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专题4 文言文阅读第2部分 古诗文阅读应试基础必备应试必备清单综合考法1 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综合考法2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推断方法综合考法3 筛选信息的答题技巧综合考法4 文言文断句的答题技巧综合考法5 古代文化常识题的解题技巧综合考法6 归纳概括的答题技巧综合考法7 文言文翻译的答题技巧综合考法8 史传类文言文文本的阅读方法专题4 文言文阅读应试基础必备1 文言字音和字形2 文言实词3 文言虚词4 文言句式1 常考文言实词(120个)2 常考文言虚词(18个)3 文言文常见双音节词(100个)4 常考通假字(100个)5 常考古今异义的双音节词(110个)6 常考文言固定句式7 高中教
2、材重要古代文化常识8 高考常考重要古代文化常识应试必备清单应试基础必备1 文言字音和字形文言字音多音字【锲而不舍(sh);求田问舍(sh)】异读字破音异读【雨(y)雪霏霏】通假异读【赢粮而景(yng)从】古音异读【夏无且(j);大月氏(zh)】文言字形古今字【至莫夜月明(莫暮)】异体字【泪涙;遍徧;群羣】通假字【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早)】2 文言实词一词多义本 义引申义比喻义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意义(本:树木的根)词的最常用的意义 (兵:兵器)又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 (道:方法、道理)本义通过打比方而产生的意义 (爪牙:坏人的党羽)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古今词义的变化偏
3、义复词词义扩大(江、河、好)词义缩小(臭、饿、让)词义转移(涕、去、牺牲)感情色彩变化(卑鄙)由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语素组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其中一个语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词的意义,而另一个语素仅仅作为陪衬,这种复音词叫作偏义复词。(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2.名词用作动词3.形容词用作动词4.动词用作名词5.形容词用作名词6.使动用法7.意动用法8.为动用法1.名词用作状语名词一般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凡谓语动词前面的名词如果不是主语,则必然活用作了状语。(1)表示时间。如:朝济而夕设版焉。(在早上/在晚上)(2)表示方位。如: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
4、(3)表示处所。如:而相如廷叱之。(在朝廷上)(5)表示工具。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6)表示对待人的态度。如: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7)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当面)(4)表示比喻。如: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像翅膀一样)2.名词用作动词(1)名词宾语。如:籍吏民,封府库。(登记)(2)名词补语。如: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吹风乘凉)(3)能愿动词名词。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游泳)(4)副词名词。如: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赐福)(6)名词充当联合式或连动式谓语的组成部分。如: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用眼睛看)(7)叙述句
5、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他词语作谓语中心词,事物名词就活用为动词。如: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开花)(8)两个名词连用,不存在并列、同位或修饰关系,不带计量意义时,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左右欲刃相如。(杀)(5)所名词。如:置人所罾鱼腹中。(用网捕)(9)在复句中充当一个叙述性独词分句,名词就活用为动词。如:权,然后知轻重。(称量)3.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不能带宾语,如果带宾语,而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且与宾语构不成修饰关系,那么该形容词就活用为一般动词。如:素善留侯张良。(友善、交好)(鸿门宴)有时,形容词后面不带宾语,也活用为一般动词。如: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走到尽头)(游褒
