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完整_第1页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完整_第2页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完整_第3页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完整_第4页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完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文档授课课题(教学早节或主题)与本课程简介授课时间90授课类型新授教学目标、要求知道本课程的目录,了解本课程的简介、教学目标、教学性质及内容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讲授教学内容、课程简介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是生态学在农业上的一个分支,是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将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开究其中的酵素作用、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得。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的任务是在农业生态系统水平上提示各组分相互作用的生态学规律,探讨最佳农业生态系统或生态农业模式,协调农业的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二、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作为高职高专植物

2、生产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从农业生态学和农业环境保护两大应用领域来分析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通过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和合理调控,以实现农业持续发展。三、课程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当前面临的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第二节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的研究内容和任务本章小结复习思考题参考文献第章农业生态系统教学内容第一节生态系统的概念与基本特征第二节农业生态系统本早小结复习思考题参考文献第三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第一节生物种群第二节生物群落第三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本早小结复习思考题参考文献第四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综合结构第节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平结构第二节农业生态系统的垂直结构第-节农业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3、第四节农业生态系统的时间结构本章小结复习思考题参考文献第五章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第一节能量流动与转化的基本定律及其应用第二节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生产第-节农业生态系统的辅助能本章小结复习思考题参考文献第六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第一节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第二节几种主要物质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第三节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与农业环境问题本章小结复习思考题参考文献第七章农业生态系统的信息流动第节农业生态系统的信息流第二节农业生态系统的资金流与价值转换本章小结复习思考题参考文献第八章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与控制第节农业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第节生态失衡与农业环境第-节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控制特点本章小结复习思考题参考文献第九

4、章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发展历史与现代农业发展思潮第节生态农业的原理及技术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一般概念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本章小结复习思考题参考文献第十章农业环境管理与评价第一节农业环境管理第节农业环境质量评价本章小结复习思考题参考文献综合实训指导实训一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实训二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分析实训三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分析实训四农业资源及其利用现状调查实训五四位一体庭院生态模式设计实训六农村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作业布置杳一些当前面临的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教学后记知道本课程的目录,了解本课程的简介、教学目标、教学性质及内容预习下节内容授课课题(教学早节或主题)当前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授课

5、时间90授课类型新授教学目标、要求明白当前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教学重点、难点当前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教学方法讲授教学内容教学内容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经济发展在给人们提供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享受时,也给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的。近几年来,通过环境保护与治理,环境质量恶化的趋势基本得到控制,局部地区环境质量逐步得到改善,但环境保护仍然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环保工作任务重而道远。一、当前环境保护面临的问题1、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目前经济增长中面临的产业结构非常不合理。比如:2003年中国消耗的原油、原煤、钢材、水泥分别约为世界消耗量的7%、31%、27%、10%,而

6、创造的GDP仅相当于世界总量的4%。可以说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增长付出过高的环境代价,是大气、水资源等污染严重的根本原因之一。2、公众环保参与度不高。公众是推动环境保护事业向前发展的社会基本力量,殳有公众层面的广泛参与,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是不可想象的。据数据说明公众环保关注度很高,但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还不强,国家在法律层面上保障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力度还不够,政府在扩展公众参与环境与发展方面的活动也有待加强。比如:咱们学校的卫生情况就是一个例子。学生包括老师们可能说咱们学校的卫生不好啊,等等但是只有少数人会当看到路的垃圾时捡起放到垃圾桶里。这样以来,咱们学校的环境卫生就会差。3、环境管理偏重于

7、未端治理。在环境管理实践中,人们往往习惯于末端治理模式。所谓的“末端治理“模式实际上就是“先污染后治理”模式。在生产过程的末端采取措施治理污染,吉果治理的技术难度大,台理的成本高,很难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的协调。4、环保体制与队伍建设不够完善。在管理体制上,根据规定我国地方环保由各级政府负责,基层环保的人事权和财务权都在地方政府手中,而环保总局对各地环保部门只有业务上的指导关系。在经济发达地区,基层不保管辖范围不断扩大,但在行政村还未设立专门的环保机构,配备环保专管员,使得基层环保直接监管污染企业显得力不从心。5、环境规划落实不到位。实践证明: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是防治与减轻环境

8、问题的最有效的也是最经济的根本性措施。城镇经济发展中暴露出工业布局分散、分布不合理的问题,也不得实施环境污染的集中防治,增加了集中流通量和环境监管的难度和成本。6、环保投融资体系未建立。环境投入是改善环境质量的物质基础,没有一定量的投入,环境规划和环境目标就无法实现。从80年代起中国环境投资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但是由于前期投入较少,中国污染流通量投资存在大量的历史欠帐,中国积累的环境问题难以通过当期环保投资解决。在投资主体方面,长期以政府作为环境投资主体的局面,已不适合经济发展的要求。此外,许多资料显示,由于环境决策的不科学、环境规划的不合理、环境管理的不到位,我国现在环保资金存在使用效率不高的

