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2021届高一语文教案(人教版必修1)30个教案合集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设计认知目标:1.理解课文包含的主要意思;2.阐释课文中难句的含义。能力目标:1.了解课文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2.在理清思路的基础,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含义深刻的句子。情感目标:1.学习爱国青年的精神,铭记血债,不忘教训;2.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鲁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同于一般纪念文章的写法、对烈士的哀悼和尊敬,对敌人的痛斥和揭露,对斗争的教训和意义之总结等等是怎么凝聚起来表达一个中心的?本文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语段该怎么准确理解?上述种种,涉及深层阅读问题,即阅
2、读教学中的精读问题。教学中,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给与必要的点拨、提示,为他们理解课文搭桥,以优化他们的思维流程,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此外,寻找一个既触及学生阅读中的疑问又能直达教学目标的切入点,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心理机制。因此我做出以下:1.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弄清楚文章回忆了刘和珍的哪些事,刘和珍为什么而死,对待她的牺牲的情感、态度如何,抓住体现情感的句子进行揣摩体会。2.抓住关键词语、句子,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诵读、讨论理解其中的深层含义,从而体会的情感。理清的写作思路,深入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把握情感,体会的思想感情。三个课时第一课时的主要教学目标: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
3、主要表达意思,体会悲愤的感情;第二课时的主要教学目标:刘和珍主要生平事迹和遇难过程、分析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把握感情发展脉络;第三课时的主要教学目标:体会文中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掌握的思想感情。朗读法、探讨法与引导法、点拨法相结合;自主学习与合作研讨相结合。多媒体课件第一课时1.解时代背景,领会写作意图,进而把握全文的思想内容;2.学习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渴求真理、勇于斗争、对祖国有高度责任感等优秀品质。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导语从今天开始,我们进入第三单元的学习,这一单元一学习散文为主,在进入课文学习之前,先看一首诗。“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4、。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这是谁的诗歌?是鲁迅。自嘲其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一生的志向和立场。提问学生对学过的鲁迅的文章的记忆.小学到现在我们有读过他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少年闰土社戏、孔乙己,我们可以看出他是时刻以深沉的情怀、睿智的目光关注着我们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的大文豪。我们先来看一下简介。今天我们要认识的一位女子就是八十多年前鲁迅深情记念过的刘和珍君,鲁迅先生为什么要记念刘和珍,就让我们一起跟随鲁迅先生走进这段历史去看一看。二、背景、图片导入与解题:1.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
5、思想家、革命家。1898年鲁迅离开故乡求学,1902年初被选派赴日留学,先是学医,后为改变国民精神,弃医从文。1909年8月回国,辛亥革命后应蔡元培的邀请去南京历史政府教育部供职,后又随教育部迁往北平。1918年参与编辑新青年,同年发表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在新青年上发表“随感录”。“五四”事情是鲁迅战斗和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1924年到1926年是鲁迅战斗和创作的第二个高峰期。支持学生运动,发起和领导了语丝社、莽原社、未名社等心文学团体,因时代的剧变而进入苦闷、彷徨期。1930年参与发起成立左联,粉碎国民党文化“围剿”,形成战斗写作的第三个高峰期。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6、主要作品见下表:小说集 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 故事新编杂文集 热风坟南腔北调集华盖集而已集等16部散文集 朝花夕拾散文诗集 野草译作 果戈里死魂灵法捷耶夫的毁灭等2.背景介绍(结合课文解释1及非常教案理解)年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月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
7、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余人,造成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在这一惨案中,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学生自治会主席刘和珍遇难了!刘和珍是鲁迅先生的学生,是位爱国热血青年,她的牺牲给鲁迅先生带来了莫大的悲哀,而当时的反动文人还在一些刊物上发表文章对爱国青年进行污蔑、中伤,在惨案发生后的第六天,鲁迅先生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悲愤,毅然写下了这悲愤沉痛的悼念文章记念刘和珍君,以此来警醒中国人民永远记住这笔血债!这就是的写作背景。3. 分析题目关于题目中的“记”相当于“纪”,并非另有其意,不能把“记念”一词理解为“记叙、怀念”。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人们有
