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版)2021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课件+练习+讲义):第三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十论述类文本阅读(5份)_第1页
(全国通用版)2021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课件+练习+讲义):第三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十论述类文本阅读(5份)_第2页
(全国通用版)2021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课件+练习+讲义):第三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十论述类文本阅读(5份)_第3页
(全国通用版)2021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课件+练习+讲义):第三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十论述类文本阅读(5份)_第4页
(全国通用版)2021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课件+练习+讲义):第三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十论述类文本阅读(5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全国通用版)2021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课件+练习+讲义):第三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十论述类文本阅读(5份)第三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纲要求命题趋势考试大纲对“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要求为: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理解B(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C(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4)分析概

2、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1.考查内容:注重文化积淀,关注传统文化。选文常为严谨的学术论文,题材涉及美学、史学、民俗文化、文艺学、哲学、经济学、天文学等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文本大都具有思想性、教育性、知识性和人文性。2论述类文本阅读侧重于考查逻辑思维能力,并不注重考查考生对所论述知识的了解或掌握情况,而是从语文阅读理解的角度,考查考生对“高浓度信息”的快速阅读理解与把握的能力,包括分析词句含意的能力、把握文本论证思路的能力以及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专题十论述类文本阅读考试范围真题统计1.对原文内容的理解。2对文本论证思路的把握。3对文本观点的迁移推断运用(2017全国卷)(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

3、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2017全国卷)(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2017全国卷)(陆邵明留住乡愁)(2017山东卷)(童庆炳谈审美移情)(2017浙江卷)(关于传播行为)(2017天津卷)(刘魁立中国人的时间制度)(2017江苏卷)(叶秀山从脸谱说起)分值918分题型选择题;简答题一、(2017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

4、义或法律正义。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

5、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

6、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摘编自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D)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

7、定义务。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项,“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说法错误,原文第一段中只是说“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这是“气候正义”产生的背景,并未指明“气候正义”的提出者就是“非政府组织”。B项,“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以偏概全,由原文第四段中“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可知,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既有“公平

8、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包括限制排放的问题),还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C项,“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不合文意,由原文第三段中“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可知,当代人“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并无权利“为后代设定义务”。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B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D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

9、理出了它的内涵。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项,“立足未来”说法错误,原文第三段在阐述代际公平时说“我们这一代我们作为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可见的立足点是当代。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A如果气候容量无限,就不必对气候变化进行伦理审视、讨论气候的正义问题。B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C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D气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很复杂的问题,气候正义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项,选项表述过于绝对化,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

10、是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因素的干扰,而气候系统可能还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因此不能说“如果气候变化公约能落实”,后代的需求就能得到保证。二、(2017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

11、文化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使

12、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

13、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C)A. 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B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C在城镇化过程中,定期维修乡村的集体记忆场所,是呵护乡村记忆的一种方式。D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

14、能力。A项,“就不会留下乡痛”说法过于绝对。B项,以偏概全。原文第二段中为“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综合甄选”,这表明乡村 记忆要有选择地保留,而不是“必须完好保存下来”。D项,偷换概念。根据原文第四段可知,活化乡村记忆指“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而不是“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的表述也不对,这句话表述的意思是使乡村记忆成为产业的配套设施,而原文第四段中的“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意思是“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成为乡村记忆的配套设施。5下列对原文

15、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围绕着乡村记忆的保护,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B文章将乡村记忆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并论及了二者的有机联系。C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D认为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密切相关,这是文章论述城镇化与乡愁关系的前提。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项,无中生有。“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说法错误。原文第二段中“至于哪些乡村记忆值得真正保留,这一方面,另一方面”只是列举了甄选的一些途径,并没有说明甄选标准。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A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

16、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B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C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D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项, 曲解文意。由原文第三段可知,游子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并不能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但可以说明故乡已经留住并呵护了乡村记忆。2017年高考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选取的都是800字左右的社会科学类文本,相较前几年,选文和选项的字数都有所减少。命题方式上,延续了三道单项选择题的形式,但由

17、原来全部要求选择错误项改为两道选择错误项、一道选择正确项。其中,第2题,作为对考试大纲中新增考点“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回应,考查了“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考点一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是阅读理解论述类文章的基础。所谓“文中”,一是指理解重要概念时要有全局观念,从整体上把握全文;二是指理解时根据重要概念的具体语境来把握。所谓“重要概念”是就概念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常常与文章的整体内容和要传达的主要信息密切相关。理解“重要概念”主要包括理解“重要概念”的内涵、属性和外延。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幸福悖论”,指幸福增长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不一致问题,即通常所