9、问题。作业布置分析面临这么多的生态环境问题应该采取哪些对策教学后记了解当前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授课课题(教学章节或主题)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特点、类型授课时间90授课类型新授教学目标、要求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教学重生态系统的特点、类型点、难点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法、半态系统的概念仝物群落打其心存环境之问、以群落内部申啡陀码密切联系、和沖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J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定结构、-定功能的动态平術整也这个整怵就叫工态系统。从这个概念我们可以知道:工态系跖;-般系统灵本质的区别就在于T统有生命成分的存在,生物不可能离开特定的环境,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发展,能过能量流动,

10、物质物质循环,构成一个相对稳定的自然整体。生态系统二生物系统+环境系统学如一座山、一条河、一片森林等。任何一个生物加上环境就是生态系统。内二、生态系统的组成r辐肘能红外线;热效应I紫外线;生物效应坏境纽分./作业布置第一章习题教学后记总结第一早内谷,做第一早习题授课课题(教学章节或主题)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结构授课时间90授课类型新授教学目标、要求了解农业生态系统概念,懂得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重点、难点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法教学内容、农业生态系统的定义农业&态系统是人们利用农业/物与仆上物环境之间、以及比物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建立的.井按人类的社会需要进行物质生产的

11、有机整体口二、农业心态系统的基本组分I然坏境:继承于I然工态系统c川境酣分彳(l:T谕成分L人:匚坏境;人类采取各种措施创泊的农业态V系统r农业生物,或叫农用生物,物种多特性少,生物的引:逆性降彳眼I物组分(勺偷咸分)I人是此屮的長大消费者,三、亦业卞杰系统的基本结构1.坏境和物种结构环境不同,在环境HT:存的物种也没,丨山之相伴心的物种也川小即卅么样的环境.就会冇什么杠的物种,二、空间结构r经纬!二带状分勺厂水十紀构彳社会内疾:同心圆弍心暫个间I非地带性囚索:镶陨式分布结构Y垂U汕构3、时恫结构农业生态系统随时闻的变化而呈现不同怕結构4-营养结构一食物琏结构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通过倉物营养关系

12、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农业生杰系统的讥诱结构。我们知道,不同的生物对冊一营养级的转化效率不码人类根据生物的解別、代谢特点,把食性舉其他生活习性不同的生物组合在一起,以充分利用资源,提高转化效率,给人类提供更多的产皿。产业緒构的调整,在某归意义上讲就是农业心态系统营养结构的调整.作业布置理解本节课所讲内容并记忆教学后记了解农业生态系统概念,懂得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授课课题(教学章节或主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及特点授课时间90题)授课类型新授教学目标、要求理解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教学重点、难点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及特点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法教学内容、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杠何系统的功能都丿:嗚换功能农业供态蛊统的

13、功能就是通过对能嵐物航银价值的转撫把资源变成人类所需的产品*1、能量流农业化态系统的能汁最终来源是太阳糾H能,这是系貂1啲工东能源太阳辐射能in过绿仗植物的光合作用,变成生谢化学落能然后m链级级地传谴怙除太阳轴射能外,所补加给生态薰藐的一切能竝制是辅助側农业生态系统对抑M转化也休现在对辅助能的转化十通过辅助能的投入小:以解除坏境巾的输入|A转化|输汨不冋系统的输入和输出呈不同,系统的功能也不同#2、物质流以备种兄素为菇血逍过T物转化而成不同形态的分几然右传递到不掏分,形成连续的物廣流,物血是能呆的我体,物质流动也体现丁能常肉流动X业业态系统的功能也休现在对物顶流的转化。这既包括益寿延年抚摸转化

14、,也刃冇讲物质的转化,如农药进入农幽1态系统启叮降解过肚如果降解的快,那4系统的功能就比较高.-信息流构成信息冇二个环节显源、信道刑怜i这三个环节构成卡息的传输,盂系如图佶源|A仟;道|AfAii信息通过产心和接收也形色”吐磁等形式,以气体体和水体刁媒介进行传输口4、价伉流价値流可以转化为不同形式,并在不同的组分内传递,二、农业生态系统区别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特点1,姐成不同自然生蛊系统中的生物是自然界长期进僦成的自然生辄坏境也是自然环境用械生态系繃生物则是农业生物,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臥2挣生产力不问农业怯系貓剌力大刊紐态系统3、开放程度不IJ农业彳态系统的开放程度大于口然化态系统,、稳定机

15、制不同S然上态系统靠物种的多样件龙成佶综复杂的网稣来维持系统的稳迟血农业山态累统物种多样性少,彼此卒制功能弱,比稳处性则更多地依靠人类旳调控Q服从规律不同喙遠系统完金I1R从口然规樓观律的共同支埜血农业I态系统则受I然规律和社会经济鸟ik人工釋放k米螟口然生态系统的稳足机制农业t态系毓的稳定机制6.系统的汕的性“不同然2态系统的最终FIIPJ是向顶极群落发展,达到敌大的生物现存暈,在有限的空闻mi&多的工物,啲农业丫态系统则是按照人类的社令需求财幽质很产,给人类提供最多的产品,作业布置习题二授课课题(教学章节或主题)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概念授课时间90授课类型新授教学目标、要求理解农业生态系统的

