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课时综合复习题:第一部分:(答案+110份)_第1页
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课时综合复习题:第一部分:(答案+110份)_第2页
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课时综合复习题:第一部分:(答案+110份)_第3页
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课时综合复习题:第一部分:(答案+110份)_第4页
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课时综合复习题:第一部分:(答案+110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课时综合复习题:第一部分:(答案+110份)(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1(2011淄博模拟)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卜算子 (南宋)刘克庄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想?_解析:句中有比喻,两句构成对偶。关于感想,与花开花落有联系,言之成理即可。答案:对偶、比喻。示例:花开花落终有时,“万物兴歇皆自然”;花开之际想花落,“劝君惜取少年时”。2(2

2、011济宁教学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未展芭蕉 钱珝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本诗突出的特点是连用了几个比喻,请任选一处分析其意蕴及表达效果。_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答题时先明确诗歌何处运用了比喻修辞,因为诗歌题目是“未展芭蕉”,而诗句并没有出现芭蕉这一意象,由此可知“芭蕉”是诗句中的“烛”“蜡”“芳心”“书札”的本体。回答其意蕴及表达效果时需要结合有关诗句,并紧扣比喻修辞的特点。答案:示例一:将未展芭蕉比作蜡烛。比喻非常新颖,点燃的蜡烛通常给人的感觉是红亮、温暖,这里却说未燃的蜡烛“冷”“绿”,“冷”使人感到那紧紧蜷缩

3、的芭蕉上面似乎笼罩着一层早春的寒意;“绿”则给人美丽的联想。示例二:把未展芭蕉比成芳心未展的少女。在料峭春寒中蜷缩着“芳心”的芭蕉,仿佛是一位含情脉脉的少女,由于被寒意袭人的环境所束缚,只能暂时把自己的情怀隐藏在心底。“怯”字不仅生动地描绘出未展芭蕉在早春寒意包围中蜷缩不舒的形状和柔弱轻盈的身姿,还把未展芭蕉宛若少女娇怯羞涩的神情出神入化地传达出来了。示例三:将未展芭蕉比作未拆封的书札。未展芭蕉像是深藏着美好情愫的密封的少女书札,严守着内心的秘密。“会被东风暗拆看”,既准确地传达出大自然的微妙变化,又惟妙惟肖地写出了少女娇羞的情态,形神兼备,意味无穷。3(2011菏泽联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

4、后回答问题。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罗隐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诗中提到的锦江、绵州、绵谷都是四川的三个地名。诗题中的“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在罗隐离开锦江,经过绵州回到绵谷后,蔡氏兄弟还在锦江。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对偶除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作简要分析。_答案: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人的感情赋予碧草白云,明明是诗人多情,沉醉于大自然的迷人景象,却说芳草像友人一样依依有情,似乎有意绊住马蹄,不让离去;美丽的云彩也像多情的友人一样殷勤挽留自己,有意把楼台层层遮掩,生动形象

5、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寄托了对他们深深的怀念。4(2011滨州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酒泉子 潘阆长忆西湖,尽日凭栏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这首词运用了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请任选一种表现手法,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_解析:本题考查诗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题干中已经给出了手法,只需按图索骥即可。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a.情景交融。钓鱼舟三三两两,悠然闲散;自由自在,雪白的芦花,雪白的鹭鸟,泛舟垂钓,以高洁、闲雅的景物描写表现词人对西湖的热爱,以及急于归隐的情感。b.虚实结合。起首两句写念

6、念不忘西湖,终日登楼怅想,结尾两句写收拾鱼竿,急欲归隐西湖,抒现实情,是实;中间写景部分则是转入回忆,描摹往昔的西湖美景,写昔日景,是虚。5(2011日照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杜甫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_解析:这首诗写频频飞入草堂书斋里的燕子的情景。首句说茅斋的低矮狭窄,“熟知”,是就燕子而言的。连江上的燕子都非常熟悉这茅斋的低小,大概是更宜于筑巢吧!所以第二句接着说“故来频”。三、四两句就细致地描写了燕子在室内的活动:筑巢衔

7、泥点污了琴书不算,还要追捕飞虫甚至碰着了人。诗人以明白如话的口语,作了细腻生动的刻画,给人以逼真的实感。答案:这首诗景中含情。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也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欺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言之成理即可)6(2011青岛二中月考)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

8、题。游月陂 程颢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效果。_答案:反衬(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淙淙的泉声更突出了月夜的寂静。7(2011菏泽质量调查)阅读下面的诗,回答后面的问题。盆池 韩愈池光天影共青青,拍岸才添水数瓶。且待夜深明月去,试看涵泳几多星。小池 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1)下列表述不当的一项是()A韩诗第二句“拍岸才添水数瓶”用夸张手法写盆池极小。B盆池的第三、四句写星月无法倒映于池中,从

9、另一角度写出了池小。C小池诗中,泉曰“眼”,流曰“细”,“细流”前着一“惜”字,足见诗人情趣在于精细处。D读小池诗,联想“接天连叶无穷碧”诗句,同一诗人,笔法不同。(2)简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诗情画意的特点。_(3)简要说明盆池和小池在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_解析: (1)等到夜深,明月走掉,再看我这小小的盆池里能够“涵泳”多少颗星星?这就是说虽小却能“涵泳”许多星星。(2)先在脑中想象“蜻蜓立荷尖”的图画,再延伸开去,揣摩这幅画的意蕴。(3)对比鉴赏。一个是从大处去写,“天影青青”“涵泳几多星”;一个从小处去写,抓细节“蜻蜓立荷”。答案:(1)B(2)小荷、蜻蜓,一个“才露”

