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苏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二专题 《获得教养的途径》课件及练习(7份打包)_第1页
2021年苏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二专题 《获得教养的途径》课件及练习(7份打包)_第2页
2021年苏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二专题 《获得教养的途径》课件及练习(7份打包)_第3页
2021年苏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二专题 《获得教养的途径》课件及练习(7份打包)_第4页
2021年苏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二专题 《获得教养的途径》课件及练习(7份打包)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2021年苏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二专题 获得教养的途径课件及练习(7份打包)求学之道劝学(节选)一、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蓼蓝(lio) 靛青(din)跂望(zh) 驽马十驾(n)B.鳝鱼(shn)舟楫(j)锲而不舍(qi)木直中绳(zhn)C.须臾(y) 跬步(gu)骐骥(j) 以为轮(ru)D.槁暴(p) 省亲(shn)蟹螯(o) 金石可镂(lu)解析:BA项,“跂”应读q;C项,“跬”应读ku;D项,“省”应读xng。2.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月出于东山之上B.吾尝终日而思矣 拔剑

2、切而啖之C.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圣心备焉D.相与枕藉乎舟中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解析:AA项,均为介词,从;B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承接;C项,兼词,于此/语气词;D项,介词,相当于“于”,在/介词,相当于“于”,对。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上食埃土,下饮黄泉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C.非能水也,而绝江河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解析:C水:名词作动词,游泳。其余三项都是名词作状语。4.下列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C.用心一也 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解析:BA项,意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现为神的总称;C

3、项,这里是两个词,用:因为。“用心”现指“居心”“存心”或“集中心力”;D项,藏身,现指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5.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A.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B.甚矣,汝之不惠C.不复挺者,使之然也D.以为轮,其曲中规解析:A例句和A项都是定语后置句;B项,主谓倒装句;C项,判断句;D项,省略句。6.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D.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解析:DA项,“有”通“又”;B项,“生”通“性”;C项,“知”通“智”。7.下列叙述不符合文

4、意的一项是()A.劝学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说学习的意义非常重要,所以不能停止;另一方面说对待学习应采取的态度和方法,那就是不能停止。B.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后天不断学习改造获得的。人要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C.荀子认为,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而君子之所以成为君子,是因为他们善于利用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这种“学而后知”的观点,在当时的条件下是难能可贵的。D.劝学的比喻,灵活多变。有的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有的先设比喻,再引

5、出道理,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和“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解析:DD项,所举例子应该互换。8.在下列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司马谈把先秦诸子划分为“六家”,刘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划分为“十家”。这对春秋战国思想的研究是有贡献的,但应指出,。如杨朱学派在当时影响颇大,而且杨朱与老子、庄子不同,其观点立场更不一样,不宜列入道家,应是独立的一家。还应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据韩非所说,孔子死后儒家分为八派。在儒家八派中,影响较大的是孟子和荀子。孟子和荀子都不是简单地继承孔子,而是各有发展。?解析:解答这类题目,需根据上下文

6、语境进行分析判断。空由下文可以推知。空也可通过下文推知。答案:这些划分并不完全正确(科学、合理等)同一家分化出来的不同流派在继承中发展二、阅读鉴赏(一)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911题。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9.解释文中加

7、点字的意思。(1)学不可以已()(2)而青于蓝()(3)金就砺则利()(4)声非加疾也()(5)而闻者彰()(6)而绝江河()答案:(1)停止(2)比(3)靠近(4)快,速。这里引申为“洪亮”(5)清楚(6)横渡10.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译文:? ?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译文:? ?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译文:? ? 答案:(1)即使再把它晒干了,它也不再挺直的原因,是火烤弯曲使它变成了这样。(2)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能对自己检查反省,于是就能智慧通明并且行动没有过错了。(3)有学问有修养之人的天资并非有什么

