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管理学考试重点_第1页
土地管理学考试重点_第2页
土地管理学考试重点_第3页
土地管理学考试重点_第4页
土地管理学考试重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土地管理学考试参考重点第一节 土地的综合概念与特性功能一、土地的概念与内涵 土地的概念,主要取决于人们和学科对土地的认知。一般有狭义、广义的解释。理性而言,土地作为一个整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多元复合系统,只能逐步地认识其实质内涵,因而是一个动态概念。土地整体作为一个复合系统,其实质内涵一般可分为以下4个层次:1. 第一个层次,土地作为自然物质,是大自然提供的,先于生命系统(生物和人类)而存在的最基本的生态环境要素。 (1)地是地球的表层,地球的存在距今已有约46亿年,土地包括陆地和水面,与土壤、光、热、水、气不可分。土地既是自然因素(自然资源和环境要素)的综合体,又是自然物的一个垂直系统。 (

2、2)土地有狭义、广义两个概念,狭义的土地指的是平面土地(含陆面、水面);广义的土地指立体土地(含土地的内层、底层,分为大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土地内涵因素如此丰富,就为发展农业、林业、渔业、工矿业和第三产业用地,也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广泛的空间和基础。 2. 第二个层次,土地是劳动对象、人工生态环境和最基本自然资源。(1)为自然物的土地是逐渐由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生态环境要素转化为人的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日益作为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自然资源宝库,而成为一切生产资源和生产资料的源泉和依托;并使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要素的土地转变为人工自然资源和人工生态环境要素,而成为自然经济综合体,使土地不仅

3、具有使用价值,而且有了价值(劳动价值)。(2)马克思的“土地物质”和“土地资本”的二元构成理论。马克思指出,作为自然状态的土地是“土地物质”;而已利用土地由于附加了人类的劳动成为“土地资本”,并使“土地物质”与“土地资本”融为一体。这样就使“一块已耕土地与一块具有同样自然性质的未耕土地相比,有较大的价值”。而且,作为纯粹自然资源的土地一旦被国家社会和个人占有,而成为排他性的财产时,土地所有权(或产权)就具有了经济和法制的意义,使土地具有资源和资产的双重内涵和特性功能。所以,土地资源(“土地物质”)与土地资产(“不动产”)融为一体,应是土地经济学基础概念的出发点,从而为一国或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

4、展,提供了不可替代的重要物质基础。 (3)土地资源和土地资产 土地资源(land resource)是指土地是生产要素和生态环境要素。而作为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来源,它可以为人类社会提供多种产品和服务。土地资源又是土地物质对人类社会需要的不可替代性决定的,因而是永恒的第一位的,它是土地成为资产的基础。 土地资产(land assets or real estate property)则是国家、社会、企事业单位或个人占用土地作为其财产的权利。土地资产由于其取得是按成本计价的,即在取得土地时须从实际成本支付货币计价,故在现代产权条件下土地资产应是资本物的体现,土地资源和资产所有权及

5、其使用权的转移应该是有偿的,并应在经济核算上把土地作为资金占用来反映,这应是合理有效利用土地、保护国家财源,促使企业改善经营和发展经济的必要途径。土地是自然经济“综合体”马歇尔(A. Marshall, 18421924)对土地的著名定义:“土地是指自然为辅助人类而自由给予的陆、水、空气和光热等各种物质与能力”(By land is meant the material and the forces which nature gives freely for mans aid, in land and water, in air and light and heat)。伊利(R. Ely)提出

6、“土地是万物的基础”(under all, the land),并在其土地经济学著作中把土地作为商品和经济要素,从自然、经济、社会和法律等方面系统地论述了视土地为自然(nature)、空间(space)、生产要素(factor of production)、消费财货(consumption goods)、位置(situation)、财产(property)和资本(capital)的多种涵义。二、土地的综合特性与功能 (一)土地的综合特性。土地的基本特性主要分为以下各点:1土地的自然特性(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land)。具有经济意义的土地自然特性主要包括:(1

7、)土地的原始性(originality)。土地原为自然界所赋予,在人类出现以前早已存在,是万物生存的基地和生育的源泉,并成为一切存在和发展的原素和原动力。这一特性是其他任何资源无法替代的。(2)土地面积自然总量的绝对有限性(absolute limitedness of natural land)。自然赋予的土地物质总量是给定和有限的,不能再生。不因时代更替、经济技术进步而变化,也不因需求和价格变化而变动。(3)土地的不可搬动性(immobility of land)。土地的位置是固定的,不可再生,不因时代更替和技术进步而变化,也不因需求和价格变化而变动。(4)土地质量的差异性(gradati

8、ons in quality of land)。土地质量包括土地的理化性状、地理位置和生产能力等,常因土地的自然、经济、社会和技术条件的不同而有明显的等级差异,而成为确定土地利用方向和各类土地等级及其价值的客观依据。(5)土地的耐用性和生产潜力的无限性(the durability of land, and unlimitedness of potential productivity of land)。地力虽因技术而变化,但地势、气候和土壤结构不易改变,土地利用得当能反复利用,则其生产潜力是无限的。(6)土地利用的生态整体性、多宜性、多用性(ecological integrity, mul