8、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如文中“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中的“那”实为“哪”,大家在阅读中要注意一下。鲁迅当时用“记念”实为我们今天所说的“纪念”。 君:对人的尊称。 从题目我们可以看出的写作目的:纪念刘和珍君。刘和珍到底是个怎样的青年值得纪念的?纪念刘和珍君又有什么重要意义?三、整体感知全文,理清脉络。在了解了文章的写作背景之后,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文章,注意以下字词,概括各小节大意。1快速阅读课文,注意文中表示的生字词,划分段落,概括大意。洗涤(d) 惮(dn) 攒射(cun) 尸骸(hi)长歌当哭(dng)喋血(di ) 杀戮(l) 殒身不恤(yn)(x)2用一句话分别概括七个部分的内容(3-5分钟
9、)介绍写作缘由。.交待写作目的。 回忆与刘和珍君的认识过程。遇害概况。叙述刘和珍君等人的遇难经过。总结三一八惨案经验教训。 热情讴歌赞颂爱国青年。3根据每小节的大意给整篇文章划分段落: 通过对各小节的概括,我们可以划分文章的段落。第一段(1-2小节)交代写作缘由;第二段(3-5小节)记叙刘和珍的生平和遇难经过;第三段(6-7小节)评述惨案的教训和意义。明确:全文七个部分,已经标明。七个部分都是有机联系的整体。第一、二部分说明为刘和珍写一点东西的缘由,第三、四、五部分是“记念”的主体,第六、七部分探究这一次请愿运动对于将来的意义。这是文章的结构框架,透过这结构框架,可以看到文章的内在思路:文章起
10、点是写作本文的缘起,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总结“三一八”惨案的教训,指出这一惨案对于将来的意义。四、把握文章情感本文特色:感情发展脉络,注意体会本文“悲愤”的感情基调。并不是单纯地记叙“三一八惨案”,而是在记念刘和珍君的同时对“三一八惨案”进行深刻反省。由此可见,本文采取的表达手法是夹叙夹议、议论抒情。我们说写文章贯穿着一条线索,通过阅读,同学们想想,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找出表现情感脉络的语句:文中不断出现“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也早觉得有些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还有要说的话”
11、“呜呼,我说不出话”等表现想说又不能说的情感字眼,这些字眼贯穿全文,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这篇文章的线索就是的感情。明确了本文的表现手法,抓住了文章的感情线索,结合文章,我们可以看出对待三一八惨案的感情是怎样的? 悲愤从文中各小节找出表现悲愤情感的句子:1、我将深味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2、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何时是一个尽头。3、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4、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5、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6、但请源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7、呜呼,我说不出话来,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四、研习课文对文章
12、的各段落和感情有了明确的把握之后,我们来详细看看第一小节。1、写作缘由(提示:悼念死者,唤醒麻木庸人,使庸人不忘却,要人们牢记这笔血债。)我们知道,这两段是文章的第一大段,主要介绍写作缘由。可是文章为什么要从追悼会上程君请求作文写起?为什么要反复说“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又要反复说“无话可说”? (学生回答,教师帮助总结:)解析: “我”因无法承受追悼会的悲凉,独自到礼堂外徘徊、思索;程君问“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勾起“我”对烈士的悲痛的忆念,再次感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也早觉得”。由此可以很明确地看出本文的写作缘由。引申:从写作的缘起出发是常见的思路,借写作缘由这个话题,把发
13、生惨案两周的各方面的动态都概括进去了。爱国力量方面,学校举行追悼会,程君深情地怀念着刘和珍,可见正义力量并没有屈服于段政府的淫威,他们张扬地悼念被诬为“暴徒”的遇难者;反动势力方面提到了“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对中间状态的市民,则勾画了他们淡漠的情状,此时在他们心中仅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末的悲哀”。“维持着着似人非人的世界”一句,就是对当时政治形式的概括。再则,鲁迅吧两周来自己情感的历程也坦陈在读者面前,这种感情就是大悲,大哀,大愤,大怒,为全文营造了浓郁的抒情氛围。由此可见,“纪念刘和珍”不单是对一个人的纪念,而是通过对一个人的纪念,对“三一八”惨案这一历史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把笔
14、触集中在惨案上面,不从刘和珍生平写起,而从追悼会引出写作缘起,实质上是展现“三一八”惨案之后方方面面的动态,表达自己对各种社会势力的评论。中间的记述,实质上正是申述段政府所杀害的是什么样的青年,他们又怎样为杀戮寻找无耻的理由,甚至进行大肆诬蔑。在叙述的基础上议论,在冷静的否定中总结教训,指出正确的斗争方向,在热烈的褒扬中给人们以激励、鼓舞。2、揣摩与理解1)文章开头如此郑重其事地说明本文的写作时间“中华民国十五年”,其中有何深意?(提示:含有揭露和讽刺意味。中华民国并非人民的民国,而是屠杀人民的机器。)2)反复说“只能如此而已”,又称自己献上的只是“菲薄的祭品”,说明了怎样的心情?(提示:表达
15、认为未能以更好的方式悼念死者,深感歉意。)追悼会那一天,我为何独在礼堂外徘徊?(提示;无法承受追悼会的悲痛,独自徘徊沉思。)3)“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提示:“也”字针对程君的请求而言,说明写作此文,不仅仅因程君的请求,更主要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早”字则进一步说明,要写文章记念的愿望由来已久,不只是由程君的请求才引起的。4)“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是什么意思?理解想说又无话可说的情感。提示:“出离”愤怒到了极点的意思。“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因为“我已经出离愤怒了”,这是为什么至今还“没有”写出文章的原因。“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而反动派的“下劣凶残”却完全出乎“我