10、,一个“早立”,两物相依,将自然界的和谐美形容尽致,以自然界的无限生机照亮全诗。(3)盆池取材小,而诗人从大处落墨,以小见大,用大字面写小景致。小池则刻画精细,小荷蜻蜓浓缩为“盆景”,大中见小。8(2011滨州模拟)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南宋)辛弃疾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高人”,指叶衡,即叶丞相,南宋主战派人物,很有才干。这首词上片画线句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有何作用?请具体分析。_解析: 要联系词句内容具体说明艺术手法,答出“移情入景”或“化静为动”“拟人、比喻”等要点。

11、答案: 画线句用了移情入景(或化静为动,或拟人、比喻)的手法,本是人望山,却说青山想要向叶丞相倾诉衷肠,如万马奔腾而来。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山之连绵,并借此含蓄地表达对叶丞相的倾慕之情,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对指挥千军万马驰骋疆场的热切希望。9(2011潍坊质检)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处士卢岵山居 温庭筠西溪问樵客,遥识主人家。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日暮鸟飞散,满山荞麦花。(1)请赏析颔联与颈联在写景上的差异。_(2)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首诗写景的含意是什么?请对此加以分析。_答案:(1)颔联写一路所见,是近景。意境高古、清幽(或“幽雅”)。颈联写入望的远景

12、。景象阔大、幽渺(或“幽深”)。(2)这首诗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通过对卢岵处士山居景色的描写,反映卢岵生活的古朴和人品的高洁,以及的景慕之情。10(2011黄冈质检)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舟行青溪道中入歙 (宋)方回蕨拳:指蕨芽,其端卷曲,状如小儿拳头。(1)第一句中“欲动”二字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_(2)结尾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_答案:(1)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描绘出蕨芽欲展未展的形状和充满生命活力的情态。(2)这两句言浅意深,写荡舟缓行,细细观赏三百里青溪的优美风光,表现了陶醉其间的喜悦之情。夹岸桃花不仅是青溪的实景,也是暗用桃花源记的典故,把家乡比作世外桃源的仙境,表达了

13、对家乡的赞美和热爱之情。(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一、(2011济南质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何铸,字伯寿,余杭人。登政和五年进士第,历官州县,入为诸王宫大小学教授、秘书郎。御史中丞廖刚荐铸操履劲正,可备拾遗补阙之选。即命对。铸首陈:“动天之德莫大于孝,感物之道莫过于诚。诚孝既至,则归梓宫于陵寝,奉两宫于魏阙,绍大业,复境土,又何难焉!”帝嘉纳之。拜监察御史,寻迁殿中侍御史。上疏论:“士大夫心术不正,徇虚以掠名,托名以规利。言不由衷而首尾向背,行险自售而设意相倾者,为事君之失。怀险巇之谋,行刻薄之政,轻儇不庄,慢易无礼者,为行己之失。乞大明好恶,中饬中外,各务正

14、其心术,毋或欺诞。”盖有所指也。先是,秦桧力主和议,大将岳飞有战功,金人所深忌,桧恶其异己,欲除之,胁飞故将王贵上变,逮飞系大理狱,先命铸鞫之。铸引飞至庭,诘其反状。飞袒而示之背,背有旧涅“精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里。既而阅实俱无验,铸察其冤,白之桧。桧不悦曰:“此上意也。”铸曰:“铸岂区区为一岳飞者?强敌未灭,无故戮一大将,失士卒心,非社稷之长计。”桧语塞,改命万俟。飞死狱中,子云斩于市。桧衔铸。时金遣萧毅、邢具瞻来议事,桧言:“先帝梓宫未反,太后銮舆尚迁朔方,非大臣不可祈请。”乃以铸为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为报谢使。铸曰:“是行犹颜真卿使李希烈也,然君命不可辞。”既返命,桧讽万俟使论铸私

15、岳飞为不反,欲窜诸岭表,帝不从,止谪徽州。时有使金者还,言金人问铸安在,曾用否。于是复使知温州。未几,以端明殿学士提举万寿观兼侍读,召赴行在,力辞。乃再遣使金,使事秘而不传。既归报,帝复许以大用,除资政殿学士,知徽州。居数月,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卒,年六十五。(选自宋史何铸列传,有删改)1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何铸“操履劲正”和“桧衔铸”的一组是()A动天之德莫大于孝/非大臣不可祈请B言不由衷而首尾向背/诘其反状C铸岂区区为一岳飞者/欲窜诸岭表D失士卒心,非社稷之长计/此上意也解析:C项前句表明何铸“操履劲正”;后句表明“桧衔铸”,想着加害何铸。答案:C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

16、确的一项是()A何铸为人正直,经御史中丞廖刚的举荐,得以当面回答皇帝的问话,一开始就提出了自己以“诚”“孝”治国的主张。B何铸曾给皇帝上书,指出士大夫们心术不正互相倾轧,希望皇上分清好坏,这可能是专指某些人的。C秦桧要除掉岳飞,就胁迫王贵告岳飞谋反,逮捕岳飞后,让何铸审案,何铸没有按照秦桧的意图行事,秦桧怀恨在心,伺机加害何铸。D何铸作为“报谢使”出使金国,心知此行的危险,但君命不能推辞,后来又再次出使金国,这都是秦桧想借机杀害何铸的阴谋。解析:何铸第二次使金,与秦桧无关,从原文“使事秘而不传”可知。答案:D何铸,字伯寿,余杭人。在北宋政和五年中了进士,做过多年州县的官,进入宫廷任诸王宫大小学

