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心-专注-专业专心-专注-专业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心-专注-专业传播学教程教案课程名称:传播学教程(第二版)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课程性质:必修计划学时:32课时选用教材:传播学教程 郭庆光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适用专业:适合作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新闻传播学相关专业、广播电视编导和播音与主持艺术专课程的教材。课程负责人:纪征第一周授课内容:传播学的学科体系、人类的传播行为、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多媒体课堂教学课时安排:2课时使用教材和主要参考书:1、传播学教程 郭庆光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传播学概论 威尔
2、伯施拉姆 新华出版社3、传播学导论 邵培仁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4、大众传媒概论张冠文编著 山东大学出版社教学目的与要求:1、客观地认识、分析和运用各种大众传播媒介;2解释媒介在形成人们价值观方面所起的作用。 3、运用传播学的基本理论解决信息传播中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难点:1、传播活动的几个层次2、电子媒介的类型和在人类传播中的意义教学内容:传播学的学科体系一、传播学的学科体系 1、从考察传播现象的角度一般分为以下几个研究层次: 传播过程研究 传播行为研究 信息科学研究 效果研究 宏观效果研究2、从传播行为和传播范围的角度可分为以下几个研究层次:(1)自我传播:这是指每个人的自我信息沟通。(2)人
3、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3)群体传播:这是指在某一无组织的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4)组织传播:这是指在有组织、有指挥中心的群体中进行的传播活动。(5)大众传播:这是指通过现代化的大众传播媒介,面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公开信息传播。(6)国际传播:大众传播媒介出现了很多跨越国界的传播行为,如卫星电视、短波广播、因特网等。3、从传播内容或专题的角度展开的研究政治传播研究文化传播研究科技传播研究传播媒介管理研究传播与社会变迁研究传播与信息社会研究 二、传播学研究的方法传播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应该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
4、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事实上,在以唯物史观建构传播学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已经在其著作中为我们提出了重要原则。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交往理论为传播学提供了科学的传播观。我们必须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系统观点入手,在强调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基础作用的同时,也对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信息生产与传播的特殊规律给以足够的重视。三、学习传播学的意义学习传播学的意义在于提高我们对传播规律的理解,使我们在预测和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传播方面能处于一个更加有利的位置。九十年代中期教育部把传播学列为一级学科,传播学研究的地位在中国正式确立。注意:1、正确处理“批判”和“借鉴”的关系2、实现传播学研究的本土化和中国化
5、传播学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它的理论构架的体系化,而且更在于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传播学的学习、研究和应用,将对社会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社会信息交流系统的建设,对新技术带来的社会变革,以及因社会变革而引起的社会、人际关系的变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无论对于我国的信息化建设还是对于传播媒介的发展,传播学研究都任重道远。人类的传播行为从媒介发展的角度看,人类传播的历程分为五个阶段:一、非语言传播时代 人类进化早期:后期:用非语言符号进行较为复杂的传播,交流场景: 特点:信息简短和单一,且缓慢进行二、口语传播时代1、语言大约产生于9万年前到4万年前之间。2、语言产生的原因:3、语言的产生大大加快
6、了人类走向文明的进程,对信息传播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语言拓展了人类信息传播的内容(2)语言不仅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而且成为人类重要的思想工具。(3)在长度、复杂性、准确性和精细程度方面,语言可以记忆、传递、接收和理解的信息,都远远超过了非语言时代。4、在口语传播时代,非语言媒介仍在发挥重要的作用。(1)结绳记事(2)实物信三、文字书写时代1、文字大约开始于5000年前,文字的产生是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二座里程碑。2、文字起源于图画,最早的文字都是象形文字。“书画同源”古埃及人的象形文字、我国商代的甲骨文3、造纸术的发明及手抄传播四、印刷时代1、我国在公元450年最早