16、”的意料之外,这怎不令人“出离愤怒”?“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已经“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又怎么能说出话来呢?5)“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一句,他们指什么人?“快意于我的苦痛”怎么理解?(提示:“它们”指反动派。“快意于我的苦痛”实际是警告反动派别高兴的太早,总有一天血债必将血偿!)五、总结由此可见写作本文的真正目的除了要悼念在惨案中牺牲的爱国者刘和珍等人外,更深远的意义应在于评述惨案,以此来鼓励生者、激励猛士,揭露敌人,唤醒庸人,评述惨案的教训和意义等,而纪念刘和珍正是本文写作目的的切入点。六、作业:背诵第二部分,把握的感情发展脉络。五、课堂
17、反思第二课时抓住感情发展的脉络,理清思路。以第四节为例,训练理清局部思路,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理解难句,以加深对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复习1、2小节,学习文章第2-5小节,分析重点语句。一、复习上节课学过的内容导入新课。上堂课我们概括各段落大意,明白了本文“悲愤”的感情基调,知道本文写作缘由。这堂课我们具体学习一下文章的3-5节,看是如何纪念死者、评述惨案的。二、分析文章,理解难句。(一)复习第1、2小节,要求带着以下问题齐读第2小节重点分析1、2小节中的难句: 那些词语突出表现了赞颂猛士的情感?(敢于、怎样)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怎样
18、理解这句话?“真的猛士”指什么?“惨淡的人生”什么意思?“哀痛者和幸福者”分别指什么人?提示:“真的猛士”指真正勇敢的革命者。“惨淡的人生”“淋漓的鲜血”指反动派统治下的黑暗现实。“哀痛者和幸福者”可以理解“为哀痛”“为幸福”,分别指看到黑暗现实,哀痛于国家和人民而无力改变的人和敢于正视黑暗现实,为国为民敢于斗争敢于牺牲的人。明确:把握“敢于”“怎样”所表达的情感。“直面”中的“面”是动词,面对的意思;“正视”,正眼看,不回避。“哀痛者”、“幸福者”分别为“以为哀痛”的人和“以为幸福”的人。“哀痛者”和“幸福者”都是指刘和珍等革命青年。她们在黑暗面前不逃避,在屠杀面前不退缩,她们深知社会的黑暗
19、和民族的苦难有多深重,所以她们的“哀痛”超过常人;但她们又坚信黑暗终将过去,并正在为光明的到来而奋斗,所以又是“幸福者”。2、“然而造化又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怎样理解这句话?淡红的血色,刘和珍君的死并没有引起庸人们的惊醒,只给这些庸人们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微漠的悲哀,看到庸人们的麻木,内心是极端的愤怒的。也在一次强调了写作的目的唤醒庸人。(二)分析第3节,把握的写作态度。1)概括刘和珍君的主要事迹并以此分析她的形
20、象和高尚品质。1.说“刘和珍是我的学生”,“现在却有些踌躇了”为什么?称自己是“苟活到现在的我”表达了怎样的心情?由此可以看出怎样的品质?明确:“踌躇”是因为认为刘和珍是为中国而死的青年,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和尊敬。表达自责内疚的心情。反映了鲁迅先生自谦,自我剖析 的品质。2.本文为记念刘和珍君,主要记念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透过这些事迹表现了刘和珍君什么样的形象?刘和珍,江西南昌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学生会自治会主席,遇害时年仅22岁。主要的三件事:(从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形容词)预定莽原全年,“毅然”,表现了她要求进步,追求真理的品质;参加师大学潮运动,“反抗”“微笑”“温和”“黯然
21、”“泣下”,表现她勇敢顽强,有正义感、有责任感等品质;参与请愿被杀害,“欣然前往”表现了她英勇、进步为国家和民族勇于牺牲的爱国精神等。(图片展示:刘和珍“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的外表形象。)2)说“刘和珍是我的学生”,“现在却有些踌躇了”为什么?称自己是“苟活到现在的我”表达了怎样的心情?由此可以看出怎样的品质?提示:踌躇是因为认为刘和珍是为中国而死的青年,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和尊敬。表达自责内疚的心情。反映了鲁迅先生自谦,自我剖析的品质。3)文中反复出现描写刘和珍的外貌,思考刘和珍是个怎样的青年?(结合图表讲解)先联系课文开头写刘和珍的内容“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
22、有她”,然后和学生共同分析:“然而”是一个重转,强调“销行寥落”中她“预定全年”的与众不同;“生活艰难”,说明她“预定全年”需要决心;“毅然”则进一步强调需要勇气。从这一事实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对革命的向往和对真理的渴求。与同学共同分析第三部分第段的内容:“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此校长是杨荫榆,是依附于军阀政府势力镇压学生运动的罪魁祸首,刘和珍勇于反抗,表现了她嫉恶如仇、勇于斗争的精神;和“我”见面,“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表现了刘和珍的善良与善良;“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表现了她的高度事业心和责任感。再次提醒同学们再次记忆刘和珍的形象: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23、。(三)分析第4节1)齐读该节,该节主要讲什么?分层次,用四个字概括层次大意。概述惨案,分四层:听到噩耗颇为怀疑尸骸为证听到污蔑悲愤号召2)思考:对于传说为什么怀疑呢?明确:怀疑什么?始终微笑者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无端在府门前喋血。3)“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这说明的怀疑不来自他对敌人的轻信和幻想,“向来”一词强调了这种认识的深刻和一贯。但他“不料”和“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这说明现实的黑暗远远超出了的想象,以“不惮”和“不料”写认识和事实、过去和现在的对比,突出了段祺瑞执政府杀害爱国青年的凶残下劣比想象的更残酷,因此鲁迅先生惊诧了,怀疑了。把3月18日称为“民国以来最黑暗