16、结构概念教学重点、难点对农业生态系统结构的理解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法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结构就包括生物组分的物种结构(多物种配置)、空间结构(多层次配置)、时间结构(时序排列)、食物链结构(物质多级循环),以及这些生物组分与环境组分构成的格局。物种结构:生物物种是生态系统物质生产的主体。不同生物种类的组成与数量关系的格局构成生态系统的物种结构。教学内容时间结构:指在生态区域内各生物种群生活周期在时间分配上形成的格局。空间结构:空间结构是指生物群落在空间上的垂直和水平格局变化,构成空间三维结构格局。水平结构:指在一定的生态区域内,各种生物种群所占面积比例、镶嵌形式、聚集方式等水平分布特征。垂直

17、结构:指生物种群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格局。在地上、地下和水域都可形成不同的垂直结构。营养结构:指生态系统中生物间构成的食物链与食物网结构。食物网是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主要途径。二合理农业生态系统结构的标志生物适应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配合组分之间量比关系协调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有较高的生产力和经济效作业布置预习下节所讲内容授课课题(教学早节或主题)加强生态环境的对策授课时间90授课类型新授教学目标、要求知道加强生态环境的对策都有哪些教学重点、难点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分析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法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分析要想加强和生态环境保护,就要采取各种措施,坚持在发

18、展中解决环境问题,推进资源节约型友好型社会建设。1、加快产业结构优化。教学内容大量事实证明,如果能最大限度地把资源、能源转化为产品,减少排污,将会从根本上控制和解决环境污染。所以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就必须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结构内部优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和发展生态工业,形成产业互补生态链。2、提高公从参与环保的积极性。首先要加大对环境保护工作的宣传。此外,要注重发挥环保团和民间组织的作用,积极发挥他们宣传环保、实施环保的职能。3、严格执行环境管理制度。要认真学习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加大环境保护工作力度,重点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环保目

19、标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等环保制度。从源头上控制污染源,以促进产业结构、区域结构的优化。4、加强环保队伍建设。重点加强环保业务和技能培训,增加拒腐防变能力,提高战斗力。创新出一种全新高效的环境监管体制。要细化环保职能。5、推进农村干部“三集中”针对乡镇面源污染问题,可通过开展农村“三集中”工程,即工业向园区集中、农业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居住向集镇(社区)集中,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6、建立环保投融资体系。二、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与措施(一)加强领导和协调,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1、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积极协调和配合,建立行之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体系保障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技支持能力。

20、建立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二)加强法制建设,提高全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加强立法和执法,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法治轨道。2认真履行国际公约,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全民的生态环境保护作业布置讨论保护生态环境的任务都有哪些?授课课题(教学早节或主题)生物种群的概念及特征授课时间90授课类型新授教学目标、要求了解生物种群的概念,理解它的特征教学重点、难点生物种群的特征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法、概念种群(population)生物学上把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称为种群。例如同一鱼塘内的鲤鱼或同一树林内的杨树。种群一词与物种概念密切相

21、关。根据生物学种定义同一物种的个体不仅因其同源共祖而表现出性状上的相似(包括形态、大分子结构及行为等各个方面),而且它们之间能相互交配并将其性状遗传给后代个体。教学内容广义的种群即是指一切可能交配并繁育的同种个体的集群(该物种的全部个体)。例如世界上总人口。种群是生态学所硏究的最小的生态单位。我们通常用生态龛作为最小单位。种群指的是分布在同一生态环境中,能自由交配、繁殖的一群同种个体。在生物组织层次结构中,种群代表由个体水平进入群体水平的第一个层次。因为有性生殖过程是一个基因重组过程,重组产生新的变异,可供自然选择,所以相互交配繁育的种群便构成了一个进化的单位,它可能成为分化新物种的起点。有的

22、生物还环绕着繁育关系组成一定的社群结构。另一方面,同一地区的个体共享同一资源,因而在对待资源的关系上又表现出种内竞争或合作的关系。二、特征种群具有以下四个特征。(一)数量特征这是种群的最基本特征。种群是由多个个体所组成的,其数量大小受四个种群参数(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这些参数继而又受种群的年龄结构、性别比率、内分布格局和遗传组成的影响,从而形成种群动态。(二)空间特征种群均占据一定的空间,其个体在空间上分布可分为聚群分布、随机分布和均匀分布,此外,在地理范围内分布还形成地理分布。遗传特征既然种群是同种的个体集合,那么,种群具有一定的遗传组成,是一个基因库,但不同的地理种群存

23、在着基因差异。不同种群的基因库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世代传递,在进化过程中通过改变基因频率以适应环境的不断改变。种群是一个自组织、自调节的系统。它以一个特定的生物种群为中心,也以作用于该种群的全部环境因子为空间边界所组成的系统。因此,应从系统的角度,通过硏究种群内在的因子,以及生境内各种环境因子与种群数量变化的相互关系,从而揭示种群数量变化的机制与规律。/,本节小结:1、生物种群的概念2、生物种群的特征:()数量特征、(二)空间特征(三)遗传特征(四)系统特征/1L、上一11/11L容_、仕农业生产中,调节农业生物群落时间结构的万式为间作、轮作、套作、轮养、套养等。()作物套作(relaycro