6、禅山记)4.动词用作名词当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时,即活用为名词。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边有“其”字或“之”字。如: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到达的人)(游褒禅山记)5.形容词用作名词当形容词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它已不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时,即活用为名词。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而以形容词为定语。如: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师说)6.使动用法(1)动词的使动用法 如:外连衡而斗诸侯。(使相斗)(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如: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使愚昧)(3)名词的使动用法 如:先破秦
7、入咸阳者王之。(使为王) 令尹南辕反旆。(使向南行)(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以为美,认为美)(2)名词的意动用法 如:侣鱼虾而友麋鹿。(把当作伴侣/把当作朋友)7.意动用法8.为动用法(1)动词的为动用法 如:等死,死国可乎?(为死)(2)名词的为动用法 如: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为办丧事)(一)代词3 文言虚词 1.人称代词(1)第一人称:吾、予、余、我。(2)第二人称:女、汝、而、尔、若、乃。(3)第三人称:之、其、彼、厥、渠。(4)人称复数: “属”“辈”“侪”“族”“徒”等词放在人称代词后表多数。 2.指示代词 3.疑问代词(1)近指代词:是、此、斯、兹、之
8、、然。(2)远指代词:彼、夫、其。(3)旁指代词:他。(4)虚指代词:或、某。(5)无定指代词:莫、无。(1)代人:谁、孰。(2)代事物:何、胡、奚、曷。(3)代处所:安、恶、焉。(二)副词 1.程度副词(1)轻微度:少、稍、略。(2)加深度:愈、益、弥、更。(3)极高度:最、极、甚、殊、太、至、绝、特等。 2.范围副词(1)表总括:俱、毕、凡、皆、咸、举、悉、尽、率。(2)表仅限:但、唯、止、仅、独、徒、特、第、直。(3)表共同:共、同、并、相。 3.时间副词(1)表示“已经”“曾经”:既、已、曾、尝。(2)表示“以前”“当初”“过去”:向、初、曩、始、昔。(3)表示“常常”“经常”“向来”
9、:常、素、雅、恒。(4)表示“正在”“恰逢”:方、正、适、会。(5)表示“一会儿”“片刻”:俄、旋、寻、须臾、未几、无何、既而、斯须。(6)表示“突然”“急忙”“立刻”:急、遽、猝、立、即。(7)表示“将要”“接近”:将、且、行将。(8)表示“终于”“最后”:终、卒、竟。 4.语气副词(1)表肯定、确认:必、诚、信、固、果。(2)表否定:不、弗、未、匪、非、靡、亡、 否。(3)表禁止:毋、勿、莫、无。(4)表推测、估量:殆、盖、庶、其、得无、 无乃、庶几。(5)表反诘:岂、其、庸、独、宁。 5.频率副词(1)表示“常常”“往往”“一再”“再三”“多次”:屡、数、辄、每、频、累。(2)表示“再”
10、“也”“还”“第二次”等:复、更、再、又、亟。 6.谦敬副词(1)表恭敬:请、敬、谨、幸、惠、敢。(2)表谦卑:窃、忝、猥、伏惟。 7.指代性副词(1)相:指代第一、二、三人称,表示动作偏指一方。(2)见:用在动词前,有人称代词的作用,相当于前置的“我”。(三)介词(1)引出动作的工具、方法、凭借:以、因。(2)引出动作的对象:于、与、因、为、乎。(3)引出动作的原因:于、以、为。(4)引出动作的时间、处所:于、乎、自、从、缘。(5)引出主动者,表示被动:于、乎。(四)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与、及、且、而、且 且、载载。(2)表示递进关系:而、且、尚况、非惟抑亦、非独亦、以。(3)表示选择关
11、系:如、抑、其、或、非则。(4)表示承接关系:而、以、乃、则、遂、即、于是、然后。(5)表示转折关系:而、然、则、但、乃、顾、虽。(6)表示因果关系:以、为、因、故、是故、是以。(7)表示假设关系:若、苟、今、使、虽、则、向使、假令。(8)表示修饰关系:而、以。(五)助词1.结构助词:之、所。2.语气助词(1)陈述语气词:也、矣、焉、耳。(2)疑问语气词:乎、与、欤、耶、邪。(3)感叹语气词:哉、夫。(4)句首语气词:唯、夫、盖。3.音节助词:之、者、其、言、有、止。(六)叹词:叹词是表示强烈的感情或呼唤、应答的词。常见的有: 唉、嘻、呜呼、嗟乎、噫吁嚱。(1)诸:“之”和“于”的合音,“之”
12、是代词,“于”是介词。(2)焉:用在动词后,相当于“于之”,“于”是介词,“之”是代词。(3)盍:相当于“何不”。(七)兼词4 文言句式(一)判断句(1)用“者,也”表示判断。如:陈胜者,阳城人也。(2)用“,也”表示判断。如: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4)用“,者也”表示判断。如:莲,花之君子者也。(3)用“者,”表示判断。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5)用“为”“是”表示判断。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6)用副词“乃、即、皆、本、必、亦、诚、则”等修饰谓语, 来帮助判断。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7)无标志的判断句。如:七略四库,天子之书。(二