24、的一天”也是这个意思。下面再用“况且”、“更何至于无端”等词把怀疑之情再推进一步。这样从正反两方面把怀疑的理由写得十分充分,句末的反问表示了极端愤慨的心情。3)把“惨象”和“流言”对举有何意义?提示:“惨象”,已足见反动派的残忍;“流言”,则比刀枪更让人心悸,走狗文人的下劣无耻,比其主子更甚。有形的刀枪,加上无形的刀枪御用文人的舆论,就构成了中国式的专制统治、中国式的白色恐怖。4)“衰亡民族”“默无声息的缘由”是什么?提示:敌人残暴凶杀的暴力统治和反动文人用反动舆论进行的思想统治,屠刀加钳口术的专制性统治,使得我们的民族更加衰亡。5)在这种默无声息的专制统治下,认为我们应该怎么办?沉默呵,沉默
25、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提示:反复的修辞手法。选择复句。意思为沉默到了极点,就将是爆发的时候。这里既有对反动派的警告,也有对后死者的呼唤,激励和鼓动。 明确:根据上文,缘由有两个方面,一是反动派的残酷镇压,一是反动文人的恶毒诬蔑。在这白色恐怖下,人们还怎敢说话呢?但沉默后的结果将会怎样?列举不同的前途,即暗示只有“爆发”才是唯一的出路。 (四)分析第5节重点抓住“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确是死掉了”和第5节的内容,体会的悲愤之情;明确意在讽刺揭露段祺瑞执政府的野蛮暴行,使历史上“中国军人屠戮妇婴”和“八国联军惩创学生”都相形逊色。思考:1.在第五节如此详写惨案的经过有何深意?(提示
26、:一是揭露了敌人的凶残,证明那简直就是虐杀,二是赞扬了三个女子临难从容、互相救助的精神。)2在第四节说“: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到第五节又说“我还有要说的话”。各是什么意思?(提示:无话可说是因为敌人暴力和无耻谰言令人震惊、愤怒说不出话;还有要说的话是要揭露敌人。)3“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一句中,“这”字指代什么内容?下面的伟绩和武功如何理解?(提示:“这”指上文的“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伟绩”和“武功”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用了“互文”的写作手法两句所讲的内容一样,这句话讽刺了中外反对者沾沾自喜与他们的暴力的丑恶嘴脸。)三、课堂小结这一部分,以无比悲痛的
27、心情记叙刘和珍君的事迹,表现了刘和珍的优秀品质,抒发了对刘和珍被枪杀的无限悲痛之情,交待反动文人的中伤,追叙刘和珍的遇难情景,抒发了痛悼死者,痛恨杀人者的悲愤之情。因此,就以这条悲愤的感情线索贯穿全文,围绕着沉痛的悼念与愤怒的批判相结合这一文章中心安排了文章几个部分的内容,使之形成有机的整体。四、作业:背诵2、4小节,预习第6、7节并思考两个问题(对请愿的态度如何以及对惨案的意义作和评价?)第三课时教学目标:总结全文,进一步探究文章的总体思路教学要点:分析文章5、6、7小节,理解文中的重点与难点句,加深对文章感情基调的理解和把握。教学步骤:一、检查作业完成情况,复习上一节课内容。抽查一两位同学
28、背诵。二、根据上节课布置的思考题(对请愿的态度如何? 对惨案的意义作和评价?)作业导入新课。(一)分析第6节1.用煤的形成类比什么?对徒手请愿的态度如何?用“煤”作比喻,是从人类历史进程的高度全面评价“三一八”事件的徒手请愿不是一种有效的斗争形式,为请愿而流血是不值得的。类比请愿的收效不大,不赞同徒手请愿方式。2.在此引用陶渊明的诗,用意何在?结合课文解释理解,并介绍一下陶渊明。提示:引用此诗有青山埋忠骨之意,认为尽管请愿收效甚微,但烈士的死能够得到“亲族、师友、爱人”的悲悼“这也就够了”,对社会也会产生影响,勇士们的血也就不算白流。附:陶渊明,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因在彭泽县当过县令,故
29、人称“陶彭泽”,晚年自号“五柳先生”,死后,朋友私谥为“靖节”,故世号“靖节先生”,后人称他为田园诗始祖。作品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等)(二)分析第7节集体阅读第七部分的内容,重点讨论第三小自然段。1.“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明确:“中国人”泛指中国人。“向来”、“不惮”、“最坏”等词语,表明对自己的观点的执着和自信。2.请学生讨论分析,抓出“事实是明证”所在句子的这一主干。明确:这是个单句,主语是“事实”,谓语是“为”,宾语是“明证”。通过这一单句高度评价了烈士死难的意义,讴歌了刘和珍等临难从容的勇毅精神。3.“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到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
30、然而前行”如何理解该句?提示:这句恰当是评价了惨案的意义,尽管非人间的苟活者很多,但即使苟活者,也会看到一点希望,哪怕实际依稀的微茫,而猛士们会在烈士们精神鼓励下,更加勇猛的前进、斗争。进而明确,这是从烈士死难对于将来影响的角度来高度评价此次惨案的意义的,具有激励革命者奋然前行的巨大作用。虽文字寥寥,却充满着感奋之情。4.文后又说“呜呼,我说不出话,”明明说了这么多,怎么又说说不出话呢?提示:在此,表达了无尽的悲愤和深深地歉意。文章是写完了,然而,言已尽而意无穷。以“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作结尾,请同学们思考这句话与开头一部分中哪句话相呼应。明确的写作目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
31、逝者的灵前。”5.“但以此纪念刘和珍君” (以最后一句中的“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中的“此”字的内容总结全文。)思考1:这句话中是“但”字是什么意思?提示:仅,并非表转折。思考2:这个此“字意思很明显是指这篇文章,那这篇文章包含了什么内容呢? 提示:“此”,这,借代,包含了以下内容:首先是指对反动政府的控诉以及对反动派走狗文人的抨击,其次是指对革命烈士(刘和珍等)悼念、尊敬,再次是指爱国者猛士的激励前进,最后是指苟活者(“我”)带着微茫的希望奋然前行,继续战斗4)本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但明显不全在写刘和珍,那么请同学们找出文中一共写了几类人?三一八惨案后他们各自的动向如何?对他们的态度和感情
