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笔记_第1页
社会心理学笔记_第2页
社会心理学笔记_第3页
社会心理学笔记_第4页
社会心理学笔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心-专注-专业专心-专注-专业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心-专注-专业第一讲社会心理学简介社会心理学定义: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学科(沈德灿)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发展1. 学派时期 精神分析学派:自我的世界弗洛伊德的古典精神分析:人格结构无意识升华情结阿德勒的个人心理学:自卑与补偿生活风格社会兴趣荣格的分析心理学:集体无意识新精神分析学派:沙利文人际关系、霍妮家庭教养方式、卡丁纳社会文化塑造行为主义强调外部环境对人类行为影响,反映了一种对社会控制的追求,尽管原理来自动物实验,但是美国人对它十分热衷。后期的代表人物:斯金纳

2、。人本主义:人的价值马斯洛和罗杰斯在借鉴现象学和存在哲学而创立的流派,强调人的整体性,认为人的价值、尊严以及自我实现才是心理学研究的终极目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与自我实现理论,罗杰斯的患者中心疗法以及罗洛梅对人格概念的阐述反映了人本主义的基本思路。2. 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起步(1895-1934)1895 Triplett对社会促进的研究 1908 Ross 和McDougall 的书1924 Allport的社会心理学教材发展(1935-1945)1929经济危机极大推动社会心理学的发展。1936年成立的“社会问题的心理学研究会”及在德兴起的反犹情绪使人们认识到研究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繁

3、荣(1946-1969)50s: Adorno权威人格、Milgram从众行为、Festinger认知失调60s:政治谋杀 城市暴力 社会反叛厌战情绪自信危机(70 年代)从实验中获得的结果在解释社会问题时竟如此苍白无力,这种危机感使得社会心理学家从更加广泛的背景去分析人类的社会生活。大发展(80 年代至今)关注文化、种族、环境、健康和管理等问题第二讲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 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1. 社会心理学研究有两种取向SSP 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PSP 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强调的重点团体或社会个体理解行为的途径分析社会变量:如角色、地位分析心理状态、人格等首要目标描述行为预测行为研究方法调查

4、和参与观察是主要方法以实验为主,兼调查2. 社会心理学研究所选取的层次Intrapersonal Level: 我们如何感知周围的人、事等如:个体决策、对他人印象的形成 Interpersonal Level: 关注我们如何影响他人及受他人影响(社会影响)Intergroup Level:关注我们的团队身份如何影响到我们对于其他团队成员的行为(偏见、内群体外群体偏差)Social Level:关注我们所处社会的文化和规范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 如:关系、人情、阶层的变化二、 社会心理学研究过程1. 提出问题和查阅文献从实践中提出问题,研究目的在于收集有关某一特殊现象的资料或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5、例如:为什么老人摔倒了没人扶?)从理论中演绎出问题,研究的目的在于评价,发展该理论。(例如:变革型领导如何影响员工的绩效?)2. 提出研究假设3. 选择方法相关研究(25%): 被动地观察两个变量之间关系。常用相关系数来衡量,相关可分为正相关、负相关。最大缺陷是它不能说明因果关系 。实验研究(75%)自变量X(原因):由实验者系统地操纵为多种条件(组)被试被随机分配到其中一个条件下(组)。因变量 Y(结果):受到操纵的影响需要被测量可以确定X、Y的因果关系: 人为操纵X的取值,控制其他的变量,如果Y的取值随之发生变化,就认为X是导致Y值发生变化的原因。缺陷:实验室环境受限4. 收集数据直接观察

6、被试行为、通过调查(被试自我报告)获取材料通过实验、档案研究、元分析方法(meta-analysis)5. 分析数据:描述性的或者推理性的统计方法6. 结果报告与论文撰写7. 研究中需要注意问题样本的代表性:随机取样,样本尽量异质化实验者偏差:主试不知道研究假设、条件标准化被试偏差:被试不知道研究目的,匿名伦理问题三、 假设与理论1. 假设: 对事件之间关系的预先描述要求:可验证性:可以证伪的 量化表达:可以用数学关系表达 逻辑单纯性:直接解释现象,不必附加其他假设2. 理论:用于预测和解释现象的一整套规则标准:预测的准确性: 准确地作出预测 内部一致性:解释现象时不应该有矛盾 简洁性:没有多

7、余 广泛性:可解释一系列现象四、 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1. 生物理论人的许多生物特质是与生俱来的,强调生物因素(限制能力极限与接收到的刺激范围)对人类行为的决定作用:本能和遗传差异。2. 强调早期的学习决定了行为方式。在任何情境下每个人都会学到某种行为,多次学习后还会成为习惯。以后,当相同或类似的情境再次出现时,个体将会采取惯用的方式做反应。扩大社会学习论。机制:联结(经典条件作用):认识到一个非条件刺激和条件刺激之间存在联系时发生的学习行为。强化:学会伴随愉快、能满足某种需求或避免不愉快后果的行为模仿:观察他人的态度及行为,不需要强化特点行为由个人过去的学习经验而来,忽略当时的情境细节将行为

8、原因归于外在环境,忽视个人对环境的主观感受解释外表的行为,而非主观的心理状态(比如愤怒)3. 诱因理论行为决定于个体对各种行动的可能结果所做的诱因分析,以行为后果的有利或不利为判断基础而决定采取何种行为。理性决策论:经济学家对人类行为的基本看法。假设:在选择行为的时候,人会估计不同行为的利益及代价,而以理性方式选出最佳行为,以最低价格获得最大利益。在决策的时候,人们以对下列二项因素所做的判断结果为基础:某一决策各种可能结果的价值(结果的重要性)某一决策后果真正实现的可能性的大小(实现某种结果的概率)。交换理论:将理性选择扩大到二个人之间的互动,将人际互动视为彼此所做的一连串理性决策。人们之间的

