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考试必备_第1页
心理学考试必备_第2页
心理学考试必备_第3页
心理学考试必备_第4页
心理学考试必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 11/111非实验法和实验法的区别(1)非实验方法:(文献法,自然观察法,问卷,测验。)被动的获取研究对象的情况(2)实验法:关键人为的控制研究对象(有控制的对象)其优点: 1)实验者可以在本人愿意时使事件产生,可以充分进行精密的实验2)实验在同样条件下是可以重复的,别人可验证它3)系统的变化条件可以追究与此相随的事件的变化。2实验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费希纳(1)1860年,心理物理学纲要(2)第一次将人类心理学现象量化的表达出来(3)费希纳定律(人的心理量与外界刺激强度成对数关系)(4)心理现象的定量研究方法:最小可觉差法,正误法,均差法。 特(1)1879年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2、(2)用心理现象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容(3)对心理现象进行量化研究(4)培养大批学生。 艾宾浩斯证明试验方法可研究高级心理过程,变革了心理学的研究式,解决了高级心理过程的量化问题,遗忘曲线。3心理实验研的一般程序:(1)课题选择于文献查阅(2)提出问题与研究假设(3)实验设计与实施(4)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5)研究报名的撰写4心理学实验的两部分容(1)实验设计:怎样操纵自变量影响因变量(2)数据分析:对虚无假设进行显著性检验5心理学实验的3个变量:自变量,因变量,额外变量。6虚无假设:因变量的平均值在不同实验条件下没有显著性差异。如果得到的数据拒绝或否定虚无假设,那么试验者则得到一可靠的结论(因变

3、量明显受自变量的影响)7自变量:即刺激变量,它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8自变量的种类(1)刺激特点的自变量(2)环境的特点的自变量(3)方式特点的自变(4)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别 9因变量:即被试的反应变量,它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10一个好的因变量应满足以下要求:(1)可靠性(信度):是指一致性同一被试在一样条件下应该得到相近的结果。(2)有效性(效度):当确是自变量而不是其他各种因素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时,我们就说这种因变量是有效的。(3)因变量的敏感性:自变量发生变化可以引起相应的因变量的变化,这样的因变量是敏感的。不敏感的因变量分类:高限

4、效应(任务简单,水平都很高);低限效应(任务难,水平都很低)。11额外变量:在实验中应该保持恒定的变量。从误差来源看额外变量有:1)来自主试方面的的额外变量2)来自被试方面的额外变量3)来自实验设计方面的额外变量4)来自研究实施环境的额外变量5)来自数据处理方面的额外变量。12实验式:相对固定的实验程序。它的设计用途或目的:1)为了使某种心理现象得到更清晰更准确的描述和表达2)为了检验某种假设、新提出的概念。13心理学规律的性质:定性研究;定量研究。14实验设计中的基本问题:(一)变量的选择与控制(1)变量的选择(2)实验设计中的控制(控制是指对实验条件的限制)对控制的应用方式:1)利用随机化

5、原则(包含两种含义:其一为从限定的总体中随机抽被试作为实验的样本;其二为将抽取的被试随机分配到相应的实验中去)。使用方法:简单随机抽样和分层随机抽样2)使用控制组。(3)实验误差:来源:1)有一个在的变差存在于要施加处理的实验被试中2)由于在实验的环境条件和操作过程中因缺乏一致性的结果而产生的变差3)重复实验的变差; 误差分类:(林德奎斯特提出)1)S类型误差2)G类型误差3)R类型误差。(二)实验中的效度:1.影响部效度的因素与定义:部效度:指实验变量能被精确估计的程度。影响因素:1)历史(经历)2)成熟或自然发展的影响3)选择4)测试5)被试的亡失6)统计归因7)仪器的使用8)选择和成熟的

6、交互作用与其他。2外部效度的定义和影响因素:外部效度:指实验研究的结果能被概括到实验情境条件以外的程度。影响因素:1)测验的反作用效果2)选择偏差与实验变量的交互作用3)实验安排的反作用效果4)重复实验处理的干扰。一般而言,部效度是外部效度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15根据对实验控制条件的严密程度不同分:1)非实验设计(前实验设计与事后设计)2)准实验设计3)真实验设计。16根据在各自变量与各处理水平中是否用一样被试分:1)被试设计2)被试间设计3混合设计。17非实验设计1)单组后测设计:模式X O;2)单组前测后测设计:O1 X O2; 3)固定组比较设计 4)事后回溯设计(事后设计):指研究

7、的对象是已发生过的事件,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不需要设计实验处理或操纵自变量,只需通过观察存在的条件或事实,将这种已自然发生的处理或自变量与某种结果或因变量联系起来加以分析,以便从中发现某种可能的简单关系。 包括相关研究设计和准则组设计。18准实验设计:包括单组准实验设计和多组准实验设计。(1)单组准实验设计1)时间顺序设计,模式:O1 O2 O3 O4 X O5 O6 O7 O8 意义:一系列前测实验处理一系列后测2)相等时间样本设计,模式:X1O1 X0O2 X103 X0O4;(2)多组准实验设计:1)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2)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侧后侧时间序列设计3)平衡设计(又

8、叫轮换设计/拉丁方设计/平衡对抗设计)。19真实验设计:1)完全随机化设计(也称简单随机化设计、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2)多因素实验设计(完全随机析因设计)3)随机化区组设计。(1)简单随机化设计(完全随机化设计):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也叫被试间设计。1)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2)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后测设计3)随机多组后测设计。单因素完全随机实验设计也叫被试间设计,特点为:研究中只有一个自变量、自变量有两个或多个水平,用随机化方法抽取被试,然后将被试随机分配给自变量的水平,每个被试只接受一个水平的处理。(可分为单因素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单因素实验组控制组后测实验设计;单因素随机多组后测