32、怎样?由此能否推出写作目的?(列表格分析)哪类人 动向 态度 感情写作目的爱国青年 猛士 苟活者(“我”) 悼念、鼓励反动派 当局者 有恶意的闲人 污蔑、控诉抨击和揭露麻木的民众 庸人 无恶意的闲人 淡漠、哀伤、唤醒(要求学生集中在第3、5、6小节找相关字眼)三、总结全文通观全文,悲和愤两股情感的烈焰无处不在迸发,无处不在燃烧,升腾交织,无可抑制。追悼会的气氛、程君的发问和要求引起对烈士的痛心的忆念,并且激起对杀人者的满腔仇恨,发为愤怒的揭露控诉;同时,作为革命家、思想家,始终没有停止深沉的思索,对惨案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沉痛的总结,对烈士死难意义给予高度评价。这就是思想感情发展和文章结构的大体脉
33、络。希望通过这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对鲁迅的理解会更有进一步。五、作业布置:1、背诵2、4小节和陶渊明的诗挽歌完成配套的非常学案 2、课后练习注重积累 功在平时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实录与反思教学内容:高一第一单元第3课大堰河我的保姆。所用班级:高一课时:第一课时授课、实录整理、反思:张晓琴教学目标:、通过贯穿全诗的思绪和激情,理解诗人对大堰河的赞美与怀念之情,实质是对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的赞颂。、引导学生通过典型细节分析认识大堰河的形象:勤劳、纯朴、善良。、了解排比、反复的修辞方法在诗中的运用和作用。反思:这个教学目标的确定首先是基于语文课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提出的,为了避免诗歌教学的空泛而设定了具
34、体的学习内容:修辞、主题、人物形象。本课处于现代诗歌单元,还应该训练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一、导入母爱是伟大的、无私的,她是文学史上的华彩篇章,也是照亮我们生活的人间至情。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种别样的母爱,说她“别样”是因为给予艾青母爱的不是他的亲生母亲,而是一位贫穷的农村妇女大堰河,这是为什么呢?艾青诞生时母亲难产,一位算命先生胡说他的命是“克父母的”,因此就被送到贫苦的大堰河家去抚养,岁被领回家中开始读书,但依然感受不到一丁点家庭温暖,是大堰河给予了艾青生命中最初的温暖和母爱。亲情导入,引发学生情感共鸣,直接点明主题。缺点在于结尾却没有引出下一教学内容。二、熟悉课文,整体感知由一名学
35、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听读,整体感知课文。反思:选择个别学生朗读,可以解决学生没有文本这个问题,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听读能力。三、教师讲,、认识“谐音”大堰河大叶荷艾青爱情 艾青诗选爱情诗选反思:故事导入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印象。、划分层次第一层():介绍艾青与大堰河之间的关系;第二层():介绍大堰河的勤劳善良为生活奔忙而受尽苦难的一生。第三层():直接抒发对大堰河和一切像大堰河一样的劳动人民的爱。反思:学生没有文本,老师以讲节代替学生的思考分析,实属无奈之举,显示出教师应变能力差,可以省略这一步骤,因为这种分析是架空的,无效的。、认识写作特色:教师:大家听过春天里吧?这首歌打动我们的是什么呢?学
36、生:真情教师:是真情、沧桑、还有不屈的抗争。诗歌和流行歌曲同宗同源,都是为了抒发情感。我们来思考本文是怎样来打动我们的?请大家在文中找到抒发情感最强烈的章节。学生回答:第4、7、11节。教师:我们来齐读一遍这些章节,切身体会情感。反思:强化了学生的有声的读书,应该将这些精彩段落抄写在黑板上。师生共同总结:排比:如第节中的八个排比句,第节中六个排比句,都使内容凝练,形式整齐,节奏明快,气势酣畅,有力地传达了诗人对大堰河真挚的爱。学生齐读相关段落,体味的情感。细节:主要表现在第、节里。如在第节,用八个排比句集中写大堰河对乳儿的爱。这八句实在是八个出色的细节,把她的爱心写得非常具体、充分。“你用你厚
37、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两句首尾反复,起了点化、强调感情的作用。反复:第节的首尾两句,反复吟咏“大堰河,是我的保姆”,表现了诗人对她特有的深情。第节,首尾句反复写道:“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有力地渲染了抑郁低沉的思念之情。第、节,都采用开头和结尾诗句反复的手法,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效果。“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两句首尾反复,起了点化、强调感情的作用。3 、教师板书:排比、反复、细节描写反思:以上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从诵读中感知课文内容,既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内容和蕴涵,又提高了学生整体把握诗歌意蕴的能力。不足之处在于未能让学生学以致用,仿写句子来强化知识的运用)、探究
38、人物形象和文章主题()感悟形象教师:接下来我们要完成最后一个学习任务:探究人物形象和文章主题。教师:大堰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勤劳、纯朴、善良、乐观教师:体现在什么地方?在第节,描写她在家整天做家务,带孩子,忙得不可开交,在第节,用个排比句集中写她在乳儿家劳动,年复一年,始终“含着笑”,显得那样勤劳纯朴,宽厚善良。为了乳儿,为了一家人的生活,洗衣、做菜、喂猪、熬汤、收麦晒豆什么都肯干,表现出无私的奉献精神。教师:有没有另一面?学生:有,悲苦教师:对,体现在她的忍辱负重、默默无闻、年仅40就离开了人世。教师板书:大堰河:勤劳、纯朴、善良、乐观、悲苦()探究主题教师:这首诗感情真挚,全诗表达了
39、诗人怎样的情感?对大堰河真挚的怀念和热切的赞美以及一切像大堰河一样的劳动人民的爱。教师点拨:文学作品的使命就是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学生感悟全文,有一名学生朗读课文。(以上教学环节的设计引导学生通过诵读课文,与作品和进行情感交流,并引导学生将对大堰河的感情升华为学生对自己母亲的感情,用“情”打动学生,用“情”将学生带入诗的天地之中,既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涵,又能引导学生体验高尚的情感生活。)、迁移运用,拓展延伸教师:读诗是一种情感的洗礼,更是写作的前提。请从你的生活中摄取一个最打动你心灵的真情片段来动手写出来。学生写作(5分钟)选出优秀作品,在全班交流共赏。写还介绍了自己的写作原因。反
