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望与挣扎失独父母夫妻关系的演变及其干预路径_第1页
绝望与挣扎失独父母夫妻关系的演变及其干预路径_第2页
绝望与挣扎失独父母夫妻关系的演变及其干预路径_第3页
绝望与挣扎失独父母夫妻关系的演变及其干预路径_第4页
绝望与挣扎失独父母夫妻关系的演变及其干预路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绝望与挣扎:失独父母夫妻关系的演变及其干预途径摘要 孩子是维护夫妻关系的纽带,但同时也可能是摧毁家庭的爆发点。独生子女死亡使得曾经的“完好家庭沦为“失独家庭,父母从“正常父母沦为“失独父母。除了家庭性质和身份的改变外,独生子女死亡也可能给失独父母的夫妻关系带来严重的影响:首先表如今两性分工消失,其次表现为感情和性的阻碍,最后表现为失独父母权利意识的淡薄化趋势。通过这些表现可以发现独生子女死亡后,一些失独父母的夫妻关系出现形式化、空心化和躯壳化的趋势虽有夫妻关系的“名,但夫妻关系的“实已荡然无存。此外,这种形式化的趋势还容易导致他们形成绝望型家庭价值观,也促使个体易出现原子化倾向及离婚率升高。鉴

2、于此,应采取促进失独父母的自我认知调整和社会认同改变、重新寻找失独父母之间的交集、培育失独父母组织来化解失独父母的原子化困境等措施,降低独生子女死亡对失独父母夫妻关系的影响,进步失独父母夫妻关系的稳定性。关键词 失独父母;夫妻关系;原子化;干预途径孩子是维系夫妻关系的纽带。我们都经历过或听说过这样的话“假如不是看到孩子可怜或者是看在孩子的份上,我早就和你离婚了,事实上夫妻一方说出这种话的时候,往往是为孩子考虑,想给孩子一个完好的家庭。由此可见,子女是夫妻关系的“平安阀。然而,凡事皆有两面性,子女也可能是摧毁家庭的“爆发点,尤其对曾经拥有孩子的失独父母而言,由于经历了子女“从有到无的过程,他们在

3、心理上会产生相对被剥夺感,轻那么影响夫妻关系的和谐,重那么影响家庭稳定,甚至导致家庭解体。由此可见,独生子女死亡对夫妻关系和家庭稳定会产生宏大影响。鉴于此,笔者将讨论独生子女死亡对失独父母夫妻关系的影响。由于本文研究对象特殊,笔者进展两项限定:第一,本文讨论对象限定在独生子女死亡后,夫妻关系没有解除的失独父母,因为对于独生子女死亡后夫妻关系已经解除的父母而言,他们之间已经不存在夫妻关系,也就不存在独生子女死亡对夫妻关系的影响;第二,本文的经历现象和理论提升适用于大局部失独父母,但是笔者不排除一些失独父母在独生子女死亡后,夫妻关系会更加亲密,但是从实地调研状况来看,这种情况相对少见,因此也不是笔

4、者的研究对象特此说明。一、从亲子关系到夫妻关系:家庭主轴的演变家庭主轴就是家庭内部的主要关系类型,传统家庭中的主轴为亲子关系,然而随着家庭构造的变迁,现代家庭起主轴作用的是夫妻关系。就传统社会而言,费孝通教授从“家庭延续性的角度提出传统社会的家庭主轴是亲子关系,他指出:“我们的家庭是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其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婆媳之间,是纵的,夫妇是横的,成了配轴,因为夫妻仅仅是维系家族、传宗接代的手段。5言心哲那么从“家庭制度的角度提出传统家庭的主轴是亲子关系,他认为传统家庭是“大家庭制度,从纵的方面来看,上有祖父母、父母,下有子女、孙子女等;从横的方面来看,有兄弟姊妹、堂兄弟姊妹、妯娌等等,6他

5、们之间就形成了多重的复杂关系,其中家庭关系的主轴是亲子关系,配轴是夫妻关系。由此可见,学界几乎都认同这一结论:在传统社会中,家族价值大于个人价值,维系家庭的不是夫妻感情,而是生育事业,不是彼此相爱,而是责任义务。7换句话说,传统家庭的主轴是亲子关系。然而,随着社会的开展,家庭关系在数量和构造上发生了变迁:一方面,家庭关系数量减少。这是因为随着家庭规模的小型化,这里的小型化趋势是相对于传统家庭而言,虽然学界就传统家庭是否为大家庭仍然存在争议,但我们暂且搁置这一争议。仅仅从家庭人口上看,传统的家庭规模比如今的家庭规模要大很多,所以说目前的家庭存在小型化趋势。参见潘允康?社会变迁中的家庭家庭社会学?