18、说的更多财富没有带来更大幸福。随着能源危机、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日趋严峻,与生活质量相关的幸福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西方国家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就开展了幸福指数的相关调查研究。1974年,美国南加州大学经济学教授理查德伊斯特林发表了著名论文经济增长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人们的快乐,提出收入增加并不一定导致快乐增加,这一论点被称为“伊斯特林悖论”,也称“幸福悖论”“幸福收入之谜”。国家之间的比较研究以及长期的动态研究表明,人均收入的高低同平均快乐水平之间没有明显的关系。“幸福悖论”问题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理论根源和切实的经验依据。传统的经济学认为,增加财富是增加幸福的主要方式。“幸福悖论”并

19、不是真正的逻辑悖论,其之所以作为悖论而引起人们的关注,恰恰体现了人类生活的丰富性、复杂性和统一性,同时也提示我们,人类对幸福的认知仍处于启蒙阶段。(摘编自冯春芳、刘爱莲“幸福悖论”的道德反思)下列关于“幸福悖论”相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B)A“幸福悖论”指人在获得更多的财富后,没有得到与财富增加相应的幸福快乐的增加。B“幸福悖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战争与社会道德滑坡,公众在动荡不安的国际战争中和平凡的社会生活中感受不到幸福指数的提升。C“幸福悖论”最早是由美国伊斯特林提出的,这个概念也可以表述为“幸福收入之谜”。D“幸福悖论”不是真正的逻辑悖论,它能引起人们的关注,体现出人类生活

20、的丰富性、复杂性、统一性。解析对“根本原因”的解读错误,于文无据。辨明题干要求,警惕选项陷阱理解重要概念的含义“四步走”1“投石探波”定区间在审清题干的基础上,在原文中找到被考查的概念最先出现的位置,以此为圆心,上下查找,确定信息区间。相关信息多数出现在文章前半部分的某个段落,但有的文章则分散在不同的段落。2文题对比细排除找到各个选项与原文对应的文字,一一比照。一是比照选项与原文所阐释的角度是否一致,如原文说的是原因,选项变为结果;二是比照说法,看说法是否改变,若改变了,应判断是语言形式的改变还是语意的改变;三是比照选项与原文所阐述的概念的本质特征是否一致。3标志词语助判断利用文中一些标志性词

21、语解读文本,有助于作出正确的判断。标志性词语主要有:角度性标志语“角度”是指从哪个方面发表对问题的见解或介绍对象的特点。如“为什么、怎么样、如何、认为”等,即使有时没有这些语句,也可以根据句子、层次、段落等内容来概括,且题干、选项也会有所体现。结构性标志语即表明层次、段落、角度、内容等照应、转换、提起、总结的语句,如“首先、其次、此外、不过、但是、那么、所以、不仅、又、如前面所说的、在这种情况下、也、同时、因此、总之、由此看来、综上所述”等。表示范围、性质、程度等的词语。如“更加、主要、所有、特别、可能”等。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中华是礼仪之邦,礼是中国文化之心。流传至今的儒家“十

22、三经”中有三部礼学经典,习称“三礼”,一部是仪礼,记述周代冠、婚、丧、祭诸礼的仪式;另一部是周礼,记载理想国的官制体系;还有一部就是礼记,是孔门七十子后学阐发礼义的文集,凡四十九篇,虽以思想隽永、说理宏通见长,但亦不乏细节描述。礼记全书主要有语录、条记、议论等形式,内容贴近生活,文字相对浅近。 今人读礼记,至少可以收获礼仪规范。礼在社会生活层面属于行为规范,因而具有鲜明的可操作性的特点。礼记记载了许多言谈举止方面的细节,尽管时代不同了,但其中不少内容依然可以继承。例如礼记提到礼仪场合中的仪容仪态时说,“足容重”,步履要稳重;“手容恭”,拱手要高而端正;“目容端”,目光不可睇视;“口容止”,嘴形

23、静止不妄动;“声容静”,不咳嗽、打喷嚏、哕咳;“头容直”,头部正直,不左右倾斜;“气容肃”,不喘大气;“色容庄”,神色庄重。礼记还提及各种礼仪禁忌,如“毋嗷应”,不要用号呼之声回应对方的呼唤;“毋怠荒”,体态要整肃,不可懈怠;“坐毋箕”,坐着,不可将双腿向两侧张开;“暑毋褰裳”,即使是暑天,也不要将裳的下摆向上撩起。这些都是文明时代民众必备的知识。 (摘编自彭林礼记是我的案头常用书)下列关于礼记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D)A礼记是流传至今的儒家“十三经”中的三部礼学经典之一,另外两部,分别是仪礼和周礼。B礼记是一部阐发礼义的文集,总共有四十九篇,并非一人创作,而是孔门七十子后学的集体

