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国标本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表格式)_第1页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表格式)_第2页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表格式)_第3页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表格式)_第4页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表格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教学内容第一单元 白天和黑夜 1. 太阳和影子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教学内容有两个部分:一、观察太阳在空中的运动,发现其运动的规律。二、组织学生在太阳光下观测物体影子的变化,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活动。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进行为期一天的观察还是第一次,因此要做好三个方面:1、教给学生正确的记录方法2、激发学生记录的兴趣3、将所有的实验观测数据集中到一张记录纸上,以便于分析,找出规律。预期教学效果能借助身体和器物进行观察,发现影子变化的规律。能连续观察记录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变化。能进行太阳的运动与影子变化的模拟实验。知道一天中气温和影子的变化与太阳的运动有关。知道完整的观察记录对结论的意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2、认识太阳的视运动规律。难点:连续一天的观察和记录。教时2课时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记录用的表格学生准备:尺子、10厘米长小棒、钟表教 学 活 动 设 计教学体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情况分析一、观察太阳及影子,谈关于太阳和影子的关系。二、用“立竿见影”的方式来观察影子,测量影子的长度,记录影子的方位等。三、进一步观察测量影子,初步认识到影子的变化是有一定的规律。1、在黑板上画一个人,让学生画出人的影子。2、质疑:太阳和影子之间有些什么关系? 3、它们出现时间是一致的。4、带领学生到户外观察太阳及影子。强调:不可以直视太阳,以免伤害眼睛。5、建议:为了我们能清楚地观察到影子,我们选用一

3、个固定不动地竿子。师示范:把10厘米长的小木棒插进地里。指导学生准确测量并记录。6、回到教室,等待时间,质疑:过一段时间影子还会是原来的样子吗?会怎么动? 朝哪个方向?为什么?1、学生难以完成。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因为没有太阳的存在,就画不出影子,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太阳和影子的关系密切。2、学生讨论交流各自认识。(没有太阳就没有影子,没有光线不能形成影子)3、说说发现。(影子和太阳总是分别处在物体的两侧。)4、学生模仿老师的方法,小组进行观察记录。5、汇报数据。6、讨论交流。课时第二课时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太阳运动的视频录像学生准备:竹篾、电筒、橡皮、小棒等教 学 活 动 设 计教学流程教师活

4、动学生活动教学情况分析一、模拟太阳运动的实验。通过模型认识宏观世界的变化规律。二、总结归纳出影子变化的规律。体会数据的重要性。1、谈论:通过上节课的活动对太阳与影子的变化有了哪些新的认识?2、大家能不能模拟出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情况,需要哪些材料?3、师巡视后给于肯定。4、讨论:通过学习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帮助?1、小组讨论并汇报。(太阳运动规律、影子变化规律、)2、小组准备材料,进行操作。(每生动手体验)3、估计时间、认识方位等。教学内容五年级 第一单元 白天和黑夜 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承上课,以有关太阳的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复习、巩固、运用所学知识,并获取有关日晷的知识。内容安排了:1、阅读资料

5、,了解有关日晷的知识,2、制作简易太阳钟。3、介绍一种有趣的手掌日晷。预期学习结果知道太阳钟是利用太阳与影子的关系制成的。了解古代的计时工具日晷及其原理。能做用太阳的影子表示时间的“钟表”。意识到掌握利用自然规律可以为人类服务。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各种不同形状、不同国家、不同制作方法的日晷(太阳钟)的制作原理。难点:根据当地的纬度制作太阳钟。教时1课时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日晷图片学生准备:教 学 活 动 设 计教 学 活 动 设 计教学体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情况分析一、引出话题。让学生认识到太阳和影子让人们最初掌握了时间。二、介绍古代计时工具日晷。通过向学生展示古代各种日晷,使

6、学生认识到古人的智慧。三、制作日晷,运用所学知识服务生活。四、介绍手掌日晷。1、问学生时间,古人没有钟表怎样知道时间?2、出示挂图日晷,引导学生观察其组成部分与工作原理。3、指导学生讨论:如何制作日晷?4、介绍具体制作方法。鼓励学生进行制作比赛,看哪个小组制作得又准又漂亮。布置学生用上一天时间观察记录,并制作完成。5、介绍手掌日晷的操作方法。1、交流(提醒学生运用上课所学知识)2、观图,解图(日晷组成:固定的刻度和小棒。日晷工作原理:太阳照射到小棒上投下影子,有规律的划分刻度,反之往后根据影子指向得出时间。)3、根据时间在固定不动地小棒影子上做上记号。标出时间。把6:0018:00都标上。往后