9、互动取决于彼此对各种结果的代价及利益所做的评估。理论重点在于强调相对代价及利益,在分析协商(两个人或团体通过交换达成利益的一致)情境时很有价值。需求满足论:每个人都有某种需求或动机,人之所以有某种行为是因为行为能满足需求。4. 认知理论人的行为决定于他对社会情境的知觉与加工过程。人们常常把对某一社会情境的知觉、想法和信念组织成一种简单而又有意义的形式,就像对物体的知觉一样。不管社会情境如何错综复杂,人们都会将它变得有规律。这种对环境的知觉、组织及解释影响人对社会情境的反应。基本原则:分类、聚焦(将注意力集中到主题上,忽略背景的影响)5角色理论个体行为是由其社会角色提供。角色是一套与个体在社会中

10、所处地位有关的思想、信念与行为方式。理论没有强调行为的某一种单一决定因素(如态度、人格或动机等),而是从角色、角色期望、角色技能等方面的相互关系中去解释行为的原因,有助于了解为什么人们的行为会随着他在社会系统中的位置的变化而变化。第三讲自我概念与社会认知一、 自我认知1. 自我图式自我:我们用来组织和指引与自己有关的信息的一套自我信念。Higgins自我差异理论理想自我:自己希望自己的样子。指引着个体对目标的追求。应该自我:自己认为自己应该的样子。使得我们回避一些目标。实际自我:目前实际的样子。不能缩小实际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的差距,会产生不满与失败的情绪。不能缩小实际自我和应该自我之间的差距,

11、会引发焦虑和恐惧等情绪。自我概念构建的影响因素从自己的行为推断自己从他人的行为反应推断自己通过社会比较推断自己通过自我意识来推断自我2. 个体把自己当作注意对象时的心理状态内在自我觉知:比较重视自己内部特征和感受。常常坚持自己的行为标准与信念,不太受外界环境影响。公众自我觉知:比较在意自己外在方面。害怕别人评价自己;他人的反馈会产生暂时性自尊感低落,产生理想与现实自我间的差距;在乎外在行为标准3. 自尊一个人如何肯定与赞扬自己,是自我评价的重要维度。拥有自尊是人格成熟的重要标志。外显和内隐自尊判断个体自尊的途径相信自己可爱的程度感到被他人需要的程度以及有归属感的程度相信自己特别或者独特的程度感

12、到自己在能力上胜任的程度以及实现自己个人潜能的程度个人愿意冒险并面对挑战的程度个体设定目标并达成目标的能力自尊确立途径: 个体有自己控制环境的成功经验;他人对自己有积极评价提高自尊的方法:学会用自利偏差的方式去解释生活;用自我障碍的策略为失败找借口;使用防卫机制否认或逃避消极的反馈;学会向下比较以及采用补偿作用;在自己某一方面的能力受怀疑时转到自己擅长的活动中去。4. 自利偏差在加工与自我有关的信息时,会出现一种潜在的美化自我的偏见,倾向于将事情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内在品格,把事情失败归因于不可控的环境因素。一种动机性的偏差,其目的是为了保持个体的自尊和自我概念。表现方面:伦理道德、工作能力、聪明

13、才能、孝顺父母、摆脱偏见Ross&Sicoly婚姻中自利偏差:丈夫认为自己做42%家务,妻子估计为33%5. 自我障碍人们提前准备用来解释自己预期失败的一系列行为Berglas和Jones被试选择干扰智力活动的药丸:若失败,他人不觉得我们缺乏能力;若成功,就更可能做出能力的归因。6. 对自己有能力完成特定任务的信念。人对自己能力与效率的乐观信念可以获得巨大的回报,自我效能感高的人的行为更有韧性,较少焦虑和抑郁,更健康,且有更高的学业成就。对环境的控制感是自我效能发挥的前提(醉酒后老司机也不敢开车)注: 自我效能自己完成某一工作能力的认知自尊自身价值的认知7. 自我检控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通过

14、观察他人自我表演的线索来对自己的自我表演加以控制,即根据别人的表现来决定自己的行为。自我表演:在别人对自己形成印象时所做的显露中国人的自我检控能力较强(善于自我表演,根据情境和他人需要来塑造自己的行为),比较在乎他人的要求与期望,所以其在社会中的适应能力较强。8. /自我实现的预言我们对他人的期望会影响到对方的行为,使对方按照我们对他的期望行事教育领域的罗森塔尔效应:教师的期待不同,对学生施加的影响方式不同。也就是说自证预言除了依赖人们对其他人的预期,这种预期会影响人们对待其他人的行为,最终导致那个人的行为与预期一致。9. 自我与文化独立型自我: 关注自我并发现和表达自身独特的内在特质而保持自

15、我独立依赖型自我:注重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关注他人,与他人保持和谐的互动关系(东亚人)自我的三成分模型私人自我(个人对自己的特质、行为、状态的认识)、公共自我(普通他人对自我的认识)、团体自我(团体内成员对自我的认识)。文化差异影响到对自我不同方面信息取样的概率。个人取向、关系取向、家族取向、他人取向二、 人际知觉印象形成把一个人若干有意义的特性进行概括、综合,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义的特性的过程。一般,先是根据有限的信息对其形成第一印象,然后再收集相关信息,并经过整合形成整体印象。知觉障碍首因效应(第一印象):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也即是“先入为主”带来的效果L

16、ochins将两段描述语言不同排列,证明了第一印象对认知的影响。在首因效应中,对情感因素的认知常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人们一般都喜欢那些流露出友好、大方、随和情感的人焦点效应:自我观察时高估自己突出程度,把自己看作一切中心,直觉的高估别人对自己的注意度透明度错觉:自己隐藏的情绪一旦外露就会被别人发觉(说谎的人认为他人都会觉察到他在欺骗别人)晕轮效应与扫帚星效应个体对他人的认知判断主要是根据个人好恶得出,然后再推论出认知对象其他的品质。晕轮效应:对一个人多种特质评价受其一项的高分印象而普遍偏高。(情人眼里出西施)。扫帚星效应则是受其一项低分印象而普遍偏低。定势效应 有准备的心理状态能影响后继活动的