8、特异之处,只不过善于借助于外物罢了。11.这两段文字通过设喻方式,列举许多常见的生活现象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 ? 答案:后天学习对于人的发展很重要,所以“学不可以已”。(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15题。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12.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1)风雨兴焉()(2)不积跬步()(3)驽马十驾()(4)下

9、饮黄泉()答案:(1)兼词,于之,从这里(2)半步(3)马行走一天的路程(4)地下的泉水1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译文:? ? (2)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译文:? ? (3)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译文:? ? 答案:(1)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那么精神就会达到很高的境界,圣人般的思想也就具备了。(2)雕刻一下就放弃了,那么即使是烂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一直刻个不停,那么即使是坚硬的金石也可以雕刻。(3)螃蟹有六条腿和两把大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和鳝的洞穴,它就没有可以安身的地方,这是它用心浮躁的缘故。14.把这段文字

10、分成三层,并且概括每层的要点。(1) ;?(2) ;?(3) 。?答案:(1)“骐骥一跃”前,说明学习要日积月累(2)“蚓无爪牙之利”前,说明学习要持之以恒(3)“蚓无爪牙之利”到结束,说明学习要专心致志15.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各有什么好处?请各举一例加以简要说明。 ? ? 答案:(1)运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好处是生动形象,深入浅出,比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两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积累对于学习的重要性。(2)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好处是使道理更加鲜明突出,比如:将蚯蚓与螃蟹作对比,形象深刻地说明了专一对于学习的重要性。(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

11、21题。(一)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刘向说苑)(二)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三)自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

12、,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刘向列女传)16.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戏:戏弄B.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庐:简陋的房子C.男则堕于修德堕:堕落D.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师:从师学习解析:C堕:通“惰”,懈怠。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子之废学,若吾断

13、斯织也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B.夫君子学以立名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C.晋平公问于师旷曰 水为之,而寒于水D.何以异于织绩而食 吾尝终日而思矣解析:DD项,均为连词,表修饰。A项,结构助词,取独/结构助词,的。B项,连词,表目的,用来/介词,因为,由于。C项,介词,引出对象/介词,比。18.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B.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C.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D.夫学须静

14、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解析:C可根据句子的对称来划分。19.下列各句分为四组,都与“劝学”有关的一项是()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学无以广才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A.B.C.D.解析:C是晋平公的话,与“劝学”无关;是说“静”“俭”的重要性;是说“学习”的结果。20.下列对上述三段文意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文字,通过晋平公与师旷的对话,阐述师旷对学习的见解,告诫人们学无止境,这正应和了劝学中所说的“学不可以已”。B.第(二)段文字,诸葛亮从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

15、述,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需要静,学习需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C.第(三)段文字,孟母教诲孟子的主要道理是学习要取得成就,必须要有恒心,坚持不懈。D.在论证方式上,第(一)段运用比喻说理,第(二)段运用对比说理,第(三)段运用的也是比喻说理的论证方法。解析:D第(三)段运用的是类比说理,拿“学习知识”和“纺线织布”进行类比。2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译文:? ? (2)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译文:? ? 答案:(1)少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日出时的阳光;壮年的时

16、候好学,就如同太阳在中午时的光明;老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点亮蜡烛的光亮。点亮了蜡烛的光亮,和在黑暗中行走相比,哪个更好呢?(2)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参考译文:(一)晋国的平公(国王)问师旷(人名):“我年纪(有)七十岁了,想学习,恐怕已经太晚了吧。”师旷说:“干吗不点燃蜡烛呢?”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他的君王的呢?”师旷说:“我怎么敢戏弄我的君王呢?我听说,少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日出时的阳光;壮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太阳在中午时的光明;老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点亮蜡烛的光亮。点亮了蜡烛的光亮,和在黑暗中行走相比,哪个更好呢?”平公说:“(说得)好啊!”(