7、发明了印刷术。唐朝刻印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印刷书籍。2、印刷术的发展公元1450年前后,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机,使信息的机械化生产成为可能,促进了书籍的廉价化。3、印刷机的出现为近代报刊的诞生奠定了基础。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带来的造纸、印刷、通讯、交通等领域的一系列巨大变革,极大降低了报纸的生产成本,为报纸的大众化奠定了基础。19世纪30年代“大众化报纸”-廉价的“便士报” (以纽约太阳报先驱报为代表 )的出现,标志着大众传播时代的开始。4、施拉姆对印刷媒介的高度评价“书籍和报刊同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是联系在一起的。报纸和政治小册子参与了17世纪和18世纪所有的政
8、治运动和人民革命。正当人们越来越渴求知识的时候,教科书使得举办大规模的公共教育成为可能。正当人们对权利分配普遍感到不满的时候,先是报纸,后来是电子媒介使普通平民有可能了解政治和参与政府。” 五、电子媒介传播时代电子传播的重要贡献就是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电影、广播、电视、因特网1、电影 1895年12月28日,被定为世界电影的诞生日,卢米埃尔兄弟被誉为“电影之父”。2、广播 1920年11月2日,世界上第一座广播电台,美国匹兹堡的KDKA电台开始播音,标志着电子媒介时代的到来。3、电视 1936年11月2日,世界上第一座电视台英国广播公司(BBC)电视台开播,标志着电视媒介的诞生。4、因
9、特网 网络传播是指以一系列高新传播技术为基础,利用网络进行信息传播的方式。最早的计算机网络于1969年在美国问世。因特网突破了大众传播时代的大众化、非目标性、单向区域传播的特点,而以个人化、目标性、双向互动、全球性传播的独特优势,对传统大众传播媒介构成了巨大冲击。复习思考题、作业题:1、从媒介发展的角度看,人类传播的历程分为哪些阶段?2、传播学的学科体系是怎样划分的?实施情况及教学效果分析: 通过本次授课,使学生理解了人类的传播行为的主要类型、人类传播的基本阶段,掌握了传播学的学科体系和研究方法。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案例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对传播学的学习兴趣,进一步理解了学习传播学的重要意
10、义,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二周、第三周授课内容:传播过程研究、传播过程的主要模式、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课堂教学课时安排:4课时使用教材和主要参考书:1、传播学教程 郭庆光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传播学概论 威尔伯施拉姆 新华出版社3、传播学导论 邵培仁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4、大众传媒概论张冠文编著 山东大学出版社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模式的概念和主要的传播模式2、符号的概念和分类教学重点,难点:1、拉斯韦尔的模式2、赖利夫妇的传播模式3、符号的分类教学内容:传播过程的主要模式一、模式模式是对规律的直观而简洁的表述,它是理论的简化形式。它可以把很
11、多复杂的规律变得清晰。1、模式的构成:(1)要素 (2)关系和结构 (3)过程 (4)功能 2、模式的类型:(1)文字模式 (2)图表模式 (3)数学模式 二、传播过程的特点 1、传播过程具有动态性 2、传播过程具有序列性 3、传播过程具有结构性三、传播过程的模式传播模式就是科学地、抽象地在理论上把握传播的基本结构与过程,描述其中的要素、环节及相关变量的关系。(一)传播过程的线性模式 1、拉斯韦尔著名的“五W”模式:WhoSays WhatIn Which ChannelTo WhomWith What Effect对该模式的评价意义:(1)该模式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却又阐释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
12、表述为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2)大众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就是沿着这个模式形成的。(3)传播过程是一个目的性行为过程,具有企图影响受众的目的。2、申农-韦弗数学模式 对该模式的评价(1)该模式引入了噪音的概念,表明传播过程会受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对信息的传播形成干扰。(2)该为以文理结合的方法考察传播过程打下了基础。 缺点:缺少反馈环节,把这个传播模式完全用于人类的社会传播是不行的。3、直线模式的缺点:(1)它是一个单向直线模式,容易把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关系和作用固定化。而人类社会的传