9、tiple adequateness and usefulness)土地类型多种多样,具有多宜性和多用性,依据这些特性,按照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规划管理,以提高土地综合生产力和综合效益。 2土地的经济特性(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of land)。是指视土地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经济资财,是人工自然资源,具有资源和资产二重性,即自然经济综合体。其经济特性主要是:(1)土地经济供给的稀缺性(scarcity of the economic supply of land)。(2)土地利用中土地用途和地价变动的滞缓性。(3)农业用地和城乡建设用地均有一定的合理利用的集约度。3土

10、地的人文社会特性(cultural and social characteristics of land)。是指土地与人类社会发生关系中所表现的特性。主要有:(1)土地利用的社会性。随着人口和经济技术与社会的发展,土地利用和占有已不仅是个人行为,而是由于人地关系的复杂化而趋于日益社会化而需要加强法制和国家管理。(2)针对土地自然区位的固定性和区域,采取分社区设置土地市场和产品市场,发展交通设施,缩短产地与市场距离,以利沟通社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并实行土地产权交易,搞活土地流通,发育市场经济。(3)针对土地自然条件复杂、地区分异性特性,实行土地区划与规划管理和土地用途分区管制,以保障城乡各类用地的

11、有序利用,用得其所。(二)土地的基本功能和用途 1.土地作为“万物基础”的承载功能,又称支撑力或支持功能(supporting capacity function of land)。 2.生育或生产功能(bearing or productive function of land)。3可耕功能(tillable function of land)。又称可耕力,是指土地利用于广义农业和种植业的特殊功能,由于广义农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因而也是一种重要的基本功能。4土地的其他功能和用途。主要是指当今土地利用中强化的几种功能:(1)土地的生态功能(ecological function

12、 of land)。(2)土地用途与功能的社会化和多元化(socialization and multiplication of land usage)。(3)土地的资产积蓄和增值功能,也就是土地资产增殖的蓄水池功能(reservoir,s function of land property)。美国的土地不动产的价值约占其财富的3/4;1987年日本的地价是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4.8倍、国民收入的5.6倍,土地资产占各类国民资产总值的1/2以上。我国农民集体土地的资产价值至少在50万亿元以上;国有土地资产的价值量就有25万亿元之巨,占全国国有资产的7.5%。第二节 人地关系、土地问题的概念与内涵

13、 从上节对土地综合性概念与特性功能的论述中,已知土地作为一个整体复合系统,实质是土地自然物与人类劳动的结合。这就要求我们研究土地必须研究人地关系及人地关系中的土地问题。一、人地关系的概念与内涵1人地关系 (people and land relationship) 的概念人地关系,是泛指人与自然关系(man-nature relationship)的。人地关系的实质是人通过自身的劳动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变换的关系。2人地关系的内涵, 人地关系具体表现为人与土地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两个基本要素或基本资源。在人地关系中,人是主体,为土地的利用与生产提供人力资源;而土地则是客体,为发展生产提供一定数量和

14、质量的土地。这种土地利用和生产过程中的人与土地的关系,可称为主要的、直接的人地关系。再者,在人利用土地的生产过程中又必然发生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称之为衍生的间接的人地关系。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人地关系的两种内涵。但是这两种基本的人地关系自古迄今有着多层次、多元结构的人地系统,一般可分为以下三个层次的实质内涵:(1)在基本层次上,人地关系可称为人口数量与土地面积的关系(people(man)and land ratio)。这是自古迄今历代人地关系共同的最基本层次。(2)人地关系的中间层次,是就人口与资源(广义资源)、人口与食物关系层次上而言的人地关系,认为人地关系即人力资源与土地关系、人口与食物供

15、应的关系。亦即当今经济学家和地学家所研究的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人口承载量)。(3)当今可持续发展人地关系研究的综合层次,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土地)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关系。这种综合性的人地关系亦可称为可持续发展观的人地关系,应该是当今现代土地经济学研究的主体和核心。 第二章土地管理概论第一节土地管理概述一、土地管理的含义土地管理者所在的“组织”是一定行政管辖范围内围绕土地关系形成的社会整体。这一组织内部有土地所有者、土地使用者等人,有土壤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等物,有土地出让金、租金、转让金、增值税、使用税等财,还有土地数量和质量动态变化信息、土地市场交易信息

16、、土地政策法规信息等信息。土地管理就是土地管理者对一定行政管辖范围内围绕土地关系形成的社会整体内部的土地所有者、土地使用者、各类土地以及土地信息等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达到既定目标的过程。具体而言,土地管理是指国家为维护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保障土地的合理利用,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理、保护,对土地资产的流转、收回等各项活动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二、土地管理的特性土地管理具有阶级性土地管理首先是国家行政机关围绕土地事我国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要经济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17、土地行政管理作为国家政权的一项重要功能,必然要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权力机关,土地行政管理必须按照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法律法规进行,并接受权力机关的监督和控制。通过人民代表大会,人民实现其对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民主管理,包括对土地事务的民主管理,从而体现我国土地管理的社会主义性质。土地管理具有社会性土地管理不仅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执行国家的统治功能,具有阶级性,同时,土地管理也干预和管理由社会一般公共需要所产生的土地公共事务,执行国家社会服务功能,具有社会性。如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土地资源,防止土地资源退化,保护和改善土地生态环

