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行为教育问题_第1页
青少年行为教育问题_第2页
青少年行为教育问题_第3页
青少年行为教育问题_第4页
青少年行为教育问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儿童和青少年行为的发展对其人格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较早阶段,行为的正 常健康对于个体一生的发展都具有长远的影响。因此,我们首先要掌握个体行为的发展的一 般规律和特点,以此来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消除或减少不良的行为问题。个体的行为活动是人格的外在表现。通过外在的行为表现,我们可以了解个体的人格发 展状况和特点。如果青少年存在行为问题,往往表明个体人格发展的某些方面或周围环境存 在着不利因素。行为问题不仅影响个体的学业学习和人格发展,而且给周闱的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和干 扰,严重的还会对社会造成危害,因此这是家长和教师最为关心的问题,也是学校教育和家 庭教育中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一

2、、行为行为有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之分,这里所说的行为是指个体行为。行为主义心理学把人 与动物对环境刺激所作的一切发展都称之为行为。行为是指人在主客观因素影响下而产生的 外部活动,既包括有意识的,也包括无意识的。人类的行为一般是由指向一定的目标,根据 对事物的一定认识而采取某种方式和方法的一系列行动构成的。内部心理和外部行为相互联 系,心理活动调节着行为活动,又在行为活动中体现出来。心理学家在长期对行为的研究中,已经形成了几种不同的理论,主要有经典条件反射理 论、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二、青少年行为的发展历程对个体某一时间的行为而言,成熟与学习两者同为支配该行为的重要因素,这两种因素 对

3、行为的支配程度未必是平衡的,而是随着个体的成长发展而变化的。行为的发展同生命的 成熟过程一样,是渐进的、连续的。但是从整个发展过程来看,个体行为的建立和改变有时 又呈现阶段性。如个体道德行为的发展可以分为五个发展阶段:1、非道德性水平:2、自我 中心行为水平;3、依从传统惯例行为水平;4、良心主义行为水平;5、利他方义行为水平。 个体行为的发展还存在着“关键期”,在某一阶段中,某一特定的行为最容易形成,在这一阶 段以前或错过了这时期以后就比较难以形成。另外,只有在伦理道德规范比较一致的社会情 境中、在道德规范和观察到的行动都相当一致的环境中培养出来的个体,才能较快地形成其 道德和伦理观念,能按

4、照己经内化并结合自我的抽象的行为观念而行动,达到行为控制的最 高水平。三、行为问题对于青少年行为问题,人们经常谈到的是行为障碍和问题行为。1、行为障碍是指主要发生于儿童和少年期的行为异常,在程度上比问题行为稍重,更 具有心理学和医学的意义。一般包括下列情况:不良习惯动作。心理生理行为偏异。退缩行为。习惯性品行不端或违法行为。2、问题性行为问题行为在认识意义上经常等同于行为问题,是指儿童或青少年偏离正常的行为,程度 上可轻可重,更具有教育学和社会学的色彩。其特点为:虽然是心理困扰的反应,但主要以 实际的动作和行为来表现,旦常为家庭和社会生活所不能接受。问题行为通常指与情绪和人格有关的、较高级的整

5、体的行为活动问题。在范围和表现形 态上,既包括多动、攻击、违纪等外向性行为问题,也包括抑郁、焦虑、社交退缩等内向性 行为表现。3、问题行为的分类有不同的标准。阿克森把它分为两类:不直接触犯道德和法律的行 为和触犯道德和法律的行为。也有人把青少年的异常行为表现分为三类:行为不足,行 为过度,不适当行为。左其沛根据对520多个案例的研究,按照内部动因、外部情境、心理特点、行为后果、 自我评价和性质程度等7项指标,把青少年的问题行为分为四种基本类型:过失型、品德不 良型、攻击型和压抑型。如下表:青少年问题行为的类型和特点过失型品德不良型攻击型压抑型内部动因好奇、好动、试探、畏惧等不良需要挫折引起的不