17、二)君子的品行,依靠安静提高自己的修养,依靠节俭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淡寡欲就不能显现出自己的志向,不宁静沉稳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学习必须静下心来,必须依靠学习才能增长才干,不学习就不能有广博的才智,没有志向就不能成就学业,纵欲放荡消极怠慢便不能振奋精神,冒险急躁便不能治理品性。年华随时间流逝,意志随岁月消磨,于是枝枯叶落,大多不能对社会有所作为,等到悲凉地守着贫穷的小屋时,后悔又怎么来得及呢!(三)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正在织的布剪断。孟子

18、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原因,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有学问的人勤学以树立名声,好问以增加学识,因此平素居家才可以安宁稳妥,外出才可以避免祸患。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这和依靠织布而生存有什么不一样的呢?如果中途废弃而不做,哪能使她的丈夫和儿子有衣服穿并且长期不缺乏粮食呢?女子若失去她赖以生存的技艺,男子若对修养德行懈怠,那么不是去做小偷,就是被俘虏、被奴役。”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拜子思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方法。三、语言运用22.中国文化传统中有许多脍炙人口、流传

19、至今的古训,它们不仅寓意深刻,而且对人们有警示作用,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是“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这则古训告诫人们要换位思考,尊重他人。请根据示例,从本文中选取一条你最喜欢的古训推荐给大家,要求语言简明连贯。(1)我最喜欢的一句古训是:?(2)这句古训的意思是:? ? ? (3)这句古训告诫人们:? ? ? 答案:(示例一)(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2)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出来的,但它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但它比水更寒冷。(3)后来者居上(示例二)(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镌刻东西时)用刀刻一下就放弃,(

20、即使是)朽木也刻不断;用力刻个不停,(即使)是金属和石头,也可以雕刻(成器)。(3)只要有恒心和毅力,做什么事情都能成功。四、名句默写23.根据对劝学的理解填空。(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印证了这句话。?(2)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 ,”观点相同。?(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4)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5)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是:,。?(6)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是: ,。?答案:

21、(1)学不可以已(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学不可以已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6)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课件42张PPT。获得教养的途径求学之道劝学(节选)书香晨读国学讲堂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学习与思考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真知,否则就会收效甚微。2.闻之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不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荀子儒效) 听到了而没有

22、见到,即使听到了很多,也必然有谬误;见到了而不理解,即使记住了,也必然虚妄;理解了而不实行,即使知识丰富,也必然会陷入困境。 知识的价值在于实践,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只有知行统一,在“学”中丰富知识、开拓思维、推动实践,学以致用,才能在“用”中发现与解决问题、提高素质与能力。导入阅读劝学 唐孟郊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赏读:此诗通俗易懂,只有击打石头,才会有火花;如果不击打,连一点儿烟也不会冒出。人也是这样,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掌握知识;如果不学习,知识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只有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才能得到真知。最后勉励青少年惜

23、时如金,及时勤奋攻读,从学习和实践中增长才干,早日成才,以免“老大徒伤悲”。一、相关链接自主预习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时人尊而号为“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除绝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作品外,小部分是其门人的著作,共二十卷,收文章三十二篇。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1.走近2.文学常识(1)荀子拒赏荀子在做兰陵县令期间,恰逢兰陵大旱。荀子带领弟子李斯和陈嚣为百姓寻找水源。而楚王传旨,要荀子代替

24、他祭天求雨,荀子不愿意做这种愚蠢的事情,他要继续为百姓找水。天下起了大雨,楚王认为荀子替他祭天求雨有功,给予重奖,荀子不接受奖赏,还当众宣讲“天论”,说天有它自己的运行常规,不因人的意志而改变,下雨了,那是天上有雨,不是人求来的。人可以利用天的运行轨迹,去做对人有用的事情。(2)荀子的高徒荀子有两个高徒,一个是秦国的丞相李斯,辅佐秦王嬴政剪灭六国,定天下于一统;另一个是韩国的公子韩非,先秦法家的集大成者,曾著韩非子一书,为秦王赏识。有一次,李斯向荀子请教说:“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后,秦国从一个西戎小国一变成为四海之内最为强盛的军事大国,在诸侯国中威望也是最高的。这些都不是通过先生所说的仁义、礼制得