18、境,鼓励开展土地整理、开发,学习西方发达土地管理的阶级性和社会性是统一的。不能片面强调其阶级性而忽略其社会性,也不能片面强调其社会性而否定其阶级性。土地管理具有法制性土地管理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土地管理过程要始终贯彻法制原则,严格实施法律监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土地管理的法制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土地管理的各个方面都有相关的法律规定,都有法可依;二是不同级别的土地管理部门的权力都是由法律赋予的,它们各自在法律赋予的权限范围内进行管理;三是土地管理部门管理土地事务以法律为依据,依法行政;四是土地管理活动处于法律监督之下,实施违法行为者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土地

19、管理具有技术性土地管理具有行政管理的一般特性,如政治性、服务性、法制性等。但是,与一般的社会活动与管理活动相比,土地管理的技术性表现十分明显。土地是一种稀缺资源,怎样合理利用土地,如何开发未利利用土地,如何开发未利用地,怎样开展土地整理、复垦,怎样评价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性,怎样编制科学可行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怎样评定土地等级,怎样确定土地价格,等等,都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要求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制定大量的技术规程和操作规范,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土地调查规程、土地分等规程、土地定级规程、土地估价规程等。 三、土地管理的功能(一)土地管理任务体系中的各类功能理顺土地权属关系,维护土地所有制

20、,保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土地关系是指围绕土地权属、利用、保护等过程中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调整土地关系就是调整人们在开发、利用、保护及管理土地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关系,如土地权属关系、土地利用关系、土地整理关系等,其中土地权属关系是各类土地关系的基础。理顺土地权属关系,就是要在国家规定的所有制和使用制框架下,理顺土地所有者、土地使用者及土地他项权利享有者之间的关系。土地所有权关系包括国家与农民集体之间的关系、农民集体之间的关系等;土地使用权关系包括土地使用者与土地所有者之间的关系、土地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土地使用者与土地他项权利者之间的关系等。理顺土地权属关系包括确认土地权属、处理土地权

21、属纠纷、管理土地权属流转和终止等。理顺土地权属关系是土地管理的基础性目标。理顺土地权属关系理,在权属明确且可以自由交易的前提下,如果交易费用为,可以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对权属不 同的界定方式会带来不同效益的资源配置。理顺土地权属关如果交易费用大于系就是要使土地权属关系明确,优化土地资源的配置。促进土地的合理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综合效益,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土地利用是指人们为了自身需要,以土地资源为对象,从事的土地经营或经济活动,包括种植、养殖、狩猎、放牧、建造、存储,等等。人们通过土地利用与土地发生相互作用和影响。合理的土地利用指在现有的科技水平条件下,根据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家宏

22、观需要,在满足较高的经济、生态和社 效益的条件下,通过编制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划分土地利用区,规定每块土地的用途,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按照规划用途利用土地。合理的土地利用是一种可持续的土地利用,同时也是一种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较高的土地利用。促进土地的合理利用就是要开展土地利用系统研究,编制科学可行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及其详细的实施计划,研究合理利用土地的方法,制定合理性的评价标准体系,制定促进土地合理利用的政策法规,监督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利用土地的行为。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和可持续利用性是衡量土地利用合理性的两个指标。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是指人们通过利用土地,发挥土地功能,使土益是指人

23、们通过利用土地,发挥土地功能,使土地提供的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包括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土地可持续利用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组成部分,是在满足现代人对土地利用的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对土地利用的需求。促进土地合理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综合效益,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涉及土地管理的经济、生态和社会目标,是土地管理的核心目标。贯彻落实国家政策法规,促进国家对土地的宏观调控土地管理不是单纯的项目或工程管理,不是专为某一单位、某些人、某个团体服务的,也不是单为土地所有者或土地使用者服务的。土地管理在为单位、团体、个人等土地所有者、土地使用者服务的同时,也要为国家的发展、国家的安全、国

24、家的宏观利益和整体利益服务。国家通过制定和实施政策法规,调整土地关系,维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土地合理利用,同时也保证土地资源在各部门分配的宏观平衡,满足基础设施建设、国防建设、重点扶持的产业建设等对土地资源的需求,维护国家主权及国家的整体利益。 土地方面的政策法规,有中央的政策法规,也有地方的政策法规;有经济方面的政策法规,也有行政、法律、技术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土地管理者要将各项政策法规贯彻于日常各种管理活动中。贯彻政策法规,保障国家对土地的宏观调控是土地管理的政治目标。 参与国际合作,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发展土地科学 土地资源不仅仅是一国之内的自然资源,从某种意义上说,在