7、就可以使用了。(强调:太阳钟要固定好位置,或者摆正方向,否则不准确。)4、可以提出疑问与建议。5、当堂进行尝试。教学内容第一单元 白天和黑夜 3. 昼夜交替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昼夜的产生和变化的原因。主要教学内容有:一、从同一地区白天和黑夜的现象入手引发学生思维。二、通过模拟实验来了解昼夜的成因。三、推算昼夜区域和某地时间。四、列举历史上比较著名的集中昼夜成因观点,进行人类探索昼夜成因的科学史教育。预期教学效果1、能用地球仪、手电筒模拟昼夜的形成。2、知道昼夜变化是地球自转的结果。3、能够根据地球自转大致推算出某地的时间。4、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的主要内容,意识到人类对自

8、然的认识是不断进步的。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探究昼夜变化的成因。难点:根据已知条件推算出某地的时间。教时1课时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地球仪、投影、小地球仪学生准备:手电筒教 学 活 动 设 计教学体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情况分析一、观图导入,激发兴趣。为什么会有白天和黑夜的变化?二、做模拟昼夜变化的实验,探究昼夜变化的原因。三、了解世界上各国因为地域的原因导致昼夜不同,时间不同。四、了解人类各个时期对昼夜交替的解释。1、出示图片,同一区域白天黑夜图。2、白天称为昼,黑夜成为夜,昼夜变化有什么规律?对此,你有什么问题?3、我们来模拟昼夜变化的情况,用投影表示太阳,用地球仪表示地球。那么“地

9、球”是怎么转动的呢?请学生协助进行模拟实验。适时提问:祖国现在是什么时候?4、分发给学生小地球仪,让学生按小组进行模拟实验。提出要求,当中国处于早晨的时候哪些国家处于傍晚?当中国处于深夜,哪些国家处于正午?哪些国家和中国相差大概6小时呢5、介绍世界上一些国家首都与中国北京时间的时差情况。6、远古时候,人类史怎样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呢?1、学生观图。2、学生提出自己的认识。3、讨论,帮助学生思维,一同学为太阳手指着另一同学(地球)该同学怎样运动才与现实一样呢?shi实验得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太阳是东升西落,所以地球是逆时针转动。4、引发学生认识正好出在地球另一边地国家与中国的昼夜情况正好相反

10、大概相差(12小时)。有些国家又和我们国家大概相差6小时。5、学生自学,可以补充课外收集到的资料。教学内容第一单元 白天和黑夜 4. 看月亮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有三个部分:一、课文从引导学生回顾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画出自己记忆中的月亮。二、观察模拟月相盒内的月相。三、通过连续观察一个月的月相变化,来概括月相变化的规律。预期教学效果1、能连续一个月观察月相,给月亮记日记。2、知道月相变化规律。3、能设计一些方法,真实地记录月相的变化。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观察记录总结月相变化的规律。难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连续观察1个月以上的月相变化。教时2课时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学生准备:教

11、 学 活 动 设 计教学体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情况分析一、引导学生回顾生活经验,让学生画出记忆中的月亮。二、观察模拟月相盒内的月相。(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三、指导学生连续观察一个月的月相。1、板书课题,谈月亮。大家都见过月亮,它是什么样子的?2、教师结合学生的月亮画进行整理归类,引导学生发现其不同形态。3、由于学校没有月相盒,所以我们这项活动暂不进行。4、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要是我们想知道这些不同的月亮分别处于什么时候,得进行观察,长期观察。如何进行观察呢?5、教师进一步介绍记录的方法。1、请学生上黑板画,教师给予肯定。2、学生质疑:这些月亮为什么不一样?分别是什么时候的?3、由学生小组讨论观

12、察的时间、地点。教师指出:必须具有耐心,恒心、毅力,进行长时间的观察。课时第二课时(一个月后找点时间)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月相的挂图学生准备:观察月相后的日记教 学 活 动 设 计教学体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情况分析一、展示观察记录交流发现感受。二、交流月相变化情况,总结其规律。三、拓展延伸:月相变化对生活的意义。1、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观察,大家肯定有所发现,有所感受,请大家谈一谈。2、大家对月亮的变化有了哪些了解?3、通过观察总结,你发现月亮的变化有着怎样的规律。4、指导观图,认识各个时候的月相名称。5、我们了解了月亮的变化规律对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1、学生谈:月亮由亮圆变缺,这段时间

13、是本月到月底。月亮由没有到缺到圆亮出现在十月初到中旬。坚持下来真不容易。2、农历每一个月的的月相变化是:新月娥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残月下弦月娥眉月。3、通过它的变化让我们的古人了解晚上的时间。教学内容第一单元 白天和黑夜 5. 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白天和黑夜”单元的最后一课。本课指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揭示昼夜现象对动物的影响,说明植物、动物和人的生命活动具有一个“自己上发条”和“自己调节”的昼夜生物钟。内容有:一、了解昼夜对植物的影响。二、了解昼夜变化对动物的影响。三、利用具体事例,让学生明白改变昼夜长短能改变动植物的生活节律和生长状况,进一步反映出生物对环境的依赖性。预期教学效