24、pping)小麦套玉米:华北地区,小麦收获前15-20天套下去麦-棉-绿肥间套作:南北方粮棉种植区均普遍。作物与蔬菜套种:小麦-菠菜番茄大白菜四种四收结构4.果农间套作:幼龄果园间套作一年生作物,以短养长(二)轮作(rotation)、轮养作物的轮作:如湖南的豆稻轮作;太湖流域的粮食作物绿肥作物轮作;东北玉米轮作大豆稻鱼轮作:种一季稻,养一季鱼。如广东的肇庆3动物的轮养、套养。如鱼的轮养,同时放足不同大小规格鱼种分期分批捕捞;同一规格鱼种多次放养,多次收获;动物的轮牧:牛-(三)农业生产模式的演替新开垦土地:耐瘦瘠作物(牧草、绿肥、木署等-中产,美国的中央谷地:放牧草场-大田谷场经济作物-园艺

25、食口口生产:传统食口口兀公害食口口绿色食口口-马或羊作物-玉米、小麦-蔬菜水果-有机食品生产等蔬菜-化卉作业布置第四章习题授课课题(教学早节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授课时间90或主题)授课类型新授教学目标、要求了解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教学重点、难点看图来理理解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法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Chapter4Energyflowintheagroecosystem百2D02Druo-hvbcdef,e=0,f0)收益递减率也称报酬递减律,最初是由经济学家A.R.Turgot于18世纪后期在经济研究中提出来的。它反映了在技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认为从某一现实

26、经济系统中所得报酬,随着向该系统投入的劳动和资本量的增大而有所增加,但随着投入的单位劳动和资本的增加,报酬的增加量却在逐渐减少。具有一定内部结构的转换系统所表现出来的收益递减律现象,是各种限制因子连续作用的结果。当某种必要资源是系统输出的限制因子时,对该种资源的输入会促使系统的限制因子得到有效改善,从而使产出迅速增加;当系统对该种资源的需求得到满足以后,其他因子就成了该转换系统输出的限制因子,这时再增加这种资源的投入而对其他资源不采取措施,系统的产出自然不会出现增加;如果该种资源的投入数量过大,即出现该资源的过量输入,势必对系统产生危害,因此过量的资源投入还会导致系统的产出下降。在生态经济复合

27、系统的价值流中,收益递减律现象普遍存在。根据收益递减律原理,在对生态经济复合系统进行资金流调控和资源的投入时,要注意:(1)必须选择合适的资源或资金投入水平。为了提高资源的利用效果,必须注意选择合适的投入水平,使系统在获得较高的产值同时,取得较高的资金产投比和较大的纯收入。因此,对于投入水平较低的地区或系统,通过增加投入,可获得较高的报酬;当投入达到一定程度后,如果产出增加减慢,就应考虑资源投入是否已满足系统要求,此时应着重考虑将资源或资金投入方向改到其他生产项目,或通过改善其他限制因子来提高系统产出。(2)以系统的观点综合分析各种资源的投入产出规律。对收益递减成因的分析表明,要获得某一资源的

28、良好效果和延迟收益递减的出现,必须注意同时解决其他因子的问题。因此,对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资金流分析和资源利用效益分析,必须以系统的观点,综合分析多种资源的投入产出规律,提高资源的整体投入水平。作业布置巩固本节课的内容,并做相关练习题实用标准文案文档文档授课课题实用标准文案(教学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授课时间90节或主题)新授教学目标、要求授课类型1使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起点,能量流动的数量及其作用。2以一条食物链为例阐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教学重1重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及特点。点、难点2难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教学方法多媒体组合教学模式,采用自学、讨论与讲述法。引

29、言:作为生物与环境组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不仅具有一定的结构,而且具有一定的功能。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一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二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首先学习讨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讲述: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最重要联系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联成一个整体,所以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渠道。学生活动:观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电视录像片和多媒体课件,使学生身临其境,看完录像后,师生共同讨论。(1)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点是从什么地方开始的?能不能从动物开始为什么?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开始的。这里指的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因为只有绿色植物才能

30、把太阳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所以,流经生物群落中的能量是从绿色植物开始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起点能不能从动物开始?不能,因为我们通过动植物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学习,知道绿色植物的细胞结构有特殊的叶绿体能固定太阳光能,而动物细胞结构没有叶绿体是无法固定太阳光能的,所以只能利用现有的有机物。(2)能量流动的数量及作用: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一一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它们制造的有机物中。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就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后,就是一切生物生命活动的动力,也是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动力。(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全过程。分组讨论生态系统的能量

31、流动图的涵义:能量流动的起点:地球上所有的生态系统所需的能量都是来自太阳,是从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固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就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所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光能开始的。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数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光能,就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这些能量能在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中进行流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途径:通过食物链阐述其能量流动的过程,结合播放能量流动的多媒体课件,加深学生的印象。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的课件看完后,推荐一个学生归纳其中心内容,其他学生补充,老师点拨指导。第一、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用于生产者自身的