40、思:学生这个环节的参与还是比较成功的,真的是十分感激这些可爱的孩子们,他(她)们是那样积极尽力的学习,那样宽容我的课堂。我们向学生学习的地方真的太多太多,诚挚的道一声:谢谢孩子们!、结束语拥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去观察人间的真善美;一颗善感的心,去感受人间真情;一支生花妙笔,去抒发最美好的情愫吧!谢谢大家!教学反思:因为不知道学生没有教材,备课时没有做准备,只能临时加以调节,由师生探究改为教师讲解,先选一名学生朗读全诗,帮助学生熟悉教材这节课我有以下感觉:思路清晰,由初步感知到主题探究,符合认知规律。先熟悉文本,再探究主题、人物形象、艺术特色。完成了预定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得到了落实。缺点在于课
41、堂语言不优美,拉杂重复。环节过渡不流畅,暴露出平时上课的随意性,整节课显得不够严谨和高效。师生互动少,教师讲解多。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于深入探究这一教学任务引导不成功,未落实思维训练。课堂上有许多细节值得推敲,课堂语言、教学环节、问题设置、课堂练习、应变能力、知识积淀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锤炼,一堂即时授课,最能体现教师的平时工作状态。只有平常锤炼课堂语言,才会有凝练精到的点拨;只有平时大量读书,才有课堂上的出口成章;只有日常工作中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才能打造出高效课堂。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分付出,一分努力”。在红尘的喧嚣浮躁中,请坚守一份心灵的宁静,让书籍走进生活,让积累
42、成为习惯吧!授课日期班 级授课课时 2 授课形式 讲授 讨论授课章节名 称 包身工使用教具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本篇课文,学生们能够懂得复杂记叙文如何选材:即点面结合。 2体会文章用第一人称叙述所产生的效果。 3理解表达方式上,以记叙为主,间以恰当的议论和抒情,深化主题。教学重点 在复杂的记叙过程中穿插描写、议论和说明,要求学生掌握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法教学难点 掌握读书的基本顺序,学会有步骤,有重点地阅读,养成仔细阅读,认真分析的好习惯更新、补充、删节内 容 课外作业 完成练习册教学后记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从清晨到晚上 从现象到本质 从历史到未来 起床 芦柴棒 恶劣的居住条件 揭示包身工制度
43、形成 早餐 恶劣的饮食条件 揭示包身工制度的发展 上工 小福子 恶劣的劳动条件 说明东洋厂庞大的原因 总结 揭露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预言黎明必将到来 课 堂 教 学 安 排教学过程 主 要 教 学 内 容 及 步 骤组织教学拓展 组织课堂纪律清点学生到课率了解时代背景 在20世纪30年代,也就是 1932年“一.二八”事变以后到抗日战争以前这一个时期。这个时候的中国:国民党统治黑暗,民不聊生;军阀混战,黑天暗地;列强的经济入侵,日益加剧。中国的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加上地主的剥削,和天灾的影响,农民生活极为痛苦。在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的农村,每年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村
44、女孩沦为了包身工。九 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日本资本家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量的雇用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 介绍 包身工的痛苦遭遇和悲惨命运被揭露,不得不提到一个作家,一个进步作家,他从事过工会工作,后来又曾经长期居住在工人区,因为经常和工人打交道,从工人的口中得知了包身工的事情。这位作家,做了一个作家该做的事情。本着知识分子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感,经过长期艰苦的调查研究和实际考察,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这些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诸于世,
45、这位令人尊敬的作家就是夏衍。 夏衍,本名沈端先,1900生,浙江杭州人,现代剧作家,曾经留学日本,回国后从事文艺工作,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解放后曾担任过文化部副部长,他1994年,被国务院授予“有杰出贡献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他的代表作品有话剧剧本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改编鲁迅的小说祝福和茅盾的小说林家铺子为电影剧本。他一生着述颇丰,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夏衍选集 关于报告文学 夏衍当时得到一些有关包身工的材料,正好有一位同仁叫做沈西苓同志要写一个以上海女工为题材的电影剧本,夏衍就把包身工的有关材料给他。夏衍认为这件事,用电影的方式来揭露效果要比文章的方式好,更能引起观众“灵魂的震动
46、”,后来明星电影公司,把这个故事拍成一部电影叫女性的呐喊。可是这部电影因为当时环境的限制和官方的删剪,效果并不好。夏衍对这部作品不满意,决定自己动手,非把这个人间地狱揭发出来不可。于是,作家又经过几个月的补充侦察,掌握了更详实的材料,他本来是想写一部小说的,可是最后把他所了解的都写在了我们手中的这篇文章里却并不是小说,而是报告文学。 什么是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是采取文学手段及时地反映真人真事的一种新闻文体。具有新闻性和文学性的特点。为什么用报告文学这种体裁而不用小说。因为作家觉得小说具有虚构的特点和经常运用夸张的手法,所谓小说家言,不足为信。怕人们觉得这种事是作家杜撰的,在生活中不会发生。而用报
