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教参批判性解读系列论文第九篇_第1页
人教版教参批判性解读系列论文第九篇_第2页
人教版教参批判性解读系列论文第九篇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人教版教参批判性解读系列论文第九篇】 意味的生发:时间的隐喻别了,“不列颠尼亚”新闻叙事艺术赏析福建省厦门一中 苏宁峰【摘要】别了,“不列颠尼亚”的新闻报道含蕴深醇。人教版教参对它的解读取径单一所见有限,存在着解读而不解赏的肤浅化阅读的失误。无论编者教者都自当辗转文丛,沉涵熟复,以期阐幽发微,深抉文心,有所启发教益于读者与学者。其文赏析要点在于:报道中的时间元素与丰富的隐喻象征元素。【关键词】肤浅化阅读 时间 隐喻【正文】 一众所周知,别了,“不列颠尼亚”是获得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新闻佳作。人教版将它编列在高一年语文必修教材“新闻和报告文学”单元。其入选缘由,除了其所报道的“香港回归

2、”事件本身具有非凡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外,还有报道对于事件的历史含蕴的深入挖掘所酿就的深醇意味。这种意味如暗香浮动,幽韵满纸。教参编者闻香辨色,说它有“厚重感”、“历史的纵深感”,说它是关于香港回归的众多报道中“最别致的一篇”,并围绕其文味编写设列,其识见与努力俱在。然解味终非易事。闻香者若知爱梅的陆游曾有诗云“东坞梅初动,香来托意深;明知在篱外,行到却难寻”,则可感寻味之非易;若知唐人东方虬亦曾有诗云:“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则亦可感识味之非易。然寻此“非易”解其真味,则事涉教参之职责使命,事关文学教育之真谛,不可囫囵。编者与教者都自当辗转文丛,沉涵熟复,以期阐幽

3、发微,深抉文心,有所启发教益于读者与学者。熟读人教版教参之寻味与解味,憾其肤浅未达。编者在“整体把握”栏目中自解“别致”之意,说此文“选择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角度,并且把末代港督乘英国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史的背景中,更加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且概其要,其“别致”有二:一是选择英方而非中方的报道角度;二是将现实置放于历史背景前以凸显现实的历史意义。此论为教参此课之纲目线索,宜加申论。首先,其选择英方的报道角度之“别致”只是相对于国内的报道而言,若置于当时全球770多家新闻机构8400多名新闻记者的报道中,则其论未确可知;且政权交接仪式后有一段(倒数第三段)完全以中方

4、为叙事主体的报道,可见不当将“选择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角度”之说绝对化;其“英方撤离”的报道角度只是其选材角度,未可视为报道视角。报道者仍然是站在中方的价值立场,以华人历史性的“见证”方式,聚焦“英方撤离”的历史事件。其次,“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史的背景中,更加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此说,在教参后面逐渐推演变异成思维单调表情呆滞的嗫嚅自语:“对比手法”、“鲜明的对比”、“历史的今昔对比”、“把历史的今昔放在一起相互对照”;“历史的跨度”、“历史的纵深感”、“厚重感”等。这些词语反复重复,显见编者取径单一所见有限的困窘。可举典型一例以证:如众周知,全文最后一句“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语味

5、醇酽深值涵咏。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陈日亮老师就曾由此字句上揣摩出五层思索来。可人教版教参对此句内涵解释却是如此:“大英帝国从海上乘船登陆香港,开始了长达156年的殖民统治;1997年7月1日凌晨,香港顺利回归祖国,参加仪式的英国官员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了香港,消失在南海的茫茫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也是一句概括性很强的话,把香港百年历史的沧桑巨变凝聚其中,暗含着历史和现实的对比。”释读如此自招其诟,日亮老师在文章中直截质问:“这究竟揣摩出了什么?除了复述新闻(还有出入,如参加仪式的英国官员)和概括性很强这样的废话,就只剩下凝聚沧桑巨变和对比历史现实这两个意思。前一句是大话,后一句是空话,不客气地说

