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气象与海洋学新题库_第1页
副气象与海洋学新题库_第2页
副气象与海洋学新题库_第3页
副气象与海洋学新题库_第4页
副气象与海洋学新题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一章气象基础知识第一节大气概况1 大气的垂直分层自下而上依次为_B_。A对流层、等温层、中间层、热层、散逸层B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散逸层C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散逸层、热层D散逸层、热层、中间层、平流层、对流层2 大气中能够透过太阳短波辐射、强烈吸收和放射长波辐射的主要气体成分为_D_。A臭氧B氮气C氧气D二氧化碳3 在大气成分中,能产生温室效应的大气成分是_D_。A氧气B水汽C臭氧D二氧化碳4 在自然界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_C_能在气态、液态和固态三者之间互相转化(即发生相变的唯一大气成份)。A氮气B氧气C水汽D二氧化碳5 对天气及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的大气成分包括_C_。A

2、二氧化碳、臭氧和惰性气体B氮气、二氧化碳和惰性气体C二氧化碳、臭氧和水汽D氧气、臭氧和惰性气体6 从地面向上随着高度的增加空气密度_B_。A缓慢递减B迅速递减C缓慢递增D迅速递增7 在气压相同的情况下,密度较小的空气是_A_。A暖湿空气B冷湿空气C干热空气D干冷空气8 目前城市大气质量监测报告中通常提到的污染物种类有_A_。A二氧化硫B二氧化碳C氮气D臭氧9 在水汽相变过程中,大气中的固体杂质可以充当_C_。A凝结核,不利于相变过程发生B催化剂,不利于水汽凝结C凝结核,有利于相变过程发生D催化剂,有利于水汽凝结10 一些大气污染成分在大气中发生化学变化形成有害物质,最常见的有_D_。A酸雨和粉

3、尘B氮氧化物和粉尘C氮氧化物和光化学烟雾D酸雨和光化学烟雾11 对天气及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的大气成分包括_C_。A二氧化碳、臭氧和惰性气体B氮气、二氧化碳和惰性气体C二氧化碳、臭氧和水汽D氧气、臭氧和惰性气体12 能够强烈吸收和放射长波辐射,并对地面和大气温度有较大影响的大气成分是_B_。氧气;氮气;臭氧;二氧化碳;氢气;水汽。A,B,C,D,13对流层的高度随纬度有较大的变化,最低出现在_D_。A赤道低纬地区B中纬度地区C高纬度地区D极地地区14大气中主要吸收太阳紫外线的气体成分为_B_。A二氧化碳B臭氧C氧气D氮气15地球大气最低层称为对流层,其平均厚度约为_B_。A12B1012C68

4、D171816天气是指某一特定区域,_A_。A在较短时间内各种气象要素的综合表现B在较长时间内各种气象要素的综合表现C气象要素的多年平均特征(其中包括极值)D气象要素的一年平均特征(其中包括极值)17对流层的厚度随季节变化,最厚出现在_B_。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18在对流层中,气温垂直递减率约为_D_。A1/B1.25/C0.5/D0.65/19对流层的厚度随季节变化,最薄出现在:CA春季B夏季C冬季D秋季20对流层具有的特点之一是_B_。A空气不易产生对流运动B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C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D气象要素水平分布均匀21_C_等压面最能代表对流层大气的一般运动状况。A850 h

5、PaB300 hPaC500 hPaD700 hPa22自由大气的起始高度大约为_D_。A78B56C34D11.523在对流层中通常气温随着高度的升高而_A_。A降低B升高C先升后降D先降后升24对流层可分为摩擦层和自由大气两层,摩擦层的平均厚度为_B_。A78B11.5C34D5625根据对流层中_D_的不同特征,可将其分为摩擦层和自由大气两个层次。A气温B气压C湿度D大气运动26云、雾、雨、雪等大气中的主要的天气现象发生都在_C_。A热层B平流层C对流层D中间层27表征大气状态的物理量和物理现象的气象术语称为_C_。A天气B气候C气象要素D天气系统28下列属于气象要素的是_A_。A风、云

6、、雾、霜、沙尘暴B气压、高气压、台风C风、云、雨、冷锋、暖锋D气温、气压、冷锋、暖锋29气候是指某一特定区域_B_。A在较短时间内各种气象要素的综合表现B气象要素的多年平均特征(其中包括极值)C气象要素的一年平均特征(其中包括极值)D天气形势30对流层的高度随纬度有较大的变化,最高出现在_A_。A赤道低纬地区B中纬度地区C高纬度地区D极地地区第二节气温1湍流是大气受热和冷却的方式之一,但主要作用在_C_。A大气上层B大气中层C摩擦层D自由大气层2当只考虑地表性质对气温日变化的影响时,最小的气温日较差出现在_C_。A沙漠B草地C海洋D裸地3气温的日变化与天气状况有密切关系,在不同天气状况下,日较

7、差_A_。A晴天大于阴天B阴天大于晴天C阴天等于晴天D多云大于晴天4空气增热和冷却的主要方式有_A_。热传导;辐射;水相变化;对流;平流;乱流。AB,CD,5下垫面与空气之间的垂直热量交换途径主要有_。热传导;辐射;水相变化;对流;乱流;平流。ABCD,6形成较厚云层的主要冷却过程是_D_。A平流冷却B辐射冷却C乱流冷却D绝热上升7形成海雾的主要冷却过程是_C_。A绝热上升B辐射冷却C平流冷却D接触冷却8暖空气北上、冷空气南下的热量交换方式称为_B_。A湍流B平流C辐射D对流、9华氏温度77度换算成摄氏温度和绝对温度分别为_B_。A28、302B25、298C25、248D30、30310“南