9、实验设计)多因素实验设计(完全随机多因素实验设计)的特点为:研究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每个自变量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水平,研究者用随机抽取的方法将被试分为若干同质的组,然后将每一组被试随机分配接受一种实验处理(实验有多少个实验处理水平结合就需多少组被试)交互作用:交互作用结果,指当一个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大小因其他自变量的水平不同而有所不同时,所产生的交互作用影响因变量的结果。主效应:每个自变量单独引起的因变量的变化。简单效应:一个自变量的各个水平在另一个自变量的某个水平上的效应。 随机区组设计:(1)随机区组目的:使区组的被试差异尽量缩小,而区组间的差异则依设计要求而定。(2)随机化区组

10、设计的原则是同一区组的被试尽量同质,每一组(区组)被试的人数分配有3种情况:1)一名被试作为一个区组,每名被试均接受全部实验处理,在接受处理的顺序上要采用随机化的方法。2)每个区组被试的人数是实验处理数目的整数倍3)区组的基本单元不是一名被试或几名被试,而是以一个团体为单元。补:实验者效应:在心理学实验中,主试者可能以某种方式(如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的影响被试者,使他们的反应附和实验者的期望,这种现象称为实验者效应。一项心理学实验包含三种变量:自变量、因变量、额外变量。米尔的研究进一步指出了控制一词的含义:第一个原则是一致原则,表明如果a在A后面发生,那么A有可能是a的原因。第二个原则

11、,主如果a总是在A后面发生,并且如果A不存在,则a也不存在,那么就可以判定A是a发生的原因。在实验研究中,事后回溯设计的优越性可被归结为:1)可以对自然条件下出现的事件或各种学习现象进行时间上的追溯,以了解产生这些现象的信息。2)事后回溯设计研究特别适用于研究简单的因果关系问题。3)可为提出研究假设提供充足的证据。4)在某种环境或特殊条件下,事后回溯设计比其他实验设计更为有用。5)由于条件限制,研究者在不可能采用严格的实验设计研究时,可考虑使用该设计方法。事后回溯设计作为准实验设计的一种类型,也有它的缺点:1)在实验研究中缺乏控制,研究者不能操纵自变量或随机分配被试。2)研究中追溯的原因因素可

12、能有多个,在不同的情况下,一个特定的结果可能由不同的原因引起。3)两个有关系的因素可能并不存在因果关系,它们可能都是第三个因素的原因或结果。心理物理学方法:1心理物理学的先驱者是G.T.Fechner(费西纳),1860年他发表了心理物理学纲要一书,为心理物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感觉阈限的测量(一)绝对阈限定义:1)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2)有50的次数能引起感觉,50的次数不能引起感觉的那一种刺激强度(它不是单一强度的刺激,而是一系列强度不同的刺激)。(二)差别阈限定义:有50的次数能觉察出差别,50的次数不能觉察出差别的刺激强度的差别。(也称最小可觉察)3测量感觉阈限的方

13、法:1)最小变化法(极限法)2)恒定刺激法3)平均差误法。4最小变化法:它的刺激由递增和递减的两个系列组成,每次刺激后让被试回答是否有感觉(ABAB法,被试报告有感觉用号表示,报告无感觉用号表示,不能肯定有无感觉时用号表示)。刺激的递增:减幅度应尽可能地小,目的是系统地探求被试由一类反应到另一类反应的转折点,即在多强刺激时,由有感觉变为无感觉,或由无感觉变为有感觉。5最小变化法的特点与测定:特点:1)刺激由递增和递减的两个系列组成2)递增递减系列交替3)每个系列起始点不同4)每个系列的转折点就是该系列的绝对阈限5)多个系列绝对阈限的算术平均值就是绝对阈限。测定:差别阈限(DL)即刚刚引起差别感

14、觉的最小的刺激量的变化。每次都让被试比较两个刺激(标准刺激和比较刺激),被试可作出3类反应,分别表示为:,。“”表示标准刺激和比较刺激无法区分,从到为下限,从到为上限(转折点的上限)。上限到下限之间的距离为不肯定间距(IU)或相等地带。 差别阈限 (DL)12不肯定间距12(上限下限);主观相等点(PSE)12(上限下限)。相对差别阈限绝对差别阈限与标准刺激的比例。6最小变化法的误差:1)习惯误差:是指被试因习惯于由原先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或感觉状态,对新的刺激做了错误的判断。(当递增系列的阈限大于递减系列的阈限且差异显著时,就推断存在习惯误差;习惯误差导致递增系列的阈限增大,导致递减系列的阈限

15、变小)。2)期望误差:指因过早期望将要来临的刺激而导致错误的判断。(当递减系列的阈限大于递增系列的阈限且差异显著时,被试就有期望误差)。恒定刺激法:恒定刺激通常由57个组成,在实验过程中维持不变,刺激的最大强度要大到它被感觉的概率达到95左右,刺激的最小强度要小到它被感觉的概率只在5左右。各个刺激之间的距离相等,刺激是随机呈现的,每个刺激呈现的次数应相等。以测定手掌两点阈的例子说明如何用恒定刺激法测量绝对阈限几种计算恒定刺激法实验结果的方法:(1)直线插法:应用比例算式求绝对阈限,由于所求绝对阈限是得到0.50比例数的刺激值,设它为X;(2)平均Z分数法:把实验结果的P值比例转换为标准分数即Z

