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文学作品的阅读和鉴赏1一、简单的回顾(一)近5年文学类文本得分情况:2005年 20分, 人均9.9分, 得分率49.5%2006年 22分, 人均8.65分, 得分率39.3%2007年 22分, 人均12.5分, 得分率56.8%2008年 20分, 人均10.17分,得分率58%2009年 23分, 人均8分,得分率34.3%2010年 23分,人均10.74分,得分率46.6%2(二)得分最低的试题回顾1.2005年第18题作者既说波兹曼的结论“也许太过悲观”,又说“波兹曼的书名听起来像是诅咒”,对此应当如何理解?(5分)(人均1.91)(24%得0分)3赫胥黎曾预言:一旦无人想读书,
2、无人想知道真理,一旦文化成为滑稽戏,文化就灭亡了。波兹曼认为,赫胥黎的预言应验了。这个结论也许太过悲观,我相信,只要人类精神存在一天,文化就决不会灭亡。不过,我无法否认,对于文化来说,一个娱乐至上的环境是最坏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任何严肃的精神活动都不被严肃地看待,人们不能容忍不是娱乐的文化,非把严肃化为娱乐不可;如果做不到,就干脆把戏侮严肃当作一种娱乐。面对这样的行径,我的感觉是,波兹曼的书名听起来像是诅咒。4考生答案举例:1、波兹曼的结论完全沉(存)在于消极的一面,把文化想得太彻底,没有想到文化正在不断流传下去,因此这个结论太过悲观。他的观点在把消极的方面一直继续下去,没有对人类产生自信
3、,反而把进化的人类说成是退化的原始人,因此听起来像是诅咒。(0分)2、在作者看来只要人类精神存在一天,文化就决不会灭亡。当今社会,一个娱乐至上的环境是最坏的环境,对文化是不利的,人们不能容忍不是娱乐的文化,人们对待文化的态度不利人类生存发展,所以作者认为波兹曼的书名听起来像是诅咒。(3分)52006年 第16题:请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文,简要说明作者对古老农耕文明的态度是什么。(6分,人均2.07分,得分率34.5%) 画线句:有人在渴望它的改变,有人在期待它的延续一切都在两难之中。 参考答案:既渴望改变贫穷落后的物质生活,又期待延续纯净的环境或纯朴的民风或闲适的情调,作者感到两难。(各
4、2分) 考生照抄第一句或两句的,62006年江苏卷 汤世杰一幅烟雨牛鹭图末段: 我像什么都看到了,但又像什么都没看到我在想那个农人。在远处躲雨的农人一直没有入画,但我相信他一直在场。眼前的一切都与他有关,他才是这个场景真正的主角。21世纪,风雨中的老牛木犁,暗示的是古老的农耕的伟大。大山下的土地是农人唯一的财富,其实不也是整个人类的唯一财富?尽管这个场景太古老太原始,一无现代文明的气息没有拖拉机,没有化肥,没有杀虫剂,没有汽油味儿,没有订单农业,没有CEO(首席执行官),没有与污染一起抵达的富裕;有人在渴望它的改变,有人在期待它的延续一切都在两难之中。我忘情地凝视着,仿佛怕它转眼终会消失,就像
5、它所象征的那种生存方式终将消失一样。拍一张照片吧,或者干脆就像我这样,用目光把它留在心中:那是少小离家的游子思念中的家园,在遥远的梦中看上一眼,暗夜醒来泪水也会悄然洇湿枕角一片自由自在充满闲趣却供养着我们的田野,怎么说都是从简朴的远古出走的现代人永远的牵挂。72006年 第17题:文章把“烟雨”作为牛鹭活动的场景,作者的用意是什么?(6分,人均1.41分,得分率23.5%)参考答案:朦胧(或诗意)之美;和谐(或自然)之美;作者迷茫的情思。每答对一点得3分,给满6分为止。答农村、田园气息、人与自然、动物自然、乡村田野、画面美、大自然美,不给分,其他与答案关联者给分。807年第15题:“一路上都是
6、鲜红的收割机,突突地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麦秸香。”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4分,人均1.99分,得分率49.07%)参考答案:选取麦天代表性事物(1分),从视觉、听觉、嗅觉等多角度描写(2分),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富有韵味。考生答案举例:1.通过拟人的手法(1分)以及对一些颜色的细致描写,更生动有趣地写出关中麦收的喜悦、丰收的场景。2.”鲜红的收割机”中的“鲜红”表达一种喜庆的色彩,以及“突突突地叫个不停”描写出收割机的工作状态(2分),“黄亮亮金灿灿的麦子”“湿润的麦秸香”(1分) 语言表达十分生动形象,准确地刻画出一幅真
7、实的收割图。92008年第12题:小说第二段(“侯银匠中年丧妻”)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4分,人均1.99分)第14题:小说中的花轿与刻画侯菊的形象有密切关系,请简要分析。(6分,人均2.24分)102009年第13题.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6分,人均0.27)简析: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对表达技巧的鉴赏评价,必须与内容分析结合起来思考。本文“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散见文章各处,表现手法属于“托物言志、借古喻今、虚实结合”。 参考答案: 采用议论和抒
8、情相结合的手法。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112010年第11题: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5分,人均1.86分,得分率为37.2%)一个钟头之前就感闻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首领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睹气贯滇西的怒江,却不料转出山口,依然是闷闷的雷。见前边牛死也不肯再走,心下大惑,就下马向前。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