8、风送暖,北风送寒”的热量交换方式称为_B_。A湍流B平流C辐射D对流11当只考虑纬度对气温日变化的影响时,气温日较差较小的地区是_A_ 。A极地附近B副极地地区C温带地区D热带地区12暖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的热量交换方式称为_D_。A湍流B平流C辐射D对流13驱动大气运动的初始能源是_C_。A太阳长波辐射B地面长波辐射C太阳短波辐射D大气长波辐射14大气受热最主要的直接热源来自_B_。A太阳短波辐射B下垫面辐射C太阳长波辐射D大气辐射15太阳、地面和大气辐射的强弱主要取决于_D_。A组成成份B热力性质C物理结构D温度高低16下列正确的概念是_B_。A太阳辐射又称为长波辐射,大气辐射又称为短波辐

9、射B太阳辐射又称为短波辐射,大气辐射又称为长波辐射C太阳辐射和大气辐射都称为短波辐射D太阳辐射和大气辐射都称为长波辐射17绝对温标和华氏温标的沸点温度分别为_B_。A273K、212oFB373K、212oFC273K、32oFD373K、10018通过不同温标关系换算14、10分别为_BA10、283B-10、283C-10、-263D10、263195换算成华氏温度和绝对温度分别为_AA41oF、278KB37oF、278KC27oF、278KD37oF、278K20蒸发、凝结等过程的热量交换方式属于_B_。A湍流B水相变化C辐射D对流21气温的年变化幅度称为年较差。它是指一年中_B_的最

10、高值与最低值之差。A日平均气温B月平均气温C季平均气温D年平均气温22气温的日较差具有_C_。低纬大于高纬;海洋大于陆地;低海拔大于高海拔;阴天大于晴天;草原大于沙漠;陆地大于海洋。AB,C,D,23气温日较差的大小取决于_D_。经度;纬度;海拔高度;季节;地表性质;天气状况。AB,C,D24南半球气温最高的月份在大陆和海洋上分别出现在_A_。A1月、2月B7月、8月C7月、1月D1月、7月25北半球气温最低的月份在大陆和海洋上分别出现在_B_。A7月、8月B1月、2月C7月、1月D1月、7月26气温年较差与纬度有关,最小年较差出现在_A_。A赤道地区B中纬地区C高纬地区D极地地区B27南半球

11、气温最低的月份在大陆和海洋上分别出现在_B_。A1月,2月B7月,8月C7月,1月D1月,7月28北半球气温最高的月份在大陆和海洋上分别出现在_C_。A1月、2月B7月、1月C7月、8月D1月、7月29在我国沿海气温年较差最小的地区是_D_。A渤海B黄海C东海D南海30中纬度地区气温日较差最小的季节为_D_。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31在我国沿海气温年较差最大的地区是_A_。A渤海B黄海C东海D南海32当只考虑纬度对气温日变化的影响时,气温日较差较大的地区是_B_。A极地附近B热带地区C温带地区D副极地地区33气温年较差与纬度有关,最大年较差出现在_D_。A赤道地区B中纬地区C高纬地区D极地地

12、区34气温年较差的大小主要受_D_因素影响。A地表性质和季节B纬度和天气状况C纬度和季节D地表性质和纬度35当纬度相同时气温日较差最大的地方为_D_。A大洋B沿岸C内陆D沙漠36天空状况对气温日较差的影响为_A_。A晴天最大B少云最大C多云最大D阴天最大37阴天时,通常夜间的最低气温与晴夜时比较要_B_。A低些B高些C相同D忽高忽低38日最低气温出现的时间通常_C_。A在洋面上为清晨日出前,在陆面上为半夜前后B在洋面上为半夜前后,在陆面上为清晨日出前C在洋面和陆面上都为清晨日出前D在洋面和陆面上都为半夜前后39中纬度地区气温日较差最大的季节为_B_。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40气温年较差的大小

13、与_C_有关。纬度;经度;下垫面性质;季节;海拔高度;天气状况。AB,C,D,41气温的年较差很小,但一年中出现两个高值和两个低值的地区在_D_。A极地地区B中纬地区C高纬地区D赤道地区 第三节气压1气压的日变化有两个高值和两个低值,它们分别为_A_。A10时最高、22时次高和16时最低、04时次低B10时最高、22时最低和16时次高、04时次低C22时最高、16时最低和10时次高、04时次低D04时最高、16时最低和22时次高、10时次低2利用不同气压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780 mmHg、1000 hPa分别为_A_。A1040 hPa、750 mmHgB1020 hPa、760 mmHgC

14、1040 hPa、760 mmHgD1020 hPa、750 mmHg3在通常情况下单位气压高度差的大小主要取决于_D_。A相对湿度B水平气压梯度C大气稳定度D空气密度4某轮放置空盒气压表的驾驶台距离海平面高度为20m,测得本站气压为1002.5 hPa,高度订正后,则海平面气压是_D_。A1000.0 hPaB1007.5 hPaC1004.5 hPaD1005.0 hPa5在地面和高空大气中,气压每变化1hPa其高度差为_A_。A高空大于地面B高空小于地面C高空等于地面D高度差与气压无关6单位气压高度差主要取决于_B_。气压的变化;风的变化;温度的变化;高度的变化;地表状况;空气密度的变化

15、。AB,CD7在近地面大气层中,根据船用单位气压高度差的订正公式得出的结果为_B_。A每升高8m增加1 hPaB每升高8m降低1 hPaC每升高10m增加1 hPaD每升高10m降低1 hPa8地面气压日变化两次谷值出现的时刻大约为_B_。A02h,14hB04h,16hC08h,20hD10h,22h9在同一大气层中,若气压变化1 hPa,则其高度差为_C_。A高温处等于低温处B高温处小于低温处C高温处大于低温处D高度差与气温无关10下列气压日较差最大的海域是_D_。A渤海B黄海C东海D南海11下列气压日较差最小的海域是_A_。A渤海B黄海C东海D南海12气压的日较差最大的地区出现在_A_。