6、,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40页。尤其是方案生育政策的施行,独生子女家庭普遍存在,传统社会中结合家庭为主的场面已经演变为现代社会中核心家庭为主的场面,因此结合家庭所拥有的兄弟关系、姐妹关系、妯娌关系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相反核心家庭中的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最多还有祖孙关系是最常见的家庭关系。另一方面,家庭关系内部构造演变。随着社会的开展,尤其是子女数量减少,生育时期大大缩短,妻子可以从照料子女的繁琐工作中解脱出来,不再把传宗接代、养育子女看成自己人生的唯一目的,他们开场注重自我价值的其他实现方式,这一转变无疑提升了妇女的家庭地位。此外,在现代教育体系下,子女往往在十几岁就要赴外地读书,

7、夫妻更多的是在经济上资助子女完成学业,子女已经从夫妻日常生活中脱嵌,换句话说,日常生活中一般只有夫妻二人在场材料6:儿子去世后一年多的时间里,老公都没有睡到床上过,天天蜷在沙发上睡觉材料5和材料6反映了独生子女死亡后,夫妻性生活中断的现状。同时西方相关研究也说明,夫妻性生活中断必然会在婚姻其他方面产生压力,17如婚姻压力进步,沟通障碍等等。在访谈过程中,一位丈夫这样描绘自己的经历,“女儿去世后,我们的性生活完全中断了,我感到夫妻关系已经逐渐趋向封闭并被束之高阁,这种影响会产生反作用,最终会延长夫妻性生活中断的时间,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综上所述,丧失独生子女后,夫妻双方的悲哀情绪,以及不同向度的

8、归因,导致了夫妻之间交流的中断,进而冲淡了失独父母的夫妻感情,导致夫妻感情的疏远,甚至荡然无存,使得失独父母仿佛成为生活在两个世界的人。 18由此可见,失独父母放弃了婚姻法赋予其要求对方忠贞的权利,转而采取忍让、退步的方式,不仅仅容忍第三者的存在,而且容忍第三者与丈夫结婚生子,甚至愿意代其抚育丈夫的“非婚生子女,这种“无奈和让步说明失独父母的权利意识存在淡薄化的趋势。另一方面,失独父母权利实现方式的放任。国内对于家庭权利的研究,一般将是否拥有家庭事务决定权作为衡量家庭地位上下的主要指标,同样妻子承当较多家务劳动也被视作女性家庭地位较低的指标。概言之,对家庭权利的度量和评价有如下几种形式:“经常

9、性管理权重说,“重大家庭事务决定说,“受访者客观认同说,“多元指标综合说,“家庭实权测量说。本文无意于讨论哪一个命题比拟接近实际,笔者列出这几种命题仅仅想从侧面反映出家庭权利的变迁、实现方式及其测量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然而对于失独父母而言,他们家庭权利的实现呈现出另外一番萧条、凄凉、落魄的场景。对家庭经济资源的控制权和支配权是家庭权利实现手段的主要表现,然而材料8中,该家庭中的夫妻已经放弃对家庭经济的控制权;材料9也说明失独父母采取了“两不管的态度,这也同样说明失独父母对权利实现方式的放任。综上所述,独生子女死亡后,失独父母对权利的认知存在两种倾向,即权利控制范围的无节制让渡和权利实现方式的

10、放任,这两种态度凸显了失独父母权利意识的淡薄化趋势。三、从绝望到婚姻解体:夫妻关系形式化的后果分析一形式化:独生子女死亡后失独父母夫妻关系的客观状态家庭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它包括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等等,每一种关系都互相影响,互相型塑,构成家庭内部一幅幅温馨、温暖、幸福的图景。然而独生子女死亡给曾经的幸福家庭注射了一剂“氰化钾。虽然本文罗列出来的影响只有区区三点,正如前文所述,独生子女死亡后,失独父母的夫妻关系主要呈现出三种变迁趋势:第一,两性分工消失;第二,失独父母的感情和性的阻碍;第三,夫妻权利意识的淡薄化。但这些影响涵盖了失独父母的物质层面、精神层面,乃至将来开展层面。这些变迁说明失独父

11、母之间夫妻关系的核心要领已然缺失,并导致失独父母夫妻关系的“形式化。从外表上看,失独父母并没有离婚,在法律意义上,他们仍然是一对合法夫妻,可以合法同居,并依法享有共同财产平等处置权、遗产继承权等婚姻法赋予的权利;从本质上来看,除了婚姻法规定的那些落在纸上的权利和义务可以显示出他们之间的关系外,似乎他们之间并没有太多的交集虽然有夫妻关系的“名义,但是夫妻关系的“本质已经荡然无存,两个准独立个体还可以在一起生活,勉强维持了一个并不算完好的家,无非就是凑合着过日子而已,彼此之间失去了情感和依恋。独生子女死亡后,失独父母夫妻关系的形式化,并不仅仅意味他们之间关系的非正常状态,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失独