24、创作。C礼记一书思想内容隽永,说理宏通但不都是抽象枯燥空洞的议论,其中亦不乏具体的细节描述。D礼记全书都采用分条记述的语录体形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内容贴近生活,语言相对浅近。解析“全书都采用分条记述的语录体形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错,原文第一段最后一句说:“礼记全书主要有语录、条记、议论等形式,内容贴近生活,文字相对浅近。”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转换成“儒家经典”,这种观念有些偏狭。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包括其他经典,就像中国传统是“复数的”传统一样。首先,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

25、也应当包括道教经典。要知道,“三教合一”实在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即使是古代中国的皇帝,不仅知道“王霸道杂之”,也知道要“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绝不只用一种武器。因此,回顾中国文化传统时,仅仅关注儒家的思想和经典,恐怕是过于狭窄了。即便是儒家,也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有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应当说,在古代中国,关注政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别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共同构成中国“复

26、数的”文化。其次,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摘编自葛兆光中国经典十种序言)下列关于“中国经典”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C)A中国经典一般意义上与“经”应该是一致的,但将其转换成“儒家经典”的观念在看来则有些偏狭。B中国经典的核心思想是“三教合一”,而“三教合一”正是中国与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为不同的地方之一。C中国经典内容丰富,其中的儒、佛、道思想各有特色,共同构成中国多元的文化,并在古代中国发挥了重要作用。D中国经典的认定,除了要考虑圣贤、宗教、学派的思

27、想著作,还需要侧重考虑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名著佳篇。解析A项,根据原文第一段开头句,“中国经典一般意义上与经应该是一致的”曲解文意。B项,根据原文第二段开头部分,“中国经典的核心思想是三教合一”中的“核心思想”无中生有。D项,“还需要侧重考虑”曲解文意,第二段中的原文是“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考点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重要句子”是就其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而言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从作用上说,指那些能点明主旨的语句,或能显示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即人们常说的“文眼”。(2)从语句特点上说,指那

28、些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对文脉的推进与转接有关键作用的句子。(3)从内容上说,指那些内涵较为丰富而且具有提示或引导作用的语句。(4)从表达上说,指那些比较含蓄的有深层含意的语句。(5)从结构上说,指那些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意有直接影响的语句。此外,从出现的频率上说,反复出现的句子也是重要的句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尚书云:“德自舜明。”史记载:“天下明德皆自虞帝(虞舜)始。”舜帝是“德”的化身,简言之,舜文化就是舜帝身体力行所创造的道德文化,它是一种原生性的道德本体文化。因此,舜帝是中国道德文化的鼻祖。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的继承性。我们说孔子是儒文化的创始人,然

29、而,孔子的功绩在于集文化之大成;儒家文化实际上只是孔子对舜文化的继承和弘扬;纵使是儒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仁”,也只是孔子在总结商周文化基础之上的画龙点睛。儒学三重道德人伦道德、社会道德、宇宙道德的源头来自于舜帝的道德文化。楚简中的唐虞之道写道:“爱亲忘贤,仁而未义也;尊贤遗亲,义而未仁也爱亲尊贤,虞舜其人也。”由此可以证实,儒家三重道德的基本构架就是发轫于舜帝所创建的道德文化。以农耕文化为内涵的炎帝文化,以政体文化为内涵的黄帝文化,以道德文化为内涵的舜帝文化,这是中华文化的三块里程碑。农耕文化、政体文化、道德文化是中华远古文化的源头。又特别以舜文化为博大精深,它涵盖了社会、自然两大学科,其内容包

30、括了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文艺、民族关系等各个领域。舜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源头。_(摘编自舜文化)下列对文中“舜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源头”一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舜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源头。B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核心。C儒家文化脱胎于舜帝所创造的舜文化。D儒家文化是舜帝创造的舜文化的核心。解析“儒家文化是舜帝创造的舜文化的核心”理解错误。原文第二段中说的是“儒家文化实际上只是孔子对舜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且句中讲的是“舜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源头”,与选项表述不一致。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的切