16、A低纬地区B中纬地区C高纬地区D极地地区13下列气压日较差最大的海域是_D_。A日本海B黄海C东海D南海14下列气压日较差最小的海域是_A_。A日本海B黄海C东海D南海15气压的年变化大小与季节和下垫面有关,最低气压出现在_C_。A夏季海洋,冬季大陆B夏季海洋和大陆C冬季海洋,夏季大陆D冬季海洋和大陆16气压的日较差与纬度的关系是_A_。A低纬大于中纬B高纬最大C中纬大于低纬D中纬最小17导致气压下降的情况有_B_。.移来的气团潮湿;.移来的气团温度低;. 气流水平辐合;.移来的气团温度高;.移来的气团干燥;. 气流水平辐散。AB,C,D18气压的单位 hPa与mmHg两者的关系为_C_。A1

17、 hPa1 mmHgB1 hPa1 mmHgC1 hPa3/4 mmHgD1 hPa4/3 mmHg19在纬度45的海平面上,温度为0时的大气压称为标准大气压,其数值为_B_A1000 hPa、750 mmHgB1013.25 hPa、760 mmHgC1000 hPa、760 mmHgD1013.25 hPa、750 mmHg20气压是大气压强的简称,它与天气的关系是_B_。A高气压一般对应阴雨天气B低气压一般对应阴雨天气C高气压中心对应大风天气D低气压对应晴好天气21气压的单位 hPa与mb两者的关系为_A_。A1 hPa1mbB1 hPa1mbC1 hPa3/4mbD1 hPa4/3mb

18、22下列正确的说法是_B_。A温度高,空气受热膨胀,空气密度变大,空气发生辐散现象,气压下降B温度高,空气受热膨胀,空气密度变小,空气发生辐散现象,气压下降C温度高,空气受热膨胀,空气密度变小,空气发生辐合现象,气压升高D温度高,空气受热膨胀,空气密度变小,空气发生辐散现象,气压升高23在高空与地面大气中,高度每升高100m的气压变化量为_B_。A高空大于近地面B高空小于近地面C高空等于近地面D变化与高度无关24致气压上升的情况有_D_。.气流水平辐合;.气流水平辐散;.移来的气团潮湿;.移来的气团温度高;.移来的气团干燥;. 移来的气团温度低。A,BC,D,25在南半球大陆和海洋上气压最低的

19、月份分别为_D_。A1月、2月B7月、8月C7月、1月D1月、7月26下列正确的说法是_A_。A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在地面最大,在大气上界等于零B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大,在地面最小,在大气上界最大C气压在下垫面和大气上界最小,中空最大D气压在下垫面和大气上界最大,中空最小27500 hPa等压面的平均海拨高度约为_B_。A5000mB5500mC6000mD6500m28700 hPa等压面的平均海拨高度约为_A_。A3000mB5500mC5000mD1500m29850 hPa等压面的平均海拔高度约为_D_。A3000mB5500mC4500mD1500m30气压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在

20、近地面大气层中每上升12m,气压下降约_B_A1.3 hPaB1.5 hPaC1.0 hPaD2.0 hPa31在同一大气层中,高度每升高100m,气压变化量的大小为_A_A高温处小于低温处B高温处大于低温处C高温处等于低温处D变化与温度无关32下列正确的说法是_D_。A温度低,空气冷却收缩,空气密度变大,空气发生辐散现象,气压下降B温度低,空气冷却收缩,空气密度变小,空气发生辐散现象,气压升高C温度低,空气冷却收缩,空气密度变小,空气发生辐合现象,气压下降D温度低,空气冷却收缩,空气密度变大,空气发生辐合现象,气压升高33图1-3-1中给出了地面气压场分布,高压脊区出现在_C_区。AABBC

21、CDD34通常将两个低压之间狭长的区域称为_C_。A低压带B低压槽C高压带D高压脊35高气压的空间等压面形状类似于_B_。A盆地B高山C山沟D山脊A36通常将两个高压之间狭长的区域称为_。A低压带B低压槽C高压带D高压脊37通常将由低压向外延伸的狭长区域称为_C_。A低压带B高压带C低压槽D高压脊38通常将由高压向外延伸的狭长区域称为_D_。A低压带B高压带C低压槽D高压脊39在气压的年变化中,北半球大陆和海洋上最低气压分别出现在_C_。A2月份和8月份B10月份和4月份C7月份和1月份D1月份和7月份40图1-3-1中给出了地面气压场分布,低压出现在_B_区。AABBCCDD41低压槽的空间

22、等压面形状类似于_C_。A盆地B高山C山沟D山脊42图1-3-1中给出了地面气压场分布,鞍型场出现在_D_区。AABBCCDD43图1-3-2中给出了地面气压场分布,高压出现在_C_。AA、N、H区BB、C、H区CA、C、H区DB、C、P区44图1-3-2中给出了地面气压场分布,低压出现在_D_。AA、N、H区BB、C、H区CA、H区DB、P区45图1-3-2中给出了地面气压场分布,高压脊线为_B_。AF、MBG、NCA、CDB、C46图19中给出了地面气压场分布,低压槽线为_A_。AF、MBG、NCA、CDB、C47图1-3-2中给出了地面气压场分布,鞍型场出现在_B_。AG、N区BD、E区

23、CF、M区DB、C区48图26中给出了地面气压场分布,高压出现在_A_区。AABBCCDD49在弯曲等压线分布的气压场中,水平气压梯度的方向为_C_。A垂直于弯曲等压线的切线,由低压指向高压B垂直于弯曲等压线的法线C垂直于弯曲等压线的切线,由高压指向低压D平行于弯曲等压线的切线50通常将相对并相邻的两个高压和两个低压组成的中间区域称为_D_。A低压带B高压带C低压槽D鞍型区51气压年较差与纬度有关,最小年较差出现在_A_。A赤道地区B中纬地区C高纬地区D极地地区52北半球气压最低的月份在大陆和海洋上分别为_D_。A7月、8月B1月、2月C1月、7月D7月、1月53南半球气压最高的月份在大陆和海