13、)被动句(1)用“于”表示被动。如: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2)用“见”“见于”表示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3)用“为”“为所”“为所”表示被动。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4)用“被”表示被动。如: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5)无标志的被动句。如: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三)倒装句1.谓语前置古今汉语里,谓语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是,有时为了强调谓语,也可以把它放到主语之前。这种句式通常出现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如:甚矣,汝之不惠!2.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这个宾语一般放在动词前。
14、如:不、毋、未、莫等。(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宾语时,这个宾语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如果作介词的宾语,这个宾语一般放在介词的前面。如:何、安、谁、孰、胡、曷、焉、奚、恶等。(3)用“之”“是”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4)用“之谓也”或“其之谓也”“其之谓乎”句式表示总结性的判断。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之前。在文言文中,定语也可以放在中心词之后,我们称它为“定语后置”。4.介词结构后置(1)介词结构“于”置于谓语动词后。(2)介词结构“以”置于谓语动词后。(3)介词结构“乎”置于谓语动词后。3.定语后置(四)省略句1.省略主语(1)承前省略。(2)蒙后省略。(3)对话中省略。2
15、.省略谓语或谓语动词(1)承上文谓语而省略。(2)蒙下文谓语而省略。(3)共喻省略,即根据上下文一看便会明白省略的 是什么。3.省略宾语(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2)省略介词后的宾语。4.省略兼语:“使、命、令”之类动词的宾语常兼作后边一个主谓词组的主语,这个词就被称作兼语。现代汉语的兼语一般不能省略,文言文中的兼语却往往被省略,所省多为代词“之”。5.省略介词:于、以、自。应试必备清单1 常考文言实词(120个)2 常考文言虚词(18个)3 文言文常见双音节词(100个)4 常考通假字(100个)5 常考古今异义的双音节词(110个)6 常考文言固定句式7 高中教材重要古代文化常识8 高考常
16、考重要古代文化常识考例课标全国20171013,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选文类型】人物传记(史传)。【文本主旨】本文通过写传主谢弘微专心读书、简言服众、治业有条理、事兄如父、不贪钱财等内容,赞颂其稳重谨慎、清廉正直、笃于亲情的优秀品质,为考生树立了良好的道德楷模。【重点实词】嗣、禄秩、约、见、循、逾、臧否、乱、甚、痛惜。【重点虚词】以、所、之、其。【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B.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
17、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题目C.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D.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答案】D【考点】文言文断句应考思路对于考查文言文断句的选择题,首先,把四项备选答案比较一下,找出断句区别点。在本题中,比对四个选项后可发现,有两处断句存在差异,分别是“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其次,分析断句不同处,用排除法得出答案。“精神端审”“时然后言”都是传
18、主谢弘微的优良品质,“所继叔父”与“混”同指一个人,是复指成分,故不可在“混”前断开,而应在“言”后断开。排除B、C两项。“佳器”是“成”的宾语,“有子如此”这一说法较为常见,故应在“有子”前断开,排除A项。再次,通读正确选项,理顺文意,确定答案。题目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B.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C.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
19、乡君家钱财营葬应考思路解答此类题,首先,要回忆课本所学相关内容,进行联想判断。如“字”“禄”在高中课本中都有涉及,学习时应注重积累和拓展。本题中,A、D两项的解释都正确。其次,通过平时做题时的积累,或联系语境,判断未学过内容的正误。本题中,姻亲指由婚姻而【答案】B【考点】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结成的亲戚,血亲指有血统关系的亲属。姻亲与血亲不同,不是血亲中的一部分,B项错误。“母忧”是文言文中常见的文化常识,指母亲的丧事。根据古代的丁忧习俗,官员如遇父母丧事,须离职守丧,C项正确。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弘微出继从叔,一心只爱读书。他是陈郡阳夏人