31、入点1从句子本身入手(1)解读关键词语句子的含意常常由几个关键词语来承载,它们或表明对象、原因、方式、途径等,或有起承转合的作用。领会了这些关键词语的含义就能有效解读句子的含意。(2)进行语法分析(3)借助修辞分析对于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弄清运用的修辞手法,就可能破解句子的含意。譬如比喻句就要理解喻体的含意并找出本体,而引用,就要弄清引用句子本身的含意以及引用的目的。2从句子位置入手句子所在的位置不同,理解其含意需要搜寻的信息点的位置也不同。句子的位置信息搜索区间起始句答题区位在其领起的部分收结句相关信息宜从上文考虑过渡句相关信息要审视上下文关键句要关注与其相邻的上下句,联系文本中心1阅读下面

32、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儒家的“天下”包含有两层含义:一,指与形而上意义上的“天”相应的一切形而下世界的总和,包括了普天之下的自然万物和人文世界生发存灭及其联结互动的具体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礼记中庸)。而人在天地之间,其行为要合于天道,才能尽天命之性,化育万物。二,指中国与四方的总和,包括地球上所有国家和人民。“凡在天下九州之民者,无不咸献其力,以供皇天上帝。”(礼记月令)因此,人们都应遵从上天的旨意与命令。儒家的天下观旨在构建理想的“天下”秩序。在儒家看来,拥有崇高德性的“圣王”上承“天命”,作为“天子”来执政天下。就是说,“天命”只落实在“天子”的位置

33、上,而不是具体人上,“天子”保持有“天命”的唯一办法就是“敬德”。孔子指出,治理天下国家者,首先要修养自身、尊重贤人、爱戴亲人、尊敬大臣、体察群臣、爱护百姓、招来百工、怀柔四夷、安抚诸侯。如能依此九项而为,则天下归服。要使“天下”有序,就要“协和万邦”。尚书尧典中记载,帝尧家族内部关系融洽后,又先后在各部落以及更远的外邦间次第推行德治与仁爱,使各部落以及外部邦国和平有序。显然,儒家把“和”看作是处理中国与外国关系的思想准则。“和”是天下通行的道理,是天下各安其所的交往方式。而“和”的本质是“仁”,这是儒家所倡导的“忠恕”之道。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不仅适用于人际关系,也适合于国家间的关

34、系。为此,孔子还从“仁”的普遍伦理确立了人际关系的两原则,“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这两条原则,就是要求自尊和尊人,把自我与他人同等看待,承认他人与自我的相同心理需求。从这个“推己及人”的过程中,体现了一种崇高的宽容和尊重精神。左传曾将这种“仁”推及国家间的关系,认为“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左传隐公六年)。儒家崇尚和谐,强调“和为贵”。如何达到“和为贵”?其中的重要途径是“和而不同”。孔子曾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就是说,君子追求和谐,不但承认差异,而且尊重并容许有差异;而小人却是强求一致而造成相互之间不和谐。“和

35、而不同”,在处理国家间的关系上,就是要允许、承认并尊重各国间的文化、信仰和制度的不同,求同存异,从而实现和谐共处。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尽管儒家主张“天下一家”,但后世儒者却多主张“王者不治夷狄”。他们旨在阐述,“中国”帝王不要去直接统治“夷狄”,应与“夷狄”各守其境,和平相处。显然,这也显示出“和而不同”的原则理念。所以,即使是明朝派遣郑和率领庞大水军巡游东南亚以及印度洋诸国时,他们也是秉持着“圣王”对于“夷狄之邦,则以不治治之”的坚定理念,来处理与这些国家间的政治关系。(摘编自陈尚胜中国古代的涉外理念)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A儒家所说的“天下”既包括普天之下的自然万物和人

36、文世界生发存灭及其联结互动的具体空间,也包括地球上所有国家和人民。B从历史典籍来看,儒家认为“和”是处理中国与外国关系的思想准则,“和”是天下通行的道理,是天下各安其所的交往方式。C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不仅适用于人际关系,也适合于国家间的关系,孔子认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原则就是自尊和尊人。D在处理国家间的关系问题上,儒家认为要允许、承认并尊重各国间的文化、信仰和制度的不同,求同存异,从而实现和谐相处。解析“孔子认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原则就是自尊和尊人”说法错误。根据原文第三段可知“自尊和尊人”是孔子确立的人际关系的两条原则,左传将其推及国家间的关系。2(2018黑龙江大庆实验中学月考)阅