17、教授、秘书郎。御史中丞廖刚认为何铸刚正不阿、操守严明,推荐何铸为谏官的候补人选。于是皇上命令臣子阐述政见。何铸首先说:“感动上天的德行没有比孝顺更大的,感化万物的方法没有比真诚更好的。真诚和孝顺都做到了,那么使梓宫归于陵寝,恭敬地迎接两宫回朝,接续大业,收复失地,这又有什么难的呢!”皇帝称赞何铸并采纳了他的意见。何铸被授予监察御史的官职,不久又升为殿中侍御史。他给皇帝上疏说:“士大夫心术不正,弄虚作假来获得好名声,又假托好名声来获取私利。说话言不由衷且前后相违背,他们行事险恶却自我标榜,假装友善却互相倾轧,这是他们侍奉君主的过失。心藏险恶的阴谋,实施刻薄的政令,轻浮不庄重,轻慢无礼,这是他们个

18、人品行上的过失。希望您申明正义,分清好恶,告诫朝廷内外的官员,要求他们心地坦荡,不要以虚夸骗人。”这可能是专指某些人的。以前,秦桧大力主张议和,大将军岳飞有战功,被金人痛恨,秦桧恨岳飞反对自己,想要除掉岳飞,于是威胁岳飞的旧部王贵诬告岳飞叛变,逮捕了岳飞,关在大理寺监狱里,起初命令何铸审问他。何铸把岳飞带到庭中,问他谋反的事情。岳飞当庭露出背部,背上刺有“精忠报国”四个大字,深入到肌肤里面。不久查证事实,都没有证据,何铸明白岳飞的冤屈,把情况报告给秦桧。秦桧不高兴地说:“这是皇上的意思。”何铸说:“我何铸难道仅仅是为了救一个岳飞吗?如今强大的敌人还没有被消灭,无缘无故杀死一名大将,会失去军心的

19、,这不是国家的长远之计。”秦桧说不出话来,就改让万俟处理此事。岳飞死在了狱中,他的儿子岳云被处斩于集市。秦桧对何铸怀恨在心。当时正值金人派萧毅、邢具瞻来议事,秦桧说:“先帝的灵柩还没有回来,太后的銮车还在北方,除大臣外都不可祈请议事。”于是让何铸以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的身份作为报谢使出使金国。何铸说:“这次出行犹如颜真卿出使劝降李希烈,但是君主的命令不能推辞。”等到何铸回来复命,秦桧暗示万俟在皇上面前说何铸私自认为岳飞没有谋反,想把何铸流放到岭南,皇帝没有听从,只是把何铸贬到徽州。当时有出使金国的大臣回来,说金人问何铸在哪里,是否曾被重用。皇帝于是就命何铸掌管温州。不久,被封为端明殿学士提

20、举万寿观兼侍读,(皇上)下诏命令何铸立刻前往皇帝所在地,何铸极力推辞。于是又派何铸出使金国,并命令秘密行事,不得外传。等到何铸归来上报时,皇帝又重用何铸,授予他资政殿学士的职位,并掌管徽州。过了几个月后,又把他提升为江州太平兴国宫。后来去世,享年六十五岁。二、(2011青岛质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4题。陈若拙字敏之,幼嗜学。尝持书诣晋邸,太宗嘉其应对详雅,将縻以府职,若拙恳辞。太平兴国五年,进士甲科,解褐将作监丞、通判鄂州,改太子右赞善大夫,知单州。以能政,就改太常丞,迁监察御史。益州系囚甚众,太宗览奏讶之,召若拙面谕委以疏决,迁殿中侍御史、通判益州。淳化三年,就命为西川转运副使,未几,

21、改正使。部送刍粮至塞外,优诏奖之。入为盐铁判官,转工部郎中,与三司使陈恕不协。求徙他局,改主判开拆司。车驾北巡,命李沆留守东京,以若拙为判官。河决郓州,朝议徙城以避水患,命若拙与阎承翰往规度,寻命权京东转运使,因发卒塞王陵口,又于齐州浚导水势,设巨堤于采金山,奏免六州所科梢木五百万,民甚便之。河平,真授转运使。召还,拜刑部郎中,知潭州。时三司使缺,若拙自谓得之。及是大失望,因请对,言父母年老,不愿远适,求纳制命。上怒,谓宰相曰:“士子操修,必须名实相副,颇闻若拙有能干,特迁秩委以藩任,而贪进择禄如此。往有黄观者,或称其能,选为西川转运使,辄诉免,当时黜守远郡。今若拙复尔,亦须遣降。凡用人,岂以

22、亲疏为间?苟能尽瘁奉公,有所树立,何患名位之不至也?”乃追若拙所受告敕,黜知处州,徙温州。代还,复授刑部郎中,再为河东转运使,赐金紫。会亲祀汾阴,若拙以所部缗帛、刍粟十万,输河中以助费,经度制置使陈尧叟言其干职,擢拜右谏议大夫,徙知永兴军府。时邻郡岁饥,前政拒其市籴,若拙至,则许贸易,民赖以济。又移知凤翔府,入拜给事中、知澶州。蝗旱之余,勤于政治,郡民列状乞留。天禧二年,卒,年六十四。录其子映为奉礼郎。(选自宋史列传第二十,有删改)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表明若拙“为官善于治事”的一组是()解褐将作监丞部送刍粮至塞外若拙自谓得之或称其能输河中以助费若拙至,则许贸易A BC D解析:句表明他身