14、果1、通过调查身边动植物与昼夜的关系,知道昼夜对动植物会产生影响。2、知道动植物、人体都有自己的生物钟。3、能观察记录植物在一天中的变化。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知道昼夜交替变化会对动植物产生影响。难点:调查夜间小动物的活动。教时1课时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动物挂图学生准备: 收集动物活动资料教 学 活 动 设 计教学体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情况分析一、了解昼夜变化对植物的影响。二、了解昼夜变化对动物的影响。三、认识到改变自然状况可以改变动植物的生活情况。1、谈话:花儿到了时候自会开放,我们睡到早晨自会醒来,这是为什么呢?2、引导观察郁金香、合欢树、酢浆草、牵牛花等植物的图片。思考:这些植

15、物在一天中会有什么变化?是什么影响他们的变化3、教师小结:每种植物的生活习性都受到节律的支配,按24小时变化着,我们称之为生物钟。4、组织讨论:我们能不能通过一定的方法来改造植物?5、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书中的哪些动物白天活动?哪些动物晚上活动?6、能不能联系动物的饮食情况想想看为什么有的动物喜欢白天活动?有的动物喜欢晚上活动?7、我们能不能也像改造植物一样改造动物的生活习性?8、教师小结:我们只有充分的认识他们才能改造他们,更好的为我们人类服务。9、我们该怎么样来认识它们呢?你打算认识哪种动物的活动情况?10、教师进一步指导观察方法及强调注意事项。1、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发言。2、学生观察,并

16、小组内讨论。进行全班交流。3、讨论并归纳出:植物受到光线、温度等因素的影响。所以改变光线或温度也许可行。4、学生进行交流,汇报。5、讨论得出:动物各具特点,每一种动物都要适应环境,才能生存。6、学生举例。7、小组讨论,确定观察对象。教学内容第二单元 光与色彩 1. 光的行进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有三个部分:一、认识光源。通过图片认识光源有自然光和人造光之分。二、认识光的直线传播现象。通过图片引导学生发现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在通过实验验证之。三、研究小孔成像。制作小孔成像仪。预期教学效果1、了解什么是光源以及光源的种类。2、知道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3、学会做小孔成像实验盒。4、能

17、够用语言和画图解释小孔成像的原因。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认识光的直线传播规律。难点:画图解释小孔成像的原理。教时1课时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图片资料、手电筒、刻出小孔的卡纸、多媒体学生准备:手电筒、小孔纸板教 学 活 动 设 计教学体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情况分析一、引出话题。二、认识光源。三、探究光是怎样行进的。四、研究小孔成像原理。1、教师吟诵:是谁,让我们的世界2、质疑:对于光和色彩,你都知道些什么?3、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4、师进行总结:自然光和人造光。5、组织进行讨论:这些光有些什么特点?6、请同学们看每一束光线,有什么特点?7、你能用这些材料(出示小孔纸板、手电筒)证明光是

18、沿直线行进的吗?8、师对学生的设计提出质疑,并完善。9、组织进行实验。10、光在水中也是直线行进的吗?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你的假设吗?11、鼓励回去进行实验。12、出示多媒体:小孔成像视频。13、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你能解释解释吗?14、用蜡烛做演示实验,解释小孔成像的原理。15、我们来做一个小孔成像仪。1、学生猜谜,并尝试补充。2、学生观察交流:灯泡、蜡烛、太阳、闪电、萤火虫等。3、学生观察,小组讨论。4、光是沿直线行进的。5、小组内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将三张小孔纸板放在同一直线位置,用手电照射,看穿过小孔的光。6、领取材料,进行实验。7、小组进行讨论并设计实验。8、学生猜测,提出自己的

19、想法。9、学生模仿制作。教学内容第二单元 光与色彩 2. 照镜子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有:一、认识光的反射现象,建立光的反射概念。二、研究镜子的反光现象。三、用平面镜做玩具或游戏。四、照曲面镜,了解它们的应用。本课旨在带领学生利用熟悉的日用品镜子,来探究光的反射现象,说明镜子可以改变光的传播线路。预期教学效果1、能自行研究镜子并发现各种有趣的现象。2、知道光线照射到不透明物体表面时会发生反射,表面越光滑,反射效果越好,镜子是最好的反光物体。3、会制作潜望镜或万花筒。4、知道潜望镜的工作原理,并能画图解释。5、知道反光镜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用途。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认识光的反射现象。难点:制作