9、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12【解析】考查描写类表达技巧,可转换题目,即“文中画线部分用了什么手法表现峡谷的险峻气势”?“视觉、听觉”比较容易,由所见之景方位不同推出“视角变化”,“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为内心感受。参考答案: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视角,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使人如临其境。13以上的回顾看出什么问题来呢?1.阅读文本的习惯差,体验感悟能力不高,也就是不能走进文本,而江苏的阅读题恰恰是“引导考生走进文本”精读,客观性阅读2.缺少基本的鉴赏知识和鉴赏技能表现为弄不清表达技巧、表达方式、表现手法、
10、表达特色这些概念及其关系。14二、散文阅读的要求1.课程标准的要求:培养鉴赏散文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学习鉴赏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散文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152.考试说明的要求:总的要求:注重审美体验;感受作品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具体要求: 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把握各部分的关联和安排,注意时代氛围、社会环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散文运用记叙、描
11、写、议论、抒情手法的灵活性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探讨作者的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16考场阅读要求分清作品的类别:是叙事、写景、记人,还是哲理、抒情散文等。把握内容:首先把握作品中的“我”我的立场、观点态度;重视作品所运用的材料。归纳要点:局部的或全文的内容要点。摸清思路:分析线索、层次,结构特色。初析表达: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的方法;主要表现手法。17三、考场阅读例说 上善若水 张笑天去都江堰,一进入成灌高速公路,“上善若水”的巨型横幅扑面而来,。这是指水吗?是褒扬都江堰吗?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岷江从雪山一路蹒跚走来,负荷着黎庶的厚望,伴随着历史的沧桑。人不
12、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趟过同一条河流,大概就是这种带有哲学意味的思维,令人顿生感悟。上善是最高的善。水滋润万物,使之生长,又从不与万物竞高下、论长短,所以老子认为“上善若水”。这种品格接近于他心中至高至圣的“道”。18在喷吐着雪浪的离堆前,在散射着彩虹光芒的水雾屏幕上,我仿佛看到了重重叠叠的人影,杜甫、岑参、陆游他们的诗篇传颂千古,历久弥新。譬如那玉垒山,本非雄峰峻岭,之所以名扬天下,还是仰赖诗圣的两句诗:“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而2200多年前蜀郡守李冰“低作堰、深淘滩”,劈山引水修筑的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史记河渠书记载,李冰凿离堆,”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
13、灌溉,百姓享其利“。19李冰靠火烧,靠水浇,切断玉垒山,开凿离堆,修飞沙堰,今天看来实在原始。然而,原始有原始的好处。它绝不污染环境,绝不危及生态;它不会像现代水库几百米的高坝那样既令人惊叹,又令人隐隐不安。都江堰不会切断鱼类洄游的线路,人们用不着把鱼捞起来,送到大坝上面的水库里去产卵,再把孵化的幼鱼捞起来送回下游。人很累,鱼也很累。 都江堰是历史的遗存,既能防洪,又能灌溉,是人类利用大自然的神话。与之同时的郑国渠早已成了需要史学家考证的遗迹,而都江堰仍旧生机盎然,滋养着天府之国的子民。难怪道教尊李冰为“妙源清君”。这也20暗合了老子“上善若水”的精髓吧。在都江堰,流淌着两条河,明的是岷江,暗
14、的是流水孕育的文化。 伫立水边,听着震耳欲聋的涛声,望着清幽的水跳跃奔流,我的心与波涛一起律动,我被那至清的水融化了,与晶莹和透明合二为一。 一想到黄河将成为泥河,长江将成为黄河,淮河将成为黑水河,众多我们赖以生息的湖泊和近海频频告急,我仿佛是那块要窒息的鱼,无处安身。何处有生命之泉?何处有可供自由呼吸、可供安枕的绿洲? 好在都江堰有。21原生态的都江堰干净、持久,李冰“分四六、平涝旱”的科学治水方法,使它青春永驻,从容运转,成为几千万人民的生命甘露。李冰的众多后任,总会追踪李冰的足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疏浚、修缮都江堰。诸葛亮、高俭、卢翊、阿尔泰、丁宝桢这些确保天府之国旱涝保收的官员们,生
15、前也许没有立过德政碑,但后人有情。如今,他们就矗立在伏龙观前堰道两侧,供人瞻仰。都江堰成就了他们,他们与都江堰同辉。 临别的晚上,我们在郡府楼上吃着美味的河鲜,窗外是涛鸣的和弦,真是一种久违的幸福。22简要分析、归纳:这是一篇富含哲理的散文。全文的思路是:由水写到都江堰,写到都江堰所蕴涵的“人类的智慧”,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对人生的思考。全文的结构:首段为总领段,“令人顿生感悟”领起下文,其中画线的句子三个问号,核心在“还是”一句。第二段从水之“上善”,接着说三层意思:都江堰顺应自然,符合生态,故而能长久,是上善之作;二层由物及人,进一步指出都江堰修筑者李冰及其后任