25、到的,不过是看怎样有利于国家就怎样做就行了。先生您对此有什么看法呢?”荀子面色沉重地答道:“事情并不是你所说的那样。你所说的利并非真正的利,因为这是一时的利;我所说的仁义才是最大的利,而且是延至万世的利。”商鞅只看到了权力可以威慑人心的一面,却忘记了一味膨胀权力欲望进而不择手段地去获取,只能带来灭亡之祸。二、基础积累1.通假字答案:(1)“ ”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2)“有”同“又”;“暴”同“曝”,晒干(3)“知”同“智”,智慧(4)“生”同“性”,天赋,资质.答案:(1)从,介词;比,介词;向,介词(2)于此,兼词;了,语气助词2.一词多义答案:(3)却,转折连词;修饰连词;承接连

26、词;而且,递进连词;因而,表顺承;并列连词答案:(4)相当于“的人”;指代结果,以示将有所解释(5)快,速,引申为“洪亮”,形容词;快,形容词;猛烈,形容词;小毛病,名词;痛心,憎恨,动词答案:(6)横渡,动词;终止,动词;与世隔绝的,形容词;非常,副词;到极点3.词类活用答案:(1)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2)名词用作状语,每天(3)名词用作动词,游泳(4)名词用作状语,向上;向下.答案:(5)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6)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7)形容词用作名词,高处4.古今异义答案:(1)指金属的刀类(2)藏身(3)特指长江、黄河答案: (4)因为(5)爪子和牙齿(6)广博地学习5.特殊句

27、式(1)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5)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答案:(1)省略句(2)介宾短语后置句(3)定语后置句(4)判断句(5)被动句课堂探究一、整体把握二、文本研读研读全文,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1.本文一共3段,是围绕哪句话展开的?每段的内容各是什么?参考答案:本文是围绕“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这一中心论点展开的。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并论述学习的意义。第二段,论述学习的作用。第三段,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参考答案:本段运用了比喻论证。本段用了五

28、个比喻:“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从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研读第一自然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2.本段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请围绕观点加以分析。研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3.本段是从哪个角度说“学不可以已”的?用了哪些比喻来说明?参考答案: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本段用了五个比喻:“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说明只有摆正“学”和

29、“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起到的重要作用,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从而说明君子之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是靠后天善于学习。研读第三自然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4.本段是从哪个角度说“学不可以已”的?是怎样运用比喻来说理的?参考答案:本段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用了十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不积跬步”“不积小流”,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实现远大目标

30、。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然后分两层说明如何积累:“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说明积累就要坚持不懈。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积累还要专一。三、探究争鸣思路提示一: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在知识爆炸的当代,终身学习是最明智的选择。如果固守于旧有的知识,哪怕过去的成就再大,过去的地位再高,也会落伍于时代。荀子终身学习的观念值得我们好好学习。思路提示二: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如果没有坚强的毅力,做事只有三分

31、钟的热度,后果只会是落个一知半解,略知皮毛,不会真正领悟到其中的精华,也就不会有所成就。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人们对学习的观念早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人认为荀子的观点早已过时了,你同意这种看法吗?思路提示三:荀子在文章中勉励人们学习,认为后天的学习能改变先天所具有的“人性恶”的本质,从而具备“圣心”,成为君子。这是按封建上层阶级的道德标准来要求的,具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四、主旨归纳劝学(节选)的主旨是什么?参考答案: 劝学(节选)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运用大量比喻,分别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以及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荀子强调学习的作用,提倡虚心求教