24、洋上分别为_C_。A1月,2月B7月,8月C7月,1月D1月,7月54气压具有明显的年变化,一年中的最高气压出现在_C_。冬季大陆上;冬季海洋上;秋季海洋上;夏季大陆上;夏季海洋上;春季大陆上。A,B,C,D,55气压年较差的大小取决于_C_。纬度;经度;下垫面性质;季节;海拔高度;天气状况 。A,B,C,D,56高压脊的空间等压面形状类似于_D_。A盆地B高山C山沟D山脊57在地面图上,水平气压梯度与等压线疏密程度的关系是_B_。A等压线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大B等压线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小C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小D水平气压梯度与等压线疏密程度无关58低气压的空间等压面形状类似于_A_。A盆地

25、B高山C山沟D山脊59在天气图上,等压线密集的地方说明_C_。A水平气压梯度小B垂直气压梯度大C水平气压梯度大D垂直气压梯度小60在气压场中,气压梯度几乎等于零的地区为_D_。A高压中心区B低压中心区C平直气流区D鞍型区61在地面图上,水平气压梯度越大的地方,等压线_A_。A越密集B越稀疏C有的地方密集,有的地方稀疏D疏密与梯度无关62在地面图上,水平气压梯度越小的地方,等压线_B_。A越密集B越稀疏C有的地方密集,有的地方稀疏D疏密与梯度无关63水平气压梯度相对较大区域为_B_。反气旋边缘处;等压线弯曲较大处;反气旋中心处;热带气旋涡旋区;等压线较平直处;气旋中心处。A,B,CD,64在气压

26、的年变化中,北半球大陆和海洋上最高气压分别出现在_D_。A4月份和10月份B8月份和1月份C7月份和2月份D1月份和7月份65水平气压梯度是个矢量,在平直等压线分布的气压场中其方向为_D_。A垂直等压线由低压指向高压B斜穿等低压线由高压指向低C斜穿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D垂直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第四节大气湿度1一块饱和水汽压为20 hPa的空气团,其相对湿度75%,则实际水汽压是_B_。A12 hPaB15 hPaC10 hPaD20 hPa2在大气中,若水汽含量和气压不变时,气温上升时_A_。A相对湿度下降B相对湿度上升C绝对湿度上升D露点温度下降3在晴朗无风的夜晚,空气中的水汽含量不变,则_

27、C_。A露点温度升高B露点温度降低C温露差减小D温露差增大4通常,绝对湿度的水平分布与纬度有关,其中绝对湿度最大的地区出现在_B_。A中纬度地区B赤道地区C高纬度地区D极地区5饱和水汽压的大小说明_C_。A空气中水汽含量的多少B气压的高低C空气所容纳水汽的能力D空气距离饱和状态的程度6露点温度是用来表示_D_的物理量。A温度B密度C气压D湿度7一块水汽压为12 hPa的空气团,其相对湿度60%,则饱和水汽压是_B_。A12 hPaB20 hPaC10 hPaD15 hPa8在对流层内,湿度_B_。A水平方向分布均匀B水平方向分布不均匀C垂直方向分布均匀D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9在晴朗无风的夜晚,若

28、空气中的水汽含量不变,则_D_。A相对湿度减小B饱和水汽压增大C绝对湿度增大D相对湿度增大10若干球温度为18,湿球温度为8,则可断定相对湿度_BAf0%Bf100%Cf100%Df100%11当空气到达饱和时,气温(T)与露点(Td)的近似关系是_D_。ATdTBTTd1CTdTDTd=T12当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且气压一定时,降低温度使其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称为露点,它表明_A_。A露点越低,水汽含量越少B露点高低不能反映水汽含量的多少C露点越低,水汽含量越多D露点温度越高,水汽越不容易凝结13表示空气距离饱和程度的物理量是_C_。A绝对湿度B水汽压C相对湿度D露点14饱和水汽压表示空气容纳

29、水汽的能力,其能力的大小取决于_B_。A气压高低B温度高低C风速大小D云量多少15直接表示空气中水汽含量多少的物理量,除绝对湿度外,还有_B_。A水汽压和温露差B水汽压和露点C相对湿度和露点D水汽压和饱和水汽压16在大气层中,通常绝对湿度随高度的增加而_A_。A迅速减小B不变C迅速增加D缓慢增加17在同一气块中,相对湿度与温度露点差的关系是_C_。A前者大,后者也大B两者等量变化C前者大,后者则小D两者并不相关18直接表示空气中水汽含量多少的物理量有_C_。绝对湿度;相对湿度;水汽压;饱和水汽压;露点;温度露点差。AB,C,D,19通常在沿海地区绝对湿度a和相对湿度f的日变化规律是_C_。Aa

30、和f白天大,夜间小Ba和f白天小,夜间大C白天a大f小,夜间a小f大D白天a小f大,夜间a大f小20通常情况下,绝对湿度数值最小的季节出现在_D_。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21通常情况下,绝对湿度数值最大的季节出现在_B_。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22通常在季风气候地区绝对湿度a和相对湿度f的年变化规律是_B_。A夏季a大f小,冬季a小f大Ba和f夏季大、冬季小Ca和f夏季小、冬季大D夏季a小f大,冬季a大f小23通常在内陆较干燥且全年水汽压e变化不大的地区,绝对湿度a和相对湿度f的年变化规律是_D_。Aa和f夏季大、冬季小B夏季a小f大,冬季a大f小Ca和f夏季小、冬季大D夏季a大f小,冬季