37、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史记载:赵武灵王下令“易胡服,改兵制,习骑射”,却遇到巨大阻力,王公大臣纷纷进言,认为“衣服习俗,古之礼法”,抛弃自身传统而改夷狄装束,乃是一种罪过。另一个相反的例子是魏孝文帝改革,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即“革衣服之制”,禁胡服,改汉服,以达到去除鲜卑的民族身份、融入汉族的目的。自古以来,服饰一直是体现国家民族风俗文化的重要方面。中华是礼仪之邦,最重服饰,“衣食住行”,以“衣”为首。历经几千年流变,发展出的服饰文化可谓博大精深。从汉服、唐装到旗袍、中山装,经典的中华服饰也曾是世界眼中靓丽的风景。然而,在当代中国,这种具有自身特色的服饰文化却日趋式微。最简单的例子便是,当

38、我们被要求“着正装”的时候,脑子里首先甚至唯一想到的就是西服,而不是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式礼服。这对于有着几千年传承的服饰文化,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民族服饰,于个人,是身份的标签和文化认同感的载体;于国家,是形象的展示与礼仪的体现。在现代政治中,特色鲜明的民族服饰,会成为国家的文化名片。放眼世界,不少国家都拥有自己的“国服”,如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和东欧、北欧诸国,阿拉伯国家更是尤为重视。相比之下,我们的重视程度似乎还不够。新中国成立初期,曾规定外交人员的正装为中山装。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山装似乎显得不太符合当下的审美观,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外交官们也开始穿起了西服。但是,西服在很多国家眼中并不算

39、正装,在最隆重的外交场合,穿西服会被视为过于随便、不尊重外交礼仪的行为。所幸的是,已经有不少人意识到并试图弥补这一缺憾。“中式礼服文化研究热”正在国内悄然兴起。日前在北京召开的“国服文化研讨与服装探索展示大会”,就是热潮中的一股涓流。这次由民族文化艺术工作委员会等联合主办的会议,以传承和弘扬民族服饰文化为宗旨,探讨最多的话题就是为什么要有“国服”、“国服”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确,如果我们在重大集会、节日庆典与外交场合能穿“国服”,有利于在世界上树立充满文化自信的中国形象。这就要求“国服”具有对普通民众的亲和力,便于普及。更重要的是,它不仅仅是在设计上加入中国元素那么简单,更应体现中华民族对于衣着

40、的文化理念。服饰是社会的一面镜子。魏晋风流,士人爱穿宽袍敞襟,以显自由不羁;大唐盛世,开放自信,服饰因之雍容华贵;在国家崛起之今日,如何穿出中国范儿,看来真不是一件小事。(摘编自周飞亚今天,如何穿出中国范儿)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A赵武灵王下令“易胡服,改兵制,习骑射”遇到巨大阻力,因为王公大臣认为抛弃自身传统而改夷狄装束,是一种罪过。B自古以来,服饰一直是体现国家民族风俗文化的重要方面。因此作为礼仪之邦的我们最重服饰,“衣食住行”,以“衣”为首。-2-1-cnjy-comC在当代中国,具有自身特色的服饰文化好像逐渐衰弱了。当我们被要求“着正装”时,首先想到的并不是中式礼

41、服。D民族服饰,于国家,是形象的展示与礼仪的体现,尤其是在现代政治中,特色鲜明的民族服饰,会成为国家的文化名片。解析强加因果。“作为礼仪之邦的我们最重服饰,衣食住行,以衣为首”的原因不是“自古以来,服饰一直是体现国家民族风俗文化的重要方面”。考点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筛选信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整合信息,则要对筛选出的信息重新进行组合、归纳,使之符合考题要求。文中重要的信息主要有:文中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知识;对重要概念的解释和阐述(特别是有关特点、原因、表现等信息);表达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文中的标题、概括句、过渡句、文后的解释。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

42、的题目。中国建筑似乎一直在追求着曲线的性格:汉魏古拙,唐辽遒劲,两宋舒展,明清严谨,其间还有地方风格的差异。本来中国建筑的木结构是以逻辑结构和艺术构图的严整规划来显示其理性精神的,但就在结构最要紧的屋顶上又突出显示了奇特的浪漫情调。这一现象非常生动地表现出那种理性中有浪漫的传统美学精神,它说明精神可以注入物质,审美可以运用逻辑这样一种人的能动力量。同时也说明了中国人对诸如圆通、婉转、湿润、缱绻等风神品格的追求,总是在可能借助的审美对象中着意加以抒发,屋顶曲线就是审美意识的借题发挥。理性与浪漫的交织,最典型的莫过于园林艺术了。中国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种种引人入胜之处早已蜚声世界。这里着重