6、,是废话。”这空话废话的窘境背后藏着的满是无话可说强说新愁的尴尬。其实,若能拥有新闻学常识,即可知要论此文“别致”,则当首推其新闻叙事原则之“别致”。九七年香港回归报道,于国内新闻界而言,首先是政治宣传的大事。不仅其宣传主题是预设好了,且其新闻叙事原则亦因相沿而成习。其时多数报道均秉持着“意义中心原则”的写法:即新闻事实服务于既定中心,报道注重整体全面,以表现为主,抒情言志色彩浓烈。而此文则独辟蹊径采用“事件中心原则”的写法:其新闻采写即如马克思所说的“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而非“根据希望来描写事实”,克制主观情志,力求“再现”事实,以保持新闻报道“客观公正”的立场;其主观情志则往往深藏于其报道

7、视角、素材选择及戏剧性细节等因素之中,令人回味。别了,“不列颠尼亚”即其文也。 二坦率地说,别了,“不列颠尼亚”的醇厚意味并非来自于表达什么而在于怎么表达。时任人民日报总编的范敬宜在总结“香港回归”报道的成就时说:“突出宣传了邓小平同志一国两制思想”“广泛宣传了香港基本法”“贯穿了爱国主义教育”。其总结即是预限,此文不离此限。教参中谈“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谈“香港回归祖国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举国欢庆,要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即其宣传主题的表示。而真正酿造了意味、调和了意味的创造在于写作者们对于某些因素的独到发现与创造性的运用。首先是时间。因为,对于告别和

8、回归来说,没有比时间更好的表现元素了。选择了时间,时间自己就会开始叙说意义酿就意味。一般地说,时间是新闻叙事中一个最基本也是最本质的参数与维度。但在别了,“不列颠尼亚”的报道中,时间元素的鲜明还更有如石出秋江,雁横长空,其形象气质风神骨立,意韵深醇。欲赏读此篇,若不经由此径则不见舆薪,若不擘肌分理则难得真趣。先整体勾勒一下别了,“不列颠尼亚”报道的结构轮廓这是玩味的起点。报道的主体部分按线性时序叙写英方撤离的四个场景:场景一:4:304:40分,港督撤离督府的告别仪式,简要回顾港督府的历史;场景二:6:157:45分,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简要回顾英国驻军的历史;场景三:6月30日最后一分钟

9、,中英交接仪式上英国最后一次降旗;点评英国殖民史的时长与终结。场景四:0:40分,“不列颠尼亚”号载员撤离,简要回顾英国殖民香港的历史。在“以事件为中心”的新闻叙事报道中,“选择与剪裁”不可避免地暗含着传播主体的行文布意与表现倾向。若结合主权的三大象征体:旗帜、总督和驻军的常识来转化翻译,那么这四个场景则显露出初始的趣味来了:场景一:现场中,见证英国治权的结束;历史上,回顾英国治权史;场景二:现场中,见证英国驻军的结束;历史上,回顾英国驻军史;场景三:现场中,见证英国殖民主权的结束;历史上,点明英国殖民史时长。场景四:现场中,见证英国殖民者的撤离;历史上,回顾英国的香港殖民史。四个场景中分明可

10、见两个纵列:现场纵列,其意在做历史性的神圣见证,其见证选择的必须是富有历史象征意义的时间节点;历史纵列,其意在回顾中速写一幅微缩的英国在香港乃至于东方殖民史与帝国兴衰史。这两个纵列,犹如此篇报道结构大厦的两根础柱,含蕴深壮,富有视觉体积感。再细察时间。在这四个场景,分明是两种时间类型构成了这两个时间序列:其两种时间类型是现场时间(或称“叙事时间”)与历史时间;这两种类型时间结构出了文章的“时间经纬”与横纵坐标:现场时间为经线,标示纵坐标轴;历史时间为纬线,标示横坐标轴。这两种时间类型因其属性不同而各具风格各擅其能。具体赏析一下。现场时间以“分”单位,其功能在于提供新闻事件的仪式流程以及新闻报道