23、份的变化;句是若拙自认为有资格升职;句说的对象是黄观。答案:B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若拙曾持书信到太宗府见太宗。得到太宗赏识,但他谢绝了太宗的提拔,后来凭自己的才学考中进士,获得官职。B郓州黄河决口,若拙派士兵堵塞王陵口,又于齐州疏导河流,修建堤坝,并上奏免除六州百姓按规定应缴纳的梢木。C若拙自认为才干超过三司使,应该补三司使的空缺,却没有如愿。他在失望之余找借口不去,惹怒太宗而被贬黜。D若拙任地方官,准许贸易,帮助邻郡百姓度过饥荒时期;在蝗灾、旱灾之后,尽心处理政事,受到百姓爱戴。解析:C“若拙自认为才干超过三司使”的说法没有根据。答案:C陈若拙字敏之,小时候

24、就喜欢学习。曾经拿着书信到晋王府去,太宗夸赞他应对得详细且言谈不俗,想要让他担任王府的职位,若拙恳切地推辞了。太平兴国五年,他中进士甲科,将改变平民身份而出任监丞、鄂州通判,被改为太子右赞善大夫,管理单州。由于善于主持政事,又改任太常丞,升为监察御史。益州关押的囚犯很多,太宗看了奏章后对此感到惊讶,召见若拙当面告知并把处理问题的任务委派给他,升任他为殿中侍御史、益州通判。淳化三年,便任命为西川转运副使,没过多久,升任正使。指挥运送粮草至塞外,太宗特别颁发诏书嘉奖他。他入京做盐铁判官,转任工部郎中,与三司使陈恕相处不和睦。请求调任到其他地方,于是改任开拆司主判。皇帝北巡,命令李沆留守东京,任命若

25、拙为判官。郓州黄河决口,大臣们商议迁移城池来躲避水患,派若拙与阎承翰前去谋划处置,不久又任命他暂时代理京东转运使,于是他派遣士卒堵塞王陵口,又到齐州疏浚水流,在采金山修筑巨堤,并上奏朝廷免除所征收的六个州的梢木五百万,给老百姓带来了好处。水患平定后,实授他转运使的官职。召还京城,拜为刑部郎中,管理潭州。当时三司使空缺,若拙自认为能得到这个职位。到这时他感到很失望,于是上奏,说父母年老,不愿到边远地区去,请求收回成命。太宗大怒,对宰相说:“读书人的品德修养,一定要名声和实际相符,听说若拙很有才干,特别升迁并委任他到外藩任职,他却这样贪图地位与俸禄。过去有个叫黄观的人,有人称赞他有才能,被选中担任

26、西川转运使,却请求不去外地做官,当时贬黜他到偏远的郡做官。现在若拙又这样做,也一定要贬谪。凡是用人,哪能亲疏有别呢?如果能够竭尽全力一心为公,建立功业,哪里还用担心不能获得名声和地位呢?”于是追回授予若拙的敕命,贬黜他去管理处州,又调任到温州。回来后,又被授为刑部郎中,又任河东转运使,被赐予金印紫绶。正逢皇帝亲自到汾水南面祭祀,若拙把所管辖的粮草布匹钱物等运送到河中补充所需经费,经度制置使陈尧叟上奏说若拙有才干贡献,于是提升他为右谏议大夫,调他管理永兴军府。当时邻郡闹饥荒,前任郡县长官不允许邻郡百姓来买粮食,若拙到任,就准许买卖粮食,邻郡百姓因此得以度过饥荒时期。又调任凤翔府,任命他担任给事中

27、,管理澶州。蝗灾、旱灾之后,勤于政事,当地百姓上书请求他留任。天禧二年去世,享年六十四岁。朝廷录用他的儿子陈映做了奉礼郎。三、(2011淄博统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超然台记 苏轼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夫所谓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

28、我常眩乱反覆,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焉,可不大哀乎!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面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 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卢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

29、。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余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有改动)5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 服:遭受,忍受B人固疑余之不乐也 固:坚持C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 烈:功绩D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 吊:哀伤,哀吊解析:B固:一定。答案:B6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能体现“超然物外”的一组是()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物非有大

30、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始至之日,岁比不登而其东则卢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余未尝不在曰:乐哉游乎A BC D解析:皆是客观表述,没有表达“超然物外”的思想;是对韩信的评价和态度。答案:C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认为,如不能超然物外,则乐少悲多;如能超然物外,即使在困苦的环境中,也有可乐的东西。B这篇文章围绕一个“乐”字,先叙事后议论,语言如行云流水,洋洋洒洒,收纵自如,得心应手,颇有大家风范。C文章详写超然台的美景,是为了说明能在既有的景况下获得较大的快乐,突出了他的超然物外的思想。D文章篇末点题,借

31、弟弟子由的文章来给台子取名,并表示自己“无所往而不乐”的生活态度,以及面对困境的豁达胸怀。解析:文章应是先议论后叙事。答案:B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译文:_(2)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译文:_(3)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译文:_答案:(1)如果美好和丑恶的分辨在内心斗争,选取和舍弃的选择在眼前交织,那么能使人快乐的东西就很少了,而令人悲哀的事就很多。(2)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修整,使它焕然一新。(3)来说明我之所以到哪里都不会不快乐的原因,