31、a小f大24通常在内陆较干燥的地区,相对湿度的日、年变化规律与_A_。A气温日、年变化规律相反B气温日、年变化规律一致C气压日、年变化规律一致D气压日、年变化规律相反25表示空气未饱和的关系式是_A_。Ae/E1Be/E1Ce/E1De/E026表示空气距离饱和程度的物理量有_D_。湿度露点差;相对湿度;水汽压;饱和水汽压;干湿球温差;温度露点差。A,B,C,D,27表示空气距离饱和程度的湿度因子有_B_。A绝对湿度a、水汽压eB相对湿度f、温露差T-TdC水汽压e、相对湿度fD绝对湿度a、温露差T-Td28通常描述大气湿度的物理量有_A_。绝对湿度;蒸汽压;饱和水汽压;相对湿度;露点温度;水

32、汽压。A,B,CD,29下列正确的说法是_C_。A露点越低,表明空气的水汽含量越多 B露点越低,表明空气越容易凝结C露点越高,表明空气的水汽含量越多D露点本身的高低不能表明空气水汽含量的多少30相对湿度的大小说明_B_。A空气中水汽含量的多少B空气距离饱和状态的程度C气温的高低D空气所容纳水汽的能力31饱和水汽压的大主要取决于_C_。A气压B风速C温度D云量32饱和水汽压是温度的函数,当温度相等时,水面与冰面的饱和水汽压关系为_B_。A水面与冰面相等B水面大于冰面C水面小于冰面D与水面、冰面无关系33在海面上当相对湿度达到80%左右时常能观测到海雾出现,这是因为_C_。A相对湿度的测算存在一定

33、误差B空气过于潮湿C空气中含有大量的盐分D低层大气有较强逆温34通常在沿海地区绝对湿度日、年变化规律与_B_。A气温日、年变化规律相反B气温日、年变化规律一致C气压日、年变化规律一致D气压日、年变化规律相反35若有两块等质量同气压的空气,均含有100g水汽,若温度分别为20和10,则两块空气的_B绝对湿度相等;水汽压相等;饱和水汽压相等;相对湿度相等;露点相等;温露差相等。AB,C,D, 第五节空气的水平运动-风1在北低南高的水平气压场中,地转风向为_C_。A在北半球,E风;在南半球,W风B在北半球,S风;在南半球,N风C在北半球,W风;在南半球,E风D在北半球,N风;在南半球,S风2测得真风

34、向为203,用16个方位法表示的风向为_C_。AWSWBSWCSSWDSWS3根据高、低压中梯度风的关系,最大的水平气压梯度和风速应出现在_D_。A高、低压中心附近B高压中心附近,低压四周边缘C高、低压四周边缘D低压中心附近,高压四周边缘4根据梯度风的关系,在自由大气层中闭合低压系统的风向应为_A_。A北半球逆时针旋转,南半球顺时针旋转B南、北半球均逆时针旋转C北半球顺时针旋转,南半球逆时针旋转D南、北半球均顺时针旋转5根据梯度风的关系,在自由大气层中闭合高压系统的风向应为_D_。A南、北半球均逆时针旋转B北半球逆时针旋转,南半球顺时针旋转C南、北半球均顺时针旋转D北半球顺时针旋转,南半球逆时

35、针旋转6描述低压中梯度风的三力平衡关系的数学表达式为_B_。AAnGnCBGnAnCCCGnAnDAnGnC07描述高压中梯度风的三力平衡关系的数学表达式为_A_。AAnGnCBGnAnCCCGnAnDAnGnC08梯度风平衡的表达式是_B_。(水平气压梯度力Gn,水平地转偏向力An,惯性离心力C,摩擦力R)AGnAn0BGnAnC0CGnC0DGnAnR09图1-5-2为自由大气层中梯度风关系示意图,试指出北半球高压各力的平衡关系为_D_。AB图BC图CD图DA图10地转风的大小主要取决于_B_。水平气压梯度;等压线疏密程度;等压线弯曲程度;纬度高低;空气密度大小;摩擦力大小。AB,C,D,

36、11图1-5-2为自由大气层中梯度风关系示意图,试指出北半球低压各力的平衡关系为_A_。AB图BC图CD图DA图12在西北低东南高的水平气压场中,地转风向为_B_。A在北半球,NW;在南半球,SEB在北半球,SW;在南半球,NEC在北半球,NE;在南半球,SWD在北半球,SE;在南半球,NW13在东北低西南高的水平气压场中,地转风向为_A_。A在北半球,NW;在南半球,SEB在北半球,SW;在南半球,NEC在北半球,NE;在南半球,SWD在北半球,SE;在南半球,NW14在东低西高的水平气压场中,地转风向为_D_。A在北半球,E风;在南半球,W风B在北半球,S风;在南半球,N风C在北半球,W风

37、;在南半球,E风D在北半球,N风;在南半球,S风15在日本传真地面图上,某点纬度30,相邻等压线间隔3纬距,若不考虑摩擦,则该点相应地转风速为_C_。A19 m/B19 knC13 m/D13 kn16在日本传真地面图上,某点纬度30,相邻等压线间隔2纬距,若不考虑摩擦,则该点相应地转风速为_A_。A19 m/B19 knC10 m/D10 kn17在日本地面传真图上,某点纬度30,相邻等压线间隔1纬距,若不考虑摩擦,则该点相应地转风速为_A_。A38 m/B38 knC10 m/D10 kn18在西北低东南高的水平气压场中,地转风向为:_B_。A在北半球,NW;在南半球,SEB在北半球,SW