20、,从叔谢峻将他作为后嗣。新家比原来家庭富有,但他只是接受数千卷书籍,其余财物全不留意。B.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称为乌衣之游;又极有文才口才,受到叔父谢混赏识,称为微子。题目C.弘微为人审慎,治业井井有条。谢混去世以后,他掌管产业,犹如替公家办事,账目分明;九年以后,多个方面得到很大发展,人们见后无不感叹。D.弘微事兄如父,临财清正廉洁。他对谢曜感情极深,谢曜去世,他哀戚过礼,除孝后仍不食荤腥。东乡君死,留下巨万资财、园宅,他一无所取。【答案】B【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解答此类题目的基本思路是“题文对照”。首先,快速浏览选项,抓住选项
21、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官职、事件等关键信息,锁定其在原文中对应的区域。此题中的四个选项在原文的对应点是按原文顺序依次排下来的,比较容易找到原文对应文字。其次,细读选项内容,并与原文相关信息进行比对,判断选项的概括分析与文中的表述是否一致。通过比对可知,A、C、D三项的表述与原文一致。应考思路B项的错误是张冠李戴,从原文看,“极有文才口才”的是“瞻等”,谢弘微只是“每以约言服之”,强调的是他说话简约却能服人;且原文中“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是描述谢混的话,对谢弘微来说,不应是“子弟们”。注意,审读选项对人物性格特征与行为事件的概括是否准确,两者是否匹配。题目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
22、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_(2)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_(1)品性严肃正直,行为坚持遵守礼制法度,侍奉过继家的亲族,恭敬谨慎过于常礼。(2)而谢曜喜爱褒贬人物,谢曜每每发表议论,弘微常说其他的事岔开话头。【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应考思路对于翻译题,首先,要字字落实。(1)性:品性。严:严肃。正:正直。举止:行为。必:一【答案】一定。循:遵循,遵守。礼度:礼制法度。党:亲族。恭谨:恭敬谨慎。过:超过。常:常规,常礼。(2)而:然而。好:喜好,喜欢。每:每次。常:常常。以:用。其次,在文意不通的情况下,考虑活用、意译。
23、词语的活用:事,侍奉;臧否,褒贬;言论,谈论、议论。根据文意理解选择恰当的语言,如“乱之”可翻译为岔开话头。参考译文 谢弘微,是陈郡阳夏人。父亲谢思,任武昌太守。从叔谢峻是司空谢琰的第二个儿子,谢峻无子,就以谢弘微为继子。谢弘微本名密,因为触犯了过继家的母亲的名讳,所以就用字代名。(谢弘微)孩童时期,精神饱满,稳重谨慎,遇上适当的时机才说话。过继家的叔父谢混有知人之名,见到谢弘微,认为他不同于寻常之人,(谢混)对谢思说:“这个孩子深沉早慧,将成为有出息、有才能的人。有这样的儿子,满足了。”谢弘微自己家里一向贫寒,而过继的家里产业丰盈,他却只接受了几千卷书,遗产俸禄,一概不加过问。谢混的风格高尚
24、峻洁,很少同人交往,只同族子谢灵运、谢瞻、谢曜、谢弘微等人因赏析文义而聚会。曾经一同游宴歇息,居住在乌衣巷,所以称之为乌衣之游。谢瞻等人才气横溢,机智善辩,文辞流畅,谢弘微每每以简约的言语使众人信服,谢混特别敬重他,称他为微子。义熙八年,谢混因为是刘毅的同党被杀,妻子晋陵公主将谢混家事托付给谢弘微。谢弘微经营生计,管理产业,办事如同在官府办公一般,一枚钱一尺帛的收入支出,都有账册记载。高祖登上帝位之后,晋陵公主被降为东乡君。从谢混死,到这时已有九年,但谢混家屋宇整齐,仓廪充盈,门徒仆役和平常没有什么不同,田地的开垦种植,比原来有所增加。本族外姓的亲戚,朋友故旧,进门没有谁不感慨叹息,甚至有人为
25、之流泪,为谢弘微的德义所感动。(谢弘微)品性严肃正直,行为坚持遵守礼制法度,侍奉过继家的亲族,恭敬谨慎过于常礼。太祖镇守江陵,以谢弘微为文学。谢弘微因为母亲去世离职。居丧期间以孝道著称,除服后超过一年,仍旧素食不变。谢弘微的兄长谢曜历任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去世。谢弘微为他长期吃素食,哀戚超过常礼,虽然服丧期满,还是不吃鱼肉。谢弘微从小失去父亲,侍奉兄长如同侍奉父亲,兄弟之间非常友爱和睦,当代没有人能够赶得上。谢弘微口中从不说别人坏话,而谢曜喜爱褒贬人物,谢曜每每发表议论,弘微常说其他的事岔开话头。元嘉九年,东乡君去世,留下巨万资财,十余所园宅,奴仆尚有数百人。谢弘微一无所取,自己以私人官俸营办东
26、乡君丧事。(谢弘微)说:“亲戚之间争夺财产,可算是最为鄙贱之事。现在财产多则分用,少则共用,不至于困乏就行了,身死之后,哪里还去管它。”元嘉十年,(谢弘微)去世,死时四十二岁。皇上十分痛惜,派二卫千人营办丧事,一直到葬事完毕。朝廷追赠谢弘微为太常。综合考法1 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1.代入检验法 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考查实词的主要题型是选择判断四个选项中的解释正确或错误的一项,这时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所给义项代入各自的语句中去,看这一解释能否使语句表意通顺。例 北京20179D不能易也 易:交换【解析】在原文中,“不能易也”前讨论的是“宗元之论”,说的是即使圣人再出现,“宗元之论”也不能改变
27、,如将“易”翻译为“交换”代入,则语句明显不通顺,故“易”应解释为“改变”,而非“交换”。2.结构分析法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句等对应的语言现象有很多,在这样的对应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对应词语的词性、词义的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和词义。例山东20169B土事不文,木事不镂 文:花纹【解析】“土事不文”和“木事不镂”是并列结构,根据“镂”可推断,“文”在此处应为动词,而不是名词,故应翻译为“装饰花纹”才正确。3.语法分析法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常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常由名词、代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