20、潜望镜或万花筒。教时2课时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大些的平面镜学生准备:平面镜教 学 活 动 设 计教学体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情况分析一、初步认识光的反射现象。二、研究镜子的反光规律。1、户外阳光明媚,你怎样将阳光引到教室里?2、请学生进行操作尝试。3、我们为什么在夜晚看不到东西,而在明亮的白天确可以看见东西?4、我们身处教室比较暗淡,你们能想办法让大家看得更清楚吗?5、师进行总结:其实我们的脸也像镜子一样能反射光线,只是反射效果没有镜子好。6、引导观图,了解月亮、玻璃幕墙等。7、镜子反光有哪些规律呢?我们来研究。8、组织汇报研究收获。9、教师小结:光线传播是有规律的射入角和射出角度

21、一样大小。板书解释。10你能证明这一点吗?11组织进行实验。1、提出想法。2、操作,并按要求照射室内位置。3、光照射到哪里,哪里就能被眼睛看见。4、用镜子反射到脸上,让光线变强,看得清楚些。5、两人一面镜子,进行研究。6、汇报:从镜子中看见自己时,看不到更多东西,从镜子中看到别人时,看不到自己。7、小组讨论,设计实验。课时第二课时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大些的平面镜学生准备:各色蜡光纸、平面镜、和牙膏盒子教 学 活 动 设 计教学体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情况分析一、制作平面镜玩具。二、照曲面镜。三、拓展。1、教师出示潜望镜和万花筒,让学生尝试玩耍。2、介绍制作方法与步骤。3、教师进行巡视,个别指导

22、。4、引导学生展示制作好的潜望镜或万花筒。师进行表扬鼓励。5、提出更高要求:你能设计出照到后脑勺的潜望镜吗?6、交流展示设计草图。7、组织学生照金属勺子的正反面。8、小结:我们面对凹面镜显得大,面对凸面镜显得小。9、你在生活中还看到过这样的曲面镜吗?1、玩耍,并说说感受。2、学生准备材料,提出疑问,进行制作。3、学生展示。4、小组讨论并设计潜望镜,画出草图。5、照曲面镜,交流发现。6、组织交流。教学内容第二单元 光与色彩 3. 研究透镜教学内容分析本课安排了教学内容有:一、通过观察水中吸管的弯折现象,了解光的折射现象。二、研究透镜对光的偏折现象。三、自制望远镜。通过本课学习,旨在让学生能认识光

23、的折射现象,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折射规律。预期教学效果1、知道光线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另一种透明物体时,传播的方向会在交界面发生弯折。2、能通过研究,概括出凸透镜和凹透镜镜片的不同特点和不同作用。3、通过制作简易望远镜,能提出更多可以自己研究的有关透镜的问题。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认识光的折射现象。难点:制作简易望远镜。教时1课时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放大镜、烧杯、近视眼镜等学生准备:涂黑的纸条教 学 活 动 设 计教学体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情况分析一、认识折射。二、研究放大镜(凸透镜)。三、研究近视眼镜(凹透镜)四、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用途。1、出示盛水的烧杯,放入铅笔,让同学们观察现

24、象。2、请同学联系生活说说还有什么时候看到类似的现象?3、师介绍,当光线从水中射入空气中时在交界面出现弯折,这就是折射。4、出示放大镜。请同学说说其特点?5、引导玩放大镜。清同学说说放大镜的玩法有哪些?6、教育学生注意安全。7、组织汇报,怎么玩的,有什么发现?8、师及时表扬,并进行板书。9、出示近视眼镜,引导学生观察。10、鼓励学生对近视眼镜的特点做出猜测?11、提供材料让学生进行验证。12、组织汇报。13、师小结:其实准确的说像放大镜这样的透镜称之为凸透镜,像近视眼镜这样的透镜称之为凹透镜。14、讨论: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凸透镜和凹透镜呢?15、鼓励课后尝试。1、说说看到的现象,2、联系生活说

25、说以前见到的类似现象:水中鱼等。3、联系生活说说光线还有可能从哪种物质射入另一种物质?4、透明的,摸一摸是中间厚边缘薄。5、看字、在阳光下烧纸、看人6、领取材料,进行实验。7、光斑汇聚一点容易烧着,看人的时候近出大,远了就倒了。8、近视眼镜和放大镜正好相反,中间薄边缘厚。9、缩小、不聚光、正像。10、学生进行操作。11、望远镜、显微镜等。教学内容第二单元 光与色彩 4. 七色光教学内容分析本课在学生对光的各种现象有了初步的认识,对日常生活中的色彩也有一定的了解的基础上,带领他们进一步探究光与色彩的关系。内容有:一、认识太阳光是由七种颜色组成的。二、做滤光实验,使学生对光与色彩的关系有更深入的认