25、某种情况下,也可能是国际土地资源的组成部分。“国际土地资源”通常指如下几种资源:一是国家管辖范围之内的土地资源。如被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列为世界遗产的处于国家主权之下的土地资源或与土地有关的资源,根据该公约,缔约国一方面对本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享有资源,根据该公约,缔约国一方面对本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享有完全的主权,另一方面又对本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中被公约接受为“世界遗产”的那一部分承担同整个国际社会进行合作以对其加以保护的义务。二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共享的土地资源,如国际水系统(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封闭的或半封闭的海和毗连的沿海水域、跨越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特别生态系统(如山脉、森林等

26、)。三是国家管辖范围之外的土地资源,如南极、海洋等。这些资源由于其具有的特殊地位和特殊性质而需要各有关国家协同合作,在保证各国在开发利用资源上享有主权的同时,不损害他国利益。在这些国际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上,需要国际社会的普遍合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外在土地开发、利用、保护、管理等方面的先进技术、先进经验,我们应当择其善者而取之。如国外先进的土地整理、土地复垦技术,先进的土地退化防治技术,土地权属管理经验等,都应当予以借鉴。参与国际合作,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发展我国土地科学,这是土地管理的发展目标。(二)土地管理程序功能体系中的各项功能土地管理的程序性功能一般包括决策、计划、组织、

27、协调和控制功能。决策功能决策是行动的先导,是最重要的管理职能。土地管理过程中的决策,是土地管理者在发现和处理土地问题中,根据实际情况和条件,对可供选择的方案做出最优选择,以有效达到预定目标。决策在土地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决策行为贯穿于土地管理过程的始终。计划功能土地管理中的计划功能,就是土地管理机关为了实现既定的决策目标,对整体目标进行科学分解和测算,并筹备必要的资金、物资和人员,拟订具体实施的步骤、方法以及相应的政策、策略等一系列的管理活动。计划是决策的延申组织功能在做出决策和拟订计划后,就需要组织有关的机构和人员,采取具体的执行活动,指导决策和计划的落实。土地管理中的组织功能,包括对有关机

28、构的设置、调整和有效运转,对工作人员的选拔、调配、培训和考核,对已有的资金、物质和人员等做出合理安排和有效利用,对执行活动中的各项具体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和指导等。有效的组织是落实决策和计划的关键。协调功能土地管理中的协调功能,是指对各管理机关之间、管理人员之间以及各项管理活动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整和改善,使其按照分工合作的原则,互相支持、密切配合,共同完成预定的任务和工作。控制功能土地管理中的控制功能,起着监督、检查、修正、纠偏等作用,力求使实际工作中的结果同预期的结果保持一致,按计划完成任务。土地管理的原则土地管理的原则,是指土地管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从事土地管理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行为规范,是土

29、地管理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之间本质联系的反映,是土地管理活动规律的科学概括。土地管理的原则一般也可分为总体原则和分类原则。(一)土地管理的总体原则土地管理的总体原则是指从土地管理的总体出发,对在土地管理的各方面、各环节都起作用的客观规律进行概况而形成的原则,这些原则从宏观上指导一切土地管理活动,制约着整个土地管理活动过程。责任原则责任原则是指土地管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土地管理过程中必须对国家权力主体负责,必须通过其工作和职责的履行为国家,为社会服务。土地管理应当贯彻国家政策方针,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法制原则法制原则即依法管理原则,就是依法运用国家权力管理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原则。法的基本特

30、点是其规范性、稳定性和强制性。贯彻法制原则,就能把一些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以法的形式加以规范化、条文化,明确地固定下来并严格执行。法制原则适用于土地管理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利益原则土地管理所要遵循的利益原则,是指通过各种土地管理活动,在保证和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前提下,协调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理顺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表达渠道和方式,使社会各种合法、合理的利益要求得到满足。效率原则土地管理所要遵循的效率原则,就是各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土地管理活动中以最少的人力物力获得最大行政效果的原则。土地管理效率的大小取决于土地管理的各构成要素,如机构的设置,人员的素质和构成

31、,管理的程序和环节,管理的方法和手段等。因此,效率原则必须手段等。因此,效率原则必须贯彻于土地管理的全过程,贯彻于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二)土地管理的分类原则土地管理的分类原则是指对土地管理活动中的某一方面或某一环节起规范、指导作用的原则。例如,在土地权属制度管理方面,要遵循维护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保护土地权属人的合法权益等原则;在土地利用管理方面,要遵循合理利用土地,保护土地资源,促进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等原则;在建设用地管理方面,要遵循控制建设用地总量,提高用地效率,约用地等原则。土地管理的总体原则、分类原则构成土地管理原则体系。这些原则相互依存、相互补充,联合发挥原则系统的整体功能。只有系

32、统地遵循各项原则,土地管理的各项功能才能得到有效发挥。五、土地管理的手段土地管理手段是指为实现土地管理目的,完成土地管理任务而采取的各项措施。土地管理的手段主要有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工程技术手段等。法律手段土地管理法律手段是指国家权力机关围绕土地问题进行立法、守法、执法,使土地管理目标得到实现。行政手段土地管理的行政手段是指通过土地行政主管部门采取的行政组织、行政领导、行政立法、行政监督、行政方法技术,在注重行政效率的情况下对土地的各个方面进行管理。行政手段是土地管理中的重要手段。经济手段土地管理的经济手段是指国家为实现对土地的有效管理,在财政、税收、价格、交易等方面采取的各项措施。