13、播活动常常是双向的。(2)缺乏反馈的环节,不能体现人类传播活动的互动性质。(二)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1、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人际传播)对该模式的评价:(1)强调了社会传播的互动性,把传播双方都看成是传播行为的主体,有重要意义。(2)该模式把传播双方放在完全对等或平等的关系中,与社会传播的实际传播情况不符。(3)该模式能体现人际传播特别是面对面传播的特点,不适用于大众传播的过程。2、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见教材)对该模式的评价:该模式充分体现了大众传播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传播过程的互连接性和交织性,初步具有了系统模式的特点。 3、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式该模式是在申农-韦弗模式的基础上发展
14、而来,明确补充了反馈的要素、环节和渠道,使传播过程更符合人类传播互动的特点。该模式还拓展了噪音的概念。但该模式没有揭示外部因素对传播过程的影响。(三)传播过程的系统论模式1、传播过程的宏观系统认知线性传播模式揭示了传播过程的最表象的、静态的传播要素。控制论模式指出了传播过程双向流动的特征。2、赖利夫妇的传播模式 总系统分析和评价:该模式该模式把大众传播看作是社会上各种社会系统中的一个系统,从社会学的角度和方法来分析大众传播。他们借用了社会心理学中有关基本群体(Primary group)和参照群体(reference group)的研究成果,揭示了基本群体与参照群体在传播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认为
15、传播系统处于一个包罗一切的社会系统(即社会)的框架之中,传播参与者,其周围群体以及更大的社会结构都处于这一社会系统之中。大众传播过程影响这个更大的社会系统,同时又受到它的影响。3、马莱茨克模式1963年,德国学者马莱茨克在其大众传播心理学一书中根据场论思想提出了一个大众传播场模式,运用系统的方法分析了影响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诸因素,特别注意突出媒介所受到的外部影响和其外部形象。他把大众传播看作是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在内的各种社会影响力交互作用的场,这一系统的各个主要环节都是这些因素或影响力的集结点,因此,传播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过程。评价和分析:马莱茨克模式是对于从
16、社会心理学角度研究大众传播的总结,它说明人类传播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心理过程,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行为都是许多因素的函数。它既指出了传播过程的社会制约性,也指出了其中的心理变量。他的分析较以往的研究更为系统、全面,且更具社会性。但这一模式虽然列举了影响传播的各种因素,却失之于没能对各因素的作用强度和影响力大小进行分析。4、大众传播的系统过程(1)大众传播是系统的集合它是使经济、社会日益全球化、信息化的电子媒介系统的一个系统。它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系统。大众传播自身又是一个由多个系统组成的系统。(2)大众传播系统的自组织原理开放性、非线性、不稳定性、非平衡性等(四)传播过程的模式总结三、社会传播的总过
17、程理论1、日本学者的传播总过程研究2、唯物史观下的社会总传播过程传播符号与意义、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一、符号的定义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二、信号与象征符 1、信号的特点:(1)信号与其表示的对象事物之间具有自然的因果性.(2)信号与其表示的事物之间通常具有一对一的固定对应关系2、象征符的性质(1)象征符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2)象征符不仅能够表示具体的事物,而且能够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的事物。(3)象征符不是遗传的,而是通过传统、学习来继承的。(4)象征符是可以自由创造的,与其指代的对象之间具有随意性。三、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一
18、)人类使用的符号: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二)语言符号语言:能指与所指,语言的传播功能主要体现在共时性;语言的产生是循序渐进的文字:文字的传播功能主要体现在历时性;文字的产生具有突变性 语言符号的伴生符号 (类语言) 外表(二)非语言符号 体态符号 时空语言 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 非语言符号是指除有声语言和书面语言外,直接达到打动人的感觉器官的各类符号。1、类语言指伴随语言而瞬息万变的声学行为,包括音量、音调、音色、重音、口音、节奏、速度和停顿等。2、外表外表:可控外表、不可控外表服饰:个性化的追求,服饰个性有特殊的内涵:制约服饰语言的因素:人服饰的个性化要与背景条件想吻合,就是国际上通行
19、的TPO原则,既Time、Place、Object 3、体态语:体态语指的是用表情、动作和体姿进行思想交流、表情达意、传递信息的非语言符号。可分为:表情语和姿势语。(1)表情语表情语是通过面部表情来交流情感,传递信息的语言。 在70 万种人体语言中,表情语就多达25 万种。 人们在交流过程中,目光交流达交谈总时间的50%70% 时,就可形成融洽的交谈。 公事凝视、社交凝视、亲密凝视、侧扫视面部表情可分为10种: 兴趣、愉快、痛苦、惊奇、愤怒、厌恶、惧怕、悲哀、害羞和自罪感 。(2)姿势语姿势语包括首语、手势语和体姿语。首语是指人体头部动作所传递的信息;手势语是指人体上肢所传递的交际信息;体姿语