26、识。预期教学效果1、知道日光是由七种颜色的光合成的。2、会做日光的色散与色光的合成实验。3、能做不同颜色的单色光的混合实验。4、能够对具体的滤光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认识日光由七种颜色的光构成。难点:解释为什么透过不同颜色的玻璃纸,看到的图案颜色是 不同的。教时1课时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七色圆盘、三棱镜学生准备:塑料尺、玻璃纸教 学 活 动 设 计教学体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情况分析一、导入二、制造七色光三、制作七色圆盘四、通过玻璃纸看世界1、谈话:见过彩虹吗?什么样子?什么时候见到的?2、彩虹有哪些颜色组成?3、师用三棱镜制造七色光,给同学看。4、激发兴趣:同学们

27、想制造彩虹么?师介绍方法:把塑料尺子放在太阳下照射,翻滚尺子,观察书本上就会有彩虹。5、组织交流所看到的七色光情况。6、师组织讨论:为什么尺子也能制造出彩虹?7、组织阅读第77页上的资料,了解牛顿当年研究的情况。8、组织讨论:通过实验和阅读资料你有什么新的认识和想法?9、为了纪念牛顿人们把七色圆盘称之为“牛顿盘”。10、阳光是由七种颜色组成的,我们如果用一种颜色的玻璃纸来看世界会怎样呢?11、组织交流:有什么发现?12、对学生的发言给予表扬,鼓励学生自己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1、雨后天晴,天空中出现的彩虹。2、红橙黄绿青蓝紫。3、的确是:红橙黄绿青蓝紫。4、学生倒户外尝试。制造出彩虹。5、光彩不

28、鲜艳,但是可以看到,细小。6、观察研究尺子和三棱镜的共同点就是尺子的刻度部分有点像三棱镜。7、原来阳光并非是单纯颜色的光,而是由七色组成。8、学习制作七色圆盘。9、学生尝试用玻璃纸来看外界环境。10用什么颜色的玻璃纸看白色墙壁,就显示出什么颜色。整个世界都变了。红的不是红的,绿的不是绿的教学内容第三单元 电和磁 1. 简单电路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学生学习电学知识的第一课,虽然只是用电池与基本器件连接成简单电路,进行电学的初始研究和学习,却为学生打开了新的领域之门,为其以后学习研究电学打下基础。预期教学效果1、知道一个基本电路的组成元素。2、能够连接基本电路,并画出电路图。3、知道开关的作用并能用

29、开关控制电流。4、知道不能用交流电做实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习连接一个简单电路。难点:画简单的电路图。教时1课时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电学实验盒学生准备:干电池 教 学 活 动 设 计教学体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情况分析一、导入二、认识电路的基本组成元素。三、提升练习。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电灯。提问:为什么它们能亮起来?2、(出示电池)电池也有电,我们用它代替生活中电源(板书电源),(出示小电珠)我们用小电珠来代替灯泡,你能让它们亮起来吗?3、教师分发材料。4、师给于肯定,提出质疑:同学们,我们生活中并不是一直把灯开着,这太浪费了,所以我们有了开关,你会给它们加开关吗?5、同学

30、们的设计很棒,能画下来吗?教师介绍各种器件的画法。6、师给予表扬与鼓励。7、同学们都看到了,我们教室的四盏灯是由一个开关控制的,你能做到么?8、同学们真了不起,那我们就来尝试更难的,有信心么?路上的红绿灯由一个开光控制,你们能做到们?9、师给予表扬。总结:电学知识我们还只是开了一个头,其中还有很多有趣的知识,同学们只要认真钻研,就一定能取得重大成就。但是我们现在还只能通过干电池来做实验,生活中的电源是有危险的,我们不能尝试。1、有电,有灯泡。2、学生小组讨论方法。3、组织交流。原来还得用到电线。(板书电线)及时总结电路的基本元素。4、学生分组进行实验。5、自组尝试增加开关。6、展示开关所加的位

31、置及控制情况。7、学生尝试画电路图,并展示图画情况。8、小组讨论,画出设计图。展示设计图并尝试。9、小组讨论,并尝试。10、展示小组完成情况。教学内容第三单元 电和磁 2. 导体和绝缘体教学内容分析导体和绝缘体在我们生活中运用广泛,从安全的角度来说,学生也应该了解一些有关导体和绝缘体的知识。本课内容有:一、引导学生设计制作一个检测物体导电性能的检测装置。二、指导学生用自己制作的检测器,检测身边的一些金属和非金属小物品。材料可根据具体情况自行准备。三、指导学生认识到人体和自然界的水都是导体。四、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常见的电器、电工材料和工具进行辨析,分析哪些部位是导体,哪些部位是绝缘体。预期教学效果