32、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即呼吸作用消耗掉了;另一部分能量随着植物遗体和残枝败叶等被分解者分解而释放出来;还有一部分能量被植食性动物摄入体内。第二,植物被草食动物吃了以后,一部分以粪便等排泄物被动物排出体外,其余大部分被动物所同化。这样能量由植物流入动物即能量从第一营养级f第二营养级f第三营养级f第四营养级,各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消耗掉;另一部分用于各营养级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消费者的尸体、粪便等与生产者的遗体,残枝败叶一样,被分解者分解利用,并通过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将其能量释放到环境中去最终消失。(4)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作业布置想一些其他的有关能量流动的例子文档授

33、课课题实用标准文案(教学章节或主题)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授课时间90授课类型新授教学目标、要求通过讲案例、看图来对能量流动进一步的加深印象教学重点、难点能量流动的特点教学方法多媒体组合教学模式,采用自学、讨论与讲述法。教学内容讲述:美国生态学家林徳曼明确提出了十分之一定律”从理论上讲一个人靠吃鱼增长身体1kg,就得吃掉10kg鱼,10kg的鱼则要吃掉100kg的浮游动物,100kg的浮游动物要吃掉1000kg的浮游植物。也就是说,1000kg的浮游植物才能养活10kg的鱼,进而才能使人增长1kg体重。根据林德曼能量传递的“十分之一定律”编制成多媒体课件,图、文、音、形并茂,形象逼真,学生一目了然

34、。观看后,学生归纳小结如下:第一、能量流动不是循环的而是单向的从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一一级消费者-。食物链各个营养级的顺序是不可逆的,而各个营养级的能量总是以呼吸散失热能。即必须源源不断地输入,又不断地散失。第二、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传递率为10%20%,条食物链的营养级一般不会超过五个营养级,因营养级上升一级,可利用的能量相应要减少80%90%,能量到了第五个营养级时,可利用的能量往往少到不能维持其生存的程度了。由于生态系统能量流量逐级递减,其传递率为10%20%,即构成了能量金字塔。所以,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流经生态系统过程中逐级递实用标准文案文档减,单向不循环,最终在环境中

35、消失。(5)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目的问:能不能改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规律?不能,人们虽然不能改变能量流动的客观规律,但可设法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例如,在森林中,最好使能量多储存在木材中;在草原牧场上,则最好使能量多流向到牛、羊等牲畜体内,获得更多的毛、肉、皮、奶等畜产品。从能量传递过程看,流经生态系统的能量就是绿色植物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这些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各个营养级传递,可见生产者是消费者和分解者获得能量的源泉,是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从能量传递的数量和效率看,能量流经各营养级是逐级递减的,单向不循环的,传递率为10%-20%,因为大部分能量用于各营

36、养级自身的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另一部分随遗体等被分解者所利用,真正流入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只有10%-20%。所以,一条食物链一般不能超过五个营养级,到第五营养级时,可利用的能量已减少到不能维持其生存的程度了。作业布置习题授课课题(教学章节或主题)农业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授课时间90授课类型新授教学目标、要求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掌握生态平衡的保护教学重点、难点生态平衡的保护教学方法讲授J半态(ecologicalequilibrium)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以及空物与生物之可迪过相互制约、相q灌透、朴忙影山讣冷持和杲和际调:反态a农现为給枸丄:逅物种类何种群数曇食物链仃养结构协调

37、稳毎i山能上:能量流砂物顶循坏-信息传递畅通儿阳:系统的输入和输出展封際物质储量悄也生物种群;环境ZP燧到高度的相适用和1步协调.在门然化想系銃屮顶极群落杲群卞发展刊爆稳足的阶段T这是同为主态系统广发脛J1SHifr丁牛物和环境以及牛物各成分之河的相乃作川使物种纽成和数肯相对稳iiu彼此协调r结构愈趋以杂fii纠合址为合理r;养级抚达到垠iiin;詹物毬网史为參样化圳处备而达到的成罐阶段。这时生物系统与览环境系统之间.以及牛物塞统内部齐种ATN闻的关系达御全浙协调的相对稳址状瓠山于顶极群落的结构相功能的更杂性相协调性,IWf对环境的效应也从而使环境质量这到最完善和艮好狀态-由此川心-个门然系统

38、发风到顶级誹蔣的;亍段,是标志T.态T的丿J/J稳定I:介段,这使它.If屋大的维持T.态T葡的能力c教学内容一)T.态半衡的保护I.牛痣平衡的动杰件和郴対性n然界的系统总討稳兀状态(幼葫r衡)发展.它的纽成、结构斜1能量-物质料环趋向于也时间地基本上保持一样然而.由于它本身内部矛盾以及外界自然的、特别是人类活动的I川案的影响,稳定状茶总匕很难达到啲訂.经帀处;胡态变-化上屮内此,平衡呆杯对的.HL-J态变化总绝对的a打破旧的平衡,建立新的乎衡,是生态系统发展变化的般规律。園此,也需要正确看、相待这一问理I并不是所有的主态平衡被打破郁是坏HI】尤其在农业主态系统中.总是不断血利用和改造Ji然,