38、;在南半球,NEC在北半球,NE;在南半球,SWD在北半球,SE;在南半球,NW19在北低南高的水平气压场中,地转风向为:_C_。A在北半球,E风;在南半球,W风B在北半球,S风;在南半球,N风C在北半球,W风;在南半球,E风D在北半球,N风;在南半球,S风20梯度风是_B_三个力达到平衡时的空气水平运动。A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地转偏向力、摩擦力B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力C水平气压梯度力、惯性离心力、摩擦力B水平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力、摩擦力21在高气压中等压线分布较稀疏的部位是_A_。A中心B外围C东部D西部22在摩擦层中,实际风不完全沿等压线吹,而斜穿等压线吹,此时有_C

39、_。A南、北半球均偏向高压一侧吹B南半球偏向高压、北半球偏向低压吹C南、北半球均偏向低压一侧吹D南半球偏向低压、北半球偏向高压吹23在摩擦层中,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三者达到平衡,此时风_B_。A沿等压线或等高线吹B斜穿等压线偏向低压一侧吹C垂直等压线由高压向低压吹D斜穿等压线偏向高压一侧吹24在研究摩擦层中的风时,主要考虑的力有_A_。地转偏向力;气压梯度力;重力;惯性离心力;粘性力;摩擦力。A,BCD,25通常,低压发展,其中心区域风力将_A_。A增大B减小C不变D不定26下列正确的说法是_D_。A低压越强,其中心区域风力越小B低压越强,其外围区域风力越小C高压越强,其中心区域

40、风力越大D高压越强,其外围区域风力越大27在高压区中风的分布规律是_C_。A中心附近有大风B外围微风或无风C大风集中在外围D处处微风或无风28在空气密度和纬度相同时,高气压区中等压线的分布规律是_C_。A曲率半径越大的地方越稀疏B曲率半径越小的地方越密集C曲率半径越小的地方越稀疏D等压线疏密与曲率半径无关29在500hPa等压面上,沿弯曲等高线所吹的风接近于_A_。A梯度风B旋衡风C地转风D热成风30在高气压中等压线分布较密集的部位是_B_。A中心B外围C东部D西部31在东低西高的水平气压场中,地转风向为_D_。A在北半球,E风;在南半球,W风B在北半球,S风;在南半球,N风C在北半球,W风;

41、在南半球,E风D在北半球,N风;在南半球,S风32高压中心区域的天气特点是_A_。A晴朗少云,微风或无风B有时有降水或大风C晴朗少云,大风D阵雨,微风或无风3333在水平气压梯度相同的情况下,气旋中的风Vc、反气旋中的风Va和地转风Vg三者大小的关系是_B_。AVcVgVaBVaVgVcCVgVaVcDVaVcVg34根据地转风和梯度风原理可知,风速大小与水平气压梯度成正比,那么当水平气压梯度相等时,则_B_。A低压区内风速大B高压区内风速大C高低压区内风速一样大D风速大小与高低压区无关3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B_。A凡是高压控制下的区域处处都是微风晴朗天气B高压外围区可能出现大风,最大可达11

42、级C强大的高压处处都可产生大风D高压中心附近微风晴朗,海面有三角浪36实际上,低压中的风速常比高压中的风速大,其原因是_A_。A低压中的水平气压梯度大于高压中的气压梯度B低压中的水平地转偏向力大于高压中的地转偏向力C低压中的惯性离心力大于高压中的惯性离心力D低压中的摩擦力大于高压中的摩擦力37根据梯度风原理得知,水平气压梯度_A_。A在气旋中没限值,在反气旋中有限值B在气旋中有限值,在反气旋中没限值C在气旋和反气旋中都有限值D在气旋和反气旋中都没有限值38图1-5-2为自由大气层中梯度风关系示意图,试指出南半球低压各力的平衡关系为_B_。AB图BC图CD图DA图39图1-5-2为自由大气层中梯

43、度风关系示意图,试指出南半球高压各力的平衡关系为_C_。AB图BC图CD图DA图40下列正确的说法是_C_。A通常高压越强,其中心和外围风力越大B通常高压越强,其中心区域风力越大C通常高压越强,其外围风力越大D通常高压越强,其外围风力越小41空气产生运动的原动力是_D_。A地转偏向力B惯性离心力C水平摩擦力D水平气压梯度力42当风速一定时,水平地转偏向力的大小为_B_。A低纬大于高纬B低纬小于高纬C低纬等于高纬D与纬度无关43关于水平地转偏向力下列正确说法是_A_。A风速越大,纬度越高,水平地转偏向力就越大B风速越大,纬度越低,水平地转偏向力就越小C风速越小,纬度越高,水平地转偏向力就越小B风

44、速越小,纬度越低,水平地转偏向力就越大44水平地转偏向力的大小与_A_。A风速成正比,与纬度的正弦成正比B风速成正比,与纬度的正弦成反比C风速成反比,与纬度的正弦成正比D风速成反比,与纬度的正弦成反比45水平地转偏向力对运动空气的作用是_A_。A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B只改变风速,不改变风向C既改变风向亦改变风速D纬度越低,作用力越大46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的影响运动物体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其方向为_C_。A北半球指向运动物体左侧90,南半球右侧90B南、北半球均指向运动物体右侧90C北半球指向运动物体右侧90,南半球左侧90D南、北半球均指向运动物体左侧9047在地面天气图中,等压线稀疏的地方

45、,说明_D_。A地转偏向力小B惯性离心力小C摩擦力小D水平气压梯度力小48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与_A_。A水平气压梯度成正比,与空气密度成反比B水平气压梯度成反比,与空气密度成正比C水平气压梯度成正比,与空气密度成正比D水平气压梯度成反比,与空气密度成反比49在西北高东南低的水平气压场中,地转风向为_C_。A在北半球,NW;在南半球,SEB在北半球,SW;在南半球,NEC在北半球,NE;在南半球,SWD在北半球,SE;在南半球,NW50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与水平气压梯度成正比,与空气密度成反比,其方向为_B_。A平行等压线并与风向一致B垂直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C斜穿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D垂直等