32、、学无止境、循序渐进,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等,都是学习经验的总结,值得我们借鉴。点击进入 古今对译巩固学习一、技法归纳1.比喻论证,形象生动比喻能使抽象的道理明白具体,深入浅出,使人易于理解和接受,增强表达效果。第一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重要意义;第二段用了多个比喻,说明学习的重要作用;第三段同样用了多个比喻,说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些比喻有的用同类事物相衬托,如“登高而招”与“顺风而呼”,“假舆马”与“假舟楫”,“积土成山”与“积水成渊”;有的用相反情况相对照,如“骐骥一跃”与“驽马十驾”,“朽木不折”与“金石可镂”等。比喻说理明白透彻,形象具体,使人信服。2.方法灵活,论辩有力全文先提出

33、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每段说明一个问题。第一、二段是先论证,最后归结论点;第三段则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3.多用对偶,夹用排比排比句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流畅,朗朗上口。排比句与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和表现力。二、微型写作劝学(节选)在写作上除采用比喻论证外,还大量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请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为下面的文段添加论证文字,使观点得到论据的支撑。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粒种子躺在泥土里。春天到了,一粒种子破土而出,而另一粒种子说道:“我没那么勇敢。我若向下扎根

34、,也许会碰到岩石;我若向上长,也许会伤到我的茎。”于是它甘心呆在泥土里。几天后,它被一只母鸡吃掉了。写作示例:生长在同一片土地上,一粒种子敢于面对挑战与困境,破土而出,为自己开创了一个美好的未来;而另一粒种子,却害怕挫折与磨难,甘心呆在自己的“安乐窝”里,结果埋葬了自己。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可以看出,困难与挑战虽会给人以挫折,却也可以催人奋进,给人以力量;而安逸与保守虽可以暂时保身,但最终却使人堕落而遭淘汰。有一句话说得好:苦,可以折磨人,也可以锻炼人;蜜,可以养人,也可以害人。可见,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三、素材积累素材一荀子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善,是人为的。他从人性恶的观点出发,

35、说明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后天经过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只有懂得了礼义,人性才能改变。因此,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学习“积善成德”,成为君子。适用话题:“学习(求知)”“恒心(持之以恒)”“说与做”“学无止境”“博学反思”“善假于物”“重视积累”。素材二荀子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他认为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入,学思精通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思是学与行之间的关键,学不思才则不明。“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积”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为学习知识是一个不断积蓄

36、的过程,人的道德情操也是不断培养与提高的过程。所谓“善假于物”即善于利用前人积累的知识和工具,才能学有成效,学有创新,更要用心专一,锲而不舍。适用话题:“借”“恒心”“积累”“专心”“舍与不舍”“知与行”“学与思”“求知”“勤奋”“坚持”“放弃”。素材三人类从茹毛饮血,洞居穴藏的原始社会发展到今天,靠的就是不断积累的知识。这就启示我们要尊重知识,崇尚科学。知识改变命运,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而学习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人在学习中从蒙昧走向智慧,从孤陋寡闻走向博学多才,由自然人成为社会人,成为有教养的人。适用话题:“知识的重要性”“学习的作用”“知与学”“尊重知识与科学”。课后悦读学习的意义杨韵琪

37、 人们常说学习的意义是提升自我,可是也有人认为博学者未必有见识,读书多的人也未必更高尚,所以学那么多意义何在?开篇针对不同看法,鲜明地提出自己的论点。简洁而切合论述类文章的特点。 我认为,“学习”这一抽象名词背后其实有几层更具象也更深刻的含义。我们可以把“学习”分成几个阶段首先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博览群书,成为一个读书多的博学之人;其次是“读万卷书”之后的“行万里路”,如果是一个只会埋首于学习的人,必定只能是一个一事无成的“书呆子”;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将自己读书、行路之后的所知所见转化为自己的所思所想,这才是真正的学习,将外界的知识体验内化为自身涵养的成长过程。 博学者未必有见识、读书