12、父母夫妻关系的形式化既导致失独父母个体原子化,又给家庭稳定带来严重的影响。二绝望型的家庭价值观形成家庭价值观可以说是个人对于家庭事务所抱有的一种观点、态度或信念,影响着个人经营家庭生活与家庭相关事务的决定。在婚姻建立的初期,新婚夫妇一般都会百般努力,力求建立美满的婚姻生活,对婚姻家庭生活有很高的期待,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辛勤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目的就是为了看到儿女成人的那一天。假如从马斯洛的需求层面理论来看,独生子女死亡前,父母的需求是最高层次的需求,即“自我实现的需要,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为了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努力激发自己的潜能,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俗话说“希望越大、

13、绝望就越大。独生子女死亡后,失独父母的需求层次急剧下降,从“自我实现需求一路下降到“生理层次需求,产生绝望型的家庭价值观。首先,自我实现需求消失。独生子女死亡后,家庭仅有的希望不复存在,建构在其上的期待和憧憬荡然无存,他们为之奋斗了多年的努力也瞬间化为泡影。其次,尊重的需求消失。由于我国传统文化中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道德伦理观,失独父母背负伦理负担,也没有了“尊重的需求。再次,情感和归属的需求消失。失独父母之间感情和性的中断说明他们对情感需求的缺失,同时,离婚率、婚外情和非婚生子现象发生,说明他们对归属需求的缺失。最后,平安上需求的消失。失独父母的“高自杀率 22、“高退休率23以及家庭权

14、利意识的淡薄,说明他们对人身平安、职业保障、财产平安需求的缺失。刨去这四项高层次需求,可以发现失独父母仅仅剩下最低层次的需求,即“生理层次的需求。需求层次的急剧下降说明,失独父母对当前生活状态和将来预期的绝望,容易产生绝望型的家庭价值观。三失独父母的原子化趋势社会原子化是指由于人类社会最重要的社会联结机制中间组织intermediate group的解体或缺失而产生的个体孤独、无序互动状态和道德解体、人际疏离、社会失范等社会危机。田毅鹏教授在?中国社会后单位时代降临??一文中指出社会原子化主要表现为个人之间联络的弱化、个人与公共世界的疏离以及由此而衍生出来的个人与国家间隔 变远、道德标准失灵等

15、一些根本的社会联结被破坏的现象。24一般说来,社会原子化的表现有人际关系疏离化、个人与公共世界的疏离等。 失独父母夫妻关系的形式化导致他们出现原子化趋势。详细而言,一方面,人际关系疏离化。独生子女死亡后,家庭作为纽带将夫妻捆绑在一起的效果出现松弛,“失独父母易于分别从“失独家庭的这一共同体中“跳跃出来成为一个个独立的社会个体,从而导致失独父母的人际关系开场疏离,逐渐走向原子化;另一方面,个人与公共世界的疏离。任何一种成熟的文明社会都是建立在一些根本的、真实的社会联结根底之上的,其中最为重要的联结应是介于国家与个人之间的社会初级群体及其相应的组织团体,如家庭和单位等。25然而独生子女死亡后,家庭

16、出现形式化的现象,无法充当个人和社会的联结纽带,失独父母与家庭的联络也逐渐下降;此外,失独父母往往为逃避现实而无心工作,分开工作岗位,从而和单位失去了联络。由此可见,走向原子化的失独父母破坏了个人和社会之间的根本联结,使个人直接面对社会,在表达利益诉求、维护个人权益时,往往以原子化的个人去面对政府和社会。此种现象的危险性在于,通过常规的途径,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无法上达,因此催生失独父母通过非常规手段进展诉求的现象,这种现象极大地增加了社会治理的难度。四失独父母的婚姻解体率升高俗话说“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这是对夫妻关系遭遇重大社会变故时的经典描绘。独生子女死亡后,失独父母在重新梳理人

17、际关系时,夫妻关系很容易发生变故,其原因有两点。第一,婚姻关系具有易解除性。夫妻关系双方在婚姻中的身份、地位、人格等多个方面的权利义务关系都以婚姻为要件,而婚姻是男娶女嫁或男嫁女娶,俗称“倒插门的过程,夫妻关系形成后再通过“孩子加以固定。然而,对于失独父母而言,独生子女死亡,固定夫妻关系的“孩子没有了,这时候夫妻二人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假如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就容易分道扬镳。此外,在市场经济的宏大浪潮冲击下,传统家庭价值观受到强烈冲击,离婚者不再背负沉重的道德负担,这种文化约束机制的缺失也降低了失独父母解除婚姻的本钱。第二,婚姻关系的高替代性。由于男性在婚姻解除后,可以重新寻找年轻的配偶,进而可以