32、知道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2、能够设计检测装置,检测常见物体的导电的性能。3、认识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4、知道人体和自然界的水也是导体。5、具有安全用电的意识。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认识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难点:认识人体、水也是导体。教时1课时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盐水、电笔、学生电源、电学实验盒学生准备:干电池、铁尺、文具盒、铅笔等教 学 活 动 设 计教学体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情况分析导入研究认识导体和绝缘体。三、研究水是否能导电。四、联系生活拓展。1、出示上节课学生连接的简单电路,如果我们在这些电路中接上一些物体,电路中的小电珠还会亮吗?2、教师出示:铅笔、钢尺、文具盒、橡皮

33、等材料,要求学生进行预测。3、请同学们领取材料进行实验验证。4、组织汇报交流:有些能让小灯泡亮,那就是导体;不能使小电珠亮的是绝缘体。5、教师进一步提问:水是液体能否导电呢?我们该如何预测呢?6、教师提供给每组一杯盐水和一杯自来水请学生分别实验。7、教师演示实验:用学生电源连接自来水,使小灯泡亮起来。8、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是导电的,在检测电路时人们是怎么做的?9、教师示范使用方法,提醒学生注意观察。质疑:电笔中的灯亮了,说明什么呢?10教师给与肯定。11、总结:生活中的物体一般情况下分成导体和绝缘体,可是有些物体当情况改变就改变性质,可能导体不导电,绝缘体导电。望同学们多观察,但一定要注意安全

34、。1、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2、学生预测:钢尺、文具盒连接上能亮,而橡皮和铅笔不会亮。3、小组进行实验验证。并做好记录。4、学生展示实验记录卡和研究成果。5、学生预测,并设计实验。6、小组实验,盐水导电,而自来水却不能使小灯泡亮起来。7、学生惊讶。8、电笔。9、有电流通过,带点。还说明我们人体也是导体,大地也是导体。而我们不能用手接触前端的金属杆,因为那会触电。教学内容第三单元 电和磁 5、 电磁铁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在学习了电和磁铁的基础上来认识电磁铁的,引导学生认识电磁铁与磁和电的关系。内容安排有:一、制作一个电磁铁。二、研究电磁铁的磁力大小和那些因素有关。三、研究电磁铁的两极变化。四、了解

35、电磁铁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预期教学效果1、知道什么是电磁铁。2、能够做一个电磁铁并能发现电磁铁与永久磁铁的异同点。3、能通过探究实验,概括出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电池的数量、线圈的匝数有关。4、能够设计实验探究电磁铁的磁极变化规律。5、知道电磁铁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认识电磁铁的基本性质。难点:探究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和磁极变化的因素。教时2时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电学实验盒学生准备: 干电池、回形针或小铁钉若干教 学 活 动 设 计教学体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情况分析一、导入二、制作电磁铁三、认识电磁铁的构造。四、研究电磁铁的正负两极。1、演示磁铁吸引回形针。提问:铁钉能吸

36、回形针么?2、师演示用电磁铁装置吸回形针。3、你们也能用铁钉吸气回形针的,想试一试么?4、师介绍制作电磁铁的方法。5、你认为这种装置能吸起回形针的原因在哪里呢?6、对,这些部分缺一不可。进一步质疑:那么电磁铁和普通磁铁一样具有两极么?你们能证明自己的想法么?7、鼓励学生进行实验验证。有需要的材料可以到讲台上领取。8、组织汇报实验情况。质疑:如果我们电源的正负极调整一下,又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9、组织汇报交流本课的收获和体会。布置:回去后想想生活中哪些方面用到了电磁铁?1、学生:不能会答。2、学生惊讶。3、生根据介绍制作电磁铁并吸起小铁钉或者是回形针。4、小组交流,并汇报:电池、导线且是绕着的、

37、铁钉。5、小组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用一块永久磁铁对应尝试。6、学生根据设计进行实验。7、学生猜测并进行实验。课时第二课时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电学实验盒学生准备: 干电池两节以上、小铁钉或者是回形针教 学 活 动 设 计教学体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情况分析一、导入二、研究影响电磁铁的磁力大小的因素。三、总结1、交流课后收集的资料。2、出示电磁起重机,质疑:你们知道电磁起重机的工作原理么?3、电磁起重机的工作原理正在这里,可是大家都知道电磁起重机的磁力比我们的要大得多,你认为电磁铁的磁力大小受到哪些方面的影响呢?4、你们能设计实验来验证么?5、组织汇报实验设计方案,请大家指出存在问题。并鼓励实验