32、大概是因为我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吧!任何事物都有可观赏的地方。如有可观赏的地方,那么都有可使人快乐的,不一定得是怪异、新奇、雄伟、瑰丽的景观。吃酒糟、喝薄酒,都可以使人醉;水果蔬菜草木,都可以充饥。依此类推,我到哪儿会不快乐呢?那些追求福禄而躲避祸患的人,把福禄看成让人高兴的事情,把祸患看成让人悲哀的事情。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而能满足我们欲望的东西却是有限的。如果美好和丑恶的分辨在内心斗争,选取和舍弃的选择在眼前交织,那么能使人快乐的东西就很少了,而令人悲哀的事就很多,这叫做求祸避福。追求灾祸,不要幸福,难道是人之常情吗?这是外物蒙蔽人呀!他们这些人局限在事物之中,而不能自由驰骋在事物之外;事物本

33、无大小之别,如果人从它的内部来看待它,那么没有一物不是高大的。那些倚仗高大的形象耸立在我们面前的,那么我常常会眼花缭乱、变化无常了,就像在缝隙中看人争斗,又哪里能知道谁胜谁负呢?因此,美好和丑恶交相产生,忧愁和快乐一并出现,这不令人非常悲哀吗?我从钱塘调到胶西一带任知州,放弃了乘船的舒适快乐,而承受坐车骑马的劳累;离开了带有彩绘墙壁的住宅,而栖身在粗木造的屋舍里;远离湖光山色的美景,来到桑麻丛生的荒野。刚到之时,这里连年歉收,到处都有盗贼,案件也多得不得了;而厨房里空荡无物,每天都以野菜充饥,人们一定都怀疑我会不快乐。可我在这里住了一年后,面腴体丰,头发白的地方也一天天变黑了。我喜欢这里淳朴的

34、风俗,而且,这里的官吏百姓也习惯了我的拙朴。于是,在这里修整果园菜圃,打扫干净庭院屋宇,砍伐安丘、高密的树木,用来修补破败的房屋,以便勉强度日。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整修,使它焕然一新,我不时地和大家一起登台观览,在那儿尽情游玩。从台上向南望去,马耳、常山时隐时现,有时似乎很近,有时又似乎很远,或许有隐士住在那里吧?台的东面就是卢山,是秦人卢敖隐遁的地方。向西望去是穆陵关,隐隐约约像一道城墙,姜太公、齐桓公的英雄业绩,尚有留存。向北俯视潍水,不禁慨叹万分,想起了淮阴侯韩信的赫赫战功,又哀叹他不得善终。这座城台高大结实,幽深敞亮,夏凉冬暖。无论是雨落雪飞的早晨,还是风清

35、月明的夜晚,我没有不在那里的,朋友们也没有不在这里跟随着我的。我们采摘园子里的蔬菜,钓取池塘里的游鱼,酿米酒,煮糙米来吃。(大家)赞叹道:“多么快活的游玩啊!”这个时候,我的弟弟子由恰好在济南,听说了这件事,写了一篇赋,并且给这个高台取名“超然”。来说明我到哪里都不会不快乐的原因,大概是因为我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吧!四、(2011泰安模拟)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912题。书过善人事 (清)薛福成嘉庆十九年,淮南州县旱饥。含山滨江之乡,有铜城闸镇者,岁比有秋,邻县饥民扶老襁幼就食者数千人。乡人大惊,为阖户罢市,自门隙之。众无所得食,益汹汹。处士过实圃先生恐有变,亟出慰之曰:“诸君饥求食,当谋所以食尔

36、,请与诸父老议之。”明日集里中好善者,富出财,贫输力,自倡巨赀,绸缪经纪,张席隙地以居之;老羸妇孺,计口赋食;佣其壮者于四乡农户,俾自食其力;寒有襦,病有药,殁有棺,孕且育者厚赒之;给以旷壤,课对蔬菜;储水具,警火灾。其冬,山乡得雨。遗丁壮以所得佣值,归而种麦,麦熟,乃各挈妇子归,欢声彻衢巷。呼曰:“善人,善人。”由是四方至者,皆知有过善人云。余同年友竹潭孝廉,先生孙也。光绪五年正月,竹潭手一册,请余书其事;且述先生训曰:“吾家仅万金产,以振饥耗其半。次年,岁大穰,粜谷倍蓗利,遂复其初。人何惮而不为善哉!”余谓此先生勉子孙为善之言耳。若豫存获报之心,则计较得失,必不能破产以求仁;即勉之,而报非

37、可必得,将遂不振人之急乎?彼其时但以活人为心耳,虽尽耗其产何虑!惟然,故仁术无不周,而泽之被人者弘;卒受天佑,其产可复,而其后必昌,报施之理然也。嗟夫!方饥氓索食汹汹,人以引避为智,相率闭拒,则彼计无复之,势将剽夺,一乡被其患,而过氏无独全之理。先生挺然以一身肩其任弭变之智与恤难之仁兼至究亦无损于其家。故知存计较得失之心者,公与私两失;去计较得失之心者,公与私两得。通是义也,虽任天下事可也。过先生讳华,字曙初,号实圃。他行多可述者,非大义所存,故不着。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为阖户罢市 阖户:全家B亟出慰之曰 亟:急速,赶快C以振饥耗其半 振:通“赈”,救济D一乡被其