16、分数,这可以通过查PZ的转换表来获得;(3)最小二乘法(最精确):只适用于两个变量有线性关系的情况,先确定直线方程:YabX中的a和b,有关公式如下:a(X2)(Y) (X)(XY) N(X2) (X)2;bN(XY) (X)(Y) N(X2) (X)2。用S和Z代替X和Y则Za bS 当Z=0时,S=(-a)b因为在常态曲线上,Z=0时,P=0.05,所以S就是所求两点阈。平均误差法的典型实验程序:实验者规定以某一刺激为标准刺激,然后要求被试调节另一比较刺激,使后者在感觉上与标准刺激相等。客观上一般不可能使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完全一样,于是每一次比较都会得到一个误差,把多次比较的误差平均起来就

17、可得到平均误差。因为平均误差与差别阈限成正比,所以可以用平均误差来表示差别感受性。求平均误差的方法:1)把每次调节的结果(或每次的判断)与标准刺激之差的绝对值平均起来作为差别阈限。2)把每次调节的结果与主观相等点之差的绝对值平均起来作为差别阈限。三种古典心理物理学方法的特点比较:1)最小变化法,它的实验程序和计算过程都具体的说明了感觉阈限的含义,但它会因其渐增和渐减的刺激系列而产生习惯误差与期望误差。2)恒定刺激法,实验结果可以应用各种数学方法加以处理,因而便于与其他测定感受性的方法进行比较。在应用三类反应的实验程序时,被试的态度会对差别阈限值有较大的影响。3)平均误差法,特点是求等值,它的实

18、验程序容易引起被试的兴趣,但对不能连续变化的刺激则不能用平均误差法来测其差别阈限。色子游戏:三颗色子,两颗正常,第三颗是特殊的,3面写0,另3面写3。当特殊色子是3时,如事先猜的特殊色子也是3,叫击中;如猜的特殊色子是0,那么就把3漏掉了,叫漏报;当特殊色子是0时,如事先猜的特殊色子是3,那么是把0当做3,叫虚报;如猜的特殊色子是0,就猜对了,叫正确否定。击中率P(Y3)+漏报率P(N3)=1;虚报率P(Y0)+正确否定率P(n0)=1。(例:以9为标准时,凡色子数目总数等于或大于9时,我们就说特殊色子是3,凡色子数目总数小于9时,就说特殊色子是0。击中率=击中的次数总的次数;其他三率同)信号

19、检测论:1人的感觉知觉过程不仅涉与感受性,同时又涉与判断标准2信号检测论中有两个最基本的概念,信号也叫刺激,噪音:对信号起干扰作用的所有背景都是噪音。(信号检测论的优点就是能够把人的感受性与他的判断标准区分开,并以独立的数据来分别表达它们)。人对信号刺激的觉察:有色子游戏一样,人们对信号的觉察也在心设有标准,当感觉达到某种程度或超过那种程度就说感觉是信号引起的,否则就说是由噪声引起的。3操作特征曲线:1)辨别力指数(d)也就是被试的感受性,它等于击中率P的Z分数与虚报率P对应的Z分数之差2)以虚报率为横坐标,击中率为纵坐标,随标准的变化,击中率与虚报率也相应的发生变化,但d保持不变,这个图叫操

20、作者特征曲线(ROC曲线)也叫做等感受性曲线。3)当击中率与虚报率相等时,则辨别率等于0,ROC曲线离这条线俞远,表明被试的辨别力愈强。4信号检测论的实验方法(信号检测论的应用):(一)有无法:1)事先选定SN(信号)刺激和N(噪声)刺激。2)规定SN和N出现的概率。3)以随机方式呈现SN或N,要求被试回答刚才的刺激是SN还是N。4)根据被试对呈现刺激的判断结果来估计P(ySN)和P(y N)。所以可以用两个正态曲线的距离即两个正态分配的平均数之间的距离来作为感受性的指标。这个距离以标准差为单位来表示,常称d,d=ZN-ZSN人的分辨能力在短时间不会变化,是恒定的。但人的判断标准却可以时刻变化

21、。影响判断标准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信号出现的概率P(SN)和对被试回答的奖惩办法。当奖惩方法固定时,信号出现的概率对判断标准的影响:当信号不经常出现时,被试得到很强的感觉才说有信号,而当信号频频发生时,被试获得轻微的感觉就说有信号了。说明判断标准的变化是由于被试不同的预期产生的,与信号本身无关。ROC曲线的曲率是由信号的强度来决定的,而与被试的判断标准无关。在信号检测论中,判断标准(大写字母贝塔)=击中率的纵坐标虚报率的纵坐标(击中率的纵坐标指与击中率相应的Z分数上正态曲线的高度)。评价法:在信号检测论的实验中我们可以首先回答有信号或无信号,然后说明我们对回答的确信程度(或用概率来表达确信程度)

22、,这就是评价法。心理量表:1心理量表包括顺序量表,等距量表,比例量表。2顺序量表是将对象的某一属性排出顺序,既无绝对零点,也无相等单位。3等距量表有相等单位,但无绝对零点,所以不可进行倍数运算。4比例量表,既有绝对零点,也有相等单位。5运用差别阈限的方法来制作等距量表,实验结果是支持Fechner定律(P=KlgI)的。1)Fechner提出,差别阈限(I)造成了最小可觉差(JND),因而JND可以用作单位来测量感觉量的大小。2)Fechner假设:高于绝对阈限的心理量的大小可以用绝对阈限以上的最小可觉差(JND)的数目来表示。(韦伯定律和费希纳定律都是运用这种方法制作的心理量表)6运用数量估