17、趋向、程度以及方式。投射效应个体认知他人时把自己的特性归属到他人身上。了解他人(哪些方面)反映人们内在特点的行为线索交往开始前获得的线索:面部特征/面部表情、服装、饰品、发型与化妆、人与人之间的相对位置交往开始后获得的线索:语言线索、声音/语调/语速、凝视/眼神接触/面部表情、躯体动作/躯体接触个人的非行为特征:学历、出身、家中排行、主要经历、其它相关信息他人的反映: 人言的作用提高了解他人的技能:提高觉察、自我分析、练习同情推迟评价与判断、学会主动倾听组织环境下的人力资本评价能力,技术,知识能力: 个体完成不同工作任务的技能。智力能力 所需完成脑力劳动的能力(如:计算,语言理解,记忆力,归纳

18、,空间知觉等能力。)生理能力 耐力、灵活性、力量和类似的特征。能力与工作的匹配: 当能力与工作之间适合度很高时,员工绩效和工作满意度就会提高。天生和后天培养:心理能力和生理能力的决定因素个性人格: 个体行为反应方式及与他人交往方式的总和。在长期内相当稳定决定因素:遗传(天性)、环境(后天)、情境(高度紧张vs低度紧张)“大五”人格模型外倾性-对待与他人的交往(乐于交际VS含蓄稳健)随和性-对待他人的态度(同情心,信任他人,注重合作VS喜竞争)责任心-对做事的态度(可靠持久,成就倾向VS易转移)神经质-情绪稳定性和调节情况(负性情绪VS平静)开放性-接受新思想(独立思考VS循规蹈矩)EQ情感智商

19、的组成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妥善管理情绪的能力自我激励能力认识他人情绪的能力人际关系的管理能力三、 刻板印象1. 刻板印象的定义与界定刻板印象/类属思维: 人们通过整合有关信息及个人经验形成的一种针对特定对象的既定认知模式。使人倾向于按照既有概念的轨道来认识和解释有关对象。固定化: 阻碍人们看到新的现实,接受新观点,导致对某类群体的偏见。用陈规旧习去套用人像、群像和社会像,先入为主地产生对某群体、某社会的难以改变的印象。广泛性: 性别、职业、种族、地域、年龄2. 刻板印象理论心理动力学: 刻板印象源于知觉者的动机,通过启用心理防御机制,人们会将自我或内群体某成员的消极的属性知觉为外群体的特征,并且

20、通过以不友好的术语标定外群体,使内群体成员比其他群体“更好”。社会文化理论:刻板印象是社会情境与文化传承的产物,强调其形成和维系过程中社会(包括家庭、传媒、文化传统)的影响作用。认知理论:刻板印象是用来确定不同群体属性的观念系统,使新生事物充斥着旧有的意象,使得我们对刻板群体成员的知觉与交往发生偏离。与刻板印象在信息不够充分的情况下,人们可以利用已经形成的图式对个人进行类推;可以利用图式来加快信息加工速度。人们对于某个群体的图式有利于对某一群人作概括的了解,但容易产生偏差,造成先人为主的成见。与刻板印象生活在同一地区或文化背景中的人们,常表现出许多相似性,人们在社会知觉中便将这种相似的特点加以

21、归纳,概括到认识中并固定下来,从而形成了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类别化的产物。这种类别化会产生一些直接而重要的认知结果。一是放大或过于强调属于不同群体的人们之间的差异。二是缩小了属于同一群体的个体间的差异。刻板印象的维持与作用刻板印象经常是对信息的扭曲。突出表现在:过度简化或过度夸大群体的特性,且忽略各个成员的异质性,使人产生先人为主、以偏概全的偏差;同时它又夸大群体间的差异性,使人产生偏见和歧视。人为了保持刻板印象不发生变化,会进行选择性的注意,和选择性记忆。作为印象的一个重要来源,同样会引发这种自我实现预言的现象。四、 社会认知人们根据环境中的社会信息推论人或者事物的过程,就是人们选择,理解,

22、识记,和运用社会信息做出判断和决定的过程。1. 分类与图式分类:在认知他人时,自发的、立即的、甚至是无意识的将某人归到某一类当中,而不是当成独立的个体。进行分类时,往往以他人或事物与原型的相似性来分类。也就是将被分类的物体与该类物体的一个典型或理想的范例相比较,该范例就是原型。图式一套有组织、有结构的认知现象,包括对所认知物体的知识,有关该物体各种认知之间的关系及一些特殊的事例。(如人们对60年代美国嬉皮士的图式就是:白人大学生、穿牛仔裤、流着各样的头发等。)个人图式:我们对某一特殊个体的认知结构(对毛泽东的个人图式-有勇气等。): 人们对自己所形成的认知结构(认为自己聪明可爱)团体图式/团体

23、刻板印象: 我们对某个特殊团体的认知结构,将某些特质归于一个特殊团体的成员所共有。(根据刻板印象认为东方人勤劳、诚实;美国人乐观、热情。)角色图式对特殊角色者所具有的有组织的认知结构(认为教授知识渊博等。)事件图式/剧本对事件或事件的系列顺序的图式,尤指一段时间内一系列有标准过程的行为。(到餐厅就餐的事件就符合一个剧本,何时点菜,何时买单。)图式化处理为节省时间与精力,常用图式化的方式去处理大量的信息。图式的重要性就在于它有助于我们快速而经济地处理大量信息,它能帮助我们:解释新信息,从而获得有效的推论。提供某些事实,填补原来知识的空隙。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的预期加以结构化,以便将来有心理准备。不