18、生儿育女,延续血脉。因此独生子女死亡后,男性配偶替代性选择的比拟程度CLALT替代选择的比拟程度是指脱离目前的关系,转向可以得到更好的更为满意的替代对象。CLALT和当前关系的结果断定了目前关系构造的稳定性,假如CLALT高于当前结果,那么如今的关系就不太稳定;反之,如今的状态就比拟稳定。参见莎伦布雷姆?亲密关系?,郭辉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22年,145页。较高。因此在高收益低本钱的权衡下,失独父亲在亲属关系选择过程中会倾向于放弃原有的婚姻关系。由此可见,独生子女死亡后,婚姻关系的易解除性和高替代性导致失独父母离婚率的升高。四、独生子女死亡后夫妻关系调整的干预途径夫妻关系是独生子女死亡后

19、失独家庭构造存在、失独父母可以维系在一起的关键纽带。为了降低独生子女死亡对失独父母夫妻关系的影响,维护失独家庭的稳定性,本文提出如下干预途径:一促进失独父母的自我认知调整和社会认同改变自我认知Self-recognition也叫自我意识认知成分,指的是自我调节控制的心理根底,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包括对心理状态认知和自我行为的认知。为了降低独生子女死亡对失独父母夫妻关系的影响,需要促进失独父母心理状态和自我行为的“双重调整。详细而言,一方面,促进失独父母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正确地对待死亡这一自然过程,不要盲目、迷信地进展自我归因,徒增自己和配偶的心理压力,进而增加失独父母之间沟通的难度,造成

20、失独父母感情交流中断和性生活的减少;另一方面,促进失独父母调整自我行为,防止自暴自弃、不加约束和放任不羁行为的存在,这主要是针对独生子女死亡后失独父母角色中断后带来的角色不清,角色不清指的是个体对其扮演的角色认识不清楚,或者公众对社会变迁期间出现的新角色认识不清,还未能形成对这一新角色的社会期待。本文中失独父母的角色不清是由于独生子女死亡后,“失独父母刚刚成为他们的新角色,在这种角色转变的过程中,失独父母对新角色认识不清,因此出现影响夫妻关系的行为。进而产生影响夫妻关系的行为,因此需要在心理状态调整的根底上重新进展自我行为调整,从而恢复家庭的秩序,如两性分工或权利分配等。除此以外,失独父母还需

21、要进展社会认同social identity改变。社会认同指的是个体认识到他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同时也认识到作为群体成员带给他的情感和价值意义。独生子女死亡后,失独父母的社会认同已经从“单位人、“社区人转向“同命人,28这种社会认同的调整促使失独父母逐渐有意识地疏远一般人群,同时有意识地亲近其他失独父母即同命人。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指出:“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全都转到同一个方向,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种集体心理。29同样失独父母的自我认同转向同命人之后,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可能变得极端,且都集中在独生子女死亡的体验上,这就导致失独父母难以走出失独阴霾,从而给夫妻关系埋下不

22、稳定的隐患,因此需要促使失独父母进展社会认同转向,从“同命人重新转向“单位人或“社区人。二重新寻找失独父母之间的交集,加强沟通和交流人生就像平行线,因为共同的经历、兴趣或爱好,我们与其别人产生了交集,因此形成了业缘关系和趣缘关系;因为婚姻,两个年轻人走到一起,结婚生子形成姻缘关系;因为子女,两个成年人之间有了沟通交流的平台和奋斗的目的,从这一点来看,子女就是夫妻之间的“交集,在这个根底上了形成了血缘关系;然而独生子女死亡后,夫妻之间的交集消失,同时建立在子女根底上的血缘关系也不复存在,夫妻之间仅剩下的姻缘关系。纵然悲哀至此,仅存的姻缘关系仍然会受到独生子女死亡的多重影响,摇摇欲坠。鉴于此,为了

23、维护失独父母婚姻家庭的稳定性,需要重新寻找失独父母之间的交集,建构失独父母感情交流和沟通的平台。 独生子女死亡后,失独父母之间的交集可以由共同的兴趣、爱好构成。有了这些,失独父母就可以在语言和行为中产生更多的交集,沟通和交流的时机也会随之增加,这既可以促进情感,也可防止分歧。形成交集的方法应该是充分沟通,夫妻双方将各自的想法充分表达出来,在沟通中达成共识,引起共鸣,即使是对子女的悲哀表达也可以同时进展;与此同时,失独父母在交流时要注意,性格内向的人有时候不愿意或不会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就需要一方透过现象看本质,渐渐地引导对方讲出自己的真实意图,并且双方尽量妥协,尽快形成新的交集,从而转移独生子女死亡后夫妻双方的注意力。三培育失独父母自组织,化解失独父母的原子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