20、是指人体的各种姿态所传递的信息。 手往哪放? 手势怎么做? 如何握手?4、时空语言:是指人们利用时空来表达某种思想的社会语言。 霍尔的“空间传播理论”:距离和方位 在社交场合,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可分为四个区:亲密区 360cm。5、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三)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关系:意识与潜意识的关系四、符号的基本功能:1、表述和理解2、传达功能 例: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3、思考功能五、职业传播者运用非语言符号的原则1、和谐协调;2、自然得体;3、个性魅力;4、注重效果复习思考题、作业题:1、分析拉斯韦尔的“五W”传播模式2、请举例说明大众传播中传播者的把关行为。3、什么是社会传播的总过程
21、理论?4、简评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5、简述符号的意义。6、象征符具有哪些特性?7、非语言符号有哪些类型?8、符号的基本功能有哪些?实施情况及教学效果分析通过本次授课,使学生理解了人类的传播活动的主要模式、各类模式的意义、人类传播中符号的意义和功能,掌握了运用模式对传播活动进行分析的方法。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案例教学方法,加深了学生对传播过程的理解,进一步理解了符号的意义和功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第四周、第五周授课内容: 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象征性社会互动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课堂教学课时安排:4课时使用教材和主要参考书:1、传播学教程 郭庆光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传播学概论 威
22、尔伯施拉姆 新华出版社3、传播学导论 邵培仁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4、大众传媒概论张冠文编著 山东大学出版社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符号的意义2、象征行为和象征互动理论教学重点,难点:、象征互动理论2、符号的意义教学内容: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一、意义意义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意义属于人的精神活动的范畴,与人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密切相关。符号是意义的载体和表现形态。二、符号意义的分类1、明示意义与暗示意义2、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3、指示性意义与区别性意义语言符号的暧昧性表现在:1、语言符号本身意义的模糊性2、语言符号的多意性三、
23、传播过程中的意义1、传播者的意义2、受传者的意义3、情景的意义美国人用食指和拇指作零的形状,意思是“说”一切顺利。然而同样的手势,在日本表示钱,在马耳他和希腊是侮辱,而在巴西则被视为下流。符号本身是有意义的,但意义并不仅仅存在于符号本身,而是存在于人类传播的全部过程和环节当中。三、传播过程中的意义1、传播者的意义2、受传者的意义3、情景的意义美国人用食指和拇指作零的形状,意思是“说”一切顺利。然而同样的手势,在日本表示钱,在马耳他和希腊是侮辱,而在巴西则被视为下流。符号本身是有意义的,但意义并不仅仅存在于符号本身,而是存在于人类传播的全部过程和环节当中。符号本身之外还有意义吗:1、不能以明确的
24、符号形式表达出来的意义不是清晰的意义。2、符号与意义的关系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3、人类整体驾御符号表述意义的能力是无限的,而作为个人这种能力是有限的。4、一系列情景符号及其相互组合能够形成符号本身所不具有的意义。象征性社会互动一、人的象征行为1、象征行为指的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摧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
25、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灿漫时,她在丛中笑。例如:国旗:中华人民共和国红豆:玫瑰花 爱情2、象征互动理论米德、布鲁默、特纳等象征互动理论把人看作是具有象征行为的社会动物,把人类的象征活动看作是一个积极的、创造性的过程,是人类创造出广泛的文化的一种能力,认为研究象征行为不仅对揭示人的本质,而且对理解现实的社会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象征互动理论的核心问题是考察以象征符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它有三个基本前提:(1)人是根据意义来从事行动的;(2)意义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产生