24、足在于,它使人们觉得不需要去详细分析与解释特质。Kelley研究:先提供自我介绍,学生在短暂接触教授后会用介绍提供的图式填充认知空白2. 两种思维过程自动化思维无意识的、不带意图目的、自然而然并且不需要努力的思维。(如即使在很紧张时,我们也不会坐下来等考虑好了再去做。)我们对周围环境进行的是自动分析,以我们过去对世界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控制性思维指有意识控制的思维。(即人们坐下来,慢慢地仔细考虑某件事情。)3. 认知法则便利法则根据一件事进入脑海的容易程度来作出判断。(医生们在诊断病情时,不同疾病进入其脑海的容易程度,会影响他们的诊断。)Markus要求研究者写出6次或12次有主见的例子,运用

25、便利法则进行判断,与我们所能回忆起来自己过去行为的例子的容易程度有关。象征性法则:根据一事物与某典型事物的相似程度来加以归类。(给你一张照片,让你判断上面的男孩是吉林人还是广东人。)基础比例信息总体中不同类别的成员所占的相对比例的信息来做出判断。(给你一张北京大学学生的照片,让你推断是哪里人?北京人更多)锚定与调整法则以一个数字或数值为起始点并依据这个起始点进行调整,但这种调整往往并不充分。4. 社会认知与健康与:只看生活消极方面的人,更易感到寂寞,把他人看成难于相处。与焦虑:对情境的认知与控制可以避免焦虑。与疾病:对事件的乐观解释可以避免疾病。第四讲社会动机与归因工作动机1. 工作动机:愿意

26、为实现组织目标付出极大努力,条件是付出的努力能够满足某些个人方面的需求。“努力”是动机强度的衡量指标组织目标需求:一种内心状态,使得取得某些结果显得有吸引力2. 需求理论一类有关工作动机的理论,它们将员工的需要视为动机的根源。这些理论试图解释什么因素会激励员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金字塔从低到高)生理需要: 包括饥饿、干渴、栖身、性和其他身体需要安全需要: 包括免受生理和心理伤害的需要社交需要: 包括爱、归属、接纳和友谊尊重需要: 包括内在尊重因素,如自尊、自主和成就;外在尊重因素,如地位、认可和关注自我实现需要: 追求个人能力极限的内驱力,包括成长、发挥自己的潜能和自我实现3. McClel

27、land的动机理论成就动机权力动机亲和动机4. 目标设置理论关注能最有效刺激高水平动机的业绩目标类型,为什么目标会有这些效果。二、心理资本1. 心理资本与竞争优势2. 心理资本的特点可测量的、可以培训改进的、有研究基础的、对工作是有积极影响的3. 心理资本的概念 希望: 坚定自己的目标,并为了成功,在必要时改进实现目标的途径自我效能感坚韧: 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所表现出来迅速复原能力。乐观: 展示对眼前和未来的成功的积极态度安慰剂效应罗森塔尔效应保险推销员的研究三、 人们推论他人的行为或态度之原因的过程。由于人们轻易不愿付出自己的认知资源,只有在两种情况下人们才会归因:一是发生出乎意料的事情;二是

28、发生令人不愉快的事情。1. 基本归因理论海德归因理论:通俗心理学的角度人有两种强烈的动机:形成对周围环境一贯性理解和控制环境的需要。而要满足这两个需求,人们必须有能力预测他人将如何行动。每个人都试图解释别人的行为,并都具有针对他人行为的理论。事件的原因有两种:内因(情绪、态度、人格、能力) 外因(压力、天气、情境)归因的时候常使用共变原则(某个特定的原因在许多不同的情境下和某个特定的结果相联系,该原因不存在,结果也不出现)和排除原则(如果内外因某一方面的原因足以解释事件,可以排除另一方面的归因)维纳归因理论(归因的维度及归因对成功与失败行为的影响)两(三)个维度:互相独立内因与外因稳定与不稳定

29、(可控与不可控)改进后Lyn Abramson 抑郁型和乐观型的归因风格抑郁型: 把消极的事件归于内部、稳定、整体的因素,把积极的事件归于外部、不稳定、局部的因素。乐观型:把消极的事件归于外部、不稳定、局部的因素,把积极的事件归于内部、稳定、整体的因素。Kelly 三维归因理论归因于三个方面:行动者、刺激物以及环境背景。(张三打李四,张三行动者,李四刺激物,打架时情境环境背景)在归因的时候,要使用三种信息:一致性信息:其他人也如此吗?一贯性信息:这个人经常如此吗?独特性信息:是否只对这刺激以这方式反应,而不对其它事物作同样反应?(例子:为什么学生在课上睡觉)Jones和Davis对应推论理论在

30、什么条件下可以把事件归于他人的内在特质(人格、态度、心情等)一是行为的非期望性与非顺从性。(一个人做了不道德的事,就能从其行为推论出他是一个不道德的人)二是行为的自由选择性。(如果一个人是自由选择的,而不是在外界强大的压力之下做出的,我们会认为他的行为代表了他的内心。)F Bem 自我知觉理论一般情况下,人们会认为人是靠内省及不断检讨自己意识里各种不同的认知和情感因素而形成自己的态度,但贝姆认为人们所能知觉到的有关自己态度的内在线索很少,且模糊不清,因此人们实际上是通过观察在不同压力环境下的自己的行为而了解自己的态度。问A组是否偶尔。?认为自己参加了不少,很虔诚。问B组是否经常。?认为自己参加

31、了较少,不虔诚。只是问题的关键字不同2. 归因中的偏差基本归因偏差/基本归因错误: 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内在特质上,而忽视他们所处情境的重要性。偏差的原因可能包括:注意焦点:行为比背景更有吸引力遗忘差异:对原因的表征过程中,情境线索易被遗忘文化因素:东西方的不同语言因素:英语中描述特质的词较多: 把自己的行为归于外在因素,把他人的行为归于稳定内在因素的倾向。产生的原因有两个:知觉焦点、信息差异虚假一致性效应: 倾向于认为自己的行为比实际更具有普遍的代表性,别人的行为都会同自己的行为一样。第五讲 态度与偏见一、 态度1. 态度的定义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心理倾向(由认知、情感和