46、压线由低压指向高压51只改变空气运动的方向、不改变空气运动的速度的力是_C_。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力;摩擦力;重力;粘性力。A,B,C,D52风产生的直接原动力是_A_。A气压在水平方向上分布不均匀B气压在垂直方向分布不均匀C惯性离心力D地转偏向力53通常在近地层风速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日变化幅度表现为_C_。陆地大于海洋;白天大于夜间;白天小于夜间;晴天大于阴天;夏天大于冬天;夏天小于冬天。A,B,C,D,54通常在近地层风速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_A_。A白天大、夜间小B白天小、夜间大C昼夜均小D昼夜均大55风的脉动性在摩擦层中最明显,一日内最大的脉动性出现在_C_

47、。A清晨B傍晚C午后D深夜56风的日变化规律表现为_A_。:A白天大,夜间小B白天小,夜间大C白天和夜间一样大D风的大小与湿度有57两种常用风速单位之间的关系是_B_。A1kn2 m/B1 m/s2C1kn1.852 m/D1 m/s1.85258在天气图上风向的表示方法通常采用_B_。A8方位B16方位C360度周天法D32方位59测得真风向为23,用16个方位法表示的风向为_B_。AENEBNNECNEDNEN60在摩擦层中,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是_A_。A垂直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B垂直等压线由低压指向高压C斜穿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D斜穿等压线由低压指向高压61地转风与水平气压梯度成正比,

48、与空气密度和纬度正弦成反比,其方向:BA垂直于等压线B平行于等压线C斜穿等压线D与等压线无关62在近地层中,风向与等压线不平行,而偏向低压的一方,其偏角最大的地区在_A_。A山地B平原C平静的海面D汹涌的海面63在北高南低的水平气压场中,地转风向为_A_。A在北半球,E风;在南半球,W风B在北半球,S风;在南半球,N风C在北半球,W风;在南半球,E风D在北半球,N风;在南半球,S风64在自由大气中风沿等压线吹,背风而立,低压位于_C_。A北半球,正右侧;南半球,正左侧B南、北半球正左侧C北半球,正左侧;南半球,正右侧D南、北半球正右侧65在自由大气中风沿等压线吹,背风而立,高压位于_A_。A北

49、半球,正右侧;南半球,正左侧B南、北半球正左侧C北半球,正左侧;南半球,正右侧D南、北半球正右侧66在南半球自由大气层中,测者背风而立,高压应在测者的_C_。A左前方B右方C左方D右前方67地转风公式适用于_C_。A龙卷风B台风涡旋区C空气平直运动D空气旋转运动68地转风关系不适用的地区为_A_。A赤道地区B副热带地区C温带地区D寒带地区69在地转风相同的情况下,比较不同纬度的水平气压梯度大小,会得出_A_。A高纬大于低纬B高纬小于低纬C高纬等于低纬D与纬度无关70在水平气压梯度不变的情况下,低层和高层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为_B_。A低层大于高层B低层小于高层C低层等于高层D与高度无关71当低

50、层和高层的水平气压梯度相等时,地转风速_B_。A低层大于高层B低层小于高层C低层等于高层D风速与高度无关72水平地转偏向力有如下性质_A_。空气静止时,不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偏向力的大小与所在纬度的正弦成正比;偏向力的大小与风速成正比;在南半球,它使气流向左偏转;在北半球,它使气流向右偏转;只改变空气运动的方向,不改变空气运动的速度。AB,CD,73当水平气压梯度和空气密度一定时,地转风的大小为_A_。A低纬大于高纬B低纬小于高纬C低纬等于高纬D与纬度无关74图1-5-1为自由大气层中地转风关系示意图,试指出图中矢量OD为_D_。A水平气压梯度力B南半球地转风C北半球地转风D水平地转偏向力75

51、图1-5-1为自由大气层中地转风关系示意图,试指出图中矢量OC为_C_。A水平气压梯度力B南半球地转风C北半球地转风D水平地转偏向力76图1-5-1为自由大气层中地转风关系示意图,试指出图中矢量OB为_A_。A水平气压梯度力B南半球地转风C北半球地转风D水平地转偏向力77图1-5-1为自由大气层中地转风关系示意图,试指出图中矢量OA为_B_。A水平气压梯度力B南半球地转风C北半球地转风D地转偏向力78在500hPa等压面上,沿平直等高线所吹的风接近于_C_。A梯度风B摩擦风C地转风D热成风79地转风是_B_达到平衡时,空气的水平运动。A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B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地转偏向力C水

52、平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力D水平气压梯度力、 惯性离心力80在东北低西南高的水平气压场中,地转风向为_A_。A在北半球,NW;在南半球,SEB在北半球,SW;在南半球,NEC在北半球,NE;在南半球,SWD在北半球,SE;在南半球,NW81当低纬和高纬的水平气压梯度相等时,地转风速为_A_。A低纬大于高纬B低纬等于高纬C低纬小于高纬D风速与纬度无关82图1-5-4为摩擦层层中风压关系示意图,图中矢量OF为_B_。A摩擦力B南半球摩擦层中风C北半球地转风D北半球摩擦层中风83图1-5-4为南半球地面气压场分布,试根据摩擦层风压定律判断D点吹_C_。ASWBNECEDW84图1-5-4为南半球地面气

53、压场分布,试根据摩擦层风压定律判断C点吹_B_。ASEBNWCNEDSW85图1-5-4为南半球地面气压场分布,试根据摩擦层风压定律判断B点吹_A_。AEBWCNEDSW86图1-5-4为南半球地面气压场分布,试根据摩擦层风压定律判断A点吹_D_风。ASEBNWCNEDSW87图12为北半球地面气压场分布,试根据摩擦层风压定律判断D点吹_A_风。ASWBECNEDW88图20为北半球地面气压场分布,试根据摩擦层风压定律判断C点吹_A_风。AEBWCNDS89图1-5-5为北半球地面气压场分布,试根据摩擦层风压定律判断B点吹_D_。AEBWCNEDSW90由于地面摩擦力的影响,实际风速与地转风速