39、从低级平衡走向启级平衡。仏必需汁意刊打破II【平衡用,要氏快起立新杓沪衡,杏则沉诃能农生系列不易预测的变化.并往往导致很难预料的厉卷tHnimnaiti2、生态系统对生态平衡的调节能力生态系统具有一种内部的自动调节的能力,以保持自己的稳定性。这种调节能力有赖于成分多样性和能量流动,以及物质循环径的复杂性。一般在成分多样、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途径复杂的生态系统中,较易保持稳定,当系统的一部分发生障碍时,就可被其它部分调节所补偿。相反成分单纯、结构简单的生态系统,内部调节的能力就小。对剧烈的生态变化比较脆弱。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决定于生态阈值。阈值的大小决定于生态系统的成熟性,系统越成熟,表示它的

40、种类组成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因而稳定性越大,则对外界的压力或冲击的抵抗力越大,即阈值高。相反,一个简单的系统,则阈值低。正由于生态系统在阈值以下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因此我们强调生态平衡在自然资源利用上,是要不合理地利用资源,其开发量必须在生态阈值以下,以保证其有永续生产和使用。作业布置巩固所学内容,想一想在现实生活中生态失衡的例子文档授课课题(教学章实用标准乂案生态失衡授课时间90节或主题)授课类型新授教学目标、要求了解生态失衡的标志、原因教学重点、难点理解生态失衡的原因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法、举例法实用标准文案文档复习旧知识:1、生态平衡的概念2、生态平衡的保护生态平衡的动态性和相对性生态系统

41、对生态平衡的调节能力引入新知识:教学内容大家想一想在咱们现实生活中的生态是什么样的?平衡还是失衡?如果说失衡,都有哪些标志和原因?新知识:一、失态失衡的标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和补偿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干预因素超过系统的生态阈值时,其自动调节能力将明显下降或消失,引起失态平衡的失调。表现为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遭受破坏,严重时甚至导致崩溃。生态平衡失调的主要标志表现在结构和功能上。(1)生态失调结构的上标志a、一级结构缺损。生态系统的一级结构是指组成系统的一级成分,如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等。一级结构缺损是生态系统缺损一个或几个组分,使平衡状态遭到破坏或崩溃。如:大面积毁林开荒,围湖造田,草原强度

42、开恳,原有生产者消失,各级消费者因缺少栖息地和食物源而消失B、二级结构受损。二级结构指生态系统中各组分及其特征,如生物种类、种群数量及群落层次结构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ffi植物群落蜻构简仏讪化如m放牧便咏I的代质牧堆逐渐减小山高卓群落追化为矮時群落*消费者种群结构发牛.柑应的变化:単遞I鹰、Wfl.ll群数這减A畸枠(鼠)种群增大。中乐受鼬i遛响向进一拡退也微土物和上壤动物种群结枸发即变化Q态失调砂能上的标志能盍流勒受乩捋能竝在生态廉统内見个营界级上劉帅I陳我现为初级牛产卜降和各级消费者二汕的食物链关系被皱坏我消厌,物质循环屮断描物伍循环在43者r消费者和分解者屮某-环巾川臥或输人片输出出

43、例貴调致d态累统叩仙被鞭坏。二、失衡的原因弓起生衡的原因很多,主要为两个方面:(1)自然因素:气候的突变,自然灾害。如:台风、海啸、龙卷风、暴雨、干旱、地震、火山、泥石流、水灾等都带有很强烈的突发性的破坏作用。(2)人为因素: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是引起生态失衡的主要原因:如:大面积的毁灭性的砍伐森林,草原过度放牧,农田土壤的重用轻养等,造成水土流失、土壤贫瘠,水源枯竭,气候破坏。作业布置掌握造成生态失衡的标志及其原因文档授课课题(教学早实用标准文案90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控制特点授课时间节或主题)授课类型新授教学目标、要求掌握农业生态的调控机制的基本特点及方法教学重点、难点农业生态的调

44、控机制的方法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法、举例法、总结法实用标准文案文档复习旧知识:1、生态失衡的标志2、生态失衡的原因:自然因素及人为因素新知识:一、农业生态系统调控机制的基本特点1兼有中心式调控和非中心式调控两种机制。教学内容2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层次。(1)从自然生态系统继承的非中心式调控机制是农业生态系统的第一层调控。这个层次的调控通过生物与其环境、生物与生物的相互作用,生物本身的遗传、生理、生化机制来实现。(2)由直接操作农业生态系统的农民或经营者充当调控中心的人工直接控制构成第二层调控。这个层次的人直接调度系统的重要结构与功能。农业生产技术是这个层次的主要调控形式之一。(3)农业生态系统调控

45、机制的第三个层次是社会间接调控。这一层次通过社会的财政系统、金融系统、工交系统、通讯系统、行政系统、政法系统、科教系统等影响第二层次的农民或经营者的决策和行动,从而间接调控了农业生态系统。二自然调控1自然生态系统的调控是通过非中心式调控机制实现的。生态系统越趋于成熟,自然信息的沟通越丰富,控制系统所特又的和谐、协调、稳定等特点也就越明显。2自然调控过程可分为(1)程序调控:生物的个体发育、群落演替都有一定的先后顺序,不会颠倒。群落得演替与物种间的营养关系、化学关系都有关。(2)随动调控:动植物的运动过程能跟踪一些外界目标。向日葵的花跟着太阳转,植物的根向着有肥水的方向伸。(3)最优调控:生态系