28、多由副词充当。因此,可以根据实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断它的词义。例山东20179A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 奇:稀奇【解析】 句中的“奇”如翻译为“稀奇”,则是形容词,而在本句中,“奇”为动词才能说得通,故此句中的“奇”为意动用法,应翻译为“以为奇”。4.语境推断法 语境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就是指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有些句子中的实词含义,我们可以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例山东20159C军皆定次,将乃就舍 次:次序【解析】根据整句话的语境可知,“次”的意思应与行军打仗有关。同时联想初
29、中课文陈涉世家“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一句中的“次”,可推断此处的“次”是“旅行或行军途中停留,即临时驻扎”之意,解释为“次序”不正确。5.通假字音推断法 这种方法是在实词用本义和引申义都解释不通的情况下,试着借助通假关系,找出符合语境的意思,也就是根据音同、音近字求得该词的意思。例江西201410C家之六雄鸡勿敢独校焉 校:较量【解析】根据句中的语法关系可推知,“校”在此处作动词。如果将“校”的动词常用义“校对”等代入原句,明显讲不通;结合上下文语境,可联想到与“校”同音的“较”字,解释为“较量”时,整句话就通顺了。可见,句中的“校”通“较”,二者是通假关系,选项的解释是正确的。6.成语
30、印证法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联系成语,加以印证,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例福建20142A绳吏之法尤峻 绳:捆绑【解析】原文中此句之前的半句是“闽中法令严核”,由此可推知“绳”作“捆绑”之意是错的,而联系成语“绳之以法”,即能推断出其意应为“约束,制裁”。7.课文联想法高考试题中,考查实词的含义,其基础其实源于考生对教材课文中实词含义的理解,考生可通过对课文有关语句的对照确定实词的含义。当然这要求考生一定要立足课本,熟悉所学课文。例天津20178A岁凶,横道杀伤 凶:凶险【解析】联系课文寡人之于国也“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可判断“凶”应解释为“谷物收成不好,荒年”,而非“凶险”
31、。综合考法2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推断方法1.代入筛选法如果熟知某个虚词的意义及其用法,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中去理解,选择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例山东201710B若忧毁灭性,谁养母邪/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解析】首先将“若”的主要意义和用法列出:假如;或;与,和;而(表承接);至于;乃,才;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助词,用在句首,无义。将以上义项代入,两句中的“若”均解释为“假如、如果”。2.标志确认法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抓住这些标志,就能迅速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如判断句的标志“者”“也”等,被动句的标志“见”“于”“为所”等,宾语前
32、置的标志“是”“之”等,其词性和意义是确定的,只要判断出是哪种标志,就能找到它的意义和用法了。例浙江201517D贤之不可已也如是夫/夫晋,何厌之有【解析】前一句的“之”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后一句的“何厌之有”很明显是宾语前置句,“之”在此处也是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3.结构分析法(1)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文言句子讲究整齐、对称,抓住这一点,可从一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相同位置的另外一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分来推断。不同的句子成分决定词语的词性和用法。例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并序)【解析】句中的“而”是连词,表修饰