43、要说的是在所谓模拟自然、咫尺山林的诗画意境中的审美主导精神,传统园林不乏奇特而浪漫的造景题材:汉武帝的上林苑、建章宫,设牵牛织女象征天河;西汉梁孝王兔园中有百灵山、落猿岩、栖龙岫、雁池、鹤洲清圆明园“移天缩地在君怀”,集中了江浙名胜;避暑山庄概括了江南塞北、长城内外的雄奇景物。私家园林虽没有这种气派,但也力求在不大的空间内表现出多种意境,经常在匾联中加以阐释。题材如此驳杂,画面如此变幻,但最终还是清醒地在理性指导下创作。所谓意境如果没有游赏者参加共同创造,单纯的花木山水亭阁实在活力不大。它必须调动一切可能调动的因素,创造出诸如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涉门成趣、曲径通幽等多变而流动的画面,把游览者置

44、于时间的推移序列过程中,达到“步移景异”,才能触景生情。造园的手法很多,园冶的声明“造园无格”,不过“得景随形”“俗则屏之,嘉则收之”而已。与日本园林相比,这一点就更加清楚。日本园林受佛教影响很深,常常追求静观内省的意境,精巧而素雅,富有出世感。中国园林则以园冶总结的“巧于因借,精在体宜”说得最透,它体现了入世的进取力量。日本园林可居可悟,而中国园林更多的是可赏可游。这种入世的理性,以康熙皇帝御制避暑山庄记谈的最为切实:“度高平远近之差,开自然峰岚之势。依松为斋,则窍崖润色;引水在亭,则榛烟出谷至于玩芝兰则爱德行,睹松竹则思贞操,临清流则贵廉洁,览蔓草则贱贪秽,此亦古人因物而比兴,不可不知。”

45、一切诗情画意,寄情托性,还得观赏者审美心理的再创造。这种积极进取的,既是理性分析的,又是浪漫想象的生动交融,才是中国园林的主导精神。因而充分调动一切自然的、人工的条件,尽量创造丰富而流动的画面,提供可供驰骋想象力的广阔场地,才是中国园林的主要手法。版权所有(节选自王世仁理性与浪漫的交织)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中国建筑与园林艺术都有各自的建造理念和不同的审美表现,但理性与浪漫的和谐统一却是其共同的追求。B中国传统园林艺术非常强调游赏者在园林意境美创造中的作用,一个园林缺失了游赏者的再创造,就会变得枯燥乏味,失去活力。C日本园林深受佛教影响,常常追求静观内省的形式,注重

46、居住环境的精巧和素雅,强调人在其间获得的出世体验。D中国园林既是理性的,又是浪漫的,既注重自然环境的特点,也强调人工创造的能动性,充满了积极进取的精神。解析“追求静观内省的形式”一句偷换概念,把原文中的“意境”换成“形式”;“精巧和素雅”指的是园林的特点,而非“居住环境”。筛选信息往往与整合信息联系在一起,作答时要注意:1同一信息。文章往往在表述同一内容时会变换不同的说法,但这些不同说法体现的信息是一样的;或者命题人在设置选项时故意变换一种说法,其实这种说法和文本中的说法是一个意思。判断信息是否同一是整合信息的一个难点。2遥远信息。在一篇文章中,解说同一观点的材料可能不集中在同一段落或相邻的段

47、落,可能相距较远;或能支持某观点的句子、名言、例子相距较远,这些信息不聚在一起,但解说的是同一观点。阅读时要善于寻找遥远的信息,并把它们拉近,使其聚在一起。寻找遥远信息是阅读文章,特别是阅读论述类文本经常遇到的问题和难点,也是考查筛选、整合信息的重点之一。3潜在信息。“潜在”或是言在此意在彼,或是有隐含的意思,亦即话外之音。如果离开具体的语境,该句就不再是这个意思了。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三步走”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信息的基础。具体来说,论述文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

48、第二步:确定筛选信息的区间。信息筛选的依据主要是题干和文本。做题时,认真分析题干,明确命题的指向至关重要。明确题干要求后,就要回到文本上来,迅速找到筛选区域,找准与试题的选项对应的原句。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这里需要了解命题者命制试题干扰项时常用的方法:删减原文中的某些修饰、限制成分,从而造成原文意的减损或扩大;改变原文中某些词语或句子的顺序,从而导致原文语句含意的变化;改变原文的说法,将未然说成已然,部分说成全体,个别说成一般,主观说成客观,诸如此类