23、计法来制作比例量表,那么实验结果是支持Stenvens定律(P=KIn)的。1)数量估计法的步骤:主试先呈现一个标准刺激,并规定某一个主观数值,然后让被试以这个主观值为标准,把其他同类但强度不同的主观值放在这个标准刺激的主观值关系中进行判断并用一个数字表示出来。2)1984年,Laming提出了判断的相对性原则用以解释数量估计法,该原则认为,数量估计法实验中所有的判断都是相对于即时的上下关系而言的。(即时的上下关系是指刚才呈现过的刺激以与给出的数目字,在这即时的上下关系中对当前刺激的判断仅仅是顺序性的。7顺序量表与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列法(等级评定量表适用于非连续型变量)。1)对偶比较法步骤:成

24、对出现的刺激,让被试判断哪一刺激最明显或最喜欢哪个刺激,如果有n个刺激,配对数目为n(n-1)2,总的比较次数为你n(n-1),相关系数越高则评价的一致性程度就越高。2)等级排列法:首先给被试呈现一系列刺激,要求被试按照优劣和喜欢不喜欢的顺序依次排列。第四章 反应时间影响反应时间的因素:1反应时间与刺激强度有关(刺激强度较弱时,反应时间较长;随刺激强度增加反应时间会逐渐缩短)这种时间的缩短,最初随刺激强度增加,缩短的快些;而当刺激强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反应时间的缩短速度减小甚至停留在某一水平上,好像反应时间渐进一个极限2反应时间与刺激的时间特性与空间特性有关(刺激持续的时间越长,对其的反应时间

25、就越短,当然反应时间的缩短有一定界限)3反应时间与所刺激的感觉器官有关4与被试的机体状态有关(机体适应水平、被试的准备状态、额外动机、被试的年龄、练习、个体差异)测量反应时间的注意事项:1避免过早的反应以与其他错误的反应2反应数目要和刺激数目相等第五章 视觉与听觉1视觉巧夺:当视觉与触觉冲突时视觉能克服触觉,这种现象被称为视觉巧夺2视觉的基本功能:视觉感受性、空间辨别、时间辨别、客体的识别与定位3人的视觉系统对光的反应特点,即对可见光谱的感受性4人眼视网膜有两种感光细胞,与椎体细胞和杆体细胞,椎体细胞主要在白天发挥作用,它是视觉的光感受器;杆体细胞则主要在夜间发挥作用,它是暗适应的光感受器(杆

26、体细胞的感受性比椎体细胞的感受性高得多)5当照度降低,使椎体视觉转到杆体视觉时,眼睛对光谱短波部分感受性提高的效应叫做Purkinje效应6在黑暗中视觉感受性逐渐提高的过程叫做暗适应7在光亮中视觉感受性逐渐降低的过程叫做光适应8红光可以保护暗适应,戴上红色护目镜后,即使在照明很亮的环境,也可以减弱照明的强度,而且只有红光才能进入眼睛9在某种条件下,闪烁的灯光可能被知觉为连续的,我们不能觉察断续的光线的原因在于,当光线消失后,对光的视觉映像在视网膜上要延续一小会(150250ms)光线愈强,要把闪烁的灯光融合成为连续的就必须使闪烁的速率更高才行。眼睛的周缘部分比其中心区域更易察觉闪烁。弱闪光则在

27、较低的速率处就融合了10客体的识别与定位:焦点系统和周围系统11颜色混合包括色光混合:不同波长的光混合在一起(加法原理)颜料混合:减法原理12光谱上两种颜色混合会出现一种新的颜色,绿光和红光混合会出现黄色13光谱上临近的两种颜色混合所产生的新颜色,因处在光谱上两种混合颜色的中间而称为中间色14一旦光被混合,视觉系统就不能为分辨其中的单个光波的成分15影响知觉客体颜色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该客体的熟悉性与其固有的颜色,熟悉性和过去的经验对外观颜色的作用被归结为记忆色。仅仅由黑白刺激也可以产生颜色感觉,称为主观颜色16颜色视觉正常的人都能用三原色(红、绿、蓝)匹配出光谱上所有的颜色17红色弱者不易分辨不

28、饱和的红色,如果要求他们辨别红色,那么红色光的强度要求极高才行。红色盲不能辨别红色,他们将红与蓝绿相混淆。绿色盲不能辨别绿色,他们将绿色与紫红相混合。全色盲没有颜色视觉,在他们看来,颜色电影和颜色图画都是黑白的18听觉的感受性表现为对差异的分辨能力,即差别感受性19最小可听声级称为听觉的绝对阈限,它是听觉绝对感受性的表征量。听阈是一个统计数,按测验方法和条件的不同,听阈分为最小可听声压和最小可听声场。前者用耳机作测验;后者是在自由声场进行的测量20听阈无显著的民族差异。听阈都是用时长超过1s色纯音确定的21人耳对声音的某一参考量变化的最小可觉差JMD被称为差别阈限DL差别阈限可以是绝对值,也可