11、结构的纵向时间序列。其状如点,讲究精度、密度与序列,这是国家乃至国际大型活动中仪式时间的特点:讲究精度,甚至到分到秒,这种精度体现的是仪式的神圣性与历史性;讲究密度,其时间分布体现着作者的选择剪裁之用心,也刻画着中英主权交接的繁弦急管中有条不紊的节奏气度;讲究序列,这种讲究精度的时间序列有如錾刻历史的编年,神圣庄严,这种讲究密度的时间序列又有如计时嘀嗒,声声催人,时间恍然间仿佛是活体:它在留恋又在期待,它在淌尽又在萌芽,它在死去更在重生。而历史时间则基本以“年”和“任”等大时间为单位,其功能在于提供新闻事件的历史认知、历史参照以及新闻报道结构的横向时间轴线,赋予现实事件以历史纵深的投影与意味的

12、赋予。其状如线其形如影,讲究跨度与长度。它以随场注释的方式,分别简叙:英国委任治权的港督和港督府小史;英国驻军香港小史;英国占领香港的起止小史。其简叙勾勒出了英国的香港殖民史与兴衰史,提供给受众以理解现实的历史参照与情感暗示。其中深可玩味的是,作者对待历史时间,无论是写其跨度与长度,从起始到终结,无论多长,其强调点则必落在“终结”的意义上。比如导语首句“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其强调点在于“最后一次”;比如港督离任降旗,“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它强调的还是“最后一次”,强调的还是“终结”;比如谈港

13、督府,“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也还是强调“终结”。作者以此两种类型时间结构报道主体的四个场景。每个场景同时集成了现场时间与历史时间,它们互相倚靠互相支撑互相赋予意味:如无现场时间,则历史时间无从附丽无从展开,无从在与现场时间的相互映照中生发出历史深沉的况味感;如无历史时间,则现场时间如主权交接仪式的“流程表”,只有贫瘠的时程信息,既无景深也无意味。现场时间因有了历史时间,则犹如彗星之有了彗尾;历史时间因有了现场时间,则犹如天空之有了水面。现场时间与历史时间之间以“闪回”的方式完成场景内部的切换,但造成的却是电影中“叠印”的效果,现实与历史被压缩在同一平面上

14、,好像同时发生同时在场似的也就是说,历史时间在现场。每一次回溯都仿佛是将历史拉回到现场,以现在时的方式参与到现场感的构建与历史感的酿造中。这就像是电影,电影表现已经发生过的行为,“而影片的画面是现在时的,因为它使我们感觉到在现场跟随这一行动”,“电影中的一切始终处于现在时。”在这样扁平的时间平台上,不同时态的两种时间对比浮凸出来:现场时间主唱“英国今离”,而“历史时间”主唱“英国曾来”,这“去”“来”对比唤醒了读者对于帝国历史兴衰的直觉反应:“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只此一念,历史沧桑感与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沛然勃发。由此体精察微再进一步:现场时间与历史时间同在现场,则共同见证者,不仅有现

15、实,更还有历史。而四个场景中的历史时间成纵列地勾勒出了英国殖民香港的简史,则不仅提供给读者大历史的广角视野,而且事实上通过这种历史的引进而将见证者的身份拓展至中国人的最大公约数:即历史意义上的全体华人。只要熟悉这段历史时间,体认这种历史描述,则即默认为在场见证,则即易于触发相适的历史与民族情感。总结一下,别了,“不列颠尼亚”的报道,不止是四位记者的现场见证,更是有着共同历史经历的全体华人的历史见证;也正是基于这种见证者身份开拓的发现,我们便更能体会出“香港回归”报道背后那更醇厚的意味:文字里沉积着的不仅有我民族百年来强烈而深沉的民族尊严、自豪感与爱国主义情感,还有我民族对公平正义的历史逻辑的追求与奋斗! 三娱乐至死的作者尼尔波兹曼有个著名的命题:“媒介即隐喻。”别了,“不列颠尼亚”采用“事件中心原则”的写法来报道,一方面要遵循客观再现的要求,这是新闻传播“合规律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