格的形成与发展的速度和动态。性格对气质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在一定条件下掩盖和改造气质,是气质服从于生活实践的要求。 另外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可以形成同样的性格特征, 具有相同气质类型的人又可以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所以在气质基础上形成什么样的性格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性格中的意志特征四、气质形成与发展规律.生物遗传因素气质类型发展的年龄趋势五、性格形成的主要因素1、生物学因素:相貌、身高、体重等生理特征生理成熟

58、的早晚某些神经系统的遗传特性性别差异2、家庭因素:家庭气氛与父母的文化程度;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态度与方式;儿童在家中的地位与角色。3,、学校因素:课堂教育;班级集体;教师的教育态度;教师与学生的关系。4、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社会制度、社会风俗、大众传媒等都会对儿童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5、个人主观因素:每个人都是自己性格的塑造者,因为任何环境因素都必须经过个体已有的发展水平和自我意识才能产生作用,所以同样的环境因素,不同的个体可能会形成不同的性格。六、研究气质的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气质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作用)1、气质对智力的影响2、气质对教育工作的意义A 教师了解学生的气质类型

59、有什么意义?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气质类型和气质特征并依据气质特征并进行技能教育和训练 ,做到”因材施教”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培养学生优良个性,具有重要意义。B 针对不同气质的学生,如何因材施教?在教育过程中不应该改变学生的气质。任何一种气质类型都有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教师的任务在于了解学生的气质特征,找到适合于学生气质特点的最 佳 策 略 和 方 法 .例如 ,对多血质的学生不能放松对他们的要求,要是他们在多种有意义的活动中培养它踏实、专一和克服困难的精神;对胆汁质的学生要让他们学会抑制自己,帮助他们养成自制、坚韧的习惯,平衡而镇定地工作;对粘液质的学生要热情,不能操之过急

60、,要允许他们有充分的时间考虑问题和作出反应,引导他们积极探索新问题,并且鼓励他们参加集体活动,引导他们生动活泼、机敏的投入工作, 发展他们的灵活性和积极性;对于抑郁质的学生不要在公开场合指责、批评他们,要安排适当的工作鼓舞他们前进的勇气,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参加集体活动,在活动中磨练意志的坚韧性、情绪的稳定性。胆汁 质和抑 郁 质的学生应该是教师特别注意的对象考研3、气质对职业选择的意义4、气质与身心健康的关系七、根据性格的发展规律,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 1)树立效仿的榜样榜样对学生性格特征和道德行为的形成具有启示作用、 控制作用、 调节作用和校正作用。 作为榜样的来源 历史人物、 现实生活中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