38、。6、提出要求:分工要明确、记录要及时。7、组织汇报交流。8、师总结1、生展示所了解到的生活中试用了电磁铁的方面。2、生根据上节课的学习汇报:电源、线圈、铁钉。3、小组讨论:电力大小、线圈多少、铁钉(铁棒)大小等方面。4、小组交流并设计实验方案。汇报实验方法。5、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并及时记录数据,进行分析。6、线圈越多磁力越大,电量越大磁力越大。教学内容第四单元 呼吸和血液循环 1、测量呼吸和心跳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围绕定量观察、统计分析来开展,以测量呼吸和心跳系数的活动为主线来组织、引导学生认识运动前后的呼吸和心跳变化。内容有:一、通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参加运动后身体的变化,谈

39、论自己运动后的感受,从而发现人在运动前后的心跳和呼吸变化。二、组织学生收集三种状态下的呼吸和心跳的数据。三、组织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引导他们发现规律。预期教学效果1、会正确测量自己的呼吸和心跳次数。2、知道心跳、呼吸的快慢和运动的剧烈程度有关。3、意识到采集、分析数据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法。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知道运动会使心跳和呼吸加快,休息后心跳、呼吸又会恢复到正常的状态。难点:学会正确测量自己的呼吸和心跳次数。教时1课时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秒表学生准备: 记录用的相关用品和运动用品教 学 活 动 设 计教学体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情况分析一、导入二、测量呼吸心跳一分钟内的次数。

40、三、分析数据,认识人体心率和呼吸的规律。1、我们运动的时候与坐在教室里的时候身体有什么不一样?2、今天我们一起来测量心跳和呼吸情况,研究研究有什么样的规律?3、怎样才能算是一次呼吸?4、你们认为我们人体静坐时一分钟大概呼吸多少次呢?5、教师计时。6、指导学生记录下数据。7、你们认为我们人体静坐时一分钟内的心跳次数时多少呢?8、教师发给学生秒表,指导学生使用,并用秒表来计时。9、组织学生进行运动,(到操场跑一圈或跳绳一分钟等)并测量运动后的心跳和呼吸次数。10、引导学生谈谈前后数据的差别。11、组织测量休息后的心跳和呼吸速度。12、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数据摘录和计算平均值。讨论其变现出来的规律

41、。13、进过以上测量,我们对人体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你产生了哪些感兴趣的问题呢?14、鼓励学生课后收集资料来了解。1、生:大口喘气、心跳加快、流汗2、跃跃欲试。3、“一呼一吸”为一次呼吸。4、学生预测,教室随机板书下来。5、学生数呼吸次数。6、简单汇报。7、学生预测。8、生用秒表来计时测心跳一分钟内的跳动次数,并记录。9、小组为单位,可以独立完成,可以互相帮忙。10、生进行测量。11、学生小组内完成记录和计算,并讨论其变化规律。安静状态和休息后的接近,而运动起来后人体的呼吸和心跳会加快。12、生质疑。教学内容第四单元 呼吸和血液循环 2、肺和呼吸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在前一课疑问重重的情况下深入学习

42、呼吸系统及其运作的一课。内容有:一、认识我们的呼吸器官。二、利用澄清石灰水,通过对比实验比较呼吸气体的不同。三、认识我们的呼吸器官并了解它们的作用。四、测一测自己的肺活量。五、保护呼吸器官教育。预期教学效果1、认识鼻、气管、支气管、肺等人体呼吸器官。2、知道呼吸让我们吸进空气中的氧气,呼出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3、知道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重要器官,肺活量越大,呼吸功能越强。4、能用一定的方法测自己的肺活量。5、知道哪些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利于保护呼吸器官。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认识肺、气管、支气管等人体呼吸器官及其作用。难点:准确测定自己的肺活量。教时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准备教师准备: 图片、多媒体、人

43、体半身模型、小黑板、针筒注射器学生准备: 石灰水、吸管、教 学 活 动 设 计教学体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情况分析一、导入选择疑问二、展开研究认识人体的呼吸器官三、研究呼吸气体的不同。1、通过上节课的测量,我们发现了呼吸和心跳的一些规律,大家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小黑板出示疑问)2、大家提出这么多疑问,我们这节课不能都解决,没有这么多时间,同学们最想解决哪几个问题呢?3、我们是怎样呼吸的呢?这得先认识我们人体的呼吸器官。你知道哪些器官参与了呼吸么?4、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人体呼吸器官,介绍名称和作用。5、(出示人体模型)你能指出各呼吸器官么?并且说出它们的作用。6、为什么我们要不停的呼吸呢?这一

44、呼一吸的气体有什么不一样呢?7、你们有什么办法能证明这一呼一吸的气体有什么不一样吗?8、教师组织讨论:这个实验,我们应该注意什么?9、教师提供材料。10、组织汇报交流。11、教师给予肯定。并图示我们空气中气体含量图解,呼出气体含量图解。指出:肺将氧气吸收,将二氧化碳呼出来,进行气体交换。1、学生看疑问回顾上节课。2、生提出最想解决的问题,筛选出来最佳的。3、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谈学生所了解的人体呼吸器官组织等。4、学生观察。5、学生根据模型指认各部分呼吸器官名称和作用。6、学生提出认识:呼出的是二氧化碳,吸进的是氧气。(这是一个不够正确的认识。)7、生设计用石灰水做对比实验,考虑所需仪器设备。8