38、患 被:遭受,蒙受解析:A阖户:关门。答案:A10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属于过善人的善举及善举给人的启示的一组是()A.B.C.D.答案:D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过善人在饥民因求食不得而更加喧扰不安的时候,主动出面安慰饥民,后又联合其他喜欢做善事的人救济饥民。B淮南州县饥民在过善人和其他爱做善事的人的帮助下,最终在过善人的家乡自食其力,安居乐业。C在因行善而损耗一半家产的第二年,过善人又遇上大丰收的好年成,因卖谷获利,其家产又恢复如初。D过善人的经历告诉我们,即使是做天下大事,如果事先去掉计较得失之心,那么于公于私都会有所得。解析:B“最终在过善人的家乡自食其力

39、,安居乐业”的说法有误,文中说他们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答案:B12(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诸君饥求食,当谋所以食尔,请与诸父老议之。译文:_余谓此先生勉子孙为善之言耳。若豫存获报之心,则计较得失,必不能破产以求仁。译文:_(2)用斜线“/”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开。先 生 挺 然 以 一 身 肩 其 任 弭 变 之 智 与 恤 难 之 仁 兼 至 究 亦 无 损 于 其 家答案:(1)大家因饥饿前来讨饭,(我们)应当商议解决你们吃饭(问题)的办法,请允许我同诸位父老商议一下。我认为这只是过老先生勉励子孙做善事的言论罢了。如果事先就存有获得回报的心理,那么就

40、会计较利害得失,一定不会损耗自己的家产来求得仁义。(2)先生挺然以一身肩其任/弭变之智与恤难之仁兼至/究亦无损于其家嘉庆十九年,淮南州县发生旱灾饥荒。依山傍水的地方有个铜城闸镇,连年收成良好,邻县饥民扶老携幼来乞讨求食的有几千人。乡里百姓非常惊惧,全都关上门,停止营业,从门缝里面窥视那些饥民。饥民们没有办法找到吃的东西,更加喧扰不安了。处士过实圃先生担心有意外的变故,赶忙出来安慰他们说:“大家因饥饿前来讨饭,(我们)应当商议用来解决你们吃饭(问题)的办法,请允许我同诸位父老商议一下。”第二天,他把乡里那些好行善事的人集中起来,(要求)有钱的拿出钱来,没钱的出点儿力气,自己率先捐出了大量财物,用

41、心谋划张罗,在空地上铺上席子好让他们住下来;对年老体弱的人及妇女儿童都按人数分发粮食;雇用那些年轻力壮的到四方的农户家里,督促他们自食其力;冷了有短袄穿,病了有药提供,死了还有棺木,对怀孕将要生育的妇女就优厚地周济她们;提供给他们空旷的土地,督促他们自种蔬菜;并准备了一些装水的器具,防备火灾的发生。当年冬天,灾民的家乡下了雨。把受雇的丁壮劳力应得的报酬给了他们,让他们回去播下麦种,麦子成熟后,就各自带着自己的妻子儿女回去了,欢声笑语响彻街巷。(他们)还喊着:“善人,善人。”从这以后,各地到这里来的人,都知道有一个过善人。和我同年中举的好友竹潭,孝顺廉洁,是过善人的孙子。光绪五年正月,竹潭手里拿

42、着一本书,请我写下过善人的事迹;并且讲述过善人的训导说:“我们家仅有万金家产,因为救济灾民损耗了一半。第二年,获得大丰收,出售谷物又获得五倍的利润,于是又恢复了最初的家产规模。人们为何害怕(损耗自己的利益)而不去做善事呢?”我认为这只是过老先生勉励子孙做善事的言论罢了。如果事先就存有获得回报的心理,那么就会计较利害得失,一定不会损耗自己的家产来求得仁义;即使勉强去做了善事,但回报并不是一定可以得到,那么就不去救济别人的急难了吗?他那时只是把救活饥民当成自己心里唯一的想法,即使耗尽他的家产又会顾虑什么呢!这样,施行仁德没有不周全的,享受到恩泽的人也就很多;最终受到上天的保佑,他的家产也可恢复,而

43、他的后代也一定昌盛,回报那施行恩德的人的道理就是这样的。啊!当那些饥民喧扰不安地索要食物之时,人们认为回避是明智之举,一个接一个地关门拒绝,那么饥民没有别的办法,势必抢夺,一乡之人都将遭受这个祸患,过家也无独自保全的道理了。过老先生积极主动地凭借一己之力肩负起这一重任,消除变故的智慧和体恤苦难之人的仁心同时具有,最终也没有损害到自己的家业。由此可知,事先存有计较得失的心理的人,于公于私都会有所失;摒弃计较得失的心理的人,于公于私都会有所得。明白这个道理,即使是做天下大事也是可以的。过先生名华,字曙初,号实圃。还有很多可以记述的事迹,因为不是大义所存,所以没有花笔墨去写。(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

44、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1下列句子中都有通假字的一项是()以为莫己若者泾流之大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不辩牛马故夫知效一官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A BC D解析:句中“泾”同“径”;句中“辩”同“辨”;句中“知”同“智”。答案:C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B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C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D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解析:A项“闵”通“悯”。B项“蓐”通“褥”。C项“零丁”通“伶仃”。答案:D3对下列句子中通假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仆虽罢驾,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罢”同“疲”,疲惫。B趣舍异路,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余欢“趣”同“趋”,向前走。