46、统经历了长期的进化压力,优胜劣汰,现存得很多结构与功能都是最优、或接近最优的。(4)稳态调控:自然生态系统形成了一种发展过程中趋于稳定、干扰中维持不变、受破坏后迅速恢复的稳定性。这种稳态主要靠系统的功能组分冗余及系统的负反馈作用这两种机制来获得。a.系统的功能组分冗余在一个系统中,具有同一功能的组分数量超过必须的数量,处于备用状态,这称为系统的功能组分冗余。b系统的负反馈作用系统的运行结果作为控制信息(反馈信息),回到系统调控中心,对系统未来动态产生影响,这种作用过程称系统的反馈作用。反馈作用可分正反馈和负反馈。三、人工直接调控1调控途径:(1)生态环境调控:土壤环境:物理、化学、生物方法气象

47、因子:建棚舍、人工降雨、地膜覆盖、温室等水分因子:修水库、水闸、灌溉方式火因子:地表火与林冠火,以火克火等(2)输入输出调控:输入物质和能量,输出产品,控制非产品输出(污染物)(3)生物结构调控:个体:品种改良、栽培、饲养方法群体:引进有益生物,控制有害生物。(4)系统的综合调控(系统模式):农林结合,农牧结合,农渔结合,林牧结合,利用腐生食物链农业技术体系的确定:(1)农业技术必须与农业生物的生理生态特性相适应:如良种与良法相结合(矮杆品种、抛秧等栽培技术)(2)农业技术必须与自然条件相适应:北方保温技术、南方防止水土流失、减少酸性等(3)农业技术必须与社会经济文化条件相适应经济发达-人多地

48、少-大型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率)经济发达-人多地少-小型机械化(提高单产)经济不发达-人多地少-劳力、智力(精耕细作)3农业技术之间的配套适应如水稻直播:生育期长、多次施月肥四、社会间接调控财贸金融:投资、利率、税收、价格工业交通:运输、贮藏等科技教育:宣传、教育、研究、推广政法管理:政策、法令、制度等作业布置巩固本节所知识,并做习题授课课题(教学章可持续发展的一般概念授课时间90节或主题)授课类型新授教学目了解可持续发展的由来和中国的可持续行动标、要求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和基本原则教学重点、难点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和基本原则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法、举例法、总结法复习旧知识:1、农业生态系统

49、调控机制的基本特点2、自然调控3、人工直接调控4、社会间接调控新知识: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由来教学内容1中国古代的环保思想,我国2200多年前,永续利用”的思想和定期封山育林的法令。2西方:19世纪对林业和20世纪对渔业的研究,提出了可再生资源可持续产量”问题。3近代和现在:(1)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R卡逊的科普寂静的春天,针对有机农药的无节制使用会威胁人类生存。1972年,增长的极限:人口-灾难性的崩溃“零增长”。80年代,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和我们共同的未来-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4)1992年,21世纪议程-认识深化的结晶。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1可持续发展是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

50、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的发展。2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自然属性:即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境系统再生能力的发展。社会属性:在生存于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的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经济属性:当发展能够保证当代人的福利增加时,也不会使后代人的福利减少,即不降低环境质量和不破坏世界自然资源基础的经济发展。科技属性:可持续发展就是建立极少产生废料和污染物的工艺或技术系统。污染并不是工业活动不可避免的结果,而是技术水平差、效率低的表现。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包括和谐、协调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安全性原则参与性原则、中国的可持续行动李鹏总理参加1992年环发大会1

51、992年国务院颁布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1994年制定中国21世纪议程:是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1998年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作业布置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和基本原则文档授课课题(教学章节或主题)实用标准文案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农业授课时间90授课类型新授教学目标、理解可持续农业的基本概念要求掌握可持续农业的内容及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可持续农业的内容及目标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法、举例法、总结法复习旧知识:1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的由来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教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学4、中国的可持续行动内新知识:容一、农业可持续发展及其内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首先是保持农业生产率稳

52、定增长,提高食物生产的产量,保障食物安全;其次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地利用自然资源,以满足人们生活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实用标准文案文档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包含了经济持续性、生态持续性和社会持续性三个方面的内容O二可的基本概念可持续农业是管理和保护自然资源基础,调整技术和机制变化的方向,以便确保获得并持续地满足目前和今后世世代代人们的需要。因此是一种能够保护和维护土地,水和动植物资源,不会造成环境退化;同时在技术上适当可行,经济上有活力,能够被社会广泛接受的农业。三、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SARD)(SustainableAgricultureandRuralDev

53、elopment):在合理利用和维护资源与环境的同时,实行农村体制改革和技术革新,以生产足够的粮食和纤维,来满足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促使农业和农村的全面发展。SARD有二个战略目标:1.温饱目标2促进农村综合发展的致富目标3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永续良性循环目标作业布置复习本课所讲内容,预习新知识文档授课课题实用标准文案(教学章农业的发展历史阶段授课时间90节或主题)授课类型新授教学目标、要求历史上农业发展的几个阶段及其特点教学重点、难点历史上农业发展的几个阶段及其特点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法、举例法、总结法实用标准文案文档复习旧知识:1农业可持续发展及其内容2、可持续农业的基本概念3农业与