29、以是相对值(纯音的差别阈限不符合韦伯定律)22对一个声音的感受性会因另一个声音的存在而发生改变23一个声音的阈值因另一个声音色出现而提高,这种现象就是听觉掩蔽24一个纯音引起的掩蔽决定于它的强度和频率,低频音能有效的掩蔽高频音,但高频音对低频音的掩蔽作用不大。最大的掩蔽出现在掩蔽声频率附近。掩蔽量随掩蔽声的增强加大。掩蔽曲线的形状决定于掩蔽声的强度和频率25被掩蔽声在后称前掩蔽,前掩蔽和听疲劳有些相似,区别在时距的不同,前掩蔽一般限于掩蔽声停止后几百毫秒。其特点为被掩蔽声在时间上越接近掩蔽声,阈值提高越大,掩蔽声常发生在掩蔽声级40dB以上掩蔽声和被掩蔽声相距很短时,后掩蔽作用大于前掩蔽作用单

30、耳的掩蔽作用比双耳作用显著掩蔽声强度增加,并不产生掩蔽量的响应增加26掩蔽声和被掩蔽声分别加于两耳产生的掩蔽称为中枢掩蔽,中枢掩蔽的效果较小,比单耳情况下的掩蔽约小5060dB。它的效果是对称的,而且受频率的制约,最大的掩蔽作用发生在掩蔽声和被掩蔽声频率接近的情况下27声强是声音的客观的物理量,响度是主观的心理量28响度级的单位为方,1000Hz纯音的声级就是它的响度29各个比较纯音和1000Hz纯音等响声级的变化作为频率的函数曲线,就是等响曲线,反映出响度听觉的特点为:响度级受声强的制约,声强提高,响度级相应增加频率也是影响的一个因素不同频率的声音有不同的响度增长率30低频纯音的响度增长率比

31、中频纯音快31响度的单位是宋,响度级的单位为方,1000Hz纯音的声级就是它的响度级32一个宋被定义为声级40dB的1000Hz纯音的响度33短音的响度与时长有关,时长如果增加,它的响度将随着增加1宋=0.03方-1.234音高是另一种听觉的主观心理量35多分发让听者将一可变纯音的音高,调到标准音高的一半。等分法是给听者一个高频声和一个低频声S1、S5让他在两者之间调出3膈音S2、S3、S4使相邻两音的音高的距离相等36音高的单位命名为美,响度级40方,频率1000Hz纯音音高定义为1000美37双耳的作用:首先表现在纯音信号的阈值比单耳的阈值低约3dB38双耳融合:两耳在日常生活中接受声信号

32、,无论时长、频率或者频谱,都是互补一样的,但是我们听到的却是一个单一的声像,这一过程称为双耳融合39水平面上的生源定位主要是用双耳间的时间差和强度差40当信号来自听者正前方0度或正后方180度,因两耳与声源等距,耳间时差等于0.当扬声器移到一耳的正前面90度,耳间差达到最大值。方向角0度和180度的耳间差和强度差都等于零,这就使前后方向的感觉经常颠倒或混淆41在垂直平面定位的主要线索是耳廓引起的频谱线索42远端频谱(远刺激)指在声源位置测得的频谱。近端频谱指在听者鼓膜侧到的频谱。近端频谱与远端频谱之比称为头部相关的传递函数HRTE第六章 知觉1知觉是在刺激直接作用于感官时产生的是指事物的整体的

33、反映,是人类认知活动过程的开端2知觉是从到达我们感受器官的刺激中抽取意义的过程3直接知觉以Gibson为代表,把知觉看作是从环境中提取相关信息的直接过程。间接知觉以Gregory为代表,认为知觉是较为活跃的和主动的过程,即知觉是当前呈现的外部刺激和大脑中已经存在的对外部世界的部表征两者之间的匹配过程4Helmholtz提出知觉的经验理论(间接知觉),相对立的是强调直接知觉过程的先天理论。根据这种理论,视觉系统(眼和脑)的特性决定视知觉。格式塔学派就属于先天理论的一个代表(Helmholtz提出了无意识推理的概念)5间接加工过程具体体现在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对立的过程。自上而下的过程:又称概念

34、驱动加工。自下而上的过程:又称数据驱动加工6间接知觉的自上而下的观点和Gibson的直接知觉观点的差别是非常明确的。间接知觉的自下而上的观点和Gibson的直接知觉观点的差异却不是很明确。7盲视的研究为意识和知觉的关系提供了实验依据8盲视是用来描述没有意识到知觉存在时盲区所产生的视觉能力。视野中没有视觉能力的区域称为盲区9图形是指独立的、具有明确形状的部分。视野中的其余部分称为背景10图形和背景间的差异是形成知觉的最简单的过程11图形和背景的差异:图形具有事物的特征,图形的边界形成轮廓;相反,背景具有物质的特性,相对来说没有形状图形看起来离观察者距离较近,并且在背景的前面;而背景没有明确的定位

35、,在图形的后面连续延伸与背景相比,图形看起来印象比较深刻,更明显和更好记忆而且,图形一般表现出有意义的形状,而背景的形状部一定有任何意义12拓扑不变性质:封闭性和图形结构的优势效应13霖采用“运动竞争技术”研究拓扑不变性质和似动现象的关系14影响形状知觉的时间因素掩蔽后效(图形后效:指注视一个图形一段时间后,对随后识别图形的影响。形状后效:又称弯曲后效,指由于图形的方向而导致的图形形状的变化。关联后效)15根据掩蔽刺激呈现的时间不同,可将之分为前项掩蔽和后项掩蔽16在目标刺激物出现之前较短时间,呈现掩蔽刺激所产生干扰的实验条件称为前项掩蔽。在目标刺激物出现之后较短时间,呈现掩蔽刺激所产生干扰的