49、;在保留原文基本内容的前提下,看似不经意地漏掉原文中的某个词语,实际上是“暗藏杀机”;在拼凑原文某些语句时,命题者常常无中生有地加入自己的“私货”,从而造成干扰。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一部中国文学史究竟应该从何时说起?这看起来是个简单的问题,但是要说清楚并不容易。从理论上讲,我们可以把艺术的起源追溯到与人类的起源一样久远。从后世的文献记载出发,我们也可以作出适当的想象性描述。如礼记所载的蜡辞,吴越春秋中提到的弹歌,还有先秦两汉文献中留下的关于炎黄大战、大禹治水等的神话传说。我们自然不能轻率地将这些历史的记载否定,然而所有这一切都属于后世的记忆,暂时又难以得到实物的证实。然而幸运的是

50、,我们发现了大量殷商时代的甲骨卜辞,发现了铜器铭文,我们有在传世文献中保存下来的盘庚和商颂,还有在先秦两汉传世文献中有关殷商时代的遗文遗诗与神话传说。它们之间互相发明、互相印证,共同构建了殷商文学的历史。从此,中国文学脱离了传说的时代,步入了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新的时代。甲骨文带给殷商文学的意义,从文学的角度来讲,我们首先要考虑它的文字载体意义。这有两点,一是这些文字数量庞大,结构完整,说明它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二是这些甲骨卜辞的文字书写已经具有了相当的叙事条理,甚至有了基本的文例程式,一篇典型的甲骨卜辞会同时包括叙辞、命辞、占辞、验辞等四大部分,有着完整的叙事结构,辞汇丰富,语言简洁,体现了叙

51、事文的初步技巧,因而我们可以将其纳入早期文学的范畴,它本身就构成了殷商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与甲骨文相提并论的是铜器铭文。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制造,到殷商时代达到了一个高峰,出土器物中有些相当精美,其中有些器物上也刻有文字。将殷商铜器铭文上的文字与甲骨文字进行比较,会发现二者在字形结构的组合上有许多共同之处。但是作为铸造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因为其书写工具不同,方式不同,记述功能不同,二者之间又有不同的文字特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殷商铜器铭文中,几十字以上的铭文很少见到,大多数只有几字,而且好多字是合体字,具有鲜明的图案特征。因而,铜器铭文代表了殷商文字书写的另一种情况。商代社会是否还曾经存在过其

52、他的文字书写形式?是否还有其他文体的文学?当然有。何以知此?这是由甲骨文与铜器铭文的特殊用途考知的。我们知道,占卜在殷商王朝的生活中虽然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它毕竟只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在青铜器上铸字的活动更是如此。那么我们自然就会想到,当时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无数重要的事情,又记载在哪里呢?尚书多士曰:“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多士为周初时文献,是周公训诫殷商旧臣的记录。可见,“册”与“典”乃是殷商时代更为重要的文字文献。(摘编自赵敏俐殷商文学史的书写及其意义)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A甲骨文带给殷商文学的意义,首先是文字载体意义。因为甲骨文是相当成熟的文字,在已发现的

53、殷商时代的甲骨上,甲骨卜辞文字数量庞大,结构完整。B甲骨卜辞的文字书写叙事条理清楚,甚至有了基本的文例程式。叙辞、命辞、占辞、验辞,是一篇典型甲骨卜辞的构成部分。C甲骨卜辞是殷商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早期文学的范畴,它辞汇丰富,语言简洁,有着完整的叙事结构,体现了叙事文的初步技巧。D代表殷商文字书写另一种情况的铜器铭文与甲骨卜辞相较,书写文字较少,大多是合体字,具有鲜明的图案特征,这缘于其书写工具不同,方式不同,记述功能不同。解析“首先是文字载体意义”曲解文意。原文第二段的表述是“甲骨文带给殷商文学的意义,从文学的角度来讲,我们首先要考虑它的文字载体意义。这有两点,一是二是”。21*cnjy

54、*com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客观世界是有形有色、千姿百态、变化万千的。人们在认识世界的时候,如果是用客观外界的形体、形象来思想,这就是形象思维。人们最早发现并研究形象思维,是在文学艺术领域。我国古代文人曾经用“神思”“想象”“幻想”和“形象”等来描述骚人墨客的思维活动。在西方,意大利哲学家马佐尼注意到了文艺创作与想象的关系,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已经看到了哲学思维与艺术思维的区别。从科学史的角度来看,古代闪烁着智慧火花的科学见解,往往与当时的哲学思想、宗教意识杂糅在一起,混融于某种文学样式之中。古代的自然学者主要是运用形象思维,以直观、直觉的方法描述外部世界。沈括梦溪笔谈中关于天文、地