16、维护者与都江堰“同辉”,可谓上善之人;最后把前两个方面结合起来而有所感悟,做上善之人,办上善之事。23表达上本文不以描写见长,叙述成分也不多,而以议论、抒情为主,中间运用了不少文献资料和诗文;运用了对比的写法。阅读时应该把那些表达作者观点态度的语句(议论性、抒情性的)画出来,以帮助思考、分析和归纳。2411.开头一段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5分,人均2.21)简析:本题考查分析结构的能力。问“对文章内容”表达的作用,首先要分析句子本身的内容和形式,再分析它与文章内容的关系。这是指水吗?是褒扬都江堰吗?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三个问句从水到都江堰,再到“文化精神”,呈现
17、由实而虚的变化,这恰恰与文章思路一致。参考答案:领起全文内容;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激发读者的思考。25考生答案举例:学生1:形式上:与标题呼应,强化主题;与文中对都江堰的介绍相呼应;排比手法,增加气势。内容上:提出问题,吸引读者思考;表达都江堰的壮丽,引人思索;设置悬念。(得?分) 学生2:内容上:是对于上文“上善若水”的巨型横幅的疑问,为下文写都江堰的河水及孕育的文化做铺垫。结构上:运用三个疑问,构成排比,增强句式,引起读者兴趣,增强文章的感情色彩。(得?分) 学生3:运用三个问句构成排比,增强气势;使用问句,设置悬念,给人思考;为下文赞扬都江堰作铺垫。(得?分)26学生4:用设问的方式
18、,引起读者思考,点明主旨,为下文写都江堰的文化精神作铺垫。(1分) 学生5: 提出疑问,表明中心; 围绕疑问,展开描述; 概括文章每个阶段的中心论点; 层次分明,循序渐进。(0分) 学生6:开头运用反问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气势,点明了文章主旨,为下文作好铺垫。(0分)2712本文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分,人均3.53分)简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评价能力,兼及内容的归纳。需对各部分、各方面之间的关联和安排作分析,发现答案涵盖段,第段李冰“低作堰、深淘滩”和第段“分四六,平涝旱”指出治水方法的科学;第段写顺应原始自然理念的正确;第段写暗合老子“上善
19、若水”的精髓;第段“仍旧生机盎然,滋养着天府之国的子民”和第段“青春永驻,从容运转”写其功效长久。28参考答案:因为都江堰的建造理念正确:顺应自然,符合生态,造福百姓;方法科学:“低作堰、深淘滩”、“分四六、平涝旱”;功效长久:至今仍在发挥灌溉、防洪作用;体现了“上善若水”的哲学思想。考生答案举例:29学生1:都江堰不污染环境,不危及生态,不切断鱼类洄游的路线;都江堰既能防洪,又能灌溉,是人类利用大自然的神话;都江堰干净持久,从容运转,滋养着几千万人民。(分) 学生2:都江堰是2200多年前李冰运用人类智慧劈山引水修筑而成的,都江堰的修筑更加体现了人类智慧,是人类利用大自然的神话,并造福子民,
20、孕育出流水至高的文化,所以,都江堰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分) 学生3:曾有许多人在都江堰这里写出了传诵千古的诗词,还有李冰的造水渠。(分)30相关信息有: 第三段“2200多年前李冰低作堰、深淘滩”,“百姓飨其利”。 第五段“都江堰是历史的遗存” “暗合了老子上善若水的精髓吧”。 第九段“李冰分四六、平涝旱的科学治水方法,使它青春永驻,从容运转,成为几千万人民的生命甘露”。 对这些议论性的句子进行确认整合,这些信息涵盖“理念、方法、功效、哲学思想”四个方面 3113.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6分,人均0.27)简析: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对表达技巧
21、的鉴赏评价,必须与内容分析结合起来思考。本文“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散见文章各处,表现手法属于“托物言志、借古喻今、虚实结合”。 参考答案: 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32考生:采用虚实结合,将文化与都江堰联系起来;采用对比论证,将仍存的都江堰与消失的郑国渠相对比,表现都江堰的生命力之强。(得3分) 考生:运用了借物抒情,大量写都江堰的水,解释“上善若水”的含义;运用议论的手法,论古人,论如
22、今;运用对比的手法,写都江堰的好处,与众多河流形成对比。(得3分) 考生:运用抒情议论的方式,赞美讴歌都江堰,来表现它的上善若水。(得3分)33考生:托物言志,借对都江堰的称颂,表达了对上善若水的文化精髓的称颂。(得?分)考生:采用了多次对比的议论方式。(得?分) 考生:采用了用典故来抒发自己感情,采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来抒发内心的赞美之情(得?分)考生:作者不直接描写都江堰,而是用长江黄河淮河来衬托都江堰的干净持久,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运用了著名诗人的诗篇来赞美都江堰。(得?分)34大量的写的是修辞手法。而修辞手法是从具体的语句而言。他问你的是全文,你答的是局部,从思维方法来说就是不对的。 以
23、下都是得的0分: 反问、设问,突出强调了都江堰的原生态是生命之泉。 对比衬托:突出都江堰的不同之处;用其他山衬托都江堰,表现都江堰对人类的影响之深,作用之大。 情景交融,写景的同时抒发自己的感情。 35善于举例,引用古人之说来支持自己观点。 长短句并用,使文章充满生趣,生机盎然。 比喻拟人手法,把都江堰写活了,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上善若水。 引经据典,引用老子上善若水为题几许多经典诗词,增强了文化内涵。 联想。描写时善于联想古人的例子,增强都江堰的文化内涵。 象征。把都江堰象征人类的智慧。36作者主要写了都江堰对历史和人类作出的贡献以及都江堰留下的文化,是以都江堰对人类的贡献来赞美都江堰的壮美,比