36、实验条件称为后项掩蔽。17视觉潴留是指在刺激作用后神经活动的惰性,所以,即使在刺激物消失后,它的痕迹依然存在。18一种刺激作用之后对随后的心理活动的影响称为后效19图形后效是注视一个图形一定时间之后,对随后感知别的图形的影响20知觉定势是由过去经验和环境中事物之间的关系而产生的对感知世界的一种知觉启动(一般知觉定势是自上而下的加工过程)21运动知觉的阈限值我们能都察觉到的最小速度就是随着物理或者心理生理因素,而不是物质实际运动速度在发生变化,物理或心理生理因素包括目标物的大小、目标物的距离、目标物的背景、亮度水平、视网膜受刺激的部位和眼睛的适应状态。物体在很好的照明条件、固定的背景并且视像投射

37、到中央凹的条件下运动时的阈限值最低22诱导运动是一种视错觉,就是说观察者知觉到某个物体的运动,而实际上该物体根本没有发生空间位移,只是由于其他物体的运动使得被观察物体好像在运动23似动现象是当某一物体实际上没有发生空间位移而被知觉为好像在运动,是一种对静止物体产生的运动错觉24我们把时间间隔ISI大约为100ms时产生的似动现象称为phi运动25两只眼睛视网膜像的差异称为双眼视差26其他一些被注视目标物距离一样的没有被注视的目标物的视像,也将投射到双眼的一样或相应的网膜位置,并将形成单像27远于注视点的物体产生的双像是不交叉的,它被称为非交叉双像。近于注视点的物体产生的双像是交叉的,它被称为交

38、叉双像。28如果投射到两只眼睛的视像差异较大,则会产生一种异常的现象,我们把它称作双眼的竞争作用29深度线索的交互作用:根据构造主义的观点,观察者主动的整合,评价和解释不同空间线索提供的空间信息,从而“构造”知觉,观察者在空间环境中的已有经验和知识有利于“构造”。根据Gibson直接知觉的观点,自然环境中存在的关于空间分布的信息,足以使得我们能够获得深度知觉,而不是加工和分析不同的深度和距离线索的结果。用视崖测量动物的基本假设是:动物具有避免跃落的本能(视崖实验研究深度知觉)30视觉深度知觉:由立体的不同部分投射到视网膜的视像差形成的深度知觉31差异觉察器:一些细胞很少对单眼刺激起反应,而只对

39、一定围之能产生双眼视差的刺激起作用。(最初的立体观察器为立体视镜32立体盲:个体部能通过立体镜或单独的双眼视差线索来确定客体的深度33月亮错觉:月亮刚刚在地平线升起时看起来比在天顶时要大,而实际上月亮在这两个位置上的大小是一样的,此时月亮与地球的距离也是一样的34几种对月亮错觉的解释:注视角假设:月亮错觉是由于伴随月亮升起角度的变化而导致的头和眼睛的位置的改变而产生的(地平线的月亮比天顶的月亮看起来要小)显现距离假设:通过一个充满物体的空间来观察一个物体时,会觉得此时观察物体比实际上处于一样距离,但通过空旷的空间观察到的物体远相对大小假设:我们感觉到的物体的大小不仅依赖于物体在视网膜上视像的大

40、小,而且还依赖于物体当时所处的视觉环境第七章 注意1当前研究注意的两种方法(信息加工方法)(认知神经科学方法)2当人们执行监测和搜索任务是,必须把注意分散到几个刺激上,就是所谓的分散注意。3对分散注意的定义实际上是建立在任务的基础之上,“双任务”冲突是其中经典的实验之一,注意的瞬脱效应也证明了注意资源的有限性4对第二个刺激的反应时间的延迟与加长是双任务冲突的一个最重要的指标5由于心理不应期式,用中央瓶颈模型来解释双任务冲突。(双任务冲突涉与的理论:中央瓶颈理论、容量有限资源理论)6注意的瞬脱效应:在一系列快速呈现的视觉刺激中,如果在第一个靶刺激T1出现之后在200600ms之呈现第二个靶刺激T

41、2,我们探测到第二个靶刺激的能力会降低。蓝斑核去甲肾上腺系统假说,两阶段模型被提出来解释注意的瞬脱效应7stroop效应被誉为研究注意的“黄金标准”(注意的控制作用的式)8侧翼任务与侧翼冲突效应是除了STROOP效应外研究选择性注意与注意的控制作用的另一种经典方法(Eriksen侧翼效应和Navon整体优势效应用于探索注意控制下的冲突解决机制9一般来说,冲突效应(冲突条件减去一致或中性条件)大约是在100ms10注意的认知神经科学定义:认为注意是在几种思维过程同时发生的情况下,人的心理被单一且清晰的某一特定的思维形式所占据11注意有三个不同功能的网络(警觉、定向以与执行控制)功能。12警觉功能

42、是指对即将到来的刺激提高警惕的能力13持续性或在的警觉性指的是觉醒和唤醒,而阶段性警觉则代表在接受外部预警信号后加强应对目标的能力(警觉功能有助于优化个体在高级认知任务上的表现)14注意的定向功能主要负责在多种感觉输入中挑选特定的信息15定向功能可以是反射性的或外源性的16定向过程包括三个基本成分:注意脱离、注意转移、注意集中或锁定到新的目标或感觉通道17反应期待的一个核心成分是保持警觉状态第八章 记忆1目前使用最广泛的研究记忆的仪器的计算机,速视器也是常用仪器2短时记忆的容量可以通过测定记忆广度来获得,以数字材料为例,向被试朗读或视觉呈现一系列数字,呈现速度为每秒钟一个数字。呈现一次后,让被