45、C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徇”同“殉”,献身。D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责”同“择”,选择。解析:D“责”同“债”,债务。答案:D4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悟言一室之内 B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C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D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解析:A项悟晤;B项趣趋;D项无毋。答案:C5下列“得”有通假现象的一项是()A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B得无教我猎虫所耶C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 D吾得兄事之解析:A“得”通“德”,感激。B.“得无”,文言固定结构,译为“莫非”“岂不是”“恐怕是”。C.“得”,融洽。D.“得”,应该。答案:A6下列“复”属于通假现象的一项是()A明年复攻

46、赵,杀两万人 B山重水复疑无路C王辞而不复 D复之以掌,虚若无物解析:A再,又。B.重复。C.回答。D.通“覆”,覆盖。答案:D7下列“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A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B焉用亡郑以倍邻C每逢佳节倍思亲 D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解析:A“倍”通“背”,违背;B.增加,增益;C.更加,非常;D.倍数。答案:A8下列句子含有两个通假字的一项是()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B今老矣,无能为也已C夫晋,何厌之有?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解析:A项,有又,暴曝;B项,已矣;C项,厌餍;D项,共供。答案:A9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吾与徐公孰美? B莫春者,春服既成C鼓瑟

47、希,铿尔 D唯求则非邦也与?解析:B莫暮;C.希稀;D.与欤。答案:A10. 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泾流之大 B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D东面而视,不见水端解析:A项,“泾”通“径”; B项,“辩”通“辨”;C项,“反”通“返”,往返。答案:D11下列句子中不全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怀嬴奉匜沃盥/善哉,技盖至此乎/秦王还柱而走B往而不反者,竖子也/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他日,公享之C卒起不意,尽失其度/缚者曷为者也?/不凌节而施之为孙D乡为身死而不受/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弗食不知其旨也解析:A奉捧,盖盍,还环;B.反返,振震,享飨;C.卒猝,曷何,孙逊;D.乡向,振

48、赈。答案:D12下面全有通假字的一组是()无能为也已何厌之有 弃甲曳兵而走三年释其政 无生民心邹忌修八尺有余 越国以鄙远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必庙礼之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A BC D解析:已矣;厌餍;政征;无毋;有又;颁斑;帅率。答案:A13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B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C意有所极,梦亦同趣D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解析:A“僇”同“戮”;C.“趣”同“趋”;D.“尊”同“樽”。答案:B1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B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C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D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

49、户牖之下解析:A项“行为”是两个词,即“品行”和“作为”;B项中“颜色”是指面色;D项中“首领”即“头颅”,文中借指性命。答案:C1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不以为言 B少时常与鲍叔牙游C鲍叔不以我为无耻 D通货积财,富国强兵解析:A项,今义:认为。文中意:因此做什么。B项,今义:经常,一个词。文中是两个词,“的时候”,常常。C项,古今相同,不知耻辱。D项,今义:法定的通用货币。文中意:流通货物。答案:C1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师不必贤于弟子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可谓智力孤危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思厥

50、先祖父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A BC D解析:旧事,成例;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相当于“以致”“以至于”;智谋和力量;祖辈与父辈;那实际情况。答案:D1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B瓦缝参差C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D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解析:A项“气候”,古,天气;今,指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B项“参差”,古,参差交错;今,长短、高低、大小不齐,不一致。C项“经营”,古,指苦心经营积累的金玉珍宝;今,筹划、计划或组织之意。D项“一旦”,忽然有一天。答案:D18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

51、的一项是 ()A开国何茫然 B可以横绝峨眉巅C艰难苦恨繁霜鬓 D百年多病独登台解析:D“百年”指“晚年”,现代汉语的意思指“一百个年头”。A.“茫然”指古史传说遥远难详,完全不可知道;B.“可以”是“能够”的意思;C.“艰难”是“艰辛、困难”的意思。A、B、C三项与现代汉语意思均相同。答案:D1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B老大嫁作商人妇C满座重闻皆掩泣 D整顿衣裳起敛容解析:C项古今均为掩面哭泣;A中因为:文中指于是创作,今常用作表原因的关联词;B中老大:文中指年龄大,今指长子、长兄;D中整顿:文中指整理,今指进行治理,使严整、健全、有序。答案:C

52、阅读下文,完成2021题。李斯非淳于越曰:“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臣请敕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有敢藏诗书、百家语、诸刑书者,悉诣守尉集烧之;有敢偶语诗书,弃市;是古非今者,族灭;吏见之弗举,与同罪。”始皇许之。20解释文中的五个“非”字。_答案:非难,诽谤认为不合理不是不是认为不对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臣请敕史官_(2)非博士官所职_(3)有敢偶语诗书_(4)吏见之弗举_答案:(1)下令(2)掌管(3)(两人)相对私语(4)检举李斯诽谤淳于越说:“学生们不学现在而学古,认为现在不合理,惑乱百姓。我请求下令给史官,不是秦国的书都烧掉;如果不是博士官掌管

53、,天下有敢收藏诗书、百家学说、各种刑书的人,全都交给各地守尉集中焚烧;有敢私下讨论诗书中句子的人,处死;认为古代正确的,认为现在不对的,灭族;官吏发现而不检举,和犯人同罪。”秦始皇同意了。阅读下文,完成2223题。嗟来之食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选自礼记檀弓下)大饥:大荒年。食(s):拿饭给人吃。蒙袂(mi):用衣袖蒙着脸。辑屦(j):身体迈不开步子的样子。贸贸然:眼睛看不清而莽撞前行的样子。