32、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态度不等于外显行为)认知成分:人们对外界对象的心理印象,包含有关的事实、知识和信念, 认知成分是态度其余部分的基础。情感成分:人们对态度对象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以及由此引发的情绪情感, 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与关键。行为倾向成分:人们对态度对象所预备采取的反应,具有准备性质。举例:首先我对烤箱功能和价位的认知是什么?在认知基础上形成的信念是什么?其次,我看到烤箱的情感反应是什么?好奇兴奋,抑或是不爱烹调表示不屑。最后我的行为反应是什么?我会买吗?这些综合起来形成对烤箱态度2. 从态度预测行为的影响因素 态度的特殊性水平:态度指向一般群体还是特殊个体。指向特殊个体的更能去预测

33、态度。La Piere与一对富有魅力的中国夫妇四处旅行,6个月后寄问卷,90%拒绝接待,当时美国人对亚洲有偏见:态度的特殊性越高,其预测行为越准确时间因素:在态度测量与行为发生之间的时间间隔越长,不可知事件改变态度与行为之间关系的可能性越大。Fishbein发现在总统选举中,一周前的民意调查结果比一月前的民意结果对预测谁能当选更为准确。:用内在自我的人的态度预测行为有较高的效度;难以用公众自我意识高的人的态度对其行为加以预测。Froming电击实验内在自我组比控制组实施电击低,公众自我组比控制组实施电击高态度强度:与弱的态度相比,强烈的态度对行为的决定作用更大。Davidson发现对态度对象仅

34、仅要求更多的信息就足以使人们态度的强度增加。也就是说,参与可以加强态度。(对环境问题有丰富知识的被试态度与行为一致性高。)态度的可接近性:即态度被意识到的程度。越容易被意识到的态度,可接近性就越大。来自直接经验的态度对行为影响大(可接近性大)。Fazio口香糖实验,可接近性高时一看或想到某个事物就对他有某种态度(他们会拿喜欢的口香糖),当可接近性低的时候,人对该事物呈现要慢很多,更可能受到环境因素影响(拿近的口香糖)行为的主动性水平:行动是主动还是被动会影响态度和行为的一致性。主动行动指针对态度对象需要付出努力而且明显直接的行为被动行为指隐蔽、间接、不需要花费多大精力的行为。Paulson和L

35、ord发现,同性恋的被动型被试更可能一视同仁对待同性恋群体(被动型行为)心境: 调节作用在悲伤状态下,人们会采用更精细的加工方式,消耗较多的认知资源;在高兴状态下,人们的加工过程更多是自动的,不需要主动控制。Holland和Vires献血态度发现,悲伤的条件下,态度对行为影响很小,基于信念的态度则在悲伤情况下可以更好的预测行为。情境: 社会压力和知觉到的难度会影响态度和行为的关系。行为有强烈的外部限制因素时,态度行为的预测效果明显地降低。3. 态度的心理功能效用/适应功能:寻求酬赏与他人的赞许,形成与他人要求一致并于奖励联系在一起的态度。知识功能:有助于我们组织有关的知识(认知图式)自我保护功

36、能:应付情绪冲突和保护自尊。(抱怨上司的负性态度掩盖能力差的真正原因)价值表达功能4. 态度的测量直接测量: 自我报告法、行为观察法和问卷法,态度量表: 利克特量表、瑟斯顿量表、语义区分量表间接测量投射技术: TAT 当数主题统觉测验生理指标:皮电反应,心跳,血压等反应时:IAT内隐联想测验(通过测量概念词与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的紧密程度,继而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内隐社会认知进行测量) 二、 态度形成1. 通过联结,把特定的态度与某些事物联系在一起;强化,受到奖励有助于形成对某些事物的态度;模仿,通过模仿榜样人物的态度而形成态度的形成与改变和三个社会化过程有关:服从(担心受惩罚或想要预期的回报

37、,采取与他人要求相一致的行为)、认同(使自己态度与心理上认同的榜样一致)、内化(把态度当作自己内在的行为准则)Janis让被试在读文章时喝或不喝可乐,喝的人评价更高。和美好的经验联结在一起,是我们的态度更积极2. 通过情感形成态度:证据曝光效应: 人们对其他人或事物的态度随着接触次数的增加而变得更积极的一种现象。(Zajonc外语学习,人们对出现次数多的词评价高)3. 的观点指向行为的态度: 人们对行为结果的信念和对这些信念的评价主观规范:对来自他人的社会压力的知觉(感受到其他重要的人的期望+遵从期望的动机)知觉到的控制感: 对完成行为是困难或容易的知觉4. 文化对态度形成的影响不同文化下人们

38、对同一事物抱有不同的态度Han和 Shavitt研究美国广告更倾向于强调个性,韩国则强调社会团体三、 态度改变1. 平衡理论从人际关系的协调性出发,在一个简单的认知系统里,存在着使这一系统达到一致性的情绪压力,这种趋向平衡的压力促使不平衡状况向平衡过渡。这种过渡遵循最小付出原则。2. 一般情况下,人们的态度与行为是一致的。但当人们同时经历两种或多种彼此间不协调的心理过程时,就产生认知失调。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它将导致不同程度的不适和紧张感,促使人们作出某种改变以使它减弱。支持证据:不充足理由:Festinger要求被试从事无聊工作,不充足理由组(给1美元要求撒谎)经历最大认知失调。高报酬形成新认