33、土地是一种稀缺资源,要有效配置土地资源,应当发挥土地市场的积极作用,通过市场价格机制、竞争机制等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国家通过财政税收、地价等参与土地资源配置的宏观调控。工程技术手段土地管理的工程技术手段是指土地行政主管部门通过采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措施,实现对土地的有效管理。土地管理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如对土地资源进行调查统计,对土地利用进行规划,对土地进行整理、复垦和开发等,都需要技术为先导。技术手段的先进与否,直接关系到土地管理数据的可靠性,土地利用规划的可操作性,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方案的可行性等各个方面。影响土地自然供给的主要因素是:气候条件。地貌条件。土地有用性和合乎经济开发条件。交通运输

34、条件。 2土地的经济供给(the economic supply of land)及其制约因素; 土地的经济供给,是指土地在自然供给及自然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在一定的时间和地区因用途利益与价格变化而形成的土地供给数量。特点:土地的经济供给是有弹性的。土地经济供给的弹性,一般表现为以下两种形态:一是从一时一事某种具体场合看,土地价格可以不变,但土地的经济供给无限,土地投资商可以在同一价格水平下随意选定土地供给量,如图2-6所示。图中ss表示在特定的时期和场合下,土地经济供给源源不断,但土地价格限定在同一水平不变,则为土地需求者提供了多种选择的机会。 二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作为商品受一般价格决定

35、,其经济供给是变动的,同时在人口增长、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化、产业结构变动等情况下,土地供应计划与政策改变时,土地经济供给是时刻在变动的。当然,这种变动并不能完全摆脱土地资源稀缺性的约束。土地经济供给变动的形态及其与需求的关系,可以图2-7表示。图中ss表示土地供给曲线,dd为土地需求曲线,E为土地市场均衡状态。 影响土地经济供给的因素有多种,主要因素是:各种土地的自然供给量。人们利用土地的知识和技术水平。交通运输条件。需求的改变。(二)土地的需求(the demand for land)土地的需求是指人们必须有赖于和利用土地作为各种生产和生活用途,以求得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 影响土地需求的因

36、素:首先其根本原因和因素,是由于人口增多,形成了日益增多的粮食、住宅、交通、产业、娱乐用地的需求;其次,人口因素又引发了诸多相应的原因和因素:一是人地关系基本制约因素。主要有:人地比例(man-land ratio)或人口密度(population density),即人均土地面积或每一单位土地(或耕地)的人口数量,这是衡量土地需求程度大小和人地关系是否协调的一个基本尺度;土地(耕地)质量(quality of land),它反映着土地有用性或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大小;人们利用土地的知识与技能,它反映着在一定的土地数量和质量条件下人们利用土地的知识和能力;人口与人力因素引起的其他诸多相应的原因和因

37、素。如地价、利用土地所得报酬的多少、人民生活水平、土地质量差异、财富分配情况、利用土地的技能、经济发展水平及国家土地政策等。此外,还有因发生土地投机而引起对土地的虚假需求。(一)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定义 1.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的定义:所谓土地资源人口承载能力,是指“在未来不同时间尺度上,以预期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及与此相适应的物质生活水准为依据,一个国家和地区利用其自身的土地资源所能持续稳定供养的人口数量”。 HYPERLINK /editor/ewebeditor.asp?id=Content l _ftn3 o 33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所下的定义:土地资

38、源人口承载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承载能力是指在可能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的资源以及智力、技术等。在保证与其社会文化准则相符合的物质生活条件下能够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其数学函数式如下 HYPERLINK /editor/ewebeditor.asp?id=Content l _ftn4 o 44: LPC=fR(t),P(t),C(t)式中:LPC 土地承载力;R(t) 农业自然资源条件;P(t) 农业生产技术与管理水平; C(t) 人口消费水平;t 时间。(二)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分析影响一个地区土地人口承载力的因素和范围很广泛,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土地生产潜力;二是

39、人口需求(生活)水平。1.土地的生产潜力。土地生产潜力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土地所能提供的农、林、牧、渔各类产品的最大的能力。对该地区不同时期农产品生产总量的测算是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的核心。土地生产潜力的测算,主要包括单位面积产量的估算和各类生产用地面积的计算两个方面。(1)计算地区单产的方法: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的“农业生态区域法”(agro-ecological zone, AEZ)和趋势预测法相结合的方法。 2.人口需求(生活)水平人口需求(生活)水平是根据计算期的人均收入水平、人均生活消费以及恩格系数等进行测算。3.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区域生产潜力求出后,即可依据当地生活水准(如小康水平)