33、关系,那么“以”也该和它相同,作连词,表修饰关系。4.语境推断法文言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定一个虚词的意义及其用法,就必须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即联系具体语境来推断。例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解析】推断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首先要了解整句话的大意。此句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起因,即郑国对晋国无礼,在依附于晋国的同时又依附于楚国,晋侯、秦伯共同出兵围困郑国。由此可知,这里的“以”为连词,表示原因。5.成语联想法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和意义简洁精辟的固定短语。成语绝大多数来源于古诗文,因此其中许多虚词的意义与用法和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根据这一特点,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推断文言
34、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例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解析】句中“是”的意义和用法,就可根据成语“唯命是从”“唯利是图”来推断,判断出“是”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6.句例比对法平时熟读课文,能够记住大量包含“常见虚词”的例句,阅读文言文或考试时就可用课文中结构相同的句子来推断有关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从而顺利解题。例安徽20145B御制诗以纪其事/日削月割,以趋于亡【解析】前一句中的“以”,可以根据岳阳楼记中结构相同的句子“属予作文以记之”,推知其为连词,表示目的;后一句出自课文六国论,“以”在句中是连词,表示结果。综合考法3 筛选信息的答题技巧1.阅读,就是要对
35、给定的材料进行整体阅读。2.查找,就是要审清题干,依据题干要求,判明信息的指向,带着问题去理解、辨析。3.辨别,就是要辨明信息的边界。4.判断,就是判断正误,选出准确的答案。综合考法4 文言文断句的答题技巧1.判断文中语句断句是否正确就选文中的几个句子,提供四种断句方式,判断哪种断句方式正确。2.直接给语段断句从选文中挑选几个未断句的句子,或直接另选一段未断句的材料,要求考生用“/”为之断句,有时还限制具体标注几处。(一)文言文断句的题型(二)文言文断句的方法1.读文段,通文意拿到一段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材料,反复推敲,然后根据内容,将大的层次划分出来,把有把握的地方先断开。2.标名
36、(代)词,定主宾在阅读中,要随时标出文段中的代词和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代词和名词在句中常作主语或宾语,将它们标出,有助于梳理语句的结构,判断语气停顿的所在。3.看虚词,找位置(1)“曰、云、言、谓”等词是对话的标志。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以确定断句的位置。(2)引出议论的词语“夫、盖、至若、若夫、唯、斯、凡、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3)句尾语气词“也、矣、焉、耳”等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耶)、乎”等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4)表疑问语气的
37、“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5)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等,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6)“以、于、为、则、而”等词往往用于句中,在它们的前后一般不断开。【特别注意】利用虚词标志断句要注意灵活性“乎”用在句中相当于“于”时,不能点断。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也”用在句中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点断也可不点断。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连词“而”有时用于词或短语之间起连接作用,所连接的内容共同作句子的成分,前后联系很紧密,一般不在其前断开。但如果“而”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适用型房地产劳动协议范例
- 2024商铺局部改造施工协议样本
- 2024年数据保护与信息安全保密协议
- 2024年合作投资资金安排协议
- 2024年项目顾问协议模板详解
- 2024非金融机构借款协议示例
- 2024年商用中央空调购销协议要约
- 2024年度工程设计协议格式
- 2024年定制门卫劳务服务协议范本
- 2024年公司重组并购协议示例
- 资产 评估 质量保证措施
- 小学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9这些是大家的-部编ppt课件
- 《矿山机械设备》复习题
- 冷库工程特点施工难点分析及对策
- 中国古代楼阁PPT课件
- 排舞教案_图文
- 简单趋向补语:V上下进出回过起PPT课件
- 超声检测工艺卡
- 公司“师带徒”实施方案
- 《内科护理学》病例分析(完整版)
- 5GQoS管理机制介绍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