45、、生:等量的石灰水,吸管要选择干净的。9、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10、石灰水变得浑浊,说明其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碳。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没有呼出的多。所以显得澄清。课时第二课时教学准备教师准备: 肺活量测量仪学生准备:气球、软尺教 学 活 动 设 计教学体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情况分析一、测量肺活量二、认识吸烟危害三、宣传吸烟有害健康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呼吸器官及其作用。2、我们体检的时候有一个是测量肺活量,你们知道什么是肺活量么?3、我们怎么测量肺活量的?4、师介绍测量方法。5、教师分发材料。6、组织汇报结果。7、教师出示肺活量测量仪。8、肺活量有大有小,对人体有什么意义呢

46、?介绍相关资料。(多媒体)9、教师出示:禁止吸烟的图片。质疑:这个标志什么意思?你在哪些地方还见过?10、知道吸烟有哪些危害么?11、组织汇报交流。12、了解了吸烟的危害。你打算怎样来宣传吸烟有害健康的观念,让更多的人走向健康呢?13、师提供白纸,鼓励学生大胆发挥。1、生介绍2、学生说自己的认识。3、使劲的吸气,再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4、学生用气球进行实验。5、学生进行测量。7、几名同学测量。9、学生和老师对话。10、生介绍相关资料。12、学生小组讨论。汇报想法:写宣传标语、编一份宣传小报、画宣传图等等。13、小组行动。教学内容第四单元 呼吸和血液循环 3、心脏和血液循环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教学内

47、容有:一、主要解决“心跳是什么”的问题,即认识心脏和了解心脏的跳动。二、主要解决“心脏不停地跳动是在干什么”的问题,即认识心脏的功能。三、讨论血液为什么要不停地流动,即了解血液循环的意义。预期教学效果1、知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及其作用。2、知道心脏的形态和功能。3、会测量自己的脉搏,知道心跳和脉搏的关系。4、知道坚持锻炼有利于心血管的健康。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认识心脏。难点:认识心脏的功能。教时1课时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模型学生准备:收集有关心脏的知识教 学 活 动 设 计教学体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情况分析一、认识心脏和心跳二、认识心跳的作用三、了解血液循环的意义四、讨论应该怎样关

48、爱自己的心脏1. 谈话: 今天我们先来搞一个比赛,比赛就叫“看谁找得快”要求大家在老师说完比赛内容后,迅速去找,然后坐端正。(比赛内容是: 在身体上找出一处有血管的地方)2. 教师讲解: 血管遍布我们的身体,它们有的粗,有的却很细,最细的毛细血管10根合起来才有一根头发粗,如果把一个人全身的血管连起来,足足有9.6万多千米,这个长度是1路车从姚家跑到火车站4800多趟的距离!血管里装满了血液。血液在血管里是静止的吗?你怎么知道的?3. 提问: 那么是什么推动血液在血管里不停的流动?4.教师小结: 血液要想在血管里不停流动,必须有一个动力源,这个动力源就是心脏。你知道心脏是什么样子吗?5. 结合

49、学生回答教师出示心脏模型,向学生介绍心脏的形状和大小: 心脏是由肌肉构成的,形状像一个桃子,大小和自己的拳头接近,成人的心脏重量在300克左右,和一个大鸡腿的重量差不多。6. 提问: 心脏大致在我们身体的什么位置,请你找找看。7. 根据学生回答再问: 你知道心脏是怎样跳动的?8.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导学生看课件并小结: 心跳就是由心脏的收缩与舒张产生的,人们常常用心脏停止跳动来表明生命的结束。的确,只要还有一口气,心脏就会跳动。一个正常人的心脏每天跳动10万次左右。9. 心脏不停的跳动和血液在血管里不停的流动有什么关系呢?(学生猜测)我们来研究一下。10. 教师出示课件,学生对照课件试着说心脏跳动与血液流动的关系。教师讲解: 心脏就像一个泵一样,借助不停的收缩和舒张来压出血液,同时又抽进血液,把血液泵到全身各处血管中。血管也跟着收缩和舒张,这就是脉搏。血液就是这样在全身不停的流动。11.血液为什么要不停的流动呢?你能联系前几课所学的知识推测一下吗?12. 结合猜想,教师出示课件讲解。13. 心脏是如此重要,如果这个泵出现毛病,那么人的生命就岌岌可危了,全世界每年由于心脏和血管出现问题而死亡的有1670万人,占总死亡人数的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