24、以描写都江堰更能体会出都江堰的特色。 在都江堰流淌着两条河,明的是岷江,暗的是流水孕育的文化。伫立水边,听着震耳欲聋的涛声,望着清幽的水跳跃奔流,我的心与波涛一同律动,我被那至清的水融化了,与晶莹与透明合而为一。3714.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6分,人均2.49分) 简析:本题考查多角度多层面探究作品丰富意蕴 的能力。应从标题“上善若水” 的含义入手,看全文说了几层意思。共三层意思:都江堰顺应自然,符合生态,故能长久,是上善之作;由物及人,都江堰的修造者李冰及其后任维护者,与都江堰“同辉” ,为上善之人;最后由前两者引出感悟,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参考答案
25、:以水比喻“上善 “,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分);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谓上善之人(分);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分)。 38学生1:水滋润万物,使之生长,又不与万物竞高下,论短长;折射老子心中的道;表现都江堰既能灌溉,又能防洪,滋养天府之国的子民;体现修建都江堰的人李冰及其他人的智慧和科学方法;呼吁我们能与自然和谐发展。(分)(实际点) 学生2:水滋润万物,使之生长,又不与万物竞高下,论短长;折射老子心中的道;都江堰滋养天府之国的子民;修建都江堰的人李冰及其他人的智慧;赞扬了确保天府之国旱涝保收官员的政绩辉煌。 (得4分) 39学生3:都江堰的水如“上善若水”般
26、清爽;都江堰孕育很多人如“上善若水”般无私;都江堰体现中华民族伟大智慧;都江堰一直沿用至今,如“上善若水”般永存。(得2分) 学生2:只答到都江堰的水和修建都江堰的人,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谓上善之人;没有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 学生3:只答到都江堰的水,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虽说写了4点,实质只有1点。40回答出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阅读作品不够深入,文章的结构层次没有搞清楚,没有看出由水及都江堰,由都江堰及人,最后说感悟或启发的思路。不会审题,看不出题干的暗示性,如第题“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以什么见长呢?抒情、议论也。思维习惯
27、差,思维能力低,如“情具体说明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这明显是从文章整体出发的,许多考生只说修辞手法。修辞一般是就具体语句而言的。41阅读例说2:09北京卷 司马祠一说到韩城,自然会想到司马迁。地以人传,由于崇敬司马迁,我对韩城心仪已久。在这次游览的历程中,韩城的地势之高,地廓之阔,田园之丽,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韩城南边是一个有别于周围山原的盆地,绿树葱茏,良田万顷,疑是到了江南仙境。从这里流入黄河的芝水,使芝川有着天赐的好风水。与司马迁结缘的汉武帝,曾想长生不死,那些方士官宦之流投其所好,竟在这一带挖到了灵芝。汉武帝喜得瑞草,却也没能活到今天,只是由此将原名陶渠水这条河更名为芝水了。过小石
28、桥,穿木牌坊,踏上石砌的古道,便开始了仰望中的登攀。42脚下的古道是用宽大厚实的石条铺成的,粗砺坚硬,历经数千年而牢固如初。古道始建于春秋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后,继续开凿这条悬崖上的交通要道。楚汉之争,韩信经这儿运过兵;汉武帝祭祀后土,经这儿往返行宫;隋朝末年,李世民经过这儿攻入长安,明末李自成经过这儿渡龙门,直捣燕京。这条巨石铺起的古道,万年不朽,是另一部书写在石头上的史记。太史公之前之后,这里上演过的金戈铁马的历史活剧,都被载入了有形无形的史册之中。而这座历尽沧桑的司马祠,也正是在有形之中负载着史圣无形的精神内涵。43“高山仰止”,是诗经里的名句,嵌在这头顶的牌坊上,正好合了拜谒者的心
29、情。这时,你的脚步已踏入了神道,登九十九级台阶,就可以抵达祠顶了。砖石砌成的九十九级台阶据说用意取于易经,九为数之极,九九则至高无上了。皇上的祖祠称九庙,官衔不算高的太史令却也有九十九级的神道,确乎有造祠者藐视皇权之意。更具寓意的是说司马迁经受了多么坎坷曲折的磨难,才登上史圣之巅峰。他“以天地为量,不计小耻”,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光照后世。44攀至最高层的祠院,地势开阔了。殿内有若干碑碣,奇妙的是那一块梦碑,说唐朝褚遂良于同州梦见一女子,自称司马迁侍妾,叫随清娱,迁遭难后忧伤而死,褚氏遂作碑文。是实录还是虚幻,莫衷一是。造于北宋的司马迁泥塑像,不是宫刑后无胡须的“妇人像”,是据芝川乡间
30、寻访到的太史公壮年线描画像塑造的,相传画像出自司马迁夫人之手,泥塑像面稍北望,是在想念苏武和李陵吧?传说司马迁去世后,是其夫人柳倩娘和子女,将太史公的骨骸运回故地,掩埋在这冈上的。有种说法,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得之天地,不能有丝毫损伤,司马迁受了宫刑,有辱祖先,故未能埋入祖茔。这是谁的悲哀呢?我宁可认为,此处枕家山,临大河,气势雄伟,一览众山小,是史圣最佳的长眠之处。寝宫后是司马迁圆型砖砌墓冢,为元世祖敕命建造的蒙古包状的墓,墓壁上嵌有砖雕八卦卦象,“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45 非大智大勇者莫属。墓顶一柏形若颤抖的五指,傲指苍穹。这是天问!我听见史圣在歌唱。这歌声穿越古今,扬善弃恶,与大