43、试立刻按顺序写下数字,被试所能正确写下来的最长系列叫记忆广度。记忆广度测验还可以用单字词、双字词、甚至句子来进行。使用材料不同记忆广度也会发生变化。短时记忆容量是以组块作为测量单位的。组块是指人们熟悉的一个单元,如数字,英文字母,汉语单字、汉字词、句子等等都可以被用来作为组块。3Simon在题为块有多大的论文中,提出块的定义的不确定性问题:短时记忆中块得数量不能直接测量,因为块的单位“熟悉的集合”是模糊的,块只是某种假设,即块是短时记忆能容纳的数量为五的东西(短时记忆容量既不是一个恒定的组块,也不是一个恒定的音节数。4以组块为单位的短时记忆容量并不恒定,因而应该同时考虑用于背诵更长音节的额外时

44、间5发音回路,认为短时记忆容量取决于背诵的速率即它大约是2000ms能发出其声音的项目数6有两类实验对短时存储与长时存储的区别提出了严重挑战。一类实验是在特殊的条件下学习完毕一系列单字之后进行较长时间的干扰活动20s,任然出现近因效应:另一类实验是在非常短暂的时间1s学习完一系列单字后,任然出现系列位置曲线,7关于恒定比例法则的实验:如果连续干扰条件下的近因效应不能用短时储存来解释的话,那么,近因效应来自短时储存说法的普遍性就值得怀疑了8非常短暂的系列位置效应:可区分性的原则可以通俗地称为电线杆理论。50ms不可能进行复述,因此复述并不是短时储存的必要条件9用“加工层次”理论来研究记忆的实验程

45、序通常是这样的:要求被试回答关于单词的各种问题以引导他对单词的不同层次进行加工10把记忆仅理解为储存是不对的,可以把储存理解为记忆的一半,记忆的必要条件,另一半是提取。储存是不能离开提取而独立存在的,储存与提取只在他们的相互作用中确认对方的存在11人的记忆是为人的生存服务的,没有提取就谈不上记忆的功能,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的记忆的关键过程是提取12在刺激右利手患者的左侧颞叶时常会引起患者的自言自语13下脑中保存了一连串的意识流,人人都具有经历过的事情的永久记忆,因此,所得遗忘就是不能提取14如果编码特异性原则是正确话,那么A-A与B-B条件下(提取条件与编码条件匹配的结果,要好于A-B与B-A

46、条件下(提取与编码匹配差)的结果15学习变量归类或评定的作用既依赖学习材料(关联或不关联),也依赖于测验(自由回忆或再认)记忆是相对的,它主要依赖于提取与加工的交互作用16记忆作为一种动态过程的思想被ruik进一步发挥。他以为,记忆不是知觉到的事件的原封不动的记录,记忆是一种活动,提取与加工一致,就容易导致原来加工事件的“复活”,导致良好的回忆效果17编码与提取进程是非常类似的,编码过程基本上就是对事件的知觉与理解,而提取过程则是对编码过程的重演,但方向相反18编码过程是控制的过程,而提取过程则有很多自动化的成分,因此,编码时分心比提取时分心对记忆造成的损伤更大19短时记忆扩展为工作记忆,工作

47、记忆由3个部分组成,将长时记忆分为情景记忆、程序记忆、语义记忆20启动效应是指执行某一任务对后来执行同样的或类似的任务的促进作用21启动效应为直接启动与间接启动。负启动效应:起抑制效应的启动效应。启动效应的测量方法:知觉辨认、词干补笔、/补笔22现在人们把自由回忆和再认等传统测验记忆的方法叫做外显记忆测验,其特点是这些测验要求被试有意识的努力去提取信息。把知觉辨认、补笔和词干补笔等测验记忆的方法叫做隐记忆测验。其特点是,这些测验不要求被试有意识的努力去提取信息,只是要求他们专注于完成眼前的作用就行23有意提取标准包括两个关键成分隐记忆与外显记忆测验中客观的线索是一样的,只是提取的指导语(隐或外

48、显)不同实际操作程序是一样的,但它对两种测验的影响不同24如果被试在隐测验中进行外显提取,那么他们用一样线索进行隐和外线测验中的成绩就会受到实际操作程序相似的影响。而在试验条件下得到不同的结果,就表明隐记忆测验不被外显得意识混杂25人们把在同一变量影响下两种测验产生的相反结果的情形称为实验性分离。Tulving曾对实验性分离作用做过如下描述:符合实验性分离逻辑的实验是这样的:控制单一的变量而比较在两种不同的测验任务中变量的效应、如果变量影响被试在一种测验任务中的结果,但不影响另一种测验任务的结果,或者变量对两种测验任务的结果的影响有不同的方向,我们就说分离产生了26遗忘症病人的研究是目前启动效

49、应研究的原动力27研究分离现象是理解人类记忆本质的全新途径。例如,从道理上人们普遍承认,人类的遗忘症是由边缘结构与间脑结构的损伤造成的。但遗忘症病人保留的启动效应和技能学习证明这些结构对隐记忆是不必要的28补笔正确率是独立于再认的,这种在单个项目水平上两种记忆测量缺乏相关被称为随机独立。启动效应与再认记忆之间的随机独立性的证明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它可能揭示了启动效应与再认记忆分别属于不同的记忆系统29没有脑损伤的正常人重复了脑损伤的遗忘症病人身上的分离现象,表面这种分离现象有着普遍意义、在同一实验变量影响下外显记忆测验于隐记忆测验有着不同或相反的结果30关于启动效应的两种观点:1多重记忆系统的