38、多未必更高尚确实如此,但我们不能因此否定学习的意义因为这类人根本就没有完成“内化”的学习。 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汲汲于书本的学习、考取了状元而成为了公认的博学者,但其实却从未领悟到学习的真谛。 一个人只博学于书本的知识,并不能被称为真正的学者,因为他并未体验学习的意义像司马迁那样,读过万卷古今史书,行走过千万里路,亲自迈着双足走遍大江南北考证历史,还在史记的每一篇中都留下了自己的评价与思考的人,才能被称为真正的学者我们赞颂司马迁,不仅仅是因为史记的价值,更多的是因为他的人格本身。他之所以能死得重于泰山,是因为他将他的所学所见内化为了自己的修养内涵,支持着他忍辱,让他的生比死更有价值。 学习的意义

39、是提升自我,这句话,是源自孔子的“修身观”。孔子正是将“读书、行路、内化”这三层内涵赋予学习的人,同时,他本人也是一个坚定的践行者。破旧的木车载着他和他的学生,走遍了春秋各国,从北走到南,从古走到今,拨开重重历史的迷雾,径直走向未来。论语中记载了孔子一路的情况以及一路对弟子的教诲,同时得以流传下来的,还有学习的意义突破读书、行路、内化的三层考验,达到提升自我的目的。 可惜如今的人们总是盲目追求读书数量上的“博学”,遵从旅游文化的肤浅的“行路”,始终难以达到将书本上的知识与生活经验经历合二为一、内化到个人修养的境界,何谈提升自我、高尚灵魂?何谈学习的意义?其实辩证意义上的“借鉴”,只是有所取、有

40、所舍的,这篇文章还存在着一些瑕疵,你能找一找、说一说吗? 学习既困难,也并不困难。获取知识与经历固然简单,但我们的追求绝不该是如此浅层的学习。而真正有意义的学习,则要求我们沉静下来,去体悟、去思考、去运用,才能提升自我、充实灵魂,使品格高尚,要求我们拥有孔子般“木车的激情”,才能找到学习的意义和生命的本真。 请不要放弃,不要质疑,坚定地前行,学习的意义终将在你的生命旅程中得以永恒。 奥运火炬手金晶让人们对奋斗的定义有了新理解。她在9岁时就面临生命的考验,切除一条腿是唯一保命的方法。人们或许认为悲伤将会带给她巨大的阴霾,但事实却不是那样,她的乐观超乎人们的想象,在不懈的奋斗中,她逐渐成长为一个护

41、卫火炬的“爱国勇士”,一个在击剑赛场上笑对成败的“智者”,一个感动中国的青春风铃的“奏响者”。运用排比句,扣题分析恰切。连用排比句式,发出号召,加强了气势。 回扣文题,照应开头,结构完整严谨。点击进入 课时作业谢谢观赏!师说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郯子(tn)六艺经传(zun)贻送(y)B.句读(du) 苌弘(chng) 老聃(rn)C.阿谀(y) 授之书(su) 蟠桃(fn)D.或不焉(fu)谄媚(chn) 嗟乎(ji)解析:DA项,“传”应读为zhun;B项,“聃”应读dn;C项,“授”应读“shu”。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师者,所以传道受

42、业解惑也B.或师焉,或不焉C.君子生非异也D.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解析:DA项,“受”同“授”;B项,“不”同“否”;C项,“生”同“性”。3.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B.C.D.解析:C习,学习,动词。A项,老师/学习,动词;B项,疑惑/糊涂;D项,儒家之道/正确的方法。4.选出加点的“之”字,意义与用法和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A.人非生而知之者 B.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C.师道之不复可知矣D.作师说以贻之解析:C取消句子独立性,其余是代词。5.选出加点的“其”字,意义与用法和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A.其皆出于此乎 B.其出人也远矣C.其闻道也固先乎吾D.吾未见其明也解