40、的要求估算出区域土地的人口承载量。其计算式可简单表示为:P=Y/L 式中: P区域土地人口承载力;Y土地生产潜力; L人均生活水平。 第一节 土地报酬规律的概念与内涵一、早期西方经济学家对土地报酬规律的提出和表述(一)18世纪法国重农学派(Physiocrats)的后期人物杜尔阁(R.J. Turgot,18271871);最为人所共知的,要算是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和李嘉图的地租论,都是以此规律为立论依据的。(二)马尔萨斯(T.R. Malthus, 17661834),他把其人口理论与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紧密联系在一起。他认为高速人口膨胀是粮食增产速度所不能追及的,因为在报酬递减规律的限制下,地球上

41、有限的土地绝难使粮食增产的速度赶上人口增殖的速度。(三)李嘉图(D. Ricardo, 17721823),1817年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把级差地租学说与土地报酬递减规律联系在一起。他说:“如果优良土地的存在量远多于为日益增加的人口生产粮食所需要的量,或者是在旧有土地上可以无限地使用资本,且无报酬递减现象,那么地租便不会上涨,因为地租总是由于追加的劳动量所获得报酬相应减少而产生的。”这就是说,李嘉图把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当作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二、近代西方经济学家对此律内涵的扩展(一)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Marshall, Alfred 18421924),他是著名的剑桥学派的创始人,在

42、其1890年出版的名著经济学原理一书中,他从“土地生产递减规律”出发,认为“土地也许耕种不足,因此由于资本和劳动之增加而产生的报酬就会递增,直达到最大的报酬为止;达到了最大的报酬以后,报酬就重新递减了。耕作方法的改良可使较多的资本能有效地利用”,但是,不论农业技术发展怎样,在一定阶段追加的投资最终仍然要递减,而且“这种递减必然成为不可抗拒的”。他还说明这里的报酬是指的生产物而不是价值;但又说当报酬递减倾向变为普遍时,数量只能作为初步衡量,而不能供深入研究之用,而通过价值研究,则可以运用于合理组织生产要素的投放。同时,马歇尔也认为“报酬递减规律适用于各业中为了生活和工作而进行的对土地使用”。(二

43、)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J.B.Clark, 18471938),他在其1900年出版的财富的分配一书中说,不仅土地报酬是递减的,而且劳动和资本的报酬也是递减的。他认为“这个规律是无所不包的,整个经济生活都受到它的支配。在古典著作对于所谓农业报酬的研究,给我们指出了有关这个规律的一个狭小部分,这个原则有广泛应用的范围”。克拉克运用他的边际生产力概念,论证工资和利息的自然率及生产率,引出了他的“生产递减规律”和“劳动生产递减规律”,说明如果是一个生产要素增加而其它生产要素规模不变,前一个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就要降低。(三)德国著名农业经济学家特奥多尔布林克曼(Theodor Brinkmann,187

44、71951) 在其名著农业经营经济学(1922年版)中,论述“收益性限界与集约度诸因素”问题时指出:“大农业生产上不能对土地任意增加劳动力与资本额这件事,我们只须记取收益增加递减法则,即普通所谓土地收益递减法则便可以了然了。”(四)当代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P.A. Samuelson 1915 ) 在其主要著作经济学教科书中,进一步解释报酬递减是经济学和技术学的一个基本规律。他对此律的表述是:“相对于其它不变入量而言,在一定技术水平下,增加某些入量将使总产量增加;但是,在某一点之后,由于增加相同的入量而增加的出量多半会变得越来越少。增加的收益之所以减少系由于新增加的同一数量的可变资源只能

45、和越来越少的不变资源在一起发生作用”。 总之,近代以来,西方经济学中已把过去的“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扩大到一切生产事业和消费活动的几乎无所不包的领域,而统称为“报酬(收益)递减规律”或“收益增加递减法则(The law of diminishing returns)。”三、马克思主义对“土地报酬(收益)递减规律”的批判(一)恩格斯认为,土地面积是给定的,但劳动量和科学技术的投入是增长的;特别是依靠科学这一要素,可使土地肥力及其产量保持增长,而不至下降。但他并不认为收获量与投入的劳动量总是同比例持续增长,而是假定二者的非同比例增加。(二)马克思指出:“只要处理得当,而不会使以前的投资丧失作用。不过

46、这个优点同时也包含着这连续投资在收益上产生差额的可能性。”马克思这段话,一般地肯定土地只要利用合理,土地肥力及其收获量会持续增长,但同时也承认连续投入劳动和资本也会出现报酬(收益)上的差额,即报酬上有增有减,有多有少。(三)列宁认为,“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追加劳动和追加资本的范围是比较狭小的。可见,我们得出的并不是普遍的规律,而是极其相对的规律,相对得说不上是一种规律,甚至说不上是农业的一个重要特征。”他还指出:“19世纪的全部历史,用不同国家的大量资料确凿地证明:因为技术进步的暂时趋势土地肥力递减的普遍规律完全不发生作用,技术的进步可以使相对(有时甚至是绝对)减少的农业人口为日益增加的居