47、告文学这种形式就会显得更真实,更有震憾力,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更能引起人们“灵魂的震动”。 报告文学:新闻性 文学性 课 堂 教 学 安 排教学过程 主 要 教 学 内 容 及 步 骤导入新课讲授提问提问提问 包身工在旧社会处在社会最底层,受尽剥削,压榨,丧失了自由,丧失做人的尊严,你同意吗能具体说明吗 除了同情,更需要了解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下衍曾冒着危险深入她们工厂主动,在她们上下班时观察了两个多月,才较全面地了解了她们的情况,时隔70年,我们仍能感受到深深的震撼,这是为什么 一:了解包身工的悲惨生活 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1-3段。 明确:起床时间:四点一刻(早)。 居住坏境:挤、差、脏、
48、乱。 接下来是早餐。请同学们快速阅读12-13段。 问题:总结一下这两段中的信息。 明确: 饮食质量差、数量少,环境差。 大家快速阅读25-27段和32段。同学们只从纱厂内的自然环境和人为惩罚两方面来分析。 问题:包身工在工厂内处于什么样的环境和会受到哪些惩罚。 明确: 自然环境:三大威胁音响、尘埃和湿气。 人为惩罚:1、工厂:殴打、罚工钱和“停生意” 2、带工老板:殴打、饿饭、吊起、关黑房间。这些可以归纳为“恶劣的工作环境”。 板书起床 恶劣的居住条件 早餐 恶劣的饮食条件 上工 恶劣的工作环境 工人状态:人为惩罚, 精神麻木。 2:研读作品,分析对这几个实例如何再现 芦柴棒的故事 小福子的
49、故事(27-32段) 透过一幅幅悲惨的画面 ,一个个典型事件,对包身工的悲惨命运有了更深刻全面的了解。 写法特点:点面结合。 二:分析这种现象的原因: 阅读(8-11段)(15-22段)(34段)进一步了解包身工制度的产生,发展与庞大 1)包身工制度的产生 问题1:包身工这种制度是怎么产生的 2)包身工制度的发展 课 堂 教 学 安 排教学过程 主 要 教 学 内 容 及 步 骤提问 问题2:这些东洋厂为什么会雇佣包身工 3)东洋厂飞跃的庞大(34段) 明确资本家的利润,都是依靠残酷剥削工人得来的。包身工制度是帝国主义国家对生产落后国家一种最残酷、最野蛮的剥削。 三:同学明确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
50、 1:新闻背景,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与其他方面的联系等。 它对于新闻事实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说明新闻事件的起因; 显示或帮助读者理解新闻事件的重要性; 突出新闻稿件的新闻价值; 表明记者的观点; 衬托、深化主题。 2:本文是如何处理这些材料的 有什么好处 明确: 课文在每一段叙事之后,总要穿插一些背景材料。比如第一个场景中对于包身工来源的介绍、带工老板“手面”和财产的介绍;第二个场景中对于社会背景的介绍,以及对于东洋厂对包身工需求增大的原因的分析;第三个场景中对于出入厂凭证的来历的介绍,以及东洋厂“飞跃地庞大”起来的许多具体数字等。这样的穿插,使得文章既展现生活现象,又揭示社会本
51、质。读者透过一幅幅悲惨的画面,能够发现,包身工制度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温床上,受到国民党政府“特殊优惠”的保护,伴随中国农村经济衰败生长出来的一颗毒瘤。由此,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也增强了文章的批判力度 四:体会强烈的感情: 1:同学们认为那一段最集中地表达的爱憎: 1)分析文章35段 “两粥一饭”指:(恶劣的饮食)“十二小时工作”指:(长时间的劳动)“劳动强化”指:(沉重的工作)“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指:(超经济剥削)“猪一般的生活”指:(生活条件恶劣)“泥土一般地被践踏”指:(受压迫的惨重) 这段话,先从六个方面总结了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接着,连用两个“还是”指出她
52、们不能不做工;通过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概述了包身工一天的工作情况,形象地说明了包身工苦役般的繁重劳动,同时也表达了对这种罪恶制度的愤慨和对包身工寄予的关切与同情,的情感灌注在字里行间。 2)分析文章48段 “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我不禁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饲养”一词没有用错。它的本义是喂养动物,这里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说明资本家根本不把工人当人看待,而是像喂养动物一样饲养小姑娘,并从中谋利。所以就联想到“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来,这样更能揭露包身工所受的非人待遇和包身工制度的野蛮残酷。通过联想把包身工和墨鸭比较,指出墨鸭养活船户,包身工养活带工老板,但船户对
53、墨鸭没有怎么虐待,带工 课 堂 教 学 安 排教学过程 主 要 教 学 内 容 及 步 骤总结作业 老板却残酷压迫包身工,连一点施与的温情也没有,强烈地揭示了包身工受压迫的惨重,人不如禽的命运。 3)分析文章最后两段 倒数第二段运用排比句“六个没有”强调黑暗深重,表达对包身工制度的极大憎恨。后一句中,“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代表了人类技术文明的进步,这同“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形成巨大反差,两种事物结合在包身工身上,揭露了包身工遭受的压迫之深。 最后一段,诅咒中外反动派对劳动人民肆行压榨和虐待的“黑夜”,深信“黎明”必将到来,表现了要摧毁包身工这一罪恶制度强烈的愿望。同时,向
54、肆无忌惮地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帝国主义者和一切反动统治者发出了警告: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这就使这篇侧重于揭露黑暗的报告文学,显出了一点亮色。 揭露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预言黎明必将到来 请同学总结本文为何强烈地震撼这我们 生动的语言。生动的人物描写和人物对话、形象的比喻、发人深思的警句。(文学性) 精确的数字。(真实性) 主副交互 行文特点 点面结合 表现手法 记叙,议论,抒情 ,多种表达方式 通过芦柴棒和小福子的故事,对包身工的悲惨命运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通过对包身工制度的分析,我们也了解了包身工产生、发展到庞大的过程。主副交互,点面结合,精确的数字。对于这样一颗毒瘤,表达了极大的憎恨和愤