31、河共舞。天空有雄鹰飞过,它读圆的墓冢,读方的祠院,读直的神道,再读弧形的小桥大路,这竟然是大地上一个巨大的问号。1.第二段”仰望中的登攀”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要点一:在结构上统领下文,承上启下;要点二:表现司马祠的地势由抵向高的走向;要点三:暗含对司马迁的景仰之情。2.文章侧重描述了司马祠哪些“有形”的部分?这些部分各自负载着什么与司马迁有关的“无形”内涵?46简析:借助“侧重描述”的提示。第四段,九十九级台阶,暗示司马迁的人生大难,喻示成就至高无上;第五段按时间顺序写与唐人相关的碑文,造于北宋的塑像,元代修建的圆型墓冢,以及墓冢上的一柏。作者借以传达出历代对司马迁的敬仰之情。梦碑传达历朝人们
32、对司马迁的思念,塑像传达出敬重:人格伟大,形象伟岸;元代墓冢追赞司马迁的大智大慧;傲指苍穹的柏松既是他挺立的人格精神的象征,也是他“究天人之际”的“天问”的象征。参考答案:要点一:九十九级神道司马迁所经受的磨难;要点二:泥塑像司马迁“完人”形象;要点三:墓冢司马迁的大智大慧;要点四:墓顶一柏司马迁的“天问”。473.阅读结尾一段,(1)四个“读”字的运用,有什么丰富而深刻的含义?参考答案:把司马祠当成历史的大书,强调它特别值得解读;引发读者对司马迁人格与精神进行深入思考。(司马祠是司马迁人格精神的载体)(2)结尾一句“这竟然是大地上一个巨大的问号”,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原文作答。示例:“
33、问号”可以看成是司马迁的“天问”;“问号”是司马迁“究天人之际”的表征;太史公的一生给华夏历史留下的是长久的思索和不断的追问;太史公究竟给后人留下了什么样的思考48四、散文试题之比较(一)08全国卷1 阳关古道苍凉美苍凉,凄凉。“美”是一种审美评价。美在何处?全文内容概述:闻名遐迩的古阳关,三面沙丘,沙梁环抱。它曾经是通西域的重要关隘,古丝绸之路的必经关口。如今沿途平沙千里,荒无人烟,广漠雄浑。昔日“林草丰美”的阳关古城,如今已是红沙渺渺,苍凉悲壮;但有林带、沟渠、禾田。在古代戍边将士在这里遭遇生死之劫,留下的点滴感慨,震撼人心;古人对生死离别的感慨,道尽人间沧桑,凄凉悲惋。自古以来阳关在人们
34、心中总是烽火连天、黄沙穿甲,满是凄凉悲惋,然而今天的阳关已出现林茂粮丰的景象,最后引郭小川的诗句作结。491.根据文意,说说古阳关为什么闻名遐迩。简析:本题考查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这一题阅读的注意力放到重要内容上;找到答题区间是第2段。参考答案:是通往西域边防的关隘;是古丝绸之路必经的关口;王维渭城曲诗中对古阳关的咏叹;有关“阳关道”的民谚广为流传。502.根据上下文,解释画线句子的含意。(1)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2)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3)这些走过生死之劫的将军和士兵,便成了哲学家和诗人。简析:考查理解重要句子的能力。一是对句子本身作分析;二是联系上下文。参考答
35、案(1)广阔的绿色林带与沙漠戈壁的反差巨大,使“我”突然产生了惊喜之感。(2)城砖磨制的阳关砚蕴含着历史文化气息,使“我”对阳关古镇的感觉也变得温暖了一些。(3)出生入死的人生经历,使戍守边关的将士对生活有着深刻而丰富的感触,给后人留下哲思和诗情。513.结合文中对阳关古道的描述,谈谈你对苍凉美的理解.简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能力,关键是依据文本,不能脱离文本自说自话。(苍凉,凄凉)参考答案:古代的军事重镇和交通要道,如今已是平沙千里,广袤雄浑;昔日“林草丰美”的阳关古城,如今已是红沙渺渺,苍凉悲壮;古人对生死离别的感慨,道尽人间沧桑,凄凉悲惋。(答出第一点的很多,提及后两点的甚少)52文章末尾
36、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简析:本题考查鉴赏评价能力。关键是把最后一段放在全文中考察分析。参考答案:第一问:表现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和对今天美丽富饶的阳关的赞美。第二问:回应了文章开头的提问,是文章前后照应,并强化了作者的观点。53(二)09广东卷 耕作的诗人 张 炜本文叙写的是俄罗斯的伟大作家托尔斯泰的“耕作”事迹和精神。从俄罗斯画家列宾给托尔斯泰画了一幅耕作图落笔。托翁在几部重要作品之间相隔的时间比较长,这期间他都在土地上劳作,与庄园的人们打成一片,融化在他们之中。他是一个贵族,后来却越来越离不开土地。于是情感更为朴实和扎实,精神与身体一样健康。托尔斯泰鼻孔
37、嗅满青草和泥土的气息,才有非凡的发现。他的去世也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故事。老人乘坐一辆马车,抛却了庄园,要奔到更遥远更苍茫的土地上去与贫穷的人生活在一起。他仅仅走到一个乡村小站就躺倒了。这一刻向我们诠释了诗人的一生。541.文中画线部分中的“它们”指什么?中的“踩出深深的凹痕”有何寓意?晨雾中,淡淡的光影里闪出了一头牛、一只狗、一群欢跳的麻雀。有人担来了马奶,原来是头上包着白巾的老妇人用木勺敲响了酸奶的桶,她小心地充满溺爱的咕哝声引起了他的注意。他转过身,脚下那双粗大的皮靴踩在地上,踩出深深的凹痕。答:“深深的凹痕”的寓意是扎根大地。552.简述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托尔斯泰一生是“与土地须臾不可
38、分离”的?简析:这句话是在首段说的,关涉全文。它考查分析作品内涵的能力。答案:身为贵族,却离不开土地;死在去往更遥远的土地的路上。写作与日常劳作联系紧密,稿纸相当于田园。在生活中投身到日常劳动中去,和土地上的一切打成一片,从中获得诗情与创造力。563.从全文看,作者把托尔斯泰描绘成“耕作的诗人”的意图是什么?简析:本题考查对创作意图的探究能力。应在阅读中揣摩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然后进行提炼和概括:赞美他的“耕作”精神;针砭那些以贵族自居的作者把写作与日常的劳动绝然分开;最后用议论直接表达对创作的态度,他认为,只有与土地融为一体,脚踏实地从事劳作,“才有深刻的感悟,才有非凡的发现”,才会有创