54、嗟:带有轻蔑意味的呼唤声。从:跟随。谢:表示歉意。微:不应当。与:表示感叹的语气词。2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1)右执饮_(2)予唯不食嗟来之食_(3)从而谢焉_(4)曾子闻之_答案:(1)拿着(2)只因为(3)道歉(4)听说23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食”字的意义和用法。(1)黔敖为食于路_(2)予唯不食嗟来之食_答案:(1)读sh,食物,名词(2)读sh,吃,动词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饭食,以供路过的饥饿人来吃。有个饥饿的人用袖子蒙着脸,无力地拖着脚步,莽撞地走来。黔敖左手端着吃食,右手端着汤,说道:“喂!来吃吧!”那个饥民扬眉抬眼看着他,说:“我就是因为不愿吃嗟来之食,才落到

55、这个地步啊!”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终于饿死了。曾子听到这件事后说:“恐怕不该这样吧!黔敖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绝,但他道歉之后,则可以去吃。”(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1. (2011淄博质量检测)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雪晴晚望 贾岛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贾岛长安应举落第,与从弟释无可寄居长安西南圭峰草堂寺,这首诗大约写于此时。(1)题目为“晚望”,诗人具体“望”到了哪些景色?请简要叙述。_(2)末尾两句写的是什么内容?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_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

56、意象以及内容与题目的关系。这要紧扣题目中的“晚”和“望”字,并结合全诗来进行作答。(2)本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指出这两句使整个画面动了起来并指出的思想感情即可,不要忽视诗歌所给的注解。答案:(1)诗人倚着手杖向远处眺望:在夕阳斜照下,溪水上空升腾起鱼鳞般的云朵,几乎多至“万重”;在遍山皑皑白雪中,采樵人缓然下山,回到白雪覆盖下的茅舍;远处山冈上,野草正在燃烧,劲松郁郁苍苍,日暮的烟霭似断断续续生于石松之间。(2)诗人在回山寺的路上,听到山寺上传来钟声,暮游之余,恍如倦鸟归巢,禁不住心潮起伏,平添了更浓厚的诗意,也吐露出诗人心灵深处的隐情。这两句又起着点活全诗的妙用,前六句景色全是望景,这

57、一声清亮的暮钟,由视觉转到了听觉。这钟声不仅惊醒默默赏景的诗人,而且钟鸣谷应,使前六句所有景色都随之飞动起来,整个诗境形成了有声有色、活泼动人的局面。2(2011青岛质量评估)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野水孤舟 梁栋前村雨过溪流乱,行路迷漫都间断。孤洲尽日少人来,小舟系在垂杨岸。主人空有济川心,坐见门前水日深。袖手归来茅屋下,任他鸥鸟自浮沉。梁栋,南宋诗人。此诗大约作于南宋灭亡之前。(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_(2)诗的颈联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_解析:(1)从内容来看,是一首写景诗,融情于景。本题考查诗歌的意象、意境以及诗歌的寓意。关于寓意,要结合

58、注解中“此诗大约作于南宋灭亡之前”来回答。(2)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以及的思想感情。颈联把的思想感情和眼前之景结合起来,再结合注解,不难看出诗人的无奈与愤激。答案:(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山村雨后溪水漫流,道路被淹没而时隐时现的迷漫景象,寓意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国家和个人的前途渺茫,杳不可知。(意思对即可,一、二句的寓意分开写亦可)(2)颈联以比喻手法,含蓄深沉地表达了诗人恢复中原、振兴国家的抱负无法施展的无奈和愤激之情。(“恢复中原、振兴国家的抱负无法施展”说是“报国无门”亦可)3(2011淄博市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晚次鄂州 卢纶卢纶(748约799),

59、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人。此诗作于“安史之乱”的前期。估客,指商人。(1)请简要分析首联中“远见”“犹是”所蕴涵的的情感变化。_(2)请从情与景的角度分析颈联“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_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蕴涵的思想感情的评价的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变化”一词,这提示我们“远见”“犹是”蕴涵的情感是不同的。(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并且明确指出从情与景的角度入手。解答时,首先要点明手法,其次要结合颈联,明确“景”和“情”的内容,并且指出是怎样借“景”抒“情”的。答案:(1)“远见”表达了远远望见汉阳时的喜悦之情,“犹是”,突显出对仍有“一日程”的惆怅之情

60、;一联之内,情感由喜悦骤转至惆怅,赋予诗歌内容跌宕起伏的意味。(2)借景抒怀(或借景抒情)。时值寒秋,无限的惆怅已使“我”两鬓如霜了,“我”人往三湘去,心却驰往故乡,独对明月,归思更切。4(2011威海模拟)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1)词的上片通过对哪些事物的描写来营造氛围的,营造了怎样的氛围?_(2)请说说本词反映了苏轼怎样的心绪和人生态度。_解析:(1)抓住描写月、桐、人声、鸿等事物时使用的缺、疏、断、孤等词语,就能较容易把握营造的氛围。(2)“无人省”“不肯栖”是心绪和人生态度的体现。答案:(1)上片主要通过对月、桐、人声、鸿等事物的描写,营造了一种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