55、怒的控拆。一、注音释义 吆喝(yo he) 相称(chn) 呵欠(h qian) 虐待(n) 二、词语解释 拎着:提着。 弄堂:方言,胡同,小巷。 褴褛:衣服破烂。 游说:文中指四处活动,用谎言劝说别人。 执拗: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揩地:板擦地板。 蹒跚:因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谄媚:用卑贱的态度向人讨好。 不假思索: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三、完成练习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天津扶轮中学姜春1知识与能力(1)了解本文与一般新闻相比独特的叙述角度。(2)能够抓住看似平静的叙述语言体会的强烈感情和本文的写作意图。2过程与方法(1)使学生课前通过图书馆或电脑等搜
56、集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图片等资料,并准备小组交流发言。(2)揣摩关键语句,小组合作学习,探讨交流。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德国纳粹分子的残酷统治,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1鉴于学生在初中已学过新闻作品,具有一定的阅读和欣赏能力,具有一定的合作、探究能力,所以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体会本篇新闻的价值所在。2难点:体会新闻中所灌注的的个人感情。1课前自主查找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背景材料,以辅助阅读。2播放获多项奥斯卡大奖的影片辛德勒名单中的片段,迅速将学生引入影片所创设的情境,激起了学生对纳粹分子所犯下的滔天罪行的愤恨,以加深学生对感情的体会。3点拨法、情境创设法、小组讨论
57、法课时安排:一课时一、新课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闻,题目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大家知道奥斯威辛是什么地方吗?(一学生依据课前查阅资料概述。)有一部曾获得多项奥斯卡奖的电影叫辛得勒的名单,真实地再现了纳粹屠杀犹太人的恐怖罪行,我们共同看其中一段。(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同时教师解说:成批的战俘和无辜的百姓每天从世界各地运送到这里。失去劳动力和没有劳动力的人一下军用火车后,立即被送到集中营里的毒气室成批地杀害。德国兵从屋顶倒下紫蓝色的毒药,倒完后立即把气孔封上。不一会儿,里面的人身上发青,血迹斑斑,直到痛苦地死去。二三十分钟后,抽气机把毒气抽掉,大门打开了。尸体被运往焚尸炉烧焚。)电影是以直观的形式
58、反映奥斯维辛集中营最恶的,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闻奥则是通过记述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访问奥斯威辛的主观感受来解释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最恶的,今天就让我们随着美国著名记者罗森塔尔一起走进奥斯威辛纪念馆,通过访问死难者生前倍受折磨的场所,唤起人们对灾难的记忆。二、问题设置1课前已经布置了同学搜集本篇课文相关资料并在课下交流,下面就分别请小组代表,根据罗森塔尔参观顺序,到讲台前面来向全班出示最让你们小组震撼的一张图片,并阐述理由。2请一名同学做解说员,找出与幻灯片相对应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落。3对于阅读中的疑问,同学们也可以提出来,我们共同探讨。三、深入探讨教师总结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并把
59、问题抛给学生,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1纳粹的集中营令人恐怖,为什么在开头偏偏要描述布热津卡“太阳和煦、明亮,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长势喜人,在门前不远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嬉笑、打闹”这样祥和的景象?又为什么说这种景象“最令人毛骨惊然”?学生讨论后明确:用的是反语。因为景象固然美好,却与布热金卡的历史不相配。布热金卡曾经是一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这里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是它最相配的景象。然而一踏进集中营,却吃惊地看到两种不相配的东西叠合在一起,因此感到“可怕”。正是这种反差极大的景物描写,却强烈表达出自己的愤懑,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的心,让读者
60、感到一种莫名的压抑。2本文是一篇新闻,而标题却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否矛盾?学生讨论后明确:标题吸引人。一方面,奥斯维辛太出名,人们已经了解了很多东西,的确没有新闻可以报道了;另一方面,每个参观者都看到同样的东西,也都有同样的感受,那就是震惊,甚至窒息。看到遗留的东西,就有这样的感觉,如果看到真实的场景,又会有怎样的感觉呢?这样,虽然话语貌似平静,却表现出对纳粹罪恶的深刻揭露。“没有什么新闻”,其实是讲,这里的臭名昭著的纳粹行径,早已世人皆知,言外之意是这里从来没有什么值得张扬的好事;但是,“没有什么新闻”,“我”还是要写,要继续对纳粹的历史罪行再次予以揭露,以让世人永远不忘!3学生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北京生物医药研发合同
- 2024年度北京市小汽车租赁行业培训合同
- 催化转化器市场发展现状调查及供需格局分析预测报告
- 清洁梳市场需求与消费特点分析
- 2024年度广告制作合同:某品牌广告制作协议
- 04版计算机软件开发与授权合同
- 2024年度合同服务内容扩展:供应链管理合同标的的物流方案与风险控制
- 2024年度农产品批量供应与销售合同
- 退热剂市场发展预测和趋势分析
- 电磁阀市场需求与消费特点分析
- 酒店企业员工消防防火安全知识培训
- 台车司机(理论)试题及答案
- 教案(餐巾折花)
- 医院装修工程量清单
- 最新四川省教师资格认定体检表.docx
- 永磁电动机使用说明书胜利顺天
- 球形网架结构的吊顶施工做法
- 起重机轨道修理施工方案
- 毕业论文——网络入侵检测系统(Snort)研究
-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地面建设工程竣工结算实施细则油田41号
- 钢牌号及化学成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