47、民生产愈来愈多的农产品。”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土地肥力和土地生产力的基本原理是完整的、科学的,特别是以下几个论点极为重要:(1)是确立了土地利用上合理应用资本、劳动和科学,使土地的收获量和土地肥力无限提高的理论及其对提高土地生产力的积极意义;(2)是揭露了庸俗经济学家和修正主义者把“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奉为永恒的普遍规律,并以此为资本主义剥削关系辩护的谬论;(3)是否定了“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普遍意义和绝对性,指出它抛开了技术水平和社会制度这些最重要的因素,完全不适用技术正在进步和生产方式正在变革的情况,因而说不上是普遍规律,甚至不是一种“规律”;(4)是认为在原有技术水平

48、不变的情况下,追加劳动和资本的范围比较小,不同等级土地上的生产率和同一土地上连续追加劳动和资本,会带来收益(报酬)上的差别和增减变化。依据以上基本原理,可以认为从土地利用的全过程来看,土地报酬的运动规律在一般条件下,是随着单位土地面积上劳动和资本的追加投入,由先是递增然后趋向递减,在递减后,如果出现科学技术或社会制度上的重大变革,使土地利用在生产资源组合上进一步趋于合理,则又会转向递增;而一俟技术水平与管理水平稳定下来,将会再度趋于递减。至于土地肥力及土地生产力的发展变化趋势,在土地合理利用条件下总的趋势则是递增的,但利用不当也会趋于下降和衰退,关键在于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的主导作用。应该肯定,

49、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在农业生产和土地利用上的广泛应用,土地的增产潜力是无限的。 第二节 生产要素配合原理与生产函数理论在土地报酬运动三阶段分析中的应用一、生产要素配合原理和生产函数的概念与内涵(一)生产要素概念所谓生产要素(production factors),又称生产资源(production resources),一般包括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投入物品和劳务,通常可归纳为土地(land)、劳动(labor)、资本(capital)及管理(management)四类资源,统称为四大生产要素。 土地利用的集约经营一、集约度人们利用土地资源,就要在土地上投入劳动(劳力)和资本(物资)。而每单位

50、土地上所投劳动和资本的多少称为集约度。以公式表示为:实行集约经营,就是要增加对单位土地面积上变量资源的投入,以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度。因而,人们通常把单位土地面积上使用高比率的变量投入(的经营劳力、资本)称为集约经营,而把使单位土地面积上使用高比率的变量投入的经营称为粗放经营。二、土地受容力与生产效率土地集约度须适应当时的土地产品的社会需要量、农业技术水平、农业投资能力;同时,也要看土地资源本身的生产力(肥力),包括土地的质量、人地比例、地理位置、交通运输条件和利用土地所得收益的大小等。这些因素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就土地生产力对其利用集约度的制约作用来说,土地生产力决定于土地自身的受容力(ca

51、pacity)与生产效率(production efficiency)。(一)土地的受容力,是指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土地资源与其他生产资源最佳配合比例所能受容其他变量资源的数量。(二)土地生产效率,是指土地资源与其他生产资源配合至最佳(最有利)点时所获报酬与所费成本的比例。从经济学原理的观点说,土地利用的集约经营应有一定的限度,逾越限度总是不利的。因此土地经济学家把集约度的最高限度称为利用的集约边际(intensive margin),把集约度的最低限度称为利用的粗放边际(extensive margin)。前者是指同一单位土地上纵的加深集约度的界限,后者是指横的扩展耕作范围的界限。在各种土

52、地利用中,区分集约利用与粗放利用及其边际界限是十分重要的。所谓用地的集约边际,是指某块(幅)土地在利用中所达到的临界点,该点所用的资本和劳动的变量投入成本与其收益相等。即“在边际成本超过边际收益之前,最后一个连续变量投入单位所达到之点正是集约际”。而所谓粗放边际,则被人认为是无租边际,即在最佳条件下土地的产出只能补偿其生产成本。集约边际能适用于土地的一切生产性利用,它代表了社会上的总的土地利用情况;而粗放边际只影响那些在经营中只能收支相抵的生产者,它在市场价格的市场需要的影响下,决定着选择质次的最后一级土地,即再次级的土地就不宜投入利用。总之,集约边际,代表各级土地的经济点,超过这一点新增的变

53、量投入得不到补偿;粗放边际,则代表土地利用能力不断减少的一系列土地面积中的一点(扩展用质次的土地的最后一点),超过此点,再扩大生产用地即不能补偿其成本。 第一节 规模经济和规模经营的概念与内涵一、规模经济所谓“规模经济”(economics of scale),是西方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学术用语,通常是指扩大生产规模引起经济效益的增加,它反映生产要素的集中程度与经济效益的关系。规模经济一般表现为大规模经营通常具有的优越性。但不是说规模越大越好,关键是以规模效益(或称规模报酬)的大小来决定经营规模。二、规模效益所谓“规模效益”(return to scale),是指当全部生产要素投入量按相同比例