26、;(3)意义是由人来解释的。二、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象征性社会互动,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1、象征性社会互动是互动双方通过象征符来交流或交换意义的活动。2、意义交换的前提是交换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3、意义交换作为互动性传播活动,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自我是“主我”与“客我”的统一4、意义互动在社会关系中产生,她即是社会关系形成的纽带,又反过来影响了社会关系。三、象征性文化与现代社会文化:人类为了传达关于生活的知识和态度,使之得到传承和发展而使用的、以象征符形式来表现的继承性的观念体系。文化符号体系的的内容和含义是以社会和约的方式形成的,而他们
27、它们一旦具有了这种共同性和统一性,就会对社会成员的行为产生约束作用,这种约束有时甚至是强制性的。复习思考题、作业题: 1、在传播过程中,除符号本身的意义之外还有哪些意义在起作用? 2、谈谈共通的意义空间在传播中的作用。实施情况及教学效果分析通过本次授课,使学生理解了人类传播活动符号的分类及符号在意义交流中的作用,从而加深了对象征互动理论的理解。第六周、第七周授课内容:受众研究受众的选择心理和选择行为受众研究的方法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课堂教学课时安排:4课时使用教材和主要参考书1、传播学教程 郭庆光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传播学概论 威尔伯施拉姆 新华出版社3、传播学导论 邵培仁著 浙江大学
28、出版社4、大众传媒概论张冠文编著 山东大学出版社教学目的与要求:1、受众的选择心理和行为选择2、受众研究的方法教学重点,难点:1、受众接受信息的行为选择有哪些?2、受众研究的方法有哪些?教学内容:受众的选择心理和选择行为一、受众选择信息的心理1、求知:对新情况、新知识、新变动信息的认知渴望,是人们动机心理的反应。2、求新:受众对于有新意的新闻信息的心理指向。3、求同:受众对于同自身具有某些共同性事物感兴趣的心理。4、求异:受众的好奇心理之一。PS:“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是新闻”5、求趣:人们对于有趣味性的事物的心理指向。6、求美: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心理指向。7、从众心理:由于实际上或心理上的压
29、力,而采取同多数人一致的信息取舍与信息理解。二、受众接受信息的行为选择(一)选择性接触:受众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态度对新闻媒介、新闻信息的取舍,称为受众的选择性接触。即受传者是否注意到媒介及其信息。这是受众心理选择过程的第一个环节。从传播者如何适应受众的选择性注意考虑,传播媒介的信息要想具有吸引力,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易得性:所传播的信息必须能使受众以轻易的手段获得。2、对比性:与环境中的其他部分形成强烈的对比常常可以吸引受众。3、报酬与威胁:受众能灵敏地感知和记忆那些有利于其需求和兴趣的信息;而对那些可能危及自身的警告性信息则会有特别的戒备。从受传者接受信息的动机进行分析,其动机有:1、获取有
30、关社会公众事务的信息,以满足日常生活的信息需要。2、娱乐。3、社交。在社交中,大众媒介的传播内容是很好的讨论或聊天话题。4、心理需要。为了增加信心、取得宽慰、减轻烦恼等,受传者常常转向大众媒介以寻求各种满足或解脱。(二)选择性理解: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信息所做的不同的理解、解释和结论,有时甚至是相反的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受众的心理、感情、经历、需求以及所处环境等的不同。这是受众心理选择过程的核心,又称为信息传播的译码过程。(三)选择性记忆: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或活动的反映的取舍。选择性注意 选择性理解 选择性记忆这三个环节相当于受众心理的三道防线。媒介的信息如果不合己意便会在最外层被拒绝,得不到
31、注意。如果有些信息无法避开,这时中层防线便可在解释信息符号时予以有选择地理解。如果信息再突破了这一层,受众便会在最里面的一道防线进行选择,记住那些符合需要的信息而抛弃无用的信息。可见,受众的心理选择过程既有“防卫”又有吸收,而吸收的成分更大一些。三、传受双方的心理调谐1、了解受众、研究受众2、运用心理机制进行心理调谐四、受众的权利和义务受众的权利主要包括:1、知情权:公民了解公共事务、获得和知晓相关信息特别是官方信息的权利。2、表达权:又叫媒介接近权,指受众利用新闻传播媒介表达自己的意愿、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3、名誉权:指受众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的社会评价即自己的名誉依法享有不可侵犯的
32、权利。4、隐私权:是指受众拥有的对个人的身体或日常生活不愿公开的“隐”的情况和“私”的权利。受众的义务:作为民事主体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受众研究的方法一、反馈与受众调查 反馈是构成传播过程必不可少的要素。它是指受传者对接受到的讯息的反应和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在信息反馈过程中,传播者便是受传者,受传者则变成了传播者。反馈是一种双向对话,是体现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的重要机制,其速度和质量依媒介渠道的性质而有所不同,主要有延迟性、间接性、代表性、累积性、量化性等特点。受众调查研究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以帮助传播者了解分析受众,改善提高传播效果为目的的一种研究方法。二、受众调查的种类、方法