43、析:A语气助词,表揣测,其余为第三人称代词。6.选出加点的“则”字,意义与用法和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B.三人行,则必有我师C.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解析:D表转折,“却”;其余在假设复句中表顺承,相当于“那么,就”。7.选出加点的“而”字意义与用法和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择师而教之B.犹且从师而问焉C.吾从而师之D.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解析:DD项,表并列关系,其余表目的关系或承接关系。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的分析,正确的一组是()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44、年十七,好古文A.全不相同B.和现在的用法相同C.全都相同D.和现在的用法相同解析:A“学者”古义为“求学的人”,今义为“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传道”古义为“传授道理”,今义为“布道”;“众人”古义为“一般人”,今义为“大家,许多人”;“小学”古义为“小的方面学习”,今义为“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古文”古义为“两汉及其以前的散文”,今义为五四以前的文言文的统称(一般不包括“骈文”)。9.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以为轮C.何陋之有 D.不拘于时解析:CC项与例句同为倒装句中的宾语前置,A项,为判断句,B项,为省略句,“

45、以”后省略代词“之”;D项,为被动句。10.选出下列说法不当的一项()A.韩愈是中唐散文家、诗人,字退之,自谓郡望昌黎,故称韩昌黎;以其官职,世称韩吏部;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B.韩愈与同时代的另一散文家白居易一起倡导了著名的古文运动,反对浮夸不实的文风,主张“惟陈言之务去”,倡导先秦古文言之有物的文风。C.韩愈被苏轼誉为“文起八代之衰”,又被明人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代表作除师说外,另有马说祭十二郎文等。D.韩愈借师说告诫学生李蟠,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判了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了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斗争精神。解析:B“白居易”应为“柳宗元”。二、阅读鉴赏(一)阅读下面的文

46、言文,完成1114题。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答案:(1)疑难(2)懂得12.翻译下列各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译文:? ? (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译文:? ? 答案:(1)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2)我(向他)

47、学习的是道理啊,哪里用得着知道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13.在看来,教师的职能是什么?择师的标准又是什么?职能:?标准:?答案:职能:传道受业解惑。标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14.本段文字主要论述了什么? ? ? 答案: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二)(2018年4月浙江学考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7题。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

48、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出人也远矣出:超出B.则耻师焉,惑矣 惑:疑惑C.小学而大遗 遗:丢弃D.官盛则近谀 谀:奉承解析:B惑:糊涂。16.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A.而耻学于师B.择师而教之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D.则群

49、聚而笑之解析:AA项与例句都表示转折;B项,表示承接;C项,表示并列;D项,表示修饰。17.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运用多组对比,从不同角度深入批判当时耻于从师的社会风气。B.描画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的场景,为后面的议论奠定了基础。C.两次提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体现尊重底层劳动者的思想。D.段末的“呜呼”呼应起首的“嗟乎”,再次感叹“师道之不复”的可悲。解析:CC项,“体现尊重底层劳动者思想”与文意不符。(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821题。问说刘开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

50、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

51、俗乎?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而非是者,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

52、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曰: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1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B.是己而非/人俗之同

53、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C.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D.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解析:C结合词语词性及其语法作用,依据本文的句式特点,整体理解语意,即可给本部分文字断句。原文为“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1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切磋,器物加工的工艺名称。古代把加工兽骨、象牙、玉、石分别称为切、磋、琢、磨,后以“切磋琢磨”或“切