39、知,给撒谎行为提供充足利用。1美元太少,是撒谎的不充足理由,他们产生最大的态度改变。自由选择:有选择时认知失调高,态度转变也大。无选择时失调少,态度不会有大变化。Linder要求被试写一份本身反对的言论。自由选择时,报酬低的发生了最大态度转变。没有选择时,行为的结果受到的强化越大,态度越积极。努力:努力做一件不好的事情,必然带来较高的认知失调,为了减少失调,人们只能改变态度。决策后失调:通过改变对最终选择的评估来减少。Brehm让被试评价8样东西,拿其中两样让被试选择一个带走,再次评定时被试强烈倾向于增加对选择物品的评估减少认知失调的方法:改变态度: 我不该这样增加认知:还有其它的原因改变认知

40、的重要性:A 比 B 更重要减少选择感:我没有办法才这样改变行为:我再不这样做了四、 说服模型从信息传递的过程说明说服的产生,解释了说服在什么时候和怎样产生。说服过程认知反应论解释人们为什么要接受说服改变态度? 按照ELM模型对待说服信息的加工方式有两种:深层加工: 关注论据,如果论据有力且令人信服,那么他们就很可能被说服。如果信息包含无力的论据,思维缜密的人会很快注意到并且反驳它。表层加工:关注那些可能使人不经过很多的考虑就接受的外部线索,而不考虑论据是否可信。影响说服过程效果的因素说服者:专家资格:在某些方面具有专长的人在说服他人的时候比较有效。“睡眠者效应”(在人们遗忘信息来源或来源与信

41、息之间的联系之后的延滞性的说服)对专家资格的作用加以证实,可信度低的人的影响力则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增加(如果人们更多的记住了信息的本身而不是不相信这些信息的原因的话)的现象。可靠性:说服者是否值得他人信任、是否可靠影响说服效果。Walster 证明了为了他人而损害自己的人更让人觉得可信。受欢迎程度:人们经常改变自己的态度,使其与自己喜欢的人一致。说服者是否受欢迎由外表、可爱、相似性决定。说服信息的因素说服信息所倡导的态度改变与原有态度的差异信息唤起的恐惧感信息的呈现方式: 单面与双面、呈现顺序、关联性被说服者人格:包括个体的可说服性、智力和自尊。心情:心情好的人在争论出现时卷入较少,不愿去进行

42、较深入的考虑,所以易被说服。卷入程度:卷入是一种动机状态,它指向与自我概念相联系的态度,卷入越深,态度改变越难。被说服者自身的免疫情况:过多的预先说服会使被说服者产生免疫力,从而使态度改变变得困难。个体差异:包括认知需求、自我检控和年龄。情景因素预先警告:使人产生抗拒,仅限于讨厌的信息分散注意:能减少抗拒五、偏见偏见是人们以不正确或不充分的信息为根据而形成的对其他人或群体的片面甚至错误的看法与印象。偏见与态度有关,与情感要素相联系,它对他人的(负面)评价建立在其所属的团体之上,而不是客观的认识。1. 理论 团体冲突理论:为了争得稀有资源,如工作或石油等,团体之间会有偏见的产生,偏见实际上是团体

43、冲突的表现。当人们认为自己有权获得某些利益却没有得到,这时他们若把自己与获得这种利益的团体相比较时,便会产生相对剥夺感,这种相对剥夺感最可能引发对立与偏见。社会学习理论:偏见是偏见持有者的学习经验,在学习过程中,父母的榜样作用和新闻媒体宣传效果最为重要。认知理论:用分类、图式与认知建构等解释偏见的产生,人们对陌生人的恐惧(贬低对他们的认识)、对内团体与外团体的不同对待方式(喜欢内团体的人,排斥外团体的人)以及基于歧视的许多假相关等都助长了对他人的偏见。心理动力理论:用个人内部的因素解释,偏见是由个体内部发生、发展的动机性紧张状态引起的。偏见是一种替代性的攻击;一种人格反常,一种人格病变。 Ad

44、ornoAuthoritarian Personality 用人格特征来解释偏见的产生。2. 影响对知觉的影响:比如照片上男女身高一样,倾向认为男性高。对自身和他人行为的影响我们对他人的偏见也影响他人实际的行为表现,其明显地表现在中。偏见持有者对对方的预期会使对方按照自己的预期去表现行为。3. 消除社会化:注意父母与周围环境以及媒体的影响。受教育水平:人们的偏见更多地来源于无知和狭隘。直接接触:对立团体间的直接接触能减少偏见。自我检控:通过对认知过程的检控也可以减少偏见。第六讲 侵犯行为与亲社会行为一、 人类的侵犯与暴力行为1. 侵犯行为的定义与界定侵犯行为:任何试图伤害或危害他人的行为。对侵

45、犯行为的界定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强调它必须是一种行为,而不是一种意图,尽管这种行为伴随有意图。从效果上看,这种行为可以是反社会行为,也能是亲社会行为。 侵犯行为必须伴有侵犯性情绪的,比如愤怒。2. 侵犯动因 生理基础: 杏仁核(愤怒)、基因水平复合胺(抑制侵犯行为)、睾丸酮(刺激侵犯行为) 文化:早期经验 价值观念:权力距离(对组织中权力分配不平等情况接受程度)愤怒情绪愤怒原因:遭到他人攻击或烦扰(对待暴力的策略以牙还牙) : 归因:知觉到的意图有意或者无意3. 与侵犯有关的理论挫折侵犯理论: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障碍时,会增加一个人做出侵犯行为的可能性。挫折是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侵犯是挫折

46、的必然结果。但这种因果关系受对意图的认知的影响,当人们认为别人有意给自己造成挫折时,人们才侵犯他人。本能理论侵犯和暴力是人的本能体现,战争和暴力不可避免就是因为这一点。弗洛伊德认为人类天生具有生之本能Eros、死之本能Thanatos(在每一个生命体内发挥作用,致力于摧毁生命,将生命还原至没有生命物质的原始状态)。侵犯能量必须用某种方法出来,以免持续积累而生病。Konrad Lorenz发现:雄丽鱼会攻击同种的其他雄鱼,以捍卫自己的地盘。但雄性并不攻击雌性,也不攻击异种的丽鱼。若将所有同种类的丽鱼移走,只剩下一只异种雄性,会攻击。如果所有其他雄鱼被移走,会攻击雌丽鱼。Lore和Schultz指