54、相比有所减小,在陆地上实际风速约为地转风速的_A_。A35%50%B50%60%C20%35%D60%75%91图1-5-4为摩擦层中地转风和实际风关系示意图,图中矢量OB为_C_。A摩擦力和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合力B摩擦力和惯性离心力的合力C摩擦力和水平地转偏向力的合力D水平地转偏向力和惯性离心力的合力92下列正确的说法是_D_。A在高压区,低层水平辐合高层水平辐散,并伴有下沉运动B在低压区,低层水平辐散高层水平辐合,并伴有下沉运动C在高压区,低层水平辐合高层水平辐散,并伴有上升运动D在低压区,低层水平辐合高层水平辐散,并伴有上升运动93图1-5-4为摩擦层中风压关系示意图,图中矢量OD为_C_

55、。A惯性离心力B南半球摩擦层中风C摩擦力D北半球摩擦层中风94图1-5-3为摩擦层中风压关系示意图,试指出图中矢量OC为_B_。A水平气压梯度力B水平地转偏向力C北半球地转风D南半球地转风95图1-5-4为摩擦层中风压关系示意图,图中矢量OA为_D_。A水平地转偏向力B南半球地转风C北半球地转风D水平气压梯度力96图1-5-3为北半球摩擦层中水平运动空气质点受力分析示意图,图中矢量OF_C_。A水平气压梯度力B摩擦力和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合力C摩擦力和水平地转偏向力的合力D水平地转偏向力97图1-5-3为北半球摩擦层中水平运动空气质点受力分析示意图,图中实际_A_。AOEBOFCODDOC98图1

56、-5-2为北半球摩擦层中水平运动空气质点受力分析示意图,试指出图中摩擦力为_C_。AOCBOACODDOB99图1-5-3为北半球摩擦层中水平运动空气质点受力分析示意图,图中水平地转偏向力为_B_。AOCBOACODDOB100测者在北印度洋面上,背风而立,低气压应在测者的_A_。A左前方B右前方C左后方D右后方101图20为北半球地面气压场分布,试根据摩擦层风压定律判断A点吹_B_风。ASEBNWCNEDSW102在南太平洋上,某东行船舶处在西北高东南低的水平气压场中,将观测到的风向为_D_。ASSWBENECNNEDWSW103在南太平洋上,某东行船舶处在西北高东南低的水平气压场中,将观测

57、到的风向为_D_。ASSWBENECNNEDWSW104在南太平洋上,某东行船舶处在西南低东北高的水平气压场中,将观测到的风向为_C_。ANWBSECNNWDSSE105在北太平洋上,某东行船舶处在前低后高的水平气压场中,将观测到的风向为_C_。ASBSSECNNWDN106在北太平洋上,某东行船舶观测到强劲的SSE真风,根据风压关系判断低压应在_D_。A船舶的高纬一侧B船舶的前方C船舶的低纬一侧D船舶的后方107在北太平洋上,某西行船舶观测到强劲的WSW真风,根据风压关系判断低压应在_A_。A船舶的高纬一侧B船舶的前方C船舶的低纬一侧D船舶的后方108在近地面层中,实际风不完全沿等压线吹,而

58、斜穿等压线吹,此时有_C_。A南、北半球均偏向高压一侧吹B南半球偏向高压、北半球偏向低压吹C南、北半球均偏向低压一侧吹D南半球偏向低压、北半球偏向高压吹109下列正确的说法是_A_。A通常低压越强,其中心区域风力越大B通常高压越强,其中心区域风力越大C通常低压越强,其外围风力越小D通常高压越强,其外围风力越小110在空气密度和纬度相同时,高压区中等压线的分布规律是_A_。A曲率半径越大的地方越密集B曲率半径越大的地方越稀疏C曲率半径越小的地方越密集D等压线疏密与曲率半径无关111在高压区,气流为_A_。A低层水平辐散高层水平辐合,并伴有下沉运动B低层水平辐合高层水平辐散,并伴有上升运动C低层水

59、平辐散高层水平辐合,并伴有上升运动D低层水平辐合高层水平辐散,并伴有下沉运动112在南印度洋上,某东行船舶处在前低后高的水平气压场中,将观测到的风向为_A_。ASSWBSSECNNEDNNW113在低压区,气流为_B_。A低层水平辐散高层水平辐合,并伴有下沉运动B低层水平辐合高层水平辐散,并伴有上升运动C低层水平辐散高层水平辐合,并伴有上升运动D低层水平辐合高层水平辐散,并伴有下沉运动114在南太平洋上,某东行船舶处在西北低东南高的水平气压场中,将观测到的风向为_B_。ASSWBENECNNEDWSW115在南太平洋上,某东行船舶处在西南低东北高的水平气压场中,将观测到的风向为_C_。ANWB

60、SECNNWDSSE116在南太平洋上,某东行船舶处在东北低西南高的水平气压场中,将观测到的风向为_D_。ANWBSECNNWDSSE117在北太平洋上,某东行船舶处在前低后高的水平气压场中,将观测到的风向为_C_。ASBSSECNNWDN118在北太平洋上,某东行船舶处在前高后低的水平气压场中,将观测到的风向为_B_。ASBSSECNNWDN119从摩擦层下边界至3050m高的气层称为近地面层,在近地面层中_D_A风速一般随高度增大,在北半球逐渐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向左偏转B风速一般随高度增大,在北半球逐渐向左偏转,在南半球向右偏转C风速随高度的变化与气层是否稳定无关,风向随高度的变化明显D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