54、增加时,产量的增加变化情况。只有当经营规模扩大,其产量增加的比例大于投入量全部要素投入量增加的比例时,这种经营规模才具有规模效益;其产量增加比例大于投入量增加比例的比数愈大,则规模效益愈好。要求经营规模要适度,就是人们常说和追求的适度经营规模。三、适度经营规模按照西方经济学“规模经济”的原则,“规模经济追求的是具有最低平均成本的经营规模”。平均成本可分为短期平均成本、长期平均成本两种,以平均成本曲线表示,可列示以下两个图式:1短期平均成本(SAC)曲线图:2长期平均成本(LAC)曲线图:注:LAC由各时期SAC所组成; MM为LAC最低点,即企业追求的适度经营规模。四、外在经济与内在经济从规模

55、经济原理看,规模经济可从外在经济(外延经济)(external economics)和内在经济(内涵经济)(internal economics)两方面来考察其规模效益。(一)外在经济,是指经济规模、土地经营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成本下降,而使企业增加了收益;(二)内在经济则是指一个生产经营单位从自身内部分工、产业和产品结构、技术政策与科技含量、集约经营和企业管理等因素的改善所引起的经济收益的增加。但应指出,经营规模扩大也可能会引起招工困难、动力不足、交通运输紧张、土地价格猛涨、环境污染等,将导致企业经营收益的减少。这种现象叫外在不经济(external diseconomies)。因此经营规模

56、扩大后,会引起收益增加、收益减少或者收益不变三种不同的情况:1规模收益递增 即规模扩大后,收益增加的幅度大于规模扩大的幅度,但规模的扩大是有限的,超过一定限度后,规模收益递增将变成规模收益递减。2规模收益递减 即规模扩大后,收益增加的幅度小于规模扩大的幅度;或收益绝对减少,而出现边际收益为负数,这是规模不经济的结果。3规模收益不变或“固定规模报酬” 即规模增幅与收益增幅相等。这种情况通常是过渡性的,并不多见,也不可能持久。根据上述规模经济变化的规律,就要在生产资源投放总量上做到适度,即要求“适度规模”。适度规模不论从一个经营单位、一个产业或一个地区来说,客观上都有一个适度规模的问题。适度规模的

57、原则,至少应是规模收益不变,尽可能使规模收益递增,而不能使规模收益递减。据此,规模小于适度规模的经济单位在竞争中将处于不利地位,而必须扩大经营规模;如规模大于适度规模的,则应分解为较小的经营单位。第一节 地租的概念、性质与形式一、地租的概念和内涵广义地租是使用生产要素所得的超额利润。土地经济学一般所称的地租大多指狭义地租,是土地作为自然资源,将其使用权让渡给人利用所获取的报酬,其实质只是凭借土地所有者对土地所有权的垄断向土地使用者索取报偿。二、地租的形式、种类和基本形式 按广义地租(租金)可分为三种形式:(1)契约地租或商业地租(contract rent commercial rent)。主

58、要租赁双方通过契约(合同)形式,规定承租、承包人为占用物主的土地、不动产支付的租赁、承包金额及期限。 (2)地租(land rent)。是指利用土地资源应支付的经济报酬。主要包括土地及其改良设施地租、位置地租以及因土壤肥力或场地质量带来的地租等。 (3)经济地租(economic rent)。即利用土地或其他生产资源所得报酬扣除所费成本的余额,超过成本的纯收入(实际上包括平均利润和超额利润两部分)。资本主义制度下现行的地租形式很多,历经李嘉图、屠能和马克思以及近代经济学和土地经济学的研究,一般又按经济地租分为以下几种基本形式:级差地租(即差额地租)。这是19世纪初以来由西方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

59、和马克思所共创的,并被世界各国所采用。级差地租,是指优、中等土地的个别生产价格与劣等土地生产价格所决定的一般生产价格之间的差额。级差地租按其形式的条件和特点,又分为级差地租第一形态(级差地租)和级差地租第二形态(级差地租)。(1)级差地租。系因土地沃度、区位和宁适度所造成的土地与土地之间差异所形成的差额,是由于其扩张作用和加深作用联合所促成,依其成因目前可分为三种形态。 沃度地租。因土地肥沃有别,所形成的差额地租。一般多指农林种植业用地的级差地租,为李嘉图首创故又称“李嘉图级差地租”。 区位地租。因土地区位有别,所形成的差额地租,为德国人屠能所首创又称“屠能级差地租”。 宁适地租(宁适级差地租

60、)。因各地环境宁适,含环境、小气候等质量等级的差异度。对居住、旅游、休憩、度假,以及各种生活、生产和公务活动所用土地的选取,无不具有强有力影响而最终体现为用地成本、地价和地租。故应依据各项用地,设定相应的宁适级差地租,以规范各类用地的流转。但此项级差地租的定等分级和指标的设定较为复杂,至今尚待深入研究。(2)级差地租(集约度差额地租或第二型差额地租)。因追加投资而产生的级差地租,由于集约地租会发生土地报酬现象,故此项地租随着投入资金而发生的资本差额就相应表现为集约度地租的递增递减现象。 绝对地租(为马克思所首创,又名马克思绝对地租)。是指因土地所有权的作用形成地租。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地租的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