47、出:动物中普遍的侵犯现象之所以在进化过程中被保留下来因为其具有使动物存活的价值。同时,几乎所有动物演化出一种有力的抑制机制,使他们在最有利的情况下,抑制他们的攻击。,学习理论:人类的暴力和侵犯行为是在后天的环境中学习得来的,社会学习理论:儿童侵犯行为的获得不一定要以亲身获得奖励或惩罚为前提,可以通过模仿学习(观察他人从事此类行为后受到奖励或惩罚)。4. 影响侵犯行为产生的因素温度在特定的温度范围内,暴力事件的发生与温度呈现线性关系。Baron发现夏天的城市暴乱与气温呈倒U曲线。兴奋转移由其他刺激所引发的生理激起会转移到侵犯性冲动之上。敌意性的侵犯行为总是伴随着情绪激起。Zillmann让助手激

48、怒被试,愤怒的被试在锻炼之后会比不锻炼的使用更强电压电击助手。侵犯性线索武器效应: 情境中与侵犯相关的一些线索(刀、枪等器械)往往会成为侵犯行为产生的起因。酒精酒精能使人变得易于被激怒及好斗,从而表现出高的侵犯倾向。喝酒使人好斗可能有以下原因:给侵犯行为提供了直接的生化刺激,使喝酒的人的激起增加;降低了人们对侵犯行为的控制(“去抑制”)改变了人们处理信息的方式,倾向于遗漏细节社会赞许与模仿如果一个你所尊重的人或者组织表现了攻击,将会对很多人的态度和行为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宗教体育比赛5. 减少侵犯行为的方法利用惩罚假如人们预期自己的行为可能遭受惩罚,则会避免表现侵犯行为。但惩罚有时本身是侵犯行为

49、,引发受罚者的模仿。降低挫折、学习抑制自己体验他人的痛苦,并通过自我意识反省自己,能有效地减少侵犯行为。替代性攻击与宣泄替代性侵犯: 人受挫折或烦扰却不能加以报复时,个体可能以其他方式对另一目标表现出侵犯行为。原则:目标对象与挫折来源越相似,侵犯性冲动越强烈有时人们用宣泄来减少侵犯。示范非侵犯行为培养沟通与解决问题技巧6. 媒体与侵犯行为媒体暴力导致儿童的侵犯增加 TV Aggression B-Violence个体在儿童时期从电视上看到的暴力行为越多,在青少年及青年时期所表现的暴力行为越多。即使不具有暴力倾向的小孩长时间观看也将变的更有攻击性。家庭暴力同时决定着一个人的暴力倾向和对暴力媒体的

50、选择。媒体暴力产生影响的原因去抑制:看到他人的暴力行为会降低对自己暴力行为的抑制侵犯脚本: 发展出来的侵犯脚本指导了人的行为 认知启动: 刺激诱发侵犯行为媒体对成人的影响在观赏媒体暴力后受其刺激而产生暴力。David研究美国每天的谋杀率,在重量级拳击赛的下一周,谋杀率总是增加。有关拳击赛的宣传越多,谋杀事件也增加。更惊人的是,职业拳赛中失败的选手的种族,和赛后谋杀事件的中受害者的种族有紧密关系。暴力电子游戏影响: 引发生理唤起、引发侵犯性思维、唤醒侵犯性情绪 诱发侵犯性行为、减少亲社会行为二、 人类的亲社会行为利他行为:在毫无回报的期待下,表现出志愿帮助他人的行为。 助人行为: 一切有利于他人

51、的行为,包括期待回报的行为。 利他行为和助人行为的区别主要在意图上。由于意图很难区分,而这两类行为本身对人类有积极的意义,故统称为亲社会行为。对亲社会行为的理论解释进化论观点自然选择偏好那些促进个体生存的基因,任何能促进生存和增加繁衍后代几率的基因将会代代相传。这解释了具有血缘关系的个体间有更多利他行为。社会生物学任何遗传上具有高生存价值,有助于个体持续生存的决定性特质,往往具有向下一代遗传的倾向。具有该特质的个体比不具该特质的个体较易持续生存下去,并且产生较多的后代,而每一个后代也将具有该特质。依次类推,具有该基因特质的团体将在该物种中占多数,从而形成团体优势。Wilson认为利他就是这样一

52、种特质。社会进化论: 在人类文化与文明的历史发展中,人类选择性地进化本身的技能、信念和技术。因为助人与利他行为是遍布于整个社会的行为,因此它们也在进化中得到了提高,并已成为社会规范的一部分。有三种规范对亲社会行为很重要:社会责任规范:帮助他人是社会责任和义务 相互性规范:帮助曾经帮助过我的人 社会公平规范:帮助值得帮助的人学习理论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有关助人行为的规范的掌握是学习的结果。在学习过程中强化和模仿很重要,儿童会模仿父母或他人的助人行为,并把它融入自己的生活中,而在这个过程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助人行为也有较大的影响。规范和习俗的最好学习者,具有生存优势,更易适应社会。社会交换理论:

53、助人的成本与收益人们在和他人的关系中试图最大化社交付出/收获的比率。只有当报酬超过成本时,人们才会助人。移情利他主义假设当我们对另一个人产生移情(把我们自己置于他人的位置,并以那个人的方式体验事件和情绪的能力),会试图出于纯粹的利他主义理由来帮助这个人。2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因素情境因素: 文化差异:划分内外团体间界限的清晰程度(帮助内团体)他人的存在: 旁观者效应(目击一件紧急事件的旁观者越多,他们中的任何人帮助受害者的可能性越小。)产生原因有:责任扩散、情境不明确(受他人行为的影响)、评价恐惧环境条件因素:天气、社区大小、噪声时间压力因素: 因为太忙无法帮助个人因素什么人更会助人?人格特质:

54、对社会赞许需求高、爱心与道德感。性别:男人更可能表现出骑士精神和英雄主义行为,女性则更可能承诺长期的助人行为。心境:心情好时做好事;心情差时为了减轻消极状态也做可能好事。内疚感: 当人们做了一件自己认为是错的事时所唤起的一种不愉快情绪。为了降低这种情绪,人们常常会选择去帮助他人。个人困扰:面对他人受难时所产生的个人反应(恐惧、无助或类似情绪)同情性关怀:指同情心及对他人关心等情绪,尤其是指替代性的或间接地分担他人的苦难。受助者因素:什么人更易得到帮助?受他人喜欢:漂亮或具有相似性态度。是否值得帮助: 性别:更愿意帮助女性3. 增加助人行为利他行为的社会化榜样的作用做中学警惕“过度辩护效应”(对

55、良好行为不要过度反馈)增加旁观者干预的可能性积极心理学第七讲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基础人际吸引1. 人类具有亲和需求 社会比较理论个体都具有一种估价自己的驱动力,在缺乏客观、非社会标准情况下,便会以他人作为比较的来源与尺度,通过对比来估价自己的态度、能力和反应适宜性。理论基本假设认为,社会比较驱动力是个体亲和的一个更有直接作用的因素,和自己处境相似程度越高,社会比较的驱动力就越强。在相互比较过程中,总会产生不确定性,激发一种自己和他人对比的要求。处于不确定状态中的人越是要探索他们之间的作用,社会比较的要求就越强烈,解释亲和的倾向性的作用机制:个人为了减少恐惧,希望亲和;为了把自己的与他人的情感比较

56、,以便发现他的情感是否适度也希望亲和。在焦虑状态下人们选择与他人在一起(女大学生验血,受疼痛恐吓实验)社会交换理论通过社会交换获得心理与物质酬赏(6种)依恋:最亲密的人际关系所提供给个体的安全及舒适感(猴子与母猴子铁丝+奶瓶绒布实验)社会整合: 与他人交往,并拥有相同观点,产生团体归属感。价值保证: 得到别人支持时所产生的自己有能力有价值的感觉可靠的同盟感: 建立良好的关系,自己需要帮助时,他人会援助。得到指导得到培养的机会2. 为了克服寂寞:人们社会关系缺乏某些重要成分时所引起的一种主观上不愉快感。情绪性:缺乏亲密关系可以依附所引发 社会性:缺乏社会整合感和归属感影响因素婚姻与经济状况: 娱

57、乐活动多不易寂寞 年龄因素:青少年更寂寞 人格因素:内向、害羞、自尊低 社交技巧: Kupke 建议:关注他人(问问题、找话题)、认识并遵守规范Adams 社交技能训练程序: 示范观察角色扮演反馈3. 人际吸引遵循的原则强化原则:喜欢能给予我们酬赏的人,讨厌给自己惩罚的人Aronson让助手假扮被试,在背后说真被试好话或者坏话,听到别人对自己评价好的时候会更喜欢助手。社会交换:成本,收益,良好关系的预期联结原则:喜欢那些与美好经验联结在一起的人 4. 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个人特征个人的温暖:温暖是影响我们形成对他人第一印象的主要特质,当人们对其他人有正性态度时便表现出温暖,而温暖的人较受人欢迎。

58、 个人的能力:比如智力、社交技巧等的人(但不完美的)外表吸引力相似性: 人口特征(性别、种族背景、宗教、社会阶层以及年龄等)态度(观点、兴趣、人格、人际风格)互补性Davis相貌换地位:男性喜欢年轻女性是因为她们漂亮,女性喜欢老一点的男性因为他们成熟且有地位。互补性有时体现在性格方面。熟悉性,某个人只要经常出现,就能增加你对他的喜欢程度。接近性能增加熟悉性与相似性有关(有选择时往往选择在某些方面与自己相似的人为邻居)社会交换: 物理距离上的接近性使得你更易获得来自他人的好处。他人可以随时来帮助你,你可以用较小的代价换取较多的好处。二、人际关系的深入亲密关系1. 亲密关系的定义关系: 两个人能互

59、相影响对方,且互相依赖。互赖性很大时便称为亲密关系。 互赖模型:零接触知晓表面接触共同关系亲密关系是自我概念的延伸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实质是把他人融入自我概念。证据:归因过程中的不出现、资源分配时区分小、亲密关系中的共有关系、自我图式(自我中包含了他人)以及共有记忆。依恋在亲密关系很重要人类最初的亲密关系表现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依恋,是婴儿和父母间的一种强烈的情绪联系。依恋是人类的本能行为,可分为三种类型:安全型:满足要求 逃避型:不关注 焦虑/矛盾型:无法预测会怎样做亲密关系的层次:友谊关系表面和深层朋友:前者主要是因为这种关系的酬赏作用,后者还包括关心。交往模式不同:前者随时间越来越少,后者

60、是一开始见面多,之后慢慢减少。友谊关系中的性别差异:方式:女-肩并肩式的聊天,男-面对面式的共同活动 情感:女性有更多情感参与 身体:男性身体接触较少2. 发展亲密关系的方式自我展露个体把有关自己的个人信息告诉他人,与他人共享内心的感受和信息。社会渗透理论对自我展露的解释人们之间亲密关系的发展与人际交往中沟通水平有关,随着话题由浅入深,关系也由一般向亲密转化。与他人刚认识时,人们在自我展露的时候遵守相互性规范(自己的展露水平与他人的展露水平相对应。)自我展露的差异文化差异:美国人倾向与在一个广阔的社会情境中展示自我,而来自集体主义文化的中国和日本人自我展露的范围则非常有限。性别差异: 内容: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