50、观点:Tulving认为启动效应反应了一种新的记忆系统的功能。他的推论简单明了。如果启动效应是由情景系统来调整的话,我们应该观察到遗忘,还应观察到启动效应与再认(情景记忆)的某种程度的相关,但实验结果表明,启动效应既没有遗忘也不存在启动效应与再认的相关,是不是启动效应反映着语义记忆呢?按照语义记忆最通常的观点,学习一系列单元后激活了他们的词汇节点,这种激活一直保持到补笔测验时缺笔字呈现的时候,新近激活的节点比未受激活的节点更易接通,于是产生了启动效应。Tulving认为,这种解释是不能成立的,由于启动效应7天前后无变化,人们难以想象激活能维持7天之久,于是他认为启动效应属于情景记忆、语义记忆之

51、外的另一种系统。不可能物体不存在启动效应是因为,人们在心中不能对它做出一致的结构描述,以致不能形成该结构的表征,只对物体做三维特征的编码并不能产生启动效应,因为这些编码不能激活结构上的描述。2传输适当认知过程的观点:主记忆系统只有一个,外显记忆与隐记忆测验之间的分离现象只是反应了两类测验所要求的认知程序不同而已。这种观点包括4个基本假设:如果记忆测验所要求的认知过程与学校时所要求的认知过程相似或重叠,则测验的成绩好,否则就差外显记忆与隐记忆测验要求的提前过程不同,结果,这两类测验从学习时不同的加工过程获益也不同学习时的意义加工、精细编码和心理映像等加工过程导致大多数外显记忆测验成绩良好大多数隐

52、记忆测验严重的依赖于学习时与测验时的知觉过程匹配程序31认为构建记忆就是把过去不完善的,有各种错误的,零散的经验重新构建起来,从而使个体能模拟或想象未来的情景,未来将要发生的事件,因为未来不会是过去完全的重现,因此模拟未来的情景要求记忆灵活的抽取和重建过去经验的成分,而不是原封不动的重现过去。换句话说,研究构建记忆就是研究回忆过去与想象未来之间的关系32正常人能形成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单词的语言梗概并能保持这种梗概的表征。因此,诱饵词因为这一表征的语义特征相匹配从而容易错误再认,而与学习过的单词无语意联系的单词不能匹配语言特征从而容易正确的拒绝。而病人组由于侧颞叶受损只能形成与保持模糊或微弱的梗概

53、表征,这倒使他们对诱饵词的虚报率低于正常人33正常人的错误再认是记忆的适应性表现34定向遗忘:也称有意遗忘,指遗忘的有意性和指向性,其研究与自然遗忘的研究有所不同,是一种有效控制意识容的方法。35定向遗忘的研究式有两种:单字方式和字表方式36单字方式的具体操作流程为:先呈现一个项目,被试按照实验任务要求对之进行编码加工,间隔一定时间之后出现指示语,告诉被试这个项目是需要记住的还是需要遗忘的,一定间隔之后呈现下一个项目37提取诱发遗忘:回忆部分记忆材料时往往会使得相关记忆材料的回忆量降低38提取诱发遗忘研究的一般式分为四个部分1学习阶段2提取练习3干扰阶段4回忆测验39有意遗忘的研究式:认为有意

54、遗忘的关键在于实验材料呈现后,向被试给出提示语,要求记住一些材料而忘记其他材料,如果确实存在有意遗忘现象,那么要求被试只回忆指定记忆的项目时,只有非常少的指定遗忘的项目掺杂进来;当要求被试回忆所有项目时,指定遗忘的项目被回忆出来的可能性将低于指定记忆的项目40再认词由学过的词,关键诱饵,相关的未学过的词(有关诱饵)无关的未学过的词(无关诱饵)组成41实验性分离现象有规律地依赖于加工方式42Blaxton的实验是支持程序观点而否定多重记忆系统观点的43构建记忆不是一种新的记忆系统,而是情景记忆的构建性质44对于提取诱发遗忘现象的理论解释大致分为两类:1部分研究者认为这一效应反应了项目间提取强度的

55、竞争2许多研究却表明提取强度的竞争并不足以解释这一现象,提取诱发遗忘效应是由主动的抑制过程所引发的第九章 心理语言学1当前心理语言的研究主题有三:语言获得与发展、语言理解和语言产生2语言理解涵盖的围十分广泛,在心理语言学中,半数以上研究都是围绕语言理解进行的,这是心理语言学研究最丰富,最深入的一个领域3在进行心理语言学研究时,要特别注意两个方法论的问题:1对因变量测量的时刻2全面严谨的实验设计4语言产生:涉与的是说话人通过语言让听者了解自己的想法和意图的加工过程。它包括从记忆中提取信息将不同部分的信息整合成连贯的整体以与产生相应的语音。5记忆中储存的语言信息包括语义语音模式和词汇形式以与句法信息。6句法信息:指的是次在句子中如何正确使用的相关信息。7观察言语事物的个案是早期言语产生研究的重要手段。8在收集语言错误过程中,研究者通常在探测到讲话者的言语错误是打断他们,并询问他们本来要表达的目标词语,以与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等等.9舌尖现象:就是其中一种重要语误,只说话人知道一个词,但是无法发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