55、学、生物、气象和工程的篇章,大多是关于客观事物的形象描述,堪称科学散文,是可以当文学作品来欣赏的。随着科学的发展,观察的视野越拓展越宽广,记载的事实越积累越众多,科学家们便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和更精深的基础上进行抽取和概括,科学思维渐趋抽象。但是,在科学研究中辅之以形象思维仍然是必要的。列宁认为,在数学上要是没有幻想,就不可能发明微积分。古人类学家从现代人形态去想象原始人形态,从已知的形象推及未知的形象,根据一片颅骨或几枚牙齿,逼真地复原几百万年前我们祖先的形貌,这些研究,如果没有从现代人的行为去揣摩、设想古人类行为的形象思维能力,几乎无法前进一步。现代宇宙学利用宇宙早期演化过程中的遗物来推测当时

56、的宇宙状况,必须借助形象思维能力。文学家构思时运用形象思维,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天文学家探索宇宙天体,则须观百亿年之演化于须臾,抚百亿光年之太空于一瞬。文学家与科学家,都需要有不受时空限制的形象思维能力。想象的东西总是直感的、具体形象的。如果说感知是眼前形象的呈现,回忆是过去形象的复现,那么想象就是未来形象的映现。想象的基础是个人的直接经验和书本知识,广泛的经验和渊博的知识是想象力丰沛的泉源。想象是以往经验与知识的延伸和变形,即放大和缩小,粘连和分离等。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想象是先前外界刺激的印痕,循着极其复杂程序的一次次重新组合。因而,想象就是在人脑中改造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生动地

57、说明前所未有的形象境界。艺术家以形象思维为主,辅之以抽象思维,以认识世界和描绘世界;科学家以抽象思维为主,辅之以形象思维,以认识世界和表述世界。这是二者的根本区别。(摘编自刘欣大科学家与形象思维)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A在科学史上,古代闪烁着智慧火花的科学见解,往往与当时的哲学思想、宗教意识杂糅而混融于一定的文学样式中,表明古代的科学家不注重抽象思维的运用。B梦溪笔谈关于天文、生物和工程等的篇章,大多是关于客观事物的形象描述,表明了沈括的这部科学著作主要是运用形象思维来描述外部世界的。C科学观察的视野越来越宽广,记载的事实越来越多,科学家们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和更精深的基础上

58、进行抽取和概括,科学研究的思维越来越抽象。D从数学领域借助幻想发明微积分和古人类学家通过现代人的行为揣摩古人类的行为等科研事例来看,在科学研究中,恰当地运用形象思维仍是必要的。解析“表明古代的科学家不注重抽象思维的运用”曲解文意。原文第二段中说的是“古代的自然学者主要是运用形象思维”,并不能说他们不注重抽象思维的运用。考点四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考向一分析文章结构 “文章结构”是指文字材料的组织和安排形式。“分析文章结构”是指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并在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分析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理解行文的思路。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虽然先前的研究已经表明

59、,黑猩猩这种与人类基因最接近的亲缘动物会用姿势进行交流,但一直没有人详细研究清楚它们的每一种姿势究竟在“说”什么。最近,一项新研究破译出了野生黑猩猩用它们的身体和手所表达的姿势语言,首次为野生黑猩猩的肢体语言编写了“词典”,也为人类语言起源的研究提供了线索。这一研究是由英国苏格兰圣安德鲁斯大学心理学与神经系统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完成的,成果发表在日前出版的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当代生物学上。他们破译了野生黑猩猩的66种姿势语言,发现这些姿势语言可以表达19种意思。该校的查德拜恩教授表示:“我们的研究结果展示了一个非常丰富的信息系统,这是在大自然中观察到的与人类语言最接近的体系。”他们发现,有些姿势仅有

60、一种意思,有些则有多重意思;有些姿势可以单独使用,而有些则可以组合起来,用以更为复杂的交流。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无论是哪只黑猩猩使用这些姿势,它们所表达的意思都是一致的。比如,一点一点地把树叶撕咬成条的确是为了吸引异性,并且只表示这个意思,而用手背轻推其他黑猩猩的意思确实是说“来,让我过一下”。但有些动作则表达不止一种意思,比如一只猩猩抓住另一只猩猩的时候,有时是表达“住手”,有时是“爬到我身上”,而有时则是“走开”。黑猩猩并不是无意义地在使用这些语言,而是有很强的目的性。拜恩教授说,黑猩猩的姿势语言如果没有获得指向对象的回应,那么它们还会重复做姿势,并根据情况变换姿势,有时还同时使用其他策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