39、造力和判断力。参考答案:“耕作的诗人”是对托尔斯泰创作与人生的概括与评价,表达了作者多托尔斯泰的崇敬与认同。表达了作者扎根大地、融入人民的创作理念和人生态度。表达了对其他作家的批评以及对当今中国文坛的不满。5709福建卷 阿 庆 丰子恺我的故乡石门湾虽然是个人口不满一万的小镇,但是附近村落甚多,每日上午,农民出街作买卖,非常热闹,两条大街上肩摩踵接,推一步走一步,真是一个商贾辐辏的市场。我家住在后河,是农民出入的大道之一。多数农民都是乘航船来的,只有卖柴的人,不便乘船,挑着一担柴步行入市。卖柴要称斤两,要找买主。农民自己不带称,又不熟悉哪家要买柴。于是必须有一个“柴主人”。他肩上扛着一支大称,
40、给每担柴称好分量,然后介绍他去卖给哪一家。柴主人熟悉情况,知道哪家要硬柴,哪家要软柴,分配各得其所。卖得的钱,农民九五扣到手,其余百分之五是柴主人的佣钱。农民58情愿九五扣到手,因为方便得多,他得了钱,就好扛着空扁担入市去买物或喝酒了。我家一带的柴主人,名叫阿庆。此人姓什么,一向不传,人都叫他阿庆。阿庆是一个独身汉,住在大井头的一间小屋里,上午忙着称柴,所得佣钱,足够一人衣食,下午空下来,就拉胡琴。他不喝酒,不吸烟,唯一的嗜好就是拉胡琴。他拉胡琴手法纯熟,各种京戏他都会拉。当时留声机还不普遍流行,就有一种人背一架有喇叭的留声机来卖唱,听一出戏,收几个钱。商店里的人下午空闲,出几个钱买些精神享乐
41、,都不吝惜。这是不能独享的,许多人旁听,在出钱的人并无损失。阿庆便是旁听者之一。但他的旁听,不仅是享乐,竟是学习。他59听了几遍之后,就会在胡琴上拉出来。足见他在音乐方面,天赋独厚。夏天晚上,许多人坐在河沿上乘凉。皓月当空,万籁无声。阿庆就在此时大显身手。琴声宛转悠扬,引人入胜。浔阳江头的琵琶,恐怕不及阿庆的胡琴。因为琵琶是弹弦乐器,胡琴是摩擦弦乐器。摩擦弦乐器接近于肉声,容易动人。钢琴不及小提琴好听,就是为此。中国的胡琴,构造比小提琴简单得多。但阿庆演奏起来,效果不亚于小提琴,这完全是心灵手巧之故。有一个青年羡慕阿庆的演奏,请他教授。阿庆只能把内外两弦上的字眼上尺工凡六五乙让教给他。此人按字
42、眼拉奏乐曲,生硬怪异,不成腔调。他怪怨胡琴不好,拿阿庆的胡琴来拉奏,依旧不成腔调,只得废然而罢。记得西洋音60乐史上有一段插话:有一个非常高明的小提琴家,在一只皮鞋底上装四根弦线,照样会奏出美妙的音乐。阿庆的胡琴并非特制,他的心手时特制的。笔者曰:阿庆孑然一身,无家庭之乐。他的生活乐趣完全寄托在胡琴上。可见音乐感之深,又可见精神生活有时可以代替物质生活。(1983,2月9日文汇报)1.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阿庆对生活要求不高,做“柴主人”所得的百分之五的佣金,足够他一人衣食之用。他没有其他嗜好,把生活的乐趣完全寄托在胡琴上。B.阿庆有空闲(半天工作),有学习条件(可免
43、费听留声机),有表演舞台(夏夜的河沿),有崇拜者(一青年拜师),这些造就了他非凡的音乐才能。61C.作者先写琵琶不如胡琴动人,钢琴不如小提琴好听,再写阿庆用构造简单的胡琴演奏,效果不亚于小提琴,最后水到渠成,点明阿庆心灵手巧。D.文章有很多对浙西乡土风情的描写,这些描写,除了交代主人公阿庆的生活环境,更重要的是展示了江南水乡风光,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E.文章语言别有风味,有典雅的文言,如“商贾辐辏的市场”、“只得废然而罢”,也有通俗的口语,如“他得了钱”“就好扛着空扁担入市”2.作者用哪几件事来表现阿庆的音乐天赋?请简要分析。62参考答案:1.BD2.要点:阿庆旁听留声机,听几遍就会在胡琴上拉
44、出来,表明他的音乐悟性高于其他听众。夏天晚上阿庆在河沿为大家演奏大显身手,很受欢迎,体现他得演奏技艺高。用一青年学胡琴与阿庆拉胡琴对比,突出阿庆心灵手巧,独具音乐天赋。3.请结合阿庆这一形象,探究作者提出的“精神生活有时可以代替物质生活”的观点。3.精神生活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物质生活的基本需求之外,人们还有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精神生活给人们带来的乐趣,是物质生活所不能替代的。(需结合阿庆作探究说明)63经过比较获得的基本结论:不同类型的散文命题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哲理散文重在对哲理的理解、分析和阐说;以写景为切入点的文化散文,侧重于对文化内涵的分析、概括;以叙事为主的散文,侧重于对所叙之事的分
45、析、概括;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注重人和事的分析归纳。不同类型的散文都注重对作者观点态度的理解和概括;都注重对文章所用材料作用的分析、归纳;都注重对写作意图的分析、概括。一言以蔽之,都注重对意蕴的探究和对表达技巧鉴赏。64五、关于归纳内容要点归纳内容要点是一种基本的阅读能力,它是一个考点,更重要的是,几乎所有阅读题的回答,都需要归纳内容要点。例1:2007年全国卷1第17题 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总想为你唱支歌)这是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试题。要正确回答,先要明主旨、概括内容要点。65在大西北我曾经拣回一枚戈壁石。谁也无法读出它的年龄,谁也无法
46、估出它的身价。它体不盈握,状若鹅卵,但通体的赤红中沁着几缕淡淡的乳白,红白相间的石纹如涌动的江潮。记得那天就是这石纹吸引了我,从此我们再没分离。月光溶溶地罩着它,珠圆玉润般生辉,沉鱼落雁般美丽。多少夜我与它默默对视,静谧中总听见一个声音在呼喊我。那声音苍凉而低沉,那声音遥远而神秘,那声音从不可知的地方飘来,又消散在不可知的地方。每每从沉思中醒来,心湖里便又涨潮似地涌动一层情思。66这是一条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试题,要正确回答,首先要归纳该段的内容要点:写戈壁石美丽;写戈壁石吸引人;写戈壁石呼喊。这样才能看出其表现主旨的作用:以戈壁石的美丽揭示出大西北的美丽;以戈壁石的诱人,强化对大西北