54、磋”比喻道德学问上的研讨、砥砺。B.刍荛,割草打柴,也指割草打柴的人,借指地位低微的人。先民有言,询于刍荛,是向普通老百姓了解情况,征求意见。C.匹夫,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亦泛指平民百姓。汉班固白虎通爵:“庶人称匹夫者,匹,偶也,与其妻为偶,阴阳相成之义也。”现泛指寻常的个人。D.庶人,泛指无官爵的平民百姓。周代统治者族居在国中(城内)及国郊,称为国人。国人中的上层为卿、大夫、士,下层为庶人。大部分庶人居住于城内,少部分居住于城郊。解析:D“大部分庶人居住于城内,少部分居住于城郊”错误,应为“大部分庶人居住于城郊,少部分庶人居住于城内”。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55、A.文章开篇便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学习一定要好问。因为“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长知识。B.在第二段中,从反面阐明“问”的重要作用:问不择人,问必有得。主要采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用古代先贤的言行作为立论的依据。C.第三段列举古人好问的典例,圣人采纳地位低微的樵夫的言论,舜帝有天子的身份却向平民询问,为下文针砭时弊做了铺垫。D.问说与师说两文都劝说人们要虚心学习。师说着重从“师”的角度,强调“师”的重要性;问说则着重从“问”的角度,主张“学必好问”。解析:B“第二段中,从反面阐明问的重要作用”错误。第二段中,不是从反面而是从正面阐明“问”的重要作用。

56、2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译文:? ? (2)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译文:? ? (3)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译文:? ? 答案:(1)那种用义和理等问题互相询问请教,勤勉地只是以进修为急务(的人),不多见了。(2)(用)非常难解答的事情问别人,来逼使那人难堪。(3)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认为他道德学问高。参考译文: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还可能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

57、领,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将怎么解决呢?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借以破除那些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对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尚书不是说吗?“喜爱问的人,学问知识就丰富。”孟子论述:“找回自己的放纵散漫的心”的时候,并提“学问之道”,“学”之后就紧跟着“问”。子思谈“重视品德修养”时,归结到要“好问勤学”,(在他的提法中)“问”并且在

58、“学”的前面。古代的人虚心采纳善言善事,不挑选事情地问,不挑选人地问,只要能求取那有益于自己修养和学业的就可以了。因此,狂妄的普通人的话,圣人也采纳它,地位低微的樵夫,古圣先王也询问他,舜帝有天子的身份都向平民询问,以他们的大智却注意到浅近平常的意见,不是偶然的谦虚,实在是要从多方面听取有益的意见。三代以后,有“学”而没有“问”,朋友间的交往,能做到规劝做好事,不做坏事就不错了,那种用义和理等问题互相询问请教,勤勉地只是以进修为急务(的人),不多见了,何况世俗的人呢?认为自己对,别人不对,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学习有未贯通不理解的地方,却偏偏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

59、测。像这样,就终生几乎都没有什么可问的事情了。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愿意向他问;对不如自己的人,就轻视他,认为不值得向他问;对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抱着嬉戏的态度而不敬重他,不甘愿向他问,像这样,那么天下几乎没有可以问的人了。什么人都不值得佩服了,什么事都没有可疑的了,这只是自以为是罢了。自以为是,那错误还是小的;自己知道自己的浅薄却严密地掩盖自己的过错,宁愿让学习最终不进步,也不愿意虚心向别人请教,这样危害自己的内心修养,错误可就大了,而陷入这种大错误的人常常占十分之八九。不这样的话,就所问的也不是他所学的:如问一些天下的奇字僻典和琐屑事物来说说好玩;甚至自己心里已经明白的问题,

60、却故意拿它问别人,来试试那人的才能;或者用非常难解答的事情问别人,来逼使那人难堪。如果不是这样,(或者)即使有与自己思想品德修养有密切关系的事情,可以收到得到教益的效果的,要压低一下自己的尊严(虚心向别人请教)也不能做到。唉!学习之所以不能接近古人,不正是由于这原因吗?而且那些不喜爱问的人,是由于不能虚心;不能虚心是由于不诚心实意喜爱学习。也不是不专心用功的缘故,他学习的不是古代儒家学习的东西,他喜爱的也不是古代儒家喜爱的东西,不善于问是理所当然的。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也一定会出现一次错误。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未必不是愚笨的人所了解的;愚笨的人所能做的,未必不是圣人所不能做的。真理不是只在某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