6、良情绪,主要是愤怒挫折引起的不良情绪,主要是焦虑外部情境有利于该项行为的具体情境有利于该项行为的具体情境,或主动寻找、利用、制造有利情境挫折后与他人发生冲突的情境挫折持续作用的情境心理特点心理发展水平较低,主要是认识能力低对道德规范认识错误或明知故犯,缺乏道德感和抗诱惑的能力,大多己形成不良道德 意识和个性特点情绪易激动,多为胆汗质,性格外向,倔强急躁情绪易消沉,易生不良心境,多为忧郁气质,性格内向、怯弱行为特点违反纪律或一般行为规范,如骂人打架,恶作剧,说谎、损坏东西、逃课等,带有偶 发性、情境性和盲目性违反纪律和道德规范,如偷窃、欺骗、斗殴、浪荡、破坏公物等,具有经常性、倾向 性和有意性在

7、青少年中还可能有集团性对特定的对象采取对抗、报复和迁怒等行为,一般带有公开性和发泄性逃避或退缩行为,如不参加学习、交往等活动或活动中消极应付,悲观消沉,自暴自 弃,一般带有隐蔽性和持续性行为后果可能对集体或他人造成不良影响,有碍良好道德的形成对集体或他人造成伤害,妨碍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往往对他人或集体造成某些不良影响,妨碍个性的健康成长一般对集体或他人无明显的影响,主要是妨碍个性的健康发展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水平较低,不隐定,易受教育者的影响,对行为后果易有害怕、后悔等心理自我评价常不正确,易受伙伴或消极社会因素影响,不易接受教育者评价,对行为后 果不后悔,甚至有满足或得意感自我评价往往偏高、自

8、负,对教育者的评价往往有对抗情绪自我评价往往偏低,对自己不满、自卑,可能会接受教育者鼓励性评价的影响性质程度品德纪律问题,程度较轻品德纪律问题,程度较重情绪性格问题,或深或浅情绪性格问题,比较深刻青少年的问题行为有如下征兆:1、服饰。如故意穿学校禁止穿的服装,留禁止的发型。2、语言。如喜欢讲粗话,故意在同学面前说从别人那里学来的粗话,故意谈论性问题。3、对师长的态度。如不合作、不听话,喜欢批评师长,有时故意和老师亲近,趁机和 老师开玩笑。4、交友状况。容易和别班同学交上朋友,故意做别人讨厌的事,我行我素,欺负弱小, 随便借用别人的东西,经常恶作剧,故意和功课好的同学捣蛋,离群独自行动,缺少能谈

9、心 的朋友,和别校的问题学生交往,偷出家中的贵重东西。5、学习活动。上课不听讲,不做笔记,懒散,注意力不在书本上,或一直看着窗外, 应该分工合作时偷懒,考试作弊,抄别人的作业交差,在课本和笔记本上乱涂,上课时背着 老师和同学开玩笑,以惹恼老师为乐。6、学习态度。经常忘记带东西,也不做家庭作业,忘记带东西时毫不在乎,在课堂上 随意走动,除了喜欢的学科外不想用功,精神不集中,上课时任意说话,上课时姿势很不规 范。7、生活态度。没有理想,经常做违背社会道德伦理的行为,生活无目标,随意性大, 好抱怨,讨厌吃力的工作。8、性格。胆怯或暴燥,意志薄弱,缺乏判断力,易被别人左右,有自闭性倾向,喜欢 说谎,易

10、生气,不能考虑对方的立场,不光明磊落,做事委琐,有自卑感。四、青少年行为问题的现状青少年的行为问题在中小学生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一般年龄较小的儿童常见的问题有: 注意力不集中、多动、说谎、打架、对抗教师和父母、逃学、逃课等。年龄较大的青少年常 见的行为问题有:厌学、离家出走、偷窃、暴力、不良迷信与崇拜、吸烟、喝酒、不良交往、 违纪、违法和犯罪行为。如王玉凤等人对北京地区对714岁的2432名儿童的调查表明,8.3%的儿童有行为问 题,男女比例为4.9:1,男性以外向型行为问题较多,女性以内向性行为问题为主。左其沛等人的研究表明,由于年龄的不同,青少年的问题行为的类型也不同。在少年期 (1214岁