33、和手段受众调查的主要种类有抽样调查法、访谈法、内容分析法和控制实验法。 抽样调查法是对一部分人或特定“人口”样本(杂志订阅者、报纸读者、电视观众等)的研究,它根据统计学原理将从样本中得出的结论推广到全体人口,具有一定程度的确定性和可信性,适用于较大范围的调查。 访谈法是一种对话的技术,以使调查者能够理解并解释研究对象的行为或看法。访谈的类型主要有如下五种:(1)民族志学访谈法;(2)知情人访谈法;(3)应对式访谈法;(4)叙事访谈法;(5)焦点组访谈法,它主要侧重于较小范围以及问题不太多的调查。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明示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调查方法。其特点是客观性、系统性和普遍性
34、。调查者多用内容分析法来分析传播内容与受传者的关系考察特定社会群体经常接触的媒体内容,分析他们的兴趣、关心和需求,以及接触和解读的过程、结构和特点等等。 控制实验法多用于研究人的认知或心理变化,是处理因果关系问题的传统方法。一个实验包含了试验者对变量的控制或操纵和用公正、系统的方法观测的结果。经典的实验将回答一种变量是否或在什么程度上影响另外一个变量的问题。三、我国受众调查的发展概况 第一阶段(19821985):受众调查的起步、发展阶段。 第二阶段(19861988):受众调查走向黄金时期,并成为新闻改革的催化剂。第三阶段(19891991):受众调查开始深入理念层,并进一步完善调研机制。第
35、四阶段(1992至今):受众调查重振雄风并逐步走向市场阶段。受众调查也成为媒介市场调查的一部分,其作用主要是测定转型时期不断变化的受众需求,以保证在不断变化的受众市场重新定位。复习思考题、作业题:1、受众接受信息的行为选择有哪些?2、选择一种受众研究方法,对某一传媒现象进行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实施情况及教学效果分析: 通过本次授课,使学生理解了受众的心理选择行为和过程,掌握了受众研究的基本方法及我国受众研究的发展历程。第八周授课内容:传播效果研究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传播效果产生的过程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课堂教学课时安排:2课时使用教材和主要参考书:1、传播学教程 郭庆光著 中国人民大学
36、出版社2、传播学概论 威尔伯施拉姆 新华出版社3、传播学导论 邵培仁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4、大众传媒概论张冠文编著 山东大学出版社教学目的与要求:1、明确传播效果的含义。2、传播效果的分类。教学重点,难点:1、什么是传播效果?它有哪些含义?2、传播效果可分哪些层面?3、了解有关传播效果研究的理论的主要观点教学内容:传播效果研究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一、传播效果传播效果,是指传播出去的信息受到了关注、留下了记忆、改变了态度、导致了个人的或社会的某种行为的变化。对传播效果的理解:1、从微观角度来解释,是指信息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了(包括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的)变化。通常从传播者为中心的
37、角度,以传播者的目的是否达到为判断是否产生效果的标准。2、从宏观角度来解释,是指信息传播活动对受众和整个社会产生的所有效果的总和,这种传播效果可能表现为一种长期、潜在的综合效果。二、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1、媒介万能论(20世纪初到30年代末)这一时期的代表理论是“魔弹论”等,它们认为:媒介是万能的,可以随心所欲地影响受众,从而产生巨大的传播效果。2、有限效果论(30年代到60年代初)这一时期的代表理论是有限效果论。该理论认为大众媒介并非作为传播效果的一个必要条件或者是充分条件而存在,相反,其主要效果是调节各因素之间的联系。也就是说,媒介的效果只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社会结构以及社会文化背景中产生和运行。3、效果研究的转折(60年代)这一时期的效果研究的转折性发展表现在:研究的注意力转向对长期效果的研究,而不只是对认知、态度、感情的研究;转向对环境、倾向和动机之间互动关系的研究;转向对集体现象的研究,如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代理记账服务合同样本
- 2024山地林权承包合同范本
- 工程质量责任合同范本阅读
- 常见劳务协议书样本
- 2024年度品牌授权合同标的及相关服务说明
- 海洋货品运输合同范本
- 2024个人机动车买卖合同模板
- 房屋买卖违约赔偿协议
- 2024合同交底的具体步骤合同交底范本条文2
- 基础版员工劳动合同书样本
- 2024年度-财务管理PPT模板
- 人工智能专业生涯发展展示
- 保险公司员转正的心得体会3篇
- 小学三年级数独比赛“六宫”练习题(88道)
- 常用保全知识课件
- 武术教育方案
- 某户外亮化工程冬雨季、夜间施工措施
- 2024年山东黄金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医院培训课件:《危重患者护理文书书写规范》
- 小学数学创新作业设计研究的中期成果
- 糖皮质激素在呼吸科应用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