54、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新知识:历史上农业发展的几个阶段及其特点国内外农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农业(游耕、游牧等)、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3个主要发展阶段。1原始农业:是指基本利用自然力而自发进行物质生产主要供给自己的初级农业形式。主要形式有:刀耕火种、转移农业、轮歇栽培、撩荒制缺点:粗放、土壤肥力下降快、易发生水土流失、生产力低2传统农业或称传统固定农业:是指农民已有固定的住所和固定的农耕范围。东方农业:间套作方式、地力维持靠耕作、施肥、用养结合(地力常新论)西方农业:三圃式农业(林、牧、作轮换)发展为草田轮作,地力维持靠休闲。特点:规模小、分散经营、劳动生产率低,商品率低、人口需求压力大、收入低3现代

55、农业形式:机械化、大量施如入农药、化肥、设备特点:大规模投入,消耗能源;用人工过程代替自然过程,用工业办法解决农业问题效率: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商品率高问题:环境破坏、作物品种基因单一化、资源危机、环境污染4各种替代农业:包括回归型:自然农业、有机农业;替代型:生态农业、集约农业、立体农业持续性农业:低投入持续农业、高效率持续农业、精久农业等(1)自然农业五十年代日本的福刚正延开始实践。哲学:道教的“无为思想”方法:不翻耕,靠植物根系、土壤动物和微生物对土壤进行自然疏松;不施化肥,靠秸秆、绿肥回田;不中耕;不用除草剂,用生物覆盖或水淹;不施农药,依靠自然徘徊机制产量:水稻产量与常规差不多(

56、2)有机农业: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使用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和饲料添加剂的农业。在美国、西欧所占比例较大。思想认识:人培土、土培苗的原则,反对人培苗农业生产多样化,注意物质的循环利用,身心的健康比物质利益更重要方法:轮作(用地养地)、耕作(少耕、免耕)、非化学防治病虫害产量:减产5-10%,干旱年代则相等或高于,投入工业辅助能大大降低,收入下降(3)生态农业1971年Acres杂志提出生态农业思想1981年英国科学家定义为“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的,经济上有生命力的,目标在于不产生大的和长远的环境方面和审美方面不可接受的小型农业。这与中国的生态农业是有明显区别的。主张:低投入、不施化

57、肥、农药、小型农业。替代农业的特点:a都有独特的哲理和世界观基础;b重视环境与生活质量;c强调利用自然过程,减少人类不必要的干预。作业布置授课课题(教学章掌握农业生态发展的历史阶段及特点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几种思潮授课时间90节或主题)授课类型新授教学目标、要求掌握现在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几种思潮教学重点、难点对现在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几种思潮的理解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法、举例法教学内容复习旧知识:历史上农业生态发展的几个阶段及特点:1、原始农业2、传统农业或传统固定农业3、现代农业4、各种替代农业(1)自然农业(2)有机农业(3)生态农业新知识: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几种思潮1.农业现代化思潮。从原始农

58、业转变为传统农业,再从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这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或地区农业发展所经历的道路。绿色革命思潮。这一思潮与行动的重要内容是通过推广高产新品种(如矮干小麦、矮干水稻、杂交稻等)带动了农业的全面发展,并形成了“种子+化肥+灌溉”三架马车一起上的局面。中国与印度被认为是绿色革命的典范。自然农业思潮。20世纪70年代西方出现了替代农业的第一次尝试很卩自然农业思潮。如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生物农业、替代农业、再生农业、自然农业、超工业农业等等,形成了一股在学术界颇有影响的思潮。可持续农业思潮。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可持续农业的思潮,可持续农业思潮既强调粮食安全

59、与发展农村经济,又强调保护资源环境,实现生产、经济、生态三个持续性的统一;既强调发展当前的农业,而又不破坏资源环境,兼顾当前与长远,促使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作业布置掌握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几种思潮授课课题(教学章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持系统及其建设授课时间90节或主题)授课类型新授教学目标、要求掌握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持系统的内容教学重点、难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持系统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法、举例法、总结法复习旧知识: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几种思潮1农业现代化思潮2绿色革命思潮。3自然农业思潮。4可持续农业思潮。新知识:教学内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六个支持系统:环境与资源支持系统、生产与管理支持系统、经

60、济与市场支持系统、技术与信息支持系统、政策与法律支持系统和社会与伦理支持系统。一、环境与资源支持系统环境与资源支持系统作为农业生产的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和模式,它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坚强后盾。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培育与合理利用是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实际上就是保护农业生产力。对水资源、土地资源、林地资源、海洋渔业资源、草地资源等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二生产与管理支持系统是农业活动的主要形式和具体内容。包括:农业资源环境管理、农业组织与经营管理、农产品生产过程管理与田间管理。三、经济与市场支持系统经济规模、产业结构、效益和单位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