47、的热爱之情;以戈壁石的呼唤,突出“到大西北去”的主旨。67例2:09天津卷19题:第5自然段画线部分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情趣?语言表达有何特点?这段文字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我家的老屋虽然算不得十分苍老,但显然已经宛如我一样,成了年近六旬的初老之人,早已失去往日的风采。关上咿呀作响的木门,我到一位朋友家中去做客。我们是同龄人,他高我矮,他瘦我胖。儿时我们一起光着屁股在村前的大水塘中戏水,后来又一道去放牛,在田边戽水(用戽斗汲水)捉鱼。当晚霞在天边辉映出万道红色或紫橙色的霞光,我们把斗笠挂在身后,骑在水牛背上,慢悠悠晃悠悠一高一低地回家来。如今,这高高瘦瘦的牧童早已发福,成了红光满面的大胖子(楚岩
48、老屋)68简析:这段文字是回忆,目的在于表现少年时期乡村生活的情趣。回忆有两幅生活场景:戏水、放牛、捉鱼,扑面而来的是淳朴和快乐的情趣;“晚霞”中骑在牛背上“悠悠”,体现出悠然自在的生活情趣。参考答案:通过对儿童生活片断的回忆,表现了淳朴、快乐、悠然自在的乡村童趣。生动形象的画面感,朴实自然有乡土气息。引起下文。69归纳内容要点的方法:对相关文字作层次分析,要找出具有概括性的词语或句子。 关键是学会筛选和概括。 分层次是帮助筛选; 找概括性语句是帮助概括。70例3:2005年江苏卷第16题 文章第3段阐述了波兹曼的媒介文化观,请作简要概括。(不超过40字)(6分,人均2.83分,得分率为49%
49、) 波兹曼认为媒介的变化意味着并且导致了认识世界方式的变化。在文字一直是主要媒介的时代,人们主要通过书籍来交流思想和传播信息。在书籍的阅读中,我们得以进入用文字记载的悠久传统。相反,电视则以现时为中心,所传播的信息越具有当下性似乎就越有价值。文字是抽象的符号,作为一种媒介,它要求阅读的同时必须思考。71 而电视直接用图像影响观众,它有时甚至忌讳思考,因为思考会防碍观看。在波兹曼看来,做一个有文化的人,就是置身于人类精神传统之中进行思考。书籍能够帮助我们实现这个目标,电视却会使我们背离这个目标。那么,电视究竟把我们引向何方?引向文化的反面娱乐。一种迷恋当下和排斥思考的文化,我们只能恰如其分地称之
50、为娱乐。72答案:媒介影响认识世界的方式,应当引导人们思考,书籍有助思考,而电视排斥思考。 四个得分点:认识世界的方式;引导思考(或“有文化的人置身于精神传统之中思考”);书籍有助思考;电视排斥思考。考生答案举例:73(1)媒介的变化意味着并导致了认识世界方式的变化,有文化的人应置身于人类精神传统中进心进行思考。(4分,1、2两点)(2)媒介影响认识世界方式,当电视取代文字成主要媒介,人们开始背离文化,走向娱乐。(3分,1、4点)(3)人们交流思想,传播信息,都通过媒介完成,如文字、图像,媒介变化则认知方式变化,文化也就变化。(2分,第1点)(4)以文字为媒介,主要通过书籍交流思想,传播信息,
51、阅读同时置身于人类传统精神之中进行思考。(1分,第3点)(5)媒介变得越来越迷恋当下和排斥思考的文化,这导致认识世界的方式越来越娱乐化。(1分,第4点)74例4:人们到树下纳凉,摆小摊,四川的黄桷树荫更是挑夫们中途最佳的息脚处,那里往往有小姑娘卖茶水。“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如果没有了古柳,盲翁失去了卖艺的好场所。夏木荫浓固具郁郁葱葱之美,而冬天的树,赤裸着身躯,更见体态魁梧或绰约多姿之美,那纯是线结构之美,进入抽象美的范畴了。不少人沉湎于人间丰腴,不爱看冬天的树,因其荒秃。宋代画家郭熙几乎专画冬天的树,郭熙的画面充满强劲的筋骨,郭熙的世界是树之精灵的世界,是人之精灵的世界。 (
52、广东卷说树)从文章的第二段看,作者为什么欣赏冬天的树?75例5:2007年安徽卷第14题:文中画线句子所说的“诗意”是通过哪几幅画面表现出来的?(6分)散文乡村的风作者 许俊文76例6:2006年全国卷2 14题 本文描写的“绵绵土”有哪些特点?(全文内容要点归纳)文中513节写绵绵土,有四个层次。其中概括性的语句有: 我们那里把极细柔的沙土叫做绵绵土。 我的润湿的小小的身躯因沾满金黄的沙土而闪着晶亮的光芒 我们那里的老人们都说,人间是冷的,出世的婴儿-一经接触到了与母体里相似的温暖的绵绵土,生命就像- 绵绵土是天上降下来到净土。(绵绵土)依据这些文句中概括性的词语,就可以形成答案: 细柔,金
53、黄,温暖,天上降下来的净土77 因为风的缘故,乡村里许多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物,便有了某种诗意。你瞧,那晚风中的炊烟怎么看都像是一幅悬腕挥就的狂草,云烟乱舞,该虚的地方虚,该实的地方实。那是我在绢和纸上无法做到的,可谓真正的“天书”了。莲藕也是。一阵风吹过去,一阵风又吹过来,满荡田田的莲叶便乱了。然而,乱是乱了,但却乱出了味道。究竟是什么味道,我也说不清。看来这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就像这风中的“乱荷”,有一种不触动情欲的美,大美。你可以观,可以赏,但你却没有风的能耐,把好端端的东西破坏了,还居然翻出新意。还有秋风中的那些树木,原本蓊蓊郁郁的,可是经不住风的手轻轻的摇晃,三摇两摇的,就只剩下一副骨
54、骼了。还是古人高明,他们面对这样凋零的景象,只用“删繁就简三秋树”七个字,就把很复杂的意思表达出来。随着黄叶随风飘逝,树上那些平时看不见的鸟巢,一个个都露了出来,远远看去,恰似一个个黑色的音符挂在枝柯上78六、关于鉴赏表达技巧 1.什么是表达技巧 (1)作品中运用某种表达方式的技巧:如描写的技巧、叙述的技巧、抒情的技巧、议论的技巧等。 (2)作者选择材料和运用材料的技巧(如何选择和运用)。 (3)作品中运用的某些表现手法: 如象征、对比、烘托、反衬、比较、抑扬、想象和联想等,以及人称的运用等。 (4)作品布局谋篇的技巧 如构思的技巧、线索设置的技巧,交代和照应的技巧等。 (5)语言表达的技巧
55、主要是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和修辞技巧。 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 79例:07江苏卷15题 “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地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润湿的麦秸香。”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4分,人均1.99)参考答案:选取麦收中代表性的事物;从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描写;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方法语言表达富有韵味。80例2:09江苏卷13题 本文写的事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参考答案: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江堰