11、)以品德不良占第一位(38%),其次是过失型(27.5%)、攻击型(27.2%)和 压抑型(7.3%);在青年初期(1517岁),品行不良型问题行为继续增多,占48.4%,其 次是压抑型(27.2%)、攻击型(13.8%)和过失型(10.6%);在青年期(18岁)以后,品德不良型问题继续增多,占64.2%,过失型和压抑型并列第二(各占14.3%),攻击型占7.2%。在具体的研究中,问题行为、行为问题和行为障碍有时可能会指同一种含义。有的研究 者就把行为障碍叫做行为问题。根据学校教育的具体需要,我们所说的行为问题,就包含了 行为障碍和问题行为两种概念的含义。从行为问题的严重程度上看,既是一种对正

12、常行为的 偏离,从而明显地影响了个体的学习、生活和社会适应,又没有达到精神疾病的严重程度, 可以通过教育和辅导进行改变或矫正。五、青少年行为问题的辅导1、由于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因此对他们的行为问题有不同于成人的处理方式, 教育和辅导的重点在于枳极预防。对青少年常见的行为问题的辅导,应在充分认识各类行为 问题发生的原因和特点的基础上,把行为辅导的理论和方法同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的实际结 合起来,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2、理论依据行为问题的辅导和教育的基本目的就是消除或减少不良的行为倾向和习惯,建立和形成 正常或良好的行为模式。心理学家通过多年研究,己经提出了关于行为形成和改

13、变的不同理 论,大多数行为改变的方法和技术都是源于这些理论。如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操作性条件反 射理论,认知行为矫正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经典条件反射理论虽然最初源于动物实验,但其中的大部分现象和理论也适用于人类, 对于解释和调整人类个体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这种理论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学校 心理辅导和教育的过程中,对于深入探讨和理解某些学生的不良行为的形成和发展,有效改 变不良行为表现,从而建立适应性的良好行为模式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如人际交往退缩,回避和同学在一起的学生,可能是由于在某几次人际交往活动中受到 了来自某人的欺负。其形成的过程可能是:被欺负可以导致不良人际体验,产生回避反应(非

14、条件反射)一被欺负和某一同伴在场的条件刺激配对(刺激配对强化)一某一同伴在场,导 致该同学生产回避反应(条件反射)-其他同伴在场都可以产生回避反应(条件反射的泛化) -对所有的社交场合都产生回避反应(条件反射进一步泛化)。如此,对于这一社交退缩行 为就很容易找到辅导和教育的途径,如可以通过班级的管理和班风的建设尽量避免来自同学 的不良刺激:通过和同学广泛接触和了解,避免发生不良行为的泛化;通过良好的同伴关系 的建立,创造积极良好的刺激,以对抗和消退己有的条件反射,建立新的适应性行为模式。3、常用的方法对青少年的行为问题和品德障碍,一般比较注重用行为矫正的方法。正强化法在学生表现出或引导其表现出

15、某一正常行为后,加以奖励,强化所期望的行为,增加以 后这种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在时间上,强化应该紧跟行为表现之后,不要过长地拖延时间。强化时应确保学生知道自己的哪种行为受到了奖励,使之明确以后该怎样做。当期望的行为 建立和巩固后,应该逐渐淡化和降低外部的强化,促进行为的自主性和自控性。惩罚法当学生发生不良行为,通过给予厌恶刺激,或者减少,消除正强化来减少或终止行为, 在学校实际教育工作中,这是一种应用较多的方法。近期的一些研究也指出,惩罚能使个体 的某种行为与焦虑或恐惧联系起来,一旦这种条件反射形成,行为本身就可以导致焦虑和恐 惧。学生为了避免这种焦虑和恐惧,就不得不终止不良行为。但实际经验告诉我们要注意惩 罚的强度和限度,而旦并不是所有的惩罚都是有效的。负强化法当学生表现出所期望的良好行为时,减少或消除他不喜欢的刺激或情境,以促进学生以 后此种良好行为的继续出现。负强化也利用了不良刺激,但最终的目的是使学生建立良好行 为,并且个体是愉快的,这和惩罚的效果不同。正强化是利用奖励来促进良好的行为。惩罚 是利用不良刺激制II:或减少不良行为,而负强化是通过减少或消除不良刺激来促进良好行 为。消退法我们可以通过积极的强化来建立良好的行为模式,也可通过逐步减少和消除强化因素来 消除不良好的行为,后者就是消除法,消除法在教育中常见的就是“冷处理”。当青少年出现 某些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