56、表达对人生的思考。812.鉴赏表达技巧的目标指出运用的表达技巧,阐述其表达某种内容的作用(效果)。鉴赏语句也是如此。例1:09全国卷1 17题:在文章最后,作者采用哪些方法来写克拉2号气井的?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雷抒雁彩色的荒漠)82我们的终点是伟大的西气东送工程的起点克拉2号气井。和沙漠地貌截然不同,这里是犬牙交错、怪石林立的雅丹地貌。没有路,钻井的迁移甚至不得不动用直升机。石油工人硬是在这乱石中,打下了井,钻出了气,修成了路,铺下了管道。当我把耳朵贴近输气管道,听见咝咝的天然气奔走的急促喘息声,那一刻,真有点让人激动。它们翻山越岭,渡江跨河,要看到数千里之遥的上海、北京。
57、那一刻,我真想让北京的亲友知道,当你们为做午餐轻轻转动天然气灶的开关旋钮时,我能听见那清脆快活的声音,我的心正激荡在这离你遥远而又亲近的地方。简析:写了两种地貌的对比;不同劳动情景的排比;有对天然气声音的比拟;有对远方亲人的想象。83参考答案:作者采用对比、排比、比拟、和想象的方法来写克拉2号气井。 通过对克拉2号气井所在的雅丹地貌和荒漠地貌之间的对比,表现了石油工人充满激情,不畏艰险,克服困难的精神;通过对不同劳动情景的排比,表现了石油工人坚定的决心和一往无前的气势;通过对管道天然气声音的比拟,表现了石油工人为西气东送所作的巨大贡献;通过对远方亲人的召唤和想象,表达了作者对石油工人的敬佩和感
58、激之情。84例2:2007年全国卷1第16题 文章第5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在戈壁上赶路,还能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一片片疤痕累累、粗壮结实的胡杨林,因缺水而死亡了。仿佛是一个刚刚经历了恶战的古战场,死亡的胡杨林挺立着身子不肯倒下,一条条高高举起的胳膊直指蓝天,密密麻麻的胳膊汇成了一片呐喊的海洋,为活着的伙伴和为死去的自己。荒漠戈壁上随处可见被榨干了最后一滴水的枯枝败草的尸体,唯有枯死的胡杨林的方阵总是我热泪盈眶。(总想为你唱支歌)85参考答案: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和想象的表现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胡杨林死而不屈的精神。86例3:这是一篇悼念鲁迅先生的文章
59、,作者却用了大量的笔墨回忆十多年前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等有关情节。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最感人的莫过于一群小学生的吊唁。在那近30位小吊客中间,我特别留意一个衣衫褴褛、腿下微跛的,他胁下夹着的画册和石板说明了是刚刚放学,如今正是回家或在街头玩耍的时候,然而他却结伴迢迢跑到这里。那个微跛的孩子,一拐一拐地,一直来到灵前,两只颇清秀的眼睛直直地凝视着鲁迅先生的遗体,然后,又放下胁下的画册,深深地鞠躬。我不信作了那么些纪念周,他还不知道“三鞠躬”的礼数,然而当我数到第三次以后,他仍向下屈着小小腰身,他一连鞠了七个躬,才红涨着脸,也红涨着眼睛,走出灵堂。87那个背影唤起我一点回忆。十多年前
60、一个傍晚,如一切贪爱窗外景色的孩子一样,四点钟以后的时间对我变了滋味换成鲜艳颜色。然而我放下了玩具,和同伴沿着朱色皇城走好长好长一段路去瞻仰一位“民国缔造者”的遗体。空着的肚皮充满着的一半是对“尸骸”的恐惧,一半是对“伟大”的敬仰。我们跨进那座御花园的大门时,紫荆城角的太阳已向下沉落了。我们喘着气向陌生的大人们打听路线,好容易才攀了一道高大石阶,在花圈花篮的簇拥中,我看到了安息着的孙中山先生。 我记得,当时我的心一点也没有跳! 我们环着那铜棺走了一圈,又蹑着脚步走了出来。 抬头,紫荆城的太阳已经沉落下去了归途,我们放洋画的袋子里,每人都塞了一袋传单 伟大的人格也许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882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中物理第十三章光综合测试本章整合提升课件新人教版选修3-
- Windows Server网络管理项目教程(Windows Server 2022)(微课版)2.4 安装活动目录的必要条件
- 高中物理第十三章光2全反射课时作业课件新人教版选修3-
- 语法复习教学设计
- 丰田生产模式培训教材图文
- 2024至2030年中国往复式低温液体泵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10-2012年羟乙基纤维素行业市场研究与竞争力分析报告
- 零陵卷烟厂两退人员需求调查报告书
- 2024至2030年中国多媒体教学控制台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压线针式母头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指标量化表
- 小学食品安全演练方案与总结
- 中班科学活动制造漩涡
- 大数据毕业答辩
- 铜矿矿山工程案例介绍
- 湛江市水产品出口贸易现状、问题及对策
- 创伤失血性休克中国急诊专家共识
- 乡村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报告
- 2024企业数据合规指引
- 《儿科护理学》课程说课
- 3年级道德与法治大家的“朋友”省赛一等奖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